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临朐渔鼓书--临朐县文化馆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5594


临朐县文化馆 2013年10月19日 http://www.lqxwhg.com/News.asp?NewsID=137

姜文成

临朐渔鼓书,确切的说是临朐孙家渔鼓书,一门单传至今,现在的传承人是孙长玉,自孙长玉的高祖一辈来到临朐,就一直在寺头镇宝畔台的锡河巷村说唱渔鼓书,流传至今。

认识孙长玉,也是第一次接触渔鼓书是在上世纪,差不多是七八十年代交接的时候,那时笔者在原石家河公社任文化站长,吃过午饭正准备歇一下,我的一个既是同学又是战友,当时又都在石家河公社机关工作的赵佃功对我说:“我们村有个叫孙长玉的在集上说渔鼓书,挺不错,你这个当文化站长的应该去听听。”我便让他带路前往,那时吃饭都在机关食堂就餐,按时开饭,我们虽然已吃过午饭,赶集的却正在热闹时,到孙长玉的书场时,他正在说唱,我们便随便找个角落坐了下来,等到说到回头(每说到上回与下回交接,有悬念的地方停下来,一是说书人稍事休息,二是借此机会收钱,行话叫回头),赵佃功同志为我们相互作了介绍,记得我曾经问过他吃过饭没有,他笑着说:“说书的,集不散不吃饭,中午饭到三点是平常事。”我当时的印象就是:干什么也不容易。

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渔鼓书,初接触就感到很新鲜,一边敲渔鼓一边打着手里的两块长条木板(后来听孙长玉介绍知道叫简版),随意别致。所谓渔鼓,就是一条直径十五公分左右的长竹筒,一头用猪心上的一层叫做护心镜的膜糊住,另一头敞开,演唱时敲打糊住的一头咚咚的挺有一些共鸣的感觉,演唱至恰当时机,如戏曲中称作“过门”的地方时按一定规律敲打,叫做“张国老三尺三寸顺天渔鼓”。用十多种节奏敲打,每说至书中情节紧张的时候或是抒情的情节,以及让人有悬念的地方就会用不同的节奏敲打渔鼓,如说到紧张之处,每句中间用短点︱0×︱或︱××︱等紧说快敲以增强紧张气氛,如:张国老大叫一声︱0×︱老鱼妖︱××︱那里跑︱×××︱。抒情时往往拖腔与渔鼓同时进行,如:刘氏女这里落下了简板是用檀木做的,听起来既响亮又浑厚,厚中有脆,他称作“蓝采荷七寸逍遥阴阳简板”,左手打简板并用胳膊抱紧渔鼓,打板时随着说唱的节奏打点儿,下面的一块固定用上面的一块打击下面的一块。简板既要握紧,不然握不住,又要留有空间,不然打出的声音太死不响亮,简板也有好几种打法,主要的有实点,即根据说唱速度,板点儿落在重拍上,如:有时每拍一板,每板一字,有时也打在每一拍节的第一音上,每拍俩字或三字。另外一种称阴阳点儿,即一实一虚,一重一轻,打板时一边晃动一边打,听起来十分悠扬,主要用于抒情。

渔鼓书开始称“唱道情”,是因为在说唱长篇大书之前往往先唱几个小段,小段内容以劝人行好、劝人行善、劝人行孝、劝人行忠,即谓之四大劝和处事明理、善解人意、邻里和睦、善恶有报等为主,以情感人、以情劝人,所以又称之为“道情”。

说唱渔鼓书一般是在集市上表演,有一些上点年纪的是为听书而赶集,所以早早来到书场听书,也有很多人以买卖为目的而赶集,有时也到书场子里听会儿书,因此,说书不能直接说正书(即章回长篇),因为只要进入正书以后,情节连贯性较强,晚来的人就不容易进入情节了。所以先唱几段有趣的书前小段,其目的既是展示本人说唱才艺,亦是引人入场为说唱正书做好准备,这叫“打场子”。书前小段内容很丰富,以引人高兴,说者与听者沟通好感情,把人稳住为目的。如:上场来,先唱一个书前段:

请一请各位父老众宾朋

俺把您各位先生都请到

您总得稳坐哑言慢慢听

听书您别嫌俺腔孬好

只要俺交代明白吐字清

交代清了算会唱

交代不清枉打功

也不知道您爱听文来爱听武

也不知道您爱听奸来爱听忠

要听文的有包、彭、施、刘四大案

爱听武的是杨家的兵

要听忠的岳飞传

爱听奸的有秦桧这个狗娘生

半文不武有龙国太 

半奸不忠唱狄青

老年人爱听封神榜

小顽童爱听那老妖精

小伙子爱听花大姐

花大姐就爱听那俊学生

庄东头有一个不孝顺的老大嫂

她就爱听

逮着胡子揍公公

俺有心要把文的说

要听武的他相不中

俺有心要把武的表

怕的是

要听文的不答应

这真是一个难称百人意

一堵墙难挡七面风

为什么风刮八面我唱七面

您慢慢的听我来讲清

只因为三国有个诸葛亮

火烧战船借去了东风

罢罢罢来罢罢罢

闲言少叙咱归正宗

渔鼓书有他固定的说唱程序,也有独特的说唱韵律,讲究上场引子坐场诗,所谓“诗”不是指的古诗,也不是起承转合严谨的绝句,主要是以“四大劝”为主要内容的七言顺口溜,如:

湛湛青天不可欺  未曾举意神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早与来迟

又如:

天上星多月不明  地上人多心不平

山上花朵开不败  河里鱼多水不清

说唱时灵活掌握,唱白接合,十分有趣,如:“说书不说书,先背四句诗。说的是诗曰:(唱)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白)上场四句喜诗道罢,那位问了,怎么叫喜诗呢,我讲与列位听听:久旱逢甘雨:大旱几个月还不下雨,直旱的遍地起火、树木生烟,人心惶惶,气息奄奄,这时一场甘罗细雨,霎时间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人心大快,岂不是件大喜事呢。他乡遇故知:一个人出外谋生,远离家乡几千里,人地两生,孤独无依,这一日正在大街上闷闷地行走,忽然遇见家乡熟人,一把拉住,互道衷肠,说不尽的千言万语,少不得寻一座小店,开怀畅饮一番,这不也是一件喜事吗?洞房花烛夜:小伙子娶媳妇第一晚上当然乐的是忘乎所以,自不必提。金榜题名时:一个赶考的举子,板凳坐断好几根,砚台磨穿好几块,苦读寒窗十二载,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和试,中了五经魁,自己的名字豁然榜上,正可谓十年苦读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难道不是喜事吗?上场来四句喜诗道罢,引出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人道是——瑞草庭前生,喜事不如无,命中有时自然有,命中无时莫强求。”这样自然的引出悲哀故事。如果是喜庆欢乐皆大欢喜的故事,即在说完四句诗以后,顺势唱:人道是——喜事常到善人家,善人门前喜事生。您道我今天待说那一回,您可要耐耐性子慢慢地 听……

(图九十五)

渔鼓书在演唱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叫“掺糠使水”或“添枝加叶”,又叫“搪口”,另有“紧口”“松口”“垛子口”等。类此相声中的“系包袱”“解扣子”“搪口”:(唱)……您看那红黑两页将,他上三路,下三路,左三路,右三路,来回七十二路分得清,这一位,寒刀专向当头劈,那一个冷枪惯向咽喉冲,刀刀枪枪寒光内,枪枪刀刀要人命。嘿,了不得,这时间,从南来了一员将,声如洪钟走似风,(白):口中喊道休得无礼,(唱)你道时来了那一个,我清一清哑嗓,您就慢慢听。(到回头)

有一些书段,特别是书前段,为了拖延时间,等候听众,在里边加一些“紧口”、“松口”之类的“活儿”,如:

哗啦啦刮了一阵风

风里站着一员将

手擎宝剑放光明

宝剑一轮似闪电

落下宝剑血头红

你要问这是什么事(停,渔鼓敲打过门儿,造成悬念,叫紧口,过门儿演示后)接唱:来了个顽童放风筝(趁场内放松时,敲打渔鼓过门儿)接唱:上场来咱说了一个笑话段,书接上回咱归正宗,上回说的是英雄小八义,今回来还有那大大的热闹没有说清:上一回说了书中小半本,咱还有:|大半本|小半本|半本的本半  本半的半本|本半半本半本半 半本本半本半本|,没有说清,要求要说的吐字清楚,交代明白,这叫“垛口儿”。


 渔鼓书是一个说、唱、白安排合理的综合艺术,达到说者、听者、书中人物既融为一体,又问答交代分明的艺术效果,整个书场形成一个共紧张、同欢乐的融洽气氛,紧张时鸦雀无声,气息可闻,欢乐时全场沸腾,喜笑颜开的融洽氛围。不仅如此,渔鼓书演唱既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又要有很强的韵律天赋,当然记忆力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但是造诣深的渔鼓说唱者所演唱的每一部长篇,大都是只强记故事梗概与章节顺序,书中的情景描写、走坐姿态、人物表现、打头场面、阴晴风雨、感情交流等,都要求演唱者根据演唱书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得体的发挥,包括跨下坐骑、乘坐车轿、男女穿戴、天气变化、喜怒哀乐、内心独白等都要发挥得恰到好处,起到调动听着情绪,引人入胜的作用。渔鼓书说唱要求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厚,穿插巧妙的融合在渔鼓书中,如渔鼓书演唱时经常出现有类似的“四字锦”的说唱形式出现,叫做“上下承”,如小八义中的一段表述:

周公子乘马往前行,行走如飞过县城

城城遇见些名旅客,客客相见把话明

明明青天过大雁,雁雁叫的百草青

青衣佳人把郎戏,戏耍路旁放牛童

童见樵夫举板爷,爷砍木柴响叮咚

东山坡上有人唱,唱的腔调真难听

听了些戴孝裙钗女,女遮粉面放悲声

声声哭的多可怜,怜坏了公子周景隆

想起了爹爹天伦父,法场上死的真冤情

骂声奸贼好可恨,害俺周家满门庭。


另如一个“上下乘”书前段:(白)说的是一位小学生,先生教了百家姓的前四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其不知这孩子下了学蹦蹦哒哒地往家跑,扑楞摔了个骨碌子(跟头),把后边一句蒋沈韩杨摔忘了,哭哭啼啼不敢上学,那位说了,忘了再问问老师不就行了,还用着不敢上学了,列位有所不知,那时候的学堂不是如今的学校,那时候背书背不过,先生的戒尺打手心,十来下子下去,管叫你掘不透,挖不透,疼里有痒,痒里带肿,小孩子自然害怕,他母亲说道:孩子你只管吃饭,吃了饭咱上庄东头,让您诌二大爷给咱诌诌就是,吃罢饭,母子二人连拖带拽,急急忙忙找着他诌二大爷,二大爷言道,这胡诌也要有个头才是,猛抬头看见门后有杆枪,说:有了,咱就使这杆枪起头,说唱:门后有杆枪,抢天抢地,地下无人事不成,城里乡里,乡里有一位乡娘娘,娘长娘短,短兵接擎,庆八十,十过九巧,巧冤家,家中有个观世音,引风起火,火烧战船,船头上就站着一个小妖精,精灵古怪,怪头怪脑,脑铮亮,梁山泊,百日高升,升中图,图财害命,命该如此,此至为道也。爷二爷三,三十三天,天兵天将,蒋沈韩杨。孩子听道此处忙叫,别再诌了,就是蒋沈韩杨。

这种“上下承”经渔鼓艺人,用俗言俚语,抑扬顿挫的说唱出来,别有一番风味,令人百听不厌。

渔鼓书的唱腔十分丰富,听似随意,但用“导板”“垛板”“哀调”“四平腔”“扎口”“上下翻”“云里扣”等十几种板腔体,根据情节,自然交替,恰到好处的演唱出来,十分悠扬悦耳,那种亲切的乡土气息异常丰满,唱腔中时常出现音符八度跨越,高音以后一般是无限延长,最后用下滑音结束,紧接着用渔鼓奏出过门,用垛板重复上一句,然后接下句。如《郭居埋儿》中的一段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石家庄公社修建石家河公社冕崮前水库,笔者被调去负责“政工”工作,那时只要有大工程都要成立三大组织,即政工组、施工组、后勤组,为了把宣传工作做好,通过公社、大队两级组织协商,处理好工分补助关系,给所在大队减任务等办法,把孙长玉调到政工组作宣传工作。白天我们一块下工地找素材,把工地上出现的好人好事,工程进展情况及领导指示等用新闻简报等形式播放后,再由孙长玉同志改编成渔鼓书说唱,一般是先由广播站同志用那种铁疙瘩录音机录下来,播放时再一块添加一点轻音乐(后来听他们说叫压混,收听效果很好),很受大家欢迎,孙长玉曾用文革时的一句流行话说:“我们这就是文艺尖兵”。后来我县争创文化先进县时,县里召开过“文代会”,全称大概是“临朐县文化户先进分子代表大会”,孙长玉被石家河公社推选和当时也是他们一个大队的盆景制作户石好德一块出席了这次大会,此事,至今仍津津乐道。

临朐渔鼓书经孙家近十代人的传承改进,已经形成了一个唱、说、念、奏特点分明、日臻完善的说唱种类,但自九十年代开始,孙长玉便不再赶集说唱渔鼓书,话到深处他说,那时候(指赶集说唱渔鼓书的时候)虽受点辛苦,自己的才艺能够淋漓尽致的奉献给观众,他们得到了满足,过了书瘾,自己也有了成就感。当然经济收入在当时来说还是挺不错的,但说书这个行当也挺讹人,不管哪一说书种类都要说行话,如吃饭叫“上啃”,喝酒叫“板火山子”,称干部叫“海翅子”等,还有一个潜在规定,好多人在集上一块说书,你把所有场子的人拉走了,其他说书人会到你的厂子里服务,即帮助稳场子、收费等,得到了赏钱,本说书人拿三分之一,其余的大家平分。有一次孙长玉在沂水说唱渔鼓书,一共十三位说书人,听书的全都被孙长玉拉了过来,当然是按规矩分钱,即便如此,得到了听众的赏识和承认,也是很高兴的事。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批老年听众不断减少,经济意识增强了,赶闲集听书的人不多了,再就是电视的充斥等种种因素使渔鼓书再以养家糊口的目的出现就很困难了。后来孙长玉改行作了园林行当,成了小老板也挺挣钱,但是他说渔鼓书还是他的心结所在,每到一个工地,安下摊子以后,他便找地方说唱渔鼓书,过一过书瘾。他说,只要是我白说,他白听,听书的还真不少,以后看来只有在“两白”方针下唱渔鼓书。即使在文艺形式名目繁多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爱听渔鼓书,我想大俗则雅或许如此吧。

问及孙家渔鼓书的传承谱系,孙长玉给我唱了一段渔鼓书:

要问俺为什么唱道情

您听俺一五一十来说清

俺的高祖爷爷孙作舟

老辈里从洪洞来到山东

潍县一代把书唱

打着渔鼓就唱道情

曾祖爷爷孙凤鸣

他拖儿带女

到临朐唱着渔鼓度日生

城南六十里地把家安

锡河巷庄里往村东

我的祖父名叫孙化平

去到那冶源大集唱道情

地方里正听得好

建书馆就在冶源东

四辈本是我的天伦父

孙居正本是他的名

那时节全国都解放

新中国,四九年十月一日来诞生

我父亲参加农业社

时刻把渔鼓放心中

白天下地去劳动

到夜晚,老槐树底下唱道情

到了我辈更爱好

中学时代练此功

学校晚会来表演

我抱紧了渔鼓唱道情

到后来,县里成立了曲艺队

曲艺队里俺当“尖兵”

六三年全县曲艺大汇演

俺编唱了一段“麦场搏斗”

就中了头名

唱完之后有人给孙长玉来电话:石头装车了让他付款后送诸城造假山,他便匆匆走了,当我们握别的时候,他说:我不想挣很多钱了,那都是身外之物,我想在你们的支持下,办个渔鼓书传习所,收几个徒弟,好歹把我辛苦写的几十万字传下去,他回头时,近古稀的人,眼里还是含了一些闪亮的东西。

(孙长玉自编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居埋儿》《黄瓜园里大交兵》与大家欣赏)

附:《郭居埋儿》《黄瓜园里大交兵》唱段

郭居埋儿

孙长玉

摧摧渔鼓把简板震

请一请在位的父老众乡亲

咱唱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楼瓦亭台万里江山一片新

金殿上文武百官两厢立

东文西武两边分

三百文官怀抱笏板东厢立

四百武将站在西边挂龙鳞

文官提笔定天下

武将拉马保乾坤

社会上  穷在街头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来

大门口  竖上一根要饭棍

亲戚朋友都不上门

门前拴上高头马

没有亲的也认三分

俗话说  人穷不能穷到老

富得也未曾扎下根

(白)这叫做穷无根富无苗

我说这话您老不相信

有一段老辈故事请听真:

说的是山东省有个肥城县

隔城里有十个郭家村

郭家村有一人姓郭名居小后生

娶下了刘氏大贤人

小两口结婚三年并五载

床前里生下个胖儿叫郭存

每日里郭居上山把柴打

刘氏女围绕着山坡挖芽根

刘氏女挖罢芽根回家转

坐在那厨房以里泪纷纷

(白)不做饭,哭起来了?你听她哭啥?

闻言来不把别人叫

叫一声高山俺那打柴的人

你光知道高山以上把柴打

也不知道俺在家做饭难为煞人

一顿饭俺下不了半碗米

俺还得挖出碗稠的孝娘亲

俺的娘吃了半碗留半碗

留下半碗喂孙孙

俺的儿吃的白又胖

俺的娘瘦得皮包骨头露着筋

那些会说话的说俺家无有

那些不会说话的说俺小两口子坏了良心

孩他爹你快快地高山以上回家转

咱小两口商议办法孝娘亲

刘氏女一哭一个如酒醉

高山上下来了郭居打柴的人

天井院放下了柴禾担

急忙忙进到上房的门

见了母亲双膝跪

遵一声母亲你可安身

老太太闪闪残泪留神看

原来是我儿跪埃尘

儿啊,不用你请安来问好

快快去到厨房门

到了厨房吃饱饭

到明天还得把柴寻

小郭居答应一声好好好

急忙忙进了厨房的门

进了厨房抬头看

小娘子两眼落泪湿衣襟

小郭居看罢冲冲怒

挽一挽袖子骂贱人

狗贱人,我在高山把柴打

你为什么蹲在家里泪纷纷

莫非是你和那东邻西舍打了仗

不就是得罪了南邻与北邻

你快快地给我讲一讲

我好给你去赔礼

咱人穷了也不能得罪人

小郭居不分好歹往下骂

上来了刘氏把话云:

(白)孩他爹,别生气

俺也未曾和东邻西舍打过仗

俺也未曾得罪南邻与北邻

(白)那你为什么哭啊

只因为你在高山上把柴打

俺在家做饭难为煞了人

(白)难为什么

俺一顿饭下不了半碗米

俺还得挖出碗稠的孝娘亲

(白)你做得对呀

咱的娘吃了半碗留半碗

留下半碗喂孙孙

咱的儿吃的白又胖

咱的娘瘦得皮包骨头露着筋

会说话的说咱家无有

那不会说话的说咱小两口子坏了良心

(白)孩他爹,那些不会说的,说咱小两口子不孝敬爹娘,人活在世落个不孝之名,连个猪狗都不如呢

孩他爹,你快快把那办法想一想,想出办法孝娘亲

(白)孩他娘,你让我想个啥法子

家里穷,没有地,就靠上山大柴卖

一天不打柴,一天就没饭吃,

你说咋办呢,你有什么法子呢?

(唱)孩他爹,我有个办法说给你

咱小两口得一条心

(白)一个人一个心眼,就不能办了

(白)孩他娘,只要是孝敬咱娘

我和你一个心眼也就是了

(白)孩他爹,听了!

(唱)刘氏女近前一步把话云

叫一声孩子他爹你听真

依我看,今晚上杀了咱那娇生子

省下半碗米饭孝娘亲

小郭居闻听此言冲冲怒

挽挽了袖子骂贱人

(白)狗贱人

你叫俺杀了乖乖娇生子

百年之后谁给咱来上坟

小郭居说出一个上坟的话

气恼了刘氏大贤人

走上前来破口骂

骂一声孩子他爹你听真

你光知道留下那乖乖娇生子

难道说你想饿死咱娘亲

我看你是吃了黑豆拉马粪

人皮包着畜类心

(白)孩他娘,我不是不孝顺,

你让我杀了咱孩子,我举不起刀子来,

怎么办呢,要不咱把他活埋了吧?

(白)行啊,埋了吧

小两口子商议好

背着孩子出家门

前门不走走后门

恐怕惊动老娘亲

(白)埋她的孙子,她奶奶愿意吗?

小郭居扛着锨镢头前走

刘氏女抱着孩子后面跟

不多一时来的快

面前里就是郭家林

小郭居弯腰就把坑子刨

刨了坑子尺半深

(白)娘子,把孩子儿埋了吧

刘氏女这才怀抱孩子落下泪

(白)刚才在路上还没掉泪呢

叫一声我儿小郭存

你吃了为娘的最后一口奶

霎时间半宿三更命归阴

你死了再下生到那富家里去

千万地别在上俺那穷家的门

为娘的也不是嫌弃我的孩子长的丑

也不是嫌俺那孩子生得蠢

只因为你争你奶奶的嘴

我叫你三岁的孩子就进林

刘氏女一哭一个如酒醉

点点的泪水湿透了衣襟

(白)娘子,不要哭了,快埋了吧

回家还得伺候咱娘呢

(唱)孩他爹,你再把那坑子刨得深着点

别叫那黑狗黄狗拉了咱的林

小郭居答应一声好好好

举起镢头往下抡

只听得“咔嚓”一声响

金条刨出了三百根

还有金元宝六十个

还有一个聚宝盆

还有一棵摇钱树

摇钱树上结金银

小两口子回家转

抱着孩子回家门

前门栽上摇钱树

后门安上聚宝盆

聚宝盆里长元宝

摇钱树上结金银

拉着树枝晃一晃

银子倒落半尺深

一天就得来扫两遍

一遍不扫堆了门

郭居埋儿发了财

惊动了张王李赵百姓的人

张家也去埋孩子

李家也埋李家的人

谁知道埋上一个死一个

埋上了两个死二身

(白)为什么

只因为郭居埋儿为孝母

别人埋儿是图金银

上场来咱唱的是

二十四孝郭居埋儿一个段

啦罢闲言咱再把那正本云。


黄瓜园里大交兵

孙长玉

唱 上场来,咱敲敲渔鼓简板叮

请一请在位的父老众宾朋

俺把您各位朋友都请到

您总得忍耐着心肠慢慢听

待听书您朝村东看

村头上来了一位女花容

只见她扭扭捏捏往前走

摇摇摆摆往前行

她不高不矮中等个

杨柳小腰轻盈盈

浑身上下一掛缘

满头绿发放光明

绿眉毛、绿眼睛

瓜子小脸绿争争

金莲不大也不小

三寸三厘不掛零

您要问这是来了哪一个

来了个五百年的黄瓜精

今天闲着没有事

变作美女街头行

街头以上来玩耍

顺铺街头看风景

看了些一行行垂柳迎风摆

一树树桃花映日红

瞧了些对对鸳鸯来戏水

看了些八十多的钓鱼翁

黄瓜姑娘街头正把风景看

了不得,西北朝天刮大风

黑风头来黄风尾

黑风黄风拧成绳

大风刮了两三阵

半空里来了一个老妖精

只生得秤砣鼻子牛蛋眼

巨口獠牙往外生

浑身毛长一扎半

后腚上长二尺的尾巴乱扑棱

你要这是来了那一个

来了个妖精吓牛蜢

(注:临朐方言“牛”读“油”,吓牛蜢是农村一种喜好叮牛的形似苍蝇但身体比苍蝇大约五倍左右的吸血飞虫。)

这苍蝇腾云驾雾往前走

忽然间看见了黄瓜姑娘女花容

吓牛蜢一见姑娘心高兴

不由地心中暗叮咛

我山寨里缺着压寨夫人正一个

我何不把她抢到山上拜花灯

吓牛蜢主意打定往前一扑

抓住了黄瓜姑娘可不放松

您当吓坏了哪一个

吓坏了黄瓜姑娘女花容

只急得她左也挣来右也挣

连喊救命不住声

只听得扑棱一声响

她肚子上被抓开一个大窟窿

唔啦啦清水往外倒

淌出来一些白花花的黄瓜种

(夹白)黄瓜破了肚不淌黄瓜种还淌什么

黄瓜姑娘挣破了衣服一溜风

黄瓜园不远面前迎

黄瓜姑娘进了大门把二门进

正北上是五间大客厅

大厅里坐着一个人

坐着个白胡子冬瓜老公公

黄瓜姑娘进了大厅双膝跪

连把那冬瓜公公尊又称

刚才俺在街头来玩耍

碰了个妖精吓牛蜢

他要把俺拉到山上去

半夜三更拜花灯

抓住俺衣服不撒手

还把俺肚子上抓了一个大窟窿

多亏了俺挣破衣服跑得快

要不然街头以上俺活不成

黄瓜姑娘边笑边说心悲痛

大厅里可气坏冬瓜老公公

用手一指破口骂

骂了声妖精吓牛蜢

人有多大胆多大

吞了云彩把天蒙

今日里我黄瓜园里发人马

发出人马拿妖精

我若把你拿在手

不是剥皮就是点天灯

冬瓜公公冲冲怒

有一枝令箭拿手中

令箭一摆连声喊

连把那胡萝卜军师喊一声

快快地拿着令箭发人马

发上人马十万兵

胡萝卜军师不太慢

手执着令箭往外走

教军场上去点兵

点上青头萝卜挂帅印

又点上白菜小将挂先行

茄子将军左边走

韭菜女将右边行

点上十万人和马

本是十刀辣酱兵

后面跟着两个老将

一个辣疙瘩一个蔓菁

人马拖拖走得快

街头不远面前迎

白菜先行抬头看

街头上站着吓牛蜢

白菜小将冲冲怒

长枪一指骂连声

你的狗胆真正大

欺负俺姑娘花女容

更不该街头以上将她抢

肚子上给她抓了大窟窿

我不杀你谁杀你

我叫你早死早托生

这小将一棍长枪往上刺

这妖精抡开爪子往上迎

他两个一来一往几十趟

不分你输和我赢

萝卜元帅下了令

呼啦啦围上来十万椒子兵

打的打来杀的杀

砍的砍来捅的捅

吓牛蜢急忙把那咒语念

连把咒语念三声

三声咒语不要紧

西北乾天起了风

大风刮了三四阵

呼啦啦来了十万吓牛蜢

齐呼啦地往上围

咬的咬来叮的叮

撕的撕来抓的抓

啃的啃来拧的拧

直杀的黄瓜园里败了阵

杀退了十万椒子兵

萝卜元帅害了怕

吓得他半截白来半截青

大蒜吓得钻了地

趴在地理不吭声

白菜吓得卷卷着长

菠菜吓得发了青

韭菜吓得扁扁了叶

大葱吓得叶子苦冲(当中间苦)

茄子吓得脸发紫

洋柿吓得脸发红

黄瓜吓得上了吊

一头吊在木架中

数着椒子胆子大

吓得他红的红来青的青

上场来唱完一个青菜段

起名叫黄瓜园里大交兵

(制谱: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