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贾树民
    

基本信息

贾树民

性别:男

年龄:46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金首饰及镶嵌,砸铜匠

从艺年限:24年

单位及职务:青州市树民砸铜匠工作室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3176

个人简介

贾树民,男,1978年生,从艺砸铜匠,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府铜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受外祖父的影响,耳濡目染,自然对铜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时期,选择了金属艺术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铜匠。“过去这行不叫铜匠,铜匠是江西的称号,青州人称为‘锢露匠’,我的外祖父就是一名锔盆、锔锅的‘锢露匠’。

从2000年成为一名铜匠开始,叮叮当当的敲铜声已经伴随了18个春秋。手艺被顾客们认可、赞美是最开心的事,做铜匠近20年,挣的一直是手艺钱、良心钱,“别人认可你的作品,这门手艺才能真正的流传下去。”

荣誉证书

2015年4月被确立为青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府铜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2_副本.jpg

主要作品

3_副本.jpg

媒体报道

非遗铜艺传承人贾树民:用锤子上万次敲打成就一把壶

来源:青州商务网    发布时间:2018/8/3 8:48:56 


文/图 记者 刘冬歌

  说起敲铜壶、配铜钥匙的师傅,过去人们称他们为“铜匠”,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铜匠手艺人越来越少。在古城青州有一位铜匠,已经用手中的锤子敲敲打打了18年,他就是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府铜艺”传承人贾树民。7月31日,记者来到贾树民的铜艺工作室,听他讲述了他和铜艺的故事。

工作中的贾树民。

工作中的贾树民。

  铜文化贯穿中国整个文明史
  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占有中国文化的主导位置,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铸铭着时代的印记。提到中国的铜文化,贾树民滔滔不绝,“中国有几千年的铜文化,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铜刀、铜戟,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武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冶铁技术逐渐成熟,至秦汉时期,在武器、农具方面,铜逐渐被铁替代,但铜冶炼和铜器制作并没有衰落,反而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发展。贾树民说:“汉朝是铜制品辉煌时期,梳理中国文明史你会发现,铜制品贯穿于我国整个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铜文化。”
  在秦以后的二千多年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如货币、兵器、宗教、建筑、气象、饰物等等。铜文化与其它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清末到民国初期,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贾树民说,“过去的大户人家,家中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审美情趣的变化,消费阶层的消逝,铜艺发展逐步趋于衰落,铜艺匠人也越来越少。”
  贾树民的外祖父是青州的一名铜匠,耳濡目染下,贾树民对铜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期,贾树民选择了金属艺术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铜匠。“过去干我们这行的不叫铜匠,铜匠是江西的称号,青州人称为‘锢露匠’,我的外祖父就是一名锔盆、锔锅的‘锢露匠’。”
  贾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注重对传统手艺的保护,他已经在2015年被确立为青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府铜艺”项目的传承人。
  锤子敲敲打打十八年

  走进贾树民的工作室,一把黝黑锃亮铡刀卧在门口,贾树民告诉记者,他这把铡刀可了不得,“包拯的铡刀铡过皇亲国戚,我的铡刀铡过黄铜紫铜。”原来这是切割原材料所用的铡刀。

贾树民制作的铜艺作品。

贾树民制作的铜艺作品。

  工作室内的展架上摆放着贾树民新近制作的铜器,不仅器型丰富,而且各种款式精美独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每一款铜器都是线条流畅、做工精巧、美观大方,色泽柔和、光洁、质地细腻、手感润滑、表面包浆致密,时间愈久愈醇厚,色泽俞炫丽。
  大小不一的一百多把锤子是贾树民最主要的工作用具,其中最重的一把重达五六斤。锤子一敲,叮叮当当,这是贾树民耳中最美妙的音乐。从2000年成为一名铜匠开始,叮叮当当的敲铜声已经伴随了贾树民18个春秋。
  在贾树民所打造的铜壶中,要数紫铜最为考验人。紫铜纯度高,质地偏软,要敲出几毫米厚的铜壶壁,只有将十多张铜板叠在一起,慢慢敲打。十几张紫铜板打薄了,将这十几张铜片放进一个叫砧窝的木头模子里,换小锤仔细敲打,壶身初成型,壶壁皆几毫米厚。此后,一个一个分离开,再打制壶身、壶嘴、壶盖、壶把。
  贾树民的一双巧手千锤万锤,一双慧眼观内外乾坤,敲敲打打中,一把把亮灿灿的铜壶被制作出来。敲打过程中,不管是壶身、壶盖每一个环节都很难,都需要扳着铜皮,在里面敲打,费工也费力,如是拳头大小的小铜壶,更要小心翼翼。
  认可是最好的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代铜匠如贾树民一般,用双手延续着铜器工艺,用信念坚守着这份民间文化。
  铜具有导热快的物理特性,这也造就了铜器皿的优越性:省燃料、水易沸。不仅实用,它们还是家中赏心悦目的装饰品。贾树民说,以往家境稍微殷实一点的人家,都喜欢买上几件上好的铜器使用,既实用又帮主人撑足了面子。
  对于现在网上出售的流水线生产的铜制品,贾树民告诉记者,“有些才卖几十块钱,根本不是纯铜,就是在外面镀了一层颜色,用不了几天就会掉色。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铜器即便是纯铜的,也不如手工打造的铜器结实。”
  手工敲出来的铜壶结实耐用,但制作周期长,人工成本高,价格自然昂贵。再加上现在做手工敲铜的人越来越少。“铜匠手艺一般都是祖传,外人想拜师学艺十分困难。”贾树民介绍,铜匠分为生铜匠和熟铜匠两种,生铜匠以浇铸铜器为主,熟铜匠以加工铜件和维修为主,他前前后后带过四五个徒弟,时间最长的就是现在的,已经快两年了。
  “一说敲铜,很多人就以为是拿把锤子使劲敲就行了,但实际上一名合格的铜匠要具备很多要素,体力要跟得上,有些体力差的,敲两三个小时胳膊就抬不起来了。当然,除了体力好,更得脑子灵活,耐得住寂寞,以及真正热爱这项手艺。”贾树民如是说。
  有人认为,当前环境下手工铜匠应该在小众市场内保留下来,走私人定制的高端路线。贾树民则完全不认同这种观点,“如果一味的坚持自己的风格而不做改变,只能被时代淘汰。不管是唐代的铜,还是宋代的铜,有自己的风格,但都在追求一种‘规矩’。现代人看了太多机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规矩产品’,反而是手工制作的‘不规矩’有了自己的风格,也更容易得到认可。”

  手艺被顾客们认可、赞美是最开心的事,贾树民坦言,做铜匠近20年,挣的一直是手艺钱、良心钱,“别人认可你的作品,这门手艺才能真正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