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史建福
    

基本信息

史建福

性别:男

年龄:9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龙虎斗打击乐

从艺年限:73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青州市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7856

个人简介

  史建福,男,1933年生人,从十七八岁时就学习演奏《龙虎斗》曲子,但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难的日子,人们根本没有精力去开展文化生活,长时间没有演奏,这只上青州民间传唱了五百年的器乐曲《龙虎斗》曾差点失传,幸运是他的锣鼓家伙和曲谱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又拾起了锣鼓家伙。特别是2007年,器乐曲《龙虎斗》被公布为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建福老人也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尽管年逾古稀,但史建福老人还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龙虎斗》的表演与传承中。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山东省和潍坊市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如今,在青州会打《龙虎斗》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这支曲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史建福印了很多《龙虎斗》的曲谱,发给那些想学的人士,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传承这只沿袭了五百年的器乐曲。


荣誉证书

  2008年6月第一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360百科

龙虎斗打击乐

  自明朝至今,在古城青州,就流传着器乐曲《龙虎斗》。《龙虎斗》原为管弦与锣鼓合奏乐曲。乐曲传到民间之后,因管弦乐器及其演奏较为复杂,又因锣鼓打击乐器与演奏相对简单,打击乐曲又可独成体系,因此,管弦曲便被删除,而由锣鼓曲单独演奏,并流传至今,且保存完整。在青州市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龙虎斗》名列其中。

  一、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龙虎斗打击乐

  所属地区: 山东 · 潍坊 · 青州市

  遗产编号:Ⅱ-3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青州市

  遗产级别:市

  二、概述

  “龙虎斗”打击乐采用南音乐器配合锣鼓,有时“清唱”小曲,以儿童为主唱者,往往采用轮流对唱的形式,别具一格,乐队的主要标志是在一只雕刻古雅的长型鼓架(形似轿子),上放置通鼓和小鼓各一面,由两个人扛鼓而行,司鼓者横进边打两面鼓,有时还兼助唱指挥,气氛昂扬高吭,被誉为“龙虎斗”。

  自明朝至今,在古城青州,就流传着器乐曲《龙虎斗》。由于该曲目历史悠久,并且与皇亲国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也就更加地声名远播。在青州市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龙虎斗》名列其中。

  ●源于皇族

  青州,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为历代皇族所推崇。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艺术研究专家鲁鸿恩介绍说,明朝时,就有藩王于此就藩。一为洪武皇帝朱元璋之子齐王,一为成化皇帝朱见深之子衡王。衡王朱祜璋居青州长达40年。40年间,朱祜璋交游于骚人墨客,潜心于琴棋书画,对音乐尤为偏爱。他时常邀集文人雅士,创编乐曲,演奏于王府之内。此间,器乐曲《龙虎斗》传播至民间,引起青州乡民喜爱。

  随后,该乐曲便被一代代打击乐爱好者凭口耳相传,承继下来。现在主要流传于青州城区与周边一带,即王府、益都、昭德、东坝、云门山、王母宫六个办事处,以及五里、普通、邵庄、弥河、东夏、黄楼、东高等镇。

  ●旋律优美

  《龙虎斗》原为管弦与锣鼓合奏乐曲。乐曲传到民间之后,因管弦乐器及其演奏较为复杂,又因锣鼓打击乐器与演奏相对简单,打击乐曲又可独成体系,因此,管弦曲便被删除,而由锣鼓曲单独演奏,并流传至今,且保存完整。

  《龙虎斗》所用打击乐器为:鼓、锣、大跋、小跋、手锣等。手锣充当指挥之任。《龙虎斗》器乐曲极具文学意境,旋律优美,变化丰富;配乐巧妙,富有表现力;乐句酣畅淋漓,气氛昂扬激越,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性与动作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召力,既引人入胜,又动人心弦。它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始终营造着令人振奋的艺术氛围。故此,对《龙虎斗》旋律,在青州是无人不熟悉,无人不喜爱,同时又百听不厌。

  总之,《龙虎斗》具有浓郁的历史沉淀、民族风范和地域特色,拥有足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反映出深厚的科学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历史文化以及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互相融汇的艺术规律等,均有重要意义。

  ●传承有望

  虽然前些年《龙虎斗》面临失传,但现在又有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一古老的器乐曲。

  虽然《龙虎斗》源于皇族,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前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演奏打击乐无法与经济效益相联系,年轻一代人也就很少有人爱好此道。

  近年来,文化部门多次举办舞蹈、秧歌大赛,支持鼓励打击乐《龙虎斗》的传播。另一方面,有此专长的老人也纷纷重拾“旧家什”,义务带徒弟。这样,面临失传的《龙虎斗》在新的时代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州在线

一曲《龙虎斗》韵传五百年

2009/2/26  来源:青州信息港 

  潍坊新闻网2月24日讯 从春节到现在,77岁的史建福老人忙得是不亦乐乎,他和他的锣鼓队忙着赶场子。在青州城乡的文化大舞台上,经常会看到他们神情忘我的演奏,经常会听到那一支充满激情的乐曲。原来,他们的看家节目是一支在青州民间传唱了五百年的器乐曲《龙虎斗》。

  说起《龙虎斗》,渊源可谓久矣。明时,洪武皇帝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在全国各地就藩称王。当时的青州,先后有两代藩王在此就藩,一为朱元璋之子齐王,一为成化皇帝朱见深之子衡王。衡王朱祜璋曾居青州40余年,他尤其偏爱音乐,经常邀请文人雅士到府里创编演奏音乐。《龙虎斗》便是当年从衡王府里流传到百姓间的一支器乐曲。

  据有关资料显示,《龙虎斗》原为管弦与锣鼓的合奏曲,由于管弦乐器的演奏较为复杂,而锣鼓打击乐器又相对简单,因而乐曲传到民间后,打击乐器便自成体系、单独演奏了。《龙虎斗》器乐曲旋律优美,变化丰富;配器巧妙,极富表现力;乐曲酣畅淋漓,激越昂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现场演奏引人入胜,撼人心魄。

  《龙虎斗》所用的打击乐器一般有鼓、锣、大钹、小钹、手锣等。演出时,既可以无限反复地长时间独立演奏,又可为高跷、旱船、龙舞、狮舞、秧歌等民间舞蹈伴奏。因此,《龙虎斗》又是一首多功能锣鼓打击乐曲。

  五百年来,在青州一带凡是遇到重大节日、盛大庆典之时,《龙虎斗》便会成为独一无二的主旋律。它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既充盈着宫廷音乐的“高贵血统”,又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对于青州人来说,《龙虎斗》的旋律无人不知、无人不熟、无人不爱。

  说起《龙虎斗》的传承,史建福老人说,这只曲子也曾差点失传,他从十七八岁时就学习演奏《龙虎斗》曲子,但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难的日子,人们根本没有精力去开展文化生活,那时他也撂下很长时间没有再演奏,但幸运的是他的锣鼓家伙和曲谱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加上一些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史建福又拾起了锣鼓家伙。特别是2007年,器乐曲《龙虎斗》被公布为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建福老人也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尽管年逾古稀,但史建福老人还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龙虎斗》的表演与传承中。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山东省和潍坊市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史建福说,如今,在青州会打《龙虎斗》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这支曲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史建福印了很多《龙虎斗》的曲谱,发给那些想学的人士,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传承这只沿袭了五百年的器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