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梁建堂
    

基本信息

梁建堂

性别:男

年龄:64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潍坊红木嵌银及木雕,弹弓、木梳

从艺年限:42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2356

个人简介

梁建堂,男,1960年生,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人,凭借手工木质弹弓制作、手工木梳制作,成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木质弹弓制作技艺”、“手工木梳制作技艺”两项代表性传承人。

一般做弹弓,都是个人自己砍块树杈,剥皮后拴上皮筋就完成了,没有专门做的。记的小时候,我的父亲是村里的木匠,他会帮我修理掉弹弓上的倒刺,再刻上我的名字,所以我的弹弓要比别人的漂亮。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梁建堂开始从事木匠工作,后来技术发达了,木匠的工作也不好干,加上他年龄也大了,便开始琢磨着做点小物件,一来打发时间,二来能挣个零花钱。

开始琢磨做弹弓后,常常一个人带着木料、磨砂纸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黄杨木,枣木,梨木,檀木这些木头都试过,不同的木头软硬程度不同,就得用不同的技巧。制作的弹弓,有的保留了木料原本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则被打磨成常见的形状,不管哪一种,都倾注着他的劳动。

梳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塑料梳子,一把纯手工打造的木梳要经过锯胚,开齿,剔齿,绕背,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不管是做弹弓还是做木梳,开始想的都是给自己找件事做,没想到凭借这两项技术,在2017年被青州市政府认定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荣誉证书

2017年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木质弹弓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木梳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2_副本.jpg

主要作品

3_副本.jpg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6_副本.jpg

媒体报道

梁建堂:弹弓、木梳非遗传承人

来源:青州商务网  发布时间:2018/9/4 11:15:16 


文/图 记者 刘冬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发展的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在古城青州,一位叫梁建堂的手艺人,凭借手工木质弹弓制作、手工木梳制作,成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木质弹弓制作技艺”“手工木梳制作技艺”两项代表性传承人。


2_副本.jpg

梁建堂在制作弹弓。

  弹弓里的手艺
  相传弹弓起源于石器时代后期,是应用于生产行业的工具。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发明,弹弓逐渐演变为娱乐工具。两汉时期,玩弹弓成为上流社会休闲娱乐项目。《世说新语》中记载了晋朝著名美男子就是玩弹弓的高手,相传他“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对90年以前的人来说,在孩提时代或多或少都玩过弹弓,尤其是农村孩子。今年59岁的梁建堂出生在青州市何官镇的一个农村家庭,在物质资源贫瘠的年代,一把弹弓成了那个年代男孩子的标配玩具。

3_副本.jpg

   “那时候哪里有专门做弹弓的人,都是自己砍块树杈,剥皮后拴上皮筋就完成了,我的父亲是村里的木匠,他会帮我修理掉弹弓上的倒刺,再刻上我的名字,所以我的弹弓要比别人的漂亮。”梁建堂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梁建堂开始从事木匠工作,后来技术发达了,木匠的工作也不好干,加上他年龄也大了,便开始琢磨着做点小物件,一来打发时间,二来能挣个零花钱。

4_副本.jpg

  开始琢磨做弹弓后,梁建堂常常一个人带着木料、磨砂纸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黄杨木,枣木,梨木,檀木这些木头我都试过,不同的木头软硬程度不同,就得用不同的技巧。”梁建堂对记者说。
  梁建堂制作的弹弓,有的保留了木料原本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则被打磨成常见的形状,不管哪一种,都倾注着梁建堂的劳动。

5_副本.jpg

  在梁建堂的工作室内,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巨型弹弓,“我一直想做个大一点的弹弓,找了很多木料都不合适,有一天回何官老家,发现家里的石榴树造型不错,挺适合做弹弓,我就把它砍了。从去皮到切割,再到修饰打磨,这个巨型弹弓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木料太大了,一个人操作起来有些费劲,要是有个小徒弟来打打下手就好了。”梁建堂如是说。

  小梳子大非遗

  梳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塑料梳子,一把纯手工打造的木梳要经过锯胚,开齿,剔齿,绕背,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6_副本.jpg

  在梁建堂的工作室内,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木料。梁建堂告诉记者,木梳对木料要求很高,桃木,黄杨木,檀木等都是制作木梳的常见木料,“选木料的时候,尽量选‘老寿星’,年纪越大的木料,硬度越合适。过去的木匠做梳子,是自己上山去找木材,树木的品种、年龄、有没有结疤,木匠都要考虑在里面,现在网上什么样的木材都有,买回来后做个简单处理,就可以开工做梳子了。”梁建堂说。

  梁建堂一边讲解,一边将一块木头切割成楔子形状的木片,再用铅笔在木片上画上“样子”。
  “刚开始做木梳的时候,‘样子’一定要画好,做上两年后,‘样子’就熟记于心不必在画在木片上。但如果是定制的有特殊要求的梳子,我一般都会将‘样子’画上去。”梁建堂边做边说。画好“样子”后,锯掉多余的木料,用一种叫“砂耪”的工具将其打磨光滑。
  打磨好后的木片被固定在工作台上,梁建堂用一把开齿锯从左到右等距离锯出梳齿,再用锉刀将深浅不一的齿根锉整齐,一把木梳的雏形就呈现出来了。木梳具备雏形后,梁建堂开始修理梳齿,他时而低头打磨,时而抬头对着光线眯眼查看,并不时在头上比划。“定制的梳子,除了要符合外形要求,梳在头皮上的触感也得舒服,不管外形如何,梳子的功能不能丢失。”梁建堂说,一把梳子若是好好保管,用几十年都不会坏,用的时间久了,木头会形成包浆,会越来越油亮,一把木梳的使用年限不同,带来的触感也不一样,这是工业品无法带来的体验。
  梁建堂告诉记者,比起标准的流水线生产,纯手工制作的木梳生产时间太长,一天下来只能完成一两把,但这种慢慢打磨出来的木梳,梳齿既不会尖锐到刺痛头皮,也不会钝到梳不透发层。
  非遗项目应该合理衍生
  不管是做弹弓还是做木梳,梁建堂一开始想的都是给自己找件事做。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凭借这两项技术,在2017年被青州市政府认定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梁建堂告诉记者,在整个潍坊地区,做手工木梳的人非常少,其中的年轻人更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传承“非遗”的行列,才能让这个行业不成为“真遗”。
  “科技的发展会替代手工,但有些手工的内涵不能被代替。机器的按钮一开,谁都可以操作,但手工制作中的粗刻、细雕、打磨、抛光都是技法和经验的积累,把这些技法和经验传承下去很重要。”梁建堂感慨地说。

  在梁建堂看来,“非遗”不应该是神秘的羞涩女郎,应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才能是流传的方式。梁建堂说:“只有让大众了解,非遗才能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要让非遗项目合理地衍生,例如现在打弹弓成为一项竞技运动,比起生硬的宣传,这种衍生式传承能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