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杜文明
    

基本信息

杜文明

性别:男

年龄:68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地龙经拳

从艺年限:54年

单位及职务:地龙经拳武馆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官星南

徒弟:

浏览次数:14063

个人简介

  杜文明,男,1956年2月生,地龙经拳第五代传人,省市两级非遗传承人。

  从小好体育、爱运动。13岁拜师从青岛回到高密老家北大王庄的地龙经拳第四代传人官星南。为了让师傅另眼相看、学到真功夫,光‘蹲马步’就练了一年。为了高密当地的拳种和师傅的重托,尽管多年来为了养家糊口,其工作多次变换,但对地龙经拳的坚持一直不改初衷。

  1985年,师傅回到青岛后,他正式开始带徒传艺。2012年又成立了武馆,把他经营的电梯安装公司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投入其中。

  有付出就有回报,近年来,他带领弟子们参加各级武术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3年4月份,第一届中国泰山国际武术节中获得了5金、2银、2铜;5月份,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及全国农民武术比赛中,取得了“徒手对练”项目的4枚金牌;7月份,第13届中国梁山全国武术功夫争霸赛暨第三届山东省武术非遗技艺交流大会中,获得10枚金牌;10月份,首届山东省非遗武术项目展演大会,获得7金、5银、3铜。2014年1月12日,CCTV5央视体育频道《体育晨报》对地龙经拳进行了专题报道。

  多年来,杜文明一直坚持免费收徒,并自费带领弟子们参加比赛,为高密地龙经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在他还在为这一拳种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更加努力着,并一直坚持下去。


荣誉证书

  2010年5月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6月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161107104105263_142.JPG


1.jpg


7.jpg

3.jpg

4.jpg

5.jpg

6.jpg

主要作品

杜文明在指导弟子习武2009.4.4



媒体报道

 2015年01月13日


高密地龙经拳传奇
槐常辉 官天强







高密地龙经拳为山东四大稀有拳种之一,在高密市武术界流传历史最为久远,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习练传承人员最多,在省市内外武坛享有盛誉,并于2013年5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龙经拳又称地功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据考证它来源于武当派所传。地龙,别名蛐蟮、蚯蚓。地龙经拳相传是明朝永乐年间一位名叫琅琊的武当派得道真人创设的。他曾无意间看见蛐蟮与偷袭它的螳螂缠斗并最终斗跑敌人保全自己。蛐蟮无腿脚却能战胜大刀螳螂,这对痴迷武学的道士启发很大。于是他模仿蛐蟮斗螳螂发明了这套传世武功,并起名地龙经拳。其特点是以翻、滚、摔、跌为主打,突出倒地后的腿脚功夫,讲究败中取胜,招招制敌,具有强烈的实战意义。其口诀曰:地龙真经,利在低功。全身练地,固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龙腾。行住无迹,曲伸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扑,搏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空型。前功用掌,二三门同。后功用足,踵膝通用。远则进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成形。似倒若生,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那么,该拳种如何传到高密并发扬光大的呢?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当时有一批在京中候用的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内高手追杀,四处散落潜入民间。这其中就有一身怀地龙经拳术的侠客在被追杀过程中落难于现今平度县崔家集镇某村。该侠客大难不死,在尚留一口气息之时被乡民从一草垛中救出,并得到了乡民的细心照顾疗伤得以活命。该侠客伤势痊愈后,对乡民救命之恩无以回报,便留在此地经过二年时间将全套地龙经拳术传授给乡人,以后地龙经拳便在平度县民间开始流传练习开来。
  最早学习该拳种并成为一代宗师的高密人是张桥(张乔)。光绪三十四年版《高密乡土志》记载张桥“字云鹤,咸丰乙卯举人。急公义,与物无尔我,幼习拳勇。”民国版《高密县志》记载,张桥,“字云鹤,举人,与兄弟友于最笃。后值捻匪犯境,与翰林院待诏单锡 率勇严防,筹办军需,多出其力”。张桥是高密松园张家第十三世孙,其祖上有名的人物是张家五世张福臻。张福臻生于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以进士身份被朝廷录用,历任河南省临颖县知县、山东省东明县知县等,因其政绩显赫,作战有功,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被晋升为兵部尚书,皇帝亲自下旨在其家乡高密张家巷建立牌坊一座以示其功德。张福臻及其二儿子张文明在“壬午全城”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使高密免受清兵涂炭,成为高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张桥作为高密松园张家十三世孙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大的功绩。张桥自幼聪明好学,受祖上尚武家风的熏陶,继承武业,习练长拳,善使枪棒,功夫高强,一生以授武为业,当时高密习武者多数出于其门。1847年,张桥去平度崔家集访亲会友,见当地武艺高强的马姓师傅演练地龙经拳法,做为一个练家子,一看此拳路就被其凝重厚实的套路、败中取胜的招数所吸引,恳求马姓武师再三才收他为徒。张桥苦学两年,回到高密后,视地龙经拳为家宝,率弟子们重点传授练习,自此后张家后人便世代练习传授地龙经拳。张桥也就成为地龙经拳传到高密的第一代传人代表。他曾经受邀到潍县西关与“四通捶”拳掌门人边淮以武会友。“四通捶”拳是一种传统的功力拳,又名“贴煞卧斗功”,自清嘉庆年间传入潍坊(旧称潍县),至今已有230年历史。它的多数动作竟与地龙经有雷同相似之处,两个拳种讲究的都是进招刚劲有力如猛虎下山,退招收发自如似流星闪过。腿功脚功讲究的都是快、准、狠。二者不同之处就是四通捶以站功贴身搏打为主制敌,而地龙经则是展示倒地以后反败为胜为主制敌。比拳结果为张桥稍占上风,比兵器张桥略占下风。经此实战,张桥坚定了传承地龙经拳的决心。清朝咸丰辛酉年间(公元1861年),有一群捻军闯入高密城东关,拥入当铺、商铺大肆抢掠。张桥听说后立即率弟子及时赶到杀死杀伤数十人。光绪三十四年编著的《高密乡土志》有具体记载,并盛赞张桥有祖宗之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11月捻军再次攻打高密城时,张桥手持一杆岳家长枪,在高密城萝卜市街头横枪立马,一夫当关,独守一街,捻军数十余人奈何不得他,竟没有一人能冲进街头半步。此战使张桥在高密名声大振,投其门下习武者众多,一时间门庭若市,拳打脚踢声响彻昼夜,刀枪剑戟声不绝于耳,地龙经拳名声大震。1989年版《高密县志》记载晚清武术活动时,曾经提到“县城拳家分南北两派,南派张桥习地龙经,北派高陶专练长拳”。地龙经的经典套路有二十四路,例如鸳鸯脚拳架、骨寸腿拳架、中风剪、六合掌、花车、扑刀路、大小圆堂、翻天印、蚩翘、捻腿上手、捻腿下手、酒醉八仙等等。据说马姓武师只传了二十二路,其中二路是张桥及其后人研创的。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枪六路是张桥结合家传武学、边淮的传授和自己的心得化合而成的。后来张桥所传弟子除自家子孙外,学练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传,那就是城北大王庄官家,城东郇家沟卢家,柏城堤东李家。这三家做为张家传人得到张家认可后又各自在本家族中传练至今,尤以城北大王庄官家最为突出,将地龙经拳代代传授,将该拳种在高密近代期间发扬广大。
  城北大王庄官家的地龙经拳得自张家第二代传人代表张作升亲自传授。张作升,字少云,时人称“张家二少”,他系张桥之弟张翊次子,子承伯父张桥之能,自幼练武。民国版《高密县志》记载:“张作升,技术能世其家学,任城区各校武术教员,多所成就”,以传授地龙经拳出名,在松园张家历代子孙中也属于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张少云在民国初期受聘任诸城大台村武术教师,马良任山东省省长时又赴省城当武术教官,自此,地龙经拳愈传愈远。说起张少云在诸城大台村教授拳术时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台村一个当时在全省有名的大财主家中豢养家丁数十人,请了一个王姓教长拳的师傅为护院拳师并教授家丁拳术。张少云受邀请来到这家大财主家当武术教师时被王家敬为上宾,该王姓拳师见状便心中不服,有些愤愤不平,一心想试探一下张少云的功底。一日吃饭席间,王拳师借酒遮面,口出不逊,意在挑衅,扬言地龙经拳乃花拳绣腿,丑鄙不雅,实战中不堪一击,并强行要和少云交手以示高下。当时张少云被逼无奈只有接招。两人来到庭院内,一照面,只见少云使出地龙经拳术中的一个“挂面脚”的招数,只用一招便将王拳师劈面打倒在地。王拳师现场丢丑,当场卷起铺盖一走了之,掩面离开了诸城。还有一次张少云受邀保护同盟会山东分会副会长、高密人刘冠三去北京,在去京路途中遭遇一劫匪,张少云见状从马车中突然跃起使了一个地龙经拳中的“中风剪”招数便将拦路强盗剪落马下,身负重伤。
  城北大王庄官家属于一个大家族,家景比较厚实富裕,在城里有多处买卖铺店,且在青岛四方还开有一个印染厂,解放前高密城出名的裕德大油坊就是该家所办。正因如此,也成为当时散落在高密各地一些专事绑票劫舍的土匪所重点光顾算计之地。官家子孙平时也练习一些武术套路,强身健体,保家护院。后来张少云回到故乡后,受官家所邀请设立拳房开始对官家子孙传授地龙经。自此后,官家祠堂内不论白昼都有演练地龙经者,拳来脚去,枪来刀往,好不热闹,连四乡青壮年都慕名来投学武,地龙经在这阶段期间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官家练习此拳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官维 为学练此拳中的佼佼者,成为官家所学地龙经拳中的首位传人代表,也被松园张家承认为地龙经拳在高密传授的第三代传人。据说松园张家将地龙经拳法二十四路,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枪六路都尽数传授给官维 ,现官家存有地龙经拳谱一本。
  官维 ,人称十爷(因官家维字辈兄弟大排行数第十位),是一个对练武如痴如醉的人物,对张家所传二十四路地龙经拳练的是收发自如,得心应手,深得拳法精髓,武艺大增,一时在四乡邻中名声大振。传说有一年有四个南方人自视武功高强四处访友会武,走到高密时听到城北大王庄官家的地龙经拳在高密有名气,便找人给官家送来帖子,要来登门拜访官十爷切磋武艺。十爷接着叫来人捎回帖子,阐明了官家练武乃防身健体之用,并非用来争强斗胜,客气地回绝了。谁知那几个南方人并不死心,过了几天化装成打短工的混进官家锄豆子地。中午,官家的老伙计老崔到锄豆子的地里去给那些人送午饭。老崔当时用一匹马驼着一水桶小米粥,另一只水桶里盛着白面馍馍和黄瓜拌烧肉,来到地头一看就傻了眼。原来,那几个打短工的根本就没有锄半分地,只见他们个个都把锄头朝下往地上一闯,人都在锄把顶上蹲凸着抽烟。老崔当时一看这情景就知道碰着好家伙了,牵着马调回头来就跑回官家报信。官维 知道是不出面不行了,就从老崔手中接过马缰绳,双手各提一水桶跳上马背双脚一夹马肚子,那马就驮着他向坡里窜去。他在马背上老远就望见那几个人,其中还有一个仍然还在锄把顶上蹲凸着。于是十爷来了双手提桶平伸至肩,在马背上一个蹦就双脚稳稳地站立在了仍在奔跑的马背上,远远望去如同一只大鸟飞翔而来,一直到那些人的跟前也没减速。只见十爷一个空中翻身脱离马体,双手各提一桶在空中划了一圈如同飞鹰般从空而落,在落地的一瞬间随脚踢倒那把锄把后稳稳立于地上,双桶中所盛食物竟没有洒落一点。那几个南方人一看来人露了这一手真功夫,当场就服了,随后双手作揖赔礼道歉后,饭也没吃一口,把锄头一撩,头也没回地就窜了人。官维 在兰州做买卖时,曾经与一身怀绝技的小脚妇人脚踏园形笸箩沿转圈行走展示轻功,也曾在青岛四方整治地方无赖“四大金刚”,官氏后人及地龙经拳习练者至今津津乐道。官维 亲传弟子有其四个侄子官志诚、官志臣、官志江、官志廷,还有程砚臣、迟金 、单联明、施必顺等人,最后选择官志臣为官家地龙经第二代传人代表。他将地龙经传播到外,使官家地龙经拳的名声远扬胶济铁路沿线,扩大了影响。
  官志诚头脑极为聪慧,在所练地龙经拳第二代弟子当中下苦功最大,且还有些天不怕地不怕、惹事生非不怕乱子大的脾性。这人天生又是一个练武的材料,一套地龙经拳练的是身心合一、挥发自如、滚瓜烂熟,并根据练拳心得在先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自创半路拳法,只可惜的是没有以文字记录下来。民国时期韩复渠出任民国政府山东省省长时,曾在济南设过一个擂台,招集全省各地武林高手前去比武打擂,此事当时轰动整个山东武林界。官维 听说后便亲自带着几个侄子来到济南比武现场,目的是想叫这几个弟子开开眼界。他们现场一连看了三天,就只见一个和尚站在擂台上守擂,凡上去和他比武的都败在他手下,竟一连三天没有碰到对手。这时年轻气盛的官志诚技痒难安,请求上场打一场试试。当时官维 也在考虑学练地龙经拳到底实战效果如何,正好可以在这个场合试验一下,便同意了志诚上擂台比武。那和尚武功果然了得,拳路很杂,两人你攻我守,我进你退,一会儿腾空跃起,一会儿躺地翻滚,一时间两人打得难分难解,招招扣人心弦,式式暗含杀机。那志诚也是有意识地引和尚多出招数,然后使出地龙经的招数一一破解,将地龙经拳演绎的是淋漓尽致。那和尚果非善客,突出绝招把志诚逼到了台子角下,眼看再出招就要将志诚击落台子下了。这时志诚来了个败中取胜,也使了一个狠招,但见其叠身一跃腾空而起,使了一招“上风剪”,双脚脖剪往那和尚的脖子梗,将其整个身子剪起抛落台下。和尚的那些同行者立即抬着和尚就走了,可能是去了医院。志诚的这一战轰动胶济铁路沿途两岸,一时名声大振,使很多人都知道了高密城北大王庄官家拳的厉害。
  1936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离中秋节还差一天,官家遭土匪绑票。这天晚上刚过三更天,就有三个土匪持枪摸进了官家府院。志诚听说后披着外衣袖子没穿上就出来了,问那三个持枪土匪是为钱而来还是为仇而来,其中一个土匪说是为钱而来要绑票。当时志诚见对方有枪怕伤及家人,便对绑匪说我可以跟着你们走。随即两个土匪上前每人抄起志诚一根胳膊,另一个用枪在身后指着志诚的脑袋就走出了家门。在走到庄最北边的庄后头苇子湾崖时,志诚认为可以动手了,冷不妨踢起后脚,跟着一后脚根准确地狠狠地踢在后边那个用枪指着他的绑匪的小腹阴部,该绑匪惨叫一声倒地。紧接着志诚把前两个架着的胳膊瞬间从衣袖中脱出,双拳迅速出击同时都准确地打击在两匪徒的下巴骨上,那两人也是当场倒地嚎叫。志诚这几个动作是在瞬间一气呵成的,那三个绑匪根本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被打倒在地了,志诚便迅速窜入苇子丛中跑掉了,事后证实,那三个土匪是一死二伤。这官志诚后来过世较早,官维 后来传位于官志臣,让其担负起地龙经拳在高密城北大王庄官家第二代传人代表的重任。
  官志臣,字星南,生于1913年,卒于1992年,享年79岁。官志臣也是自幼随官维 习武,十六岁时就在高密火车站上学徒当通讯工,后调青岛火车站。他最大的功绩是青岛解放前,他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军管会,及时交接了铁路段的工作运行程序和有关重要资料,解放后荣获青岛市第一届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抗美援朝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荣获三等功,且在作战中腿部受伤,是一等残废军人。他自幼练习地龙经,功底打得很厚实,他的特点是不好张扬,脚踏实地,有关他的传说不多,有一个传说是在1938年,有天他和一个朋友正在高密城后薛家莹(即现在火车站北、木材公司院内)处比试对练岳家枪。两人正练得热火朝天、高潮迭起之时,从南边火车站上来了两个日本鬼子,看到有人比武感到好奇,比划着强要和他们交手比试。官志臣被迫接招,同时他也想教训一下这两个嚣张气焰的日本鬼。随后官志臣让朋友站在一边,扔掉长枪,自己和两个日本鬼打起来。官志臣在让过几招后,突然发力使用了地龙经拳中的“骨寸腿”招式,双腿用力,连环踢出狠狠地踢在两个鬼子的肩膀上,只听见两下“喀嚓”声,那两个鬼子一个是左肩膀,一个是右肩膀都搭拉下来,造成了骨折。两个鬼子叫苦连声,狼狈不堪地窜回了高密火车站。官志臣在抗美援朝中右腿受伤并留下后遗症,后来回到老家城北大王庄疗养。在这期间,考虑到地龙经拳不能自他手中失传而中断要辈辈传承下去的师傅遗训,便开始在北大王庄官家子弟和村里有志练武的青少年中挑选徒弟传教地龙经拳。那时还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时期。官志臣在其家中当时简陋的小院里教练徒弟地龙经。其中尤以杜文明最为突出。
  杜文明,1956年2月生人,高密城北大王庄人氏,因兄弟六人他最小,高密人认识他者都称他“杜六”,其人因练地龙经拳并得到官志臣真传而在高密武术界扬名。他自十三岁开始就投在官志臣门下学练地龙经,得到了官志臣师傅的重点培养和偏爱,常常亲自给他领拳指导,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将地龙经的拳路学会,在众多师兄弟中以功底扎实、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天天练习不间断而成为佼佼者。1984年秋天,年事已高的官志臣师傅举行交接仪式,将地龙经拳进入官家后的第三代掌门人传位于杜文明,同时交给杜文明自己亲笔抄写的地龙经拳谱一本,嘱托杜文明要挑起地龙经传人的重担,广教弟子,将地龙经拳传播发扬光大。杜文明不负嘱托,成为地龙经拳在城北大王庄的第三代传人,在高密的第五代传人。那时,最多时每天有三四十个弟子同时学练,在高密县城一提起“杜六”多数人都知道。
  1984年5月4日,山东省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大会在青岛市举行,杜文明在师傅官志臣的带领下,带着自己的徒弟迟华、杜桂勇等五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上杜文明与迟华、杜桂勇师徒三人表演了地龙经拳中的经典套路——对练滑车,赢得了与会者的满堂喝彩声。会后,官志臣亲自捐赠给大会组委会地龙经拳谱一本,得到大会“武艺高强”奖牌一块。第二天,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专门的报道,对地龙经这一独特拳种评价很高,表示要对在这次会议中发现的三个最好的拳种——高密的地龙经、冠县的查拳、胶东的螳螂拳整理出书,省体委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扶持。杜文明率领徒弟们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各界组织的武术表演活动,一有机会就向社会演示宣传地龙经,杜桂勇、栾仁正、王涛、张福田、杜晓军、张勤波、荆汝亮、栾凯、杜晨坤、王兰敏等几十个弟子通过十几年的磨练开始崭露头角。
  近几年来,随着几位练地龙经拳的老前辈们的先后辞世,也随着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地龙经拳的发展也到了低谷,处于一种教者与学者无几的境地,除城北大王庄还有教有学的外,其余的地方几近绝迹,地龙经拳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常时期。如果现在不及时挖掘抢救这一高密独特拳种,再下去几年几十年有失传的可能性。2004年2月6日,由杜文明倡导成立了“高密武当派地龙经拳术研究会”,确定了三个中心议题:组织一年一度的地龙经演武会;重新组织整理编写地龙经拳谱,使之更加统一化、标准化、通俗化、规范化;广泛宣传、推广、教练地龙经拳。此后,杜文明等人自费走遍了城乡各地,访问了青岛、平度、潍坊、胶州、昌邑等地寻找地龙经爱好者,交流切磋武术心得,积极参加市内外武术交流、比赛活动,推动地龙经拳走出高密,走向省外乃至国外,提高知名度和影响。
  2006年9月18日和2007年4月16日,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主任编辑梁世平先生率摄制组一行三人先后两次专程赶到高密,拍摄录制了地龙经拳术的一些经典套路和腿法,并于2007年5月3日在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华武术栏目》中推出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这样地龙经拳种将走向全国。地龙经拳的历史传奇和杜文明等人的痴迷传承,引起了世人高度关注。官天强先生于2009年12月完成了近20万字的《传奇地龙经》,莫言先生亲笔题词。今年1月12日,CCTV5央视体育频道《体育晨报》用4分多的时间对地龙经拳进行了报道。走进位于醴泉街道北大王庄社区的地龙经武馆办公室,各种获奖证书和奖牌,几乎贴满了房间的墙壁。据杜文明介绍,这都是近年来他带领弟子们参加各级武术比赛所取得的成绩。仅2013年他们就参加了好几次大型比赛。4月份,参加第一届中国泰山国际武术节,获了5枚金牌、2枚银牌和2枚铜牌;5月份,参加了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及全国农民武术比赛,并取得了“徒手对练”项目4枚金牌;7月份,参加了第13届中国梁山全国武术功夫争霸赛暨第三届山东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交流大会,获得了10多枚金牌;10月份,参加了首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获得七金、五银、三铜。杜文明也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龙经拳传承人”。2014年11月中旬,杜文明率领高密地龙经拳代表队参加了在台湾举行的全国精英杯武术锦标赛暨国际武术邀请赛暨海峡两岸武术交流大会,获得了三金三银的优秀成绩,达到了以武会友的目的,使地龙经拳扬名海内外。目前,杜文明教学之余,结合现代化网络、传媒手段,用数码技术分解每个动作,制成幻灯片、光盘教学,准备正式出版通俗、易懂、好学的地龙经拳谱书留给社会和后人。他还结合高密“民艺四宝”中的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形式宣传地龙经拳,计划建造十余亩的地龙经拳武术馆、博览馆,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地龙经拳文化基地,争取把地龙经创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繁荣高密文化、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





高密信息港

高密人的自豪:中国武林奇葩——地龙经拳

2015/4/17 15:05:35

  地龙经拳又称地功拳,为山东稀有拳种,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作为高密人引以为豪的拳种,地龙经拳在高密市武术界流传历史最为久远。该拳种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武术,在高密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可以与高密的“ 民间三绝”扑灰年画、剪纸、泥塑齐名。如今,地龙经拳在第五代传人杜文明的不断发展与传承下,已在国内武坛享有盛誉,并于2013年5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代传授发扬光大

  关于地龙经拳的源头,当地流传有这样的情节: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当时有一批在京的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内高手所追杀,四处散落潜入民间。这其中就有一身怀地龙经拳术的侠客在被追杀过程中落难平度县。该侠客大难不死,在尚留一口气息之时被平度乡民从一草垛中救出,并得到了乡民的细心照顾疗伤得以活命。该侠客伤势痊愈后,对乡民救命之恩无以回报,便留在此地用二年时间将全套地龙经拳术传授给乡人,以后地龙经拳便在平度县民间留传练习开来。

  至于该拳种如何传授到高密,不得不提到高密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张桥。张桥自幼聪明好学,受祖上尚武家风的熏陶,继承武业,习练长拳,善使枪棒,功夫高强,一生以授武为业,当时高密习武者多数出于其门。据说最早将地龙经拳引入高密的就是张桥。清末年间张桥去平度访亲会友,见友人演练地龙经拳法,张桥作为一个练家子,一看此拳路就被其凝重厚度的套路,招招独到的招数所吸引,真诚恳请下,友人答应将招数传给他。张桥便在平度将二十四路地龙经拳学会后回到高密。 回到高密后,张桥视地龙经拳为家宝,率弟子们重点传授练习,自此后张家后人便世代练习传授地龙经拳。张桥也就成为地龙经拳传到高密的第一代传人。后来张桥所传弟子除自家子孙外,学练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传,那就是城北大王庄官家,城东郇家沟卢家,柏城堤东李家。这三家作为张家传人得到认可后又各自在本家祖中传练至今,现在,城北大王庄官家最为兴盛,在他们的带动下,地龙经拳得以代代传授并逐渐发扬光大。

  倾情倾力记录传承

  地龙经拳第三代传人杜文明接任后,时刻不忘师傅的嘱托,在自家院内设拳场收教自愿前来学武的青少年。那时正赶上《少林寺》电影公演,在全国引起一阵武术热潮,青少年习武乃当时的一种时髦。此时,求到杜文明门下学习地龙经拳的人不计其数。至夜,杜文明家院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蹲马步的、压腿功的、练拳路的,一派热闹的训练场面。杜文明亲自调教领拳,甘当“锤垫子”,让弟子们招招打在他身上,他再拆招教练。以后,杜文明率领徒弟们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各界组织的武术表演活动,积极向社会演示宣传地龙经拳,所教徒弟徒孙遍布高密市区。采访中,杜文明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心愿:为不辜负师傅所托将地龙经拳世代传下去,他正在培养接班人,其大哥的长子杜贵勇,自小就跟着他练地龙经拳,至今已有30多年,是第四代传人的首选人物。

  近几年,随着几位练地龙经拳的老前辈们的先后辞世,地龙经拳的发展遭遇低谷:除城北大王庄还有教有学的外,其余的地方几近绝迹。如果现在不及时挖掘抢救这一高密独特拳种,将面临失传。杜文明、徐清德等几位地龙经拳传人已深切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于是,挖掘整理地龙经拳,并使其发展留传下去,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2004年至2007年三年的时间内,杜文明和徐清德二人自费走遍了城乡各地,访问了青岛、平度、潍坊、胶州、昌邑等地寻找地龙经拳爱好者,并在青岛登门拜访了已年高90岁的松园张家第十五世后人张慕瑾老先生。通过和这些地龙经拳爱好者磋商交流学习,由徐清德执笔付出了近三年多的时间和心血写出了十一万字的地龙经拳谱注解初稿,共有拳路二十四套,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枪六路。该整理的拳谱对每一套地龙经拳术中的每个动作都详细进行了分解,下一步他们还计划用相机拍下每个分解动作,使学习者一看就能明白,做到通俗、易懂、好学,然后正式出版地龙经拳谱书留给社会和后人。


logo_看图王.png高密新闻网

[高密]杜文明:我为地龙经拳而生


记者 张爱华

提起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密地龙经拳,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杜文明。作为高密地龙经拳第五代传人,年近6旬的杜文明40余年练功不辍,并自费培养出了多名弟子,在全国、省、潍坊市等武术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不仅为我市赢得了荣誉,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高密地龙经拳。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位“武林高手”。

少时习武,“蹲马步”练了一年多

杜文明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好体育、爱运动。开始接触并爱上地龙经拳,是因为本村来了位“大师傅”——官星南。“他是地龙经拳第四代传人,1966年从青岛回到高密老家北大王庄。1969年,我哥哥领着我去拜师。当时我才13岁,长得很瘦小。师傅看我的模样,觉得不像能吃苦耐劳的样子,只答应让我跟着练,并没太在意我。我为了让师傅另眼相看、学到真功夫,光‘蹲马步’就练了一年。后来,师傅见我执着,动作也有板有眼,才开始教我练拳。就这样,越练越起劲,三四年之后,我就可以带着师傅的其他弟子练习了。”

回想起自己习武的经历,杜文明记忆犹新。“地龙经拳重在实战,需要两人过招,一天被摔个百八十次是家常便饭,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杜文明说,刚练那几年,因为又苦又累,自己也有过偷懒的念头,是师傅语重心长的开导坚定了他的信心:“这是几辈子传下来的功夫,咱高密的地方拳种,你好好练,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一定要传下去!”尽管多年来为了养家糊口,他的工作多次变换,但对地龙经拳的坚持一直不改初衷。1985年,师傅回到青岛后,他正式开始带徒弟。

荣誉等身,有付出就有回报

走进位于醴泉街道北大王庄社区的地龙经拳武馆办公室,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各种获奖证书和奖牌,几乎贴满了房间的墙壁。据杜文明介绍,这都是近年来他带领弟子们参加各级武术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光2013年我们就参加了好几次大型比赛。4月份,参加第一届中国泰山国际武术节,获了5枚金牌、2枚银牌和2枚铜牌;5月份,参加了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及全国农民武术比赛,并取得了“徒手对练”项目4枚金牌;7月份,参加了第13届中国梁山全国武术功夫争霸赛暨第三届山东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交流大会,获得了10多枚金牌;10月份,参加了首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获得七金、五银、三铜......今年1月12日,CCTV5央视体育频道《体育晨报》用4分多的时间对地龙经拳进行了报道。说起这些,杜文明满脸自豪。

对于武术,杜文明有着自己的理解,即:“武德”第一。我经常跟弟子们说,“练武术从大处说,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小处说,有利于强身健体,也可以防身。但决不能凭借自己这点本事欺凌弱小,即使‘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给点教训就行了,‘治恶’有法律,千万不要逞能。”

免费授徒,传承发展

为了将地龙经拳传承下去,近年来杜文明一直免费收徒,并自费带领弟子们参加各类比赛,与武术届同行相互切磋交流。目前他的弟子中不少人已经独当一面,在比赛中屡屡获奖。2012年正式成立武馆后,经营着一家电梯安装公司的他,把企业很大一部分利润都投入到传承地龙经拳、弘扬优秀武术文化上。

杜文明说,自己已经快60岁了,目前最大的愿望一是发现培养一部分好苗子,把地龙经拳好好传承下去;二是继续做好挖掘、整理和发展地龙经拳的工作,争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是希望有一天地龙经拳能进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习、强身健体。“如果有爱好体育武术、品德好但家庭困难的孩子想学习地龙经拳,我不仅免费收徒,还可以资助他完成学业。”

 (责任编辑:王江)



高密地龙经拳列入省级非遗

2013年06月17日08:37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高密地龙经拳列入省级非遗

杜文明左在展示地龙经拳。

地龙经拳又称地功拳,为山东稀有拳种,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作为高密人引以为豪的拳种,地龙经拳在高密市武术界流传历史最为久远。该拳种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武术,在高密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可以与高密的“ 民间三绝”扑灰年画、剪纸、泥塑齐名。如今,地龙经拳在第五代传人杜文明的不断发展与传承下,已在国内武坛享有盛誉,并于2013年5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龙经拳以地躺功为主

,记者来到了位于高密市醴泉街道北大王庄的地龙经武馆拜访了高密地龙经拳第五代传人杜文明先生。走进杜文明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数不清的证书和奖牌。据了解,这都是近年来杜文明带领弟子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比赛所取得的荣誉。今年5月份,杜文明刚刚带领徒弟参加完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以及全国农民武术比赛中两项赛事,并取得了“徒手对练”项目4块金牌的好成绩。

“地龙经拳因以地躺功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脚功夫,以技巧性见长,因而又称地功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据杜文明介绍,地龙经拳来源于武当派所传,是一种以败中取胜为主,具有实战意义的拳种。

13岁习武,崭露头角

1969年,杜文明拜官志臣为师,习练地龙经拳。“那个时候我才13岁,刚开始习武的时候,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要练几年武,然后去当兵,这样以后就有了铁饭碗。”回想起小时候自己习武的经历,杜文明至今记忆犹新。“学武又苦又累,地龙经拳又重在实战,需要两人过招,一天被摔个百八十次更是家常便饭,身上的淤青也是旧的还没消退就又添了新伤。”

杜文明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年纪小,经常会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是每到这时候,师傅就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许就是凭着骨子里的那份倔强,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44载春秋。

免费授徒,传承发展

包括地龙经在内的不少流传至今的民间武术,在传承时都不免产生了诸多隐忧,杜文明告诉记者,现今,武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承,而也就是秉承着“传承地龙经”的信条,四十多年来,他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挖掘、整理和发展地龙经拳的工作中,力图将它渊源留传下去。“师傅辞世时,再三叮嘱我要将这门拳法传承下去,而这么些年来,我也一直向着这个目标在努力 。”在杜文明看来,地龙经的传承不仅是对其技艺的延播,更重要的还有对“武德”的弘扬。

谈到将来的发展,杜文明告诉记者,他主要想开展两项工作,一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开办武馆,免费授徒,让地龙经更好地传承下去。文/图 记者 马菲菲 单小东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武当一脉腿功见长

高密地龙经拳崭露头角

2011年08月30日


杜文明在表演地龙经拳。

在刚刚落幕的潍坊第一届武术锦标赛上,高密地龙经拳第五代传人杜文明率弟子参赛,凭借扎实过硬的功夫,55岁的杜文明以8.40分的成绩夺得地龙经男子B组第一名。地龙经是一种什么样的拳术,它在高密是如何传承发展的,又是怎样发扬光大的呢?8月29日,记者采访了杜文明先生。

拳种

以地躺功为主

地龙经拳因以地躺功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脚功夫,故又称地功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据考证它来源于武当派所传,是一种以败中取胜为主,具有实战意义的拳种,它的特点是擅长远距离发起攻击,以攻击对方下盘为主,深得“南拳北腿”中“北腿”的精髓。1846年,由高密松园张氏第13世孙张桥(字云鹤)引进,之后代代相传,到现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从第一代传人至今,在高密,不光是武术界,就是普通民众,对地龙经拳也是耳熟能详。在杜文明的不断努力下,有许多孩童和青年开始学习了解这一武林奇葩。

传承

代代传授日渐兴盛

据杜文明介绍,最早将地龙经拳引入高密的人是张桥。张桥出身于高密名门望族松园张家,其祖先张福臻明朝末年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回到高密后,张桥视地龙经拳为家宝,率弟子们重点传授练习,自此后张家后人便世代练习传授地龙经拳。张桥也就成为地龙经拳传到高密的第一代传人。后来张桥所传弟子除自家子孙外,学练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传,即城北大王庄官家、东关郇家沟卢家、柏城堤东李家。

解放前,高密城北大王庄官家家境殷富,其子孙习练地龙经拳,据传官家的地龙经拳法得张家第二代传人代表张作升(字少云,系张桥弟张翊次子)亲自传授,官家习地龙经拳之佼佼者名叫官维昭,他是高密地龙经拳的第三代传人代表,此时的地龙经拳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地龙经拳的第四代传人是官维昭的侄子官志臣,杜文明1969年6月拜官志臣为师,习练地龙经。

发扬

免费授徒,保护挖掘

杜文明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几位练地龙经拳的老前辈们的先后辞世,地龙经拳的发展遭遇低谷:除城北大王庄还有教有学的外,其余的地方几近绝迹。如果现在不及时挖掘抢救这一高密独特拳种,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于是,挖掘整理地龙经拳,并使其发展留传下去,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2004年2月,由杜文明和友人徐清德等人发起,“高密地龙经拳术研究会”正式成立。经过各方的努力,2008年12月,高密市地龙经拳入选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到将来的发展,杜文明主要想开展两项工作,一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免费授徒。他打算开办一家武馆,进行地龙经的半业余培训。对前来学习的人不收任何费用。“这是受师傅的嘱托,要把地龙经好好传承下去。不能把武术当商品卖,而是要传承发扬武文化,收费就失去了师徒关系情谊。”杜文明对传承地龙经拳有自己的理解。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扬

悠悠胶水

悠悠胶水的博客

 高密武林奇葩——地龙经拳的传说


高密的武林界呈现出各大门派争纷斗艳、各领风骚的局面,所练拳种有长拳、太极拳、燕青拳、孙膑拳、华拳、查拳、、猴拳、螳螂拳、南拳、鹿鹤功、弹腿、、八卦掌、散打、地龙经拳等拳种,兵器方面有刀、枪、剑、棍、流量锤、铁鞭、月牙铲、虎头双钩、方天画戟等器械,所练者众多。各大门派既各有所长,又定期互相切磋武艺,交流练武心得,经常性举办一些武术交流表演等活动,并于1999年5月2日正式成立了民间组织——高密市武术协会。协会确定了“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体育工作方针和政策,发扬光大祖国的武术遗产,为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而尽力”的宗旨。武术协会根据全高密市现有活动场所的分布位置分点布置,委派了各种拳术的教练员分头组织活动,定期对武术爱好者进行教导、练习,各门派各拳种所教弟子经常性参加一些社会各界组织的比赛、表演等活动。各种武术活动的开展对人们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武术协会自成立以来到现在已发展正式会员二百八十多人,所传教的弟子遍布全市。每年的春、秋两季,武术协会都组织各门派各拳种的代表举行武术表演会,社会影响较大。

在高密市的诸多流派,诸多拳种当中,流传历史较为长久,所练人员最多,高密人引为自豪的拳种应该就是地龙经拳了。该拳种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武术在高密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可以与高密的扑灰年画、剪纸、泥塑民间三绝相齐名。

地龙经拳又称地功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据考证它来源于武当派所传。谈拳种因其“腰身灵翻滚巧,随势跌扑人难逃”之套路,动作上以翻、滚、摔、跌为主打,形成以地躺功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脚功夫,对打实战效果招招都是以败中取胜为主,应该是结合其它拳种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实战意义的拳种。

考究地龙经拳种的历史根源和传播途径,还是要从头说起的。

一、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当时有一批在京中侯用的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内高手所追杀,四处散落潜入民间。这其中就有一身怀地龙经拳术的侠客在被追杀过程中落难平度县。该侠客大难不死,在尚留一口气息之时被平度乡民从一草垛中救出,并得到了乡民的细心照顾疗伤得以活命。该侠客伤势痊愈后,对乡民救命之恩无以回报,便留在此地经过二年时间将全套地龙经拳术传授给乡人,以后地龙经拳便在平度县民间开始留传练习开来。

至于该拳种如何传授到高密,不得不提到高密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人物——张桥。据史载,张桥,字云鹤,太学生,高密松园张家第十三世孙,其祖上有名的人物是张家五世张福臻。张福臻生于明朝万历九年(公元一五八一年),以进士身份被朝廷录用,历任河南省临颖县知县、山东省东明县知县等,因其政绩显赫,作战有功,崇祯十五年被晋升为兵部尚书,皇帝亲自下旨在其家乡高密张家巷建立牌坊一座以示其功德。

且说张桥作为高密松园张家十三世孙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大的功绩。张桥自幼聪明好学,受祖上尚武家风的熏陶,继承武业,习练长拳,善使枪棒,功夫高强,一生以授武为业,当时高密习武者多数出于其门。传说清朝咸丰年间,有一群匪徒闯入高密城东关,拥入当铺、商铺大肆抢掠。张桥听说后立即率弟子及时赶到杀死杀伤抢劫匪徒数十人,使贼人闻名丧胆,从此再也不敢进高密城池。又相传捻军攻打高密城时,张桥手持一杆岳家长枪,在高密城萝卜市街头横枪立马,一夫当关,独守一街,捻军数十余人奈何不得他,竟没有一人能冲进街头半步。此战使张桥在高密名声大振,投其门下习武者众多,一时间门庭若市,拳打脚踢声响彻昼夜,刀枪剑戟声不绝于耳。

据说最早将地龙经拳引入高密的就是张桥。清末年间张桥去平度访亲会友,见友人演练地龙经拳法,张桥做为一个练家子,一看此拳路就被其凝重厚度的套路,招招可致人伤残的招数所吸引并非常喜欢,恳求友人再三,友人才传给他。张桥便在平度将二十四路地龙经拳学会后回到高密。

二、

张桥回到高密后,视地龙经拳为家宝,率弟子们重点传授练习,自此后张家后人便世代练习传授地龙经拳。张桥也就成为地龙经拳传到高密的第一代传人代表。后来张桥所传弟子除自家子孙外,学练此拳弟子中在高密有三家得其真传,那就是城北大王庄官家,城东郇家沟卢家,柏城堤东李家。这三家做为张家传人得到张家认可后又各自在本家祖中传练至今,现尤以城北大王庄官家最为突出,将地龙经拳代代传授,将该拳种在高密近代期间发扬广大。

据说城北大王庄官家的地龙经拳得自张家第二代传人代表张作升亲自传授。张作升,字少云,时人称张家二少,他系张桥之弟张翊次子,子承伯父张桥之能,自幼练武,曾任高密城区各校武术教员,以传授地龙经拳出名,在松园张家历代子孙中也属于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张少云在民国初期受聘任诸城大台村武术教师,马良任山东省省长时又赴省城当武术教官,自此,地龙经拳愈传愈远。说起张少云在诸城大台村教授拳术时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台村一个当时在全省有名的大财主家中豢养家丁数十人,请了一个王姓教长拳的师傅为护院拳师并教授家丁拳术。张少云受邀请来到这家大财主家当武术教师时被王家敬为上宾,该王姓拳师见状便心中不服,有些愤愤不平,一心想试探一下张少云的功底。一日吃饭席间,王拳师借酒遮面,口出不逊,意在挑衅,扬言地龙经拳乃花拳绣腿,丑鄙不雅,实战中不堪一击,并强行要和少云交手以示高下。当时张少云被逼无奈只有接招。两人来到庭院内,一照面,只见少云使出地龙经拳术中的一个“挂面脚”的招数,只用一招便将王拳师劈面打倒在地。王拳师现场丢面,当场卷起铺盖一走了之,掩面离开了诸城。还有一次张少云受邀保护一重要人物去北京,在去京路途中遭遇一劫匪,张少云见状从马车中突然跃起使了一个地龙经拳中的“中风剪”招数便将拦路强盗剪落马下,身负重伤。

且说城北大王庄官家属于一个大家族,家景比较厚实富裕,在城里有多处买卖铺店,且在青岛四方还开有一个印染厂,解放前高密城出名的裕德大油坊就是该家所办。正因如此,也被当时散落在高密各地一些专事绑票劫舍的土匪所重点光顾算计之地。官家子孙平时也练习一些武术套路,除强身健体外,也有着为了保家护院之目的。后来张少云在回到故乡后,受官家所邀请设立拳房开始对官家子孙传授地龙经。

下面单说地龙经拳传到城北大王庄官家后的经历与传说。

三、

张少云回到故里高密后,受城北大王庄官家诚邀在官家祠堂院内设立拳房开场受徒。自此后,官家祠堂内不论白昼都有演练地龙经者,拳来脚去,枪来刀往,好不热闹,连四乡青壮年都慕名来投学武,地龙经在这阶段期间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官家练习此拳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官维昭为学练此拳中的佼佼者,也顺其自然的成为官家所学地龙经拳中的首位传人代表,也被松园张家承认为地龙经拳在高密传授的第三代传人。据说松园张家将地龙经拳法二十四路,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枪六路都尽数传授给官维昭,现官家存有地龙经拳谱一本。

官维昭,人称十爷(因官家维字辈兄弟大排行数第十位),是一个对练武如痴如醉的人物,对张家所传二十四路地龙经拳练的是收发自如,得心应手,深得拳法精髓,武艺大增,一时在四乡邻中名声大振。

有关十爷官维昭传说很多,下举一、二例。

传说有一年有几个南方蛮子自视武功高强四处访友会武,走到高密时听到城北大王庄官家的地龙经拳在高密小有名气,便找人给官家送来帖子,要来登门拜访官十爷,说是要以比武切磋武艺。十爷接着叫送帖子的人捎回帖子阐明了官家练武乃防身健体之用,并非用来争强斗胜,客气的回绝了南方蛮子的要求。谁知那几个南方蛮子并不死心,过了几天化装成打短工的混进官家为官家锄豆子地。中午,官家的老伙计老崔到锄豆子的地里去给那些人送午饭。老崔当时用一匹马驼着一水桶小米粥,另一只水桶里盛着白面馍馍和黄瓜拌烧肉,来到锄地的地头一看就傻了眼。你道怎么着?那几个打短工的根本就没有锄半分地,只见他们个个都把锄头朝下往地上一闯,人都在锄把顶上蹲凸着抽烟。老崔当时一看这情景就知道碰着好家伙了,牵着马调回头来就跑回官家对官十爷说了。十爷当场就明白了,这情形看来是不出面不行了,就从老崔手中接过马缰绳,双手各提一水桶跳上马背双脚一夹马肚子,那马就驼着十爷向坡里窜去。十爷在马背上老远就望见那几个人,其中还有一个仍然还在锄把顶上蹲凸着。于是十爷来了双手提桶平伸至肩,在马背上一个蹦就双脚稳稳的站立在了仍在奔跑的马背上,远远望去如同一只大鸟飞翔而来,一直到那些人的跟前也没减速。只见十爷一个空中翻身脱离马体,双手各提一桶在空中划了一圈如同飞鹰般从空而落,在落地的一瞬间随脚踢倒那把锄把后稳稳立于地上,双桶中所盛食物竟没有洒落一点。那几个南方蛮子一看十爷露了这一手真功夫,当场就服了,随后双手作揖赔礼道歉后,饭也没吃一口,把锄头一撩,头也没回地就窜了人。

还有一次官十爷来到高密城里所开的裕德大油坊,正在屋内柜台后检查帐目时,听到外面有人吵吵。原来是外面来了个当时在高密城出名的地痞无赖姓李名小猛的人正在向油坊伙计强行索要油吃。这李小猛高密城人送外号“犸虎”,经常地手持一把自制火枪,带着两个小喽罗在高密城各买卖行当白吃白拿,相当嚣张,一般人都惹他不起。此人亦多次到裕德大油坊要油吃,因干活的伙计们都不愿招惹他,使他每次都得逞。十爷听伙计们说了这些情况,不由有些愤恨,就想教训一下这小子。于是十爷就吩咐伙计出去对这无赖说这次不给他油,真想要的话到屋里找掌柜的要。这地痞无赖李小猛还头一次碰到这样的茬,手从腰里拔出那把土枪骂骂咧咧地向屋里走,一进屋门,和十爷打了一个照面,还没来得及说出一句话,就见十爷单手一扶柜台面,整个身子自柜台后腾空跃起,双腿水平迎着李小猛的上半身疾驰而至,用了一招地龙经拳中的中风剪,就双脚剪往李小猛的整个身子翻了一翻将其整个人剪出,摔出门外几步之远才落地,这李小猛当时就没从地上爬起来。随后十爷走出屋外将几块大洋钱扔在了李小猛身边说了句“回家养伤去吧,不服的话就到大王庄找我官十”就扬长而去,而那李小猛被两个小喽罗抬回家去,养了半个多月的伤才能动弹。

至于官十爷在兰州做买卖时,与一身怀绝技的小脚妇人脚踏园形笸箩沿转圈行走展示轻功,在青岛四方整治地方无赖的其他一些传说就不一一例举了。

十爷官维昭亲传弟子有其四个侄子官志诚、官志臣、官志江、官志廷,还有程砚臣、迟金昇、单联明、施必顺等人,最后十爷选择官志臣为官家地龙经第二代传人代表。

四、

说到十爷将地龙经拳传到官家,在官家第二代传人中有其亲自调教的几个侄子学得最全、武功最高。尤其是官志诚,更是将地龙经传播到外,使官家地龙经拳的名声远扬胶济铁路沿线,扩大了影响。

且说官志诚这人头脑极为聪慧,在所练地龙经拳第二代弟子当中下苦功最大,且还有些天不怕地不怕、惹事生非不怕乱子大的脾性。这人天生又是一个练武的材料,一套地龙经拳练的是身心合一、挥发自如、滚瓜烂熟,并根据练拳心得在先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自创半路拳法,只可惜的是没有以文字记录下来。且说民国初期韩复渠出任民国政府山东省省长时,曾在济南设过一个擂台,招集全省各地武林高手前去比武打擂,此事当时轰动整个山东武林界。十爷官维昭听说后便亲自带着几个侄子来到济南比武现场,目的是想叫这几个弟子开开眼界,并没有准备参加什么比武打擂台的意图。他们现场一连看了三天,就只见一个和尚站在擂台上守擂,凡上去和他比武的一连伤了五六个人,都败在他手下被打下了擂台,也就是说这和尚竟一连三天没有碰到对手。这时年轻气盛的官志诚技痒难安了,请求十爷要上场打一场试试。当时十爷也在考虑学练地龙经拳到底实战效果如何,正好可以在这个场合实验一下,便同意了志诚上擂台比武,因十爷心中有数,论志诚的功底已不在自己之下了,上去打擂应该有些把握了。

官志诚得到十爷允许后,便迫不及待以一个鹞子翻身的动作上了擂台,客气一番后就同和尚动起了手。那和尚武功果然了得,拳路很杂,两人你功我守,我进你退,一会儿腾空跃起,一会儿躺地翻滚,一时间两人打得难分难解,招招扣人心弦,式式暗含杀机。那志诚也是有意识的引和尚多出招数,然后使出地龙经的招数一一破解,将地龙经拳演绎的是淋漓尽致,连台下的十爷也看的是满口“咂咂”之声不断。那和尚果非善客,突出绝招把志诚逼到了台子角下,眼看再出招就要将志诚击落台子下了。这时志诚来了个败中取胜,也使了一个狠招,但见其叠身一跃腾空而起,使了一招上风剪,双脚脖剪往那和尚的脖子梗,将其整个身子剪起抛落台下。和尚的那些同行者立即抬着和尚就走了,可能是去了医院。志诚的这一战轰动胶济铁路沿途两岸,一时名声大振,使很多人都知道了高密城北大王庄官家拳的厉害。

有一次官家遭土匪绑票,那是解放前夕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离中秋节还差一天。这天晚上刚过三更天,就有三个土匪持枪摸进了官家府院。志诚听说后披着外衣袖子没穿上就出来了,问那三个持枪土匪是为钱而来还是为仇而来,其中一个土匪说是为钱而来要绑票。当时志诚一看此情景见对方有枪怕伤及家人,便对绑匪说我可以跟着你们走。随即两个土匪上前每人抄起志诚一根胳膊,另一个用枪在身后指着志诚的脑袋就走出了家门。在走到庄最北边的庄后头苇子湾崖时,志诚认为可以动手了,冷不妨踢起后脚,跟着一后脚根准确地狠狠地踢在后边那个用枪指着他的绑匪的小腹阴部,该绑匪惨叫一声倒地。紧接着志诚把前两个架着的胳膊瞬间从衣袖中脱出,双拳迅速出击同时都准确地打击在两匪徒的下巴骨上,那两人也是当场倒地嚎叫。志诚这几个动作是在瞬间一气呵成的,那三个绑匪根本没来的及反应过来就被打倒在地了,志诚便迅速窜入苇子丛中跑掉了,事后证实,那三个土匪是一死二伤。

这官志诚后来过世较早,所以十爷官维昭后来传位于官志臣,让其担负起地龙经拳在高密城北大王庄官家第二代传人代表的重任。

五、

官志臣,字星南,生于1913年,卒于1992年,享年79岁。官志臣也是自幼随十爷习武,十六岁时就在高密火车站上学徒当通讯工,后调青岛火车站。他最大的功绩是青岛解放前,他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军管会,及时交接了铁路段的工作运行程序和有关重要资料,解放后荣获青岛市第一届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抗美援朝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荣获三等功,且在作战中腿部受伤,是一等残废军人。

官志臣自幼跟着其长辈官十爷练习地龙经,功底打得很厚实,他的特点是不好张扬,脚踏实地,有关他的传说不多,有一个传说是在鬼子侵略中国期间,有天他和一个朋友正在高密城后薛家莹(即现在火车站北、木材公司院内)处比试对练岳家枪。两人正练得热火朝天,高潮迭起之时从南边火车站上来了两个小鬼子,看到有人比武感到好奇,比划着强要和他们交手比试。官志臣被迫接招,同时他也想教训一下这两个嚣张气焰的小鬼。随后官志臣让朋友站在一边,仍掉长枪,自己和两个小鬼打起来。官志臣在让过几招后,突然发力使用了地龙经拳中的骨寸腿招式,双腿用力,连环踢出狠狠地踢在两个鬼子的肩膀上,只听见两下“喀嚓”声,那两个鬼子一个是左肩膀,一个是右肩膀都搭拉下来,可能是造成了骨折。两个小鬼子叫苦连声,口中嚷嚷这一些东洋话也听不明白,各自抱着自己的一根不能动弹的胳膊狼狈不堪地窜回了高密站。后来听说几个鬼子打听找过他,官志臣没有照面。

官志臣在抗美援朝中右腿受伤并留下后遗症,后来回到老家城北大王庄疗养。在这期间,考虑到地龙经拳不能自他手中失传而中断要辈辈传承下去的十爷遗训,便开始在北大王庄官家子弟和村里有志练武的青少年中挑选徒弟传教地龙经拳。那时还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国的大环境正是物质生活贫乏时期,精神生活就更不用说还有什么了。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面对漫漫长夜早睡又睡不着,后来就有十几个青少年利用晚上时间跟着官志臣在其家中当时简陋的小院里学练地龙经。这些人凡是坚持到底的都得到官志臣的真传,这些人有杜文明、徐清德、张庆华、刘永福、刘加伟等人,其中尤以杜文明最为突出。

杜文明,高密城北大王庄人氏,因兄弟六人他最小,高密人认识他者都称他杜六,其人因练地龙经拳并得到官志臣真传而在高密武术界扬名。

却说杜文明自十五岁开始就投在官志臣门下学练地龙经,开始学时年纪尚小,并没引起师傅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坚持不懈从未间断地跟着师傅勤学苦练,后来得到了官志臣师傅的重点培养和偏爱,常常亲自给他领拳指导,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将地龙经的拳路学会,在众多师兄弟中以功底扎实、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天天练习不间断而成为佼佼者。

1984年秋天,年事已高的官志臣师傅举行交接仪式,将地龙经拳进入官家后的第三代传人代表传位于杜文明,同时交给杜文明自己亲笔抄写的地龙经拳谱一本,嘱托杜文明要挑起地龙经传人的重担,要求杜文明广教弟子,将地龙经拳在高密要传播发扬光大,并要大力宣传下去,使在高密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地龙经拳这一民间瑰宝得以传播,在高密大地上再度生辉。

就这样杜文明接受师傅的嘱托和使命,成为了地龙经拳在城北大王庄的第三代传人。

六、

且说杜文明接任地龙经拳第三代传人后,时刻不忘师傅的嘱托,在自家院内设拳场收教自愿前来学武的青少年。那时正赶上《少林寺》电影公演,那电影中所展示的拳脚武功很快在全国引起一阵武术热潮,青少年习武乃当时的一种时髦。此时,找到杜文明门下要求学习地龙经的人不计其数。至夜,杜文明家院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蹲马步的、压腿功的、练拳路的、领拳对博的、相互拆招的等等都下真功夫练习。杜文明亲自调教领拳,甘当武术术语中的那个说法“锤垫子”与弟子们对练,让弟子们招招打在他身上,他再拆招教练。那时,最多时每天有三四十个弟子同时学练,再加上看热闹的,天天晚上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在高密县城一提起“杜六”多数人都知道。

那杜文明功底如何,听说动真功夫时曾经露了两回。

1979年的秋天,青岛的两位习武者慕名前来拜访杜文明。杜文明对以武会友的朋友热情接待,后来于晚上杜文明为远来的朋友亲自演练了一套地龙经拳中的精典套路——滑车。那其中一个在连声叫好的同时借着兴劲非要和杜文明对上几招,杜文明便只用了一招“下风剪”——离那人五六步远处突然倒地,双脚直朝那人脚脖子剪去,将其剪翻在地,那人座起身来双手抱住脚脖子半天没站起来。事后杜文明说那一招他只是表演性地只用了三成功力。

还有一次是夏天在铁路南小王庄桥头上,有两个青年拦住杜文明要试试杜文明的本事,其中一个二话没说上前就打。杜文明让过几招后,突然后退几步,身子腾空跃起后与地平面形成平行之势,用了地龙经中的鸳鸯腿之招,双脚连环踢向对方胸部,将那家伙踢出五六步远处倒地。那家伙捂着胸部起来后立即脱掉上衣查看有没有伤势,但见胸前有着两个明显的脚印留在体上,随后被另一个人拖着狼狈而去。

,山东省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大会在青岛市举行,杜文明在师傅官志臣的带领下,带着自己的徒弟迟华、杜桂勇等五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上杜文明与迟华、杜桂勇师徒三人表演了地龙经拳中的精典套路——对练滑车,赢得了与会者的满堂喝彩声。会后,官志臣亲自捐赠给大会组委会地龙经拳谱一本,得到大会“武艺高强”奖牌一块。第二天,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专门的报道。当时任山东省体委民间武术挖掘小组组长的范春和同志对地龙经这一独特拳种评价很高,要求在这次会议中发现的三个最好的拳种—高密的地龙经、冠县的查拳、胶东的螳螂拳要整理出书,省体委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扶持。

以后,杜文明率领徒弟们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各界组织的武术表演活动,一有机会就向社会演示宣传地龙经,所教徒弟徒孙(即徒弟的徒弟)遍布高密市区,并有杜贵勇、栾凯、荆汝亮、杨明军、栾仁正等几个弟子通过十几年的磨练开始崭露头角。为不辜负师傅官志臣所托将地龙经世代传下去,他正在培养接班人,据说第四代传人代表为杜文明大哥的长子杜贵勇,此人自小就跟着他六叔练地龙经,至今有三十多年了。杜文明计划晚年后在合适时期将地龙经第四代传人之位传于其侄杜贵勇。

七、

近几年来,随着几位练地龙经拳的老前辈们的先后辞世,也随着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地龙经拳的发展也到了低谷,处于一种教者与学者无几的境地,除城北大王庄还有教有学的外,其余的地方几近绝迹,地龙经拳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常时期。如果现在不及时挖掘抢救这一高密独特拳种,再下去几年几十年有失传的可能性。这种情况杜文明、徐清德等几位地龙经传人已深深地感觉到所承担的责任。于是,怎么能够继续挖掘整理地龙经拳,使其发展留传下去,成为了他们所重点关注的事情。

,由高密城北大王庄杜文明、徐清德等地龙经所传弟子们倡导成立了“高密武当派地龙经拳术研究会”,并于同日召开了研究会的第一次筹备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高密武术界各门派代表人和地龙经传人杜文明、徐清德、程克平、张庆华、刘永福、张新忠(松园张家第十七世孙),陈守正、刘敏、王效功、刘汉西、杜贵勇、栾凯等二十多人,并邀请了高密市体委的邹怀治主任和张俊双副主任参加了该此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三个中心议题:

一、组织一年一度的地龙经演武会。

二、为了统一化、标准化、通俗化、规范化而重新组织整理编写地龙经拳谱。

三、广泛宣传、推广、教练地龙经拳。

这次会议后至今三年的时间内,杜文明和徐清德二人自费走遍了城乡各地,访问了青岛、平度、潍坊、胶州、昌邑等地寻找地龙经爱好者,并在青岛登门拜访了已年高90岁的松园张家第十五世后人张慕瑾老先生。通过和这些地龙经爱好者磋商交流学习,由徐清德执笔付出了近三年多的时间和心血写出了十一万字的地龙经拳谱注解初稿,共有拳路二十四套,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枪六路。该整理的拳谱对每一套地龙经拳术中的每个动作都详细加以了分解,下一步他们还计划用数码相机拍下每个分解动作的图片以配合,使学习者一看就通俗、易懂、好学,然后正式出版地龙经拳谱书留给社会和后人。他们的这种对地龙经拳种艰韧不拔的传练精神,这种不辞劳苦,自我牺牲,并将付出重大经济投入的精神,我想在今后地龙经拳种代代传播的历史上,必将留下一笔重要的记录。

和,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主任编辑梁世平先生率摄制组一行三人先后两次专程赶到高密,拍摄录制了地龙经拳术的一些经典套路和腿法,并于二OO七年五月三日在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华武术栏目》中推出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这样地龙经拳种将走向全国。在录制完该节目后,梁世平主任体会颇深地说:“我们中华武术栏目录制组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到处采访摄制民间武术套路,竟第一次听说和见到这一稀有拳种,我发现该拳种非常与众不同,地龙经套路式式厚重,以地躺功为主,充分展示了倒地后的功夫,招招都有反败为胜之功能,称得上名符其实的地功。该节目录制后,我们准备再推荐到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样地龙经拳种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随后,梁主任对杜文明、徐清德他们赞扬不已,对他们痴迷于武术传播这种不计经济付出后果,艰韧不拔的求索和尚武精神表示敬佩。

我想经过杜文明、徐清德他们的不懈努力,不久的将来必将又掀起一阵地龙经拳种的传播和练习热潮。

后记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者相敬”。综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无非是有文文化和武文化两种。文文化传播了历史,而武文化传播了一种精神,一种艰韧不拔、忠义侠气的精神,为什么历史上的关云长、文天祥、岳飞等人物至今使后人们所念念不忘,就是他们那种正义尚武的精神感动了后人。

笔者在搜索这些地龙经传说的资料过程中就发现了一种精神,一种贯穿地龙经传播过程中的尚武精神,凡学练者都被注入了这种必须有责任感的尚武精神,我想这也就是该拳种能在民间得以辈辈传播了近二百年的原因。

有关地龙经拳的传说很多,笔者所写到的仅仅是各辈传人代表之间的几个例子,如果要写全的话,那将是一篇长篇传记的素材,笔者在今后的日子里也有意继续搜索材料,继续探索。我总认为祖宗的功能不能埋没,地龙经精神必须宣扬传播,我虽然不是一个武功练家子,但我可用手中的笔把这种尚武精神记录下来,留传下去,为地龙经拳种的发展和推广尽到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