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7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盛氏木杆秤
从艺年限:40年
单位及职务:盛氏木杆秤传习研究所 所长
所属地区:安丘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7441
盛志勇,男,1967年生,潍坊市安丘市人。“盛氏木杆秤”非遗项目潍坊市级传承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
1983年-1998年在安丘木器厂度量衡车间从事木杆秤制作生产。1999年创建盛氏木杆秤传习研究所至今。
2011年4月申请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12月,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12月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杆秤制作技艺项目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5月木杆秤制作技艺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手艺精细,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在安丘城区西侧的一条胡同里,有家不起眼的制秤店。这正是盛志勇的制秤店,也是他的家。盛志勇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木杆秤,祖上四代都是做木杆秤的。做秤的人,一头是秤星,一头是良心,一丝都不能差。这是盛氏木杆秤的制秤规矩,也是盛家人代代口耳相传的家训。技艺靠的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特别是匠人坚守,来传家传世传精神。
盛志勇准备做一个世界第一大木杆秤,申请吉尼斯纪录,挑战中国第一秤,成功后将捐献给政府留作老手艺人的一种念想。
木杆秤制作技艺历史久远、工艺精湛,因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很受群众欢迎。
木杆秤可分为钩秤和盘秤两种,民间普遍使用的是钩秤,钩秤由秤杆、秤钩、提钮、秤砣等组成。按秤量分为大秤、中秤、小秤三种。木杆秤的工艺复杂而精湛,大致可分为选材、刨光、校秤、上色等工序。选材多为质地坚硬、日晒不弯曲、水浸不霉烂、结实沉甸的优质硬木。选择的木料,用大锯拉开,解成板子,削出秤杆的大致形状,然后刨光,以铜皮或铝皮镶包杆头、杆稍,木杆秤便出现其雏形。校秤是制作木杆秤的关键工序,根据杠杆原理找出平衡,确定准星,划定重量刻度,用砝码校验。最后上色或打蜡,以衬托出银白的星眼,堪秤优美的工艺品。
2012年12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氏木杆秤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8月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19年7月被评为第七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19年7月31日其参展作品在潍坊十笏园举办的“丽水芳洲”杯潍坊市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荣获金奖。
500克小型纯手工木杆秤,为完全著作权,秤砣、秤盘均为纯手工铜制材料打制而成,秤砣用直径20毫米的铜棒用钢锯、挫刀、沙纸打磨而成,秤盘用1毫米的铜板经过加温锤打成型,修整打磨成成品,再经过十几道工续制作完成木杆秤。
来源:潍坊晚报
2018-03-26 10:52:03
曾经热闹的集市,无论街边的小摊贩,还是店铺里的老掌柜,一杆木杆秤是经营谋生的必备品。一端秤盘上放上足量的货物,一端挂上秤砣,秤翘得老高,商贩口中吆喝两句“足量高高的秤”,客人便取下货物,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随着电子秤的普及,存在了数千年的杆秤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3月25日,在安丘市兴安街道的一间民居内,记者见到了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盛志勇,听他讲述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
童年逛集市 满街都是自家秤
在安丘城区西侧的一条胡同里,有家不起眼的制秤店。没有招牌,也没有装饰,店内陈设凌乱,锉刀、锯条、剪刀等各种工具堆积在木桌上,各种斤式的木杆提秤挂在墙壁上。这正是盛志勇的制秤店,也是他的家。
盛志勇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木杆秤,祖上四代都是做木杆秤的。每天,他都挤在一张堆满工具的木桌后面,做着一杆杆木杆秤,这一做,就坚持了35年。
小时候,盛志勇最喜欢的事,就是跟着父亲走街串巷。那时候,安丘做秤的人多,但自家的秤向来比外人精致,外来的商贩也慕名前来买秤。那时候他还小,只看着满大街卖蔬菜水果、瓜子小吃的,手里的秤杆都有着自家的标志,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我家的木杆秤,铜皮的末端都是用铆钉钉牢的,与他人的不一样,好看又耐用。”盛志勇眼神游离,似乎在回忆童年时热闹街市上满街自家木杆秤时的情景。由于木杆秤是祖辈的手艺,忙时就全家一起做秤,闷着头做起来,一天做出四五杆,可还是供不应求。现在想想,这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盛志勇小时候一直对制秤情有独钟,因年纪小,家里做秤只是让他看。后来,盛志勇初中下学,本来有朋友邀请他一起做生意赚钱,执拗的少年却想传承自家制秤的手艺,就回到了家,跟在父亲身边。那时,市面上已经有电子秤了。
少年学做秤 手上上百个针眼
选料、刨圆、磨光、加工、钉秤星、再磨光……做秤并不简单,几道大工序内还包含很多小工序,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差池,可能整杆秤就报废了。虽说自幼在长辈身边,耳濡目染,当真正动手时,盛志勇还是学了一年半的时间。
想起自己当初做木杆秤的经历,盛志勇唏嘘不已。因为技术不到家,加上灯光灰暗,所以他经常被锥子扎到手,戳破的洞密密麻麻惨不忍睹,他数了数竟然有上百个。但盛志勇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如今,制作一杆秤对盛志勇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他现场就为记者演示了一遍基本的制作工艺。他从木材中精心选取了木料,然后将其刨圆,之后据秤尺寸对比样板秤,在合适位置用砣钻钻眼。砣钻是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独特器材,以此确定打孔的位置,孔的位置决定秤重的斤两。安装铜质提钮后,再给秤杆两端包上铜皮防止磨损。
“南方的秤杆与北方不一样,他们的提钮是固定的。”盛志勇笑着说,当初为了学做秤,他研究过各种材质、各式风格的秤杆,别的不说,对秤杆的前世今生倒是了解不少。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个简易的秤杆很快就出炉了。不过盛志勇并不满意,他说,这只是为了演示流程而做的简易版本,实际上做秤讲究精细,因为好的秤不会“缺斤短两”,要讲良心。
听从父亲教诲 一生从不缺斤短两
盛志勇的父亲常对他说,做秤的人,心中也要有杆秤,一头是秤星,一头是良心,一丝都不能差。这是盛氏木杆秤的制秤规矩,也是盛家人代代口耳相传的家训。
想起父亲,这位年过五旬的潍坊汉子眼中闪过一丝黯然与怀念。他说,对做秤的人而言,商贩的威逼利诱是常见的事。小时候,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听说了他家做的秤,竟找上门来,要他们在秤上动些手脚,做些“耍秤”,现场掏出了几张大票。
盛志勇的父亲盯了对方半天,从手边抓起一杆秤,指着秤杆上的“杆星”朝对方吼道,“16星上有‘福禄寿’3颗星,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则少寿,你不怕吗?”
那人被盛志勇的父亲说得脸臊红,吭哧了半天也没回嘴,弓着背灰溜溜地走了。
这件事盛志勇至今记忆犹新,因为这句话,他一直把做人和做秤联系到一起。哪怕后来因为无人买秤,自己去木器厂做了木工活,他也一直坚守底线,从不缺斤短两,贪人便宜。
木杆秤没了市场 他仍没放下手艺
盛志勇父亲传授给他这门手艺时,木杆秤的市场还很火,最多时一天能卖出七八杆秤。后来,随着磅秤、弹簧秤和电子秤的兴起,木杆秤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日渐萧条的生意让秤匠们的生计举步维艰,不得不改行。
坚持了几年,盛志勇一边做秤一边做别的木工活谋生,最近几年,不光没人买秤,连修秤的人也没了。没了这念想,他失落了几年,却也没放下手艺,只当做一个业余的爱好。
“后来,市里说申请非遗,有几个传承人想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就申请了。”盛志勇说,2012年12月,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时他乐了半天,以为会有人来学。
遗憾的是,木杆秤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只能作为工艺品出现,在市场的挤压下,失去了计量器具在市场中的意义。“一开始我免费教没人学,我就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制秤行业虽然衰败,依然挡不住盛志勇坚守老手艺的心。
盛志勇常听自己孩子说什么外国人的精湛工艺,他觉得,自家的手艺并不比外国差。技艺靠的不仅仅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法,更是匠人坚守技艺、传家传世传精神的“秤心”。同样的是木杆秤,作为工艺品和礼品,木杆秤寓意好还是有市场的。
“我准备做一个世界第一大木杆秤,将来申请吉尼斯纪录。”盛志勇得意地说,他已经查阅过中国最大木杆秤的相关信息了,准备先从挑战中国第一秤做起,做出后捐给政府留作曾经老手艺人的一种念想。
记者 宋树云
●人物档案
盛志勇,男,1967年生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档案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手艺精细,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2012年12月,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丘市文广新局
“天地之间有杆秤”,一直以来,秤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电子秤出现之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把木杆秤,老百姓出售货物时,木杆秤都是随身携带。随着电子秤、计量秤的普及,木杆秤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华。但这一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凝结着古人大量聪明智慧的古老技艺,在我市盛志勇的执着热爱下,仍在有序地传承着,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6岁跟随父亲学手艺
盛氏木杆秤创始于清文宗咸丰年间,家族传承,口传身授,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盛志勇已经是第五代传承人了。据盛志勇介绍,16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和叔叔学习木杆秤制作手艺,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
记者发现,盛志勇至今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称柜子,所有工具分门别类地放在里面,规整如一。木杆秤整齐地挂在房间里,虽无人问津但没有一丝灰尘,色泽依旧光亮。
◆十多道工序制成“良心秤”
制作木杆秤是一门手艺活,工艺复杂,工序繁多,需要十几道工序来完成。秤杆的选料、秤杆刨圆、秤系定位、秤系包嵌、秤系镶刀、秤杆包头、秤星校正、秤星打孔、秤星镶嵌、打磨秤星、秤杆抛光、秤砣定制、秤钩定制、秤盘定制、系刀定制、秤星用料定制、系绳……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要求毫厘必究,必须细心、耐心,才能做出“良心称”,稍有差池则前功尽弃。“制作木杆秤是个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偏差,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不容易。”盛志勇介绍说,制作一杆普通的秤通常要一整天。
◆老手艺在坚守中创新
作为盛氏的传承人,盛志勇自知责任重大。近几年,他收了几名对木杆秤感兴趣的学徒,空余时间便手把手地教他们。木杆秤的制作手艺非常精细,对制秤匠人的要求也特别高,一个年轻的学徒需要随师学习几年时间才能出师。
盛志勇不断挖掘传承思路,对木杆秤进行了创新,购置上乘木料,如红木、苏木、檀木等为秤杆料,制作出精美的收藏秤、工艺秤,使其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盛志勇还把制作微型杆秤,拿到多地展会上展示,很受人们的青睐。微型杆秤大多都被人们作为工艺品收藏,或者当成馈赠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称心如意,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