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高密有三绝,个个奇厉害!

发布日期:2017-08-07 浏览次数:4747

2017-08-06 潍坊发布


“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哼起《红高粱》的主题曲,
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这个故事

发生的地方——山东高密。
高密这片沃土,不仅养育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还孕育了许多民间艺术绝活。
泥塑、扑灰年画和剪纸,这三样高粱地里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被称为“高密三绝”。


泥塑老虎出没请注意


640.webp_看图王.jpg

倘若有人告诉你,高密有老虎出没,你千万可不要掉以轻心!高密的老虎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竖眉瞪眼,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胆敢捏它一下,它就会发出吼吼的叫声。不过不用担心,此老虎非彼老虎,高密的老虎是泥巴做的。泥老虎是高密泥塑中最常见的题材。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河北省泊镇一带连年受灾,当地有个叫聂福来的人逃荒来到高密一带,在此落户聚众,后来逐渐形成聂家庄。聂家庄周遭土质细腻独特,泥土遇水再风干后不裂不碎,坚硬如石。聂福来为谋生计,就用当地泥土制作了一种节庆烟花“锅子花”,备受人们喜爱,这种泥制焰火便是高密泥塑的前身。明末清初,聂家庄民间艺人不再满足于制作烟花,转而开始创作彩绘泥塑。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时期,不仅花样繁多,而且工艺先进,泥塑本身也由哑笨呆板进化为能叫会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泥老虎。

640.webp (1)_看图王.jpg

泥老虎制作时分为首尾两部分,中间用皮革连接,内部装有弹簧和低音哨子。用手拉送虎躯鼓动空气,即有啸声由虎口传出,惟妙惟肖。虎形泥塑在国内并不少见,但这种会叫的泥老虎还是高密首创,不仅小孩子喜欢,大人也爱不释手。


扑灰年画   以灰为墨却无痕


640.webp_看图王.jpg


“北有潍县杨家埠,南有高密扑灰画。”一枝独秀的高密扑灰年画,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在众多年画形式中独树一帜,是高密绝无仅有的艺术瑰宝。


640.webp_看图王.jpg


相传明朝初期,在高密公婆庙村有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靠临摹一些画作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维持生计。在作画过程中,王氏人家不断摸索,土法上马,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作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来印画。扑灰年画中的“扑灰”,就是以灰为墨,先用柳枝炭棒勾勒出线条作为底版,再利用炭灰的吸附性,将底版扑印在另外的纸上,接着在印稿上比着炭灰线勾勒上色。勾完线稿以后,用鸡毛掸子轻轻一扫便能使印在纸上的炭灰脱落,丝毫不影响整张画作的干净整洁。用这种方法,一张底稿可以反复摹印数张,时间长了底稿不清晰了,就用柳枝炭棒加深一下,还能继续用。这种复印方式成本低廉,材料唾手可得,创作时也十分灵活,可以随时修改,作为扑灰年画的特色工艺一直延传至今。

640.webp_看图王.jpg

剪纸   小剪刀,大世界


640.webp (1)_看图王.jpg


根据史籍和民间传说推断,高密剪纸约产生于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东汉时期。后来,其用途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技艺也越来越精巧。在高密,民间不论婚嫁还是逢年过节,都喜欢用它来装饰生活用品和房间。明朝初期,大批移民也带来了南北东西各不相同的剪纸风格。高密剪纸集江南剪纸的玲珑剔透,蓄北方剪纸的淳朴浑厚,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640.webp_看图王.jpg


自明朝至今,潍河东岸近百个村庄,几乎村村有剪纸能手。剪纸艺人创作时,常常盘腿坐在炕上,一手持短刃尖头剪刀,另一手拿红纸。对于简单的图案,熟练的艺人不用画稿就能直接剪出。而创作复杂的剪纸作品时,有扎实绘画基础的艺人,能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形象“翻译”成剪纸语言,再加以娴熟的技艺,将其展现出来。


640.webp_看图王.jpg


素有“九穴五龙之抱流,西砾东岗之叠嶂”之称的高密,以“南挹九岭之秀、北瞰古城之雄”的优越地理条件,哺育了勤劳智慧的高密人民,创造了这独具特色的“高密三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潍坊发布综合整理

来源:《潍坊,奇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