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张克俭
    

基本信息

张克俭

性别:男

年龄:57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四通捶拳

从艺年限:40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奎文区四通捶研究会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武法义

徒弟:

浏览次数:9808

个人简介

张克俭,男,1967年生,师承潍坊四通捶第七代传人武法义,现为潍坊四通捶第八代传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通捶拳代表性传承人。

练习四通捶30余年,完全成熟的掌握了四通捶拳术的全部内容。潍坊四通捶是一种兼修、刚柔并济,实战性极强的内家拳术,它的拳术理论是以传统的五行、八卦和阴阳太极立拳根本,其拳术内容主要有八个功靠、八个副功靠、五个套路和对练功法等组成。

八个主功靠有:软步功、马式、单叉子、铁耙碰城门、横捶、趟子捶、剪捶、小势功。

八个副功靠有:快马势、沙抖功、开四门翻八门、肘打四门、矮四门、拨打捶、走马势、二名功。

五个套路有:八步捶散手套路,技击方法为焯、采、揪、坠、提、拳、扒、拉,群仗式套路,技击方法为蹬、跺、镬、座、拍、揽、踹、挫,低八门散手套路,技击方法为剪、撩、撞、踢、搬、拦、取,铁牛耕地套路,技击方法有剪、翻、滚、勾、挫、蹬、跌、扑,散手慢打套路是整个四通捶拳术的总结,几乎包含了四通捶拳术的所有内容。

其练习目的是去除练习者的僵力、拙劲,使整套拳术流畅、绵活,达到气催血行、内外合一、神形兼备、身若游龙的境界。功法练习有:二门功、手把、靠臂功等。

四通捶的主要特征是功架低矮,贴身靠打,整套拳术以功靠架子功为基础,主张先练功靠,后学套路,演练时要求身体整体发力,双臂螺旋,拳、肘、腰、胯相结合,依靠与转换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要做到柔似蛇、刚如铁、巧如燕、猛如虎,意念上要做到意与势通、势与法通、法与气通、气与力通,功架上要求四捶一线、四心一线、反臀叠腰。四通捶在技击上讲究粘连对手身体贴身靠打,上盘利用拳、臂、肘、抓等技术手段,贴近对手中门实施近身搏击,招招死扣,扣扣相连,拳肘并进,下盘利用灵活的步法制约锁扣,中盘利用铁胯功冲撞对手,动摇其重心,上中下三盘同时进击,以三取一,技击战术方面主张“九攻一守”,交手时不躲、不跑、不闪,迎头贴靠,硬打硬,尽无遮拦。

古朴实用的四通捶是中华武库的一份子, 在新的世纪里一定要完整的传承下去,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更大的贡献!

荣誉证书

2019年7月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通捶拳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2014年5月15日至19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办的全国传统武术大赛上获得金奖。

个人图片

1.jpg


1.jpg


2.jpg


3.jpg

主要作品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通捶1840~2018发展历程

 2017.07.09 潍县老伙(张克俭)


四通(同)捶是潍坊的特色拳种,为全国所独有。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由黄县人(今山东省龙口市)冯立旺宗师传入当时老潍县,拳术历史渊源已无从可考,至今在潍坊已传承了近二百年和九代传人。

四通捶是潍坊独有的拳术,是解放前潍坊传承历史最久,传承脉络明晰,传承面最广,传承人数最多,保留最完整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潍坊当家拳。

冯立旺生于约1777年乾隆32年左右——卒于年代不详,传与老潍县西关的边相廷第二代生于1787乾隆42年卒于1860年咸丰十年。

边相廷传与过继为子的侄子边淮第三代,生于1829年道光八年卒于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由于当时四通捶只传与边家,所以民国前也称为“边家捶”。

边淮传与武玺玨第四代,生于1854年咸丰三年卒于1919年民国九年。

第四代武玺玨传与儿子武华喜第五代生于1893年光绪十八年卒于1956年。

传与徒杜瑞霖第五代生于1882年光绪七年卒于1948。

传与徒陈锡奉第五代生于1893年光绪十八年卒于1976年。

自武玺玨传与三位高徒后,潍坊四通(同)捶清末民初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潍县人家家有男孩必学四通的武玺珏时代,逐渐形成了武,杜,陈三只主要分支,所以老潍县才有了“边家捶武家耍”民间的俗语。


四通捶宗师第一代(模拟画像)



四通捶第二代传人(模拟画像)

四通捶第三代传人(模拟画像)

四通捶第四代传人(模拟画像)

四通捶第五代传人

四通捶第五代传人陈锡奉和第六代弟子们合影

陈锡奉和弟子合影

第六代武庭亮和儿子侄子合影


四通捶第二代传人(模拟画像)

四通捶第三代传人(模拟画像)

四通捶第四代传人(模拟画像)

四通捶第五代传人

四通捶第五代传人陈锡奉和第六代弟子们合影

陈锡奉和弟子合影

第六代武庭亮和儿子侄子合影

四通捶第六代传人王树林

第六代传人王明春

四通捶部分七十年练功留影


代武法义七十年代初与弟子合影

第七代传人武法义(七十年代部分练功留影)

第七代传人武法育

第七代传人于晓航

第七代传人武法君

武法义与武法育

武法义与弟子们合影

武法义弟子

第七代第七代传人武法育

四通捶第七代武法军



四通捶部分八十年代留影

1985年第七代传人武法义在教徒弟第八代传人孙斌

第八代孙斌

1982年张克俭

1987年第八代传人张克俭

1988年武法义与部分弟子合影


四通捶部分九十年代留影


1995年张克俭


2000年新世纪部分留影2003年


四通捶第九代小弟子们


2004年

2004年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潍坊四通捶专辑

2006年四通捶联谊会

2006年11月第八代传人张克俭携弟子参加潍城四通捶武馆开馆仪式

2006年第九代弟子们奎文门留影

四通捶起式

四通捶马式

四通捶软步功

四通捶小式功

2011年山东省武协杯四通捶代表队全体合影

2011年文展会留影

2012年武术文化节留影

薪火相传~第七代~八代~九代合影

2014年全国传统武术大赛留影


2015年第七届山东省武协杯

2015年首届山东省武术大会留影

2016年首届徐州国际武术大会留影

2016年台湾中天电视台齐鲁文化行录制留影





媒体报道



2014年05月27日

苦练四通捶,大赛拿冠军

张克俭全国武术大赛中打出潍坊传统武术声威


 师徒展示各种四通捶招式。


 张克俭在对着树练功。


张克俭与师兄张新光切磋,师父武法义从旁指导。


四通捶作为我市特有的传统武术,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练习。经过与师父武法义的积极备战,潍坊四通捶习练者张克俭在国家级传统武术大赛中夺冠,打出了潍坊传统武术的声威,让武术界对四通捶有了新的认识。5月2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张克俭和师父武法义每天都会坚持练习四通捶,他们希望将潍坊四通捶发扬光大。

四通捶在全国大赛中夺冠

  5月25日上午9时许,潍城区福寿西街与和平路交叉路口西约50米附近的一个小游园中,十几名四通捶练习者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他们正用拳法演绎着潍坊传统武术的精彩。看到记者到来,他们纷纷向记者抱拳行礼打招呼,虽然因练功而累得满头大汗,但个个都精气神十足毫无疲惫之感,尤其是师父武法义,虽然已经64岁,但依旧满面红光、精神抖擞。

  随后,记者跟随师父武法义来到他的家中,弟子张克俭给记者拿出了他们本次在全国武术大赛中获得的金奖奖牌和证书。“这是今年5月15日至19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办的全国传统武术大赛上获得的。”张克俭介绍说。

  记者采访得知,这次比赛是一场国家级传统武术大赛,共有289支代表队,2374名武术运动员参加。在中年组(40岁—59岁)其它拳术项目比赛中,有来自二十多个拳种的三十多人参赛。张克俭代表四通捶队出战,以8.99分的高分最终夺得该项目的一等奖。师兄张新光、师弟孙斌也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大赛二等奖。

无偿教授为将其发扬光大

  通过与武法义的交谈记者得知,四通捶是潍坊传统的武术拳种,经过代代相传已有近200年历史。武法义今年64岁,从12岁便开始练习四通捶,是第七代传人。

  “四通捶是我从父亲那里学的,我希望把它传授给更多热爱武术的人。”武法义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有200多名弟子。武法义对记者说,有些拳种在传承中比较封闭,或是传男不传女,或是家族式相传。而四通捶面向所有人,他会向大家无偿教授。武法义表示,他只希望将传统四通捶发扬光大。

  张克俭介绍,四通捶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格斗拳种,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紧密结合。表面上四通捶招式粗如稻草,而实质上是细如牛毛。“我们学习四通捶的时候,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越加热爱它喜欢它。”

故事 痴迷练习付出多

  47岁的张克俭,1967年出生在老潍县的一户普通人家,从小他便从父亲口中听说了太多关于四通捶的神奇传说,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充满了对四通捶的崇拜,一个小小武术梦的种子便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上小学时,他便加入了学校里的武术队开始接触武术。几年后他开始跟随武法义老师练习四通捶,从那以后,张克俭对于四通捶的热爱与日俱增。

  1987年,张克俭20岁,系统学习四通捶五年后,他几乎练到了痴迷的境界,一天不练上一招半式,身上就感觉不舒服。然而,过度的运动量,让他付出了很多。“当时太喜欢四通捶了,白天工作,晚上就在家里练拳,并且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张克俭告诉记者,过度练习四通捶甚至一度让他有了尿血的症状,后来经过系统调节才恢复健康。

  要想练好一个拳种,难免会遭受皮肉之苦,四通捶也不例外。张克俭对记者说,有一次为了练习一个招式和膝盖的承受力,他和师兄弟在沥青路上跪着。在外人看来,这与自残没有什么区别,可在他们看来,跪在沥青路练习是练好四通捶的必要途径。“头几天,我们的膝盖上都流血青肿了。可是我们坚持了下来,最终练好了膝盖承受力。” 文/图本报记者 邓永杰 姜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