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张兴马灯(临朐县文化馆)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2278



加入时间:2013年10月19日

张永贵 冯奎业

在临朐县龙岗镇张家辛兴村,长期流传着一种特色传统民间舞蹈表演活动,由于这种表演活动主要道具是“马灯”,又独在张兴村表演和流传,人们习称为“张兴马灯”。

“张兴马灯”源远流长。700年前,在东北有个金朝,金人善骑马作战,他们把实战中的骑兵战阵演化为一种民间舞蹈,逐渐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表演艺术。“马灯”(表演时,在扎制的马体道具上前后挂有灯,故称“马灯”)原先由住在长白山一带的满人表演。清兵入关后,带入关里,曾在北京、通州一带演出。清雍正九年,朝廷一品官田文镜向雍正皇帝建议设立青州都城,1732年,青州驻防清军旗城(北城)落成,进驻了八旗满兵,田文镜被任命为青州旗城都统(见青州史志),遂将马灯表演艺术带入了青州。旗兵及其眷属每年春节屡有演出。当时,临朐张兴村有一货殖(商贩),名叫张士德,因贸易经常出入北城,结识了八旗兵都统田文镜,成为至交。一次被邀观赏马灯演出,张士德对马灯艺术大感兴趣,请求都统把马灯表演艺术传授给张兴村。都统欣然应允,指定师傅亲自到张兴村讲解传授,还赠送了一百单八阵的马灯阵谱(后因战乱阵谱本丢失)。满族人的马灯表演艺术就这样传进了张家辛兴村。自此,张兴马灯成为方圆百里内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艺术。每年农闲佳节时日,常有表演活动。马灯扎制及表演艺术代有传人,历经300年而未衰。阵谱本虽已丢失,但主要阵法已印记在历代马灯传承人的心里。并且,经过几代艺术表演者的不断改革创新,马灯表演艺术愈臻完善。

马灯表演时,非常耗费力气。而北城以及其他各地旗人是专吃奉赏不劳而食的特殊阶层,入关后渐渐腐化,再也吃不了跑马灯之苦。因此,旗人马灯表演日渐消失了。后来,每逢北城旗人要看马灯,只能邀请张兴马灯赴青州府第做专场演出。当时,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家人,也常邀请张兴马灯赴青州做专场演出,并赠送两个红纱灯笼(高60公分,直径40公分),上书:“吉星高照,阁老府赠”。自此,张兴马灯更加声名远播。

乾隆、嘉庆时期,张兴马灯表演活动十分活跃,尤其在临朐、青州一带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西起青州,东至昌乐,北至寿光,唯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过岭向南演出。

张兴马灯,因雅俗共赏,所以备受人们喜爱。所谓俗赏,就是如一般民间玩耍一样,有古时戎装相裹的“清军马兵”,有扮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等,也有表现忠奸善恶的各种人物,以引趣逗乐之能事;所谓雅赏,就是能够表演千变万化的历史“阵法”。“阵法”是以古代著名战阵命名的,如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楚汉之争的“十面埋伏阵”,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卦阵”,关羽在华容道用过的“一字长蛇阵”,穆桂英所破的“天门阵”,以及“四门斗底阵”、“十面埋伏阵”、“十字梅花阵”等等,可将观众引入两军对阵刀光剑影的古战场,感受壮观威武、激烈相争的古代战争气氛。

image002.jpg

俗话说:马灯看阵法,阵法看变化。张兴马灯表演中阵法的变化主要有三种:一是不同阵法的变化,即从一种阵法变化为另一种阵法;二是阵法的繁简变化,即由简阵变化为繁阵,或是由繁阵变化为简阵,有些特别复杂的阵法,要分若干次变化才能布成。阵法之变,犹如两军对决,极为缓慢。随着阵法的变化,其节奏渐次加快。三是布设阵法,犹如短兵相接,白刃相交,气势之宏大,如风扫雷动,瀚海移沙,惊心动魄。

“张兴马灯”有一整套表演程序。出场前先定好场口(击打乐器的地方)和高灯照处。两人各执一大红纱灯笼站立于场口对面,定好场地的大小,作为跑马灯的坐标。

一、出场(宣战):马灯出场时,甲、乙(红白)两队战马代表对立两方,快速从阵门(亦称辕门或高照)冲出。至场口,分别向左右转弯,绕场半圈,面对面站立。

甲方领阵喊:“请问你是哪个山头大王?快快报上名来?”

乙方领阵答:“我是某某大将,前来捉拿你这贼寇!”“杀!”两队战马朝向对方相互穿插,往返两次。然后从场口方向冲出“阵门”。甲乙双方喊话内容,可以根据古代战争故事随场更改。这是张兴马灯所保留的独到的艺术特色,是古代战阵演化成为文化活动的最生动的演艺。

二、布阵:首先定好阵法方位。不论场地或圆或方,锣鼓打击乐队均居于场地北边正中,名曰‘场口’。其南边是两人扶架的大红灯笼,相距4米,高3米,名曰‘阵门’,俗称‘高照’。领阵人依靠阵门实施准确布阵。所谓布阵,分单布阵和双布阵。若下场人少,可一人领阵,为单布阵;若下场人多,可分为甲乙两队,由二人领阵,分别各领一队。领阵人各执一面三角令旗,进场时先走圆圈,甲乙两队的首尾相衔接。当两队领阵人走在相对的位置时,互相举旗示意后,分别开始布阵。两方布阵范围各占场地的一半,此为第一步骤。当各自的阵布到一定程度时,两领阵人,再举旗示意,开始相互攻阵。这时阵的变化,不受半边场地的限制,相互穿插到对方场地,穿插时必须两队同步进行。这时两队好像混为一阵,实际两队仍各居一方。这为第二步骤。当这一步骤布好以后,两队领阵人可以退出阵外,登上高处,居高临下,观看阵布的如何,这是第三步骤。至此,布阵完成。

三、挖场:挖场是一次演阵的结束。既定的阵法布完以后,打击乐声达到高潮,号角齐鸣。甲乙两队演员分别跑到场口前,站立休兵。这时加入小戏、杂耍等节目,安排在此时演出,以填充与活跃休阵时的场间氛围。

四、下马:所谓下马,是两队演员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子,分为一队或数队形,以击锣为号令,前走数步,后退数步。出列到各自的半边场地,慢步跑圆圈,然后回归自方阵地。

五、撤场:撤场就是演出结束撤离场地。场口先由领阵人高喊:“战斗结束!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营!”喊腔犹如京剧中的台词。之后,布“一字长蛇阵”,此阵为撤场的专用阵法。直到最后,剩下二三人还在“转花”,待到观众醒觉,众声轰然,余兴未尽,回味悠长。

“张兴马灯”已有三百年历史,随着朝代时局的变化,曾有过几度兴盛,几度衰頽,但是张兴村马灯艺术的传承始终没有断续过。马灯艺术传承代有传人。据村中老人回忆:一百五十年前,村中有位老艺人叫张元起。辛亥革命前后的老艺人,有张元江、张复言、张复田、张洪端、张洪斗、张洪瑞等人。他们不但是“张兴马灯”的优秀传承人,同时还是马灯场上的特技演员。在马灯开演前,先打场子,张复言在场中倒立行走,还能倒立在两个人抬着的扁担上绕场一圈,引得围观的人欢呼喝彩。张复田和张洪端在“挖场”休息时唱的《周姑戏》《顶灯》(也叫《常二卖干草》)《喝面叶》,方圆几十里闻名。《顶灯》的故事梗概是:常二不干活,好赌钱,老婆罚他顶灯。张洪端演“老婆”,他的扮相耳带红辣椒,头发朝天竖立,满脸大麻点,两手握棒槌。张复田演“常二”。老婆罚他顶灯,他能顶着一个豆油灯在地上打几个滚。这才叫绝活哪!

image004.jpg

至今,几位老艺人还能背诵一段唱词:

常二唱:“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蛤蟆生来鼓鼓眼,崴子生来蹦两蹦。俺爷俺娘生来了我,一生生了个赌钱的命。那二年,时气硬,赢得银钱拿不动。娘也喜,爷也喜,老婆喜的拍打腚。这二年时运差,一输输了个平铺差。爹也打,娘也骂,老婆叫俺快快死了吧。”

当时,周姑戏是“栓老婆橛子”。这样的平白直述的逗笑俚语,加上那滑稽的表演,再加上“呕儿,呕儿”的周姑唱腔,常常引得观众笑出泪来。在那文化娱乐生活落后贫乏的年代,这样喜闻乐见的小戏,为“张兴马灯”增添了不少色彩。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张兴村经历了朝代更替,时兴时衰。马灯表演艺术成为张兴村男女老幼的文化爱好和习俗。解放前,兵荒马乱,生活困苦,但马灯表演活动始终未停。解放后,表演活动更加频繁,每年春节常有演出活动,自文化大革命始,停演了近30年。

2001年冬,张兴村部分老艺人,在退休干部张洪臣和退休医生张永秀的倡导下,在传承人张永兴的带领下,自发组织起来,决心将中断了近三十年的马灯表演艺术重新发掘出来。

消息一传出,全村很快掀起了排练的热潮,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十几岁的儿童,纷纷踊跃参加排练。73岁高龄的张永秀,扮演神仙张天师,儿媳演村姑,孙女演格格。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张宏亭夫妇俩人都是“马灯迷”,他扮演的媒婆,一招一式,让人叫绝。他的老伴也是位好演员,夫妻二人都想去县城里参加元宵节大汇演,但家中有大棚养鸡场,离不开人,怎么办呢?两口子想出了个“妙法”,来个“剪子、包袱、锤”,赢了的参加演出,输了的在家“留守”。结果,两次都是丈夫输了。然而,他不甘心留在家里,马灯去县城演出那天,他偷偷叫来亲戚值夜班,自己竟跟着去了县城,尽兴地过了一次马灯表演的“瘾”。

由于马灯表演艺术已深深扎根于张兴村,不仅老艺人将其视为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追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张兴村及周边民间群众传承、恢复张兴马灯民间艺术的期待与呼声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张兴村民克服种种困难,把马灯艺术不断传承下来。没有钱,老人们带头捐款;没有道具,自己扎制。张永兴就是“扎马子”的能工巧匠。张堂远、张怀远、张洪贵、张洪昌等人自愿承当张兴马灯的新一代传承人。张兴马灯在邻近几个乡镇,数十个村庄演出数十场,还经常应邀参加县城举办的元宵节民间艺术大巡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2005年元宵节,张兴马灯应青州市北城社区满族同胞的邀请,参加了青州市元宵节文艺大汇演。时隔百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未再来此演出),张兴马灯再次‘回娘家’演出,沿着先人的足迹,踏上了满人先师的故土,把马灯艺术再次奉献给满族同袍及青州市观众。青州电视台等数家媒体及十几部录像机,穿梭在演出队伍中间,争相录制下他们认为最美的、最靓丽的镜头,多角度地将张兴马灯表演介绍给了广大青州居民,受到了青州市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2008年10月,临朐县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张兴马灯代表龙岗镇参演,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至2010年,临朐县电视台‘骈邑采风’和‘发现临朐’节目组,对“张兴马灯”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多次播放专题报道。

“张兴马灯”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出时不受人数的限制,它是一个大型的民间舞蹈表演。人们总结为:马灯艺术,老少皆宜,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此外,马灯表演的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及当地风俗民情。不管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还是滑稽丑角,均可粉墨登场。演员可以根据体型、爱好、特长定下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形形色色的丑角是马灯表演中的一大亮点。马灯艺术的多样化以及演员表演的多态性,也是人们乐演乐看的一个因素。

把古代战马作战的阵法演化为群众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是张兴马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多年来,张兴村历代群众有着喜爱表演、乐于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的文化爱好和习俗,马灯艺术表演已成为人们欢渡佳节,庆贺丰收,娱乐精神文化生活,寄托美好向往的载体,在周围百里内村庄甚有名声。张兴马灯已经成为张兴村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

张兴马灯,演员众多,场面宏大,创意奇特,代代传承,既能为民间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娱乐情趣,又能让人们感知中国历史马兵战场千变万化的阵法魅力,可谓是盛开在民间文化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堪称是临朐县一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洼子跑麒麟

冯奎业   张永森

多年来,临朐县洼子村流传着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表演活动——跑麒麟。

据村中老人讲:清朝道光初年,洼子村张奎英、张允秀、张作圣、张允环等人约同去江南贩瓷,在浙江省绍兴的店铺里,见有卖“麒麟”扎制品的,又看到街上麒麟跑舞表演十分威风热闹,很是眼馋。回村后,便与族人商议,由张奎选、张奎文、张桂林、张作缙、张墨林、张奎元等带头,醵金赴浙江购得“麒麟”一对、麟羔一个、旱船四只、高灯一对和长笛号二支,并学会了“跑麒麟”基本套路和要领。回村后立即动员娱乐活动爱好者,开始学排跑麒麟表演。当年春节元宵期间进行了跑麒麟表演活动,受到了全村及周边群众的喜爱和赞赏。自此每逢过年过节,洼子村经常组织跑麒麟表演活动。近二百年来,“跑麒麟”活动在洼子村代代相传,始终不衰,成为全县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被当地人们称之为“洼子跑麒麟”。

image008.jpg

“洼子麒麟”,沿用了浙江绍兴原形,不断改制加工而成。先用竹木扎制成型,再用布、麻、绳缠糊裹体,然后用彩色涂抹勾画出“麒麟”貌相色彩。其形状似龙非龙,似狮非狮,角似鹿角,系红绸布,雄者,配黄布衣,绘黑红花麟,披黄色毛,毛用好麻编织后染色。脖子上系有八九个铃铛组成的一串铜铃。跑舞者配穿同样花色带麟的腿裤。雌者,配红衣布身,绘黑黄花麟,披红色毛,同样用好麻编织后染色。脖系一串紫色铜铃。跑舞者配穿同样花色带麟的腿裤。麟羔,头大小似娃娃头般,无角,但生角处突出,穿红布衣绘黑红花麟,背部有一缕红黄色毛。跑者由少儿装扮。每个麒麟由两人舞动,跑头者需身材高大健壮,威风机灵;跑尾者须个头偏矮,健壮敦实,躬身舞跑。舞跑麒麟时,须配一娴熟表演程序的人,执红灯引领指挥。每只麒麟还配一名会翻跟头的机灵小青年,打扮成马童样,跟护麒麟伴随表演。跑舞者将身体钻入“麒麟”体内,各将两头用绳系的两根竹竿(约三厘米粗,两米多长)套在脖肩上。跑头者,两手握住“麒麟”头内两边把手,从“麒麟”口中辨明指挥红灯所表示的方向及信号,随意灵活地摆动“麒麟”头部,作出上扬、下垂、左右摇摆等头部动作。跑尾者,身居“麒麟”尾部,两手握稳竹竿,看准跑头者用脚传递的信号,配合“麒麟”头部做好蹿跑、跳跃、卧身、踢咬、玩闹、摆尾等动作。

任何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活动,都有着一整套成型的程序、内容及准则。洼子村历代老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借助民间尊崇的神兽形态,创造设计出了一整套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有章有序、技艺高超、表演脱俗的系列舞蹈动作,将神兽麒麟的个性形态表现得威风凛凛、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麒麟舞跑时,先后分为神兽降世、拜谒四方、天兽成配、雌母生羔、拜谢父母、传教本领、麒麟送子、共迎吉祥等八个项目步骤依次表演。

一、神兽降世。高灯挂起,灯光亮处,一对麒麟相拥而卧,跑头者两腿跪地,头垂似睡,伴有喘气状。跑尾者两腿蹲地,两手握住竹竿,有节奏地抖动身毛、尾巴,呈现出从天初降的神兽形态。

二、拜谒四方。随着锣鼓点变化,持灯者将红灯向高空一扬,引领麒麟转为睡醒状,伸舒懒腰,摆动身毛尾巴,用爪擦揉眼皮。然后跃起抖身,摇响脖铃,摇头摆尾,展现出神兽威武形象。接着头者踢腿,尾者伸腿,挥摆麟头,弯下身来作啃蹄状,左右反复啃踢两次。然后在持灯者引领下舞动身躯,先朝锣鼓三拜,随即转身从高灯处分两边绕场舞跑,边跑边摇响脖铃,作八方拜谒状。同时,扮马童者打着跟头、小翻,从中护卫伴演。两麒麟各绕场一周,八方拜谒完毕,回到场中。

image012.jpg

三、天兽成配。随着锣鼓点的变化,两麒麟走向高灯,摇头摆尾,精神抖擞,相互亲近。然后呈弧形向两边开场跑舞,边舞边做亲昵状。到场中后,雌者卧地,雄者围绕雌者边转边作吻啃动作。从头啃到尾,再从尾啃到头,然后从头啃吻到雌者腰部时,低头猛咬一口,急退到场边。稍后,以跺脚为信号,伴随激烈的锣鼓点,腾身跃起,奔跑着从雌麒麟背上一蹿而过。雌者起身、伸腰、抖毛、啃啼后再卧地。此时雄麒麟再次从另一边围着雌麒麟边转边啃吻,再次作亲昵交配状。随后再在雌者腰部低头猛啃一口,急忙后退。稍后,再次腾空跃起,从雌麒麟背上蹿跳而过。雌者起身再做伸腰、抖头、啃蹄动作。然后,同雌麒麟一起双双摆舞到高灯下锣鼓处。此番动作也叫“麒麟”配羔。

四、雌母生羔。雄雌麒麟交配后,在锣鼓点的变化中,雌者同雄者双双依偎在高灯下。此时,灯光渐暗,上好妆的“麟羔”趁灯光暗时钻入雌麒麟体内。灯光变亮后,在雄者舞摆护卫下,雌麒麟缓慢地舞动到场子中间,趴下作生羔状。雄者焦急的围着雌者转舞。然后跪俯在雌麒麟尾部,看着雌者。雌麒麟跪伏向前,摆动着尾部,抖着身毛,生下麟羔(麟羔生时先出头,由扮演麟羔儿童从雌者体内滚出)。雄者见麟羔生出,起身兴奋地舞跑一圈。雌母跪趴在麟羔前作舔毛、亲吻等动作,双爪抱头,向跪趴着的麟羔亲吻几番后,用嘴一拱,麟羔借势滚翻到雄者头前。雄者亲吻后,也用嘴一拱,麟羔再滚回到雌者面前。如此反复几次后,麟羔站起身来,学习走动。

image014.jpg

五、拜谢父母。麟羔先抱头朝雌者拜谢,站起身来,然后走到雄者面前,抱头再向雄者拜谢,意在拜谢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在雄雌麒麟的导引下,麟羔绕场一周,面向四方拜谒。拜谒结束,在雄雌麒麟的亲昵护卫下回到高灯锣鼓处。

六、传教本领。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动,雌雄麒麟引领麟羔,在场中舞跑,做出趴、跑、跳、蹿、翻、玩等各种花样。麟羔也仿效各种花样动作,渐至娴熟,独立的做各种花样动作。传教本领即告结束。

七、麒麟送子。因民间传有“麒麟送子”之说,所以麒麟羔常常不等回到高灯锣鼓处,就被村里新婚或婚后还未生育的夫妻抢抱回家,给扮麒麟羔的幼童吃糖果、花生,脱下羔衣后给幼童包上红包(喜钱)再送出来。

说起麒麟送子来,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新年舞跑麒麟时,少子户若愿求麒麟送子的,首先通知组织者找上一个俊美的幼童,起上“喜子”、“贵子”名,装扮起来。在麒麟串街到达求“麒麟送子”户家门口时,两只麒麟里各进去一个青年,弓着身在麒麟腰中间,驮着早已装扮好的幼童,送到求“麒麟送子”户的大门前。这时,求子户家大门红灯高挂,彩灯闪烁,堂屋里整理得井然有序,准备好各种糖果,举家老少在大门口迎接。此时,带领麒麟送子者在大门前高声颂唱:“麒麟本是送子仙,今日下凡到此间,送子送到贵府上,富贵荣华万万年”。求子户向送子者送上糖果、花生、香烟,然后将幼童从麒麟身上抱下来,直抱到床上,搂搂亲亲,拿上糖果、花生好好款待。约一个时辰后,幼童叫爹叫娘,爹娘叫“喜子”或“贵子”。麟童答应后,爹娘将幼童装扮的衣服脱下来留下,用红纸包上喜钱给幼童,送出大门。此时,麒麟在求子户大门口鞭炮声中啃着烟花,边摆舞着,等幼童送出来后,才缓缓离开送子户,继续串街走巷。三天后,求子户将幼童服装送回来。若求子户当年有喜生了男孩,名字中必须带有麟字。如“麟祥”、“长麟”、“麟生”等。第二年春天,生了男孩的求子户,须给麒麟换上新装,或捐上老棉布二十二尺(1.7尺合1米),好麻二十斤。

八、共迎吉祥。洼子跑麒麟表演活动,常伴有民间各种戏曲杂耍等艺术项目,形成庞大综合表演队伍。前有举高灯人、打彩灯队、锣鼓队、舞麒麟队、跑旱船队、踩高跷队(后改为秧歌腰鼓队)、杂耍队,形成一条长长的艺术表演彩龙。特别是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之夜,先串街,后跑场,高灯彩灯头前开道,锣鼓家伙声震云霄,装上红灯眼的麒麟,更是活灵活现,犹如真身出现在凡间,摇头摆尾,神气十足。见鞭炮响就昂首向前,见五彩缤纷的烟花低头便啃。冲前退后,舞得行云流水,在火树银花之中穿行。身着渔夫服饰的艄公,头戴毡笠,手把船桨划着旱船,左行右走;船内古装打扮的女子,随着艄公船桨的动作,细步轻跑,翩翩起舞。犹如行在碧波上,游至花海中,又如仙女下凡间;后边的秧歌高跷腰鼓队,十字串花的前扭后倒,彩绸翻飞,击鼓跳跃,随着领队的哨声起舞,变换着队形,在灯海花洋中扭来扭去,狂舞欢跳。杂耍班行在最后,穿行在队伍中,更是惹人发笑。妆扮彩婆跑驴的,头戴牛角簪呱呱叫着,活蹦乱跳窜来窜去;赶驴的老汉,手中不断地捋着两撇胡须,跟着跑驴的老婆子也跑来跑去,装着气喘吁吁,无可奈何的样子;装扮成济世活佛样子的济公,手摇破扇,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猪八戒捧着大肚子,扛着五齿钢钯,同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守护着秧歌腰鼓队,横穿队伍,尽显其艺,各展其彩。

同时,伴有节奏多变的锣鼓,还伴有爆竹、烟花的不停燃放。红灯彩旗高扬,锣鼓喧天开道,麒麟摇头摆尾,旱船翩翩起舞,毛驴活窜乱跳,高跷技艺超凡,秧歌花红柳绿,济公滑稽可笑,大头娃娃憨态可掬,鱼鳖虾蟹尽情狂欢,整个表演过程环环相扣,形态多变,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趣味各异,情趣喜人,形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引得观看者如云如潮。常有周边数十里村庄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围观;也常有周边村庄相邀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乐趣。表演队所到之处皆有红灯、彩旗、鞭炮、礼花奉迎,形成了欢庆祥和的群众场面。

洼子跑麒麟表演还形成了筹备、安排、服务等一系列不成文的配套规则。如:在麒麟舞跑之前,先选择好平整宽敞的场地,场地四角插有旌旗,以示划有表演区域,便于舞跑表演活动;场地外面应平坦空旷,以利观赏者围观。表演开始前,先以锣鼓敲响,宣示麒麟舞跑即将开始,召集群众前来观赏。洼子麒麟舞跑时,敲打的锣鼓点也有不同。有进庄串街的锣鼓点,有出庄的锣鼓点,有走巷历家的锣鼓点,有跑场、拜谢、配羔、生羔、送子的各自锣鼓点,麒麟按着不用节奏的锣鼓点而舞跑和表演。有时锣鼓点因麒麟动作而变换,两者互相配合,恰到好处。旱船舞跑分有“剪子股式”“落钱式”“十字大串花式”,还有“五牛阵”“八卦阵”等花样,锣鼓点配合更须默契得当,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据老艺人介绍:麒麟舞跑表演需先训练娴熟,统一技法,互通信号,配合默契,才能随意表演出麒麟所独有的神兽形态。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吉祥神兽。据词源载:“麒麟,兽名。牡曰麒,牝曰麟。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肉角。背毛五彩,腹毛黄,不履生草,不食生物。圣人出于道行则见云。”

相传,早在周代,麒麟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由此衍生的麒麟文化源远流长,洼子舞跑麒麟当是麒麟文化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表演活动中,它传递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也传递着历代民间的信奉和信仰。由于当地历代民间将麒麟奉为求祥祈福、喜庆祥和的神化载体,形成了一系列膜拜、祈祷、礼迎等民间规矩与习俗。如每逢扎制新“麒麟”,均先摆供设祭;每当新麒麟扎制完成,须先设祭、庆贺、祈祷;每当麒麟舞跑之前,须设祭烧香,祈求平安,然后由技艺长者举起麒麟,威风八面地舞跑一番,才算拉开当年“跑麒麟”表演的帷幕。每当麒麟进庄出村,均由红灯前引,旌旗摆阵,麒麟居中,后跟护卫,锣鼓齐鸣、鞭炮迎送。每当麒麟串街过户所经门庭,均有明灯高悬,鞭炮齐鸣,或香案 供迎,借以表达祈祥、求福、求子、求财、求安的精神愿望。

“洼子麒麟”跑舞活动惯以春节、元宵节为主。每年正月初一人们相互拜年时,开始商定计划。正月初七、八开始排练试跑,元宵节前后三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是跑舞表演的黄金时段。历年来,每逢春节都是由几位有威望的老艺人张罗组织,全村老少自愿报名争相参演,甘尽义务。然后,组织者按个人体态、技能等特长分为彩灯班、锣鼓班、麒麟班、旱船班,高跷班,秧歌班、杂耍班、服务班等班,各班推出一位认真负责者为班长,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统一编排、集体表演,整个表演队伍选有总队长(指挥),还有艺术指导与监场人。

据村中群众说:“麒麟送子”表演活动中,常有“送子”之后,“生子”事件发生。消息传开,人们更感神兽灵验。为此,常有本村或外村缺子人家邀请麒麟到门庭前表演,旨在借麒麟送子之“灵验”,祈求早生贵子。“麒麟”成为当地群众尊崇神灵,祈求吉祥,寄托信仰的载体,不容许有人伤害或亵渎。据说,有一年麒麟舞跑串街经过一条街巷时,有一位顽皮的青年不经意向麒麟扔去一片石头,不巧打中了“麒麟”眼部。当年,这个青年便遭遇横祸,险些丧命,此事传开,人们更加信奉麒麟的神灵了,也更加拥护与保护跑麒麟表演活动了。

洼子麒麟的扎制复新技艺,在本村代代传承下来。据老艺人回忆:洼子村的“麒麟”从浙江初购回的原型已无人知晓,亦没有记载。据传,在一九三0年(民国十九年)因麒麟旧形破旧不堪,张氏族人前辈们张登基、张希周、张星魁、张复顺、张梧春、张仁居、张心广、张祥鸿等筹资,仿照那对破旧“麒麟”,扎制了一对新“麟体”,又由木匠杨贵宁用桐油彩绘成了一对玲珑俊美的新麒麟。“七七事变”日寇入侵临朐后,跑麒麟活动销声匿迹。直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人们才又找回来藏匿了多年的麒麟,重新舞跑起来。新中国成立前后,曾作为欢庆解放的艺术形式在本村及周边村庄广泛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洼子麒麟被判为“四旧”,以火焚之,严禁扎制演出,达十年之久。1979年春节,在村支书张继升的指导下,部分老艺人重新扎制麒麟三个,“洼子麒麟”获得再生。1999年,在村支部支持下,张希镇、张永居、张克业、张永森、张振远、张广福、张正义等老艺人又重新设计扎制雄雌羔麒麟三只,洼子麒麟获得再生,麒麟以崭新的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2011年春节前,在村委、各企业及广大村民的支持下,村中老艺人利用现代铝型材设计扎制成了钢架铝制麒麟,麒麟形态面貌更加光彩夺目。

“洼子跑麒麟”表演艺术经历了代代相传,完整地保留下来。自七八十年代始,洼子村民跑麒麟表演兴趣更加强烈,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学习技艺,参加舞跑表演。几乎年年春节元宵期间,都见到洼子麒麟表演活动,还经常被调去参加县城民间艺术大巡演活动,观众达10万人次之多。2011年,在张克业、张仕安等精心策划下,新购入了大鼓、大钹及现代化音响设备,前有彩车红灯引领,彩旗招展,锣鼓敲打,麒麟威风,旱船飞游、秧歌腰鼓、杂耍异彩纷呈,形成了近200人的表演队伍,走街串巷绕村表演,还专程为各家企业拜年送祥。所到之处,烟花绚丽,爆竹声声,香烟缭绕,争送喜钱,引得四邻八方村民都来观看。同时,还受邀到县城龙韵文化艺术城广场进行专场表演,围观者水泄不通。临朐电视台将此盛况作了专题录播报道,让洼子麒麟这一特色民间舞蹈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与赞赏。

“洼子跑麒麟”这一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不断传承。

(根据张克廉、张克业、张传安、张廷堂、张振兴、张仕要等述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