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别金泉
    

基本信息

别金泉

性别:男

年龄:48 岁

技术职称: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从艺品类:拓片裱画,书画装裱与修复

从艺年限:28年

单位及职务:高密老泉斋书画装裱室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荆曰政,别世杰

徒弟:曹文海

浏览次数:3365

个人简介

别金泉,男,1976年10月生,山东潍坊高密人,1994年拜荆曰政为师学习绘画,毕业后又跟随父亲学习扑灰年画和书画装裱至今,为工艺美术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

2016年5月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参加非物质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学习并结业。“狮童进宝”、“莲年有余”扑灰年画作品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留校收藏。

2017年4月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创作的扑灰年画《莲年有余》荣获金奖。

荣誉证书

2015年4月被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扑灰年画界“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2015年度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字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名录。

2015高密市(字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68月被命名为2015年度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字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8月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19年7月被评为第七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20年1月晋升为“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奖励证书

2015年4月扑灰年画《三星图》在第八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三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荣获“金奖”。

2016年4月扑灰年画《事事如意》在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荣获“金奖”。

2016年4月作品《母子夺魁》在第九届(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中荣获金奖。

2016年5月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参加非物质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学习结业。《狮童进宝》、《莲年有余》扑灰年画作品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留校收藏。

2017年4月扑灰年画《莲年有余》在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风筝博览会中荣获金奖

2019年7月31日其参展作品在潍坊十笏园举办的“丽水芳洲”杯潍坊市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荣获金奖。

主要代表作

三星图、武财神、文财神、莲年有余等。

个人图片

image007.jpg

1482157451181421.png

主要作品


《二堂财神》:即文财神和武财神同绘制于一张画幅之上,此种财神,又称“文武财神”。这种财神多数是为做生意的人家准备的,文招财,武可挡风险,寓意双保险的意思。


《武财神》 140cm×70cm


《莲年有余》 70cm×40CM

《连年有余》:运用传统的象征手法,表现人们对日子越过越好的生活祈望,是最为常见的年画作品。高密扑灰年画有多个种类的“连年有余”题材,各有特色。画中的鲤鱼代表的寓意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即迎合了人们的愿望,又以艺术形式展现了五谷丰登,喜庆有余的大好形势,和美好祝愿,说明人们在新形式下的收入年年提高,收入大于支出,年年有节余,有存款的寓意。

image005_看图王.jpg

 扑灰年画《富贵有余或连年有余》“莲”是“连”的谐音,“连年有余”寓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image003_看图王.jpg

扑灰年画《三星图》作品有福、禄、寿三星,荣华富贵,福寿绵长,官运亨通,健康长寿,快乐如仙。

115-1富贵有余_看图王.JPG  115-2三星高照_看图王.JPG

媒体报道

半岛新闻

高密"画医"妙手修复书画 找回时间残缺(组图)

2015-01-23 10:3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别金泉把古书画中画笔残缺的地方补上。

别金泉正在用手慢慢对接残片。

书画修复后需要糊上一层"命纸"保护字画。

师父王绪德莅临潍坊国华核雕木雕艺术馆指导教学_看图王.png

别世杰和儿子别金泉。

开栏语
  高密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宝库之一,不仅保留着扑灰年画、剪纸等著名的“四宝”,还有其他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正被人们不断发掘保护。近日,在潍坊市公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中,山东省高密市大禹的传说、九五拳、高密石雕、黑陶烧制技艺、字画装裱修复技艺、金蟾膏制作技艺6个项目入选。今天,本报记者就带您走近这些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民俗里的文化气息。
  高密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自己独特灿烂的文化,民艺“四宝”蜚声中外,人文“三贤”百年传诵。古书画的揭裱与修复,折射出高密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和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在高密一个书画装裱店,平凡的七旬老人别世杰和他39岁的儿子别金泉有一手不平凡的修复古书画技艺,人称高密“画医”,技术精湛,如同“妙手回春”。
  难得闲
  一生执著坚守传统技艺

  别世杰,一位年近七旬的扑灰年画传承人,一辈子坚守传统的扑灰年画技艺,他创作出的原汁原味的扑灰年画作品被很多藏友收藏。他还有一门绝技,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他同样也坚守了一辈子,其精湛的技术为省内书画圈所熟知。
  1月21日,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密水商场的“老泉斋”,见到了朴素着装的别世杰。他拿出了一张破旧不堪的年画,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破碎凋零。“这张年画是一张扑灰样稿,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估计是明末清初的作品,这就是高密扑灰年画发端于明末清初的证据。”别世杰说,今年的红高粱文化节上展览的老扑灰年画就是他和他儿子一起修复的,忙了大半年,很少有时间休息,是高密市政府从东北收购而来,上百幅老扑灰年画在他们的手下再次恢复了生命力,也让世人再次看到了老扑灰年画的模样。
  难度高
  精工细活如做外科手术

  修复古旧字画,是一项费神的精细活,难度较高,也是一门复杂的技艺。修复人员既要有全面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修复经验,其精细、缜密的程度,无异于医生做复杂的外科手术,要全神贯注,不容疏忽大意,致力于毫芒之间,心细如发,精工细作。同样,修复人员对霉烂蠹蚀的古旧书画可以“妙手回春”,起到“书画郎中”的作用。
  因此,修复人员被誉为“画医”,是古旧字画的保护神,是民族文化的弘扬者。正由于有了装裱修复工艺,高密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传统的装裱技艺需要很多步骤,每一步骤都需要手工,上面要刷浆糊,还要盖上一层‘命纸’等,耗时费力,但是能更好地保护字画,而且将来如果坏了,修复起来也很方便,机器装裱就达不到这种程度。”别世杰说。
  难忘怀
  儿子接班,传承古老手艺

  古旧破损书画的装裱和修复,步骤纷繁复杂,而别世杰年龄已近7旬,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继续工作,但每年仍有很多各地的朋友拿来古字画需要修复,他就把这些活儿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别金泉,如今39岁的别金泉已经跟着自己的父亲学艺20年,从高中一毕业就扎进了这门手艺里,如今已成为别世杰的接班人,将来也很有机会成为这项非遗的传承人。由于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别金泉悉心地掌握了传统字画的修复装裱技艺,且练就了一手好工笔,创作了很多精美的工笔画。
  为了展示修复技艺,别金泉将他父亲拿出的那张老扑灰年画样稿进行了演示。他先在桌面上喷上了一层水,接着将一层薄塑料抚平铺上,然后将破损的年画翻盖在上面,毛笔沾水抚平褶皱的地方。“水是修复古字画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水,老字画一扯就破。”别金泉说。
  难言苦
  12道工序,不容一丝差错

  用水抚平只是修复的开始,还有十多项步骤需要进行。别金泉说,电视台记者帮忙一共整理了12道工序,包括整治画心、闷润画心、洗画心、揭心、修补、染色配纸、上浆托心、网纸矾心、处理污迹、纸张去酸、接笔、装裱。“每一步骤都需要细心,不容出错,否则就破坏了作品。”别金泉说,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业,难言苦和累。
  别金泉平时除新字画的装裱外,剩余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古字画修复。“修复一幅破损严重的好作品,短则一个周,长则一个月,需要投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别金泉说,看见一幅作品再次完整地呈现出来,心里感觉很有成就感。
  记者孙永健 马菲菲 单小东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别世杰先生将孝文化融入年画创作酿和谐

2013-1-17 11:42:56 高密信息港

别世杰先生指导学生作画上色。

别世杰先生指导学生作画上色。

  半印半画作为扑灰年画的姊妹艺术,与扑灰年画有着相当的艺术价值,是与中国古代版画一脉相承的。2012年9月,记者有幸针对半印半画的历史和发展采访了别世杰先生,作为高密市半印半画唯一的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年近70岁的他一直为半印半画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地努力着。1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别世杰先生的年画工作室对其当下的艺术创作重心进行了交流。

  不图名利,免费传艺

  犹如第一次来到别世杰先生的工作室感觉一样,别先生的工作室古香古韵,充满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味道。现年59岁的李先生正在别世杰先生家中作画练习,“很多好友都来我这里交流作画心得,相互学习。”别世杰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对传统年画感兴趣了,出于对半印半画技艺的传承负责,现在有7名学生在别世杰先生这里免费学艺,别世杰先生毫无私心地将自己的作画技巧分享给学生们。

  今年24岁的王先生在一家药店工作,已经跟随别先生学习作画2年了,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来到工作室学习年画创作。“我们都是慕名而来,别老师是传承人,除了作画水平高超,人也谦虚和蔼,非常无私地传授技艺,我们从心里面敬重他。”据了解,跟随别老师作画的学生有男有女,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到别先生这里学习。“每个人的底子不一样,根据他们个人的绘画基础不同,我给他们讲得也不一样。起初,有绘画基础的学生不太适应民俗创作,因为扑灰年画的颜色基本上都是大红大绿的,现代与传统的审美观念不同,因此有一定的差距。”别先生告诉记者,传统的民间艺术都比较夸张,以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往往不是很好接受。

  在传统与现代间摸索创新

  别先生告诉记者,对于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的创作,他经常到外省与当地的艺人交流。在山西,有些半印半画的创作色彩亮丽,人物形象也卡通化了,让人感觉很新鲜。“年画创作的主流是按照传统,不能离开主线。当下,对于传统的扑灰年画,年轻人接受不了,但是脱离了传统,专家不认可。其实说到底,传统的为什么能传承下来,就是因为有的东西必须是不能变的。”别先生告诉记者,在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年画艺人们都在摸索和创新。

  《二十四孝》受客商青睐

  “我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创作传统的半印半画年画,将孝文化融入半印半画创作,首推《二十四孝》。"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和睦,这个社会才会和睦。孝子是不会作乱的,只要你感恩父母,想想你父母怎样含辛茹苦地将你养大,你还会忍心犯罪而不顾父母的死活吗?”别先生告诉记者,《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从这24个故事当中去学会感恩。

  据了解,传统的《二十四孝》是通过模板印好线稿之后,再进行上色加工,最快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二十四孝》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更高。“为人父母的都盼着儿女孝顺,传统文化要传承就得从自身做起。通过年画创作,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何乐而不为呢。”别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二十四孝》很抢手,主要是因为人们愿意让儿孙感受最为正宗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多来自中国台湾的客商都青睐于传统的《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