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马焕来
    

基本信息

马焕来

性别:男

年龄: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姜太公传说

从艺年限:年

单位及职务: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党支部书记

所属地区:昌乐县

师承:待填

徒弟:

浏览次数:8424

个人简介

 马焕来,男,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党支部书记,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姜太公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荣誉证书

2019年7月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姜太公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8.webp.jpg

11.webp.jpg

主要作品

4.webp.jpg

5.webp.jpg

7.webp.jpg

媒体报道

齐国首都寻根记

山东尚太公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17-12-18


1.webp (1).jpg


2.webp.jpg

姜自东(左五)营丘镇党委书记刘刚(左二)、《潍坊晚报》总编张学启(左一)、山东尚太公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王亓业等人共同探讨齐姜文化

  

丁酉年深冬的周五,应五年没有谋面的友人之约,独自驾车北行二百里,造访魂牵梦绕的血脉老家、圣祖姜尚首封地——昌乐县营丘镇,与当地政府领导和友人共同探讨营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事宜。

  说起来,这位称得上商界大腕的朋友王亓业,我们相识近10年。他从商我从文,有着惺惺相惜的心志。当他从事太公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时,偶然间听到我多年来参加姓氏文化活动和炎姜文化暨齐文化传承课题研究时,一个电话让双方找到了文化传承的契合点,我们怎奈不早日会谈呢?

2000年清明,我从出生地临沂姜姓族长带领族人续修家谱、兴建姜太公祠开始,循序渐进十五六年的时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年代迥异、形态万千的炎姜文化遗存的考据整合,对姜子牙等姜姓人物历史与现实发展脉络的追踪辨析,从姓氏文化探索研究的视角,于2015年12月主编出版了《炎姜文化·姜姓人》一书。

中华民族号称炎黄子孙。炎帝是我们的得姓始祖。姜尚是炎帝后裔,是姜姓圣祖。对于“百姓始祖”、“百学宗师”的姜太公首封地昌乐县营丘镇姜太公祠,我当年的考证可谓走马观花,实在浮浅。

3.webp.jpg

向营丘镇党委刘刚书记赠书《炎姜文化•姜姓人》并签名


心梦太公到营丘。当晚,由潍坊炎姜宗亲联谊筹备会秘书长姜涛陪同,王亓业总经理带领我们拜会了营丘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恰巧遇到了来营丘镇调研的《潍坊晚报》张学启总编辑,大家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据营丘镇党委刘刚书记介绍,营丘太公古城文化旅游项目是潍坊市实施“文化名市”建设的“潍坊样本”,列入潍坊市10、30、100重点项目,是昌乐县政府“一三四七”规划中最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内强文化实力,外树文化美名”工作思路和“六大行动计划”中的“姜齐文化”名片打造行动之一。为此,昌乐县又将马宋镇、崔家庄镇、阿陀镇合并,统称为营丘镇,县镇两级领导为做好此项目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凝聚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太公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可谓境界高远,格局磅礴,意义非凡。通过与营丘镇各界人士的沟通交流,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齐姜文化研究探索与拓展的思路和方向,真情感受到齐姜文化传承弘扬的力量。

第二天上午,由王总引路,我和从济南来访的专家一道,驱车前往齐国首都、太公古城所在地古城村。

一路上,王总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诉说着齐都古城的古今传奇,他娓娓道来,更令我这位太公后裔心向往之。一下车,我们便见到了在姜太公祠前等候的古城村党支部书记马焕来。握着这位与姜姓圣祖姜太公妻子同姓,自喻为“马九”(因他在家中兄弟姐妹排行第九,微信号也是“马九”)的马家后生的手,我便幽默地玩笑道:谢谢老马家为姜太公守城护院,辛苦你们啦。

4.webp.jpg

太公庙大门

5.webp.jpg

太公庙正殿


为周朝建立创下头功的姜子牙,被周文王封为齐国首位君主的策略是“藩屏周室”“以夷制夷”。姜子牙是东夷土著,他封齐建国的首都就选在了距莱国、纪国等方国附近的营丘镇古城村。齐国传五世六侯,历时180年(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一章)。二迁都城。齐胡公姜静先迁都薄姑(今淄博市博兴县境内,这里是后期齐国扩大的封地),齐献公在位时迁都临淄,但姜子牙始封国都是昌乐县营丘古城,这里是姜子牙创立齐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在营丘镇古城村,随处存留着始封都城的遗址和文化符号。

6.webp.jpg

现存营丘太公古城墙

7.webp.jpg

营丘古城墙遗址


太公古城分外郭、内郭、皇城。外郭约有二十余里,至今可考证的有四个城门的位置。内郭呈正方形,现存有高4米左右、宽15米的古城墙,城墙上生长着各类树木杂草;举目远眺,前有金钗河,后有官庄河,左有白浪河(潍坊市的母亲河),右有唐代县令窦倓修筑的窦公渠;四水环城,可见齐都位处风脉宝地,钟灵毓秀,气势恢宏。皇城,乃为今古城村。这个如今400多户1360余人的古村,村前有“古城”碑,碑文书:西周太公始封地;村后有唐朝武则天敕建的姜太公庙,庙柱主楹联为“文韬武略百世永芳,护国佑民德厚流光”,横披“风行东海”朱红大字,庙宇坐北朝南,占地六市亩。此庙几经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0年为纪念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而依样重建的。另有皇井遗址八角琉璃井、子牙泉等多处遗存。

8.webp.jpg

在姜太公祠前合影


据当地民间口碑相传,每年3月是“出姜”种姜之期,3月18日是太公生日,9月是收姜之期,9月18日是姜太公庙会。每逢此时,前来祭拜烧香者云集若市。同时,在我们去古城墙的路上,随处可见一种酷似“生姜”的黄石。询问焕来书记,他说:本地人管它叫“姜石”!并且给我们叙说了它的典故,很让大家惊叹。

9.webp.jpg

散落在古城墙周围,被当地民众称颂的“姜石”(一)


10.webp.jpg

散落在古城墙周围,被当地民众称颂的“姜石”(二)


齐国为姜太公首封建国,在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历经800余年,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国始皇所灭。

从2004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要到临淄参加齐文化节。临淄姜太公祠里有太公衣冠冢,这里是“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齐记补遗》)。姜太公首封地是昌乐营丘我是知道的,但姜太公的生日是每年的3月18日,这是我来昌乐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居住在太公首封地营丘的姜太公妻子马氏的娘家后人“马九”说:我们老老少少辈辈相传了二三千年,都说太公的生日是三月“出姜”的18日,怎么能成为农历八月初三呢?看看,昌乐与临淄相隔三百里,就太公的生日还有如此不同说法,在现代交通、信息发达的今天,实在太不应该,这也给我们这些自命为炎姜文化研究者当头棒吓!太公啊,你的直系后裔连你的生日都弄不清楚,你是“神”了,能原谅我们这些后生凡人吗?这乃是后生天大的不孝不敬啊!

所以,当我拜谒太公像前时,内心无比的惭愧,当我执笔写这篇寻根游记时,我迟迟动不了笔。现在,营丘镇政府和各界要重修太公古城,我只能以微薄之力认真地学习传播太公文化,这是我们应尽之义啊!


11.webp.jpg

高约4米的营丘古城墙


人从女胎而始,羊水滋养而成;世间之人,莫不如此。姜,从“羊”从“女”,一个“姜”字,就像活化石一样,诠释着炎姜子孙的根脉。中国人尊奉的是祖先,敬仰的是“祖宗”,祖宗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皈依。和先贤们多一些“思想沟通”,就会滋生更多的创新智慧和行动能量,就会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朝着梦想的道路前进。所以,寻觅先祖脉络,关照当下命题,挖掘历史人文,滋养精神家园。在当下新的时代,新的气象,我们要有新的站位,新的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100周年的复兴梦而鞠躬尽瘁吧!

尊祖敬先,承上启下;行必虑正,道之所在。

12.webp.jpg

九纵九横的营丘镇古城村一角


(转载于姜老师一 一心梦太公到营丘,齐国首都营丘寻根记原文)


姜自东,资深媒体人,文化传播者,省作协会员,记者,编辑,山东省姜姓宗亲联谊会副会长,秘书长。

欢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姜氏后裔寻根问祖,共建千年伟业,造福后代子孙,将中华五千年古国文明传承万代,再现姜太公千古神奇,聚万人之力,留芳百世!

13.webp.jpg


诚邀各界有志之士群力群策,加入我们,共建大业。





姜太公的传说

昌乐文化 2017-06-19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深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历代皇帝追封他为王圣,成为贤相人臣的典范,影响深广而久远。他助周文武王兴周灭商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他除妖降魔,按榜封神的传奇故事,更是千古流传,妇孺皆知。作为宗教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昌乐周边地区,还广泛流行着以“太公在此”为符镇邪祛妖保祐平安的风俗。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炎帝的后裔。《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而古代东夷和东海都在山东境内,所以姜太公是山东人无疑。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的先祖尝为四岳,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所以姜太公又以先祖封地吕为氏,叫吕尚。

1.webp.jpg


姜太公像  阎敬禹绘


相传姜太公早年家里很穷,又逢商末乱世,虽有远大抱负,却无用武之地。他四处漂泊,游说诸侯,一无所遇。为了生计,他曾经编过笊篱,卖过筢子,当过屠夫。也曾在商王朝的京都朝歌做过小官,但终因纣王残虐无道而弃官远遁,隐于渭水垂钓,等待时机。

后与文王相遇于渭水之滨,二人风云际会,相见恨晚。文王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太公又号太公望。姜太公被周文王请到西歧,拜为相,才得以施展才华,创下千秋伟业。此时的姜太公已年近80岁,头发都白了。

武王登基,大封功臣谋士,姜太公因功冠群臣,得首封于齐,建都营丘。姜太公带领人马到齐国就任,快到营丘时,听说莱侯领兵来与他争夺营丘,便连夜急行军,黎明时到达营丘,一举击溃了来犯的莱军,从此开始了他以营丘为都城开创齐国伟业的时代。

据《史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汉书》则说:“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周武王崩,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不能处理朝政,周公姬旦便代其主持朝政。周公的兄弟管叔鲜、蔡叔度等怀疑周公要夺王位,就联络纣王的儿子武庚等起兵讨伐周公。淮夷、东夷许多诸侯国也趁机起来反叛。周成王怕天下大乱,就急差遣召康公传旨给姜太公,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边到无棣,其间叛乱的五侯九伯,都由你去征服他们。”姜太公由此获得征伐的权力,率领大军东征西讨,很快平定了这些诸侯国的叛乱。齐国的疆域,也因此扩大到泰山以北,渤海以南,黄河以东,大海以西的广大地区。齐国从此成为真正的东方大国,奠定了齐国800年基业。

那么,姜太公建立的齐国都城营丘在哪里呢?

据昌乐历代县志载,武王封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故城在昌乐县城东南50里。春秋时,营丘改称缘陵。至西汉,刘邦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缘陵改称为营陵。所以《汉志》说:“营陵县或曰营丘。”曾做过营陵县令的汉代学者应劭进一步指出:“尚父所封,陵亦丘也。”即缘陵、营陵皆是古营丘,是姜太公所建之齐都。据《史记》载,太公都营丘历六世,至胡公迁都薄姑,献公又迁临淄。《太平环宇记》更明确地说:“昌乐县,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太公所封之处。隋开皇六年于营丘故城置营丘县。”《纲鉴易知录》、《山东通志》、明嘉靖《青州府志》、及范文斓《中国通史》等,都确指营丘在今山东昌乐县,即现在昌乐县营丘镇的古城村。

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25公里,前有白浪河自西东流,绕而北入潍坊市境,地理坐标为东径119。2′,北纬36。35′。周边有营丘、古城店、城前、城角头、营丘河南等村环围,北邻潍坊市潍城区,东与潍坊市坊子区以白浪河大桥相连。村东南有丘,长宽里许,海拔63.1米,西有方山之镇,北有首阳山山脉相依,东南一片阔野,气势恢宏,大有一方侯国都城气象。

营丘故城,原分外城、内城、皇城三廓,原外城建有东、西、南、北四城关。清嘉庆《昌乐县志》载:“营丘故城,类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广袤二十余里。”可惜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雨,原外城已湮没无迹。


内城原为正方形,城垣高6米,周长6公里,现仍有数千米长的古垣遗存。皇城,即今古城村,长宽里许,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记录着古城的源起、历史和姜太公的事迹。村西北角一段皇城残垣赫然矗立,仿佛仍在向人们展示着营丘故城——这座东方大都邑当年的雄威、繁华与辉煌。


2.webp.jpg

 齐国古城遗址



姜太公平定五侯九伯之乱,疆域益大,国力益盛。这时齐国已具备建立大都城的经济实力。为了更有力地统治国家,就亲自根据八卦之术设计了都城的形制和建筑格局,并计划招募大批的建筑工匠和民工于周成王八年开始在昌乐的营丘动土修城。

由于姜太公威名远扬,治国有方,体恤百姓,所以号令一出,各地能工巧匠和人民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一时间,本就繁华的营丘城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姜太公心中大喜,亲自出城迎接民众,他让那些能工巧匠和一部分年轻力壮的留下负责建城,其余的都回家从事各自的生产。

他把工匠和民工分成三批,水平最高的负责建皇城,水平稍差的负责建内城,水平再差而有力的负责建外城及城墙。

一座齐国大都迅速在营丘崛起。都城的外城,南面和东面紧临白浪河,西近金钗河的源头,背靠后官庄河,纵横10多公里。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一座大都邑,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部建设完成。

根据姜太公的设计,皇城内设勤政殿、议事厅及各种政治管理机构、学馆和王公大臣们的居住建筑,都紧紧围绕在中央突起的圆丘周围。圆丘相当于八卦中心的太极图,以示天地之气周流不息,国家的凝聚力氤氲贞祥不散,国家的发展永不停止。今古城村内标高63.1米的丘,清朝翰林院学士、工部侍郎阎愉的《营丘辩》,就肯定此丘即为营丘之丘。

内城是经济区,这里分布着各种工业作坊、商业店铺和自由市场。这一层相当于八卦的中间爻,象征着内滋外养之意,是国家的血脉。至今有营丘、古城店等村确证着古都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当时的经营状况。


外城是卫戍区,负责保卫内城、皇城的安全,是整个齐都古城的屏障。这里驻扎着国家最精锐的军队。这一层相当于八卦的外爻,宽厚高大的城墙和雄壮的威武之师,显示着一派刚猛之气。这是一个国家发达强盛、威不可犯的象征。现在的营丘河南、城前、城角头等村,就是当时军队驻扎的营区。近千米长、50米宽的城垣遗迹,更昭示着当时城邑的宏大规模。还有皇城内的八角琉璃井,是姜太公当年演《易》、著《太公金匮》兵书及《奇门遁甲》的密室。在挖此密室时,传说曾掘出一巨型蓝宝石,大如明月,棱有八角,壮如琉璃,其光蔚蓝如天,芒射千里,观之幽冥如海,深不可测,因之太公曰:“此地有宝,可惠及子孙后代也。”所以后人才把根据八卦图形挖成的密室称为“八角琉璃井”,以为是太公藏宝处,致有许多觊觎者企图入内盗宝。但因秘室设计诡异神秘,终未有能开启者。至唐,在其上建太公祠,方才将之隐匿,后不可觅。在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版本的“八角琉璃井”的传说。


3.webp.jpg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在此留下了歌颂姜太公和营丘故城的不朽诗篇。


元朝诗人戴良经过昌乐时留下感叹之诗:

过  营  丘

营丘古齐国,绵历几千春。

轨路偶经从,延瞰一悲辛。

郛郭尽阡陌,濠隍半烟云。

旦摇禾黍实,暮走狐兔群。

在昔商政熄,于时周德闻。

圣贤相际会,文武共经纶。

太公扶大业,伯夷守其仁。

首阳遗节义,东海爵功勋。

功勋谁独久,节义两同湮。

物理有感触,长叹廽吾轮。

过  营  陵

山川无变异,人事有消亡。

堪叹鹰扬地,都为鹿卧场。

故基穿井邑,衰草半濠隍。

属有归与叹,登临倍感伤。


 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留诗:

昌 乐 道 中

轣辘轻车不动埃,营陵旧社晓徘徊。

青林白露微茫下,丹崖黄花琐碎开。

城日初悬遥海色,野风偏向晚秋哀。

行人莫讶宵衣急,要踏鹰扬赐履来。


清乾隆工部尚书阎循琦诗:

营 丘 竹 枝 词

营丘作镇古名邦,右带金城左白浪。

数里烟霞芳草路,园林人比郑公乡。

清嘉庆元年知昌乐县事魏礼焯诗:

营 陵 怀 古

尚父初封地,营丘自昔传。

我来问齐俗,稽古忆前贤。

煮海鱼盐富,官山美利全。

于今分绣壤,宰割附庸偏。


清光绪翰林程丰厚诗:

营 陵 留 别

山环水抱古营陵,报最当年善足征。

士习诗书标节概,民安耕凿乐丰登。

风雄表海由来旧,任重专城愧不胜。

谬绾铜符纡墨绶,罗丝保障两无能。

(以上诗词均选自《营陵诗略》)

古城村西北角建有姜太公祠,距皇城残垣不远。原太公祠建于唐长寿年间,即公元692年,位于村中央,占地六市亩,大殿飞檐斗拱,富丽堂皇,为当时庙宇之巨制。历代有重修,后毁于侵华日军之手,“文革”又遭洗劫,现已荡然无迹。今太公祠为近年乡民捐款重修,规模虽不及前,但仍按旧式重建,祠内塑有姜太公神像及散宜生、南宫括、辛甲、辛免等神像,四壁绘有彩色壁画,多为《封神榜》中故事。农历三月十八日相传是姜太公生日,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香火会,文人雅士前来寻古仰圣,平民百姓则前来祭拜崇祀,正如太公祠殿外殿内的联匾所述,“天子尊之曰父,圣人奉以为师”,“文韬武略德厚流芳,护国祐民万民敬仰”,其德其神“风行东海”。


5.webp.jpg

姜太公庙会盛况

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创者,营丘故城的建设者,是齐文化的奠基者,其传说流传久远,不但被历代史家所重视,在民间的影响更是深远巨大。所以保护好这一传说及营丘故城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考古、文学和旅游开发价值,不但是研究西周历史、东夷古国史、齐国历史的重要依据,还是研究齐文化、姜太公文化、道家文化、军事文化、治国方略及神话、宗教信仰等重要参照体系。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章来源:《昌乐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