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刘祖培
    

基本信息

刘祖培

性别:男

年龄:80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葫芦烙画,烙画

从艺年限:16年

单位及职务:青州市机械厂退休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2347

个人简介

刘祖培,男,1944年生,回族,经过近10年的钻研和摸索,创作出的烙画作品超过了200幅。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称“火笔画”或“烫画”,相传起源于秦朝,始见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烙画主要以铁针为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渐变成比较先进的电烙笔,但技法一直沿用至今。刘祖培用的烙笔最大功率为70瓦,最小的功率为15瓦,而作画时温度控制在350℃左右。 

从年轻时就对文艺颇感兴趣,2008年从机械厂退休后,他便对民间传统手工烙画工艺进行了挖掘和创新,着力让这项民间工艺大放异彩。由于作画工具的温度较高,纸张较薄,稍不注意便会造成纸张透气或烧焦,所以作画时把握火候和力度显得特别关键。为了让创作更形象和逼真,他不仅经常阅读书画作品,搜罗有利于自己创作的书籍,还经常拿着铅笔在草纸上练习画素描画。

现在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来烙画,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各种绘画技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烙画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目前正在筹划着创作青州十二景,力争用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把古城青州表现出来,宣传出去。

个人图片

2.jpg

3.jpg

主要作品

4.jpg

5.jpg

梅兰竹菊四条屏

6.jpg



媒体报道


今天是: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农历己亥年 七月廿五 

发展民族艺术 振兴烙画文化

--青州火墨烙画非遗项目传承人刘祖培

□刘珍实


人上年纪,思维便有些退化,孩提一般沉不住气,一旦获得自己悦愉的东西,便忍不住的得意。友人刚进门,我便向他展示这幅《五牛图》。他就那么俯身一看即说:“我也有一幅,唐代画家韩滉的名作。印刷品。不值什么的。”看他这般不认真,我说:“你看仔细了,是印的么?”友人这才俯身再看,说:“啊哦,还真不是印刷的,啊,是烙铁烙出来。”友人也是有点欣赏水平的,他用审视的目光端详着,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他感叹说:“这五头牛眼睛周围的皱纹,眼眶边缘的睫毛,还有牛身上的曲皱,都这般精细地画出来了,不容易,不容易,这是在宣纸上,用的是滚烫的烙铁。”

这是一张宣纸烙铁火墨画,作者不是什么名家,而是一位老农民,青州火墨烙画非遗项目传承人——刘祖培。我应该称呼他表哥,一位七十五六的老者。人到这把年纪,很多人已经是颓颓老矣,这痛那痛浑身痛,甚至是处处需要儿女照顾。谁说年老无作为,老梅到老越精神。表兄城里南营街人士,本身事农却很是技巧,外表精瘦实际却是精干,懂电工懂机械,一直都是生产队的能工巧匠,也曾担任社办工厂负责人。尽管家庭条件不容许深造,却始终热爱艺术,当然这与家庭熏陶有直接关系。按说南营街刘家,这是《益都县图志》有记的耕读世家,虽说后来不再时兴这一套了,但毕竟是家学渊源尚在,而他敏而好学,热爱读书热爱绘画,终生务农,很苦也很累,却从不言弃。即使拱了一天土车,夜晚也是要揣摩画谱或动手描上几笔。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平常人有一颗平常心,凌厉而行,没必要把目标定得太高,适合自己就可以。关键是锲而不舍地做下去。知识是积累的,技巧是练成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追求自己心存的梦想,这就是好,即使上了年纪。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头,戴着花镜手拤烙铁伏案作画,这情景便令人感动。青州不乏书画爱好者,随便到一个地方,能泼墨涂一幅山水,执笔撇几支修竹,点几株牡丹者比比皆是;油画剪纸能手也有若干。这几年又盛行农民画,似以拙笔见灵巧,以简单平实显真情,赢得广泛好评。祖培老先生火墨烙画,又是别开生面。这是在纸上烙画,工具不是毛笔排笔,也不用墨汁和油彩,使用的是烙铁,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烧热的烙铁是有温度的,发烫的烙铁在纸上游走,留下一道道烙痕,这烙痕就是线条,组合成相应的图画,表达心中的意愿;烙铁可描可扫,重扫留痕则深,轻扫留痕就淡,这深浅底色用在画作上,就是明暗的对比了。拿着炙热的烙铁,需要火一样的热情,烙痕似墨涂,留在纸上永不退色,这烙画也就被雅称为火墨画。最初的火墨画一般是在硬质木板上,或者在葫芦表面上,这样烙画就已经不易。组培先生的葫芦烙画、木质烙画,已经很造诣了,但他并不满足,硬是要在纸上烙画。烙铁是带着温度的,接触纸张仅在倏忽之间,留痕必须连贯流畅,这就需要手上的功夫,动作干净麻利脆。而且他还要仿作古人名作,这便又增加了难度。因为一般名作,早已被人熟知且司空见惯。要去仿作就必须一笔一划精确到位,否则还真能被人瞅出毛病来。因此没点日常的知识积累,仔细地观察揣摩体味,以致了然于胸整体上把握构思布局,细节上精准到位,了然于心才能举起那把烙铁,开始烙烫的过程。心到意到凭借着手感,容不得半点疏忽。这是个再创造的过程中,不用笔墨用烙铁,再现古画另类的风采。

青州技艺传承在民间。祖培老先生的火墨画是古城一绝,据说还有位杨祖前先生,虽说还不认识,但我知道他是臧台人,我同学的堂弟,善作焚香画。这南北双技巧,都是出自民间最基层,不是什么名家弟子,也非毕业于名牌院校,个人不会渲染,也无他人吹捧,靠的是得自己的功力,但就这一点就值得点赞。至于一些名家大家画作,瑰丽雄浑奇崛,画山黑黢黢一片,画树乱糟糟一团。我看不懂,若干人也说看不懂。看不懂便难以接受,老百姓是喜欢具象的贴近生活的东西,抱着扁嘴上树,不见得人人都去看高雅。倒是烙画这样的民间画作,却被群众广泛认可。我不懂艺术,只知道不论哪门艺术,只要取得民众的认可就好。

青州古城古,民间能人多。文化底蕴沉淀于基层,许多人技艺在身,不显山不露水隐身在民间,默默的坚守着。随着古城的开发,古老文化的挖掘整理,也许能够让民间技艺传承者,能够偶或露峥嵘,因为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20190627105352108.jpg




75岁老人痴迷烙画10年创作200幅作品

2017-12-27 09:59    来源:青州早读


文/图 记者 李华伟

  今年75岁的回族民间艺人刘祖培从年轻时就对文艺颇感兴趣,2008年从机械厂退休后,他便对民间传统手工烙画工艺进行了挖掘和创新,着力让这项民间工艺大放异彩。经过近10年的钻研和摸索,刘祖培的技艺日渐精进,目前,他创作出的烙画作品超过了200幅,让人啧啧称奇。

  12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刘祖培老人的家中,一进门口,他便向记者展示了最新完成的作品梅兰竹菊四条屏,记者注意到,四条屏白色底子,浅黄色图案,看上去古朴淡雅、清新隽永,别具一格。刘祖培告诉记者,纸上烙画艺术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最大不同在于,纸上烙画是利用其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在纸张上表现出线条和图案。


152341630820171227100417_1406.jpg

刘祖培刚创作的《六顺图》

为了进一步了解烙画技艺,记者走进了刘祖培的工作室,不大的屋子里,一张大大的办公桌占据了屋子的一半,桌上放着大大小小的烙画工具。记者看到,最大型号的烙铁头有指甲盖大小,最小号的烙铁头仅有圆珠笔头粗细。刘祖培介绍,根据作画需要,烙画时选用型号不同的电烙笔,然后在纸张上烙痕作画,而平日里,只要闲下来他就是坐在桌前手拿烙铁认真创作。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称‘火笔画’或‘烫画’,相传起源于秦朝,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说起这种古老的作画形式,刘祖培为记者介绍,在过去,烙画主要以铁针为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渐变成比较先进的电烙笔,但技法一直沿用至今。“我用的烙笔最大功率为70瓦,最小的功率为15瓦,而作画时温度控制在350℃左右。”刘祖培说。
  记者与刘祖培交流得知,烙画作品与白描作品相比,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一点,但与一般色彩画相比,却没有那么“扎眼”,另外,烙画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再加上本身暗黄色的色调,在风格上更显得古朴大方、悠远隽永。
  虽然烙画作品具有较多的优点,但缺点也是不可避免。“由于作画工具的温度较高,纸张较薄,稍不注意便会造成纸张透气或烧焦,所以作画时把握火候和力度显得特别关键。”刘祖培介绍,色调渐变中尤其要注意控制火候,既要出现有层次的色差变化,又不能造成整体色调的乱混,“正因为烙画笔头有局限性,所以在创造烙画作品更适合选择以线条为主的人物或者花鸟虫鱼造型,对大面积着色的山水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刘祖培说,为了让创作更形象和逼真,他不仅经常阅读书画作品,搜罗有利于自己创作的书籍,他还经常拿着铅笔在草纸上练习画素描画。
  “现在我通常烙一些古代老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比如赵孟頫的《浴马图》、唐朝韩滉的《五牛图》等等,将这些优秀的作品通过这种烙画的新形式展示给世人。”刘祖培说,《浴马图》是目前为止,他创作的尺幅最大的作品,这幅作品长2.65米,宽0.345米,历时近一个月创作完成。
  刘祖培说,现在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来烙画,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各种绘画技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烙画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目前我正在筹划着创作青州十二景,力争用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把古城青州表现出来,宣传出去。”刘祖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