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兆章
    

基本信息

王兆章

性别:男

年龄:86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撅灯官,潍坊市级半印半画年画、省级地秧歌

从艺年限:71年

单位及职务:高密市姜庄镇西城子年画社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7048

个人简介

  王兆章,男,1938年生,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西王家城子村,中共党员,中等学历,农民出身。现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撅灯官”、“地秧歌”三项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美术学会会员,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艺术执行委员。

  出生在全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生长在民间美术之家庭,自幼擅长好学民间绘画和印制民间年画,一生在民间文化工作中生活。

  自1972年在姜庄公社文化站工作八年,在搞好群众文化的同时,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下,主持挖掘、抢救聂家庄泥塑,高密扑灰年画和木板年画,通过多次举办民间艺人的学习班,使聂家庄泥塑恢复到162个品种,民间年画创出了新的作品,窗花“百花齐放”和“好好学习,天大向上”二幅作品在1979年山东人民美术发表。

  1980年调到高密县文展馆工作,在美术组负责民间工艺美术的抢救工作。经三年的时间,征集到古老的民间艺术珍品1200多件,在1984年6月“山东高密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得到中外专家的好评。

  1989年由高密文展馆回家,个人仍然还是坚持民间文化工作,工作的方针是:征集、收藏、研究、生产相结合,学习新技术,利用新材料,在确保传统风格向传承创新发展。

  四十多年间自筹资金在家传的基础上,现已收藏古老的木板年画印版200多块 (线、色板),山东蓝印花布版80多块,原始的民间老年画和样张70多幅。如此同时,利用收藏的年画印版,编辑、手拓印制了“明清原版木板年画线刻精选”和“山东高密明清原版木板年画”两个画册。其画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每幅作品图案朴拙典雅,线条细均挺拔有力,酣畅豪放,无娇揉造作之态,探的工笔画艺之神,人物形肖唯求神似,色彩鲜艳明快,构成独到的美学风格,体现出高密民间年画的形态和神韵,绘画和雕刻工艺的人格魅力,散发出浓浓乡土气息的芬芳,90多幅作品己编入“中国木板年画集成大典”(高密卷),作品已参加国家级展览会和学术研讨会28次,为专家和民间工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现为半印半画年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民间文艺工作中,近几年来在文化部门的领导下,挖掘抢救高密“掘登官”已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将高密“地秧歌”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为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荣获:中国文联和河南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中国美术学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作品“帝王全图”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颁发的“金奖”,2011年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称号。


荣誉证书

  2008年6月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半印半画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5月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撅灯官”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5月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3月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称号。

  2011年10月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美术学会会员,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艺术执行委员。


奖励证书

  2002年10月,参加了在河北武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发表高密木版年画论文。11月2日,获得中国木板画大联展特殊贡献奖。

  2002年,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华夏英才丛书编委会和当代百名杰出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同时,被东方艺术研究院聘任为最高荣誉职称。

  2003年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获得突出贡献奖。

  作品“帝王全图”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颁发的“金奖”。

  2012年10月作品《三星图》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获优秀奖。


影视


.3.1

主要作品

清朝老木版年画雕板

585b2c344775f_看图王.jpg


媒体报道

高密半印半画、木版年画

高密半印半画、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它是在扑灰年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画种,与扑灰年画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扑灰年画相互依存,相伴相长。高密现存木版年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画版精致,极有研究与收藏价值。民间现约有传统画版130余种,近3000块,新创作刻版近百套,其中许多画版为独家收藏,弥足珍贵,作品多次与高密民艺三绝参加各种展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目前,市场有明清原版木版年画线刻精选本及几十种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半印半画、木版年画生产主要在姜庄、夏庄一带,从业户多为扑灰年画专业户兼干,产品以家堂居多,年产值约百万元。

除上述产品外,高密半印半画、布玩具、木雕、核雕、草编、绢花、风筝、手绣等民艺产品,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已跻身国际市场。特别是李家营镇的绢花生产,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成为当地的一支柱产业。



王兆章:留住高密木板年画手艺

2013-07-10 16 来源:半岛都市报


▲得来不易的珍贵木版《帝王图》

image035.jpg

  ▲ 三国故事"三英战吕布"

  木版年画是在扑灰年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画种,与扑灰年画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其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扑灰年画相互依存,相伴相长。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木版年画清晰地展示了老百姓的精神境界与心灵向往,刻画出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貌。随着年代的推移,那些用来印制年画的古旧木版也因成为见证高密时代发展的藏品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6月27日,记者来到了山东高密市姜庄镇西城子村,聆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兆章讲述他60年的年画情结。

  爱好 收藏明清年画木版200多块

  王兆章多年以来一直对年画情有独钟,他用了41年的时间,共收藏明清时期的珍贵年画木版130套200多块。源远流长的丰厚文化底蕴造就了线条挺拔流畅、造型质朴醇厚的木版年画,《八仙庆寿》、《 老鼠娶亲》、《 刘海戏金蟾》、《财神》……这些版幅雕刻精美,做工细致,有线版也有色版,其画面主次有份,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王兆章告诉记者,为了收藏这些珍贵版图,他曾四处奔波。从这些得来不易的古版中,不仅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年画作品的形态和神韵、绘画和雕刻艺术上的魅力,更能全面地展现出山东半岛地区的民风、民俗及民间悠久的传统绘画艺术。“和其他年画比起来,高密木版年画别具特色,线条硬朗笔直、有劲,图案饱满、颜色鲜艳,轮廓清晰精致,这都是经过专家评审认定过的。”据了解,木版年画在国际上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对于雕刻、印刷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择 放弃工作,回家做年画

  “原来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作画、印画、卖画,而我的祖父、父亲等也都一直从事这一行业。”王兆章告诉记者,对于木版年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到了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已经能够独立制作年画了。“那个时候,每到冬闲,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就在家里画画、印染,然后男人们就拿做好的年画去集市上售卖。”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兆章至今仍记忆犹新。“每到学校放假,我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年画,从钩描到印刷,虽然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自己却乐此不疲。”

  自195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王兆章告诉记者,他教过书,又先后在文化站和文展馆工作了几年,但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已有的稳定工作,回家制作年画。“自1989年至今,有24年了吧,这期间农忙时就干农活,闲时自己就一直专心地从事木版年画的研究、收集等工作。”而就在这期间,为收集各种木版年画,王兆章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不抽烟、不喝酒,只为省下的钱能够多买一套木版年画。而每天长时间的低头作画,也让王兆章患上了令人头疼的脊椎病。但是,面对清贫和单调的生活,他却甘之如饴。

  执著 13年磨一剑,寻齐《帝王图》

  王兆章告诉记者,能收藏到这些年画木版非常不易,收藏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尤其是他收藏的版图中这套24图的《帝王图》。“为了寻找这套木版画,我从1972年一直寻到了1985年。凡是村子周边的西南乡、大牟家等地,我都转了个遍。”寻遍高密十几个村庄,后来辗转到了平度市。在一户人家中,王兆章看到屋里贴着一套《帝王图》。

  “看到那完整的一套图我心里有底了,就问起木版的下落,几经周折下我又一路追到了龙口,找到了《帝王图》木版的卖主。在谈价时,人家要价2000元。2000元钱在当时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卖主看透了我的心理,一直不肯松口。”最后,爱版心切的王兆章还是下了血本买了回来。“因为这套版对咱高密的年画艺术来说太重要了,花多少钱我也要拿下它。”谈话间,王兆章取出了这得来不易的《帝王图》木版。记者看到,《帝王图》共有6块,刻画了从尧舜开始中国24朝皇帝的故事,而每块木板都有正反4个帝王形象,画面也均按据史传,其风采,堪称精妙。

  尴尬 不赚钱,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

  王兆章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木版年画传承下去。“木版年画作为高密的一项民间艺术,是经历了好几代民间艺人的努力,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存留至今,走到今天实属不易。”王兆章表示,木版年画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它真实地体现了高密人民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祖辈流传的艺术风格却面临着空前的生存问题,除了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

  “现在真正能安心学习制作年画的人却越来越少,由于年画不赚钱,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为此我还特意让孙子去学习美术,就是希望将来后继有人。”王兆章叹息道,作为木版年画的主要消费者,现今农村居民购买年画的也越来越少。而科学等技术的发展让批量机器印制的年画大量出现,这直接让年画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传承文化,雕刻历史,木版年画除了带给人们温暖与吉祥的记忆,它更执著地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仰亘古镌刻,而随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王兆章表示,他相信木版年画也将历久弥新,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被更多的人接受。 (完) 实习编辑:朱韶华



高密艺人王兆章成为“地秧歌”省级传承人

2011-12-02 11:26:21      来源:新华网山东

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2日电(张爱华 庄润)日前从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了解到,在山东省文化厅最近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上,该镇李仙村艺人王兆章榜上有名,为"地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本次公布的山东省6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

据悉,该镇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人众多,目前该镇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达到3人,此前,吕蓁立被评为扑灰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仅2人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艺人王树花被评为扑灰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在他们的带动下,该镇民艺创作也日益繁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名镇。(完)



与传统年画结缘

——王兆章收藏200幅明清时期的珍贵年画木版记者 郇存瑞

2011年12月01日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貌。而那些用来印制年画的古旧木版也因之成为时代的见证与珍贵的收藏品。在姜庄镇西城子村有一位年画艺人名叫王兆章,多年来一直对年画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用了40年的时间,陆陆续续收藏了近200幅明清时期的珍贵年画木版,珍藏起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

  11月14日,见记者来,年画艺人王兆章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中取出那带有久远文化气息的木版年画版图。记者看到,这些版幅雕刻精美,做工细致,有线版,也有色版。王兆章告诉记者,他收藏了一百四五十套年画木版,连线版、色版共200余块。内容有婚礼的婚俗的、年俗的,还有些民间故事、传说、四大名著的等等。这些年画木版都是他几十年来收藏的。之所以爱上这些年画木版,是因为他的老一辈都是从事木版年画的,耳濡目染,他迷恋上了那充满民俗气息的年画木版,从1972年开始,便开始了搜集和收藏。

  40年来,保存这些年画木版不容易,而收藏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在他收藏的版图中,一套《帝王图》的得来尤为不易。为了寻找这套木版画,他从1972年一直寻到了1985年。他遍寻高密十几个村庄,后来辗转打听到这幅版图已经流落到了平度,他急匆匆赶到了那里,一进门就看到屋里贴着一套《帝王图》。他知道有门路了,问起木版,人家说是卖了。幸运的是,这户人家还保留着买主的地址。王兆章又一路追到了龙口,费尽周折找到了《帝王图》的买主。谈价时,人家非要2000块钱。2000元在当时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王兆章有些犯了愁。对方也揣摩透了他的心理,一直不肯松口。无奈之下,爱版心切的王兆章最终还是下了血本买了回来。因为这套版对咱高密的年画艺术来说太重要了。

  就这样,40年中,王兆章四处奔波,怀着对年画这种古老艺术的最真诚的热爱和感情,收藏了200多幅版图。从这些古版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年画作品的形态和神韵、绘画和雕刻艺术上的魅力,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从中展现出山东半岛地区的民风、民俗及民间悠久的传统绘画艺术。王兆章说,和其它年画比起来,高密木版年画别具特色:线条硬朗笔直,有劲,人物造型依据年龄、思想来设计动态。

  在王兆章看来,自己收藏的这些年画版图,见证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印记和生活气息。这些版图既是自己的宝贝,更是高密的宝贝,他希望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能代代传承下去。以前老一辈把这个手艺传给他,现在他又开始叫他儿子也跟着学,有时也叫孙子来帮着干点活,主要是为了让他们传承和发扬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