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泥塑
    

泥塑

高密聂家庄泥塑的文化气韵

发布日期:2016-12-14 浏览次数:4688

和讯新闻

2012110908:27  来源:国家电网报

11111.jpg

泥塑老虎。

222.jpg

高密泥塑。

小时候,一进腊月,高密的泥玩意儿就成了孩子们手中的宝。每每缠着父母给买一个,睡觉也搂着。真的,你看那泥老虎,虎头连着虎腿,像座山一样,顶着一张鼓得老高的大口,黑嘴唇上两撮雪白的兔子尾巴,脖子上一条绿带子,上面挂着五个红铃铛,腰上缠一圈软乎乎的羊皮,两手一按,“呜呜”地叫。这就是高密民间艺术四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

泥塑是用泥做的动物和人物等造型的玩具或欣赏品,高密聂家庄以制作泥塑闻名全国,聂家庄泥塑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是对聂家庄的真实写照。艺人们将泥塑分为两部分,中间用柔韧的薄羊皮连接,在适当的位置安上哨子,用手按动、摇动或用嘴吹,就会发出响声。泥老虎会发出咕咕的声响,泥猴和叫鸡也会发出吱吱的叫声。当地居民流传着“孩子哭,找妈妈,妈妈捏个泥娃娃,两个娃娃乐哈哈”的民谣。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佛寺庙宇一度遍及全国各地。伴随着庙宇文化的兴衰起落以及高密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民俗特点,逐渐形成了庙宇泥塑和聂家庄泥塑两大派别。到了清末,庙宇泥塑日益衰落,聂家庄泥塑却日臻成熟,范围也逐渐扩大。

聂家庄泥塑在群众节日风俗中应运而生。据聂氏家谱记载,以前有个叫聂成富的人,自蒲台流落到高密,长期居住聂家庄。种地收成不好,难以维持生计,他发现聂家庄有种土,和成泥之后不裂且坚硬结实不易破碎。于是他试着用这种泥巴做成外壳,里面装上土火药,顶部留有小孔,制成一种叫“锅子花”的东西在节日燃放,并拿到集市上出售。村里人看到制作“锅子花”效益不错,也跟着效仿。由于互相竞争,花样百出,形成了聂家庄泥塑。

到清代康熙后期,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捏泥玩,而且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这时不会动、不会叫、不会逗趣的“呆”玩艺,演化为会动、会叫、会逗趣的活玩意,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皆美的艺术品。新中国成立初期,聂家庄泥塑发展到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

聂家庄泥塑有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特点。我从一次试做泥塑中总结出,泥塑难就难在民间艺人的那种随心所欲,那种原始审美观,这个学起来太难。泥塑艺人的手艺精湛,他们在创作题材上,立足高密的风土人情,突出表现本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鸟兽虫鱼等。艺人们做出了麒麟送子、连年有余、包公、刘墉、梁山一百单八将、叫虎等群众喜爱的品种。在艺术造型上,它不受原物形体的限制,敢于大胆夸张和舍弃,注重写神写意,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们似拙而不蠢、古朴中见雅致的感觉。

在泥塑的着色上,民间艺人大胆创新,借鉴高密扑灰年画的着色技巧,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几乎全部摒弃了实物的原色,而采用了白粉打底,不同部位用大红、大绿等鲜艳颜色。

聂家庄泥塑独特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达到了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深受各界大众喜爱。相信勤劳的高密泥塑艺人能创作出更美的泥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