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崔兴昌
    

基本信息

崔兴昌

性别:男

年龄:82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鸟笼

从艺年限:68年

单位及职务:昌乐县寿阳山旅游度假区姜家坊子村艺人

所属地区:昌乐县

师承:父辈

徒弟:

浏览次数:1930

个人简介

崔兴昌,男,1942年生,昌乐县寿阳山旅游度假区姜家坊子村人,60年来一直潜心研究鸟笼扎制工艺,特想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从小跟父辈学习扎制鸟笼,他制作的鸟笼最大的特点就是纯手工完成,制作一个鸟笼总共有40多道工序,对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动作娴熟,这样做一个笼子一般也需要三四天时间。与鸟笼结缘,扎鸟笼成了他一家人的生计。冬天没农活,扎了鸟笼拿到集上去卖,一个五六元钱,一个大集能卖七八个,一个冬天下来能卖不少钱。

这种鸟笼不用胶粘,而是用天然的楸木条镶嵌而成,不易长蛀虫。而且楸木条风干后易收缩,使鸟笼更加牢固。“现在楸木条越来越难找了,楸树长得慢,直径一尺多得长几十年,木质好长得更慢,时间也有讲究。割楸木条就是霜降前后,那时候楸木条比较老,嫩的不耐用。钻眼扎笼子,画好格子,大笼子2.5厘米一格,小笼子1.3厘米左右一格。”崔兴昌说,钻眼很费时费力,还有一定危险,大笼子、小笼子都要钻五六百个眼,要细心,不能快,快了容易裂,裂了不美观也不结实。

个人图片


媒体报道

手工扎制鸟笼寻传承人,老人希望这门手艺不要失传!


潍坊晚报 2016-12-22


笼养鸟由来已久,鸟笼制作工艺世代相传。昌乐县寿阳山旅游度假区姜家坊子村以前有不少人制作鸟笼,如今只剩下74岁的崔兴昌老人在独自守护这门手艺。崔兴昌从小跟父辈学习扎制鸟笼,60年来一直潜心研究鸟笼扎制工艺。“我不想让这门流传几百年的手艺在我这失传,希望有人传承下去。”崔兴昌说。


640.webp (1).jpg

崔兴昌老人在扎制鸟笼


需要40多道工序


12月21日,记者来到昌乐县寿阳山旅游度假区姜家坊子村的崔兴昌家,院落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鸟笼,方的、圆的、六棱柱型的,还有多层的,让人叹为观止。


分格、钻孔、打磨……今年74岁的崔兴昌仍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一丝不苟地做每一道工序,动作娴熟。最后,楸木条和竹丝相互缠绕变成了美轮美奂的鸟笼。记者注意到,这种鸟笼不用胶粘,而是用天然的楸木条镶嵌而成,不易长蛀虫。而且楸木条风干后易收缩,使鸟笼更加牢固。“现在楸木条越来越难找了,楸树长得慢,直径一尺多得长几十年,木质好长得更慢,时间也有讲究。割楸木条就是霜降前后,那时候楸木条比较老,嫩的不耐用。钻眼扎笼子,画好格子,大笼子2.5厘米一格,小笼子1.3厘米左右一格。”崔兴昌说,钻眼很费时费力,还有一定危险,大笼子、小笼子都要钻五六百个眼,要细心,不能快,快了容易裂,裂了不美观也不结实。


崔兴昌制作的鸟笼最大的特点就是纯手工完成,制作一个鸟笼总共需要40多道工序。“稍微慢一点的话,一个笼子我要做三四天时间。”崔兴昌说。


已经流传几百年


崔兴昌与鸟笼结缘,是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扎鸟笼的手艺是老辈传下来的,流传了几百年,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是跟我父亲学的。”崔兴昌说,他10岁时就天天看老人扎鸟笼,那时每到春秋季节,就有很多候鸟从昌乐路过,也有不少鸟在树上搭窝,他经常和小伙伴们掏鸟窝,抓来的鸟就用笼子养起来,养鸟笼就是自己扎的。“当时没什么像样的玩具,很多小孩子喜欢养鸟。”回想起儿时的乐趣,崔兴昌老人十分陶醉。


成年后,扎鸟笼成了崔兴昌一家人的生计。60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鸟笼扎制工艺。“扎鸟笼的材料是从村里的楸树上取下来的,以前村里楸树很多,现在只剩下我家门前的这棵了。楸木在冬天木质最好,非常适合扎鸟笼。那时我们白天去挑选匀称的树枝,晚上就开始制作鸟笼。”崔兴昌说,冬天村民们没农活,大家扎了鸟笼拿到集上去卖,一个五六元钱,一个大集能卖七八个,一个冬天下来能卖不少钱。


崔兴昌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购买鸟笼的人很少,不过他家扎制的鸟笼名气大,拿到县城附近的农贸大集上,很快就能卖掉。


只剩他一人坚守


以前市面上销售的鸟笼基本上都是手工扎制的,有南方的竹笼,也有北方的楸木枝条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扎制的鸟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加工的鸟笼,上面不仅有精美的图案,表面还特别光滑,看起来精美好看,现代人也都十分喜欢购买这种鸟笼。


崔兴昌告诉记者,由于制作鸟笼的工艺太过复杂,再加上楸木条越来越难找,如今他制作的鸟笼也越来越少。“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眼神、体力都大不如从前,一年最多也就扎十几个鸟笼。现在家里堆放的这些鸟笼,一大半都是过去扎制的。”崔兴昌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扎制鸟笼早已不能维持生计,所以这种手艺慢慢地失传了,而崔兴昌老人依然在坚持扎制鸟笼。“我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鸟笼扎制手艺在我们村里已经流传了好几百年。不为别的,我就是希望祖辈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这里失传了,得让它继续传承下去。”崔兴昌说,“我有两个儿子,现在都在上班,都不愿意学习制作鸟笼。而在我们村里,现在也只剩下我这个老头还在扎制鸟笼了。”

记者 邓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