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东路大鼓(曲艺概述、表演形式、代表人物、曲艺发展)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1974

360百科


东路大鼓是一种山东滨州、潍坊地区的汉族说唱艺术。分为滨州东路大鼓和诸城东路大鼓,诸城东路大鼓简称"诸城大鼓",其前身是"东口大鼓"(简称"小东口"),是由"小东口"演变而来。早在清朝末年,东口大鼓便在诸城流行。其演唱形式是:一般采用大鼓(支在三脚架上的扁鼓)和钢板(浮板为月牙形、底板为长方形)伴奏,演唱者边击鼓、板,边说唱,唱词为韵文,兼以散文念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东口大鼓的曲调刚健有力、活泼流畅,语言通俗质朴,深受群众喜爱,故当时以说书为业的民间艺人数不胜数。

东路大鼓

目录: 1基本信息  2曲艺概述  3表演形式  4代表人物  5演唱风格  6曲艺发展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东路大鼓

所属地区:山东潍坊诸城市

遗产编号:-41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诸城市

遗产级别: 市

二、曲艺概述

“东口大鼓”(简称“小东口”),是由“小东口”演变而来。早在清朝末年,东口大鼓便在诸城流行。其演唱形式是:一般采用大鼓(支在三脚架上的扁鼓)和钢板(浮板为月牙形、底板为长方形)伴奏,演唱者边击鼓、板,边说唱,唱词为韵文,兼以散文念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东口大鼓的曲调刚健有力、活泼流畅,语言通俗质朴,深受群众喜爱,故当时以说书为业的民间艺人数不胜数。知名的有:台五、丁四、张老十、王仲高等,其中尤以台五、丁四成就最高,时有“南有丁四、北有台五”之说。当时演唱的曲目主要有《回龙记》、《金簪记》、《丝绒记》、《绣鞋记》、《香莲帕》、《刘公案》等,另有《吕洞宾戏牡丹》、《罗成问卦》、《单刀赴会》、《拷红》等小段。常见的说书形式有集市说书、厅房说书、炕头说书三种。

三、表演形式

集市说书者多为民间职业艺人,以说长篇为主,这集说罢,欲知后事,下集分解,听众兴趣盎然,欲罢不能,下次逢集自然还会来听。此类说书者常说的书目有《刘公案》、《济公传》、《杨家将》、《武松》等。厅房说书是指地主豪门把说书高手请至家中厅房演唱,主人茶余饭后借听书聊作消遣,以助雅兴。说唱的内容多为才子佳人一类的风流韵事,诸如《四海棠》、《香莲帕》等。炕头说书者多半是业余的,其方式为一人说唱或照本宣科,时而解说,家人及邻居围坐炕上,洗耳静听。说唱的内容主要涉及家庭伦理之类,诸如《巧奇冤》、《绣鞋记》等。

四、代表人物

民艺

台五是“东口大鼓”的集大成者,而深得台五、张老十等“东口大鼓”名家三昧真传的王仲欣,则在学习和继承这一流行于诸城的民间曲艺的基础上,积10年创作和说唱经验,把“东口大鼓”发展为“诸城大鼓”。王仲欣是相州镇学究村人,自幼酷爱大鼓,曾多次向台五、张老十等人请教,加之他天资聪慧,很快掌握了演唱大鼓的技巧。1958年秋,时为小学教师的王仲欣调到县农业展览馆,接受了以大鼓的形式宣传大豆丰收经验的创作任务。他以“东口大鼓”为基础,吸收台五唱腔精华,取众家之长融为一体,记成简谱,正式定名为“诸城大鼓”。他利用诸城大鼓这种新形式创作的《诸城大豆喜获丰收》这一具有新内容的节目,搬上舞台演出后,立即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一连几十场,观众座无虚席。19602月,诸城大鼓节目参加了昌潍专区汇演,被评为优秀节目,潍坊文化馆、广播站均录音播放,一时轰动了潍城。同年3月,诸城大鼓节目组随昌潍专区文艺代表团赴济南参加山东省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又被评为优秀节目。自此之后,一些兄弟县市的文艺爱好者相继来诸城学习大鼓,东路大鼓开始流传,为更多的群众所喜闻乐见。

五、演唱风格

东路大鼓的演唱风格为:清新豪放,刚柔相济。伴奏除用传统的鼓、板、三弦外,又加了坠琴。唱腔基本固定,过门有规律可循,即板起板落(顶板唱,腔落板),抑扬顿挫分明;首句多以中音“5”起兴,音调悠扬,节奏舒缓,具有“振场”的作用,中间插入念白时,唱腔嘎然而止,名曰“快结尾”,有人弦俱寂之奇;结尾句一般收束在中音“1”上,又名“慢结尾”,有曲尽韵余之妙。演唱者注重舞台形象美以及“声”和“情”的结合,讲究唱曲兼唱情,因此格外能打动听众。

六、曲艺发展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东路大鼓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不仅注入了民歌成分,同时揉进了茂腔音调,演出形式亦趋向多样化,在全县汇演过程中,出现过不少独唱、对唱、群唱的优秀节目。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传统剧目的恢复上演,诸城大鼓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进入80年代后,因受流行歌曲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这一曲种已是门庭冷落,几近消亡,仅在一年一度的全市春节文艺晚会上时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