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砚雕文化
    

砚雕文化

《红楼梦》与临朐红丝砚“血肉相连”!

发布日期:2017-01-27 浏览次数:3772

临朐红丝砚艺术馆的博客2009-07-16 08:55:08

红丝砚就是“脂砚”,“脂砚”就是临朐特产红丝砚

《红楼梦》数个版本中,最受“红学”研究者器重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但“脂砚斋”究竟是谁一直难有定论,这也是马孝亮认为最难破解的一个谜。红学家们多数望文生义,认为“脂砚”就是调胭脂的砚台,而不是研墨之用。但记者在临朐采访时有了重大发现:“脂砚”其实是大量存在的!“脂砚”就是临朐特产红丝砚!“脂砚斋”应该就是临朐人!

临朐红丝砚曾为古代四大名砚之首。因为临朐属于青州,也称为青州红丝砚,都由红丝石制成。红丝石主要在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周围出产,有红纹如刷丝,萦绕石面。常见有黄地红丝、紫红地褐丝、红褐地紫丝等色彩,是制作砚台的优质材料。红丝砚唐宋时期即负盛誉,文人墨客倍加推崇,唐柳公权、宋欧阳修、唐彦猷、苏易简等均甚重此石。宋时因石脉采尽而停止。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著作《楝亭十二种》中的《砚笺》关于红丝石砚的记载是: “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红同脂,故得名脂砚。

红丝石红黄颜色相间,丝纹缭绕,石质坚而不顽,发墨润毫,手拭如膏,墨色相凝,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所以宋朝唐彦猷《砚录》云:“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也。”清乾隆皇帝曾为红丝石“鹦鹉” 砚题诗云:“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祢衡成赋后,镂肝吐出一丝丝。”红丝砚在唐朝等时期是名砚之首,后来因为资源枯竭,才被端砚等其他名砚所代替。

绝大多数红学家们认为稀世珍品“脂砚”只有一块,就是传说中名妓薛素素所藏,后为曹寅所有的那块,因为其内有红丝脂痕和一段文字,被曹寅视为珍宝,逢大喜才示人,这在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诗中可知。另外胡适等人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化名,并把“脂砚”解释成为“那块爱吃胭脂的顽石”。

但令很多红学家汗颜的是:他们认为仅存的一块、明朝名妓薛素素所藏的“脂砚”,在唐宋时期比较常见,这有很多历史文字记载可以考证。“脂砚”即为临朐特产红丝砚!只是因为历史悠久,资源枯竭,失传已久,面世不多,而不为众人所知而已。但这样一来“脂砚”更为珍贵。根据马孝亮“曹马两家是世交”的考证,可以推论,马愉的后人与曹家后人结交,送临朐存世不多的珍贵特产红丝砚作为礼物,是非常合适的。也就是说,曹寅的红丝砚原产地是临朐。

所以说,“脂砚”是临朐特产红丝砚,临朐人将“脂砚斋”用为笔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样《红楼梦》作者和批注者身份就和临朐难以割舍了。

沂山自古就有“蓬莱”“瀛洲”之称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写道,渺渺真人生得“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许多红学家将这句话作为破解《红楼梦》作者的关键,是作者解释自己身份的谜语,但对他的解释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蓬莱是仙境,弱水是爱河,意思是住在仙境的爱河西边,是指遥远的意思。但他们不了解的是,临朐境内的沂山自古就有“蓬莱”、“瀛洲”之称。

沂山位于临朐县城南45公里,总面积65平方公里。古称“海岳”、“海岱”,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曾有16位皇帝前来登临题字。其中康熙题“灵气所钟”,乾隆题“大东陪岳”。再看《红》书中,林黛玉父亲名字林如海,暗含“海岱”。冯裕晚年回到故里后,曾结成了“海岱诗社” ,《红楼梦》书中也有一个诗社,只是叫作“海棠诗社”。

沂山景区有处景点叫歪头崮,三面陡如斧削,仅有一面可沿狭窄弯曲的石阶攀缘而上。其侧面较平整宽大,有很多石刻。据有关史料统计达十多处,其中有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老的“瀛洲仙境”石刻,可惜时间过于久远,风吹日晒,已经没有痕迹了。石刻现在仅存几处,大多已经不清楚,其中清末“人世蓬莱”录书石刻最为清晰。虽然字是同治年间所题,但也表明沂山如同东海仙境蓬莱,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记者登上歪头崮,此处峭壁重叠,垂立百仞,层云叠生,极目远望,一条清晰的直线将云层和大地分开,置身山顶,确实犹如仙境。

临朐人建有三个“大观园”

作为《红》书中标志性建筑和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观园是否有原型?原型在哪里?至今尚无定论,但临朐冯氏家族在北京万柳园、青州偶园和临朐老龙湾建有三个园子,均可和大观园相照应。临朐老龙湾地处平原与山区交接地带,泉水系地下泉脉涌汇地表而成,水域面积80余亩,四季恒温18℃,内植翠竹垂柳,颇具江南韵味。景区内的江南亭是明代著名教育家、冯裕四子惟敏晚年弃官归里隐居时所建,原名“即江南”。

另两处园子都属冯惟重之孙冯溥,他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其中一处是北京崇文的万柳园,另一处是青州的偶园。在偶园,最富吸引力的当数偶园假山,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风格的一座人造假山,它浓缩了九州山川秀水,石峰参差,亭台错落,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除了假山,偶园内还存有“福、寿、康、宁”四大奇石。翠竹、假山、奇石……这些都难脱大观园的影子。

马孝亮说,冯溥在临朐被人们称为“冯阁老”。再看《红》书中的“荣国府”,“荣”与“冯”、“国”与“阁”皆属谐音,因此不排除《红》书中荣国府有描写冯惟敏家族人和事的可能。而从“宁”是指曹雪芹的原籍河北宁晋或是南京的简称来看,宁国府可能是以曹家为原型。而且临朐冯氏家族名人冯裕(14791545),在1508(明正德三年)考取进士,其远祖也曾因戍边迁籍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冯裕成名后方复籍临朐。

明清时期临朐拥有庞大作家群

明清时期,临朐作家众多,其中以冯、马两家为代表。

据中国散曲家协会会员、临朐县政协文史委顾问、《临朐进士传略》和《临朐冯氏著作汇编》编者曹立会考证,元、明、清时期,临朐共有进士39名,特别是被称为“北海世家”的冯氏文学世家,是山东重要的仕宦家族之一,无论是在仕途还是在文学领域,都有着璀璨的成就。

冯氏家族以冯裕为祖,冯裕后六世中有进士9人,举人5人,贡生14人,为官者20人,最高至大学士,有著作者30余人,其诗文集收入《四库全书》的5人。其中明朝散曲大家冯惟敏还被一些专家考证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根据马孝亮影印的乾隆年间《马氏族谱》记载,马愉是明清时期江北第一个状元,临朐马氏家族也是一个书香门第,文人辈出,其中马是恩贡生,马大观是郡祀生,马益著是岁贡生,三人均具有创作小说的实力和能力。

同时,山东境内文学创作氛围浓厚,早在《红楼梦》之前,《金瓶梅》和《聊斋志异》就先后在山东境内问世。受此影响,“一生无为,著书留名”成为山东一些读书人普遍的想法。而在拥有庞大作家群的临朐,拥有这个想法的应当不乏其人。

马益著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马孝亮破解《红楼梦》诸般谜团的“钥匙”是家谱中马益著号“梅溪”,与《红》书几个版本中“梅溪”、“孔梅溪”、“东鲁孔梅溪”、“棠村孔梅溪”等契合。记者在马孝亮提供的乾隆年间《马氏族谱》上看到,上面清晰地标着:马益著,字锡明,号梅溪。“东鲁”也是山东简称之一。

另一方面,《红》书被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读者读《红》书时常会产生这样的问号:一个人怎能有如此博杂而全面的知识?对马益著的身世进行考证后,记者得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马益著的家乡胡梅涧于明初立村,因村中有胡、梅二氏,且处深涧侧而得名。到清前期,胡梅涧村已以马姓居多,多系马愉状元后裔,文风很盛。马益著出生于一个曾经“连中三元”、“耕读传世”的书香家庭,且赋性聪颖,十岁即能属文,但却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只于1757(清乾隆二十二年)得中岁贡生,因而受到士绅们的讥讽和父辈的责备。一次其父曾训斥他:“文不成才,农不识谷,一生何以为计?

马益著出身农家,做过大户人家的私塾先生,熟悉农家杂事。面对种种嘲讽和非难,马益著充分运用自己的才学,结合长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最终写成了著名的《庄农日用杂字》,将有关农具、农活、农事经验的字收进去,再从农事说到日常生活、婚娶、节日等,用庄户语,写农家事,贴近农民生活,通俗易懂。 最终,《庄农日用杂字》与《三字经》、《百家姓》等同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在山东等地广为流传。

马益著年逾八旬尚勤奋著作。除著有《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佐酒谐谈》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

考虑到清代文人多以研习八股、中举出仕为正途,学者则埋头于对古籍的训诂、笺释、辨伪、校勘,马益著虽一生终未能科举高中,但能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坚持白话文创作且著述贴近生活,可谓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身份与《红楼梦》的写作内容和艺术特点是相符的。

从“脂砚”即临朐特产红丝砚,东鲁沂山的“人世蓬莱”记载,到“百科全书式”的白话文作家马益著,临朐人建有三个“大观园”,这已经初步勾勒了《红楼梦》和临朐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些因素能否成为解开《红楼梦》一书作者的密码,则需要更多红学专家们来具体研究,而且这一发现也非常值得红学家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