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6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面食传统制作技艺,隆盛糕点制作技艺
从艺年限:32年
单位及职务:青州市隆盛糕点厂厂长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2559
脱安利,男,1963年1月生,青州市隆盛糕点厂厂长,隆盛糕点制作技艺第六代掌门人、省市两级非遗传承人。
“隆盛”商标是山东省老字号、山东省著名商标;“隆盛糕点制作技艺”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盛糕点系列是“潍坊风味名吃”,是第五届山东省焙烤食品行业“优质产品”;隆盛糕点厂是潍坊市“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是山东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
隆盛糕点传统技艺严格按照回族的宗教习惯,加上传统的纯手工工艺和祖传配方精工细作而成,采用传统的纯手工工艺和配方,具有纯正的京式糕点特色。具有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百吃不厌的特点,是远近闻名的青州标志性特产。隆盛糕点历史传承名点共计93种,分为四大类:烤制类、炸制类、蒸煮类和其他类。现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蛋糕、长寿糕、桃酥、方酥、寿桃、月饼、蜜三刀、炒糖、丰糕、燕窝酥、千层酥、绿豆糕、芝麻片等。
隆盛糕点的制作技艺,源于明朝衡王府贡品糕点作坊,其先祖是受过皇封的贡品糕点师。据《脱氏宗谱》及“脱氏第二十二代脱奉海房屋赠予文书”记载:清道光初年,脱氏第十九世祖脱仕元继承祖上制作面食油炸糕点技艺,在青州城海晏门(即东门)里路南紧挨城墙处,建起了糕点铺,取其三子万隆、四子万盛名字中各一字定店铺字号为“隆盛”,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延绵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关停了三十年的隆盛号,于1979年时任益都(青州)县委书记的隋华堂来到家里找到爷爷,跟我爷爷说“国家政策恢复传统名吃,你们家的这个手艺不能丢。”当年,脱安利的爷爷67岁,毅然重操旧业做起糕点,隆盛号重新开张。1985年从工行无息贷款5000元,对隆盛号进行了翻修。1993年,脱安利从国企辞职,回来接管隆盛号。1997年,隆盛号的名声越来越响,糕点供不应求,隆盛糕点房再次得到扩建。如今的隆盛糕点,由脱家三兄弟和姑姑掌管,脱安利今年52岁,是三兄弟中的老大。
隆盛糕点生意越做越大,但其制作技艺的传承却遇到了问题。目前,脱氏家族里,长辈中只有脱氏三兄弟会做糕点,晚辈中没有一个会做隆盛糕点。“现在,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隆盛号重要性的认识。”脱安利说,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两个兄弟家的孩子也没有会做糕点的,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2012年12月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6月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隆盛糕点制作技艺
来源:潍坊市文化馆
青州作为山东省东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其回族丰富的饮食文化经过历史积淀,形成了众多味美可口、风格独具的食品,隆盛糕点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清真代表食品。隆盛糕点制作技艺严格按照回族的宗教习惯加上传统的纯手工工艺和祖传配方精工细作而成,具有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百吃不厌的特点,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经久不衰,成为青州的特产。
千层酥
隆盛糕点历史传承名点共计83种。目前生产的有16余种,分为三大类:烤制类、炸制类和蒸煮类。隆盛糕点制作技艺配方是经过一百多年,六代传人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博采众家之长,苦心研发而成,与其它糕点配方相比具有独特性,在生产制作过程中,不使用添加剂,质量控制完全靠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确保了隆盛糕点制作技艺独特的质量和口味。
中国沙糖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舌尖上的清真美食:隆盛糕点
发表于:2016-10-12 08:01:46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地处山东,古人认为东方为青龙,故为青州。青州现有回民2万余人。
清真食品,是青州的一大特色。
隆盛糕点便是根据伊斯兰教的饮食习惯而制作的。
“隆盛”商标始创于清道光绪年间,隆盛糕点集古今青州清真糕点之精华,产品基本上是京式和苏式品种,选料纯正考究,天然要求十分严格,生产严格按组传工艺和配方进行,从而保证了隆盛糕点制作精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保质期长等特点,深爱广大顾客欢迎。
隆盛糕点有方酥、蛋糕、绿豆酥、长寿糕等几十个品种,其中最受欢迎就是蜜三刀。其用料考究,制作工艺控制适时,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点。打开包装,还没看到食物,就已闻到清香、蜜香、面香、芝麻香、饴糖香的味道。
隆盛糕点第六代传人脱安利在第四届非遗文博会。
在与脱先生的交谈中得知,《舌尖上的清真》已经完成了在隆盛糕点的拍摄,不日将与观众见面。
隆盛糕点仍然坚持传统配方和工艺,坚持手工制作,不求产量、崇尚品质。尽管消费者有大量需求,仍然不机制,不开分店。要想满足口福,只能去青州购买。
凌晨五点钟的隆盛糕点门口,已经排了长龙。售完即止。每逢有老乡群回青州,都会托人去捎几包隆盛糕点。浓浓的家乡的味道。
说起隆盛糕点,大家都知道很好吃,但却鲜有人知道他的“皇室血统”。
脱安利说,隆盛的先祖,曾是明朝衡王府的糕点师,后来衡王府被抄家灭族,潜逃到了民间,这才有了隆盛。
“给王爷府做糕点,不论用料还是工艺都特别讲究,当年的糕点不仅是王府盛宴的首道开席食品,也是衡王府四季向皇上敬献的贡品。这些‘讲究’代代传承,保留至今。”脱安利说。
“隆盛糕点做了上百年,无论是本地的居民,还是到青州古城游玩的游客,都喜欢吃,而且百吃不厌。”
说起自家糕点这么受欢迎,脱安利满是自豪。在脱安利看来,隆盛糕点之所以让人百吃不厌,首先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做人精神,其次才是制作工艺。
来源:齐鲁网 上传时间:2016/8/2
在潍坊,提起青州隆盛糕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市民和游客一大早便排起长长的队伍。而逢年过节的时候,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人还要多。
隆盛糕点历经百年百吃不厌
青州隆盛糕点之所以如此受人欢迎,得益于它百年传承下来的制作技艺和百年老店背后的家族精神。如今的百年老店隆盛号由脱氏三兄弟掌管,脱安利是家中的老大,今年54岁,也是隆盛糕点的代表性传承人。
明朝王府糕点师傅流落民间 制作技艺清朝重现
青州是古时九州之一,历史悠久。隆盛糕点作为青州的特色美食之一,历经百年历史,也是青州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相传,范仲淹、欧阳修等文人名士曾在此为官施政。1499年,明宪宗第七子衡王落户青州,当时衡王府盛极一时,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拜访。而当年王府里招待这些文人墨客的美味点心,让人百吃不腻。
到了清朝,衡王府被抄家,在王府里制作糕点的师傅流入民间,隐姓埋名,当年让无数文人墨客垂涎欲滴的糕点也从此消失。直到清朝道光年间,脱仕元开设糕点房隆盛号,专门制作糕点,当年衡王府里的点心制作工艺因此得以重见天日。
“爷爷告诉我,那时我们脱家住着一座三进的院子,与东城墙只有一巷之隔,临街的三间门头店就是隆盛糕点铺,点心作坊就在南面院子里。”脱安利回忆,每天清晨,糕点房的伙计们将门头房前的门板一块块卸下来,开门营业。
历经三代 严格把控原材料保证口味
如今,隆盛号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糕点制作技艺也传承了爷爷、父亲和脱安利三代人。
隆盛糕点卖得糕点中,当属蜜三刀为一绝。“芝麻淘洗干净,放在砂石基座里,用砂石杵子捣碎去皮,然后放进砂锅慢火炒熟,芝麻香味也就出来了。然后用簸箕抖掉芝麻皮,这种方法可以让芝麻的香味达到极致。”脱安利介绍。
隆盛糕点如此美味,除了技术因素,再就是原材料。“糕点好吃不好吃,技术一方面,原来材料更是一方面。”隆盛号糕点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严格把关,脱安利告诉记者,只有选择上好的原材料,才能保证糕点的口味。
蜜三刀的制作,是脱安利的拿手好活。面粉里拌上油和饴糖,用力揉搓,直到和好的面达到半厘米厚,然后刷上一层水,撒上芝麻,切成长方形小块,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再把面块夹起放进滚烫的糖浆。“糖浆不能太稠,更不能太稀。”脱安利说,面块遇到热糖浆,会将糖浆吸进去,这是制作蜜三刀的关键步骤。脱安利制作的蜜三刀,外表光亮不沾手,一口咬下去,里面的糖浆溢出,又酥又甜。
做生意要诚信经营 足斤足称子孙才能兴旺
隆盛糕点能够走到今天,爷爷功不可没。“愿意干就脚踏实地的干下去,不愿意干就别干。”这是爷爷过去常对脱安利说的话,对脱安利来说,爷爷过去跟他讲的话,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财富。
1949年刚建国的时候,隆盛在青州是有名的字号,除了经营糕点,还经营着酱园,卖干海货和茶叶。“后来国家搞公私合营,爷爷狠心关掉了店面。”脱安利回忆,爷爷之所以选择关掉店面,就是为保住隆盛招牌。
如果公私合营,势必会扩大生产规模,“糕点的品质和口味就无法保证。”脱安利说。
隆盛号这一关就是三十年。1979年,时任益都(今青州)县委书记的隋华堂来到家里找到爷爷,跟我爷爷说“国家政策恢复传统名吃,你们家的这个手艺不能丢。”当年,脱安利的爷爷67岁,毅然重操旧业做起糕点,隆盛号重新开张。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没过几年,原来的隆盛糕点门面和糕点房都因年久失修,无法再用来制作糕点。1985年,工商银行无息贷款给隆盛号5000元,隆盛号得以翻修。1997年,隆盛号的名声越来越响,糕点供不应求,隆盛糕点房再次得到扩建。
1993年,脱安利从国企辞职,回来接管隆盛号。爷爷常说,“像做点心这种行当,精明人不做,不精明的人做不了。”愿意做就脚踏实地的去做,不愿意做干脆就别做。直到今天,脱安利依然记得爷爷跟他说过的话,“无论什么时候,做生意都要诚信经营,足斤足称,子孙才能兴旺。”这些年来,脱氏三兄弟一直秉承着爷爷的教诲。
逢年过节不敢开手机 每人一次限购20斤
隆盛糕点作为一种清真特色食品,在青州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回族居民当中,谁家娶亲生子有喜事,都会提前购买一些隆盛的糕点作为招待宾客的美食。“在青州,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出差办事,都会买些糕点带着。”金萍今年30岁,是个地地道道的青州人,从小就吃着隆盛号的糕点长大。
如今在青州,隆盛糕点一共有两家门店,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真正的隆盛糕点。逢年过节,购买糕点的市民和游客把店铺围得水泄不通,排起长长的队伍,甚至有时四五点钟就得前来排队。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都不敢开机,找我私下买糕点的人一个接一个电话,都是希望我能提前给留出来。”脱安利告诉记者,隆盛号每天的产量一定,卖完了就没了,想吃就得等到第二天买。逢年过节的时候,脱安利不敢开机,因为产量少,很多顾客买不上,只好打电话提前预订,但这也无济于事。
为了顾客都能买上隆盛糕点,“我们规定每人一次限购20斤,多了不卖。”所以,隆盛号没有超过24小时的糕点。
先学做人 不会做人就不会做糕点
在脱安利心里,隆盛糕点经营,无论何时都要把品牌经营和诚信经营放在首位。前几年,有企业想找隆盛合作,免费提供厂房和原料,但脱氏兄弟毅然拒绝。“隔行如隔山,传统的东西不是一步就发展起来的,步子要扎实,不能发展太快。”面对更多利益的诱惑,脱氏兄弟依然坚守爷爷的祖训,“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把中国传统糕点做下去。”
最近几年,隆盛糕点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制作技艺的传承却遇到问题。目前,脱氏家族里,长辈中只有脱氏三兄弟会做糕点,晚辈中没有一个会做隆盛糕点。“现在,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隆盛号重要性的认识。”脱安利说,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两个兄弟家的孩子也没有会做糕点的,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与糕点的制作工艺相比,家族传承下来的精神更重要。“对于我们家族来说,糕点制作技艺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祖辈传下来的做人的道理。不会做人,也就不会做糕点。”脱安利说。
百年隆盛糕点里的人情味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6月23日,隆盛糕点厂的工人正在制作点心。
对脱安利来说,家族传承的首先是做人。
文/片 本报记者 郑雷 实习生 刘琛
鸡蛋糕、蜜三刀、桃酥、绿豆糕、元宵,一件件点心是青州隆盛糕点的招牌产品,点心让人垂涎欲滴,也让青州当地居民百吃不腻。百年老店,传承不易,在隆盛糕点的主人脱氏家族看来,家族传承最重要的是做人,之后才是技艺,其实,这正是让隆盛糕点长久不衰、品质如一的关键。
时间久了,很多赊账便不了了之
黄绿色的绿豆面一层,褐色馅料一层,上面再铺上一层绿豆面,盖上鲜红的印章,这就是隆盛糕点手工做出的绿豆糕,咬碎在嘴中,香味儿满溢。
绿豆糕是季节性糕点,阴湿的节气不能做,因为绿豆晒不干。
好品质绿豆清洗后要在锅里煮到发面,捞出后在高粱秆儿皮的席子上晾晒十天左右,绿豆晾到一咬崩碎。碾压去皮,绿豆仁磨成粉,加入白糖、香油、少量水,搓成湿粉筛细。
方笼屉50厘米见方,铺上绿豆面和馅料,压实切成小方块,上锅蒸。蒸过晾凉,再用刀犁一遍。把笼屉倒过来,绿豆糕掉在板上。精致的小点心正式出炉。
作为古九州之一,青州历史悠久,而脱家的隆盛糕点,像是潺潺水脉,延续着青州古城记忆中的味道,是这里民俗文化的代表。
在青州,云门山摩崖巨“寿”名扬天下,驼山北周佛教石窟为华东之最,龙兴寺的佛像是山东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范仲淹、欧阳修曾在此为官施政。1499年,明宪宗第七子衡王落户青州,盛极一时的衡王府会聚了当时文人墨客中的精英分子,王府厨房中的点心味道也让人垂涎欲滴。
清朝伊始,衡王府被满门抄家。王府里制作糕点的师傅怕受牵连,从此在民间隐姓埋名。
多年时光转瞬即逝,清朝道光年间,脱仕元开设隆盛糕点,制作点心,当年衡王府里的点心制作工艺,得以在这里重见天日。
那时,脱家住着一座三进的院子,青砖灰瓦,与东城墙一巷之隔,临街三间门头店,点心作坊安置在南面院子里。清晨阳光洒向油亮的青石板,伙计一块接一块卸下门板,开门营业。
“爷爷跟我们谈起过,以前街坊邻居普遍不富裕,很多家庭只有一条棉裤,天冷了,谁出门谁穿,其他人就在家里呆着。穷人家孩子结婚,家长就先来隆盛赊下账拿走点心,很多账赊的时间久了,便不了了之。”脱安利说。
如今的隆盛糕点,由脱家三兄弟和姑姑掌管,脱安利今年52岁,是三兄弟中的老大。
鸡蛋糕可能是隆盛糕点的招牌点心。
夹在铁模子里的鸡蛋糕在吊炉里烤至金黄,出炉码放在大瓮里,鸡蛋糕存在里面十多天,不干不坏,照样色泽光亮,香滑绵软。
点心这行,精明的不做不精明的做不了
在脱家人的用心经营下,家族产业不断扩大。1949年前后,除了糕点,隆盛还经营着酱园,卖干海鲜和茶叶。
公私合营那会儿,脱安利的爷爷关掉了店面。“当时选择停业,就是为了保住隆盛的招牌。爷爷说,要是选择合营,就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这样的话,糕点的用料和工艺就很难保证了。”脱安利说。
这一关就是三十年。
“1979年,益都(青州以前的名称)县委书记隋华堂找到我爷爷说,国家现在的政策是恢复传统名吃,这手艺不能丢,再干起来吧。那年,我爷爷67岁。”脱安利记得,爷爷说过,他一辈子最好的三十年时光在家里闲着,白白浪费了。这三十年里,许多民俗记忆都烟消云散,许多老人再也无力寻回祖传的手艺,与他们相比,老字号隆盛还算幸运。
“爷爷常说,点心这一行,精明的不做,不精明的做不了。用心去做的不多,但如果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早晚有成功的时候。”对于爷爷的训诫,脱安利兄弟们忘不掉。
高中毕业后,脱安利在家里跟着爷爷做点心,他和两个弟弟都明白,只有对每一个环节无数次重复熟悉,才能记在心里,永远忘不掉。
如今,对于传统的坚守,显得弥足珍贵。
12年前,隆盛建了新的工厂,有了8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科技带来了许多便利,比如用打蛋机能迅速打碎鸡蛋,但糕点的制作还得坚持手工。
“现在算不上什么生产线,点心做起来还是很繁琐,这样才能保证原来的味道。”脱安利觉着,做点心,就跟中医开中药一样,原料的配比没法量化,要根据温度和湿度调配,一点偏差就会有很大不同。配比的量,只有脱家人自己掌握。
隆盛糕点里,最难被外界模仿的就是蜜三刀。把芝麻淘洗干净,搁在砂石基座里,用砂石杵子捣碎去皮。捞出放进砂锅里,慢火炒。锅里白花花的芝麻都会鼓起来,满屋香气。盛在簸箕里,把芝麻糠抖掉,这种去皮方法,能促使芝麻香味达到极致。
面粉里拌上油和饴糖,用力揉,和出的面擀到半厘米厚,刷上一层水,撒上做好的芝麻,切成长方形小方块,放进热油里炸。面块儿炸至金黄,夹起放进滚烫的糖浆里。糖浆不能太稠或太稀。遇见热糖浆,面块贪婪地吸收着,这叫沁浆,是最关键的步骤。从糖浆里捞出的蜜三刀放凉,外面亮泽不黏手,里面满满的包浆,牙齿一咬,酥软爆浆。
家族传承的首先是做人
2000年,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一行到青州访问,政府工作人员买了一些隆盛糕点作为招待点心,卢泰愚尝了几块后赞不绝口。
“听说卢泰愚走的时候,政府的人又来店里买了一些,让他们带着。我们也是后来才听说这件事的。”韩国前总统喜欢吃隆盛点心,对于商家,这倒是个产品宣传的噱头,也让脱安利自豪了一番。
如今,隆盛糕点在青州有两家门店,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真正的隆盛糕点。每到中秋节、春节,隆盛糕点总是脱销,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顾客,很多时候,隆盛糕点只能让每位顾客限购几斤,这样能保证老顾客们都能买到。
因为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假冒伪劣的隆盛糕点让脱家感到了危机。
“老顾客吃一口就能知道真假,可是外地人吃到假货,不知道这是假的,他们往往就会认为隆盛不行了。”脱安利的话里面夹杂着无奈,“我们不是饥饿营销,是真的做不出那么多点心。”
曾有日本食品行业的商人特地来到隆盛糕点,告诉脱家,自己是日本比较大的超市供货商,希望能取得隆盛糕点在日本的代理权。
“我问他是怎么知道隆盛糕点的,他说是青州市政府在一个经贸洽谈会上把隆盛糕点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吃着很好吃,因此就觉得在日本能卖出相当好的价格。”脱安利回忆,他只能对这位日本商人实话实说,隆盛糕点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产量没法达到这个要求。
“也有朋友给我们带日本传统老店做的糕饼回来,三层素净的包装纸,里面是糯米包馅儿,很好吃,这家店也是一直坚持没做大,后面是作坊,前面是店铺。”脱安利说,因为地域性,外地人很难吃到隆盛糕点,不断有外地人和外国人找脱家人谈代理生意,他们只能一一礼貌回绝。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的特色老店常常见到,却更像一个悖论:百年老年的产品供不应求,做大了却会失掉正宗的原味。
“对我们脱家来说,家族传承的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做人,这是最根本的。掌握的技艺再好,看到供不应求了,就钻到钱眼里光想挣钱,想方设法扩大规模,出来的产品就不行了,也就砸了牌子了。”脱安利话说得很慢。
脱安利和他的隆盛糕点
本文来源:青州早读 2014年6月27日
是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文化馆承办的为期一周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在山东省文化馆开展,青州市隆盛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脱安利新入选第四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参加了颁奖仪式。
脱安利正在检查糕点质量。
脱安利向店员传授技艺。
正在制作中的“蜜三刀”糕点。
脱安利保存的清朝末年的隆盛店牌及制作糕点的木模。
脱安利平时除了爱好读书、种地外,一年四季坚持游泳。
6月14日是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文化馆承办的为期一周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在山东省文化馆开展,青州市隆盛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脱安利新入选第四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参加了颁奖仪式。
隆盛糕点的制作技艺,源于明朝衡王府贡品糕点作坊,其先祖是受过皇封的贡品糕点师。据《脱氏宗谱》及“脱氏第二十二代脱奉海房屋赠予文书”记载:清道光初年,脱氏第十九世祖脱仕元继承祖上制作面食油炸糕点技艺,在青州城海晏门(即东门)里路南紧挨城墙处,建起了糕点铺,取其三子万隆、四子万盛名字中各一字定店铺字号为“隆盛”,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延绵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隆盛”商标是山东省老字号、山东省著名商标;“隆盛糕点制作技艺”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盛糕点系列是“潍坊风味名吃”,是第五届山东省焙烤食品行业“优质产品”;隆盛糕点厂是潍坊市“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是山东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
隆盛糕点传统技艺严格按照回族的宗教习惯,加上传统的纯手工工艺和祖传配方精工细作而成,采用传统的纯手工工艺和配方,具有纯正的京式糕点特色。具有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百吃不厌的特点,是远近闻名的青州标志性特产。隆盛糕点历史传承名点共计93种,分为四大类:烤制类、炸制类、蒸煮类和其他类。现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蛋糕、长寿糕、桃酥、方酥、寿桃、月饼、蜜三刀、炒糖、丰糕、燕窝酥、千层酥、绿豆糕、芝麻片等。
脱安利是青州市隆盛糕点厂厂长,隆盛糕点制作技艺第六代掌门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盛糕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隆盛糕点制作技艺传习所所长。
本版文/图 记者 曾宪升
不能砸了老祖宗经营下来的信誉 潍坊隆盛糕点让韩国前总统点赞
来源:潍坊广播电视报-城市周报 编辑:文三 2014-01-25
隆盛糕点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
坚持纯手工工艺,不拿招牌换金钱
几年前,日本安吉丸山东分公司老总小柳宏之曾到青州隆盛糕点厂,希望将隆盛糕点进行机械化生产,卖到日本市场。安吉丸是日本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隆盛糕点若卖到日本商场,利润比在中国能高20倍。但是,脱安利婉言谢绝了。
其实,隆盛糕点从1979年恢复生产以来,全国各地前来洽谈合作的企业非常多,多数都是想在其他城市代理隆盛糕点或者开连锁分店,但因为产量有限,无法实现。目前隆盛糕点也只在青州火车站和青州东门两家门店出售。
隆盛糕点传统手工制作繁杂,难以掌握。现在我们兄弟三个还有小姑一起做,虽然厂子里有十五六个工人,但关键技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火候他们把握不住。”脱安利说,现在最忙的时候一天产量也就500斤左右,一旦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机械化操作,口味、质量就难保证了。
脱安利指出,虽然目前隆盛糕点供不应求,但绝不会重量而不重质,隆盛的发展一直都是以“稳”为主,在稳中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口碑,维护好产品市场。“从1849年隆盛糕点有字号开始,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到我这代是第六代,无论做多少代,只要做,就一定按照传统工艺,保证它的传统口味。”脱安利说。
隆盛糕点种类繁多
建展览馆,传承糕点文化
上午,记者在脱安利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青州东门大街东头的隆盛糕点老店。这店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经过多次翻修,但古色古香的建筑仍然保留着清朝时的风格。
在一间储物间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老古董”,有“隆盛”字号的牌匾,还有各种各样的印章、模具。“这块匾是成立字号时挂的,距今160年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砍成了两半。这些印章、模具都是隆盛糕点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像印模、走槌、滚刀,都有些年岁了。”脱安利如数家珍。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怎样将失传的品种重新挖掘出来,让消费者吃到更多不同口味的隆盛糕点。从前听我爷爷讲隆盛糕点有一百余种,到现在仅剩下十余种,已丧失大量传统糕点的制作方法。很多人都没见过这些糕点,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下一步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挖掘失传的品种。”现在脱安利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展览馆,让这些“老古董”重见天日,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项工艺,将老辈传下来的糕点文化传承下去。
据《潍坊广播电视报·城市周报》记者左保杰报道
王府被抄化瓦砾 糕点名师落民间
——青州隆盛糕点业根史话
王府糕点师后裔青草堂主刘沂生 著
隆盛糕点老字号考察发布会合影
编者按:2011年8月8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孙冬宁教授率调研组一行13人,来到青州隆盛糕点厂,对隆盛山东老字号进行考察与评估。期间,考察组夜以继日,辛苦劳作五昼夜,取得丰硕成果,于8月14日圆满完成调研任务,并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欲申报山东省老字号传统文化重点项目,为下一步申报全国老字号传统文化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州隆盛糕点向与青州银瓜、益都蜜桃齐名,皆为朝廷贡品。隆盛之先祖,为明朝衡王府糕点师。脱翁万隆、万盛,于清代道光年间首创隆盛号。隆盛糕点,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深负众望。至祖脱奉辰一辈,更使隆业飞升。今日之隆盛, 脱宝光率其子与妹促事业愈加红火。现隆盛糕点民间口碑极佳,产品饮誉四方,鉴于作坊式祖传手工工艺生产,产量有限,扩大生产规模有一定难度。每至节假日,购买隆盛糕点者往往排成长队,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我市著名传奇作家刘沂生先生与脱家是世交,省考察组考察期间特聘其为顾问。为了支持、推动、确定青州隆盛糕点百年老字号,刘沂生先生日夜秉笔,一气呵成长达一万四千字的传奇《青州隆盛糕点史话》,本站特予以首发,以嗜广大网友先睹为快。(青州商务网 曾宪升)
王府被抄化瓦砾 糕点名师落民间
——青州隆盛糕点史话
作者近照
华夏大地多灾星,
争王逐霸洒血腥。
肥了贪僚壮了王,
苦就苦了老百姓。
此感因何而发?且听老叟道来。
作者刘沂生(前右)与隆盛传人宝光(前左)一家
(后排左至右:脱健蕴、脱安东、脱安利、脱佩林、脱安兴、脱健艺)
华夏大地多灾星,争王逐霸洒血腥。
肥了贪僚壮了王,苦就苦了老百姓。
此感因何而发?且听老叟道来。
第一回 青州山水甲天下 王府糕点芳宫廷
右临翠岭连天碧,左负沧海海鸥翔。
南部叠嶂雾蒙蒙,北部沃野翻麦浪。
青州城,俗称南阳城,定格于明朝洪武二年。
当年的青州古城,城墙高达五丈三尺,周长十三余华里,雄伟而壮观,规模仅逊于京都北京。
朱洪武一统天下,将中华大地像撕割自家的尿布一样,裂得一块一块,分封给他的儿子及有功大臣们,其第七子朱榑被封为齐王,藩居于青州,在青州城内建立了辉煌的齐王府。
皇权宝座,谁个不羡?朱元璋驾崩后,由皇长孙朱允文即位,谓之惠帝。惠帝软弱无能,立国不稳,被其叔父朱棣颠覆篡位,史称成祖。青州的齐王朱榑不甘向朱棣称臣,亦想谋位称帝,被成祖朱棣夺藩处死,空留下一座富丽堂皇的齐王府。
大明政权,传到宪宗朱见深手中时,又一次将国土分裂、分封。他的第七个儿子朱佑楎,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被封为衡恭王,藩居于山东临淄地。这临淄,缺山少水,交通不便,极不被衡王看重。他一心想移藩他就。
青州,为中华古州之一,“禹贡分九州”即有其地,向有海带明珠之誉。它贯南北,通东西,雄踞济青要道、临乐古衢十字路口上,是一处地肥物丰、兵家必争要地。它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南部层峦迭嶂,近有驼山、云门山、劈山胜景,远有玲珑山、仰天山名峰,文人墨客,常将一游青州为幸事。它的北部,沃野万顷,滚滚麦浪,与北海湾里的波涛竞争壮貌伟容。蜗藩临淄的衡王爷,看中了这方宝地,于弘治十二年,移藩于青州,创建了衡王府。
衡王府建筑得富丽堂皇,堪与皇宫媲美竞艳。
穿越弘治皇帝赐建的两座石雕坊门,跨过微穹雕栏碧云桥,即是朱墙翠瓦的王府正门。进入大门,两厢是长吏司、内掌司、审理所、典善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公证所等。除此之外,王府跨院内,还有一套工坊院。这工坊院里,雕制坊、制衣坊、酿制坊、烹调坊、烘烤坊以及糕点坊等应有尽有。
王府糕点,既是王爷、王后与郡王、郡主们的日用美点,也是王府盛宴的首传开席菜,即“四干四鲜”中的“四干”盘。王府糕点的珍贵,岂止于此?它同王府醋、王府烤鸭一样,是衡王府四季向京都皇上敬献的贡品。
青州的王府糕点,深受宫廷贵人们的的欢迎,当年宫中曾有歌谣曰:
王府糕点名声旺,皇子皇孙争品尝。
飞骑急驱数千里,皇差未到先飘香。
宫娥馋得吧嗒嘴,舌涎流到下巴上。
只盼夜来做美梦,公主赏块尝一尝。
第二回 糕点名师自成才 王府被抄落民间
莫道人微身份贱,行行俱能出状元。
糕点行业谁为首,大师闻仲可领衔。
王府糕点如此美味,到底出自哪位高师之手?
衡王府糕点坊,有两位糕点师,一位姓刘,汉族人士;另一位姓脱,回族人士。这两位糕点师,原本是民间的普通百姓,并非糕点铺的专职糕点师。他们平日务农,只是逢年过节制作部分糕点,赶集兜售,串街走卖,赚钱养家糊口。然而,他们的技艺不同寻常,制作的糕点品味犹在糕点铺销售品之上,是市面上的抢手货。
恰值此时,衡王府张榜招聘糕点师,这二人便报了名。在这次招聘考核中,他们技压群芳,双双夺魁,成了名副其实的王府糕点师。执掌王府糕点坊后,他们一个制糕类,一个制点品,俱都勤于劳作,善于钻研,很快便使王府糕点蜚声州外,一跃成为进献皇宫的贡品,堪称为祖师爷闻仲的佼佼弟子。因此,他们也都荣获了当朝赏赐的黄腰带。于是,人们便尊称他们为腰带刘、腰带脱。
皇帝轮流坐,明朝到谁家?
朝代的更替,大都属于人不亡我我自亡之类,统治者的腐败,导致了亡国灭族。大明王朝,也是如此。
明朝末年,君昏吏贪,苛刻的暴政,激起各地民反。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陷北京,建立了大顺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于煤山,从此明亡。
青州衡王爷见大势已去,递表降清,做了顺民。其后,他又觉得,青州一域民富兵勇,如此投降,大失王者气度,十分地窝囊。于是,便暗中联络明朝部将李士元,欲待起兵反清复明,重整大明山河。清廷得亡明遗老、清廷新贵们的密报,以嘉奖之名,将王爷父子骗至京城,先囚禁,后斩杀,并密令青州新科冯进士,抄王府,灭其族。
清顺治三年,清廷假传王爷荣归圣谕,骗得王府上下雀跃。为贺王爷荣归,王府请来樱桃班等剧社,连唱三天大戏。
第三天下午,正当樱桃班老头牌红樱桃演出《秦香莲》时,冯进士指挥青州驻防兵勇,呼啦啦闯进王府,将戏场团团围住。冯进士以钦差大臣自居,手捧圣旨,挺胸昂首,喝曰:“圣旨到。反臣王府上下接旨!”
冯进士这一声断喝,令人听后毛骨悚然。台下王府家眷及仆卒们,一个个吓得面黄气短,浑身发抖。
待众人跪好,冯进士扯着长腔宣旨,曰:“奉天承运大清皇帝,诏曰:亡明遗王朱由棷,明降暗反,欲以举事叛清,特令查抄王府,男丁律斩,女丁充官为奴。钦此,谢恩——闲杂人等,从速离开王府!”
圣旨一下,王府家眷们,哪里还顾得谢恩,一个个抱头痛哭起来。王妃、郡主们不愿受其辱,跑得快的,投胭脂井自杀;跑得慢的,被兵勇们挥刀砍死,刚才的戏场,立即变为屠宰场,尸满场地,血流成河。
那些戏班演员们,慌忙收场,妆也不卸,匆匆离去。这真是:
日月无光换清流,低眉献降为苟安。
孰料到,树倒巢倾无完卵。
树茂鸟雀集,树倒猢狲散。
述罢王府戏场上的血腥屠戮,再道王府工坊院里的混乱溃逃。
王府工坊里的工匠们,有的偷偷跑来,躲在戏场外边看热闹。当清廷兵勇们砍杀无辜的王府妇孺时,他们吓得抱头鼠窜,逃回工坊里声嘶力竭地狂呼:“了不得了!王府被抄了!府主们遭杀了!爷们,逃命去吧!”
于是,坊里像捅了马蜂窝,乱作一团。匠人们叽叽喳喳,转头不顾腚,顺手摸起点应心的物件,匆匆赶回宿处,抄起衣物,潮水般涌出王府大门,唯恐逃慢了被咔嚓掉吃饭的家伙。
腰带刘与腰带脱没有功夫去戏场子,二人正在研究设计几种新糕点,准备给荣归的王爷贺喜。听到王府的突变后,他们吓得傻了眼,你看着我,我瞅着你,两手糕糊,一身面补,呆呆地立着。一会,他们几乎是同时,惊“啊”一声,抓起糕点印,抱起糕点模,随着众人匆匆离开王府,消失在石坊南大街的拐角处。
抄王府,灭其族,整个衡王府被夷为平地。可怜这盛极一时的衡王府,转眼间已是:
堂皇殿宇化瓦砾,笙歌艳史付东风。
蒿莱没膝何所见?天阴雨湿鬼哀鸣。
人间世事本无常,盛衰岂在冥冥中?
是是非非且莫论,拳头谁大谁正统。
成者王孙败者寇,主子倒台丧家犬,这事历史的写照。执政者们,是不惜运用一切残酷、卑劣的手段,寻找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去折磨和迫害他们那惨败的对手的。他们以此为乐,以此为荣,以此为功!
王府被抄,王府的亲友们都受到歧视,有不少人因此被关押,遭祸难。腰带刘与腰带脱虽然仅是王府的工匠,却都是受过皇帝赏赐的人。他们担心受到株连和迫害,于是举家潜逃,离开青州城,不知到哪里避难去了。从此之后,青州城里,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的身影。
这真是:
胜者王孙志昂扬,败者成寇任欺凌。
平民百姓遭株连,状告无门泪零零。
第三回 王府湮灭无寻处 腰带后人荣门庭
时代犹似车轮转 ,风风雨雨二百年。
街头巷议人唏嘘,腰带后裔又复现。
咸丰中叶与光绪中叶,青州城里先后出现了两家糕点铺。一家位于海晏门(即东门)里,路南,紧挨城墙根处,门头上悬的匾额古色古香,名曰“隆盛糕点”。另一家位于剪子巷的伙巷街的东口,路东,金字闪闪的招牌是“万顺糕点”。
海晏门里的东门大街,是明初山东布政司所在地,故又称之为布政司街。这条街,相当年是青州城内最繁华的街道,店铺林立,行人攘攘,十分热闹。
步入海晏门,行不多远,向北一拐,便是东营街北段。东营街的由来,是因为这条街本是由当年衡王府的东兵营演变来的。
东营街北段,又名剪子巷,而今称作北营街。剪子巷,以出产剪刀闻名于天下。这条街上的商号,几乎全是卖剪刀的。俗语说的“大三剪子任家刀,不用选也不用挑”,便是指这条街上的著名产品。解放之前,青州剪子巷出产的大三剪子,其知名度,堪与北京的王麻子剪刀比美。这些商号,大多是前店后厂,“叮叮当当”的响声,时时从深院里传出来,显得这条街分外热闹,别具一格。街上行人不少,推车的,挑担的,背搭裢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他们大部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户,说起话来乡音极重,尽些南腔北调。
开设在东门大街与剪子巷的这两家糕点铺,竞芳斗艳,各有春秋,生意都十分火红。了解根底的人说,海晏门里“隆盛糕点”铺的掌柜脱万隆,是当年王府糕点师“腰带脱”的后裔。那剪子巷里“万顺糕点”铺的掌柜刘万顺,则是当年王府糕点师“腰带刘”的后人。
这脱刘两家,虽然不是同族,却有着共同的理想与志愿,可谓患难朋友。因而,两家关系融洽,情同手足。这真是:
当年王府同操炉,而今同业复相聚。
莫道人间无真情,脱刘友谊世传世。
雍正十年,清王朝在南阳古城北侧,新建了一座专供驻扎满人兵勇的旗城,俗称为北城。
青州旗城,规模恢弘,布局严整。旗城南北长二百八十丈,东西宽二百四十丈,占地一千一百二十亩。长含天上二十八宿,宽隐地上二十四节气的深意,的确讲究。城墙高一丈五寸,底宽一丈二尺,设四门,南“宁齐”,北“拱辰”,东曰“海晏”,西曰“泰安”。城外护城河环绕,水深壕宽,惟有吊桥可作通途。城内以八旗十六佐布局,正黄、镶黄居于北,正白、镶白居于东,正红、镶红居于西,正蓝、镶蓝居于南。进南门,东有“万寿宫”,形似北京的“太和殿”。西有“同知府”,是旗城的司法机关。正中十字口东侧为“将军府”,亦称作“大人府”,是驻防将军的公堂。
居住在北城里的满族达官贵人,与京城皇宫里的权贵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走动甚勤。当他们进宫走亲探友时,常常捎去青州特产隆盛糕点与万顺糕点。隆盛糕点与万顺糕点,色味俱佳,清香诱人,非同凡品,很对光绪皇帝的口味。于是,他钦点钦批,指令这两种糕点为专贡品。
这真是:
世事岂可预先断,河东河西二百年。
腰带后裔今胜昔,当年王府化尘烟。
第四回 福未双至祸双来 巧斗麻子方山寨
铺前顾客排人龙,月下静候等门开。
有人憋得尿湿裤,红脸吐露还等待。
这首歌谣,似乎有点夸张。其实。它活画出了逢年过节时人们等待买隆盛糕点的窘态。
隆盛糕点与万顺糕点被光绪帝点为贡品后,其身价倍增,近人远客,络绎来购。每逢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
“岩出猛浪袭,树高疾风摧。”隆盛与万顺的兴盛,也引人嫉恨,招惹祸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隆盛老板脱奉辰横遭土匪绑票,就是其中的一例。
这一年,是隆盛事业最为火红的时候,平日所制糕点,几无存货。每逢节日,更是一包难求。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喜忧无常,难遂人意,有时候甚至于祸不单行。正在其时,隆盛老掌柜不幸病故,给隆盛罩上了一层难于驱散的阴云。因为备办丧事,隆盛糕点铺歇业多日。
丧事后开业的第一天晚上,年轻的少掌柜脱奉辰,一边垂泪,一边在孤灯下伏案盘点账目。猛然之间,后窗户“吱呦”一声洞开,随即灯灭,“啪”的一声响亮,似乎有什么东西钉在了桌面上。奉辰料知事态不同寻常,便大声呼喊道:“来人呐!有贼!”
窗外,没有任何回声,那“贼”早已不知去向了。
少掌柜的呼喊声,打破了脱府的平静。不一会,家属及店员们提着灯笼,打着火把,握着棍棒,呼啦啦拥进柜房。挑灯一照,呀!人们吓得颜面失色,目瞪口呆:一支飞镖,将一张纸片牢牢地钉在桌面上!
“啊!传票!”老店员丁师傅见多识广,一眼便看出了这是土匪送来的一张索取钱财的传票。
少掌柜虽然年轻,却倒临危不乱。他挽挽衣袖,伸手将那飞镖拔出来,取下那张纸片,阴沉着脸,张目看去,那纸片上寥寥草草地写道:
少掌柜明鉴:
近日山寨弟兄口馋,急需二百斤隆盛糕点过瘾,望少掌柜开恩,亲自押送上山。切记,勿误。
方山麻爷启
这个土匪头子气焰够嚣张的,竟敢公然署名传票,足见当年政府不作为,无奈土匪何。其实,说穿了并不难理解:官亦匪,匪亦官,官匪本为一家,古今皆然也。
这“方山麻爷”是何许人也?他就是王二麻子,盘踞在青州城南方山。
丁师傅是隆盛的老雇员,老掌柜在世时视他为参谋。他从旁瞅了一眼那张传票,用东关回族标准土语试探地问:“东家,囊地处置?”
“囊的?給,如数!”少掌柜毫不迟疑地回道。
“不错!如数给。谁去呐?”丁师傅早已胸有成竹地问。
“我去。票上不是明写着吗?”少掌柜回道。
“不可。糕点是钓饵,钓的就是你,他们的目的是讹钱。我去!”丁师傅慷慨自荐。
“你?”少掌柜明知此行凶险,不肯让店员替自己顶罪。
“没事的。只要你不去,我不会有危险的。”丁师傅解释说。
少掌柜点点头,应道:“不错。只是让你受苦了。”
“没啥的。隆盛待我厚,我岂可待隆盛薄?”丁师傅面含微笑。
这真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为人讲道义,凶险化太平。
方山,位于青州城南,距城七十余里,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易守而难攻。据传,商朝的杨骥聚众造反反商,就是盘踞逄山与方山,曾在此演出过“悬羊击鼓”、“饿马刨槽”的空城计。
两天之后,丁师傅押着四副挑担,将二百斤糕点送上方山。王二麻子见隆盛少掌柜未曾到来,气得暴跳如雷,对丁师傅怒喝道:“好小子,竟敢违我大王的将令。嗯,他活够了吗?”
王二麻子发过火,将贼眼珠子一转,鬼点子又来了。他收下糕点,扣下丁师傅,打发脚夫们下山,并给隆盛少掌柜捎去一张传票。此票寥寥数语,是这样写的:
脱掌柜阁下:
糕点已经如数收到,未见掌柜容颜,甚感不娱。贵号丁掌柜暂留山寨观景,请以千洋借我,为山寨弟兄换衣。否则,恐怕他难以回归贵府了。
方山麻爷启
收到王麻子的第二张传票后,脱掌柜大费踌躇。土匪的传票不敢硬抗,抗恼了,他真会撕票的。政府的老爷们靠不住,他们正忙于与共产党抢山头,哪来的余力去剿灭土匪?他们怎么会顾及百姓的安危呢。如数给王麻子钱也不行,他以为我们隆盛好欺,说不定将脸一抹,狮子大张口,再要个两千洋呢。咳,这些年来,被政府和军阀们讹诈去的,何止这个数呐!
思虑成熟,他派赵五带人二赴方山,给王麻子献上七百块大洋,并附上一封不软不硬的回函。那回函是如此写的:
大王明鉴:
脱某虽然年幼,却未曾失信于你,二百斤糕点已如数照付,不曾违约,量不应有责。不能亲临拜山者,皆因家严新故,重孝在身,不敢以身近你贵体,以免给你带来晦气。
目下时局不稳,小号经营不佳,余力有限,七百洋已是倾囊。你如仍然不满足,可着马弁来取我首级,换回我店老雇员丁师傅,以泄你之余愤,可也。
隆盛奉辰仅白
奉辰的回函,软中有刚,钢中带刺,不媚不卑,句句在理。人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土匪头子大都是见钱眼开的货色,并非都以杀人为乐。更何况,有许多土匪,仅是不屈于暴政,被逼为匪罢了,处境也值得可怜。面对此情此景,王麻子已经没有高招,哈哈一笑,对走卒们呼喊:“够朋友,放人?”
王麻子虽然是一个土匪,却也非泛泛之辈,他似乎看透了隆盛主仆的用意。丁师傅一行即将下山,临行,王麻子吩咐小喽啰塞给丁师傅两只山兔,乐哈哈地说:“有种,替主受过,老子赏你!”
“哈哈哈,承情,承情!”老丁向王麻子打个招呼,提着两只山猫,头也不回,大摇大摆地下山去了。
这真是:
王者争权动刀枪,官贼匪祸民遭殃。
何日天下获太平,民殷国富喜洋洋。
第五回 游子顽童归故里 两家糕点两重天
中华女儿赛伟男,祖母不逊花木兰。
里里外外一把手,论功岂止半别天。
我是万顺糕点掌门人刘老太爷的孙辈。此歌,为我的祖母刘李氏而吟。
清顺治三年,衡王府被抄,腰带刘随着逃命的王府工匠们涌出王府大门。他不敢在城里逗留,携着家小,溜出阜财门(即青州城南门),躲到城南的一条谷溜里,埋锅造饭,建房隐居。这条谷溜,当时没有名号,后人称之为赵家小河。
我国上推几百年,雨水较现在丰盛,大雨连绵时间较长。小河一带位于山岭下,地势较低洼,每至夏季来临,往往山洪频来,淹地拉房,财失人亡,无法生存。刘门在此数世,后代却繁衍不盛,几有断代之危。为求生存,六世祖众兄弟邀约迁离小河,另寻出路。于是,各宗支纷纷离去。而今的小河村,为后世迁进之村民,并没有我们刘氏的后裔。
我门六世祖同胞三兄弟,长兄将二弟、三弟按置于城南较高地域西邢村,自己携妻小远赴昌乐埠南庄落户。因此,昌乐埠南庄刘氏,实为西邢村刘氏至亲族人。其余旁宗,其一赴建德村,其一赴十字村,据传有一支远赴淄博落户。
西邢村,地处二龙聚水圣地,刘门族人繁衍甚盛。刘万顺,就是西邢村刘门族人刘云之孙。
万顺糕点铺,虽然是祖爷万顺掌舵,却全凭奶奶刘李氏撑台,另外还靠爷爷的重孙儿昌乐刘宗尧等鼎力帮衬。
掌舵人心灵,口授王府糕点秘诀;撑台者手巧,复制王府糕点产品。万顺糕点铺制作的糕点,味美、色鲜、价廉,深受青州人欢迎,足可与较它开设早的隆盛糕点抗衡,时人难分春秋。
爷爷万顺通易理,晓阴阳,好交友,喜欢赶集逛庙,为人测字看相,很少过问铺子里的琐事。他为人善良,喜欢施舍,为人测字看相不但不收费,还常将奶奶好挣来的钱施舍给遇到灾难的挂友们,弄得奶奶哭笑不得。有时她暗暗长叹一声,自慰道:“也好,积阴功,获善报麻。”
刘万顺有两子一女,长子刘德亭,次子刘玉亭,俱都知书达理,不劳父母们操心。
过去的买卖人,主张“子欲成才,他人严教”,常将自己的孩儿送到其他字号学徒习艺。为了让长子刘德亭刻苦磨练,将来能顶立门户,发家旺族,奶奶让他到东门里的一家茶叶铺作徒弟,学经商。
一九三四年,三十三岁的父亲刘德亭,正是家有两个孩子的壮年汉子。在事业上,是当时青州最大茶庄的掌店伙计,铺面上的一般事,他能替掌柜作主。这年秋后,父亲押着茶叶,步行远赴沂水为店主销货。
从青州到沂水,必须翻越沂山,不是过大关,就是越小关,别无他途可行。那年月,土匪多如牛毛,押送货物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前些年,都是店主亲自押送。今年匪情更紧,掌柜的怕死,硬让父亲代押。根据以往经验,大关比小关安全些,所以他们选择走大关这条路。
这一日,他们赶到近家沟村时,天已将晚。为了安全,便住下来,准备第二天早上过关顶。父亲此行,还是挺小心的。谁能料想到,睡到半夜时分,土匪呼啦啦闯进客店,把他们连人带货押走了。他们被蒙起双目,随匪人钻进不知什么山沟。然后,又将他们蒙着目送出来。
茶叶被扣,本钱全丢,到哪里去讨要?父亲自知无法向主家交代,便打发脚力们返回青州,告知店主真相,自己躲在沂水避难,不敢回归故里。父亲为人谦和,既懂六艺博挂,亦通医道脉学,深受沂水朋友们的欢迎。其间,他结交了几个地下共产党朋友,于是便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一九三六年秋,母亲领着十二岁的哥哥春生与三岁的姐姐莲生,远赴沂水寻夫。一九三七年爆发芦沟桥事变,秋后母亲生了我。从此始,我们全家留在沂水,父亲与哥哥都是当地出生入死的抗日勇士。抗战八年,我们久居于沂水,与青州家人失去了联系。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阵胜利。秋后,我们获得祖父已经去世的消息。父亲离家十一载,思乡情切,带着年仅八岁的我,步行踏上了归里探亲的里程。
因为我年幼力弱,难耐长途跋涉,二百四十里的路程,竟然耗费了三天的时光。第三天傍晚,我们来到坐落在古道旁的井亭村,到大表哥刘璞家里休息。旅外十一年的游子初归,姑母不肯放行,我们只好在井亭村过夜。其实,井亭村至城里只有十里之遥,几乎可举步回归老家。
少壮出游斑发归,
身临家门倍思亲。
这一夜,父亲没有睡好觉。天刚放亮,父亲便将我唤醒,匆匆向城里赶去。
我是一个山里娃,从未见过大世面,青州古城在我的眼里几乎是仙境。
青州城东门,高大雄伟,门洞上面谯楼高耸,需仰视方能得见。城门洞宽阔、高大,地面巨石铺设,用脚一跺,发出“嗡嗡”的响声。整条东门大街,全用光滑的条石铺成,马车从街心穿过时,“咕噜、咕噜”的响声传出好远。
东门设内外两重城门,这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两重门洞中间,有一个宽阔的空场,人们俗称它为瓮城。瓮城里南北两侧,坐落着数家店铺,俱是青砖小瓦、长廊出厦的明清建筑物。
从父亲带我跨入瓮城那刻起,一股莫名的芳香便迎面扑来。我举首四处张望,不知香从何处来。越向前走,这股香味越加浓郁。当我们步出内城门洞后,面前的景象令我诧异不解:
青石条铺路的大街南侧,紧挨着内城的门洞,三级拔台之上,有一家店铺,明厦瓦房,门楣上悬着一面黑底子蓝字的横匾。那匾上字体浑厚有力,我却不认得它。店铺柜台外,以及台阶上下,人头涌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呀。
我悄悄地扯扯父亲的衣角,轻声问道:“大,那些人抢啥呐?”
“哈哈哈,生儿,不是抢,是挣着卖糕点呐。”父亲乐哈哈地对我说,“这就是我告诉你的隆盛糕点铺。走,吃点心去。”
不容分说,父亲扯着我的小手,将我拉到了点心铺里。咦,我明白了:那股芳香,原来是从这里飘出去的。
这家点心铺,一拉三间门面房,两明一暗。明间里安放着一溜柜台,冲着门口有一扇小板门,小板门又正对着后门。柜台里,三四个伙计忙忙碌碌,应接不暇,称糕点,打包装,额头上急得汗珠儿滚滚。
“奉辰老弟,在吗?”父亲瞟一眼柜台里的伙计,没有看到想找的人,于是便冒问一声。
“在,在。哪位老客呐?”东头的柜房里有人回应道。
不一会,布门帘儿一挑,从内房里探出半个身子。那人三十余岁年纪,个头不矮,面和目善。他在父亲身上打量了一番,疑惑地问道:“你,好像是……刘……”
“不错,刘德亭。”父亲乐哈哈回道。
“啊啊,是你?”那人急步窜过来,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激动地说, “十年,不,是十一年,可见到你了,老哥!”
这人,便是隆盛的掌柜脱奉辰。
“这是犬子,在沂水生的,取名沂生。”脱掌柜将我们让进柜房,一边为父亲点烟、沏茶,一边打量我。父亲知其疑惑,乐哈哈地告诉他。
“虎父无犬子。我听人说了,你是抗日英雄,朋友们都为你高兴呐。”脱掌柜说。
脱掌柜干净利落,给父亲沏上茶,转身立在明间后门,对着后院呼喊道:“昌儿,来稀客,是个小朋友,看点心。”
“爹,知道了!”清脆的童声从后院里传来。
不一会,一个比我略高大些的男孩来到柜房,双手端着传盘,传盘里放着四个磁碟,磁碟里盛着四色点心。那位小哥将点心摆放在我面前的桌面上,很有礼貌地说:“这是燕窝酥、蜜食、麻片与炒糖,弟弟请用。”
他,就是隆盛的少爷脱宝光,很热情。从此时起,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我是山里娃,不懂得礼貌,连声“谢谢“也不会说。这几种点心,颜色与形状各不相同,还没有吃就闻到芳香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麻片,蹦脆甘甜,越嚼越香。尝了这一种,更想尝那一种。我觉得一种更比一种好吃,哪里还顾得讲究什么体面,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些点心,我从来没有见过,只是从父亲给我讲的故事里听说过。
在我吃点心时,无意间看到墙角里安置着一个大肚子瓷缸。这个瓷缸挺怪,缸肚子上有一个圆圆的孔洞。脱小哥看到我好奇、疑惑的目光,笑嘻嘻地对我说:“那是枪洞,被小鬼子打的。枪,见过吗?”
“哼,见过?我还放过呢。”我是个天不怕,属牛的,服气过谁?闻听小哥的话,以为他是瞧不起我。于是,我猛地立起来,拉开架势,做出举手枪射击的姿态,口里喊着“啪,啪,啪——”。
我摆的架势,逗得昌哥呵呵笑。而后,我对他炫耀说:“是我老哥春生的盒子炮。懂吗?”
“你,真棒!”看来,这位小哥很羡慕我打过枪,牵着我的手说,“来,和你聊聊这个枪洞洞。”
脱家的这口大缸,原本是盛香油用的。缸上这个圆洞大有来历,且听老朽道来: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因为当权者忙于内战,不能有力地反击日寇,故令中华大地很快便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真真是:
冰封大地起狼烟,日寇铁骑蹂河山。
权者不解民疾苦,故令贼子逞凶残。
1937年10月,日本大军还没有兵临泉城下,拥有十万大军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蕖,便一弹不发,一枪不鸣,夹着尾巴弃城南逃了。
上行下效,益都县的县长杨九五,同他的主子韩复蕖一样,也于12月6日,缩着脑袋,领着大婆小妾,裹着秋收巨款,弃城南窜,躲到沂水城避难去了。
这一年恰值晕月,阳历12月8日,即古历的腊月初七日,傍晚。
一列军车,“轰隆隆”从济南方向驶来,“呜——”地一声怪嚎,“扑哧”一声,停在了益都火车站站内。随即,从列车的一溜车箱里,“噗通,噗通”,跳下一群披着黄皮,戴着钢盔,端着明晃晃刺刀的东洋鬼子。
这群鬼子兵是一个联队,约计有五百余人。它的装备很硬,步兵马兵俱全,机枪、山炮齐备。联队长小泉是个中佐,戴着眼镜,留着小胡,俨然是一个瘦猴子。
出站后,日军将六门山炮架在站前的空场上,“轰隆隆,轰隆隆”,向着益都城里一顿炮轰。顿时间,炸得城里房倒屋塌,烈火升腾,乌烟滚滚,一片哭嚎声。
当天夜里,日本兵没有进城。
第二天,也就是12月9日,即古历的腊八日,早上。鬼子兵向益都城里开拔,沿途畅行无阻,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益都城。
益都城沦陷后,商号关门,市民闭户,街上行人断绝,昔日繁华热闹的县城,立即变成了一座死城,气得鬼子兵团团转,愁得小泉联队长皱眉头。于是,小泉下令给他的部下令,挨门挨户威逼商号开门营业。
日寇能够顺利地占领中华广阔领土,是运用“以华制华”的策略,他们手里豢养着大批华人败类、卑鄙可耻的狗汉奸。占领益都后,小泉已经掌握了益都城商号的信息,知道隆盛糕点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老字号。于是,责令他的得力干将田荣小队长亲赴隆盛,希冀马到成功,让隆盛立即开张营业。
腊月十五日,清晨,天阴雾罩,朔风漫卷,街上尘土飞扬。
田荣队长率领一小队鬼子兵,荷枪实弹,将隆盛的门头房封住。隆盛号店门紧闭,里面一点声响也没有。田荣示意二鬼子叫门,一个汉奸跨上台阶,“啪啪啪”连叩门环数声,向队长讨好地大声呼喊:“田荣队长驾到,脱掌柜开门接客。”
门里静悄悄,没有任何回应。一个小鬼子等得不耐烦,几步窜上去,挥起枪托子“哐哐哐”地砸门板。脱奉辰知道这一关躲不过去,只好开门应付。他轻轻敞开店门,不冷不热地说:“客人,进吧。”
田荣没好气,阴沉着脸,“咵咵咵”闯进门头房。因为店门的门搭板没有卸下来,房内的光线较昏暗。
“你的,大大的良民,开业的有,皇军的米西。”田荣提起腰刀,向奉辰一挥,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
“太君说了,你是良民。太君叫你们隆盛即可开业,皇军要吃点心——嗯,听清楚没有?”二鬼子狗仗狼势,复述道。
“想吃我们的点心?好哇,卖饭的不怕大肚子汉,买卖人喜欢做买卖。可是,目下兵荒马乱的,原材料不足,没有鸡子,短缺香油,我脱某巧妇难为无米之粥。难,难呐!”奉辰将两手一摊,皱着眉头诉苦,听起来十分情切。
二鬼子向田荣作了翻译。田荣是只老狐狸,摇摇瘦猴脑袋,把眼一瞪,威胁说:“说谎的不许,死了死了的!搜查搜查的有!”
接到主子的命令,二狗子头前开路,鬼子兵紧随其后,田荣压阵。奉辰无奈,只得跟后,随机应对 。
脱家是二进院。前院是起身居所,自然搜不到什么。这次鬼子前来,是执行特殊任务,倒是不敢随便抢掠。
二进院是作坊。一拉三间南屋,是糕点房,炉鏊、面案一应俱全。因为已经好多天没有营业,这里没有多少制作糕点的原料。西屋是库房,储存的面粉倒是不少,的确没有香油与鸡子。
前后院已经搜查过,一无所获。田荣哭丧着脸,正准备退出去。正在此刻,从城墙根那里传出一阵隐隐约约的孩儿啼哭声。
二狗子耳朵特灵,向田荣努努嘴。田荣心领神会,领着鬼子兵来到城墙根。城墙的根部,有一个不足一人高的圆洞口,洞口用一扇薄板门挡着。孩子的哭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紧随其后的奉辰双手攥着两把汗,知道祸事将要临头了。
“哐——哐——”鬼子兵脚踹枪托捣,破门而入。
这是一个利用城墙挖凿的储藏室,里面冬暖夏凉,是储藏香油和鸡子的好去处。洞穴里摆放着两三缸香油与十来筐鸡子,足够隆盛用个十天半月的。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人吓得卷曲在角落里,一个是奉辰的妻子,怀里揽着三岁的儿子小昌,另外两个是字号的仆妇和厨娘。本以为藏在洞里安全,想不到还是被鬼子找到了。
“良民的不是,良心的不好!”田荣恼羞成怒,掏出手枪,“嘡——”,枪弹穿进鸡子框里,恶恨恨地说,“鸡子的有!”
“啪——”又是一枪,将香油缸穿了一个圆洞,一股香油“嗤嗤”地从孔洞里射出来。他转回身,狠狠地瞪着奉辰说,“香油的,也有!”
随后,田荣又转向蜷曲在角落里的奉辰妻儿,冷冷地问奉辰:“妻儿的有?”
奉辰料到田荣要向他的妻儿下毒手,便闪身扑过去,用身体挡住妻儿,忍气吞声地说:“这事与他们无关。敝号明天开张。”
田荣借坡下驴,将嘴一咧,冷笑一声,说:“幺西。你的,喜欢喝罚酒?明天的开张!”
田荣领着他的喽啰们滚蛋了,奉辰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隆盛锁门闭户,一家三口不知去向。田荣气得咬牙切齿,有气也无处发泄。
嘿!
锦鲤逍遥脱钩去,笨翁气得直瞪眼。
待到他日成龙时,除魔全赖风雷电。
来到东门里脱家,吃得好,玩得欢,早已将探家的大事丢到了脑后。当听到父亲的催促时,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脱家,跟着父亲继续前行。
从隆盛出来,沿着东门大街走去,行不了几步,便来到石桥子。以石桥子为界,向南是南营街,向北是北营街,亦即剪子巷。
我们家的宅院邻街,正对着伙巷街东口,本来属于剪子巷的繁华地段。那是一拉四间门头房,看来往昔十分气派。可是而今,南头三间早已坍塌,只有南头半间瓦屋顶仍存。前脸破旧的门搭板子尚在,独扇板打门子虚掩。北头一间还算完好,砖瓦房,大出厦,明柱稳立,是叔父开设的饼铺子。举目望去,残垣上枯草在寒风中摇曳,断梁上饥雀在悲鸣。
推开单扇板打门,步入屋框子查看,南间西南角上,废弃的点心炉犹存;东南角上,一大摞残破的摆放糕点的木盘子仍在。糕点木盘子上堆放着几个尚未用过的残旧的木制糕点盒子。那些做糕点的模具,则凌乱地丢弃在木盘子周围。
这,哪里是我想象中的堂皇商号呀?父亲曾告诉我,我们刘家是大明王朝衡王府糕点师的后裔。他还告诉我,爷爷开着一家万顺糕点铺,我们糕点铺的糕点,还曾经是清朝朝廷的贡品呢。谁曾料到,只有十年的功夫,我们刘家的万顺糕点铺已经败落到这种凄凉的境地了。
我想,如果父亲不离开故里,我们万顺糕点铺何至于落到如此悲凉的下场呐。此为誰之过?
哎:
满心欢喜事,却是空喜欢。
游子不忍赌,睹时泪涟涟。
拜见叔父母后我才知道:父亲南下不归,祖母盼子情切,郁郁成疾,不几年便故去。祖父不善经营,叔父不爱此道,我们的糕点铺倒闭了。陈旧老屋经不住风吹雨打,不几年便坍塌了。
脱刘两家,都是糕点世家,而今却是:
风吹雨打十几年,两家糕点两重天。
一家业盛蒸蒸上,一家庭衰何人怜。
游子归来无名悲,是是非非对谁言。
狂歌一曲告父老,志士血泪沃故园。
太平盛世勿忘本,反贪固国需倡廉。
余韵 世世代代誉不衰 隆盛糕点竞上乘
青州,为华夏古都,佳果美食誉满神州。隆盛糕点,向与青州银瓜、益都蜜桃齐名,皆为朝廷贡品。
隆盛之先祖,为明朝衡王府糕点师。脱翁万隆,于清代咸丰年间首创隆盛号。
隆盛糕点,彼时已家喻户晓,深负众望,至祖脱奉辰一辈,更促隆业飞升。今日之隆盛,宝光率其子安利兄妹促事业愈加火红,厂楼壁立披彩霞,事业兴隆冠花都,北京上海,俱闻其名。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领
域研究的专门机构,已成功考察、推荐与确立潍坊镶银、李方屯年画、景芝酒,王村醋、周村烧饼等诸家老字号,成绩斐然。
该研究中心主任孙冬宁,偕同著名摄影家段新培,率领十二位研究人员,于近日莅临青州,考察隆盛事业,打造隆盛山东老字号品牌,将促隆盛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我们脱刘两家是世交,宝光是我的学友,安利是我的学子。为此,特吟古歌以赞之。
昔日青州名家多,先有森盛后北城。
今日隆盛尤胜昔,神州无处不闻名。
银瓜蜜桃誉不衰,隆盛糕点竞上乘。
色香俱佳非凡品,嫦娥闻芳亦动容。
老店自古人青睐,新厂壁立惊彩虹。
隆食味美脍人口,乡歌俚语争传颂。
谁人自咱青州过,不登隆门同虚行。
既登隆门呼不归,满店飘香诱馋虫。
三行三止三回首,长思长恋误长程。
待到复来青州日,邀朋会友共品评。
(注:所有图片均由隆盛糕点厂、刘沂生先生提供)
(作者简介:刘沂生,自号犟牛,笔名瘦叟,作协会员,传奇作家。山东青州人,1937年生,1963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数十年来,潜心教育,殚精育李,是一方名师。
十年“浩劫”,中华大地极左路线盛行,中小学教师曾一度沦落至被社会歧视的深渊,被世人贬之为“臭老九”。1984年,刘沂生身处基层,甘冒风险,挺身而出,为师请命,以《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为题上书《人民日报》,呼吁“救救教育,救救教师”。《人民日报》于1984年9月2日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摘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阅后,于9月4日做出“尊师重教”重要批示。陈云“尊师重教”批示得到举国落实,从1985年1月份起专门为教师提了工资,并将每年的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恢复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刘沂生亦被誉为“给中国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
自幼酷爱文学,诗词歌赋俱习,尤钟冯梦龙文体。人届暮年,积习愈炽,晚年成书,厚积薄发,先后出版了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历史人物传奇《魏嵋传》、传奇集著《古州传奇》、英烈传《碧血沃古州》及诗集《草堂清韵》等五部作品,被“中华通俗文艺研究会”授予“中华知名艺家”誉称。
著名学者、俗文学学会顾问刘峻骧先生对刘沂生的传奇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作者调动传奇文笔的种种技法,吸收当代小说的诸多技巧,奇峰叠出,有血有肉、波澜起伏,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这些传奇作品,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既可阅读,也可演唱的新文体,为当代传奇创作趟出了一条新路子,拓开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