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铁源
    

基本信息

王铁源

性别:男

年龄:63 岁

技术职称: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从艺品类:潍坊风筝

从艺年限:36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坊子区洪源王牌风筝厂 厂长

所属地区:坊子区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3418

个人简介

王铁源,男,1961年7月生,专业从事潍坊风筝制作,为工艺美术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潍坊市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坊子工业发展区商会副会长,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成员,国家风筝一级裁判员,山东省风筝协会成员。。

1988年从事风筝制作销售至今。多次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放飞活动即全国风筝放飞表演竞赛活动。

2017年12月在山东艺术学院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研习培训计划”风筝轧制培训班,获得结业证书。学业作品优秀,被本院收藏。

荣誉证书

2018年8月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18年9月获得国家风筝一级裁判员证书。

2019年7月被评为第七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20年1月晋升为“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奖励证书

2017年12月在学业优秀作品,被山东艺术学院收藏。

2007年12月作品《20公分风筝放飞握轮》荣获“潍坊优质风筝评选活动”优质奖。

2018年荣获“第一届中国民族民间风筝文化节”二等奖。

2019年4月山西省第二届国际风筝文化节获得软体类第七名。

2019年4月荣获山东省风筝放飞表演赛“放飞奖”。

2019年7月31日其参展作品在潍坊十笏园举办的“丽水芳洲”杯潍坊市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荣获金奖。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086盘鹰_看图王.JPG

《盘鹰风筝》


参评市大师主要作品简介:

《蝴蝶》作品取材毛竹、丝绢手工扎制绘画,活灵活现、放飞平稳,观赏度高。

媒体报道

大众网

坊子风筝人:一根银线牵五洲

2019-06-28 来源: 大众日报


■ 周末人物 我们都是追梦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世界风筝看潍坊,潍坊风筝在王家庄子。潍坊市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铁源说,坊子区王家庄子村的风筝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远销海内外,年产值达2亿多元,成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

□ 本报记者 卢昱 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 刘华强

出潍坊城往东20公里的潍河西岸,是坊子工业发展区的王家庄子村。村口处,一座“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巨大牌楼迎接八方来客,两侧写着“银线连四海,风筝冠五洲”的大红对联。

数百年来,王家庄子村风筝制作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已走上产业化之路。村里每年制作风筝8000多万只,产值达2亿多元,在全国风筝市场占有率约达80%。“世界风筝看潍坊,潍坊风筝在王家庄子”,已成为业内共识。麦收前,本报记者在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铁源的带领下,到王家庄子村实地探访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崛起之路……

风筝文化馆的研学区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起飞

“俺们王家庄子村是自然村,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行政村,有4600多口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王家庄子人,王铁源对村庄发展的脉络颇为熟悉。

在王铁源的向导下,记者先到风筝文化馆参观,正巧碰到手工艺人王兴胜在赶制蝴蝶风筝。王兴胜介绍说,扎制风筝首先要制作竹坯。话音刚落,他便用特制的刀具,将早就切割成半米长的竹板劈成两三厘米宽的竹条,劈去内层,刮去外层“毛坯”,只留下原来大约三分之一的“核心”部分。

接下来,王兴胜开始制作“风筝骨架”。他在点燃的酒精灯上,将竹坯烤了一会儿,然后用钳子夹住竹坯,顺势折出蝴蝶的半个轮廓。王兴胜将弯好的竹坯劈开,两两相对,用细绳扎起来,便是左右对称的蝴蝶轮廓。

接着,王兴胜将一根根支撑轮廓的“肋骨”插上去,不一会儿工夫,一个完整蝴蝶的骨架就扎好了。王兴胜介绍说,这是蝴蝶身体,还要再制作一对翅膀才算真正完成。

“俺们村以前有做竹编的传统。我初中毕业后就跟着俺父亲学风筝扎制,一干就是近三十年。”王兴胜介绍道,现在他和媳妇以扎制风筝为生,一年可以用掉一百多捆竹板,连起来有8000多米!

“这个传统风筝,是由竹编演变过来的。俺们村做竹编有三四百年历史了。在清朝时,族人王涛去南方承包竹山,学习竹匠营生,还将竹材运回王家庄子搞加工。他跟王三保在潍县城经营的‘协寿昌’竹器店在当时很有名气。俺们村有做竹编的基础。俺们小时候没啥玩具,老人就给弄个简易的小风筝,出去放放。”王铁源介绍道。

风筝文化馆的研学区

王家庄子的风筝产业是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起飞的。“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之后,当时的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签了一批出口的风筝订单。我们村子给他们扎骨架,他们拿回去再画上图案卖钱。后来,我们村的人也根据他们做出来的成品一点一点学着画。打那儿之后,俺们村的风筝产业越做越大。”王铁源回忆道。

产业化浪潮的拍打,让传统风筝传承面临困境。“一个简单的风筝骨架,做下来得几十道工序。每天在工作室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遇到特色风筝品种,十天半月都不一定能制作成型。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吃得了这个苦了。”王兴胜说。

记者了解到,在王家庄子村,从事现代风筝加工的人占了95%以上,像王兴胜这样手工制作风筝的,全村只有十家左右。除不方便外运外,人工成本高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传统风筝的销售价格远高于现代风筝,不少人买传统竹骨架风筝主要用来观赏。目前俺们的传统风筝主要销往杨家埠,经过绘面加工后再外销。杨家埠的风筝画得好,我们村里的风筝骨架扎得好。”王兴胜说。

创意驱动产业发展

从风筝文化馆往东,便是王家庄子的村居。村内房舍整齐划一,道路两旁的银杏树绿叶满冠,硬化道路延伸到各家各户,每走几十米能看到风筝厂的招牌。

风筝厂的生产一般采用流水线式分工协作,雇用工人在作坊统一生产,并“放活”给小型作坊或农户加工半成品。在村庄西侧的得利风筝厂里,记者见到43岁的王晓松,他正忙着整理风筝。虽然是淡季,厂里仍有三位工人在忙活,有做布料剪裁、缝纫的,有做风筝串制、成型的。“我做风筝已经十三四年,之前在外面做车床。做这个主要是离家近,家里还有五亩多地要种。做风筝是手工活,工资偏低,因为有成本在那里管着。”王晓松说。

出得利风筝厂往南不远,便是国言风筝厂。在水冷空调的吹拂中,厂房里有三位女工在缝纫机上,熟练地在风筝上跑线。

“俺们是搭上全村都做风筝的便车,稍微干点就能挣钱。可以这么说,没有风筝,俺们王家庄子不是这个样;没有风筝,俺儿大学毕业也不会回来。”潍坊昌盛风筝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其昌介绍道。


放飞成功的孙猴子风筝


  张其昌家生产的“孙猴子”风筝,在风筝比赛中屡次获奖。采访时,恰有微风。在王家庄子中心街上,记者也体验了一把风筝放飞。20余个孙悟空在天空摇摇晃晃,时高时低,甚为壮观。

亮丽的风筝背后,有着无言的付出。“我们跟国际化的企业没法比,挣的是辛苦钱,比种地好一点,也很知足。”张其昌说,基本所有风筝厂商在旺季都会忙到凌晨。

“村里每年制作风筝8000多万只,销往全国及海内外,产值达2亿多元。”全国市场上销售的风筝,80%都是由俺们村制作外销的。”王铁源介绍道。也正是基于此,王家庄子村在2015年被国际风筝联合会授予“现代风筝产业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

风筝厂多了,与之相关上下游产业,如风筝线、玻璃钢、轮子、印染等配套产品加工厂也渐渐多起来,村里人不用出村就能就近上班赚钱。“我们村没闲人,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刚下学的青年,几乎都在村里厂子上班。”张其昌说。

记者在几家风筝厂看到,即使是最简单的平面风筝,每户生产的风筝样式、图案也是千差万别,像蝴蝶、蜻蜓、鹰等传统样式的风筝自是不可少,而很多风筝户打起了“创新”牌,在风筝上加入了时下热门的动画、卡通形象。

创意驱动风筝产业的发展。对此,王铁源颇有感触:“有位学者说,都说鲁班发明的风筝。其实不光风筝,所有的发明都来源于群众,来源实践,是演变而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弄出来的。说不定鲁班最初发明了风筝的雏形,在后人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使它越来越完美。俺们村这么多年的产业发展,更是说明了这个观点。”

电商绝对是发展趋势

王家庄子的四季都是忙忙碌碌的,尤其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是风筝销售旺季。从义乌、临沂等地来的物流车昼夜不息地前来拉货。

除了线下订单,互联网也是风筝销售的重要渠道。旺季时,扁长的快递箱堆积如小山,村里20多家淘宝店铺经营者们忙得热火朝天。

“90后”青年王博文,已有五年多淘宝销售经验。他注册的“织羽坊”已升级为天猫旗舰店。网店内各式风筝应有尽有,除了传统的蝴蝶、老鹰风筝,还有夜光风筝以及风筝DIY材料、风筝轮、风筝线等部件。

“俺们这个季节性比较强,忙的时候就找两个人一块儿干,不忙时候就自己干。”王博文说,“以前我们都是在潍坊的,现在全都搬回村里了。因为离货源很近,拿货方便。现在配套的快递也来了。”

“在城里时,发货量小,一天最多700单,就高峰的那几天超过了一千单。回村后,快递直接来上门拉货。去年,大约发了六万单。今年上半年忙的时候,清明节前后,一天4000多单。”王博文介绍道。

在王博文的仓库里,记者看到货架子上不同种类的风筝,被规整得井井有条。“咱们实事求是地讲,他们年轻人思想比我们开放,有超前意识,有冲劲。我们是撵不上了。”王铁源在一旁赞道。

王博文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继续说着自己的生意经。“我们网络销售对质量要求更高一点,还有一些造型什么的都会让生产厂家改进。我们这个模式就是忙完了休息,整理整理店铺,该上新上新,准备下一个高峰期。”

市场驱动着风筝产业的升级改造。最近,来找王博文打听开网店的乡亲,不下十位。“电商发达了,无形中也会把风筝市场放大。最明显的是经常有来买风筝的,先发过一张别人放的风筝照片,也想要同款。”王博文说。

在这个创意纷飞的时代,王铁源也多次提到一个概念——“小风筝有大文章”。“五月底,我到上海参加第37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真是了不得,包罗万象。国家重视全民健身,咱们这个风筝受季节影响不大,成本低,正好可以好好推广。”

“下一步电商绝对是发展趋势。你抓住这个机会,要做大做强。”王铁源对王博文说,“你未来的发展必定要走自己生产的路子,到时候要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张其昌的儿子张正勋也忙着张罗网店。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他,放弃了在潍坊城区的工作,回家做了四五年风筝产销。“一开始不愿意干,风筝哪有啥魅力,现在觉得还挺好,干着还不错。两年之前,我弄过淘宝店,当时太忙了,放下一段时间。现在俺父亲觉得自家产量上来了,我也熟悉风筝的流程了,他鼓励我继续做网络销售,我准备下半年就试试。”张正勋介绍道。

下一步抱团发展

虽然王家庄子风筝有8000万只的产量,但在王铁源看来,量是上去了,但附加值还没上去,发展潜力很大。

“目前的话,俺们这些人年龄大一点,改变是比较困难了。再下去个三五年,年轻一代可能会有新思路。”王铁源说。

居安必须思危。王铁源经常和风筝厂的经营者们聊天,督促他们到处看看。“风筝在全国各地来讲,滕州割走了咱们1000万的产值。去滕州看他们的生产流程,我感到很震惊。那里只有一个厂家,但生产车间、仓库、工人管理全部标准化。这两年河北的邯郸,出塑料风筝,卖五六毛钱一个。对俺们冲击很大,那里的产值不低于500万。”

“还有一个市场在四川成都。他们在我们这里买的布料,我们这边给他裁好,给他印好,给他加工好半成品发过去,他们自己组装。我们给他出的数量越大,只能挣他个加工费,他发展的空间就越大。”王铁源分析道。



王铁源向本报记者介绍比较畅销的老鹰风筝。


  “要再上新台阶,还要建立相应的研发团队。”王铁源听了一位专家对风筝产业的建议,一直在想法推动风筝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应该抱团发展了。所有王家庄子做风筝的都拧成一股绳。”王铁源说,今年年初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成立,标志着坊子风筝产业迈上了新台阶。“这次成立还比较仓促,只有27家风筝厂家加入协会。我们想把所有做风筝的、做材料的就全邀请进来。所有的厂家统一起来,把‘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名号打得更响亮。”

在王铁源看来,一个健康的风筝产业协会,应该像一个良性的生态圈,可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为成员提供信息传达、生产销售指导、金融等综合服务。“俺们应该一个月或者是一季度开个会,互相沟通,厂与厂之间在产品上有协调,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好。”

当然,内部的发展离不开外来的助力。对于未来,王铁源满怀信心。据悉,坊子区将把王家庄子打造成“潍水风筝小镇”,将建设风筝创意创业园区、核心居住区、旅游开发区、滨水休闲区、现代农业区五大板块,着力打造潍河岸边集风筝文化展示、技艺传承、放飞体验、乡野采摘及农家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风筝小镇。

愿将来王家庄子的风筝产业会飞得更高远!

■ 记者手记.做一个有心人

□ 本报记者 卢昱

初见王铁源,感觉他很踏实。他对王家庄子的风筝产业,饱含深情。“也得感谢党和政府对俺们的重视。我们村的风筝文化馆是全体村民的福祉,全国独一无二的。风筝小镇也被列入政府工作议程了。作为我们来讲,这是我们的希望,王家庄子的名气更大了,乡亲们的日子会更好。”

对风筝产业的研究,王铁源是个热心人。从原材料、造型、发展历史,到各地动态、潮流,他都有自己的见解。“没有风筝协会之前,我自己就弄了个风筝队。只要全国各地有活动的,我就自己开车,制作了一面‘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大旗,出去宣传咱们村的风筝产业。我年轻时候就喜欢玩,各种体育运动都会,但都不精。最近到济南、山西、滕州参加风筝比赛。”王铁源说。

王铁源也见证着风筝产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从传统风筝开始生产三角、无纺布风筝了。那时候还没玻璃钢,一个风筝卖两块钱左右,村里开始有万元户。那时候我上班,但已经开始给家里人采购材料、销售。结了婚以后,我就自己做风筝,上天津去采购的布,染料是上济南买,让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师给我配方。到了2000年左右,我就逐渐开始生产现代风筝了。”

现在,王铁源开着一家风筝轮生产厂。他是个有心人,每年都到渔具展销博览会上学习,看有啥新技术能运用到自己产品上。他的风筝轮经常被抢购一空,有时加价难求。

对于风筝产业发展,王铁源有清醒的认识。单就知识产权保护来说,他心里很明白。“花钱买知识产权就是为了良性的发展,其实你越往里头缩越紧,大家都来攻击你。你要是朝外走反而越走越宽。”
  风筝之路,该怎么走?在王铁源看来,各地有不同参考。“我潍坊一个朋友,厂里有七八个工人,专门做软体风筝,一年产一百个风筝,一个风筝能赚一万。

“我还有一个伙计。当年他在70来平方米的家里,和他老婆一块儿用缝纫机加工风筝。现在形成规模了,专门做特技风筝。他发一个物流包,里面有一二百个风筝,那利润抵得上俺们一小货车风筝的利润了。”王铁源说,利润率高的背后是知识产权。

“下一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大。现在,有的风筝专利被人模仿了,走诉讼途径成本太高、时间慢一些,但可以在网络上,让模仿者的产品下架。”王铁源说。

对于风筝制作技术的发展,王铁源在关注电脑喷绘和3D打印。他分析说,喷绘比制版要便宜,而且灵活,重点是可以做订制。“比如房地产、景区搞宣传活动,三五百个都可以做。3D打印,要什么颜色有什么颜色,就怕你设计不出来。”

王铁源还常思虑传统风筝如何传承。“我们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党和政府都有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在风筝文化馆也开辟了研学区,让中小学生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本版图片均为卢昱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