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巧用天工因材施艺 ——漫谈青州红丝砚及其雕刻艺术(刘小龙)

发布日期:2016-12-12 浏览次数:3455

张亦云诗书画医

张亦云诗书画医的博客2012-07-24 15:25:20


摘要:红丝砚乃山东青州与临朐两地独特之产物,古时,因临朐属青州管辖,故历史上称青州红丝砚。历史上所记载的红丝石皆为青州黑山所产,自宋以来逐渐匮乏,几近绝迹。近年来,青州山又发现红丝石矿脉,但贮量稀少,佳品弥足珍贵。青州红丝石砚工艺历史悠久,其制作的砚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其中遗存唐、明、清历代部分精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和日本龟阜斋等收藏,谓为“无价宝”。青州红丝石砚工艺是建立在当地黑山红丝石材基础上特有的一种红丝石砚制作工艺,是青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红丝砚的历史与发展

在青州西南邵庄镇境内有座山曰黑山,黑山有红丝石洞出产石头,其色如晚霞、刷发如丝、丝如鸡血,故名红丝石。红丝石,因其底色红黄相参,且有红黄丝纹而得名。而红丝砚即以石得名。唐中和年间始采于青州府益都县黑山,后陆续开采于临朐县(历史上,益都和临朐均属青州府所辖)的老崖崮,是一种制砚极佳的石料。自唐至今,历代典籍对红丝石、红丝砚多有记载,有许多文人墨客以诗辞赋铭高度赞誉。唐宋时期被誉为四大名砚 (即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 之首。

青州红丝石砚的最早传承谱系已不可考。春秋时孔子曾说:“青州出怪石,有红丝,琼脂玉花”;将红丝石制成砚台则“细润如玉,温嫩而不滑,扣之有声,聍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笔锋不退”。 所以历代采石制砚者不断。西晋张华撰的《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由此可以证明,红丝石砚的制作最晚从西晋已经开始,至今最少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口石壁上有“唐中”二字残存。之后又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七年”、“大清乾隆”、“道光七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十四年”等凿字比较清晰,多是采石者所留记。(摘自《鲁砚》一书)。

据史料记载,唐朝对红丝石砚已非常推崇。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喜用红丝石砚。他在《论砚》中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1926年在青州市曾出土一方唐代红丝石砚,(现存山东省博物馆),是萁形砚;后陆续出土和传世的唐代红丝石砚,基本以履式、簸萁式、莲蓬式等为主,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很讲究以形施艺,制砚特点简洁明了。

宋代是青州红丝石砚制作的兴盛和繁荣时期。宋代的唐询任青州知府时,亲自参与过红丝石的开采和红丝砚的加工,在所作的《砚录》中,列红丝砚为诸砚之首;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为迄今最全面、最具参考价值和权威性的石谱,也列红丝石于其中;苏东坡、陆游、张邦基、蔡襄等也都对红丝砚有过品评。另外,宋欧阳修《砚谱》云“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宋苏易简《文房四谱》曰“天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等等,都对青州红丝石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历史名人对红丝砚的品评和推崇,奠定了红丝砚的历史地位。

元明时期,青州工匠继续制作红丝石砚。但是有关红丝石制砚的资料极少,部分论述红丝石砚的文字也一般是引用宋代资料。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砚石开采和制砚之风都处于低谷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元明两代,大约五百年内,歙砚石也未开采”。但是在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口壁上,依然保留元明时期采石者所留文字。如“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七年”等凿字,说明元明时期青州人仍非常重视红丝石砚,采石者和制砚者不断,只不过极难见到元明时期的实物。这时,中国明代砚台以内相式、手抄式、门字式、双夔龙戏珠式等为主,青州红丝石砚制作造型估计也大致如此,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清代至民国,青州红丝石砚制作工艺继续传承。红丝砚也有了正式记载,清乾隆四十三年的《西清砚谱》载三方红丝砚,对红丝砚的质地、纹理、产地进行了详细说明;许多古砚图录登载的红丝砚图版注明为清朝。清代红丝石砚式样内容更为丰富,多如繁星。民国时期,虽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衰退时期。但由于日本商人和红丝砚爱好者来青州临朐两地采购红丝石,使红丝石的开采和红丝砚的制作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黑山红丝石洞口的“大清乾隆”、“道光七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十四年”等采石者的凿字至今非常清晰。

解放以后,当代艺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经过全面调查,又重新发掘和开采。1965年、1977年,著名工艺美术师石可先生两次专程从青岛来青州和临朐考察红丝石,而临朐县成立了工艺品厂,聘请石可先生为师,加工红丝砚。自70年代至今,由于红丝砚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所青睐,采掘红丝石,加工红丝砚者渐多,其雕刻工艺也不断提高。近年来,青州黑山附近又陆续发现了红丝石矿源,当地政府已采取政策进行保护性和限制性挖掘,这就对红丝石砚的制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红丝砚砚材的形成与特点

红丝石形成于距今约4.5亿年前,它赋存于奥陶系马家沟组土峪段的顶部,红丝石呈微晶结构,夹层理构造。其形成原因是受沉积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沉积物发生频繁交替,然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而形成,属泥质灰岩。红丝石的产地分别在山东的临朐和青州境内,经考察,在临朐老崖崮和青州黑山之间二十几公里的地带内,均有红丝石发现,由于地形复杂,其他地方极难开采。

红丝石在地下呈三种分布状态:一是夹层矿体,即上面有较厚的土层及岩石覆盖,下有岩石(石灰岩)为依托,中间一层约10厘米左右厚的红丝石。这种分布的红丝石,由于上下岩层的保护,又在地下3-10几米处,密封程度很高,受高温、高压的作用,其石质稍硬,硬度为3.5-4,理微滑,润泽程度略差,但光泽度高,颜色鲜艳,纹理变化无穷,红黄对比十分明显,极具观赏价值。制砚后,虽发墨稍慢,但研磨的墨汁细腻如油,润笔护毫。二是不规则散状矿体,即红丝石或存于地下泥土中,或散落于地表,独立成块,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律,但大部分深埋于地下的泥土中,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周围泥土细而粘,似用油汁所混合,经长期浸润,石质细腻,软硬适中,其硬度为3-3.5,制砚极佳。三是厚矿层泥质灰岩,即有1米左右的较厚矿层,当地称为“旋花石”、“红花石”。其石色淡,质粗、干燥吸水,丝纹变幻莫测,二氧化硅含量较低,其硬度小于3。用此石亦可制砚,但用水浸透或用蜡保护后使用效果较好。

根据红丝石底色与纹理的不同,可粗略分为六种:一是红地黄纹,即理红丝纹黄。这种红丝石纹理易形成山水、人物、动物 、花卉、文字等多种图案。二是红地红纹,即理红丝也红。石底色以紫红和木红为主,底紫红者、纹紫略带黑。淡红底色者,以紫红纹为主。石质细腻,发墨快。三是红地无纹,深红、淡曙红者皆有,无丝纹。石质温润,发墨好。四是黄地红纹。此品以金黄地深红刷丝纹为最佳,但石质稍硬,发墨慢。五是灰黄地淡红丝纹。无旋花纹,质干燥,稍软,吸水,也可制砚,但为下品。六是灰红地紫丝纹。底色灰红且白,紫红纹,丝纹极具变化,旋花缭绕。质粗且软,干燥吸水。以红丝石的颜色、纹理划分品种,只是相对而言,有许多纹理红黄相参,很难分清是红底黄纹,还是黄底红纹,有的纹理变化诡异,很难形容是什么纹理,这些丰富的颜色与纹理使红丝砚更加绚丽多姿。

三、红丝砚砚形及其特殊性

红丝砚砚形和其他传统四大名砚一脉相承,并无太大区别,但因石质石品的不同,相较于其他砚种砚形,在制作上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这种特殊性和局限性正是红丝砚的独特观赏和收藏价值所在。

一是随形砚。此种砚形造型自由、型制变化不定,无严格的几何尺寸限制。随形砚最难造型,虽无固定规矩,但决不是随意为之,看似无规律,实际是制砚经验自然流露,是人石之间的默契配合。随形砚变化灵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适宜制成大中型砚。

二是规矩型砚。即外形有一定几何尺寸关系的砚。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圆形有正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方形有正方、长方、六棱、八棱等多边形;也有方圆为主进行多种组合的砚形。规矩砚周正匀称,简朴大方,其造型相对比较简单,但制作时要求线条流畅、挺拔、有力,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三是象形砚。即借助自然界中适宜制砚的自然物质的形状而造型的砚。制砚者根据这些物体原始状态,重新进行艺术设计,或夸张变形,或原相模仿。如箕形砚、钟形砚、琴形砚,各种瓜果形砚以及许多吉祥动物形的砚等。

四是自然砚或称天然形砚。砚的外形自然天成,巧制砚池,自然为砚,古代有天然蚌砚、骨砚等,皮日休《太湖砚》诗“求于花石间,怪状乃天然”,即指自然形砚。

红丝石特殊之处在于与其他砚石比,其主要特点是:板状成材,独立成块,几何形状不规则,甚至有奇石状的特殊形状;石表有纹理,且变化丰富;石层厚薄不均,厚者也是由较薄的三至五层叠加而成,且层与层之间凸凹不平,纹理不贯穿;石中间大多有石英线贯穿;资源稀少,且大块极不易得,质地优良的小块也至为珍稀。由于以上特点,决定了红丝石在制砚时受到限制。一是为保护自然形和难得的大块石料,不能对石料进行大刀阔斧的任意切割,造型受到限制;二是由于纹理缭绕连贯,为保护纹理,图案的设计与雕刻受到限制;三是由于同一纹理的层面较薄或不平,砚池的开挖受到限制。受以上条件的限制,红丝砚很难成批量、同一规格定型制作,必须因材施艺,一砚一式,一品一款。

四、红丝砚制砚风格及其要求

红丝砚的制作同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同样借鉴和遵循前人制砚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红丝石的特点,找出红丝石的制砚特殊规律,做到实用与观赏的有机结合。

红丝石色泽红黄相间,有变化多端,千姿百态的回旋纹萦绕石面,华缛致密,妍丽之极。由于它的这些特点,在制砚时就要充分考虑它的色彩和纹理,不能毁其色,损其纹。一些自然形状特别奇特的,更不能破其形。雕刻何种形状何种纹饰才能与其色纹相协调,是首先考虑清楚的。红丝砚不能像徐公砚和端歙砚那样雕刻汉画像石刻、青铜器、钟鼎及陶器纹样、汉隶文字等,因为与红丝石的色纹和气质不符,雕刻后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更不能雕刻得过于繁琐,掩映了红丝石的本色,这是红丝石的特殊之处。也为红丝砚的雕刻创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丝砚的造型无定性,但根据人们传统审美习惯,总体应该把握“稳定、协调、匀称”原则,首先它要具备砚台最为实用的基础要件,即砚池、墨堂、砚额等一定要开得恰到好处,比例合适,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其次才是纹饰图案雕刻得锦上添花,这有如此,红丝砚才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具体到红丝砚的实际雕刻中,应该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巧用红丝石的自然形。自然形红丝石,有的周边自然,有的表面呈高低起伏的形状,有的带有“虫蛀”,给人以古朴沧桑的感觉,具有天然的、独特的美,这些天然形状与色彩纹理都是大自然赋予红丝石的一些“天工”特征,非人工所能企及。有些石表面似山岭沟壑,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一种特殊的意趣,石头本身就具备了一种自然美。对于这种红丝石砚的雕刻就要巧妙运用它的自然造型,尽量少雕刻或不雕刻,突出简朴大方的鲁砚风格,达到天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二是巧用红丝石的颜色。用红丝石红黄相间的颜色可设计和制作具有独特效果的砚。红黄色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色,可以雕刻成《旭日东升》、《夕阳余晖》、《枫林层染》等,既利用了红丝石独特的颜色,又突出了雕刻砚台的意境,主题、内涵与红丝石颜色和谐统一。《西清砚谱》中的红丝石“鹦鹉”砚也是巧用颜色制作的典范。清乾隆皇帝,曾为“鹦鹉”砚题诗曰:“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称衡成赋后,露镂肝吐一丝丝”。

三是巧用红丝石的纹理。其天然形成的纹理构成各种虚幻神妙、千姿百态的形状。如有的似水纹涟漪,有的像云纹缥缈,有的宛如红袖善舞,有的仿佛炊烟袅袅,有的带有白色“石筋”和黄色“石皮”,等等,不一而足。在制作砚台的工艺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仔细“相石”,巧妙构思,审石度势,然后奏刀,比如雕刻成《云月砚》、《水中捞月砚》、《舞者》、《大漠孤烟直》、《楼兰遗韵》、《琴形砚》等,立意准确,纹理与造型和谐统一,使红丝石砚具有更强的观赏性。著名制砚大师石可先生就曾利用一自然红丝石料上回旋刷丝纹,在砚额上刻“谁持彩练当空舞”字样,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据《鲁砚》一书97页)红丝石的纹理是它的重要特点,在制砚上可最大限度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

结束语

优质的红丝石砚作品是由砚本身的文化气息、制作工艺和天然特点所决定,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融合,是制砚者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技巧能力等的综合反映。制砚无止境。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向古人先贤、向诸如文学、历史、哲学、雕塑、篆刻、书法、绘画、根艺盆景等兄弟艺术门类借鉴取经,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和专业技巧,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收精华,摈弃糟粕,集思广益,发扬创新精神,树立精品意识,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被历史所铭记的传世之作,才能把红丝砚文化发扬光大,让红丝砚这朵砚林奇葩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鲁砚》石可著齐鲁书社 1979

全文共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