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赵怀志
    

基本信息

赵怀志

性别:男

年龄:6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晒盐技艺,昌邑传统制盐技艺

从艺年限:46年

单位及职务:昌邑市瓦城盐场场长

所属地区:昌邑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8407

个人简介

赵怀志,男,1963年生,潍坊市昌邑市人。现为昌邑市瓦城盐场场长,“昌邑传统制盐工艺”省级非遗项目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昌邑市瓦城盐场位于昌邑市龙池镇人民政府,龙池镇位于昌邑市西北部,辖27个行政村,7442户、人口3.2万,是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该镇着力打造龙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其游览线路为:齐西故居——龙池剪纸——陈干墓——烈士祠——陈氏家庙——孙膑庙——湾塘垂钓——盐田。

自驾车指南:自镇政府街向北到齐西村委右拐至齐西村故居群,经院校街至东白塔村南北路至东白陈氏家庙,继续向北左拐至北白烈士祠,出烈士祠向北经北白塔中心街至官靶路向北至瓦东村经村中心街至王锡芝剪纸处,后经瓦北村至孙膑庙,出瓦北村继续向北湾塘垂钓随处可见,过新沙路可见一望无际的盐田风光。


荣誉证书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2016年10月14日荣获昌邑市“知识改变命运 读书创造未来”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奖。

主要作品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昌邑市龙池镇


媒体报道


广饶盐业的博客


收盐---山东昌邑风光摄影

 (2012-08-05 05:41:44)


盐及盐化工业是北部沿海经济开发的重头戏。昌邑有52公里长的海岸线,宜盐滩涂开发面积达10.5万亩,地下卤水总储量16.3亿立方米。去年以来,该市采取“以卤度定产量,以产量定税收”的管理办法,极大调动了生产者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有利促进了新盐田的开发和老盐田改造。仅今年以来,全市就新开发盐田12万亩,改造低产盐田8万亩,其中新开发盐田全部按照蒸发池地面铺膜防渗和结晶池塑苫标准建设,高耗、低产的老旧盐田也逐步采用塑苫新技术进行了改造,使结晶单产由原来的7吨提高到现在的18吨。目前,全市有大小盐场123家,总面积70万亩,原盐年总产量近180万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盐田面积和产量均实现了翻番。在盐化工方面,引导企业由产品型项目向效益型项目转变,以开发溴素系列深加工产品为主,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盐化工产品。目前,该市溴素实际生产能力突破2万吨,有1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溴胺和无水溴化锂分别填补了省内和国内空白。该市灶户盐场还充分利用当地纺织印染之乡的优势,大力发展企业所需的溴素分散染料中间体这一“对口“产品,先后开发了六溴苯胺、滤饼等中间体项目,实现了溴的多次加工和循环增值,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该市的溴素生产实现了溴盐联产,提溴后的卤水排入盐田晒盐,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430万亩的宜海水养殖浅海和20多万亩的宜鱼虾贝类滩涂为昌邑的海水养殖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市按照“科技带动,拉长优势,梯次推进”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和本地多渠道融资,实现了传统养殖模式向多品种、立体化高效水产养殖模式的转化。采取个体、集体、合作、股份等多种经济形式,组建了北海、金海、金港三家滩涂开发公司和海丰水产养殖公司等一批具有带动力的龙头水产企业,大力发展海水育苗、浅海养殖和滩涂贝类高产精养,从根本上改善了近海的渔业生态环境和全市渔业经济结构,形成了海水育苗、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养殖体系。养殖品种由以前较单一的鱼、蟹、虾发展到现在的大菱鲆、史氏鲟、南美白对虾、海参等50多个名优特新品种并存的良好格局,并实现了大部分品种的自我育苗繁殖,该市现有育苗企业13家,育苗水体23000立方米。养殖模式从以前的露天粗放型走向工厂化立体精养型,工厂化大棚养鱼成为“新宠”,它有效避免了海水污染和温度的影响,实现了四季放养,且大多是名优品种,效益是老模式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该市海水养殖面积现在已发展到51万亩,其中工厂化养鱼大棚4万多平方米,全市水产品年产量6.5万吨。经过对贝类滩涂的管护和人工增养,短短几年,贝类资源的蕴藏总量达到开发前的10倍多,顺利实现了护滩育贝向耕滩牧贝的转轨。现已开发贝类滩涂16.2万亩,占宜贝滩涂总面积的80%。

 

一望无际的海洋,碧波翻滚,让人迷恋而又迷惑:这么多的海水究竟从何而来? 海水中为什么含有盐?今后海水是否会越来越咸?

辽阔的海洋占有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的面积,地球总水量96.53%是海水。可见,海水是地球水的主体。那么,海水是从哪里来的?海水中为什么含有盐?今后海水是否会越来越咸?这些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要回答海水从何而来的问题,首先要追溯到60多亿年以前。当时,无数微粒物质在空中聚集,相互混合,成为一个个块团。这些块团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又互相碰撞,互相结合,由小变大,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原始的地球。地球最初的温度较低,各种轻重物质混合在一起。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化,由于绝热压缩作用,地球内部开始变热。又过了许多万年,炽热的地球开始冷却,整个固体的地球表面变得凹凸不平,其中大面积凹下去的地方就是最初的海洋盆地。

那么,海水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对此认识不一。一些人认为水是地球固有的,当地球从原始太阳星云中凝聚出来以后,便携带有这部分水,起初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在于矿物与岩石中。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岩石彼此间相互挤压,在地下被挤压出的水气越积越多,不断聚集汇合,终于使新生地球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引起猛烈的火山爆发。这时,受到挤压的大量水气,随着地震及火山爆发从地壳中呼啸而出,进入空中遇冷凝结,先变成云,再变成雨降落到地面,汇集到原始的洼地中,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上的水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带来的。最近,美国衣阿华大学的一些科学家,从人造卫星发回的数千张地球大气紫外线辐射照片中发现,在圆盘状的地球图像上总有一些小黑斑,每个小黑斑大约存在二三分钟,面积约有2000平方公里。经过仔细检测分析,他们认为这些斑点是一些由冰块组成的小彗星冲入地球大气层造成的。

有的学者认为,金星、火星和月球上原先也并不是没有水,而是因为有的质量太小(月球和火星),没有足够的引力,致使原有的水全部逃逸;有的表面温度太高(金星),也无法维持水的存在。地球由于条件适中,就使原有的水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因此他们认为,能从地球近邻目前的贫水状态来推论地球时期也是贫水的。

 

关于海水为什么含盐的问题,科学家们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他们认为,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的。由于地球上的水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每年从海洋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有1.25亿吨之多。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落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破坏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绝大部分是盐类物质)带入江河之中,最后江河百川归大海,水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海洋。

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盐类物质,而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这些盐类却又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能滞留在海洋里。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越积越多,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海水中积累起来的盐分就十分可观了。

既然海水中已含有这么多的盐分,而且还在不断地从陆地获得盐类物质,那么海水是否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将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呢?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上最咸的水域是著名的死海,它的盐分含量比海洋平均数高许多倍,以致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无法在里面生存。原因是它和海洋不相通,又地处炎热环境,水分蒸发速度远远超过海洋,所以盐分就聚集得更多。

联想到死海,人们不禁会担心:海洋是否也会面临没有生物的结局?但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达到一定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底部,就像明矾能沉积水中的杂物那样,使海水变清。还有一些物质,虽然本身是可溶的,但却能与海底的物质结合起来。此外,许多物质还会被各种海洋生物所摄取,待它们死去,随尸体沉入海底。另外,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之上岸,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途径。

关于海水将来是会变咸还是变淡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不过许多专家都认为,海水在某一时期内会变咸,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可能变淡,总体来说海水的咸度会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9摘自《网易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