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山东八角鼓(简介、艺术形式、艺术特色、八角鼓、代表曲目)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2519

360百科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最初八角鼓是满清军营中的"军歌",盛行于满清贵族中,后渐渐形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音乐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约于1736-1795(清乾隆年间)传入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八角鼓传入山东约在清乾、嘉年间,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逐渐成为富于山东地方特色的曲种。八角鼓在山东最早记载,见诸清嘉庆年间济南华广生所辑《白雪遗音》一书。此书记录了流行俗曲说唱形式数十种,内辑八角鼓唱词49段。有些与后存八角鼓唱词基本相同,可见八角鼓在山东流传之久远。已知山东济南、济宁、聊城、莱阳、胶州、淄博、青州、临沂等地,均有流传,通称山东八角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山东八角鼓

所属地区:: 山东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目录1简介2艺术形式3表演形式4主要形态5音乐曲牌6艺术特色7八角鼓8代表曲目

一、简介

山东八角鼓

曲出艺古指瞽卜一类技能或工匠之类技巧,始终未与优人百戏的涵义相吻合。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北京鼓曲、相声艺人刀:始将杂八地所谓什样杂耍称为曲艺。其中包括各种说唱艺术形式和杂技,木偶皮影乃至拉洋片、变戏法等在内,这似乎可以说是近代百戏了。

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成立了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曲艺一词,逐渐约定俗成得到广泛承认。随着杂技,魔术的独立门户,木偶、皮影也都归入戏剧一类,拉洋片,讲善书渐为时代所淘汰;曲艺中剩下的只有属于说唱艺术一大类别了。自然而然,曲艺成为中国各种民间说唱艺术的总称。写入<辞海>,巳成定论。

二、艺术形式

山东八角鼓山东八角鼓

山东境内产生流布的各种说唱艺术形式。仅有白词的评书一类,近乎唱的韵诵体山东快书一类,基本以唱为主的俚曲、山东琴书、平调小曲、临清时调、山东八角鼓一类,说唱结合的山东大鼓,东路大鼓、胶东大鼓、鼓儿词等一类。以及别具特点的源于宗教已转化为民间说书的山东渔鼓,山东落子,属于盲人说书的三弦平调、谷山调、南城调,属于湖上渔民独有的端鼓腔等等。 曲艺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向来为封建士大大阶级所轻视,被认为粗俗浅陋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历代记述者甚少,有关说唱艺术历史的详实资料极为难得。而所调查的老艺人口碑资料,又多偏重于近代。事实上,山东曲艺真正可信的兴旺时期是在清代,特别是清中叶以后。

曲艺虽然是汇成民间艺术海洋的一个小溪流,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同样反映着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思想道德观念乃至民风民俗的形成。

江北水城劲东风,城市乡村尽胜景,物质精神皆文明,天下不敢小聊城……”除夕上午,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北城办事处冯庄村,八角鼓的演出吸引了几百名群众.铿锵的鼓点、悠扬的三弦、清越的铜钹、明快的截板、优美的舞姿、纯正的传统音调,让人陶醉,围观的群众不时发出叫好声。

八角鼓、白、等族打击乐器。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东北、华北地区云南大理、剑川等地。

据传,它由满族八旗的首领各献一块上乘木料镶嵌而成,象征满族八旗的团结。明代中叶流行于北京,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都城八绝之一有刘雄为八角鼓绝。其后以八角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曲种,沿运河传入山东,在聊城、临清、济宁一带,演变为山东八角鼓

鼓身较小而扁,框高5厘米,对边长19厘米。框用红木制作,蒙以蟒皮,羊皮或马皮,四周边缘镶嵌骨片装饰,边框的七个面上,镂成扁圆形窗孔,各装一对铜制小钹,还有一面边框装有小铜环,系两根丝质长穗为饰。

三、表演形式

山东八角鼓 山东八角鼓

演奏时,左手持鼓,鼓身竖置,右手敲击鼓面发声,有坐、弹、垫、轮等技巧。摇震鼓身,小钹互相碰击发音。左手亦可弹击鼓皮反面。弹鼓面与摇鼓身相结合发出声响,清脆悦耳。主要用于伴奏说唱单弦(又名单弦牌子曲八角鼓),由演唱者自打自唱。白族八角鼓,又名金钱鼓,用以伴奏歌舞,左手持鼓,右手掌击八角鼓,又称单鼓。满族白族汉族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云南省大理、剑川等地。

八角鼓,响叮当,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爱根在正黄。黄盔黄甲黄战袍,黄鞍黄马黄铃铛。……”

这是一首名叫《接爱根》的满族情歌,它描写清代满族八旗子弟保卫祖国疆土英勇打败罗刹(即沙俄),妻子喜迎丈夫凯旋而归时所唱的歌曲。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说,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人民用于自娱的一种伴奏乐器。亦说它是由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它的八个边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作八角鼓。

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2000多年前就生息在中国东北长白山、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今天,又扩及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西安等城市。勇敢剽悍的满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民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宗教祭祀歌舞,历史悠久,气氛热烈。民间乐器几乎全部是萨满祭祀时用的响器,唯有八角鼓用于演唱伴奏和歌舞表演。

四、主要形态

山东八角鼓山东八角鼓

鼓体较扁而小,鼓面呈八角形,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规格尺寸有异,常见者鼓面对角长16.5厘米~19厘米,鼓框高4.8厘米~5.5厘米,单面蒙以蟒皮、驴皮或马皮,以小鳞皮为佳。四周边缘亦镶嵌骨片作为装饰。在鼓的七面边框木板中间,均开有海棠花瓣形的透孔,中间用铜钉各穿一对铜制小钹。另一面框板上装有一个小铜环,系以鹅黄色或大红色丝绳花结,下垂两束丝制鹅黄色或大红色长穗为饰,表示谷生两穗,象征丰收。外观小巧玲珑,制作精细,除可作为乐器演奏外,还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演奏时,将鼓面竖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弹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过去有挝鼓十法”“击鼓五法之说,现在常用的有坐、弹、垫、轮、搓、磕、分弹、簸等。民间有口诀曰:怀中抱月不许偏,四平八稳忌耸肩。摇鼓腕抖臂别动,打垫轮搓应合弦。演唱中只用坐法,每拍一响,簸()法常用于曲调的托腔部分,弹、垫、轮、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乐的前奏、间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弹击鼓皮的背面。尤其是弹击鼓面与摇震鼓身相结合发出的音响,更具特色。

五、音乐曲牌

山东八角鼓音乐为曲牌联缀体结构,使用的曲牌总数,据艺人讲可达300余支。但大都在传唱中遗失。从已存的90余支曲牌来看,多数是明、清以来流行的时调小曲,以及少量民歌和来自姊妹艺术的曲调。如:鼓子头鼓子尾阴阳句叠断桥坡儿下银纽丝广东歌罗江怨越调剪剪花平调剪剪花京调剪剪花太平年金钱莲花落诗篇铺地锦爬山虎柳子乱弹石榴花上小楼十不闲葡萄绢珍珠散南锣娃娃打枣竿倒推船玉蛾郎京调秧歌勾岭垛大秧歌一串铃柳青娘起板大鼓调茉莉花锯缸调高山流水庆宣和高歌曲双高曲二梆西凉调水龙吟跌落金钱尖双高双寒调梅花落边关调清江引香罗带丁字曲皇令垛带垛四大句软诗篇硬诗篇大陆调岭调叠断桥倒提篮风梆子一江风满江红软书调春联调请神调降神调谢神调送君词送京娘靠山调子弟书板四不象呀呀油汉口垛忆小郎慢阳歌小景调西江月卫调南调银纽丝十杯洒月儿高北调银纽丝打虎船撒拉机求雨调五瓣梅一枚针叹五更

六、艺术特色

山东八角鼓传来之初皆用北京语音演唱,后逐渐改为方言,但仍残留京音演唱的痕迹,而青州八旗营后裔演唱则仍用京口。音乐上,因其封闭式的传唱,也基本保留了原始曲调。因此山东各地八角鼓各分支间,虽很少交流,甚至是绝无往来,但同名曲牌的曲调却基本相同。仅为适应各地方言语调,在旋律进行及装饰音上小有变化。

山东八角鼓曲牌联缀较有规律,一般有三种格式。一是仅用鼓子头鼓子尾演唱的单曲结构,多用于较短小抒情曲目,如《吉祥八句》、《绕口令》等。鼓子头鼓子尾是八角鼓特有曲牌,在八角鼓所使用的数百支曲牌中,只有这两支是八角鼓所独有,可谓八角鼓典型音乐代表。鼓子头曲词格式为四四(过门),四(过门)四,七字三句结构(故又称为三截板),虽最后结束音由伴奏接腔落在音上,但几乐句中音突出给人以改变调式的印象。正是这个音的突出和句式的特别,给人以不同民族的音乐色彩的感觉。八角鼓音乐结构正是以这两支曲牌为头尾,奠定了其基本音乐形象。中间可以无所不包地穿插各种俗曲曲牌。这些曲牌大多都是其他俗曲演唱形式所共有的。八角鼓艺人中有拿起八角鼓,无论昆的乱的,西皮二黄,梆子腔无不能唱的说法。二是小套格式。联缀方式如:鼓子头阴阳句(或南锣、打枣竿等两句体曲牌)罗江怨(或剪剪花、玉蛾郎等慢曲牌)鼓子尾。此套路适合演唱数十句以下的小曲目,也是艺人们填词创作最常用的一种套路。他们常常把各地风景凑为八景填词演唱,如《聊城八景》、《胶州八景》、《莱阳八景》、《济宁八景》等。这种套路形式,可以使短小的唱段,仍能保持起承转合的完整音乐形态。鼓子头为起,下接旋律较为平直的短句式曲牌,南锣阴阳句等,可承上启下;剪剪花玉蛾郎等慢曲牌,旋律性较强,起伏较大,节奏舒缓,使音乐形象为之一新;最后由鼓子尾合尾收腔,完成整体音乐形象。整套曲牌,小巧精致而富于变化。也是八角鼓艺人长期传唱的结晶。三是用于长段书的套路。其联缀曲牌一般为十余支,某一曲牌可能重复使用多次,而且曲牌的变体增多。除在开头结尾固定使用鼓子头鼓子尾外,其他曲牌的联缀比较自由,曲牌会出现加垛楼上楼破曲等各种变化。各曲牌大都以过门相连接。

七、八角鼓

山东八角鼓山东八角鼓

八角鼓早期用于古代满族曲艺八角鼓中,本世纪50年代,这种曲艺在曲牌的基础上发展为满戏。如今,八角鼓主要用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及河北各地的说唱音乐鼓书单弦”(也称单弦牌子曲八角鼓”)中,由演唱者本人手持八角鼓敲击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八角鼓除满族、汉族使用外,还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剑川等白族人民聚居地区。白族的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有八角和六角形两种。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八角鼓敲起来了!整个冯庄沸腾了!

冯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都行动了起来,演的演,看的看,都自得其乐。

66岁的谷云龙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谈到缘起老人感慨良深:冯庄有着悠久的文艺传统,早在宣统二年,就有高跷队,秧歌队,八角鼓更是聊城周边闻名遐尔的民间剧目,唱腔多变,有九腔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场地适应性强,坐唱、表演、围桌唱均可,成了当地特色的剧种。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曾代表聊城到北京汇报演出,引起强烈的反响。后来,八角鼓的很多剧目也渐渐失传.

前不久,刚退休的谷云龙回家乡整理挖掘这民间艺术。没想到冯庄的群众积极性如此高涨,一组团就有20多人报名,谷云龙的热情高涨起来,他边整理曲调,边编写唱词,白天忙排练晚上搞创作,短期内挖掘整理出《井台会》、《审椅子》、《夺印》、《老少乐》等传统剧目,创作编排了《绣水城》、《谁不说咱冯庄好》、《敬老院里幸福多》等20多个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车快众人推。村上的热心人闫庆国给小剧团购行头拿出了2000多元。闫庆国说:如今生活好了,拿出这点钱来又算的了什么?年愈花甲的赵保林,自己出资请人录像,刻录成光盘供演员们观摩学习,还制作了大量的演出道具。

村支部书记李孟祥兴奋地说:我们以前也想整理过八角鼓,但大家都没这心思.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民越过越带劲,八角鼓就越唱越响了!春节,我们不仅在本村演,还要去幸福院进行慰问演出,去其他村庄友好演出,把欢乐带给更多的群众。八角鼓敲出了好村风,三弦师父侯玉月说:俺村有了一句新顺口溜:咚咚铿、咚咚铿,打麻将的改了行;铿咚咚、铿咚咚,撒酒风的无影踪!先前一到冬天没活时,打麻将的喝闲酒的成风,造成了不少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今,人们都被吸引到这里来了,家庭和睦了,社会平安了。

八、代表曲目

八角鼓曲(书)目比较丰富,已搜集到的抄本即达300余篇。大部分曲目为各路八角鼓所共有,只是流传中逐渐遗失,存留多寡各不相同。八角鼓的曲(书)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抒情为主的短小唱段。此类曲目文学水平较高,多为文人写作,词句文雅,重情趣,格式严谨。如《春》、《秋》、《冬》、《夏》四季景,《梅雪争春》等以景抒情,词藻华美如诗如画;《爱山居》、《自隐深山》、《自隐茅屋》、《高山流水》等表现的则是厌世归隐、官场失意的情怀;《叹世辞》、《十不亲》、《名利名强》、《铜钱歌》等,皆有警世劝善之意;《吉祥八句》、《喜寿荣归》、《紫绶金章》、《寿秧歌》等,又全是吉祥话的堆砌。此类曲目一般不超过三四十句,没有故事情节,以抒情为主。另一类是有故事情节的书段。此类为八角鼓演唱内容的主体,取材广泛,故事性较强。如《游湖借伞》、《水漫金山》等取材于民间故事;《单刀赴会》、《要荆州》等三国段,《黛玉焚稿》、《黛玉悲秋》等红楼段,《拷红》、《饯别》等西厢段,又都是取材于古典小说或戏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取材于民间生活的曲目,如《母女顶嘴》、《亲家母顶嘴》、《憨小耍丈人》、《小二姐做梦》、《打面缸》等,曲词俚俗,富于生活气息,大量方言及民俗情节的加入,使得曲目极富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八角鼓一般均无长篇书目,唯莱阳八角鼓艺人董岐山编创了《莱芜县》一部。这部独一无二的长篇书,是董岐山根据胶东大鼓同名书目,结合民间传说编创而成。讲述的是梁山英雄燕青、孙二娘等救难女,除恶霸,攻取莱芜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