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赵兴堂
    

基本信息

赵兴堂

性别:男

年龄:78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挫 琴

从艺年限:68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青州市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祖父:赵彩云

徒弟:已带学生20多位

浏览次数:9576

个人简介

  赵兴堂,男,1946年6月生,山东省青州市人,潍坊民间艺术大师,中国古代乐器“挫琴”非遗项目的山东省级传承人,家传60多年。

  他从六七岁给祖父背琴,八九岁跟祖父学琴。祖父赵彩云一直在长孙赵兴堂身上多下功夫,只要有演奏挫琴的场合都带上长孙,把挫琴的制作、演奏的技艺传给了赵兴堂。祖父会很多曲子,当时祖父拉挫琴很多人来围观,都没见过这个琴,印象很深。

  挫琴,属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曾经消失的乐器,在历史上曾被两次机会最终击活,一次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化普查中被发现,但未能复活;第二次就是在现在的“非遗”普查中又被重新发现,因赵兴堂从小受祖父的耳濡目染以及跟祖父深厚的感情,对“挫琴”从没忘过,文革期间,赵兴堂家中的挫琴被毁,没能把“挫琴”保留下来。为了纪念祖父和挖掘传承,他凭着记忆做出了挫琴。如今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乐器又在青州古城街头巷尾响起,它的复活也证实了中国弦乐的历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作为传承人赵兴堂的使命感更重了,70岁老人在节假日仍然带头到古城街头为游客演奏,努力把这些懂挫琴演奏和制作的人推向街头,做免费的展演和传承,现在他已带的学生就有20多位了。

  历史的就是世界的,让世界看到历史,古城、挫琴、老艺人,一首复古气息浓厚的曲子带给人们更多的追忆和未来的憧憬。


荣誉证书

2010年5月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10月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第五批省级非遗挫琴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9月被中共潍市委宣传部授予第三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赵兴堂:活态传承挫琴技艺

信息来源::潍坊日报 发表者:普通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9-05-21



《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一首首悠扬动听的曲目,在青州古街的上空回旋,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倾听,而演奏者正是73岁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挫琴传承人赵兴堂。

“挫琴是一种以梧桐木作琴身,丝弦作琴弦,高粱秆作琴弓,流传在青州的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我们当地人口中形象地称之为‘半边轱辘头’。2009年9月,青州挫琴正式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兴堂说。“挫琴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形制独特的乐器,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以及琴弓构成。”

“挫琴表演,击弦是一种常用的功法,在过去也叫‘打琴’。”挫琴演奏是在右手“执弓寻弦”的同时,右手腕转动带动琴身以“送弦迎弓”,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赵兴堂说:“我和挫琴的渊源要从祖父那辈说起。小时候,祖父因为家庭困难被迫拉琴卖艺,我也跟着祖父去卖艺,那时候便对挫琴喜爱,为了不让祖父的技艺失传,自己便继承了下来。”

赵兴堂说:“我每天最大的快乐除了在古城进行挫琴表演,就是在家里做琴了。”随后,记者到了位于青州市益都街道北城社区赵兴堂的家中,院子右侧小平房是他做琴的工作室。

“云纹琴代表的是祖父赵彩云,水纹则代表我自己。”赵兴堂指着自己做的挫琴,他做的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云纹,一类是水纹。每一把琴都凝聚着琴师的匠心,每把琴的完成都像是琴师生命的延续。“挫琴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很难。制作挫琴的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树的肩骨木,这样做出来的琴声才优美。”赵兴堂介绍。一把好琴的制作,从开始的精心选料到最后调音,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琴师的心血。

挫琴斜靠在手臂上,形似半边水井上的轱辘头。半圆弧形的琴面上分布着14组共计28根弦,对应着常用音域的14个音。“原来的琴只有12组弦,五声音阶,这是我自己加的。”赵兴堂说。同样改良过的还有琴体上的漆。“原先它不上漆,油光光的,上漆了稳定性好些。”随着多年的传承,赵兴堂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了改进,在音弦上也有了一定的创新,拉出来的乐曲也变得更加美妙动听。

“挫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我们传承人身上的担子很重,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学习,让挫琴艺术得以延续。”赵兴堂说。“两个儿子也跟着我学习做琴,如今做琴的手艺甚至都比我还好。女儿也会拉琴,两个孙子孙女都会拉琴,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作为乐器中的“活化石”,挫琴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我每周都去潍坊工程学院、青州市民族中专授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挫琴这一古老技艺。”赵兴堂说。“我每天都会和两个徒弟白文杰、白佳丽在古街演奏挫琴,看着她们认真拉琴的样子,我也看到了挫琴发展美好的明天。





青州挫琴: 千年拉弦乐器“活化石”的复活

来源:山东商报 2016-07-29 08:42:07

184491346

184491350184491351

184491352184491353

悠扬的琴声伴着一阵阵火车的轰鸣,从火车道旁一处老院里传出。6月18日,青州北城社区,70岁的赵兴堂正在家里调试新制作的挫琴。只见他手捧一个类似竹筒的乐器,一会儿“挫”,一会儿“敲”,随着琴弓在琴弦上不停的舞动,演奏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
  “挫琴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弦乐器,它的前身是古代的”筑“琴,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赵兴堂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祖父赵彩云就背井离乡到北京天桥卖艺。孙辈中赵兴堂岁数最大,深得祖父喜爱,从六七岁开始,他就给祖父背琴,八九岁开始跟随祖父学琴。
  1953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当时仅有六七岁的赵兴堂至今难忘,那年青州冯家花园的一棵铁树开了花,许多人都去瞧新鲜,祖父领着他抱着挫琴也去了,由于高兴,祖父就在假山的凉亭即兴演奏了一曲挫琴,结果吸引了众人观看,场面壮观,那次让挫琴的名气大震。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在济南举行,祖父赵彩云演奏了自己创作改编的挫琴《鸳鸯扣》,最终夺得了一等奖。
  “在从济南返回青州时,由于火车上的人太多,那把获奖的挫琴装在布袋里竟然被挤烂了。”赵兴堂告诉记者,当时祖父很是心疼,回到青州,他找到一个名叫刘砚田的老木匠,帮忙又重新制作了一把,这把挫琴一直陪伴到老人去世。
  1960年,年仅14岁的赵兴堂去东北谋生,祖父不幸于当年去世。1962年当赵兴堂从东北回来时,发现祖父留下的一把琴和一本琴谱,他便珍藏了起来。“文革”期间,家中的挫琴再次被毁掉了。直到1986年左右,赵兴堂根据记忆自己复制了一把挫琴,重新开始练习拉琴。
  2006年5月,赵兴堂患了脑血栓,右手不能动,当时就萌生了“练琴治病”的念头。“奇迹果然出现了!由于我每天坚持拉琴,右手慢慢地恢复了知觉,脑血栓的后遗症也基本没有留下。大家都说挫琴是我的救命琴。”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赵兴堂始终挚爱着挫琴的演奏。如今,青州挫琴已经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赵兴堂也成为惟一的传承人。 (记者吕廷川摄影报道)

传承齐鲁③:古稀老人传承挫琴技艺 再现拉弦乐器“活化石”

2016-07-27 11:07

青州挫琴被音乐专家称为“化石乐器”。琴体以梧桐木为主材料,配以丝弦,用高粱秆弹拉,由琴面、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以及琴弓组成。挫琴以其古朴悠远、荡气回肠的声音,被誉为来自三千年前的天籁之音。2009年9月,青州挫琴正式入选山东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image002.jpg

1.赵兴堂老人今年70岁,尽管已过古稀,但他仍在为挫琴的弘扬与传承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家与青州古城之间。每天早上,赵兴堂会早早的起床,骑着电动三轮车,从距离古城七八里地的家中来到青州古城,和他的两名徒弟白文杰和白佳丽汇合,到古城内进行挫琴表演。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image004.jpg

2.挫琴是一种以梧桐木为琴身,丝弦做琴弦,高粱秆做琴弓流传在古青州辖域内的一种形制奇特而古老的乐器,在当地村民口中形象地称之为“半边轱辘头”。齐鲁网记者 孙长征|摄 张伟|文

image005.jpg

3.说起挫琴和赵兴堂的不解之缘,还要从和祖父的故事说起。“小时候,祖父是个卖艺人,受生活所迫,祖父背着挫琴走南闯北的赚钱养家,有时一年半载不回家。”赵兴堂回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祖父赵彩云和拉三贤的刘公道一起背井离乡,在外卖艺求生。而赵兴堂对挫琴的记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

image007.jpg

4.“1957年,祖父时任益都文化馆工作人员,代表参加昌潍专区暨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创作改编的挫琴《鸳鸯扣》获得金奖。”赵兴堂回忆,祖父的挫琴表演获得金奖,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荣誉。而挫琴重回世人面前,也得益于当时国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

image009.jpg

5.1960年,时年14岁的赵兴堂随亲属“闯关东”,让赵兴堂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没走半年,祖父赵彩云便离开人世。“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祖父到车站送我情形。”说起祖父,赵兴堂不禁眼眶湿润。1962年,当赵兴堂从东北回到青州时,家里只剩下祖父留下的一把挫琴和一张祖父获金奖时的照片,而这张照片,现在依然被赵兴堂保存在客厅墙面上相框里。

image011.jpg

6.“祖父留下的照片和挫琴,是他留给我们的唯一遗物。”从七八岁就开始跟岁祖父学琴,那时还替祖父背过琴,赵兴堂心想,“绝不能让祖父的技艺失传,必须要继承下去。”

image013.jpg

7.除了在古城进行挫琴表演,赵兴堂还在家里制作挫琴。“挫琴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就很难。”赵兴堂介绍,制作挫琴的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树肩骨木。据说,肩骨木是凤凰落脚的地方,这部分的梧桐木做出来的琴声最优美。

image015.jpg

8.在赵兴堂的家中,进门院里的右侧小平房是他做琴的工作间,平时赵兴堂有时会在小平房里做琴,有时也会在院里做琴。“云纹琴代表的是祖父赵彩云,水纹则代表我自己。”在赵兴堂所做的琴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云纹,一类是水纹。“祖父是长辈,是天上的云彩,我作为晚辈,不能高过祖父,是地上的流水。”赵兴堂介绍说。

image017.jpg

9.说挫琴和赵兴堂的缘分,还不止于赵兴堂和祖父的故事这么简单。2006年,在赵兴堂60周岁生日当天,可能是因为喝了酒,赵兴堂突发脑血栓,从此头脑不清醒,手脚不能动,活也干不了。image019.jpg

10.自从得了病,手指动不了,筷子拿不动,大脑也不清醒。赵兴堂出院后,没事就好摸摸琴,久而久之,手能动了,大脑也清醒了,最后不仅能像以前那样拉琴,还能再做琴。“那时候还以为他就这样了,没想到后来很多朋友来找他玩,渐渐的家里成了老友们聚会的根据地。

image021.jpg


11.“《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等曲目是经常演奏的曲目,像《茉莉花》、《小两口顶嘴》、《蛤蟆调》以及《孟姜女哭长城》、《小放牛》等,也会经常演奏。”在青州古街上,赵兴堂和他的两位女徒弟,每天为过往的游客用挫琴演奏这些曲目,时常吸引不少游客围观欣赏。

image023.jpg

12.赵兴堂的孙子12岁,跟着他学习挫琴不到两年时间,如今也能拉上几首脍炙人口的曲子。

image025.jpg

13.如今,病愈后的赵兴堂虽然说话仍有一点困难,但是他的挫琴演奏却毫不含糊。在祖父赵彩云的基础上,赵兴堂进一步完善,能够演奏的曲目多达70多种。“挫琴演奏的曲目多是悲伤的曲目,有时候会让人听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赵兴堂说。

image027.jpg

14.每天上午九点,赵兴堂和徒弟白文杰、白佳丽会在古城街上汇合,为过往的游客演奏挫琴。每当有游客围观欣赏,赵兴堂和两名女徒弟表演的都会格外认真。“挫琴渐渐被重视,并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挖掘,孩子们学得也很认真。”赵兴堂说,他仿佛看到了挫琴未来的希望,他始终相信,传统的东西不会灭亡。


凤凰网青岛频道

非遗传承人青州古城演奏挫琴 多数游客称“不认识”

2016年02月06日 07:20 来源:齐鲁网 作者:李伟

非遗传承人青州古城演奏挫琴

非遗传承人青州古城演奏挫琴

乐器“活化石”——挫琴

乐器“活化石”——挫琴

非遗传承人青州古城演奏挫琴乐器“活化石”奏出《喜洋洋》

非遗传承人青州古城演奏挫琴乐器“活化石”奏出《喜洋洋》

挫琴,一种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曾经消失的乐器,在“非遗”普查中被重新发现,使得中国弦乐的历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如今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乐器又在青州古城街头巷尾响起,为这个新年增添了几分复古的气息。

青州古城街头,一首青州风味浓厚的《茉莉花》,吸引了众多古城游客驻足倾听,然而大多数游客都没见过这种乐器。

说起挫琴,人们会感到陌生,说起“筑”却是家喻户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末年高渐离易水边击筑为荆轲送行的故事流传千古,筑就是挫琴的前身。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马爱娟介绍:“挫琴跟那个筑是同宗同源,我们知道刘邦的夫人戚夫人是击筑高手,有人也认为它是打击乐器和弦乐器的鼻祖,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来考察之后认为它是化石乐器,是古董级别的一样。”

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乐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竟然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幸运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化普查中,它在青州北城农民赵彩云家被重新发现。然而几经坎坷和变革,挫琴随着赵彩云的去世再次沉入历史。为了纪念祖父,赵兴堂凭着记忆做出了挫琴。“我53年也就六七岁,背着琴跟他一起去冯家花园看铁树开花,解放了大家都很欢喜,他拉挫琴很多人来围观,都没见过这个琴,印象很深。我和祖父感情很好,耳濡目染,他肚子里有很多曲子。”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让这种化石级别的乐器又活了起来。马爱娟表示:“现在很多非遗传承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不能常年来演示,我们就是政府买单、群众受益,把这些懂挫琴演奏和制作的人推向街头,做免费的展演和传承,现在赵兴堂自己带的学生就有20多位了。”

历史的就是世界的,让世界看到历史,赵兴堂的使命感更重了,临近春节,古城探景的游客络绎不绝,虽然气温低至零下6度, 70岁老人仍然坚持每天来到古城街头为游客演奏。“哪里需要我,我就不打折扣地去。”

新年、古城、挫琴、老艺人,一首复古气息浓厚的《喜洋洋》带游客追忆过去,憧憬未来。



青州挫琴:拉弦乐器中的“活化石”

来源:大众日报  2016-07-15 16:19:07

W020130503511268921821

赵彩云在1957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获奖后的留影。

W020130503511319317772

赵兴堂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挫琴。

W020130503511370630666

 青州挫琴。

  一件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已经消失的乐器,“非遗”普查中不仅在青州市被重新发现,而且还是有着活态传承的技艺,使得中国拉弦乐器的历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这件可以说具有“活化石”意义的乐器就是青州挫琴。
  在6月13日全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青州挫琴正在逐级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和国家级保护名录,使这个可能在全国都失传的乐器很好地传承下去。日前,记者在青州挫琴的传承人赵兴堂老人家里,看到了这把他称之为“半边辘轳头”的挫琴。
  几近消失的挫琴艺术
  梧桐木作琴身,丝弦作琴弦,高粱秆作琴弓……赵兴堂自拉自唱,用一曲独具民间风味的《茉莉花》,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场观众。
  “由于这个琴很像农村汲水用的辘轳头的一半,所以,当地农民形象地称其为‘半边辘轳头’。”赵兴堂介绍说,挫琴的琴身呈半圆柱形,似半个大竹筒;底部用薄梧桐木板封起,琴头底部有一个半圆的洞,拉琴的时候左手可放其中,与上面的半圆形成一个通长的音箱。
  挫琴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形制独特的乐器,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及琴弓组成。在演奏时,击弦是一种常用的弓法,有农村艺人称其为“打琴”;因为用涂了松香的高粱秆擦弦时与用锉锉物相似,所以也有的挫琴艺人称其为“锉琴”,而书写时为图简便又约定俗成地写作“挫琴”。
  “不过,在我身上已经看不到挫琴在我祖父身上的奥妙了,有很多东西已经失传了,而他能够边走边拉、边唱。”赵兴堂介绍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父赵彩云与拉三弦的刘公道,背井离乡,到北京天桥卖艺。赵彩云看到国家深陷战争沼泽,自己在北京卖艺赚钱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与同乡摔琴而归,从此不再提挫琴,而挫琴艺术自此绝迹。回到青州后,赵彩云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还有一次差点送了命。
  新中国成立后,舒心的生活又怎能没有琴声?赵彩云找到木匠帮忙重新制作了一把挫琴。“当时,青州市人民公园铁树开花,祖父心里非常高兴,领着六七岁的我,背着挫琴去献艺。当时,挫琴乐曲声吸引过来许多人,演出场子被围得水泄不通。自此,挫琴的名声在民间传扬开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民间老艺人颇受重视。1957年,已经是益都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赵彩云,参加了昌潍专区暨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他自己创作改编并演奏的挫琴《鸳鸯扣》获得了金奖。
  “不过,一次在从济南返回青州时,车上的人很多,那把获奖的挫琴装在布袋里被挤碎了。祖父很是心疼,又找到青州一个叫刘砚田的老木匠帮忙重新制作。”1960年,年仅14岁的赵兴堂去东北谋生,祖父赵彩云也于当年去世。1962年从东北回来,赵兴堂发现祖父的奖章等东西都没有了,只留下了一本挫琴琴谱,他将它收藏了起来,才得以保存至今。
  从六七岁开始,赵兴堂就给祖父背琴,八九岁开始跟随祖父学琴,把挫琴的制作、演奏技艺都学到了。“文革”期间,赵兴堂家中的挫琴再次被毁了。“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知道挫琴是独一无二的,我一心想着把这个继承下来,再不继承就灭绝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赵兴堂根据记忆自己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艺和制作方法得以再次被传承了下来。

洪波--

洪波--的博客


“化石乐器”挫琴重现古城

挫琴传人大病退去化石乐器重现青州

2007-12-29 10:47:42

今年9月16日,青州九州论坛古州风韵大型文艺晚会,一曲动人心弦的《鸳鸯扣》深深打动了来自古九州的听众。这是一种他们从来没听过的音质,悠远、柔美、回肠荡气。这就是在世界上神秘失踪多年的活“化石乐器”挫琴。(图5)

“化石乐器”挫琴重现古城青州

摄影:张新华

销声匿迹的挫琴怎么会在青州出现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演奏者——北城社区的赵兴堂先生。他在一年前患了脑血栓,为了尽快恢复后遗症,他重新操起搁置多年的挫琴,到今年的九州论坛开坛之际,他已经基本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拉琴制琴的技艺都恢复甚至提高到以前的水平。这是怎么回事呢?挫琴是个什么样的乐器?挫琴的故乡就是青州吗?

挫琴与轧(ya)筝、筑的关联

这三个乐器按演奏方法简单地说,挫琴是以挫的方式演奏,轧筝的演奏方式是滚压,筑是以打击方式演奏。相同的是,它们都属于丝弦乐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一个一个地说。

1

先说挫琴的样式。在青州市北城社区赵兴堂老先生那里见到的挫琴,也叫半边坞辘头。琴体呈半圆状,琴头略粗,好似半个竹筒。底部是用薄梧桐木板封起来的,底部琴头处有一个半圆的洞,是拉琴的时候把左手放在其中用的,与上面的半圆形成一个通长的音箱。整个琴体分为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码、琴弦、琴杆几个部分。挫琴一般都是梧桐木原色,加涂上亮油保护起来,也有的在琴头涂上深浅不同的咖啡色。

赵兴堂说,他的祖父赵彩云曾经说过,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树上的肩骨木做,音质才是最好的。据说肩骨木是凤凰落脚的地方,只有这地方做的琴才能演奏出最优美的声音。

琴尾顶上有琴轴,琴弦从琴头连上来,拴在琴轴上。琴头有一段底座,底座上端有一排专门安置琴弦的地方。琴头上端有各种造型,赵兴堂老先生制作的琴头通常是两种造型:云纹和水纹等。云纹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赵彩云,水纹代表自己。祖父是长辈,是天上的云彩。自己是晚辈,不能比祖父还高,所以他自己是地上的流水。两种不同的造型体现了赵兴堂的尊卑孝道。

琴面支撑琴头到琴尾的琴弦的是琴码,共有13个,每一个琴码上可以穿过两根琴弦。13个琴码从琴尾到到琴头,从右到左依次等距离排列下去,在弧形的琴面上形成一个很好看的曲线。

琴弦是丝弦,13组,共26根。

琴杆是用高粱杆做的(也有改良成为弓子演奏),俗称秫秸杆。演奏方式分坐、站立、边走边演奏,形式不拘一格。演奏时将琴抗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琴杆。可自拉自唱。也可众人合唱。可独奏,也可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书鼓、梆子、碰铃、碟子等乐器集体伴奏而进行协奏。

关于挫琴的历史,也简单地说几句,供有兴趣的老师参考。挫琴是中国古老的弦乐器之一,中国许多音乐学家普遍认为,古老的挫琴演奏技艺和制作技艺早在上个世纪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就消失了。赵兴堂说,消失以前不叫挫琴,不得而知。祖父对赵兴堂说起过,53年开始把挫琴的名字叫响。赵兴堂从小跟着祖父学习挫琴的演奏,也跟随祖父去到木匠那里听祖父指点着制作挫琴。挫琴的名称和演奏技艺从此在青州传播出去。

赵兴堂介绍说,多年来他一直在各个媒体中留意挫琴的影子。终于有一次在中央四台看到了一期介绍中国古琴的节目,那个古琴的形状和挫琴基本相似,只是琴体稍微短一些。当时广播员说的名字赵兴堂已经不记得了,但对广播员说的名字不是挫琴记得很真切。被介绍的古琴仅仅是摆在那里,演奏的人也没有有模仿演奏挫琴的动作,所以也没有听到演奏的声音。

记者见到的赵兴堂的挫琴是62岁的赵兴堂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制作的。他之前的祖传的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艺所历经的磨难和坎坷,在别的章节里将分散地谈到,读者可以自己体会。

2

再说轧筝。

唐代出现的轧筝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始祖。轧筝在宋代时也称为秦,宋代曾三异的《同话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世有乐器,小而用七弦,名‘轧筝’,今乃谓之秦,秦筝以一名为二物。”。《元史.礼乐志》中记载:“秦,制如筝而七弦,有柱,用竹轧之。”。轧筝的琴体的基本形制呈半圆弧状,有七根(或更多根)弦,弓在弦外演奏,一弦发一音,演奏方式有坐着或站着或边走边演奏。演奏时将琴靠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一弓一音。轧筝类弓弦乐器到目前仍在民间可见其遗存,主要有河北邯郸的轧琴、山东青州的挫琴、广西的瓦琴、山西河津的拂琴、西安的轧筝、延边朝鲜族的牙筝等等。这些乐器都是唐代轧筝的遗存在各地的不同名称,这些乐器至今仍用竹片、高粱杆、芦苇杆、木棒之类的弓演奏而不用马尾弓。(傅华根《中国弓弦乐器的由来和二胡发音之我见》之一《中国弓弦乐器发展小史》美国国会图书馆学术演讲稿)

可见,轧筝是从唐朝就有的一种乐器,那时的轧琴是以滚压的手法为主。赵兴堂说,从祖父那里开始尝试拉和挫的技艺,偶尔祖父也用秫秸杆做的琴杆敲击琴弦、用手弹拨琴弦。最后这种演奏技艺被发扬和传承下来。

是不是可以想象,赵兴堂的祖父年轻的时候去北京卖艺,因为用打击、滚压的方式演奏不如挫动听,也不如挫的演奏方式容易操作,并且可站立、可坐、也可以围着场子边走边唱边挫,与观众近距离的接触交流感情,从而更加体会到用挫的手法是最富表现力,最能得心应手地演奏技艺?从而把挫的手法重点传授给正宗的传承人——长孙赵兴堂呢?

3

下面再说说筑。

“过去,青州很多民间艺人说,挫琴是筑的后代。我经过多年的考证,认为这一点是正确的。”原青州市文化馆副研究员周国庆曾经这样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开始对青州挫琴与筑的关系进行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青州的挫琴就是筑的后代,是由筑经过千百年演变而来的。周国庆与王全忠在1984年写出了潍坊民间艺术理论探材料《浅谈挫琴与筑的血缘关系》。

早在战国末年,勇士荆轲刺秦王,好友高渐离送他到易水边,击筑为其送行唱的那首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用挫琴的前身筑演奏的。

周国庆说,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项阳,也很支持他的看法。项阳还说:筑是中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比西方同类乐器要早几百年,做为它的后代,挫琴完全可以说“化石乐器”。

三帧珍贵的照片

一帧是赵兴堂的祖父赵彩云在1957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时获奖的留影。(图1)

49efb89044263ebde8f6c.jpg

根据赵兴堂介绍,他的挫琴制作以及演奏技艺是他的祖父赵彩云传给他的。解放前(三十年代)赵彩云与拉三弦的刘公道从家乡青州北阳河村去北京天桥卖艺谋生三四年,风餐露宿,忍受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痛苦,饱受旧社会旧观念的歧视和侮辱。赵彩云看到中国深陷战争沼泽,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自己在首都卖艺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他要回到老家为抗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与同乡摔琴而归,从此不再提挫琴一个字,挫琴从此绝迹。

回青州后,赵彩云全家在段村以蒸馒头为生。那时候的段村是一个小苏区,也是革命的摇篮。赵彩云积极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在一次给一个战士送饭的时候被逮捕,差点送了命。幸亏众人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搭救出来,才幸免于难。他的亲兄弟赵汝云就被活活渴死折磨死。

5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赵彩云怎么能没有琴声相伴,从北京后来后,经过战乱后,赵彩云又找王木匠的帮忙,重新制作了一把挫琴,从此青州又有了一把挫琴。赵彩云的脑子里有近百首挫琴曲子,自己也创作。1953年青州人民公园铁树开花,祖父心里高兴,让六七岁的长孙赵兴堂背着挫琴,自己要去献上自己创作的挫琴曲子。据赵兴堂回忆,当时被挫琴曲子吸引过来的人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从那个时候,挫琴这种乐器就在民间传扬开去。1956年到1957年百花齐放,挖掘民间老艺人,赵彩云被益都(青州市原来的称呼)文化馆吸收过去。

1957年赵彩云代表昌潍专区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时,用自己制作的挫琴演奏了自己创作的《鸳鸯扣》夺得了金奖。当时还灌了唱片,在全国的广播里播放,青州一个叫李玉的去新疆看姐姐时听到过.后来赵彩云应济南一个部门的邀请,去济南教了一批学生,时间1个月,从济南返回青州的时候车上人很多,那把获奖的挫琴装在布袋里被挤碎了。赵彩云又找到青州一个叫刘蓝田的人帮忙做了一把挫琴,然后去照相留影。这张照片就是那个时候照的。

1960年14岁的赵兴堂去东北谋生,祖父赵彩云去世,1962年赵兴堂从东北回来,发现祖父的奖章等一些东西都没有了,只有这一本挫琴琴谱和这张照片,他将它们收藏起来,才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他纪念祖父的唯一物件,也成为那个时期的一个历史见证。

一帧是赵兴堂1989春天在凤凰山上与乐友拉挫琴时,一个游人寻声上山给他拍的照片。

赵兴堂从六七岁给祖父背琴,八九岁跟祖父学琴。祖父赵彩云一直在长孙赵兴堂身上多下功夫,只要有演奏挫琴的场合都带上长孙,把挫琴的制作、演奏的技艺传给了赵兴堂。文革期间,赵兴堂家中的挫琴被毁。直到80年代初,生活条件好了,家里却一把挫琴也没有了。赵兴堂根据记忆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艺和制作方法再次被继承下来。

1989年4月,赵兴堂与两个拉二胡的乐友去青州市凤凰山拉挫琴,山风把挫琴的曲子吹到了凤凰山下,一个游客被这美妙的挫琴曲子吸引了,怎么也听不出什么乐器,他寻着声音来到山顶,见到了正在拉挫琴的赵兴堂,提出要给他留影纪念。后来这个人把照片寄给了赵兴堂,赵兴堂看到信封上地址才知道,那个懂得音乐的人是青州市新华书店的人。但信封上并没有留下那个人的姓名。

“化石乐器”挫琴重现古城青州

“化石乐器”挫琴重现古城青州

一帧是2007年下半年赵兴堂演奏自己创作的挫琴曲《拉起远古的琴声》和《彩云追月》时的留影。 

“化石乐器”挫琴重现古城青州

2006年5月赵兴堂得了脑血栓,手脚都不听大脑指挥了。他想到了心爱的挫琴,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他坚持每天拉一段祖父和自己喜欢的曲子,半年过去,他的病几乎痊愈了。很多人戏说,挫琴是赵兴堂的救命琴。

通过这次生病,他感到时间的紧迫,把挫琴传承下去成了他心中最大的一桩事。他把家里的一间房子倒出来,与一些喜欢音乐的老乐友在家中排练演唱,到社区参加演出。后来加入了青州市文化行业协会音乐协会。他希望通过与大家的接触,有更多的人介入到挫琴的演奏和制作技艺中来,使这个很有可能全国都失传的琴很好地传承下去。

2007年6月,因为青州市对挫琴的高度重视,他怀着对挫琴的感恩,对祖父的怀念之情,产生了一股创作的激情。他连续创作了两首挫琴曲子《拉起远古的琴声》和《彩云追月》。

《拉起远古的琴声》的歌词是这样的:

拉响远古的琴声

唱响盛世中华

四海皆知音

社会和谐安定

拉起远古的琴声

唱响盛世中华

天蓝蓝地丛丛

民族团结社会繁荣

民族团结社会繁荣

《彩云追月》是为纪念祖父赵彩云而套用了广东音乐的曲子,自己编了歌词:

天边照射出霞光

古老的文明由你传递

为社会留下功绩

后人没有忘记

没有忘记

接任谱写新曲

接任谱写新曲

高歌盛世,高歌盛世

歌颂祖国繁荣昌盛

歌颂祖国繁荣昌盛 

一本1957年的挫琴琴谱


001lWMXCty6FXZZhylDad&690.jpg

  解放前赵彩云在北京卖艺时,边演奏边演唱,根据挫琴的特殊音色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鸳鸯扣》、《满江红》、《小两口顶嘴》等曲目。

1957初,以当时的益都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新丰为主,经过近3个月的时间,对挫琴艺术及演奏曲谱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整理,收录了近百首挫琴琴谱。后来赵彩云获得金奖演奏的自己创作的《鸳鸯扣》就收藏在这本琴谱里。

里面收藏的曲目:《四大景》、《满江红》、《清风马头调》、《妓女自叹》、《大烟鬼叹》、《打秋千》、《对话》、《光棍哭妻》、《尼姑返俗》、《蛤蟆调》、《小寡妇五更》、《小放牛》、《东北姐儿》、《想郎》、《八仙庆寿》、《茉莉花》等等

青州——挫琴技艺的故乡

据青州市文化馆馆员张新华说,青州挫琴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青州市文化馆副研究员周国庆说: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研究挫琴时,就有了大力发扬宣传挫琴艺术的想法。只有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挫琴、了解挫琴的历史,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认为:很多民间乐器以及曲目,我们都是尽量保留,而不是改进,过去很多例子说明,,有的东西一改就变了味,失去了他原有的价值。

现在全国和青州很多人在关注和研究挫琴,挫琴将会在青州通过挫琴的正宗的传人赵兴堂和青州文化工作者了解到更多的与挫琴有关的东西. “化石乐器”挫琴重现青州,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必将引起更大的重视,会被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

挫琴技艺的故乡在青州,这是赵氏家族的自豪,也是青州市的自豪。继承和发扬挫琴的演奏技艺、制作技艺也成了青州文化工作者传承和发扬挫琴技艺的使命。

附:

1 也谈青州挫琴研究http://tieba.baidu.com/f?z=675448184&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pn=0

今天偶然从百度上发现这篇帖子,放此,供大家研究探讨。2011-1-7

2 去年曾有一个研究磋琴的教授,给我发过一个帖子,说此文观点和真相有出入,我删除了,目的是不想争论下去,因本人并非行家。现在对删除表示歉意,如果本人看到,欢迎再来讨论。)

3.青州挫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0NzU2OTYw.html

4 赵兴堂:悠悠琴声中的守望http://dv.ce.cn/video/2011/06/19/353509.html 中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