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潍坊丝绸丝丝入扣的“奢侈品”(大众日报)

发布日期:2017-01-18 浏览次数:3670

大众网

作者: 本报记者 宋昊阳 本报通讯员 刘家麟 来源: 大众日报 2014-11-21

image004.jpg

 

11月16 日,孙海东展示他的获奖作品手织丝巾

本报记者 宋昊阳 本报通讯员 刘家麟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诗词中描绘的是丝路驼铃阵阵、商贾相望于道的繁忙景象之美。丝绸,在中国历史上作为贵族阶级荣耀的象征,丝绸之路也是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重要标识。而在潍坊,有一位艺人孙海东,他把丝绸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将工艺传承作为使命,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研究。

下午,记者在孙海东的作品展览室里看到,一块块色彩斑斓、做工细致的丝绸丝巾整齐地摆列其中。孙海东拿出了他的获奖作品:一块手织丝巾。“这块手织丝巾在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鲁绣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现代创意金奖。”孙海东说。

记者看到,这块丝巾绸面呈现特有的疙瘩花纹,粗犷豪放中不失活泼自然,具备东方艺术品特色。触摸丝巾,不仅手感丝滑,而且纹路清晰。“在以前,这称得上是奢侈品。”孙海东说。

孙海东于2013年8月被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4年10月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我母亲是从事养蚕行业的,我从小就对这项工艺感兴趣,也比较喜欢,在学校里学的也是这个专业,从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后,我就从事这项工艺的研究。”孙海东说。

“大约在1997年前后,我有很多同行因为市场不景气都选择其他行业了,大家觉得这项工艺没有前途,看不到任何希望。”孙海东说,从业近30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职业,从未放弃研究,最终迎来了转机。2004年,孙海东组建了潍坊海孚丝绸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发展木机100台。“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们公司注重传统工艺和现代技艺相结合,相继研织出大条绸、海孚绸、料绸、色织丝巾等系列技艺创新产品,以独特的质地、身骨、手感、光泽和产品风格,维持着特定的消费市场,受到国内外高端客户的欢迎。”孙海东说道。

虽然丝绸看似朴实无奇,但制作过程却十分复杂。“制作成丝绸成品一般要经过缫丝、络丝、摇纬、整经、染色、织绸、后整理等工序,首先把缫好的丝进行顺色调配,然后药丝,之后在浆丝盆里过土粉浆料,形成‘牛尾巴’条,再加豆浆使纤维收缩成形,最后置于晾丝杆上顿丝、分条,自然晾干。”孙海东说,将顿好的丝条,按所织产品的工艺规格要求络丝、并丝后,在牵床上退卷拉成柳子即为经线;在拧穗车上拧为穗子或蝼蛄,即为纬线。

记者了解到,经纬丝线制作完毕后即可缯机织绸,然后再炼绸。传统的炼绸方法是先用纯碱、肥皂煮炼,俗称“炸绸”。之后用清水洗绸、脱水、晾干,最后进行润绸、平绸工序,自然晾干即得漂炼成品。“丝绸的制作过程十分枯燥乏味,都是些简单重复的动作,但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候我一天要在厂里工作十几个小时。”孙海东说,丝绸制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制作的每一件成品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谈到丝绸的继承与发展,孙海东认为,要坚守先人留下的这门手艺,认真钻研,在继承传统丝绸工艺的基础上要创新,对下一代加大培养力度。记者了解到,孙海东目前已有10多名徒弟,他在选拔人才时把耐心、悟性看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以技艺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使濒临失传的茧绸织造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孙海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