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5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晒盐技艺,卤水制盐技艺
从艺年限:34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默锐盐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所属地区:寿光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2628
杨树仁,男,1969年5月生,山东默锐盐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当前寿光卤水制盐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市级传承人。
1990年大学毕业后,杨树仁来到父亲工作的盐场,从事原盐生产工作。在熟知卤水制盐技艺的各个工序基础上,他与老工人共同规范了修滩、制卤、结晶管理技艺等制盐方法,编写了《卤水制盐技艺》。
卤水制盐历经几千年,可视为中国古代沿海制盐技艺的活化石。寿光曾是商王朝的制盐中心,也是国家食盐官营的起源地,对研究我国制盐历史、制盐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地下卤水制盐技艺流程较为复杂,操作要求高,是卤水与自然气象的奇妙结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是世界制盐工艺的奇葩。地下卤水制盐的原理和技艺流程,体现了历代盐工的精湛技艺与杰出的文化创造精神。与制盐技艺有关的行业规矩、谚语短谣以及故事传说,体现了传统道德与乐观精神。可以看出,盐的制作技艺不仅是一项特殊的生产活动,还是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
为保护卤水制盐技艺,墨锐公司建立传承基地和卤水制盐技艺馆,广泛收徒,口传身教。积极支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成立“中华盐宗夙沙氏科技文化研究会”,弘扬中国海盐文化。同时,墨锐公司预计将投入资金700万元,用于卤水制盐技艺的调查、挖掘、征集、建档、保护,建设卤盐技艺文化馆、卤水制盐技艺培训中心等。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制盐起源于商、周时代。据《尚书•禹供》载,这一带“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稀”;商周时期用陶罐纳卤煮海,称之“煮海为盐”;汉代,煮盐改为煎盐;明朝,煎盐改为熬盐;清初,开始滩田晒盐至今。
制盐工具古今不同,但修滩、上水、制卤、结晶、收盐等工序基本一致。修滩:蒸发池、调节池扒压1至2次,结晶区扒压3次,使其土壤达到最佳含水量,最佳密实度,做到池底坚实平整,不渗漏。上水:提取地下卤水的方法。井距不少于150米,大口井深6~8米,机井深60~80米,制井时先用红泥封住淡水层,咸水层井管外用沙填实,使井水浓度高、水量大,井水提出后,入储水圈备用。制卤:制卤是利用自然条件将井水逐渐浓缩成饱和卤的过程。结晶:结晶是制盐的主要工序,古代用煮、煎、熬法,近代以后主要是滩晒。收盐:用盐耙将盐堆起,然后将盐运出入坨。
2012年12月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编写了《卤水制盐技艺》。
盐田已经晒出的部分结晶
对话杨树仁
作者:记者
秦景光 高文淙 发布时间:2013-1-15 15:36:53
杨树仁,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在采访杨树仁董事长之前,我们听过从员工到高管,诸多默锐人对自己老总的多种评价。一个显见的共识就是,杨树仁并非仅仅在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而是将此作为一项事业,对员工、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着极强的责任感。
其中,文化办主任、尚易咨询公司总经理杨树人的几句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眼里,这个与自己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默锐董事长,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事非常大气,让人觉得非常有出息,很有智慧。凡事举重若轻,多么大的苦难,多么纷杂的工作,在他的清晰思路下,一切都非常简单。他与一般企业家有所不同,说社会责任也好,说品质高贵也好,他想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一番伟大的事业。”
2012年7月到9月,记者多次赴默锐采访,数次与杨树仁董事长见面。印象中,他一直很忙,为企业,为员工,为联盟,为行业,一直不停的奔波。有趣的是,每次出差回来之后,杨树仁总会针对企业发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乃至有高管笑着对记者说,我们每天都得需要学习,否则跟不上杨总的思路。言语中,透露出对这位睿智的企业领航人的敬佩。
当记者提及想对他做一次专访时,杨树仁董事长总是摇摇头,说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小事”。
8月底的一个深夜,默锐总部一楼大厅,杨总终于有时间坐了下来,与记者面对面聊了聊“家常”。
谈联盟
我对这个行业有感情 就想切切实实做点事
记者:杨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作为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长,您如何看待联盟?
杨树仁:把一个企业办好是企业家的责任,把企业变成产业要靠政府主导,而把产业优势整合要靠联盟来打造。当初成立联盟的本意,是想通过抱团发展的形式,避免企业间无序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做好各成员单位技术开发上的分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集中度,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联盟成立这几年来,通过交流、沟通,联盟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通过长期探讨,使产品互相规避,避免了一些恶性竞争,实现了抱团取暖,科技凸显,和谐发展。
记者:据了解,在联盟成立这几年,您和默锐为联盟做了大量的工作。
杨树仁:在联盟成立前期,在资金和人员上,默锐确实付出了一些,甚至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但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有句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对这个行业有感情,只想切切实实做些事。溴素开发本身是一个鸡肋产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只有我们这些傻的可爱的人才会对这个行业有感情。用联盟郝秘书长的话说,这是一项我们不以此为生,而以此为荣的事业
其实这也是一个传承,我爷爷、父亲都是卫东盐场的工人,都是这个行业内的人。我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感情。
还有一点,企业与联盟两者的发展谁也离不开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企业在寿光这个地方要继续发展,面临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同行业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而一个行业的问题,最好要通过联盟的方式来解决。这几年,通过做联盟的工作,对默锐也有好处。通过树立联盟的发展目标,我们梳理了默锐的企业战略,因为我可以跳出默锐看默锐,总结得失,吸取教训,明确目标,看清未来。而通过联盟对产学研的运作,默锐的技术创新工作获得了进展,整个行业也获得了发展,对默锐来说,也有很大益处。
谈默锐
默锐“死”过三次 每次磨难都是提升
记者:杨总,在接触默锐的这段时间里,我非常敬佩默锐的企业精神。从卫东盐场的一个车间,到现在的规模,可以说非常的不容易,也非常的不简单。作为默锐的领航人,如何评价默锐这十几年的发展?又是什么支持着你和默锐一直走下去?
杨树仁:一路走来,我们企业也曾出现过几次危机,甚至可以说,默锐“死”过三次。但是,每遇见一次磨难,对企业来说都是一次质的提升。这几次危机,都是默锐非常宝贵的财富。
企业能走到现在,我感觉是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的责任和一份卤水化工人的使命感支撑着我。
虽然企业到了今天,但我一直觉得我只是做了很小的事,企业能有今天,离不开各级政府、科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支持,离不开我这帮兄弟、默锐的这个团队。
记者:默锐在发展中遇见过的磨难,或者说您刚才说的“死过三次”,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杨树仁:第一次出现困难是在我们16个人开始创业的那段日子。当时是在1996年,卫东盐场给了我们30万的流动资金,要求我们每年交5万元的利润。当时卫东盐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国有企业,我们的员工基本上是以停薪留职的名义出来的,仅凭一腔热血和对资产的责任意识成立了精细化工厂。由于对市场的认识模糊,运作不科学,在半年的时间内就把公司给的30万给花光了,甚至生产出了40多万元的废品。可以说,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我们当时员工去运原料,都用地排车——这是我们当地的一种手推车,非常的吃力,也非常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也可以说是一次冒险。当时,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把二溴醛这个产品的纯度从85%左右提高到了95%。但我们心里没有底,不知道能否得到客户的认可。我就赌了一把,跟业务员一起到了客户那里,跟客户签了一个卖身契,就说如果因为试用我们的产品给你们造成经济上的影响,责任和损失由我们全部承担。
说实在的,我当时心里没有底,忐忑不安。我们在外面等着,人家试用,但试用以后,通过我们的这个产品,客户每生产一吨产品,就降低了两万元的成本,客户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
从那以后,我们就把产品市场推广开了,企业也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可以说这一次质量的提升,对客户的承诺我们也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第二次比较大的危机是在改制的时候。当时,我们相关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基本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因为,我们在成本及技术各个方面都没有优势,当时卫东盐场经济也不是太好,不可能给我们很大的投入。而且,由于前几年企业的产品都比较正常,比较红火,大家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危机。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改制,不开发新产品,企业就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跟领导不断沟通,进行了改制。但改制以后,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了,我们是从2000年元旦开始正式独立运作,半年的时间,我们整个公司赚了420块钱,这个数字我终生难忘。当时改制了,厂里已经有了百十号人,能不能支撑下去?企业能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怎么办?我们只能开发短平快的新产品,所以当时也有些急于求成,一年开发出多个产品,比如说,β-溴苯乙烷、溴氯丙烷都是那个时候开发的,这些产品可以说是救了我们的命。
第三次危机是在2002年和2003年,当时我们犯了急于求成冒进的错误,一个是投入1500万建了现在的二厂,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两年内基本上没有打开市场。还有一个是王高溴丙烷工厂的建设,在客户那里造成一千多万的资金压力,可以说是不堪重负。
记者:非常困难。
杨树仁:对,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还是挺过来了。这就是默锐历史上的三次危机,每次危机我基本上都是失眠半年。幸运的是,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每一次危机都带来一次很大的提升,第一次是靠质量战胜了危机,第二次是靠产品开发度过了危机,第三次是由于企业急于求成造成的,给我们带来了教训和经验。现在的企业都在讲发展再发展,其实不死才是硬道理。
谈员工
有这样的一帮兄弟 我非常感动和自豪
记者:其实,这些曾经的磨难都给默锐带来了不同的教训,甚至可以说带来了一些机遇,虽然这些机遇都是被逼出来的。
杨树仁:对,当时我想的最多的还是要坚持挺过去,否则整个企业就不可收拾。经过这些磨难,默锐形成了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是一个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团队。没有经过困难洗礼的企业,没有经过九死一生的企业就是昙花一现,也没有团队精神可言,那不叫企业。
记者:在接触默锐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有的默锐人身上都有一种坚强、拼搏、热爱企业的精神。
杨树仁:有时候我也非常感动和自豪,有这样一帮兄弟和这样一个团队。默锐的二十四字方针“塑魂取势、守正出奇,竞道机制、八荣八耻,戒爱福利、尊严落地”是对企业战略的定位,更是对企业员工的厚爱,从而能使公司上下形成一种氛围,一个积极向上的能量场,以推动和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记者:在默锐的“双十”展览馆里也看到了一些非常令人感动的事迹,杨总能不能讲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杨树仁:大约在2001年11月份吧,当时我们在王高建厂,由张伟华挑头,这个工程真正体现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吃苦团结的精神。一个月的时间,在冰天雪地里建设工厂,他们每天晚上基本上12点之前都在工作,那时候还在下雪,条件很艰苦,但可以说他们创造了默锐历史上一个速度奇迹,应该说这是令我最为感动的一件事情。
甚至可以说,我的责任感是被我们这一帮兄弟感动出来的,假如你不负责任,那真是一个罪人!
在我的心目中,有六大关系,员工、客户、政府、专家、金融、股东。在这些关系中,员工是排在第一位的。员工是亲骨肉,我要通过默锐的规定以及相应的福利政策让员工们在默锐活的有目标、有希望、有尊严。所以,原则上,默锐从成立那天起就要让员工在衣食住行和成长方面每年都有所提升,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企业非常困难,那年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员工的收入仍然增加了10%,但是那年公司股东没有分红。
记者:这点非常的不容易。
杨树仁:我一直把他们当做一家人,从2009年开始,默锐为员工的父母每年查体一次。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吧,我们的收入开始向基层员工倾斜,还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企业中高层自动降薪10%到40%,但是我们基层员工的工资涨了10%左右。可以说,他们是默锐的财富,他们与默锐是利益共同体。
谈责任
默锐不断发展的过程 也是奉献社会的过程
记者:在外界看来,默锐一直是一个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的企业,包括杨总您本人,不管是不是默锐的员工,给您的评价都是一个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杨树仁:社会责任是企业,也是企业家的应做的一件事情,这是义不容辞的,不做不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关注到这一点。
对默锐来说,从创业之初,我们就意识到,履行公共责任是一个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默锐一直致力于做好企业公民这一角色,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反哺社会视为己任,致力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默锐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逐步奉献社会的过程。
记者:能不能谈谈您对社会责任的看法?
杨树仁:我是这样看待社会责任的,不能将这件事情空空而谈。比如说,企业的环保问题就是社会责任的一方面,这是一个企业责任感的底线。我们的做法是,将这一问题与经济杠杆连接起来,这样企业才有积极性,也才能继续做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问题产业化,而不是一味苍白无力的谈社会责任。比如说,在寿光羊口污水处理,一直是个大问题,而由于缺水的原因,工业用水缺乏也是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办成产业,在解决污水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以及附近一些企业的用水缺乏问题,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实现共赢。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企业责任持续的做下去。
记者:能不能具体介绍下这个项目。
杨树仁: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中水回用项目。中水回用,就是将化工产生的污水通过深度处理,形成可以循环利用的工业用水、消防用水、绿化景观用水等,建立“水银行”。通过项目不仅可以解决化工污水问题、改善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解决企业用水短缺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极强的示范效应。
另外,早在2009年,默锐就投资扩建了污水处理厂,大大改善了周边环境。为附近居民营造了清新、整洁的生活氛围。
记者:社会各界对默锐的评价都很高,称默锐是一个有担当的企业。我们也注意到,在公益事业方面,默锐付出了很多。
杨树仁:在过去这些年,在支撑公益事业方面,公司确实做了一些事情,比如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捐款活动、每年扶持残疾人、捐资助学、修路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谈创新
没有技术创新 就没默锐今天
记者:作为一家卤水精细化工企业,默锐对技术创新可以说一直坚持不懈,这些年是如何做到的?
杨树仁:我们一直把创新率先、平台凸显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科技默锐、和谐持续”,是我们这几年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可以说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默锐的今天。
记者:默锐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有多少?
杨树仁:用个玩笑话说,默锐一直是在用“腐败”的眼光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现在默锐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大约能占到销售收入的5%左右吧,未来的目标是7%。
记者:在技术创新方面,默锐有没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杨树仁:我认为,技术创新也好,产学研合作也好,院士工作站也好,都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
以与潍坊科技学院的合作为例,我们和潍坊科技学院合作共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大楼,成果共享。另外,我们还聘用了学院的四位教授,他们都是博士,默锐让他们在企业搞研发,每人负责一个产品线,下车间。我们签署约定,如果企业效益不好,他们可以回学院做教授。如果企业效益好,他们就继续做下去。这样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产学研合作比较好的一个方式。
我们还与四川大学等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把专家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并给这些专家一定的股份,这样就可以说成立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一辈子的联系。另外,我们的产品,要做就做到极致,做不了世界第一,我们坚决不做。所以,及时向国内外学习很重要。我们在美国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把全世界最好的技术吸收。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企业要靠不断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和更新产品带来持续发展。开发新产品必须像家族繁衍后代,否则就短命,这是企业很重要的一个生命线。
记者:默锐在这方面有没有遇到过挫折?
杨树仁:在历史上,我们总共开发了有三十多个新产品,但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多个,其余的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逐步退出了,现在看来,其实都可以算是决策失误,这是我们的教训。当然,在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开发新的产品,也可能还会有失误,但创新不会也不能停止。
记者:创新无止境。
杨树仁:对。我常说,企业没有永远的成果,只有永远的创新;领导没有永远的笑颜,只有永远的思索;管理没有永远的真理,只有永远的精进。
谈未来
企业要像榕树 做到独木成林
记者:您如何规划默锐的未来发展?
杨树仁:在我看来,一个企业如同一棵榕树。我们都知道,榕树最大的特点就是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能够实现“独木成林”,甚至可以说,榕树在这一点上是木本之王。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文化是树根,发展战略是树干,市场客户是树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要做好了这几点,一个企业就会像一棵榕树一样,做到“独木成林”。
这是我常对员工讲的“榕树法”,也就是默锐的生存法则。此外,默锐还秉承这样几个法则。一是“豹子道”,我们都知道,豹子是一种杂食动物,生存能力极强,在自然王国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这是我们企业的竞争战略,只有像豹子一样,才能做到战无不胜。还有“问题术”,也就是我上面所谈的问题产业化,将问题打造成产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共赢。最后一点是“技术器”,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技术创新也好,产学研合作也好,院士工作站也好,都是企业发展的一种依靠,或者说是一种方式、工具。这几点,是默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则。
默锐如何才能成为百年、百强、百亿企业?毛主席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们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释放出内在潜能、极大地提高效率,进而步入新的必然王国。这样不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人类便从一个文明迈向了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
我所希望的,就是默锐在不断的向更高层次迈进!
卤水制盐技艺成国家级“非遗”
2014-08-01大众日报
寿光某盐场工人正在用传统方式制盐。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孙霞
7月16日,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寿光卤水制盐技艺赫然在列,入选传统技艺中的制盐技艺。
卤水制盐技艺是以地下卤水为原料,利用滩涂,结合日光和风力曝晒、蒸发,制取饱和卤水,进而结晶制取原盐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南岸寿光一带。
寿光制盐已有4000年
“世界制盐莫先于中国,中国制盐莫先于山东。”寿光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盐业生产基地。据历史文献记载,寿光制盐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历经商周时期的煮盐、汉代的煎盐、元明时期的熬盐、清初至今的晒盐等发展阶段。
清初,寿光官台场为重要盐产地之一,雍正、乾隆时实行“恤灶惠商”,盐滩发展到292副,年产盐7500吨。1908年,盐滩发展到405副,年产盐5万吨。到1949年,盐田达1153副,年产原盐9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寿光卤水制盐技艺不断完善和发展,结晶池由平晒改为塑膜苫盖,原盐生产由季节性产盐变为一年四季产盐,年产原盐500万吨。
寿光卤水制盐自先秦时期汲地下卤水到现在的抽取地下卤水晒盐,取卤—蒸发—结晶成盐,其打井、修滩、取卤、制卤、结晶等技艺工序,都是靠人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感观把握进行,口口相授、代代相传。
“从事盐业生产的人们特别注重对天气变化的精准观察,并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许多天气谚语,便于分析掌握天气形势,组织原盐生产。”山东默锐盐盟化工有限公司寿光卤水制盐技艺保护工作专门负责人王慧说,寿光地区独具特色的地下卤水制盐技艺由此形成。
卤水制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寿光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盐及盐化工基地。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盐业大会上,寿光被确认为“世界海盐生产发祥地”。
2012年,中国盐业协会授予寿光“中国海盐之都”荣誉称号。
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劳作模式的转变,卤水制盐传统技艺越来越被人们淡忘。”王慧说,卤水制盐全凭人的经验和感观掌握,富有经验的老盐工有的已谢世,有的年事已高,这项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制盐工作劳动条件艰苦,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致使卤水制盐技艺后继乏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化劳作逐渐代替手工的传统技艺,再加上工业用地日渐广阔,占用大量的盐田滩涂,滩田面积越来越小,这一宝贵的传统制盐技艺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传承危机。
山东默锐盐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树仁,是当前寿光卤水制盐技艺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卤水制盐技艺,并使之得到传承、发展,不至失传,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杨树仁说。
1990年大学毕业后,杨树仁来到父亲工作的盐场,从事原盐生产工作。在熟知卤水制盐技艺的各个工序基础上,他与老工人共同规范了修滩、制卤、结晶管理技艺等制盐方法,编写了《卤水制盐技艺》。
“保护传承卤水制盐技艺,具有多重价值。”杨树仁说,卤水制盐历经几千年,可视为中国古代沿海制盐技艺的活化石。寿光曾是商王朝的制盐中心,也是国家食盐官营的起源地,对研究我国制盐历史、制盐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地下卤水制盐技艺流程较为复杂,操作要求高,是卤水与自然气象的奇妙结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是世界制盐工艺的奇葩。”杨树仁称,与此同时,地下卤水制盐的原理和技艺流程,体现了历代盐工的精湛技艺与杰出的文化创造精神。与制盐技艺有关的行业规矩、谚语短谣以及故事传说,体现了传统道德与乐观精神。可以看出,盐的制作技艺不仅是一项特殊的生产活动,还是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
为保护卤水制盐技艺,墨锐公司建立传承基地和卤水制盐技艺馆,广泛收徒,口传身教。积极支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成立“中华盐宗夙沙氏科技文化研究会”,弘扬中国海盐文化。同时,墨锐公司预计将投入资金700万元,用于卤水制盐技艺的调查、挖掘、征集、建档、保护,建设卤盐技艺文化馆、卤水制盐技艺培训中心等。
寿光力推卤水精细化工技术创新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0-03-29 10:18:16
潍坊新闻网3月29日上午讯 3月28日,由13家企业、4所高校和1所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寿光市成立。这是我市首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解决卤水精细化工产业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技术,促进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我市北部拥有富含溴素的独特地下卤水资源,经过几十年发展,一批卤水精细化工企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已成长为支撑海洋化工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无序低层次重复建设问题,以原料型和中间型产品为主,迫切需要提高产业附加值和集中度,由企业竞争向产业联盟跨越,实现资源优势向高端产业优势转变。
在此背景下成立的联盟,将以高端、精细化和高附加值为目标,联合国内卤水精细化工领域的主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创新合作组织,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战略联合研发,拉长卤水利用产业链,为莱州湾沿岸卤水精细化工产业带高端化、精益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联盟理事长杨树仁表示,联盟成立后,将着重在以下五个领域进行技术和系统集成创新:开发新型卤代与卤化单元技术,形成较完整的卤系中间体产业链;开发新型高端卤系与磷系阻燃剂及阻燃材料;打造卤系水处理剂产业链;打造镁系功能材料产业链;开发卤水资源高效综合分离技术,真正实现“工厂化制盐”和“绿色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