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邵泽忠
    

基本信息

邵泽忠

性别:男

年龄:58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高密菜刀

从艺年限:41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高密市常发刀具厂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8966

个人简介

邵泽忠,男,1966年8月生,山东高密人。“高密菜刀”省级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密打制菜刀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高密夏庄、姜庄、张鲁集等地代代相传。邵泽忠继承父业,从17岁起就开始从事制刀技艺,为高密菜刀代表之一的邵家刀第十代传人。

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锋利的特点,能砍断筷子粗细的铁条,并且刀刃一如既往锋利。一张纸用菜刀轻轻一下就被划开。正是真材实料的技艺,造就了高密菜刀的辉煌。高密菜刀的工艺流程有十多道工序,其中,打造工序中的夹钢、淬火需要的是经验,这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密菜刀发展为锰钢和铬钢黑白两大类,有厨房用的直角大刀、圆角大刀、切骨刀等系列刀具;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小刀、直把刀等,有十几个品种的系列产品。作为民间传统制作工艺,“邵铁匠”菜刀在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间艺术瑰宝,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老字号,2010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高密一绝”。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都作过专题报道。

 

高密菜刀制作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最著名的是“邵福隆”菜刀。

高密菜刀的制作需4人操作一盘炉,即分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利用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经打制毛坯、开槽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边、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精髓。夹钢是先将熟铁打出刀坯,再开槽夹上钢(钢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烧到一定的温度,使钢和熟铁合二为一制成菜刀。淬火是将锻打好的刀烧红后瞬间放在水里,使刀变硬,这样做出的刀锋利耐用。

高密生产的黑色夹钢刀刀身轻快、刀口锋利、不卷不崩、经久耐用,曾创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口碑,在山东市场上一直占着主导地位,畅销不衰。

荣誉证书

  2010年5月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2002年8月,在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了“邵铁匠”商标。

2006年6月被潍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列入潍坊市老字号名录。

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间艺术瑰宝,“邵铁匠高密菜刀制作技艺”被列入“潍坊市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2008年9月,经过市贸易局挖掘整理,邵铁匠菜刀一次申报成功,被列入潍坊市13家“潍坊老字号”企业之一。

2009年6月,潍坊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推介邵铁匠菜刀。

2009年9月,被评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1月,被山东商务厅列入山东老字号名录。

个人图片


image.png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高密邵铁匠菜刀传承400年“削铁如泥”堪称“高密一绝”

高密发布综合整理  2017-07-26 17:41

1.jpg

  高密打制菜刀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名扬江北,享誉关东内外,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老字号。高密夏庄、姜庄、张鲁集等地,部分打刀的刀匠逐渐建立了刀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传承,几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传。姜庄十里堡邵家刀老辈传人邵福隆号称“刀子邵”,是享有盛名的刀匠,除了“刀子邵”,还有“铁匠张”。

  一、能砍断筷子粗铁条

  “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岛;能切粗,能切细,一切切到意大利……”这是一段在高密市姜庄镇十里堡流传的关于高密菜刀的顺口溜。高密菜刀的代表之一邵家刀的第十代传人邵泽忠告诉记者,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锋利的特点,能砍断筷子粗细的铁条,并且刀刃一如既往锋利。一张纸用菜刀轻轻一下就被划开。正是真材实料的技艺,造就了高密菜刀的辉煌。

  据邵泽忠介绍,邵家祖辈以经营打制菜刀、镰刀等刃子活儿为生。“从17岁起就开始从事制刀了,到现在已经30个年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密菜刀从单一的黑菜刀发展为锰钢和铬钢黑白两大类。

2.jpg


  二、十多道工序打造菜刀

  邵家人打制的高密菜刀色泽黑蓝,用锰钢制作,又称夹钢刀。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人工锻打的传统工艺,主要工具是火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邵泽忠说,一盘炉一般要4个人操作,即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掌钳的是主要技术人员。主要原料是熟铁和钢,燃料用黑山煤。

3.jpg


  据了解,高密菜刀的工艺流程包括将熟铁打成毛坯、开凿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坯、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分工。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锋利耐用,主要由淬火决定。其中,打造工序中的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关键,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锋利耐用,全由淬火决定,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适可而止,这就是历代邵家人在制作菜刀工艺过程中所领会到的精髓所在。老辈的高密人都称赞邵家人打制的菜刀:“背厚刃薄,使到老不用磨”。

4.jpg

  三、典故“轻刀快马”的高密菜刀

  在工艺上,高密菜刀的祖传格言是:“铜薄响,铁薄快”。因此,“邵铁匠”菜刀就很注重这些方面。邵家人打制的菜刀一般刀身长在20厘米左右,宽10厘米上下,背厚,身薄,刃锋。刀身宁轻勿重,已达顺手、轻便之效果。

  说到轻便,邵家刀还有一个“轻刀快马”的典故,邵家老一辈的邵福隆先生当年打制好刀具牵着驴子到胶州赶集销售,在经过胶河的时候,由于水流湍急,驴子身上驮着的刀具掉入水中。按常理说刀具应该沉到了水底,但邵家刀独特的工艺,刀具都被水冲到了胶河的下游。又因刀身上刻有邵福隆三个字,下游的百姓都知道邵家刀的美名,将丢失的刀具归还到邵福隆先生的手中。

5.jpg


  四、列入“山东非遗”堪称高密一绝

  邵泽忠告诉记者,手工打制刀具每天只能出产4把,费时费力。在继续传承老手艺的基础上,邵泽忠于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上了空气锤、电动砂轮和水磨轮等工具,制刀工艺发展到半机械化水平,每天能生产几百把菜刀。1998年 ,邵泽忠又投资将磨刀机、开刃机 、抛光机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引入自己的工厂,步入了机械化生产阶段,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产品销往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地。同时还出口欧美一些国家,将高密菜刀推向了世界。

  目前,高密菜刀发展为锰钢和铬钢黑白两大类,有厨房用的直角大刀、圆角大刀、切骨刀等系列刀具;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小刀、直把刀等,有十几个品种的系列产品。作为民间传统制作工艺 ,“邵铁匠”菜刀在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间艺术瑰宝,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老字号,2010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高密一绝”。

6.jpg


  传承

  山东省高密市常发刀具厂坐落在名扬江北,享誉关东的“高密菜刀”主产地——高密市夏庄镇十里堡村。南靠胶济铁路、北临济青高速公路、平日公路途经此地。“高密菜刀”是外地人的叫法,其实就是夏庄十里堡邵家菜刀,邵铁匠牌邵家菜刀是高密菜刀的鼻祖,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闯关东,走江南,全国闻名,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并享有“天下第一刀”的美誉,这在《高密县志》里有详细记载。

  发展到今天,高密市常发刀具厂秉承传统工艺,引进德国先进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现在主要生产以不锈铬刀、礼品刀具、黑白菜刀、肉类刀具、水产刀具为主四十多个品种,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均有销售的刀具生产专业厂。厂里生产的邵铁匠牌菜刀是高密特产,也是馈送亲朋好友的佳品。为此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都作过专题报道。

  2002年8月,在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了“邵铁匠”商标。

  2006年6月被潍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列入潍坊市老字号名录。

  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间艺术瑰宝,“邵铁匠高密菜刀制作技艺”被列入“潍坊市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2008年9月,经过市贸易局挖掘整理,邵铁匠菜刀一次申报成功,被列入潍坊市13家“潍坊老字号”企业之一。

  2009年6月,潍坊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推介邵铁匠菜刀。

  2009年9月被评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1月,被山东商务厅列入山东老字号名录。

7.jpg



半岛都市报图文版首页 >> 电子报纸 ( 2012-08-30 

 

传承400年,菜刀“削铁如泥”

砍断铁条照样锋利,高密菜刀被评为山东省老字号

日期:2012-08-30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600×424

用菜刀轻轻一削,拿在手中的纸就被划开了。

高密打制菜刀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名扬江北,享誉关东内外,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老字号。高密夏庄、姜庄、张鲁集等地 ,部分打刀的刀匠逐渐建立了刀铺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传承,几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传。姜庄十里堡邵家刀老辈传人邵福隆号称“刀子邵”,是享有盛名的刀匠,除了“刀子邵”,还有“铁匠张”。记者走访邵家刀的传人邵泽忠对高密菜刀做了进一步了解。

能砍断筷子粗铁条

“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岛;能切粗,能切细,一切切到意大利……”这是一段在高密市姜庄镇十里堡流传的关于高密菜刀的顺口溜。高密菜刀的代表之一邵家刀的第十代传人邵泽忠告诉记者,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锋利的特点,能砍断筷子粗细的铁条,并且刀刃一如既往锋利。一张纸用菜刀轻轻一下就被划开。正是真材实料的技艺,造就了高密菜刀的辉煌。

据邵泽忠介绍,邵家祖辈以经营打制菜刀、镰刀等刃子活儿为生。“从17岁起就开始从事制刀了,到现在已经30个年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密菜刀从单一的黑菜刀发展为锰钢和铬钢黑白两大类。

十多道工序打造菜刀

邵家人打制的高密菜刀色泽黑蓝,用锰钢制作,又称夹钢刀。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人工锻打的传统工艺,主要工具是火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 。邵泽忠说,一盘炉一般要4个人操作,即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掌钳的是主要技术人员。主要原料是熟铁和钢,燃料用黑山煤。

据了解,高密菜刀的工艺流程包括将熟铁打成毛坯、开凿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坯、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分工。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锋利耐用,主要由淬火决定。其中,打造工序中的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关键,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锋利耐用,全由淬火决定,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 ,适可而止,这就是历代邵家人在制作菜刀工艺过程中所领会到的精髓所在。老辈的高密人都称赞邵家人打制的菜刀:“背厚刃薄,使到老不用磨”。

■典故

“轻刀快马”的高密菜刀

在工艺上,高密菜刀的祖传格言是:“铜薄响,铁薄快”。因此,“邵铁匠”菜刀就很注重这些方面。邵家人打制的菜刀一般刀身长在20厘米左右,宽10厘米上下,背厚,身薄,刃锋。刀身宁轻勿重,已达顺手、轻便之效果。

说到轻便,邵家刀还有一个“轻刀快马”的典故,邵家老一辈的邵福隆先生当年打制好刀具牵着驴子到胶州赶集销售,在经过胶河的时候,由于水流湍急,驴子身上驮着的刀具掉入水中。按常理说刀具应该沉到了水底,但邵家刀独特的工艺,刀具都被水冲到了胶河的下游。又因刀身上刻有邵福隆三个字,下游的百姓都知道邵家刀的美名,将丢失的刀具归还到邵福隆先生的手中。

列入“山东非遗”堪称高密一绝

邵泽忠告诉记者,手工打制刀具每天只能出产4把,费时费力。在继续传承老手艺的基础上,邵泽忠于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上了空气锤、电动砂轮和水磨轮等工具,制刀工艺发展到半机械化水平,每天能生产几百把菜刀。1998年 ,邵泽忠又投资将磨刀机、开刃机 、抛光机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引入自己的工厂,步入了机械化生产阶段,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产品销往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地。同时还出口欧美一些国家,将高密菜刀推向了世界。

目前,高密菜刀发展为锰钢和铬钢黑白两大类,有厨房用的直角大刀、圆角大刀、切骨刀等系列刀具;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小刀、直把刀等 ,有十几个品种的系列产品。作为民间传统制作工艺 ,“邵铁匠”菜刀在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间艺术瑰宝,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老字号,2010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高密一绝”。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单小东


告别铁和火接触光与电

老铁匠网上开店卖菜刀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


摸惯刀和锤的手,如今动起鼠标来也不含糊。

本报讯昔日赶着毛驴下乡,今日点着鼠标卖货。年近六十的高密菜刀第八代传人邵秀良如今有了新家什,新添置了电脑,在侄子的帮助下,在互联网上卖起了菜刀。昨日,记者赶到高密市夏庄镇十里堡常发刀具厂时,他正端坐在电脑前有板有眼地打理着他的网上小店。

看到记者到来,邵秀良的侄子、刀具厂的负责人邵泽忠告诉记者,之所以让叔叔在网上卖刀,还多亏了一条信息。邵泽忠说:“以前咱销售主要是传统方式,无非到集贸市场、超市门市部设点批发零售。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全球各类商店在网上销售能占到60%以上。当时对我触动很大,我就想咱现在这个‘邵铁匠’名气已经有了,也到网上开个店试试。”

考虑到厂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打理,邵泽忠就考虑着让叔叔邵秀良在网上卖刀。邵秀良19岁起就和刀具这行打交道,今年已经快60岁了,能不能掌握这么现代的信息工具还是个问题。而邵秀良也告诉记者,打了半辈子铁,拿惯刀和锤的手触摸键盘和鼠标,一开始还真是有些不适应。

由于高密菜刀本身在全国就比较有名气,而“邵铁匠”这个品牌在刀具行业也是老字号了,刀具技艺还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加上邵秀良几乎是从早到晚泡在网上,研究网上卖刀的窍门,几个月的时间,邵秀良的网上小店买卖越来越好,这让他喜不自胜。

想想自己年轻时出去卖刀的情景,邵铁匠说,那时候卖把刀还真是不容易。刀具带不多不说,远的地方根本就去不了。那时候主要是四乡赶集卖货,交通工具不方便,最时髦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骑着自行车去赶集,最远到青岛、济南、莱西这些地方,再远了就出不去了。一次最多能卖五六百把菜刀,半斤重一把,自行车也就能载二百来斤。现在好了,自己不用出门,在家里坐着上上网,点点鼠标,买卖就能做成了。       (记者刘扬)


郎卖刀(2004.7.14)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5日 10:21)


仪垂忠:“高密刀、高密镰,蹭蹭磨磨用三年,蹭蹭就快、磨磨就快。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岛,能切粗能切细,一切切到意大利,你看、你看”。

消费者:“我知道他们是高密的,我就用这高密刀好,专门就找这高密刀,别的刀我还不要,关键是使不住”。

消费者:“我买这刀好使,我又去传传名,邻居、亲戚又买的,一家买一把,以前就用随便买的刀,一把用一年就不快了,这个用几年都不坏”。

消费者:“它不卷刃、快、轻快,快马轻刀”。

image001.jpgimage002.jpg

这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口碑的黑色夹钢刀,被称作是高密快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这种刀在市场上一直占着主导地位,畅销不衰。

仪垂忠:“黑刀在青岛糖球会卖得最多、最火爆,他们都排队买菜刀,特别好使好用,我们去济南的千佛山卖刀,不要挤别抢别抢,他们都排队等着买,我都来不及拿,他们都说给我,我说别急别忙别抢,我都这样确实好销确实卖得多”。

记者:“黑刀多少钱一把”?

仪垂忠:“10元钱1把,一天能卖一百四五十把、七八十把,好的时候能卖200把”。

image003.jpgimage004.jpg

仪垂岩:“这个刀在整个山东,山东市场上是比较畅销的一种产品,它确实快这个刀是夹钢的,两面是铁中间夹的是钢,这个刀好磨、快”。

黑刀采用的是人工打制的传统工艺,而这种工艺又是十里堡人最擅长的。祖辈们留给后人的吃饭手艺让十里堡人有了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到九十年代中期,十里堡村已经有菜刀加工企业8家,菜刀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杜建平:“1200个人中菜刀从业人员,能达到400多人,就是这个菜刀加工业到了400多人,占到全村人口的1/3,菜刀加工业的收入,占我们村人均纯收入的60%”。

正当十里堡村鼓足劲儿要发展经济的时候,1999年村里所有的企业几乎同时看到了他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

仪垂忠:“到1999年以后就不太好卖了,我也搞不懂为什么,青岛济南我都去卖了,农村我也去卖了都不好销,他们都不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菜刀代理商:“进了黑刀以后不好卖了,库里积压卖不出去了”。

杜建平:“慢慢地,慢慢地,销量是一个月比一个月减少,生产量一个月比一个月增加,村里库存积压,代理商那边库存也积压,销售额太少”。

image005.jpgimage006.jpg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南方的一些企业开始生产白色铬钢刀,对黑刀的市场形成冲击,到1999年导致了黑刀大量积压,杜建平和村里人商议,采取降价的办法,想保住高密菜刀原有的市场份额。可事实远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杜建平:“最后考虑一下,决定不行把价格稍微一降,一把刀也就挣几分钱”。

超市负责人:“这种黑菜刀相当便宜,原先卖15元1把,现在卖10元1把,有一段时间最低的时候卖到5元1把,但是黑刀的销量一直还是不好”。

杜建平:“把价格降下来以后,菜刀的销量还是不提高,所以被迫没办法我们商量一下,决定出去看看市场,出去看看人家的畅销产品,为什么人家的产品卖那么多?”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在市场上将高密黑刀取而代之的这种白色的铬钢刀,通常是成套销售,而且价格不低。

超市负责人:“白刀的价格虽然高 ,但销量一直很不错”。

消费者:“黑刀放时间长了比较容易生锈,你看这个刀放在家里面 一套比较好看,黑刀黑乎乎地放在家里,人家看了不太雅观。这个厚的是切骨头的刀,剁那种硬一点的东西,这个是切西瓜的切熟食的,都分开了,这样很卫生。”

image007.jpgimage008.jpg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菜刀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锋利,而是要将刀的美观和实用性结合起来,而高密黑刀易生锈的缺点让它丧失了大部分的消费者。于是十里堡人决定生产市场上俏销的白刀,但这想法一提出,便遭到了村里第九代菜刀手艺人邵秀清的反对。

邵秀清:“当时我接受不了的原因就是,没见过这些原料不懂什么是铬钢,什么是不锈钢不懂这些,在过去我学做刀的时候,就是学这是块铁那是块钢,就光学了这点儿”。

老人的反对没能阻止当地菜刀产业前进的步伐。2000年的一天,高密的大街上来了几个带刀的人,吸引了路人的注意,他们就是十里堡村派出的市场考察小组。这个小组从山东出发途经江苏、浙江最后到达广东,一路南下返回山东时他们带回了不同产地、不同式样的菜刀,以便自己吸取众家所长。而第十代菜刀手艺人邵泽忠,参与了这次南方之行。

  邵泽忠:“当时去学人家不让看,我们没有办法,就到市场上去卖他们的刀,回家里研究,几次过去学习他们也感动了,也让我们看了,我们把他们的技术学回家,也开始做和他们一样的刀”。 

image009.jpgimage010.jpg

邵泽忠:“这种刀在市场上渐渐地也落后了,现在国外像日本的、德国的、美国的,很多产品已经到了国内,我们不把质量搞上去不行”。

杜建平:“白刀的技术是跟人家学,现在我们技术水平达到了,设备也引进了,我们下一步要超越他们,我们不能老跟人家屁股后面跑,要不人家淘汰的东西咱再学回家,永远赶不上市场。”

引进设备,生产白色的铬钢刀不仅让高密菜刀重新抢回了山东市场,也让菜刀的产量由每天的五十把增加到了两百把。产量的增加让十里堡人开始寻找新的市场,为了增加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他们又在菜刀的实用性上下了功夫。

邵泽忠:“我们的刀非常锋利,它锋利到什么程度,拿来一张报纸 ,它能唰唰地把报纸切得像面条一样,滴水不沾你可以把水滴在刀上,一甩水跑了。”

消费者:“刚开始的时候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听售货员说,到最后用起来才发现它不沾水,擦完之后甩甩就行了,而且也不生锈。”

代理商:“现在白刀好卖我就进白刀,我不管它是黑刀还是白刀,好卖就行好卖我就往家进。”

现在十里堡村每年生产菜刀800万把,除了满足山东当地市场以外,他们还将自己的产品打入了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市场,去年十里堡人还将自己的菜刀出口到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

编导:梁译心 摄像:赵兴航

责编:肖阔 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