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丁丽华
    

基本信息

丁丽华

性别:女

年龄:5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东路大鼓

从艺年限:35年

单位及职务:安丘市青云山艺术团

所属地区:安丘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068

个人简介

  丁丽华,女,1973年2月生,山东安丘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和姐姐欣赏到了安丘大鼓演出。出于一种乐趣爱好,两人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至今。现为该非遗项目山东省和潍坊市两级代表性传承人。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艺人们的演唱实践中不断对唱腔进行加工和润色,并运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乐器,如坠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乐日趋完善。如今,很多到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游玩的市民看到东路大鼓的演出后,纷纷前来学习观摩。每年姐妹俩与她的团队都会表演几百场,现在固定的学生也有二十余人。


荣誉证书

2012年12月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10月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第五批省级非遗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2016年11月北京“中华颂”全国第七届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赛场安丘市非遗项目东路大鼓《特殊处方》节目成功入选,并荣获银奖。

  2016年2月在济南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曲艺传人学术交流展演”活动,安丘市青云山景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丁淑红、丁丽华姐妹代表潍坊市参赛,其表演的新编曲目《特殊处方》,获全国曲艺大赛铜奖。


个人图片



丁氏姐妹《特殊处方》.jpg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潍坊文明网发表时间:2018-01-12 


安丘市文广新局:非遗文化进校园 传统文化展风采


 

  图为东路大鼓省级传承人丁淑红、丁丽华演唱新编排的《山村清风》

  2017年,安丘市文广新局举办了多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持续传承。

  2017年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该局又组织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孙膑拳,省级非遗项目东路大鼓、潍坊市级非遗项目太祖长拳、闹台锣鼓、安丘剪纸、安丘面塑、山东快书、安丘羽毛画等14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走进青云双语学校和莲花山中学,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传统文化课。

  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将该市非遗传承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激发了学生了解非遗、保护非遗的兴趣点,有效扩大了非遗保护在校园中的影响,为广大青少年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丘市东路大鼓新编曲目获全国曲艺大赛铜奖

来源:中国安丘 更新时间:

近日,首届“全国优秀曲艺传人学术交流展演”活动在济南举办,安丘市青云山景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丁淑红、丁丽华姐妹代表潍坊市参赛,其表演的新编曲目《特殊处方》,获全国曲艺大赛铜奖。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曲艺艺术,由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济南市委宣传部联合创办了以“学术艺术相互动,交流竞赛互激扬”为特色的“泉城书会”和以“全国优秀曲艺传人学术交流展演”为主要内容的首届活动。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浙江、江苏、山东等十余个省市区20多个曲种、100余个国家级和地方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曲艺界专家学者参与本次活动。

东路大鼓于清末传入安丘,经过几代艺人加工努力,逐渐形成了独具体系和韵味的“安丘大鼓”,而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艺人们的演唱实践中不断对唱腔进行加工和润色,并运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乐器,如坠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乐日趋完善。2009年,安丘东路大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很多到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旅游的游客看到东路大鼓的演出后,纷纷学习观摩。丁淑红、丁丽华和她的队员们每年都会表演几百场。

此次安丘市东路大鼓新编曲目获国家级曲艺大赛铜奖,不仅发扬光大传统曲艺,更体现出了文艺创新的力量,进一步叫响了安丘旅游文化品牌。


齐鲁网

东路大鼓传承人在潍坊安丘青云山演出安丘大鼓

来源:齐鲁晚报 2013-10-18 16:45

关键词:东路大鼓 青云山 安丘 潍坊

[提要]17日上午,在潍坊市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齐鲁民俗村内,东路大鼓传承人丁淑红、丁丽华姐妹正在为观众演出安丘大鼓。今年47岁的丁淑红年轻时在安丘市京剧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和妹妹欣赏到...

原标题:安丘大鼓:悠悠鼓韵百余年


 用到的道具十分的简单,一面鼓、一根竹子做的鼓锤一副铜板。铜板上用手捏的  地方已经被磨得发亮。

K05_0033

  化妆的地方略显简陋。

K05_0038

  每一次演出都忘情投入。

K05_0039

  除了演奏传统曲目,剧团还自己编排一些现代曲目进行演唱。

K05_0040

  经过多年的表演磨合,姐妹俩在台上已十分默契。

    17日上午,在潍坊市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齐鲁民俗村内,东路大鼓传承人丁淑红、丁丽华姐妹正在为观众演出安丘大鼓。

    今年47岁的丁淑红年轻时在安丘市京剧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和妹妹欣赏到了安丘大鼓演出。出于一种乐趣爱好,两人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安丘大鼓。

    “一开始家里人都不支持,说这是不务正业。”无奈之下,姐妹俩用录音机录下来偷偷地带回家模仿练习。就这样,姐妹两一直到现在。2009年,东路大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丁淑红被确定为东路大鼓非遗传承人。自此以后,丁淑红和妹妹丁丽华的肩头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将东路大鼓(安丘大鼓)传承发扬下去。

    丁淑红说,清末东路大鼓传入安丘,经过几代艺人加工努力,逐渐形成了独具体系和韵味的“安丘大鼓”,“安丘大鼓安丘味,满口腴腮真带劲”.一副支架、一个羊皮鼓、一个鼓槌、一对鸳鸯板,一个人敲着鼓、打着鸳鸯板、唱着曲子,这就是最原始的安丘大鼓的演唱形式。

    而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艺人们的演唱实践中不断对唱腔进行加工和润色,并运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乐器,如坠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乐日趋完善。如今,很多到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游玩的市民看到东路大鼓的演出后,纷纷前来学习观摩。丁淑红表示,每年她和她的队员们都会表演几百场,现在固定的学生也有二十余人。

    锣鼓一响,字正腔圆。舞台上,沉寂了多年的安丘大鼓又回来了。 (文\本报记者 李涛 片\本报记者 孙国祥)


logo.gif

安丘大鼓:悠悠鼓韵二百年

潍坊新闻网 2009-03-19 10:33:02


演唱安丘大鼓


安丘大鼓伴奏乐器

潍坊新闻网3月19日讯  “依儿呀,依儿呀(哎),连把(那个)星奎叫几声。”锣鼓一响,字正腔圆。春节前后,安丘乡村的舞台上,沉寂了多年的安丘大鼓又回来了。这段新编的《咱百姓心中的一颗星》,那股土声土韵、满口腴腮的劲一点都没变。流传安丘大地近200年的大鼓艺术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乡土古韵

安丘大鼓是在鲁南东路大鼓的基础上,经安丘艺人不断改编创作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清道光年间,东路大鼓传入安丘,最早的传播人就是有着“南有李景祥,北有孙双宾”之称的李景祥。到了咸丰年间,时大本、袁景堂、辛宗江等安丘民间艺人,结合安丘的民间曲调,不断创新,广收弟子,传授技艺,使这种曲艺形式在安丘广为流传。到了民国初年,不管在曲调、曲牌还是在唱词上,传唱的大鼓都有了浓厚的安丘风味,安丘大鼓雏形已经形成。

●曲苑奇葩

安丘大鼓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安丘县曲艺协会,让飘散在民间的艺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组织。艺人李及第被选为协会主席。

追溯安丘大鼓的发展脉络,就不能不提李及第,他是安丘大鼓的“开山”艺人,早年他拜苏太平为师学唱大鼓,在大鼓的演唱和演奏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1963年,安丘成立县曲艺队,聚集了全县流散民间的50多名艺人,由李及第任队长。曲艺队每年集中培训两个月,由李及第统一教唱词曲。在这期间,他把东路大鼓的精华和地方戏曲茂腔、吕剧及民间小调融为一体,并不断加以改编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安丘大鼓基本唱腔。1965年,在昌潍专区曲艺工作会议上,李及第首次以安丘大鼓的形式演唱了《俩鸭蛋》,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李及第也以安丘大鼓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为人们所传颂。

安丘曲艺队在十余年的演唱实践中,不断对唱腔进行加工和润色,并运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乐器,如坠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乐日趋完善。在演唱形式上,也由过去的单人演唱发展到多人演唱,由单纯男声演唱发展为女声或男女声混合演唱,使安丘大鼓增强了表现力,能够像地方戏曲一样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安丘大鼓演出的曲目达200多个,从业人员70多人。仅《刘秀下南洋》一年演出就有七十多场次,广泛流传于民间。就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且完整清新的安丘大鼓艺术体系业已形成。

        随着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曲艺队常年不懈的演出,安丘大鼓传遍了安丘的村村户户,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群众评论说:“安丘大鼓安丘味,满口腴腮真带劲”。1978年,安丘大鼓《献药方》参加潍坊地区文艺会演,荣获创作、演出二等奖。

●鼓韵重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老一辈大鼓艺人的年老体弱、相继离世,传统的大鼓演出活动逐步停止了,大鼓的演出队伍日趋弱小,加之新兴娱乐形式的不断涌现,电视的普及更是给传统曲艺带来巨大冲击,欣赏传统曲艺的观众大为减少。

在这种形势下,曾经在民间舞台上盛极一时的安丘大鼓慢慢沉寂了,由于安丘大鼓的许多曲目都是口耳相传,许多优秀的曲目已经失传,安丘大鼓已出现后继无人的困境。

安丘大鼓作为多种民族艺术形式融合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对它的保护与开发已是迫在眉睫。为此,安丘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建立了东路大鼓专业档案,收集整理曲目、曲牌及录音、录像资料,到目前已抢救整理出《刘秀下南阳》等50多个曲本。并组织曲艺专家深入到乡村,走访民间老艺人,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录制音像资料。姜国治、代云等老辈的安丘大鼓的传承人,更是积极搜集整理传统曲目,出版理论专著,并举办安丘大鼓培训班,传徒授艺,培训出了一批安丘大鼓的青年继承人。如今,安丘大鼓已被列入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丁淑红、丁丽华、董志香、陈宗花、鞠树堂等新一代的艺人成为演出的骨干力量。

如今,安丘大鼓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创作出了反映社会新生活的《张老哥投资记》、《丁秀英盼夫》等优秀曲目,并多次演出获奖,让安丘大鼓重新回到了乡村的舞台上。 

记者冯砚农通讯员陈鑫曹昭民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