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木版年画价值评述

发布日期:2016-12-12 浏览次数:3826

 

456.jpg

1、木版年画唐代已露端倪,宋代业已成熟并定型。由于它的内容,迎合人们世俗生活期盼祥瑞的心理,作品内容吉祥如意、除凶趋吉,催人上进。在形式上,构图饱满,对人物施以美的夸张,用有限的画面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给人心理上极大的满足。而且每张画面,都和张贴方位相适应,形成门画,炕头画,屏风,灯画,神轴等固定的形式。张挂起来,把民居的各个角落,打扮得焕然一新,形成浓烈的新年气氛,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明、清两代,中国的老百姓“有钱没钱、买画过年”,年画作坊和画店,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过去年画的功能,主要是美化一年一度的新年环境。老百姓在看年画时,还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它在维系中华民族不忘故土,爱家爱国,礼仪兴邦;凝聚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弃旧迎新的中国年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是说:木版年画植根民间,装饰新年,千百年来维系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努力进取,是寓教于乐的大众化美术形式,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生产、自己享用的版画艺术。在历史上,虽然它的地位卑微,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它是世界上自古到今,产量最高、读者最多的绘画艺术。

2、木版年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中国人“过新年的习俗”。所以,它的发展,总是按照中国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思想要求、民风、民俗的发展“与时惧进”。如:明朝以前,中国人迷信思想严重,求神拜佛之风盛行。那时的年画以神像为主,绘刻工丽缜密。清代初期,由于明、清鼎革,战乱之后人口稀少。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急切需要增加人口。多子多福的娃娃年画激增,绘刻趋向粗简,增强了观赏效果。乾隆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年过节、重大活动,说书唱戏成风,从而“戏出故事年画”应运而生,一跃成为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木版年画,绘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韵律……这就是说,中国年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习俗和人民群众思想要求的变更而变更。在中国美术史上开创了木版年画“随俗而进”的发展道路。

3、木版年画的创作方法,往往利用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中,约定俗成的:寓意、象征、谐音、文字等吉祥、如意的符号表现主题,通俗易懂。这样的创作手法,便捷迅速,产出快。形成的作品,价格低廉,且又投合世俗的喜好,容易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雕刻木版、套色水印、手绘加工等。雕刻木版:主要包括立线、剃空两种手法,容易掌握;套色水印:采用无标记手工摸版的方法,工具简单、对版方便。手绘包括:粉脸、做头、钩道子、打项子、描眉、开眼、圈脸等,多为一挥而就的程式之法,易教易学。从画稿创作、雕刻木版、水色套印出创作的年画作品而论,这是一种版画形式。但从有了木版就可大量印刷年画这种事实而论,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复制年画”的印刷手段。很早它就已经成为廉价的经营性绘画形式,或许这是千百年来,它既没吃过皇粮,也没得到重视,存活至今的基因。从宋代成熟、定型算起,距今已越千年,依然原汁原味存活于民间。如此传承久远的民间艺术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可谓古代文化“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