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承发展
    

传承发展

老潍县仿古铜技艺历史悠久 赵益民自学成才

发布日期:2016-12-13 浏览次数:2906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6-07-25 08:34:02

斑驳绿锈间 与古人对话


赵益民正在打磨“齐鲁风情迎荷瓶”的模型。

 潍坊新闻网725日讯作为中国四大仿古铜产地之一,老潍县的仿古铜技艺历史悠久,是扬名国内外的手工艺。潍城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馆长赵益民,除了馆长的身份,还是潍坊仿古铜界的领军人物。“仿古铜器实际上就是要学会与古人对话,善于揣摩古人的心思,这样制作出来的青铜器才会有生命力。”724,记者走进赵益民的工作室,听他娓娓道来每一件青铜器的故事。

半路转行自学成才

据记载,潍坊仿古铜器工艺的产品主要是仿制爵、鼎、盘、炉以及佛像、鸟兽和人物。当时一个名叫胥伦的农民,巧于手工制作,并擅长书画,为了糊口,他铸造假汉印和古代造像,冒充真品,卖给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陈介祺。当陈介祺发现是冒牌假货后,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尽出个人所藏三代青铜器、六朝佛造像、印章等文物,与他共同研讨,以求仿制。经过协作,采用拔腊翻砂法仿制,制品惟妙惟肖,几乎乱真,从此胥伦名扬四方,仿古铜器也在潍坊广为传播。

许是缘分使然,作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的馆长,今年59岁的赵益民同样也是一位仿古铜研制的“行家”。自幼喜欢画画的赵益民,中学毕业后,开始学习油画、雕塑,而在工作之余,研究青铜器是他最大的爱好,不管出差还是外出写生,只要遇到与青铜器有关的书籍,他都会买回来慢慢研究,《中国青铜器全集》、《商周青铜酒器》、《青铜器卷》……都成了他的“宝贝”,为了买书,他曾经一天之内两次前往北京,生怕去晚了,书被别人买走。

26岁之前,赵益民从事的一直是与美术有关的工作,直到1983,他在朋友那里看到一本《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一下子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梦想,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放弃当时在广告美术公司做设计的工作,转而走研制仿古铜艺术之路。

“小时候我家不远处有一家文物店,我经常过去玩,有一次,文物店里摆出一个四足方鼎的仿制品,我当时看了一眼,就被鼎上精美的纹饰吸引住了,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至今回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转行后的第一年,赵益民就创作了他的第一个雕塑作品《黑蛋》,紧接着又创作出《迎接未来》、《东方破晓》、《九曲黄河》等一系列雕塑作品,而在他看来,要做仿古铜,美术和雕塑功底都不能少。

揣摩古人心思创作

724,在赵益民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屋里陈列着数十件大大小小的青铜器,青绿色的铜锈,斑驳中透露出一份沧桑,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若不是提前知道赵益民是从事仿古铜器制作的,这么多造型逼真的青铜器摆放在一起,记者还以为走进了博物馆。“这里面有不少青铜器都是从咱们山东出土的。”每一件青铜器的历史故事,赵益民都能娓娓道来。

赵益民告诉记者,一件仿古铜器,要经过制蜡像、胚烧、熔炼、浇铸、着锈等十几道工序,费时费力,这些工序涉及到考古学、铸造学、材料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制作的时间少则十几天,长则数年。“仿古铜器并不只是单纯地制作出青铜器的样子,重要的还是学会揣摩古人的心思,这就像是与古人进行对话,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研究他们在制造青铜器时的心理。”在赵益民眼里,每件青铜器都带有古人特有的思想。

现代人要揣摩古人的心思,难度可想而知,在揣摩过程中,只要稍有偏差,赵益民就会“狠心”地将即将成型的青铜器摔在地上,制作方鼎的时候,他摔了6次才满意。“心疼归心疼,但该松手时就得松手,虽然只差一点,但古人的思想已经没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赵益民又在青铜器的美学观赏度上下工夫,依据跨时代的审美观,对青铜器作品进行创新设计。

2000,山东省政府赠送澳门回归的礼品《齐鲁风情迎荷瓶》,正是赵益民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亲自设计操刀完成的。荷瓶采用仿古铜工艺制作,整体造型上圆下方,庄重华美,瓶口似盛开莲花,瓶体饰凤鸟回首飞翔,瓶腹雕山东景观,瓶座刻水纹图案,瓶高1999毫米,记澳门回归之年,880公斤,寄山东8800万人民的良好祝愿,这项设计还荣获了国家专利技术发展成就奖。

曾多次获行业冠军

为了让制作出来的青铜器有历史感,赵益民研制了包括锈液配方在内的仿古铜着锈工艺,在器皿上生成的红斑绿锈自然生动,着锈后随着时间的沉淀,锈迹会越来越逼真。在工作室中,记者看到一大一小两个毛公鼎,鼎内刻有一行行铭文。“这篇铭文共有497个字,都是我手工刻上去的,大号的鼎用了3个多月才刻完,小号的鼎刻了近半年。”赵益民告诉记者,老潍县的仿古铜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作为手工艺品还是纯手工的好,所以不管设备如何先进,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仿古铜器,这样才能将老祖宗技术传承下来。

凭着这份热爱和专心,赵益民设计制作的仿古铜器,有不少被博物馆展出,在行业比赛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也成为夺冠热门。2006年他设计制作的《仿古铜鼎》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铜器作品《金鸢》在2016首届中国(潍坊)国际风筝文化创意设计作品暨风筝扎制作品大赛中荣获铜奖,他本人也在2014年被潍坊市轻工行办、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仿古铜界“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除了设计制作青铜器外,赵益民还将仿古铜的制作工艺扩展到了仿古铜印章上,在印坯底下镶上石头,铜印爱好者就可以自由选择印章顶部的立体图案,制作自己喜欢的印章。30余年的研究,让赵益民日渐感悟到,仿古铜不单单是一种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将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融合为一体,只有这样,仿古铜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跟着赵益民学习仿古铜器,对于这些徒弟,他都将自己掌握的技能悉数传授,“我当年自学的时候失败过很多次,也走过很多弯路,这些失败实际上也是一种成长,现在我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年轻一辈,他们就可以少绕一些路。”现在赵益民已经培养出设计人员5,工艺制作人员20余人。其中有一人进入潍坊市博物馆从事青铜器修复制作,还带出来一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记者 窦圆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