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庆忠
    

基本信息

王庆忠

性别:男

年龄: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锔艺

从艺年限: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寒亭区锔艺工作室

所属地区:寒亭区

师承:王振海

徒弟:

浏览次数:8591

个人简介

王庆忠,男,潍坊市寒亭区人。自幼就喜欢老手工艺,那时身边有很多做锔瓷粗活的人,每当锔瓷艺人来到村里,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端详。这种天生的热爱之情,加之老潍县人、老王家人的身份,让他在2012年时顺利拜入王振海门下,并成为王家锔瓷手艺的第六代传人,学到了其家传的24样、72种、136道锔瓷绝活。现已成为了潍坊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锔艺代表性传承人。

荣誉证书

2019年7月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锔艺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1.jpg

主要作品

2.png

3.png

4.png

5.png

微信图片_20190823230725.jpg

媒体报道

 

锔本无言,传承当重 ——那些潍县的“锔瓷”手艺人

潍坊人文 · 2015-10-29 09:36


锔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锔瓷行当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潍县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民间传统手艺,锔瓷是其中分布最广泛的老行当之一。

image014_看图王(1).jpg

“锔盆锔碗锔大缸”的老行当

“锔盆锔碗锔大缸/锔了东庄锔西庄/西庄有个大老姜/膝下有个小姑娘/洗澡就爱钻在大水缸/她在大水缸里头不老实/上窜下跳直翻腾/这一翻腾不要紧/缸倒了/打破了缸/一嗓子喊/锔盆锔碗锔大缸的/赶紧过来给我锔好缸/锔好缸以后俺在缸里头再把澡来洗/洗了澡再穿上花衣裳。”这首民间小曲,诙谐地唱出了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世人所熟知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就是从这个行当里出来的。

潍坊在“非遗”的社会调查中,发现潍县梨园村是传统的锔艺专业村,过去农历三月十五,锔艺艺人有供奉“祖师爷”——胡鼎真人的习俗,并考证出胡鼎真人的原型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唐代《云溪友议》卷下《祝坟应》记载:“胡令能,圃田(今河南中牟县)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其《小儿垂钓》诗曰: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身莓苔草映身。 路上行人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曾有诗家评说,路人向他招手,想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低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山东锔艺艺人耿海胜也从《辞源》查出,唐贞和,元和间有胡令能“能诗,不废钉铰为业,远近号为‘胡钉铰’”。 因此,胡令能从事锔艺的记载要早于《清明上河图》锔艺300年。

锔瓷最初是为谋生产生的一门手艺,以前在农村特别常见,锔瓷艺人肩上扛着扁担,手里摇着“咣当”,走街串巷。破碎的青花小碟、腌渍咸菜的大缸、各种锅碗瓢盆,都在锔瓷艺人手里焕发新生。因为谋生之故,这时的锔活简单粗糙,费工少、费用低,被叫做“粗活手艺”。而在名流汇聚的繁华之地,特别是老北京城的八旗子弟,他们所要修复的多为古董、高档瓷器,这就要求锔活精细,费时费工,收费高昂,被称为锔瓷秀活或者细活、当活。

斗转星移,随着经济的逐渐富足,人们已从生存考验中解放出来,开始寻求精致的生活体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已经远去。在此情况下,锔瓷的实用功能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家似乎更关心手艺所承载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

祝小朋

板凳要坐十年冷


image016_看图王.png

潍县的锔艺多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相结合,按年代大致分为六代。早在清同治年间,祝洪祥便开始了锔瓷手艺的传承。民国时期,祝有德与其子祝立业,秉承祖业,修补各种日用器皿,因手艺精湛受到百姓的喜爱。到2005年祝小朋开始锔瓷,已是第六代了,受家庭影响,他自幼便酷爱锔艺。

然而祝小朋最初做的是厨师,这似乎和锔瓷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厨师需要经常给食物雕刻花纹,这就练就了自身的绘画和雕刻功底,加之常年研习书法,让祝小朋的心性愈加沉稳,使得他在往后十年的锔瓷生涯中坐定冷板凳,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image018_看图王(1).pngimage020_看图王(1).png

image022_看图王.png

祝小朋说,锔瓷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从接茬摸缝、麻绳固定、点位记号到金刚钻打孔、锻制锔钉再到镶制锔钉、抛光,每一项流程都有若干环节,最小的锔钉只有3毫米,全部都是纯手工完成。对于这些锔瓷的绝活技巧,祝小朋早已熟稔于胸,经他手锔补出来的器物,精巧细腻,极具观赏性。他的“汝窑斗笠碗树叶花钉咬口”、“紫砂绿泥银口包边壶”等作品,在业内得到了广泛好评。口口相传,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找祝小朋锔瓷的人。

image024_看图王(1).png

鸭子在水中滑行,水面上看起来优雅得和天鹅一样,可是水底下两只小小的蹼疯狂地打着水。对于祝小朋来说,如今光鲜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自己孜孜无怠的付出。钻研手艺那会儿,隆冬时节,祝小朋每天四点就会起床练习,到点上班,下班又继续,直到深夜才入睡,他说:“年轻人没有干不成的事。”祝小朋从来不会只拘泥于技法,他会看古画、去博物馆、跑市场、研究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金文……这些都是为了寻找灵感,让锔瓷手艺更加精湛,“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祝小朋锔瓷,有技艺,更有态度,“做活时,不管好与坏,东西值钱不值钱,都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人家把玩的器物,和主人有直接的情感共鸣,我们也许理解不了,但必须尊重。”祝小朋还说,锔瓷最忌惮自满心态,手艺人永远都是徒弟,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才能越走越远。

现在,祝小朋的锔瓷手艺已被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说,以后打算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带团队培养一批新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让这门流传千年的民族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王庆忠

时光传承的是品行


image026_看图王.jpg

有着“中华第一锔瓷人”之称的王振海绝对是潍县锔瓷手艺的佼佼者。王振海祖籍潍县,康熙年间,他的老祖宗带着潍县的锔瓷手艺到了北京,专做锔瓷秀活,几代传承,在老北京享有盛名,到他爷爷时得到了“山东巧工王神手”的称号。王振海师傅常常思念祖先生活过、曾经孕育了王家锔瓷手艺的祖籍潍县。因缘际遇,王振海也在这片故土上找到了手艺的传承人——寒亭的王庆忠。

王庆忠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老手工艺,那时身边有很多做锔瓷粗活的人,每当锔瓷艺人来到村里,自己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端详。这种天生的热爱之情,加之老潍县人、老王家人的身份,让他在2012年时顺利拜入王振海门下,并成为王家锔瓷手艺的第六代传人,学到了其家传的24样、72种、136道锔瓷绝活。

image029_看图王(1).png image031_看图王(1).png

王庆忠的手艺出凡入胜,对于破损瓷器修复方法的确定,不同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所使用锔钉材质、大小的选择,上钉的力度和锔钉张力的大小,以及锔钉位置的设置、钻孔的大小深度等都有精准把握。王庆忠说:“锔瓷凝聚的是手艺人的艺术内涵。器物都是有生命的,锔补瓷器就是在修补生命,是在锔福。”学习锔瓷,在传习技艺之前,首先要过的是“做人”这一关,正所谓忠厚传家远,手艺人必须要心存正念,注重道德。

image033_看图王(1).png image035_看图王(1).png

同众多渐行渐远的老行当、老手艺一样,在全国,真正懂得锔瓷手艺的人并不多。在王庆忠看来,锔瓷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他非常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锔瓷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心思活,光有兴趣不行,它还需要你以十足的耐心来对抗现代社会的快速和廉价,心浮气躁的人是无法做好这一行的。王庆忠说:“我没想从这个行当里面谋取多大的经济利益,也没有把这个手艺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更不是为了出名,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做,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这门老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种淡泊、低调的品性,使得其在做活时心无杂念,更纯粹地展现出锔瓷的艺术审美价值。

张尔安

从工具到文化


image037_看图王.png

张尔安结缘锔瓷,还要从他收藏古代紫砂壶的爱好说起。由于年代久远,藏品十壶九残,多有破损。当时,潍县城内已经很难见到做细活锔瓷的手艺人了,而去外地锔补一次就要花费五、六百。出于经济考虑,张尔安决定自己来琢磨这份手艺。在2010年,张尔安开始了他的锔瓷之路,更为这门手艺留下了从技艺到工具乃至文化的传承。

张尔安说,开始只是为了简单地修修紫砂壶,觉得会干就行,慢慢深入这门手艺之后,才发现其中的文化深厚,行规行矩众多。“任何一个行当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内涵。锔瓷看上去直观,但系统地整理收藏这些文化的东西,并不容易。”

image041_看图王.png

image043_看图王(1).png

多年来,张尔安致力于锔艺文化的系列收藏与研究,已经具备了私人博物馆的实力,在十笏园博物馆中,就有专门为他设置的锔艺文化展示区。潍坊电视台曾拍摄过张尔安锔瓷手艺的专题片,获得了2013年山东省电视专题片评比一等奖。张尔安说,自己正在编写《中华锔艺》这本书,里面详细地记录了锔瓷的技艺。国家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能为恢复传承老手艺做点贡献,张尔安也很高兴,他自豪地告诉笔者,已经收了三个徒弟了。

image045_看图王(1).pngimage047_看图王(1).png

image049_看图王.pngimage051_看图王.png


在张尔安的店内,我们见到了一整套锔瓷的工具:金刚钻、钻帽子、锤头、钳子,早前锔匠挑着的火笼箱、摇着的拨浪鼓,做工时戴着的垫肩、褡裢,甚至锔匠穿的袜子、牛鼻子鞋……看着这些老物件,听着张老讲述它们背后或有趣、或辛酸的故事,我们仿佛能看见,隔了千百年的岁月,锔瓷手艺人伴随着拨浪鼓的叮叮咚咚,穿行在胡同间、往来于褐色小门里,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惜物保福”的情感和习俗。

赵钰良

自有后来人

image053_看图王.png

在老市府西院一处私人工作室见到赵钰良的时候,我们很惊讶,因为很难想象,一个28岁的小伙子能在闹市之中钻研着一门古老的手艺。

赵钰良16岁就开始当兵,2007年退伍后,天南海北地跑,当过保安、开过车、做过销售、也开过KTV……用他自己的话说:“跟人做自己做什么都尝试过了,有钱的有权的也见识过了。”但赵钰良骨子里是一个可以很安静的人,他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也是他学习锔瓷很重要的原因。

2014年年初接触锔瓷,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尽管技艺还不纯熟,但赵钰良表示他会继续学习。在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好奇心不在了就转行时,赵钰良说:“不会。器物拿在手里是实实在在的,当锔好一件器物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爽’,是很多东西不能比的,我会一直做下去。”

结束语:

锔瓷在今天,流传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它带着古老的文化印记和手艺人特有的温暖,出现在如今的都市里,成为人们生活、心灵的点缀。对于锔瓷的传承,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不妨借用“中华第一锔瓷人”王振海先生的一首诗来结束:

锔本无言尚能语,

工艺传承却沉重。

尽献绝技良苦心,

粹道更望互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