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吴道锋
    

基本信息

吴道锋

性别:男

年龄:59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

从艺年限:44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所属地区:青州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8618

个人简介

吴道锋,男,1965年生,山东省青州市人,“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非遗项目潍坊市级传承人。

自幼喜爱绘画,曾长期从事石砌房建筑工艺及书画、石刻、根雕艺术工作。多次参加农民画创作培训班,作品多次入选农民画画展。被评为2016年度青州市十佳农民画画家。

从事制作石头材质的居民建筑40余年时间,精通此类住房的建筑技巧,且祖父三代都是以此技艺为生,目前井塘古村内的不少建筑都是他亲手打制的。由于目前居住石头房的人越开越少,此项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境地,他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是山东省潍坊市青州井塘古村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石砌房的手工技艺。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青石和极为原始的手工技巧打造出冬暖夏凉且牢固实用的石屋;并根据地形地势,使房屋依山而建、因势而造;巧妙地结合当地民俗与风水文化,把村民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纳福的思想贯穿到石房的选址、上梁和成房完工、画符、镜子、石敢当等每一个细节中。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分布于青州市西南王府街道井塘古村。明代景泰年间,吴氏三祖在井塘村采石筑屋;明嘉靖年间,青州衡王将女儿下嫁井塘,在井塘铺路建府(宜宾府),使石砌房技艺得到充分发挥。从井塘村建造石房至今的500多年中,其建筑技艺始终保留完整。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就地取材,砌造石块错落有致,相互交错,缝隙处贴补铁片、石片,严丝合缝,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活理念;在建筑中运用了大量的绘画雕刻技巧,其门枕、挑翅、山墙通气孔等无不采用线条流畅、纹理精美的菊花、梅花鹿、铜钱等吉祥图案,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荣誉证书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度被评为青州市十佳农民画画家。

个人图片

201739104033.jpg

主要作品

image.png

井塘古村


吴道锋绘制的农民画 《古村味道》


《晨鸣》吴道锋





媒体报道


潍坊进行第四批非遗传承人面试 专家现场支招

2015/10/9 16:09:07   来源:中国山东网潍坊频道

中国山东网潍坊频道10月9日讯 10月8日-9日,潍坊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面试评审在潍坊市艺术馆举行。潍坊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范新建、潘曙光、宗淑凤、鲁鸿恩、姜平等专家参与面试评审。

今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奎文区行政街的潍坊市群众艺术馆内了解到,本次批评选共有83人非遗传承人的候选人参加,现场考察采取专家提问和现场展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家将通过面试现场了解传承人对项目核心问题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履行代表性传承人义务的理解,然后进行评审。并现场为传承人所反映出的问题支招。

石头、泥土重现缩小版井塘古村“石头房”

上午九点半,记者在面试现场看到,前来面试的传承人均已经在候场区等候。不少传承人还在相互交流经验。

在面试现场,一位来自青州井塘古村的村民吴道锋,带来了自己亲手知道的迷你版“石头房”。此次他申请的项目是“青州井塘古村居民建筑技艺”。吴道锋介绍说,自己已经制作这种石头材质的居民建筑40余年时间,精通此类住房的建筑技巧,且祖父三代都是以此技艺为生,目前井塘古村内的不少建筑都是他亲手打制的。专家让其介绍一下此项技艺的制作现状和传承问题时,吴道锋说,由于目前居住石头房的人越开越少,此项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境地,来参加这次评选是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记者看到,吴道锋带的三个名为“石砌山草房”、“园石庵屋”、“红山草石砌房”的“迷你版”石头房,做的十分形象逼真。吴道锋称,这些石头房全是按照大的石头房1:1的比例做的,技艺上与真的石头房没有差异。而做这些缩小版的石头房,吴道锋希望让更多的人就算不到井塘古村也能观赏到这项传统民俗风景。

传统技艺纯手工刻制“鲁砚”

自南唐始即把砚和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山东是古齐鲁之邦,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所产砚石,品类繁多;琢砚工艺,代有发展,素有“齐笔鲁砚”之美誉。在面试评审现场,有一位坚持传统手艺制作“鲁砚”24年的传承人。孙海风来自潍坊昌邑,从父辈那里就开始制作“鲁砚”。

传统技艺专家在看过孙海风刻制的砚台之后,称相比南方砚台,北方特色的砚台在观赏性的基础上还更具有实用性。并对孙海风面试带来的名为“如意”的砚台的刻字技巧进行了现场指导。孙海风表示,他所制作的砚台在坚持北方“鲁砚”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他认为砚台不仅仅是个器具,每一方砚台还要有自己的文化和内涵。

据悉,本次参加面试的83个传承人是从潍坊市各县市区申报的148份材料中经过专家初评遴选而出。参与本次面试工作的传承人年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专家将根据传承人现场考察的表现最终确定第四批潍坊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员名单。



文岱书海

文岱书海的博客

青州井塘古村落依山而建石砌而成的古今奇观

2015-03-19 23:38:40

2015.01.22.还正是冬季,刚刚下过小雪,但天气是特别的晴朗,一大早我们自驾车来到山东省青州市西南方15公里外的井塘村,来这里考察和观赏这座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引起重视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走进这座依山而建的古村落,立刻就被它“石的世界”所震撼和吸引。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用石头建筑起来的,难以想象,6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有如此的惊人技艺和创造力,硬是把一块块石头堆砌成人们的生活世界。

井塘古村,石的世界,石的四合院,石磨、石盘、石盆,石板路,石的阶梯,石的古井,石的古桥。平整光滑的青石板、斜纹齐整的石墙、错落有致的插石。建筑细节是房屋的地基就是自然的山石,上面看不到水泥,看不到粘合的物质。整座房屋院落、整座村子都是用山石砌而成的,600年不倒,难道不是奇迹?这就是“石砌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井塘古村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有名山玲珑山和名人郑道昭、吴仪宾、衡王等作背景,井塘古村生态环境优美,山林植被丰富茂密,被专家称为国内少有的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独特的乡村自然风光,更能感怀历史的沧桑,使饱受城市喧嚣的心灵回归乡村的宁静。古代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其中就有青州范围很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

村子路面均用青石板铺建而成,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前行,一座座用石头精工而造的石屋扑面而来,村头是一座长约20米的石头拱桥,而此桥边侧,有一口直径约50厘米的古井,井口沿上的13道绳痕深达七八厘米。历经500多年的风雨侵袭,井塘古村最终远离了喧闹的现代文明,开始独守渐行渐远的历史。

这就是那口井,井塘村的古井十分有名,千余口人祖辈饮用至今,光井口就换了三个,但此井从未干涸,这里井水有许多种矿物质,井水甘甜,健胃明目,延年益寿,所以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多。

这是井塘村的关圣祠和一处天地碑位,这是历代村民供奉天地,烧香求神的精神寄托,牌位上刻有“天地三届十方万灵真宰”十个字 。

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山东省青州市城区西南约15公里,是一座历经6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考证,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此泉便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村内古井、古桥、古路、古围墙、古房、古炮楼、古庙比比皆是。房屋布局独具特色,120多处院落顺山坡沿三条主路依次向上展开,并有三条横向道路交织,外围由围子墙围合,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西部山区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村内院落布局依山就势,全部由大街小巷串联,形成了十几处串院,有13户石板院,还有二层房为上下两家共有,但分别为两家的东西屋,房屋建筑的空间尺度、色彩、纹饰等就地取材,全部采用青石、麦草、山草,十分宜居舒适。专家认定井塘古村为山东省(或北方)少有的古村落,堪称古今奇观。2012年“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已被列入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活着的古村落----青州井塘古村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石砌房技术没有传人。井塘村人孙全吉22岁时拜本村吴广祯为师学艺,从拜师学艺直到停止不干,经历了38年的石匠生涯,替师傅掌作、铺盘子、开石料、打锲窝、做挑翅、刻字等粗活、细活,他全部干过。 据孙全吉介绍,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从“衡王嫁女修石屋”开始,是一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传统手工技艺,其石块错落有致,相互交错,缝隙处贴补铁片、石片,既严丝合缝,又空气流通,冬暖夏凉、稳定坚固,“但盖一间屋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仅石屋前脸料石的打制就需要4至5位工匠干上160天,石材沉重,搬动极费力气。”  现在大片新瓦房的建设已不再需要这种古老的石砌房建筑技艺,年轻人感到学习这种古老技艺基本没有用,村里掌握这一技艺最年轻的石匠也已60多岁,并无传人。为使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得到传承、发扬和保护,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已被列入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0_看图王(1).jpg

00_看图王(2).jpg

00_看图王(4).jpg

00_看图王(2).jpg





石屋里的乡愁:青州井塘古村保护迫在眉睫

2014-03-14中国文化传媒网


平整光滑的青石板、斜纹齐整的石墙、错落有致的插石……在青州西南秀丽的玲珑山下,坐落着一个明代古村落遗址:村子路面均用青石板铺建而成,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前行,一座座用石头精工而造的石屋扑面而来,村头是一座长约20米的石头拱桥,而此桥边侧,有一口直径约50厘米的古井,井口沿上的13道绳痕深达七八厘米。历经500多年的风雨侵袭,井塘古村最终远离了喧闹的现代文明,开始独守渐行渐远的历史。

古村故事讲不下去

“村里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了。”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古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吴道光告诉记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村里人陆续离开山间石屋,迁往山脚下的开阔地。他们的家门口不再是蜿蜒的石板路,留在村民脑海里的,唯有记忆。

“倒退30年,什么都还有。”据吴道光介绍,那时候,古村里热闹非凡,村口石井养活周围20多个村子的人,每天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距井不远处是古村的关帝庙和戏台,逢到庆典日,香火极旺。

井塘古村至今流传着“衡王嫁女”的故事。明代衡王是嘉靖的兄长,封地青州,有3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与井塘村人吴仪宾结缘。婚后,衡王派人在井塘村为他们修盖石屋,据说有72间之多。而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衡王专门在该村与衡王府(现青州城区)之间修建了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俗称“官道”。

“现在,我还能给子孙们讲述古村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在孙子这一代就讲不下去了。”吴道光说。

石砌房技术没有传人

井塘村人孙全吉22岁时拜本村吴广祯为师学艺,从拜师学艺直到停止不干,经历了38年的石匠生涯,替师傅掌作、铺盘子、开石料、打锲窝、做挑翅、刻字等粗活、细活,他全部干过。

据孙全吉介绍,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从“衡王嫁女修石屋”开始,是一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传统手工技艺,其石块错落有致,相互交错,缝隙处贴补铁片、石片,既严丝合缝,又空气流通,冬暖夏凉、稳定坚固,“但盖一间屋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仅石屋前脸料石的打制就需要4至5位工匠干上160天,石材沉重,搬动极费力气。”

现在大片新瓦房的建设已不再需要这种古老的石砌房建筑技艺,年轻人感到学习这种古老技艺基本没有用,村里掌握这一技艺最年轻的石匠也已60多岁,并无传人。

在青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国玮看来,当村民的文化传承自觉性受到市场和经济利益影响时,政府要勇于担当。

为使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得到传承、发扬和保护,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已被列入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变为空城实属无奈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井塘古村没有通电,没有修路,挑水困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部分井塘人搬离古屋,住进了山下的井塘新村。十几年前,吴道光的儿子也搬进了新村,吴道光一个人留在古村里,住惯了,他不舍得走。

在新村建房屋的时候,木材等都是珍贵的物料,古村房屋的大梁、屋顶的瓦片被村民们随之搬运下山。留下一座座没有屋顶的房屋,看上去颇为荒凉。

“这也算保护得及时,不然,有些村民可能连石头都会运走。”青州市政协副主席孟庆刚说,2003年,井塘古村的保护引起了青州市政府的重视,2011年,投资兴建了通往村内的公路,并与村民签署协议,“一草一木都不得搬运。”

不少来这儿考察调研的专家学者说:“村子里没有丝毫生机,只留下了一座空城和一些没有屋顶的断壁残垣,让人看着心痛。”

“他们没有感受过在村里没电、没路的生活,地排车就是最好的载重工具,挑着两桶水,从村头走到村尾要一个小时,体力不好的中间要歇上好几次。”吴道光脸色黯然:“这个地方是祖祖辈辈的‘根儿’,谁又想离开呢?”

王府街道党委书记汤振国告诉记者,从山上搬到山脚下,村子相当于被整体搬移,所以井塘村非物质形态的生活民俗都没有隔断过,“井塘村民的生活民俗、节日民俗、生产民俗、民间信仰等,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韵味,就像是活化石一样。”

保护开发规划先行

“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如何找寻平衡点,是决定井塘古村前途的关键。”孟庆刚还有一个身份,是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没有进行好的规划就开发,容易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破坏掉。”

日前,山东省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不论山东省‘两会’还是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都提出了要保护古村落。”在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华新看来,政府重视是好事,但应该有理论科学的指导,“留住乡愁,要保护什么,要怎样保护,如何开发利用,这一系列的问题谁都说不明白,也没有明确大纲。”“建立一整套的保护流程和配套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孟庆刚说:“政府投入是保障,但不是唯一,高校学者和教授的理论知识、优秀企业的管理技巧以及传统民俗专家的保护经验等都应该被纳入进来。”(王松松 房君福)

logo.gif

青州王府街道500岁井塘古村纳客迎宾

来源:潍坊新闻网2012-10-01 09:17:02


井塘古村石屋林立。


井塘古井。

潍坊新闻网10月1日讯  古井、古塘、古庙、古石桥、古戏台、古石屋……远离城市的喧嚣,触摸历史的久远,回归心灵的平静,9月29日上午,位于青州王府街道的井塘古村正式对外开放。据了解,井塘古村建于明朝,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72间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独具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民居群,历经五百余年风霜雪雨,依旧保存较完好,被专家称为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

古村山坡石屋林立

至今有五百年历史

当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青州城区西南十五公里处的王府街道井塘村,这里青山叠翠,溪水潺潺,石屋林立。一座座用石头精工而造的石屋依着海拔约300米高的山体建造而成,整个村里的道路均是用青石板铺成,古石桥、古井、古庙分布其中。

导游告诉记者,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东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考证,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

在井塘村党支部书记吴道光的带领下,记者顺着平滑的青石路进入陡峭的村内古居,记者看到,整个村坐落在高约300米的山坡上。村落北侧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多已建造了现代民房。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七十二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记者看到,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门楼是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雕龙画虎精细之至。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据了解,目前村里还保存有120多个石砌房院落。

超凡石屋建造技艺

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记者在村里采访,遇见了71岁的吴锡伦老人,他告诉记者,他至今还住在位于古井附近的石砌房中,但自己房子修葺的具体时间他并不清楚,应该已非常古老。

村民孙好平介绍说,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一种用石头做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建造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活理念,该技艺已经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孙全吉是青州市井塘村人,22岁时经本族孙全礼介绍,拜本村吴广祯为师学习石砌房建筑技艺。从拜师学艺到停止不干,他经历了38年的石匠生涯,替师傅掌作、铺盘子、盖屋、修寿坟、开石料、打锲窝、抡大锤、做挑翅、打石头、刻字等,粗活、细活全部干过。

据当地村民介绍,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巧妙地将当地民俗与风水文化相结合,从选址、上梁、画符、镜子等的设立,无不显示着当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纳福的朴实意愿。该技艺还运用了大量的绘画雕刻技巧,其门枕、挑翅、迎风、山墙上通气孔等采用菊花、梅花鹿、铜钱等图案,线条流畅、绘画精美,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在村里采访,村民们都说,石砌房建筑技艺是井塘古村特有的一种手工技艺,几百年来已经与井塘村民的生活起居深度融合、无法分割。该建筑技艺以当地青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既减少房屋备料过程中的相关程序、环节,又降低房屋造价成本,解决了井塘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居住问题。导游向记者介绍,井塘石砌房建筑技艺利用原始的“看平”工具,科学地处理了房屋基础建筑的水平问题,其石块错落有致,缝隙处贴补铁片、石片,既严丝合缝,又空气流通,有着冬暖夏凉、稳定坚固、环保无污染的居住效果。


井塘村公路整修一新。

古村落保留原生态

游客到此流连忘返

井塘古村真是原生态的古村落群,这里不仅有青山和绿水,处处焕发着浓郁的大自然气息,并且还有建造这么完美的古老石屋,让人顿感曲径通幽,堪称一片美丽、洁净的世外桃源呀。”来自淄博的游客王志梅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家人从网上了解到井塘古村对外开放的消息后,专门从淄博开车过来。她向记者表示,平时做销售工作压力很大,假日里来到这里远离喧嚣,触摸一下古韵犹存的石屋,感受一下历史的久远,烦恼顿时无影无踪。

来自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刘艳蕊则说,井塘古村的对外开放对市民来说是件大好事,来到井塘不仅能感受独特的乡村自然风光,更能感怀历史的沧桑。她向记者透露,她是刚爬上井塘村以南、海拔567米的玲珑山主峰后,又来参观井塘古村的。

井塘古村保存比较完好,更重要的是非物质形态的生活民俗也保存得比较好,在鲁中地区比较典型。”青州市政协副主席、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孟庆刚说:“井塘村民的生活民俗、节日民俗、生产民俗、民间信仰等,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韵味,就像是活化石一样。”

记者在井塘古村还看到一些刚结婚的年轻人在青石板路上来回地拍照留念,他们说,想感受一下当年衡王嫁女走过的“官”道,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

历经十年调查挖掘

古村修整一新迎客

记者来到52岁的村民吴道海家,看到他住着一座现代化的二层小楼,他说自己原先也住在村里的老石头房子里,后来几经搬迁搬进了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我原先的石头房子至今还保留着,现在用于民俗展览。”他向记者表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村民陆续从山上的古村迁移到了山下的西北侧居住。“现在村里旅游开发逐步深入,游客多了,发家致富的路子也多了。”吴道海高兴地说。

青州市政协副主席、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孟庆刚告诉记者,自2003年以来,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井塘古村的保护开发利用,邀请专家走过了10年的调查挖掘之路,利用一年时间进行规划设计。从2011年5月18日起,正式决策开发井塘古村,成立了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扩修了两条通往景区的道路,修建了新的停车场,进行了水库防渗处理,按原样修复了五处民居大院和村内道路,清理了40余处院落等,目前景区基本具备了对游客开放条件。现在景区能够顺利对外开放,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三村一山联合开发

打造一流古村遗址

孟庆刚向记者表示,从井塘古村落的布局看,古村、过渡区、新村紧密相连,村里的发展变化非常明显;从古村本身看,依山就势,以古井为原点,呈放射状向西山坡、沿三条街巷延伸,同时又有多条横向街巷与之相交,周边则用石寨墙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和防御体系。从建筑手法和用材看,所建房屋、围墙、道路全部就地取材,用当地所产的青石干砌,同时井塘古村具有郑道昭、吴仪宾、衡王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要素,所以井塘古村具有唯一性,是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

下一步,将以井塘古村为龙头,全力打造玲珑山·井塘古村落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将井塘、张家裕、南闫三个村以及玲珑山一山全部纳入景区开发,通过衡王嫁女的古道将其连成一片,使景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全面开发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配套旅游设施,提升旅游产业档次和水平,打造一流的完整原生态古村落遗址。

古村的传说

明朝衡王女儿曾下嫁井塘村

明朝时青州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青州,其中,衡王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据传,衡王朱载圭生了三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在京做官的一家大户,过门三年男人就吐血死了,年轻守寡,她每次回娘家都要对父母哭一场。

二女儿嫁一个官宦子弟,封为郡主,尽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惜男人是个面黄肌瘦的病殃子,二女儿回到王府也常常长吁短叹。

三女儿看到俩姐姐的遭遇,多了个心眼儿,决定将来要找个身体健康的夫婿。到了待嫁年龄,父母给她择偶,她不依,说泰山老母托梦,叫她抛彩球选女婿。朱载圭信佛,只好依从了,结果三女儿看中了井塘村身体健壮的青年吴仪宾,将绣球抛给了他。

朱载圭后来知道吴仪宾是个家无片瓦的穷汉,后悔不迭,但也于事无补。于是朱载圭给女儿分割了很大一片领地,在井塘村给她盖了亭厅堂瓦舍72间。为了嫁女,朱载圭还修了一条从府城直通井塘村的大路。这条大道全部用青石板铺成,从青州的衡王府城出发,沿途经过各个村子,如今在井塘的邻村张家峪、南闫村都还保留了一大段当时修的青石板路。

相传,吴仪宾娶了衡王女儿后,夫妻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记者 侯江宏 庞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