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近现代仿古青铜器

发布日期:2016-12-13 浏览次数:3753

艺粹网

2012-08-12

民国和现代制作的仿古铜器,主要表现有如下特征:

()整器仿造并作伪

这种情形铸造成的伪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十分准确,但均有一定水平。例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来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仿制伪器重于原器,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另一种情况,整器伪作的器形或铭文有所本,部分故意增添。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以人面盉的形式为模本,铸伪人面盉,但在盉内加刻6字铭文,因为人面盉真器无铭文,铸此伪器当然是奇货可居了。另外仿制的“父乙”鼎,其花纹、铭文都是刻的,非常逼真,此鼎的锈就是用醋、石灰、盐水调和颜色整体浸泡,然后埋入1米深的地下,过三四年后,自身便生出一层锈来。这种锈底子发乌,不亮。据当事人讲这次仿造的不是一件鼎,而是一批鼎,其中大部分卖了。这是国内机构和藏家在收购青铜器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整器作伪,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特点,掌握其规律,也是青铜器鉴别的基础。

山东地区伪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仿造当地出土的著名重器,使用蜡胎为模,翻铸铜器,埋之地下,加上盐酸浸泡,使铜器表面自然生成绿锈,然后上蜡成为熟坑器。由于长期作伪经验积累,器物外观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山东伪器器壁厚,器体普遍过重。另外,用酸浸土掩的方法造成的铜锈,锈层浮薄,一望便知。

长江流域是伪造青铜器的又一大本营,采用失蜡法伪造青铜器,技巧精湛,大大超过了山东的水平。其伪品大多是冒牌殷墟出土的精丽风格的器物。由于作伪技术比较全面,且能投其所好,曾使许多收藏家受骗上当。但南方伪器也有它本身的弱点,只要掌握要领,容易揭露其伪装。首先伪铸的青铜器没有像真器那样经过长期的氧化或腐蚀,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作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形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因而伪器一般都厚于原器。再者,商周青铜器为块范拼合,为控制器的均匀,工匠采用厚薄相似的小块铜垫垫在内外范之间。范内的垫片在浇铜液时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整器作伪者,不懂得青铜器铸造方法,因此完全没有垫片。南方铸造的完整伪器,就是这样。

河南的伪器作坊发展了用漆料调合色彩,或用浸蚀法,在伪铸的青铜器上做底色和铜锈,几乎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但用漆作锈松软,用指甲可以剥落。而浸蚀法造的铜锈,锈色单一,器表发乌、无光泽。

()改造古器作成新器

由于时人重视艺术价值,喜好新奇的器形和纹饰,致使伪作新奇器形兴盛起来。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已觯,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了一个流,并在腹上加上一个鋬,成为一件古代不存在的带流带鋬的觯。又如故宫收藏的一件春秋鼎盖,盖真,但作伪者在其口部伪加两个耳,改造成盘。

()拼凑古器残件作成新器

由于真器上缺失了一部分或几部分,作伪者就另取其他器的残片修配完整,当时称之为“插帮车”。拼凑器因为各部分残件出土地点不同,有的甚至时代也不一样,所以器表的颜色和锈的形态都不尽相同。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鸮卣,器身与提梁的纹饰风格完全不同。仔细看,梁环有焊接痕迹,表明提梁与器身原不属一器,此卣之提梁乃用商代壶形卣之梁截接而成,但整个卣应为伪器,因为鸮卣无此形状提梁。

()古器上重新刻花

即在古器的素面或花纹少的器物上伪刻花纹。例如所见一商代铜罍,原为素面,作伪者在其身上刻兽面纹、夔纹、蕉叶纹,就连肩部的六个浮雕圆涡纹也是后焊贴上去的。另一件战国敦,盖和器的兽纹均是錾刻而成的,纹细,纹笔均匀,也是伪作中的佳作。又如一件战国铜盘,盘内原有三鱼纹,作伪者觉得空荡,又加刻了三条鱼。再如战国几何纹壶,造假者在花纹中伪嵌金银丝片。

以上伪花的錾刻虽然相当精湛,但纹里无锈,且有崩痕,却是不易弥补的缺陷。至于花纹中后嵌金银丝片,也难达到战国时所嵌那般严丝合缝。

()古器上新刻铭文

古器上伪作的铭文,一般是用刀具錾刻而或,但也有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伪铭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文,或拼凑,或随意杜撰。例如克鼎残片,系在无铭的西周早期方鼎残片上,仿西周晚期克鼎铭文伪刻,骗了收藏者。

又如一件春秋“父丁”盘,高107厘米、宽406厘米。原无铭文,作伪者在盘内底锯下一块,在其锈上硬刻铭文。这样錾刻的铭文虽避免了刀痕,但字口无锈,铭文中的“宝”字还刻在了垫片上。我们采用X光透视法对此盘进行检测,便将其作伪破绽完全暴露出来。

再如一件春秋时期的蟠螭纹纽钟,正面钲间和左右鼓上铭文是摹照西周“王孙遗者钟”伪刻的。经核对,作伪者并没有完全照刻,只是节取了“王孙遗者钟”铭文的前后两部分,伪刻得颇精,是内行人所为。但字口无真锈,伪字周围颜色深于其他地方,这是用酸腐蚀出现的痕迹。

无独有偶,广东省博物馆亦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楚王孙”钟。钟正面钲间和左右鼓上铭文字体周围的颜色也深于他处,字口也无真锈,看来也是用酸腐蚀过的。这两件钟的作伪方法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广东省那件“楚王孙”钟的伪铭多17字,同时隧部的兽面纹和甬上的窃曲纹都是用锡堆出来的,表面色泽灰白。此钟经多位专家鉴定,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可见其欺骗性之大。

古器上伪刻铭文常见的破绽有三:一是伪铭与真器的时代矛盾。由于作伪者无知,有时在早期的青铜器上,伪刻时代较晚内容的铭文;二是伪刻铭文的位置不合规律;三是杜撰或拼凑的伪铭内容不合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