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浅谈昌邑春节祭祖缩影—家堂画

发布日期:2019-09-03 浏览次数:15507

浅谈昌邑春节祭祖缩影—家堂画

昌邑之窗  2018-02-12

每到过年,在山东昌邑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家堂,以此来祭祀先祖、永怀感恩,世世代代传承至今,已成为昌邑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姓姓有家谱,户户悬家堂”由此而来。而家堂画所表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成为独具胶东特色的民俗民风。作为家堂画产地之一的昌邑,地处渤海之滨,坐拥潍水两岸,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昌邑大地演绎着异样的精彩,续写着炫美的华章。

家堂画的文化渊源

家堂画,俗称家堂、轴子、家影、族影等,主要用以祭祀与续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脉络图文形式。它以家谱为根基,成为中华祭祖文化的缩影,具有浓郁的平民特色。在昌邑过年都有悬家堂的习俗,而对于家堂画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诞生于元朝末年,另一种说法是多与明代洪武年间的山东大移民有关,对于它的历史渊源尚待考究,在此不表。不过据笔者考察与推测,家堂画至少有五百年的历史。


1.jpg

家堂画的前身叫“祖影”,是一个家族在先人去世前将其容貌绘制好,待先人故去后在年节时将画悬于正堂,以展现后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之情。后来悬制的祖影越来越多,难以容纳,后人便将先人的名字按辈字排列,依左昭右穆清晰罗列,后将祠堂大貌与祖先名讳巧妙融合,展现出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到清朝乾隆年间,家堂画布局基本定义清晰。在康乾盛世那个年代,殷实的家族为了展现自身兴旺发达和无上荣耀,都会请人绘制一幅上乘的家堂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而使绘制家堂画的艺人越来越多,家堂画可谓是盛极一时。

2.webp_副本.jpg

在家堂画的历史演变中,根据尺幅大小和等级类别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家影、支影和族影。家影,俗称“家堂”,用以记载一个家庭中逝去先人的祭祀图画;支影,规格与家堂略有不同,用以记载一支股族中逝去先人的祭祀图画;族影,尺幅最大,用以记载一个姓氏即一个宗族的先祖世宗的大幅祭祀图画。这三种形式虽有区别,但大同小异,以此分类更能体现长幼有序、尊祖敬宗之意。

家堂画的绘制特色

随着春节将至,许多乔迁新居或老影旧化或重修家谱的人家,都要“请”一幅家堂画,到年节时来悬挂供奉。有的人家会请年画高手来绘制,早先昌邑城区及北部地区的家堂画艺人主要是以岱邱迟家、南范村范春晖等为代表,尤其是迟氏艺人开脸、点睛、布局使人称奇,笔者族中旧影即是其所绘,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近些年来,以邰辛王世忠、刘家庄刘兴成、十字路王少峰等为代表的新时期年画艺人,标新立异,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独具特色。

3.webp_副本.jpg

昌邑陶埠陶氏族人供奉的族影,为画师范春晖所绘

早期的家堂和现在不太一样,那时称“族影”,尺寸多为横长竖短,一般多为高2米,宽2.5米。在后来的发展中加以改良,变成横短竖长,尺寸也是有所规制,一般的高1.9米,宽1.3米,定制的各有不同。昌邑的家堂画独具特色,人物造型圆润,衣纹典雅隽永,色彩绚丽醒目,版面庄重大气,融合了木版年画的技法,开脸、上色均有独到之处。

在过去,请高手绘制一幅“族影”,要花去小麦3000斤,小型的“支影”也得要1500至2000斤小麦,那时的艺人为了竞争水平高低,对技法很有讲究,对时间没有限定,能多画一笔绝不少画,细腻之处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以此来提升自身价值和绘画名望。也有个别年画艺人,为了养家糊口,不要资金和粮食,拖家带口居住在雇主村中,由雇主单独准备一间房子作为画室,村中各户按照族长安排保证艺人全家一日三餐,直到画完为止。由此可见,在那个封建年代一个家族拥有一幅像样的族影或家堂,是多么的荣耀!

4.webp_副本.jpg

昌邑姜氏祠堂里供奉的族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开始有所转变,需求也随之改变。当前的家堂绘制主要有三种,即纯手绘、半印半绘和机械印刷,三者各有所长。纯手绘家堂,高密地区为“扑灰年画”,色彩庄重,布局严谨,可以根据家族自身情况来绘制,具有浓厚的家族特色,这种家堂耗时较大,往往造价很高,同时它的收藏价值也是极高的。半印半绘家堂,色彩艳丽,版式固定,从而缩短了绘画时间,且价格合理,比较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如果由绘画高手来上色,丝毫不逊于纯手绘,其收藏价值也是极好的。机械印刷家堂,这种家堂出版数量大,颜色格外显眼,布局五花八门,观赏性不高,版式也不严谨,由于价格大众化,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家堂画的艺术布局

家堂画的整体布局遵循人物“以左为尊,数量为偶”的原则,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追求对称统一,左右平衡。

参考众多资料,大致将家堂画构图由下而上分为庙埕、山门、天井、翼廊、拜廊、正殿和内殿七部分,依次展现在一个平面上,画面用色鲜艳,色彩对比强烈,人物构图饱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

5.webp_副本.jpg

此为笔者家中所供奉的家影

庙埕,即祠堂前的广场,位于山门外。山门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左雄右雌,左侧石狮做玩耍绣球状,右侧石狮做抚摸幼狮状,用以镇宅护卫。有功名的家族,会在山门两侧绘有旗杆或牌坊等,以展现自身家族功名显赫。石狮一侧各绘有古树一棵,左古槐,右松柏,隐喻本固枝荣、家道兴旺,现左右多为松柏,松柏寓意斗霜傲雪、万古长青,隐喻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连绵不断,槐树则是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思乡的情结表现。两侧分别绘有四个、六个、八个、十个或十二个人物,隐喻好事成双、福寿双至。山门前多为明、清两朝人物,有的族影两边尽是明代人物,以表明“汉人传承”。还有诸如昌邑艺人王少峰老师绘制的家堂,与时俱进加以改良,将民国和现代人物分列两旁,明、清两朝人物入门敬拜,以展现上影的形式。在人物排列上,中年人、青年人在前,老者和少年儿童在后,表示“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画中人物均着华丽服饰,雍容华贵,栩栩如生,老者依仗捋须,孩童紧紧相依,中青年做相互交谈或作揖状,少年儿童挑灯笼或搬运食盒贡品,一个个白胖福相,其乐融融,和美熙乐,浓郁的节日气氛跃然纸上。隐喻为长者尊,为少者孝,家道和谐,人丁兴旺,百业昌盛。

山门,多为起双凹寿的双层檐廊,檐廊之上饰有双翘的龙头或双卧的宠物犬(俗称“哈巴狗子”)、钢叉兽。拾阶而上的山门多为三扇门、六扇关的门板,俗称“三川门”。正门两侧为偏门,门上均绘有对联,一般诸如“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隐喻百年之家无非积德行善,饱读诗书才能百代不衰。还有部分家族根据自己姓氏来书写对联,如夏店街王氏祠堂联为“三槐绵世泽,二晋振家兴”;城后董氏祠堂联为“本基德州常存念,源流都昌暗惕怀”;黄氏祠堂联“六朝元老,百代勋臣”等等。门框之上绘有“门旁”,一般每边两字,如“水源”“木本”或是“春露”“秋霜”,隐喻后人勿忘祖德,不负宗恩,慎终追远,永言孝思。

天井,是家堂画中祠堂内唯一露天的空间,可以收集四周屋顶的雨水,俗称“四水归堂”,古人以水为财,隐喻肥水不外流,财不轻易示人。进入山门,便是影壁墙,其图案多为“旭日东升”,以与山门外古树呼应,隐喻“水源”、“木本”。影壁后、天井内左右两边均为一至二名男童,或嬉戏玩耍,或燃放鞭炮,左边男童着明朝服饰,右边则是清朝服饰。天井内绘有鹿和鹤两种动物,一般为双数,代表鹿鹤同春。“鹿”音同“禄”,代表官位和福气,一般绘成鹿回头展望的姿态,隐喻官位马上光顾家族。鹤代表长寿吉祥,隐喻祖宗在另一世界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

翼廊,为通向正殿的过渡空间。通常在天井与拜廊即正殿之间绘制围栏或台面,围栏的墙面上绘有造型各异的山水图案,台面上绘有梅兰竹菊或琴棋书画或灵芝、如意、金鱼满缸等图案,以梅兰竹菊隐喻品德高尚,琴棋书画为文人修身之技能,隐喻子子孙孙必须提高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灵芝、如意、金鱼等皆是吉祥之物,隐喻万事吉祥如意。

拜廊,即进入正殿的通道,常绘成棋盘格形。正中绘有用于跪拜的“蒲团”,通常为牡丹、莲花、寿字、福字图案。莲花代表圣洁,牡丹代表富贵,寓意富贵平安,福寿双至。拜廊两侧打成长方形画格,一般为二十二或二十三格。一格代表一个牌位,自上而下,一行一代。拜廊左侧书写直系宗亲的名讳,右侧书写旁系宗亲的名讳,或按左昭右穆,或按支系排列填写,故去的女性只能书写姓氏。

正殿,即祠堂中的大殿,空间极为开阔。大殿之上,绘有祭祀供桌。供桌中央摆置香烟缭绕的香炉,香炉两边则是一对烛火跳跃的蜡烛台,隐喻子承孙继、薪火相传。后有三牲供品,即猪、鸡、鱼。猪代表主家;鸡代表吉祥;鱼代表有余。后有5个供碗,碗内盛满山珍海味,寓意子孙生活殷实,祀祖诚心可鉴。两侧绘有廊柱,书有楹联,一般诸如“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有的家堂会写上自己家族的对联,诸如昌邑道照孙氏祠堂联“本支百世迭科第,俎豆常陈追远堂”,小南孟刘氏祠堂联“彭城祖远历年论世说刘宗,通德门高到处逢人欣郑里”等等。正殿之上绘有大房檐、大屋顶,房檐正中绘制有“慎终追远”或“永言思孝”的匾额,大屋顶、大房檐寓意祖宗高高在上,梁柱寓意子孙后代托着祖宗。

内殿,又称“神龛”。画面中将其门阙上设隔扇与正殿分割开来,两边书有楹联,一般诸如“礼乐百年承燕翼,诗书千载荷龙光”。也有如陈氏祠堂楹联“百代文明光鄑邑,千秋血脉引芦根”,横批“本支百世”,据顺治《陈氏族谱》载:“始祖自龙池集归,见村河北岸有稚兔相搏,曰:此吉地也,我死必葬此。家人与其言,数年芦苇发冢上,祖妣亡,拟合葬,开墓见芦根盘结,粗若莲藕,其形像人马状,断之水流如血,众惊愕,亟闭墓,祖妣改葬不得合祔。”此说相传至今,楹联由此而生。内殿当中画有两位明朝装束的老者,男左女右,名曰“始祖,始母”。两位老者前方供桌上放有“三代宗亲”的牌位,用以祭祀“曾、祖、考”三代氏族宗亲,牌位两边则是简单勾勒的略小的二个或四个牌位,书写祖先名讳。

总体来说,家堂画的布局大同小异,都是展现后代对先人的无比崇敬之情,其所蕴含的浓郁民族特色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家堂画的民俗表现

在昌邑地区,每到农历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悬家堂。家影需悬挂在家里,或父母家,或长子家;支影悬挂在本支长辈家;族影悬挂在祠堂或影房,由族长供奉,或者各支轮流供奉。家堂画,不仅是祭拜先祖、永怀感恩的表现形式,还能起到敦亲睦族、教化子孙的作用。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人们吃过早饭(喝陈饭汤),家里的男丁便开始将竹帘子或苇帘子悬于堂屋正北,因帘子谐音“连子”,寓意家族子孙兴旺,所以悬帘子成为过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后将装有家堂的木匣打开,将家堂悬在帘子之上。再将配轴依次悬于家堂两侧,配轴多为荷花和牡丹,寓意“先做人,后富贵”,也有八仙配轴,对联式配轴等等,配轴诸如昌邑后青林氏敦本堂联“敦亲睦族家风著,本智扬清世代传”,城后董氏族影联为“绥予子姓报以介福,俾尔戬谷永言孝思”,道照孙氏联为“三世春曹传翰墨,六朝封诰接恩光”等等。这正是“一画卷明示家族瓜瓞,两配轴暗喻做人真谛”。

将所需供品摆放完毕以后,男丁们便去祠堂或影房悬族影,当年有亲人故去的人家要提前去填名,并用捧盒送去供品和香纸。填写先人名讳,需由族内德高望重且书法精湛的人来完成。悬族影和家堂的讲究有所不同,先在祠堂前放一到两支小鞭,族中的男丁老幼听到第一声鞭炮响,便会陆续赶到祠堂。男丁们来到祠堂前,听从族长安排悬好族影。之后,族长沐手净面,将两旁蜡烛依次点起,取三支香在烛火上点燃,朝着族影三作揖,而后生在香炉中。随后将一叠黄表点燃,旁边的族人随即跪地给老祖磕头行礼,祠堂外响起隆隆的鞭炮声和阵阵的锣鼓声,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吃罢午饭,男丁老幼便去祖茔地请“老祖儿”回家过年。待回来后,先去祠堂在族影前为老祖儿焚香磕头,而后各自回到家中在家影或支影前沐手焚香,名曰“安座”,这无不处处体现后代儿孙对先人无限的崇敬之情。

6.webp_副本.jpg

昌邑西小章村马家祠堂供奉的族影,为纪念元朝末年都督府元帅马亮,春节期间还有社火舞蹈表演《小章竹马》

除夕夜,家家户户守在一起共度良宵。待子时刚过,万家灯火,鞭炮隆隆,家人们各司其职,燃烛、上香、焚纸、挑灯,敬天地、拜祖先、迎财神、祭灶王、请门神,及“全神发码”同金钱香纸一并焚烧,名曰“发码子”。大年夜焚香不能断,寓意香火代代相传,连绵不断。之后,将出锅的第一碗水饺祭奠天地、祖先。家人们手端捧盒,内放水饺、香纸等,先到支影、族影处祭奠祖先。而后各自回家吃罢年夜饭,协同族人开始拜年。小孩们手提灯笼,大人们相互问候作揖,老人们乐呵呵坐在正堂,等待着后辈儿孙拜年磕头,其乐融融,年味深深,一幅昌邑乡间年俗画卷施展开来。

在昌邑还有一种年俗最具特色,那就是异性宗族之间大拜年,这当属龙池东西白塔两村温、陈大拜年。温、陈两姓长久以来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温是温,陈是陈,温陈本是一家人”的老话由此而来。两姓族人在大年初一早晨,各自在村中集合后,由族长带领,鼓乐齐鸣,龙狮共舞,人声鼎沸,沿东西大街相对走来。族长相互作揖问候“过年好”,两边族人山呼海啸般喊道“过年好!过年好”。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好不热闹!

昌邑悬家堂讲究是很多的,初四闺女回门不能见家堂,所以在初三时就要请下。初三早上,男主沐手焚香,而后吃罢早饭,待香燃尽之后,将香案供品一并撤去,将家堂配轴慢慢请下,名曰“圆年”。而后将文财神比干像或武财神关公像或富贵牡丹图悬于正堂,直到元宵节结束后请下。之后,家人们匆匆赶往祠堂,待香燃尽后,随着族长的安排,将族影缓缓请下,放在影盒中,名曰“送年”。而此时,外面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小孩们捂耳嬉闹,老人们眉开眼笑,春节这个最能体现中国人家国情怀的节日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7.webp_副本.jpg

昌邑后青村林氏影房供奉的族影

为画师王世忠所绘

家堂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是劳动人民在历史的演变和风俗的推进中产生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最具中国特色地域文化的民俗民风,成为传承上下五千年、总结华夏孝文化的缩影,也是我们昌邑人民对先祖世宗无比崇敬,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对美好时代最好歌颂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