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展源流
    

发展源流

卷铺盖到都家 边干活边学艺(源流八)

发布日期:2017-01-26 浏览次数:3945

image002.png

01图片_看图王.jpg

潍坊核雕源流(8

时间:2015-01-15 18:03

卷铺盖到都家 边干活边学艺

考功卿的名字其实不叫功卿,而叫勤绪,功卿是他的字,其以字行。

在潍坊市潍城区政协的一份材料上这样写道:“考功卿1910年出生于潍县大考家村的一户贫农家中,全家只有九分土地,生活非常困难。他两岁丧母,即由外祖父抚养,除照顾生活所需,还供其上私塾九年。”据此分析,幼时孤苦的生活,对考功卿的性格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考功卿1983年73岁时所写的一份个人简历中了解到,他1925年从南伦村私塾学堂下学后,即回家务农一年,然后来到都家村,随义父兼师傅的都兰桂学艺。另据笔者了解,那年刚刚17岁的考功卿已经结婚,而且他的大儿子考振为已在母腹之中。

因时代久远,考功卿已记不清拜干爹和拜师傅的具体月份,但却能记得,拜师之后不久,他即辞别家人,将铺盖卷儿带到了都兰桂家,过起了类似于今天“住校生”的生活,而其实他是完全可以当“走读生”的。从那天起,他日夕跟都兰桂一起干农活、学雕刻,完全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他一直很少回家,甚至大儿子振为呱呱落地之后,他也没表现出特别的关心。相反,倒是与师傅都兰桂亲密得不行,全身心彻底地融入了“核雕艺术”。

摹画谱勤奋写生,专心致志苦练书法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艺术氛围的“家庭”里,都兰桂与考功卿这对“父子”,他们每天琢磨切磋的其实不光是核雕,还有玉石、牙石等其他材质类型的雕刻,因为现实生活需要他们拓宽技艺的范围,也只有如此,方能保证他们所有家庭成员的衣食。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目标不是乡野常见的坠于村姑村童衣服上或手腕上的桃核耍物儿,而是像由张大眼(或者王叔远)从宫廷那里流传出来的宝贝,既可儒雅风流,又显厚朴古拙,是一种“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交融。

关于绘画及造型艺术技能方面的训练,许多有关考功卿的旧闻、新著,都讲到他如何苦苦摹写《芥子园画谱》一事。其实据笔者所知,他真正下功夫的,还不是对“画谱”的摹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对身边人物、禽畜、车马、花木等等的观察写生。“师造化胜于师书本”这个道理,考功卿早就体悟到了。

至于文化学习方面,笔者不知道民国时的私塾九年是否能等同于现代中小学的九年,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考功卿所学习的课本,譬如《幼学琼林》《千字文》和《论语》,似乎今天的学士、硕士也未必能很好地解读。

不仅如此,据考老介绍,为了雕刻的需要,他还必须练习书法,而这恰恰是很多匠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考功卿不仅苦练正楷,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多有涉猎,譬如在篆书方面他就下足了苦功。

 考老说,他重点下力的,乃是徐文镜编的一本《古籀汇编》,所谓“籀”者,乃是大篆,或曰“石鼓文”,因其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笔划更加工整匀称,特别适合于石刻或核雕。

考功卿酷爱核雕,痴迷于斯。他曾讲过,核雕需要桃核,桃核或许俯拾皆是,但真要选一枚合意的桃核也不是特别容易。

也许“职业”的关系,每当肥桃上市的季节,他有事没事就到市面上转转,人们丢弃的烂桃,没准就是他选用的对象。因为别人注重的是果肉,而他关心的是果核,这正是:人弃我取,各有所需。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而笔者认为,兴趣也决定事业。考功卿自从迷上了核雕,就是走上了一条艺术的“不归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核雕其实是他艺术“苦旅”上的“情侣”,他和它如影随形,若即若离,直到旅程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