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吕凯
    

基本信息

吕凯

性别:男

年龄:57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公冶长的传说

从艺年限:23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广泰集团董事长 潍坊市广泰置业有限公司法宝代表人

所属地区:安丘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928

个人简介

  吕凯,男,1967年9月生,“公冶长的传说”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传承人。潍坊市广泰集团董事长,潍坊市广泰置业有限公司法宝代表人,公司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经营。他个人出资,为支持当地非遗文化建设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他慷慨解囊,积极回报社会。2003年至2006年,他个人出资为当地重建青云寺,为复古迹于旧址重修,历时三载,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重檐庑顶,金碧辉煌,又设钟、鼓二楼,砌石阶百级,树木置栏,引泉叠石,蕴灵蓄秀,寂静幽邃,俨然古刹也。寺前公孙巨木两株,枝柯相交,百鸟来栖。乔冠环寺,青苔著石,樱花、槐葩、松、柏、楸、桐间山门峣峣,大殿巍巍,是邑西南胜景再复焉。今游于此,见昔重修青云寺碑,乃道光九年立,岁为丁亥,于今又是然。今昔两重,感慨良多,遂应嘱撰文。

  二零零七年,丁亥仲春,谷旦。三知居士撰文,薛昭东书丹,谢方堃镌,吕凯立。


荣誉证书

  2010年5月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logo[1].jpg

公冶长书院风景区

更新时间:2008/11/24

公冶长书院位于山东省安丘市西南城顶山上。城顶山,海拔446米,为省级森林公园,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城顶山”,又因山之阳有公冶长书院,又名书院山。

公冶长书院位于城顶山前坡,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前519—前470)读书处,后人思念先贤,在此建公冶长祠,又在祠西建青云寺,时碑碣林立,后祠、寺俱废,碑碣仍立。为保护文物,1988年修复公冶长祠。 公冶长祠正殿三间,内有公冶长塑像,东西耳房各一间,陈列着书画。院内碑亭内有明清两代立的石碑,记载着修复公冶长祠的史实。青云寺与书院之间,并立着两株银杏树,相传是孔子看望佳婿时携来的苗子,公冶长亲手植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树径茁壮,四人合抱尚不能围,为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

拾级而上,城顶山顶部有齐长城遗址,捻军驻扎遗址,至今城墙、饮马池、兵营、粮库等依稀可见,简直是一座古代军事博物馆。抗战时期,周复将军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城顶山战役”,重创日军,并以身殉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地。

近年以来,当地政府投资新修了两条盘山路,开发修建了登山石阶、牌坊、凉亭、乐园、跑马场等三十余处景点。

书院设有酒店、休闲小屋,食宿方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齐全。有公路与安莒路相连,可乘客运汽车直达,一年四季均可游览,尤以春、夏、秋三季为最美。

千年银杏

20081124105014773[1].jpg

公冶祠

20081124105014362[1].jpg

大众网

安丘公冶长书院及其传说

2012-12-27 09:11:00齐鲁晚报



刘玉普

  安丘人将公冶长读书处简称为书院。书院坐落在离安丘城西南约60华里的城顶山南麓,是孔子弟子加女婿公冶长读书的地方,春秋末期的战乱时期公冶长选择此僻静之处读书,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完全可信的。现存的古物,一是据传为公冶长亲手所栽植的两株巨大的银杏树,二是明清时代遗存下来的几块石碑。

  据当地人传说,公冶长为人比较聪明,也有些贪婪,他读书的地方青蛙叫起来有点儿闹人,公冶长就说:“真烦人,别叫了。”从此,此处的青蛙就不会鸣叫了。

  民间最流行的传说是公冶长懂鸟的语言,有一次他正在读书,就听见窗外的鸟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将羊拖回来以后,自己连肉加肠一块吃了,没有给鸟。过了几天,又听见鸟在窗外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以为又有羊可吃了,便疾步登上了南山,老远便见一群人围在一起看着地上的什么东西,互相争执,他便大喊:“你们别争了,是我杀死的。”到了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具被杀死的尸体,官府的人正为找不到凶手而苦恼,见公冶长主动承认,便兀自将他捉了去。尽管最后问题得到澄清,但公冶长为此也吃了不少苦头。

  此地还发生过一件事,尽管此事同书院关联不大,但由于发生在书院附近,故也常被提起书院所处的地方。此地为山区,但山不高,适于埋伏打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51军于学忠部上万将士同进攻山东的几千日寇在此发生了激战,最后终不敌日寇凶顽而败北。此役虽然失败了,但大大挫败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延缓了日寇向沂蒙山区进攻的步伐。

  现在的书院,主要有四处景点,除前面提的两处古物外,后来改革开放后,政府又拨专款在明清石碑东侧建了公冶祠,里边供奉有公冶长塑像。前几年城区有一位个体经营者,又看中了此处的旅游价值,在此修建了三进院落的公冶长庙。这样书院便形成了一处名符其实的旅游景点。

  书院尽管所存景物颇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两株巨大的银杏树,两株银杏树为一雄一雌,比肩而居,每株需四五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最令人称奇的是,东边那株银杏有一年起了火,将树干都烧空,只留下些老皮上下相连,但那树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十分茂盛。粗粗算来,公冶长距今已2500多年,提起树龄不禁令人感叹唏嘘。现在,两株老树都枝繁叶茂,雌株每年还产几百斤果实。每年深秋,两株树都冠盖如云,远远望去那树叶一片金黄,在周围一片肃杀的风景中,既令人感到震撼又令人心旷神怡。

  书院现在香火旺盛,每年四月八日,周围的山里人都来赶庙会,十分热闹。春天,这里便被鲜花所包围,引人注目的是书院东侧的平地上,有一大片楸树林,那楸树最细的也有水桶一般,蔚为壮观。书院南边的山坡梯田上,栽满了樱桃树,前几年当地的山民又试种成功了大棚樱桃,满山遍野的鲜红樱桃很是诱人。

  公冶长,复姓公冶,是今诸城人,所传他建树不多,生卒年代也不可考,他出名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和女婿这两个头衔,换句话说是傍了孔子而出名的。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战乱年代选择了此幽静的地方读书,这是一般人的目光难达之处,也是后人纪念他的真正原因所在。

统筹兼顾博客

统筹兼顾博客的博客


安丘公冶长书院

2012-01-27 20:57:22

公冶长书院,位于庵上西北10公里的城顶山,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兼女婿公冶长读书的地方。

公冶长,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这就是传说中懂鸟语的那位了。公冶长家离曲阜那时可算是很远的,家境也不富裕,能娶到孔子的女儿当然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了,可以看出多掌握一门语言是多么的重要啊!

公冶长还有不少的神话故事。当地有公冶长书院“鸟叫蛙不鸣”之说。书院西边清泉里的青蛙,原来也会呱呱的叫个不停,影响公冶长读书。公冶长说:“你在叫什么,真烦人!”从此,这里青蛙就不鸣叫了。再有,据说公冶长懂鸟语,从鸟语“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一黄羊,你吃肉,我吃肠”中受益,后因失信于鸟,被鸟耍弄而入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真的没想到公冶长书院这么小,正殿三间,内有公冶长塑像,院内碑亭内有石碑,还有一棵挺大的樱桃树。

公冶祠西有青云寺,新建的,寺内外长有不少的楸树,很难得一见了,现在楸树都是按照重量卖的。再向西,有两棵2500多年的银杏树,雌雄各一,生长依然旺盛,传说是孔子来此看望女儿和女婿时与公冶长夫妇一起种下的,也入选《山东树木奇观》一书。书院背靠的山就是城顶山,因山顶上存有齐长城而得名。

门票:20元,年票免费,但是可能是过年没人收费,这也令我们中买了年票一次也没用过的同学们有些郁闷。


这就是传说中的公冶长书院了


幸有人值班,开了门


现代的碑刻


据说是隋唐的石羊



石碑上书“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


院中一棵樱桃树


安丘公冶长书院

安丘公冶长书院

传记

66afa047hb78215c33ee7&690_看图王.jpg

66afa047hb78215d0adce&690_看图王.jpg

安丘公冶长书院

安丘公冶长书院


安丘公冶长书院安丘公冶长书院

安丘公冶长书院

安丘公冶长书院

东树

安丘公冶长书院

又是赵老的题字

安丘公冶长书院

安丘公冶长书院

安丘公冶长书院

齐长城?

安丘公冶长书院

望台

安丘公冶长书院

 《今日安丘》多媒体数字报

书香绵绵太平冈

2015/6/25 8:48:40 作者:安丘大众网

——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遗址及历代先贤文人太平冈留踪探寻并咏怀()

本报记者 王锡文

内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镇西北部、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太平冈山脉之中,竟然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春秋时的书院和一座明代的书房,即位于今城顶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长书院和位于今太平冈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书房。两者虽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冈一山能同时拥有两者,实在是太平冈之幸,也是安丘之幸。这一书院、一书房的存在,让本身风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冈,两千多年来一直散发着魅力无穷的绵绵书香。挖掘整理好这书院、书房的相关资料,汲取其精华性的人文价值,将有益于助推当前的儒学进乡村重塑乡村文明工程。

小序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儒学等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13年开始,山东省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始了儒学下乡重塑乡村文明工程。我们安丘自古儒学文化氛围浓厚,现在市境内还有不少儒学遗迹存留,当前需要系统地去进行发掘整理,以便为儒学下乡重塑乡村文明提供好有用的本土资料。而石埠子镇境内由城顶山、搁灯山、八大顶山、九顶莲花山、太平冈五个山头组成的约13平方公里的整个太平冈山脉之中,就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春秋时的书院和一座明代的书房,即位于今城顶山前坡的春秋后期的公冶长书院和位于今太平冈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书房。两者虽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冈一山能同时拥有两者,实在是太平冈之幸,石埠子之幸,更是我们安丘之幸。这一书院、一书房的存在,让本身风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冈,两千多年来一直散发着魅力无穷的绵绵书香。如果加上老子、孔子也曾经到过太平冈的传说,那就更增加了这绵绵书香的高度和深度。

公冶长,孔门第20位贤人,兼佳婿,生时一再拒绝高官厚禄甘愿来到这偏僻但山水秀美之地读书讲学,身后又被唐、宋、明接连追封为莒伯高密侯公冶子。现在看来,公冶长就是儒学进乡村的最早践行者。明代诸城人邱橓、安丘人马文炜和石埠子人刘璞则汇聚到披甲峡山谷之中读书,起步于乡间私塾,通过科举功成名就,皆成朝廷大臣。我认为,这太平冈上的书院和书房中曾经的几位主人,应该都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化身:处于春秋后期在书院读书讲学的公冶长,寄托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君子理想”——读书为修身、读书为立德、读书为齐贤、读书为教化;处于明代中后期从书房中走出去应举功成的邱、马、刘三人,则是寄托着隋代行科举后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功名理想”——读书为出仕、读书为治国,并在出仕做官中坚守着读书人正直的品格,此三人都做到了。在安丘大地上这座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太平冈山脉,山水擢秀是她的自然秉性,书香绵绵是她的人文价值。

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好这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的相关史料和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相信对于开展好儒学进乡村”“儒学进社区活动,会起到本土性、熟知性、事例性的功能与作用。

公冶长书院:

书香伴着贤德  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

公冶长(前519——470),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子芝。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春秋时鲁国人,《史记》载为齐人,《论语》又云鲁人。今山东诸城市贾悦镇近贤村人。相传公冶长曾经在今安丘石埠子镇城顶山前坡结庐读书讲学,后人尊称此地为书院。公冶长自幼家贫,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鲁国国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造福乡邻。公冶长墓在今诸城市贾悦镇锡山子东南麓的近贤村北,与书院相隔直线距离38华里。

公冶长贤德于孔子《论语》中:

公冶长的贤德深受孔子赏识,在《论语》中,第五篇标题就叫《公冶长》,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以评论人物为主。孔子对的要求相当高,绝不轻易以许人。本篇还有一些内容反映出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即主张勤奋不懈。好学也是孔子评价人物的一条重要标准。此篇第一章就是孔子评论公冶长的——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即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真的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作为老师,孔子对公冶长应该有全面了解。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将女儿都许配了,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公冶长贤德的最高评价。

公冶长贤德在书院历代石碑中:

公冶长书院相传为公冶长隐居读书、授徒之所。据记载,公冶长书院在明清两代曾得到三度重建和维修,并伴有青云寺一座,最后都毁于1943年正月里的城顶山战役。此后40多年里,作为公冶长书院标志物只剩下了那两棵雌雄银杏树,另有一段据说是清代青云寺的残缺院墙。到了1988年春,安丘县人民政府专门拨款,重建了公冶先贤纪念祠,圈院777平方米,有正祠三楹,挂室分列,内置公冶长塑像,内墙上绘制了反映公冶长生平的彩绘。到了2003年至2006年,又有安丘民营企业家吕凯出资重建青云寺。可贵的是在新建青云寺时,将那段清代的残缺院墙也加以保护保存了下来。在这次重建中,原先几通石碑的位置,也做了个别调整。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传统的公冶长书院庙会,附近乡民都云集在此,交易物资,游览山色,凭吊古人。公冶祠和青云寺先后重建后,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社会整体祈福心态的张扬,前来书院风景区旅游、观光、购山货和祈福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作为公冶长书院所在地,最明显的标志和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仍是那两棵雌雄银杏树,传为孔子所赠、公冶长手植,至今已有2500年,仍然枝繁叶茂,象征公冶长的贤德久久长留在太平冈和安丘大地,现在被誉为中华第一夫妻树。除银杏树之外,还存有的标志物就是明清两代所立的数通石碑。

今年613日是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为了配合公冶长相关事迹更高层次的申遗,这天应石埠子镇之邀到公冶长书院帮助查寻相关材料,并对银杏树和所有石碑进行了测量。这两棵银杏树,西边为雌树,树围(高1.3米处周长)6.03米,树根部在西北方向有一分枝,粗84cm;东边为雄树,树围4.97米,外加三棵出自根部的分枝:西南部的粗113cm,东部的粗137cm,东北部的粗183cm。两树中间根部边缘相距461cm,两树根部中心点相距则为685cm。因为两树树冠紧密相连,所以测得两树总冠幅是南北长26米、东西宽28米。树高目测30米左右。(未完待续)

下节内容:公冶长书院现存有明清两代五通石碑,皆是对公冶长贤德的称颂。

00_看图王(1).jpg

1849年立的《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碑

书香绵绵太平冈

——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遗址及历代先贤文人太平冈留踪探寻并咏怀()

王锡文

内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镇西北部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太平冈山脉之中,竟然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书院和一座书房,即位于今城顶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长书院和位于今太平冈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书房。两者虽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冈一山能同时拥有两者,实在是太平冈之幸,也是安丘之幸。这一书院、一书房的存在,让本身风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冈,两千多年来一直散发着魅力无穷的绵绵书香。挖掘整理好这书院、书房的相关资料,汲取其精华性的人文价值,将有益于助推当前的“儒学进乡村重塑乡村文明”工程。

公冶长贤德“刻”在书院历代石碑中:

(一)明、清时代碑碣现存五通。分别为: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万古流芳()、谢先贤文()、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按碑文所记年代排序:

第一通碑是“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通,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立。此碑现位于公冶祠院内东边,碑正面刻“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背面无字。为“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安丘县事潼关孙振基”立。此碑高278cm,宽110cm。碑上方罩有1988年安丘县政府所建的“万春亭”。立碑者孙振基是陕西潼关人,万历三十二年(1605)调任安丘知县。

第二通碑是“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秋立。正面刻《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此碑位于公冶祠院内西边,现高205cm,宽99cm;底座高45cm,宽147cm。此碑上方也罩有1988年安丘县政府所建的“清廉亭”。此碑文主要是记载了当时安丘知县胡端带头捐资修复公冶祠,民众对胡端十分感激,从而立碑纪念。碑文由安丘学子马长春撰文,马长发书写,马良显监督立碑,苏州人吴方来刻字。

碑文是古文,我尝试着转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

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

在安丘县城南70里有一山,山苍郁而窈深,先贤公冶长曾在山中读书,因而叫“书院山”。公冶长为孔子门下高徒弟子,甘愿来到这幽静之处栖身,读书习经,迄今已经二千多年了。对于公冶长的贤德,连樵夫和刚入学的学童等都有仰慕之情。

这里很早以前就建有祠堂,对公冶长进行供奉纪念。但时间长了,房屋破败,先贤习礼讲学的地方竟然都长出了茂盛的草。对此,我们等人就打算要重新修建这公冶祠,无奈资金不足没有成功。幸而这时有安丘知县胡公,爱民如子,对神明也敬重。丙辰(1676)春天,胡公前来此地以整羊整猪“少牢”的礼节祭祀公冶长先贤,并游览了此山的胜景。但面对这旧祠堂的萧条之状,胡公也感到怅惆,感慨地说:“兴废举坠,守土者之责也!”于是捐出了自己的工资,用作购买建筑材料,请来能工巧匠,重新修复公冶祠。不过一月,整个公冶祠就修得非常好了,就连祠边的山林都觉得美丽了,山中的云霞都增色了。从此有更多的文人学子,带酒来到这里,一边敬拜公冶长如高山流水般的贤德遗风,一边称赞胡知县又为民做了一件好事。

胡公治理我们安丘三年多了,为政清廉,对民宽容又执法严谨,在县衙中决定的事,全县的民众都拥护。从而具有古代儒臣之风范。像这书院山,因为地处偏僻,又比较险阻,一些神秘之徒往往在其中聚会。胡公发现后加以制止,并且向他们讲明道理,让这些犷悍难制之人都能做到更弦易辙,打消有关杂念,回家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平静地在这里饮酒敬贤,而附近民间也能做到不用紧闭后窗户以防盗了。这虽是书院山一山的明显变化,实是我们安丘百年平安的幸事。相信后来结伴来此游玩的人,走上高高的台阶来敬拜公冶先贤的同时,也会感激胡公捐资修祠的功德,那么胡公清廉爱民的贤名就传播得更远了,几乎可与公冶长并著。

我曾经登上这书院山,在山顶来回走,向南边眺望,山南边有古代的姑幕城,公冶长的草堂和坟墓就在姑幕城附近,所以那个地方或许就是公冶长的老家。因为此山植被茂盛,路不好走,我就又披沾着一身榛树枝叶从山顶下到半山腰来,再次拜谒这修好的高密侯祠(宋真宗追封公冶长为高密侯)。公冶祠前面的古木(银杏树)繁茂高大,直冲云霄,不知有多少年了。曾听说胡公在树下摆酒敬之。我们也在树下互传酒杯,彬彬有礼地饮酒,待了一整天。这雌雄银杏双树茂盛非常,可以说是先贤公冶长在给我们遮荫,也可视为今天胡公带给我们的“甘霖”。

胡公名字叫胡端,字太朴,是辽东人。

这通碑的背面还刻有一首诗《万民感德歌》,是赞颂当时带头重修公冶祠的安丘县正堂胡端的。

参与立碑的还有六县(安丘、莒县、诸城、沂水、昌乐、临朐)的乡民。

此碑文还明确点明了今石埠子镇区即为古姑幕城,且指明公冶长老家就在姑幕城附近,即“余尝蹑屐登山,徘徊骋望其南,则古姑幕城也,公冶氏之草庐在焉。”一句。这是我查找到的安丘市境内第三通明确说明石埠子镇区即为古姑幕城的清代石碑。另外两通:一是现位于石埠子镇召忽村的“齐召忽墓”碑(1727年立),碑文中有“姑幕城西召忽庄”一句;二是柘山镇华家宅村北的“重修石兰桥记”碑(1816年立),碑文中说华家宅村一带“西北接渠丘,东南通姑幕”,符合今天华家宅与石埠子的地理方位。

第三通是“万古流芳()”。为清道光九年(1829)六月所立,位于银杏树东侧、现在青云寺东边院墙前所立三通石碑的最东边,青石质,高176cm,宽77cm,底座高16cm。该碑由当时青云寺住持僧人学管和徒弟真斋所立,正面横刻“万古流芳”,下为“重修庙碑记”全文,背面为“众善题名”。廪膳生李维翰为碑撰文,庠生刘登辅书丹,石工崔秀川镌。主要是记述公冶祠和青云寺重修的经过:道光七年(1827),安丘县知名人士辛天池、李郑铎等人游公冶长祠,看到房舍破败,慨其荒凉,便筹资募工,把公冶长祠修复一新。此事也启发了与公冶祠百步之近的青云寺住持学管和尚,他不顾七十高龄和足疾,与徒弟真斋通过化缘集资,又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也重修了青云寺。为记述这两件善事,表扬众多善人,于道光九年立了此碑。

因篇幅限制,此碑原文只简略交待上面内容,以下几通碑文亦同样处理。

第四通碑是“谢先贤文()”。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秋安丘夏坡人李湘棻考中进士后所立。此碑现位于公冶祠后面新修的感恩堂东5米处;现碑高148cm、宽68cm,底座高6cm、底座宽79cm。清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李湘棻到公冶祠拜谒公冶长,祈求圣贤保佑自己到京城考试成功。当年四月就顺利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为报谢先贤灵应,李湘棻于当年七月在当时公冶祠后建起感恩堂,亲撰《谢先贤文》,刻碑存念。最后几句感恩的话是:“先生其德,余辈何幸,乃被才泽。原田每每,长树苍苍,条枚敷芬,鼓舞万方。”

第五通是“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所立,现位于银杏树东侧、青云寺东边院墙前三通碑石的中间位置,此碑高170cm,宽80cm,座高12cm。立碑缘由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有一位来自诸城的无赖,名叫公冶继诜,自称是公冶长的后裔。他为了占据书院山,状告到县衙。安丘县内知名人士闻此,义愤填膺,联名向官府申诉。知县秉正执法,判公冶继诜败诉,挫败了他企图霸占此山的妄为。为了铭记此事而立此碑。是当时安丘县知事娄家兰,教谕、训导、县丞、把总、典史、外委等监立;安丘县贡生、候选训导刘用康撰写文字;马协中和县庠生马居中书写;青云寺住持真斋及徒弟觉联、觉林、觉慧同立。正面上书“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正文内容略)。

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此碑正面的文字。今年613日这天,我在对这通石碑进行具体测量时,转到这块碑的后面,发现碑阴竟然也有文字,这是多年来无人注意或者没有记下来写在资料里面的文字。细读一下,发现这些内容也非常重要——

因为碑阴文字有清中叶安丘籍三位文武大臣名字。碑阴文字总标题是篆书“名留万古”,下面列着一些人名单。其中“邑绅士”之列,从上到下有“李湘茞、刘耀椿、李湘棻、马麟度、马秀儒、孙炳震、鞠惠吉、鞠殿华”共8人。这8人中“刘耀椿、李湘棻、鞠殿华”三人值得重视。刘耀椿,是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刘家王封村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鸦片战争期间在福建兴泉永道兼金厦兵备道任上全力抗击英军,为抗英名将,是民族英雄,后为四川按察使虽未上任,亦为朝廷大员,参与立碑时已退出仕途,为济南泺源书院山长。李湘棻是今辉渠镇夏坡村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在参与立此碑之前就是漕运总督并兼任兵部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鞠殿华,是今石埠子镇晏峪村人,他的科举出身更厉害,一般进士是第二甲、第三甲,鞠殿华则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殿试中第一甲的第三名,道光帝钦点的“武探花”,这是明清安丘百名文武进士榜中最高级别的一个。鞠殿华在参与立碑时是天津协镇寻,是武官总兵之类的职务,后为清军江北副帅,加封“振威将军”。为公冶长立此碑,当时安丘籍的三个文武进士、清廷的三位大臣都参与,说明公冶长的贤德在当时安丘县和邻县莒州社会贤达心目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我还通过对以上这五通古碑上的文字进行详细阅读,并一一转换成白话文后反复勘正,竟发现现在的“城顶山”这三个字,一次也没出现在这些明清两代的碑文中,碑文中出现的都只有“书院山”这个名称。也就是说,“城顶山”一名最早是清末以后才有的。

书香绵绵太平冈

——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遗址及历代先贤文人太平冈留踪探寻并咏怀()

王锡文

内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镇西北部的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太平冈山脉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书院和一座书房,即位于今城顶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长书院和位于今太平冈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书房。两者虽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冈一山能同时拥有两者,实在是太平冈之幸,也是安丘之幸。这一书院、一书房的存在,让本身风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冈,两千多年来一直散发着魅力无穷的绵绵书香。挖掘整理好这书院、书房的相关资料,汲取其精华性的人文价值,以便为目前正在开展的“儒学进乡村重塑乡村文明”工程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安丘本土儒学史料。

公冶长贤德“刻”在书院历代石碑中:

上期主要介绍了现在公冶长书院风景区内现存历代石碑的第一部分:(一)明、清时代碑碣共5通。分别为:《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碑、《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碑、《万古流芳》碑、《谢先贤文》碑、《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碑。

(二)当代所立称颂公冶长贤德的碑两通。分别为:《重修公冶祠碑记》碑、《银杏树赋》碑。

一是《重修公冶祠碑记》碑。碑文内容是说1988年春安丘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兴工重修了公冶先贤纪念祠。特又于1997年以安丘市人民政府的名义立《重修公冶祠碑记》碑一通。此碑立于现在的公冶祠大门东侧,碑正面朝西。高2米,宽80cm。“重修公冶祠碑记”七个大字为篆书,正文为电脑楷体。原文如下:

重修公冶祠碑记

公冶长字子长,生于公元前五一九年,卒于公元前四七零年,春秋时人。孔子高徒佳婿。见礼崩乐坏,世路险巇,即隐居林泉,潜心治学教徒,力行教化。传说他能解百鸟之语。为人性情坚忍,平生勤俭淡泊,重节尚义。公冶遗风骀荡,泽民惠世,千古不衰。唐朝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宋追封高密侯。此址即公冶长读书处,称做书院。孤嶂如侍,翠木幽幽,蔚为钟灵气象景观,世誉“书院挹秀”,向为“安丘八景”之一。院址曾数番营建,祠堂历经沧桑,以致荒芜倾颓,仅存明清两代二碑碣。一九八八年春,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兴工重修公冶先贤纪念祠,圈院七七七平方米,先贤读书处立正祠三楹,挂室分列,木质结构,朱柱青瓦,厅内塑公冶长坐像,并彩绘其生平事迹于壁间,院中建“万春”、“清廉”二碑亭,与高台门楼及正厅相辉映。贤祠落成,特志诸石,铭曰:

灯台崴嵬,书声依稀,光风霁月,长昭来兹。

山东省安丘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七年十月立

二是《银杏树赋》碑。20068月立于银杏树下东北侧,为城顶山公冶长书院风景区管理处所立。上面镌刻了中国海洋大学王秀海、李兰生合作,由李兰生书写的《银杏树赋》。此碑高109cm、宽198cm,底座高70cm。原文如下:

银杏树赋

四顾青山苍峦,旖旎胜景满眼。如此良地昊天,更增盛世新颜。有斯巍巍银杏,相伴挺立傲然。参天立齐鲁之交,风流尽山东之美。披青甲,着翠衣,三星照,四美齐。弄抚葳蕤,谭胸包容万物;搅过苍穹,气势吞吐虹霓。外拔中实,大树龙盘会鲁杰;思精体大,孔子公冶亲栽植。生机旺盛,采天地之灵气;仪态磅礴,集日月之精华。圣果累累,香飘捌方阡陌;玉扇摇摇,荫护拾万人家。越贰仟伍佰载,儒佛情和气谐。还看欣荣今朝,春秋枝繁叶沓。严谨公冶之垂范,人文恒驻;至圣先师之标榜,亘古通达。天赐平安福,雄光万丈照世;地蕴良材储,君子百年报国。樱桃年年红,深山古刹钟声远;芳草岁岁绿,古木伉俪天下传。夫子训,公冶理,圣贤眷,天相佑。居高眺远,襟怀自可宽大;掘深汲水,厚积方能薄发。凭吊先哲,常临孔孟遗风;展望前程,幸甚福祉如洪。

有诗为证:

银汉玉盘经年转,杏花又红养生泉。

树下六朝多少事,赋词长吟萦山川。

公冶长贤德“隐”在青云寺寺名中:

现在银杏树东侧、青云寺东边院墙前所立三通碑石最西边的那通石碑,是2007年才立的,叫《重修青云寺碑记》碑。这通碑也是当代在公冶长书院风景区所立的第三通碑,所记的是2003年至2006年安丘民营企业家吕凯慷慨解囊,重建青云寺的经过,所以单独拿出来介绍。此碑高177cm,宽80cm,底座高13cm。碑额的“崇德兴仁”4个大字为篆书,正文为楷书。原文如下:

重修青云寺碑记

安丘西南多山,高而雄者城顶山也。山之阳左环右抱,空旷处风缓气畅,宜于游亦宜于居焉。公冶长归于此读书授业,有书院也。书院西有寺,肇于何时无考,唐曰寿升寺,后名青云寺,盛时地广三百余亩,殿房数十楹,僧侣逾百,幽幽晨钟,萧萧暮鼓,儒家胜地又谐梵音。然兵燹天灾,几经兴废,僧侣散尽,寺渐仅余一隅矣。公元二零零三年,邑人吕凯为复古迹于旧址重修,历时三载,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重檐庑顶,金碧辉煌,又设钟、鼓二楼,砌石阶百级,树木置栏,引泉叠石,蕴灵蓄秀,寂静幽邃,俨然古刹也。寺前公孙巨木两株,枝柯相交,百鸟来栖。乔冠环寺,青苔著石,樱花、槐葩、松、柏、楸、桐间山门峣峣,大殿巍巍,是邑西南胜景再复焉。今游于此,见昔重修青云寺碑,乃道光九年立,岁为丁亥,于今又是然。今昔两重,感慨良多,遂应嘱撰文。

公元二零零七年,丁亥仲春,谷旦。三知居士撰文,薛昭东书丹,谢方堃镌,吕凯立。

这通石碑内容,重在写了青云寺重修经过。我通过查证这青云寺名称来源,认为“青云寺”这个寺名,其实隐藏着对公冶长贤德的赞颂。这就要从青云寺命名的经过说起。在春秋中后期,即公冶长(前519—前470)所在的年代里,太平冈山脉北支之阳,只有公冶长书院,并无什么寺庙。因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基本定在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7),比公冶长所在的时间晚了500年。城顶山有寺庙出现,不知何代,此碑文中说是“唐曰寿升寺,后名青云寺”。可以暂按此说,即唐代此地就有了寺庙了。可是说此寺叫青云寺,应该是明代才有的事。经查,明正德年间(15051521),安丘县人巩氐于公冶祠西侧建起青云寺,这也可能是在原有寿升寺旧址上所建的寺庙。可是之所以叫“青云寺”,应该来源于在这之前的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的那首《总咏安丘八景》诗。陈文伟是明成化乙未年(1475)上任安丘知县的,在安丘当了几年知县,没有确切时间,就以当了10年计算,也就是说最晚在1485年,就有了这首诗。此诗第六句“青云作院拟蓬莱”,所指的景点就是公冶长书院。诗中的“青云”二字是喻意公冶长的贤德可与青云齐或比青云高。所以1505年后,安丘人巩氏将书院山公冶祠附近的原来可能有的“寿升寺”改名为“青云寺”,或者在公冶祠附近新建一座寺庙并以“青云”二字命名,在时间上与“青云作院拟蓬莱”这名句的出现,都是能衔接起来的。据此可以说,青云寺寺名中的“青云”二字,实是隐喻着和褒扬了公冶长的贤德。

而这座于2006年重新建成的青云寺,使得太平冈山脉北支书院山前坡这块宝地上,来自民间善男信女的香火更盛,相信对公冶长贤德的传播也更有益处,起到更好的彰显放大作用。

公冶长贤德“留”在安丘历代诗文中:

对于公冶长和其贤德,历代,包括现在,也包括正史和个人作品,都进行了吟咏称赞。而在我们安丘,对于公冶长在太平冈山脉中读书的史料、诗文记载,和对太平冈山脉北支今城顶山风景及公冶长贤德的咏颂,现在可查到的诗文,最早的始于明代。在此列举三篇():《公冶长书院记》、《书院挹秀》、《题公冶长书院灯台山》。

一是陈文伟的《公冶长书院记》。此文作于明成化丁酉年(1477),作者陈文伟是江西人,当时是安丘知县。原文文字共472字,是文言文。我为了便于阅读,尝试着转译成白话文,译了数遍,因为古文底子有限,发现意思是基本能译出来,可是原文的文采、韵味和意境,却无法给人家完整表达出来,只好采取文、白夹杂的方式,将原文转译如下:

公冶长书院记

渠丘邑(安丘县城)以南七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座山蜿蜒曲折从东而来,与西南来的山脉非常自然地连接在一起,两山形成了怀抱之势。在这山怀中,有座古寺庙,可以说是地处偏僻而幽静。寺庙东边有一处荒芜了许久的地基,约三亩见方,周围布满了苍翠的苔藓、高大的古树,还有几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因为此处植被丰富,太阳一照,草地上还有蒸汽上升,这小路好像成了烟雾蒙蒙的“烟径”了。小路两边还长满了藤萝。人们都说这是春秋时公冶长读书的地方。

公冶长在此读书一事,在正史上还没有来考证进行确认的。对于公冶长此人,《孔子家语》上说是春秋时鲁国人,《史记》上又说是齐国人。不过,齐鲁两国边界相接,想来这个地方就是两国接界的一段。此地 “环屋皆山,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真是好地方啊,远离市井凡尘,没有车马喧嚣的杂声。但是如果根据公冶长曾在这偏僻幽静之地读书,和我对这个地方的欣赏,就认为我们儒生只是钟情于世外桃源之类的地方,遁世隐名,把全部心思放在这偏远之地,寄情于山水林麓,一味享受山林山水之乐,那就等同于老子、庄子只求隐居之行为了,西晋时那些参禅风流、寄情山水的文人们倒是与这差不多啊。这些人实际上是与我们这些既钟情山水修身悟生又积极入世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生是不同的。我们这些儒生,讲求的是在自处时要“静”,心静无欲就能对圣贤和对自然万物规律产生诚敬心理,从而能按照圣贤的教诲来探究和掌握事物变化规律,反作用于万物,让万物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光明的前途。

想一想公冶长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谓能达到“嚣尘不染,天君泰然,凭栏俯仰,物我两忘”的境界。映入眼帘的是花繁木秀,鼓动耳膜的是鸟鸣兽叫。真是自然天理在此,也是人生真乐在此。现在,这公冶长读书处遗迹经过了近两千年,地基还在,先贤的道义也一直存在这里,“星月布列以为灯火,天籁呼吸以为书声,岩壑灵静以为第宅,寒暑迁代以为学业”。可以说是天上的云霞就是先贤所写的华美的诗文词章,这大地就是先贤们的书囊啊。据此,我们真正的儒学之道,怎么会有穷尽呢?儒生先贤之道虽然没有泯灭、没有沉沦,但是这先贤读书之处却成了蓬蒿旺长之所、瓦砾遍布之地,应该修缮一下了。我听说在我之前的上一任安丘县令谢君曾经要重新营造这公冶长读书处,还打算重新给公冶长塑像,建设房屋的木材石料和工匠等都准备好了,还没来得及开工建设,谢君就调到河南濮阳任职,这重修公冶长读书处一事就先放下了。

我于明成化乙未年(1475)秋七月调到安丘任县令,成化丁酉年(1477)农历闰二月的前二月初九因公务前往沂水县,路经此地,停下马投宿在这里,就寻找这公冶先贤读书处的遗迹。看到这公冶长读书处“四壁俱废,一址独存”,就找来工匠进行修复建设,时间不长这公冶祠就建好了。上一任县令谢君的心思也算是在我这一任上实现了,就又赋诗一首:

“古人曾见读书台,翠色晴分绝点埃。

山为有情三面立,花因无主四时开。

溪边钵响闻僧语,竹里莺飞见客来。

不尽好怀期勒石,提诗还欲扫苍苔。”

二是刘希孟的《书院挹秀》诗。刘希孟(15361592),明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安丘安泰里(今属坊子区)人。历任太常寺少卿、通政司通政使。诗曰:

高台入青云,公冶读书处。

岩谷为生姿,文章应有助。

怀人思正深,抚景谁能去。

山鸟亦多情,飞来作数语。

三是黄祯的《题公冶长书院灯台山》诗。黄祯字德兆,号北海野人,明代官吏、诗人。今安丘市王家庄镇黄家营村人,明嘉靖癸未年(1523)进士。曾任兵部武选司郎中和吏部文选司郎中。诗曰:

峣阁盘盘紫凤骞,乙灯孤嶂削青莲。

风生谷口千林鸣,天入羊肠一径悬。

山有杏坛分树色,海通洙泗近沂泉。

门墙当日多兄弟,唯有南容属内贤。

可喜的是,到了今天,在安丘,有更多的人,对公冶长的关注更加活跃,写出了大量的称颂公冶长贤德的诗歌和文章,在此不能一一列举。

公冶长贤德“传”在民间传说中:

在太平冈山脉周围民间,对于公冶长的记忆,是大量的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乡民都以能“拉呱拉呱”公冶长有关的事为荣。现在能搜集到的有如下几篇:

一是《群鸟帮公冶长拾柴》传说。大意是公冶长小时候聪明又至孝,引得群鸟帮公冶长拾柴。

二是《公冶长如何懂鸟语》传说。大意是公冶长纠正了有伤风化的事,得到了神灵肯定,欲给公冶长金银财宝奖励,公冶长不要,就引导公冶长喝下了神奇泉水,从此公冶长就听懂鸟语了。

三是《孔子择婿公冶长》传说。大意是说公冶长有了识鸟语的本领以后,在曲阜跟随孔子学习期间,因为听懂了鹦鹉鸣叫而救起了落水的孔子女儿,从而被孔子择为贤婿。

四是《孔夫子植树教婿》传说。大意是说孔子到太平冈北支(那时尚无“城顶山”之名)公冶长读书外看望女儿、女婿,顺便从曲阜带来雌雄两棵银杏树。在共同栽树时,以树喻人,教导公冶长读书作人、教书育人要具备贤德,公冶长亦终生尊从恩师岳丈教导。

五是《公冶长不让路》传说。大意是公冶长在路上与鲁国公子相遇,不给公子让路,不向权贵低头。

六是《公冶长训鹅》传说。大意是公冶长听懂了将要被宰杀之鹅的对话,救下了两只鹅,然后又让鹅以后再也不吃鱼虾,鹅就一直遵从着其话。

七是《雀松的传说》。大意是公冶长要求某棵大松树要把树冠长的平一点,让小鸟能在上面住宿,从而小鸟也更会给树捉虫子。两者和谐相处,相互帮助。

八是《蝉哑蛙不鸣传说》。大意是公冶长在书院读书时,连附近的蝉、蛙也听从公冶长的话,不叫唤,以免打扰公冶长读书。

九是《鸟戏公冶长》传说。这个故事内容很多人都知道,公冶长失信于乌鸦,没与乌鸦共享羊肉,被乌鸦捉弄了。意在突出说明了公冶长懂鸟语的本领。

十是《搁灯山的传说》。大意是公冶长在太平冈地区授徒时遵循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广收贫民子弟,为平民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一天,公冶长的清贫与勤恳感动了上天,天神降神灯一盏于书院南山,光耀四周,从此公冶长再也不用为晚上读书的照明问题而发愁了,勤于耕读的弟子们夜间往返时也有了照明。公冶长为南山起名为“搁灯山”。这个传说是公冶长贤德的又一典型例证。

十一是《公冶长辞金杜爵》的传说。大意是公冶长通过听鸟儿报警,说是齐国进犯鲁国,在“峄山边、泗水旁”。公冶长连忙上报鲁国国君,国君出动奇兵击退了齐军。鲁国国君就前往书院山赏赐公冶长财物并许以大夫之职,都被公冶长婉言谢绝,并对国君说:我在这里把君王的美德告诉民众,把师父的君子之道教导给他们,让大家和睦相处,勤劳生产,爱国护家,比做官更好地为国效力。

这个辞金杜爵的故事,是有功不授的一个典型,更加体现了公冶长的贤德。而在我看来,这则发生在公冶长身上的传说,其实寄托着中国古代读书人自老子、孔子初始即有的“君子理想”,即:读书为修身、读书为立德、读书为齐贤、读书为教化。当然,这传说中所说的一处地点有些不妥,即当时公冶长所在的位置是在哪里,好像不应该是在今城顶山,因为如果齐军果真到了“峄山边、泗水旁”,公冶长再从这儿跑到曲阜去报告鲁国国君的话,一切都晚了。所以最好把地点改为当时公冶长还在曲阜学习时更为准确。

以上这11则关于公冶长的民间传说,大多是直接表现出了公冶长的贤德,就是没有直接点明的,其实也是通过口口相传的传说行为本身,反映了人们对公冶长的热爱,即公冶长的贤德让人们津津乐道于关于他的每一件事,千百年来一直乐此不疲。

而更令人欣慰的是,公冶长老家虽然在今诸城市地界上,可其当时主要活动范围和书院,都是在今安丘地界上,故“公冶长传说”现在已被我市成功申报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香绵绵太平冈

——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遗址及历代先贤文人太平冈留踪探寻并咏怀()

王锡文

内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镇西北部的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太平冈山脉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书院和一座书房,即位于今城顶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长书院和位于今太平冈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书房。两者虽然相隔2000年之久,但是太平冈一山能同时拥有两者,实在是太平冈之幸,也是安丘之幸。这一书院、一书房的存在,让本身风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冈,两千多年来一直散发着魅力无穷的绵绵书香。挖掘整理好这书院、书房的相关资料,汲取其精华性的人文价值,以便为目前正在开展的“儒学进乡村重塑乡村文明”工程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安丘本土儒学史料。

前三期内容介绍了公冶长书院的相关情况:公冶长书院,书香伴着贤德,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公冶长贤德“存”在孔子《论语》中,“刻”在书院历代石碑中,“隐”在青云寺寺名中,“留”在安丘历代诗文中,“传”在民间传说中。

邱月林书房:

书香浸润功名  寄托着学优则仕之梦

邱月林书房存在有史料确证。明代的邱橓书房就在太平冈山脉前坡的今安丘市石埠子镇披甲峪村,因邱橓在此读书而得名。邱月林,15161585年,名橓,亦作丘橓,字懋实,号月林,明代诸城邱家大村(今高密市柴沟镇邱家大村)人,明万历年间南京吏部尚书,民间传说中多称其为“邱跃林或丘耀林”。

 邱月林早年在太平冈南坡披甲峪读书,其读书的地方披甲峪就被后人称“邱月林书房”,因为此地在古代,直到明清和民国初年,最晚1943年以前,都属莒州(县),所以莒县史书中就称此地为“邱橓读书处”,如1936年《重修莒志》卷十八《舆地志·古迹上》中载:“丘橓读书处 石埠镇西山。有批峡峪。明丘简肃公曾于其处读书。诸城丘锡珖有游批峡峪记。载记其事。”

邱锡珖则是清嘉庆辛酉年(1801)的山东乡试解元,诸城人,一说是安丘人,老家属今高密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戊寅),他在今石埠子镇区当私塾先生教书时,曾经到披甲峪游历过,并写下了《游批峡峪记》一文。该文第一、二、三句,转译成白话文是:“莒州境内多山,有万山之称,州北境接近安丘县境的那些山,尤为幽静并且开阔旷远。戊寅年(1818),我在莒州的石埠镇(今安丘市石埠子镇区)教书。那里的人都向我述说西边山中的古迹,有书院,是春秋时公冶长读书讲学的地方;又有批峡峪(通“披甲峪”),是明代简肃公邱橓和明代都察院佥都御史马文炜读书的地方。”

邱橓在披甲峪读书的时间,最晚确定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即他考中进士之前。邱橓在1551年中进士之前,与比他小17岁的安丘东乡人马文炜(15331603)一同师从当时莒北名儒鞠东鲁(字孔莒少菴,今安丘市石埠子镇西召忽村人),在今披甲峪学习。邱橓于35(1551)考中进士,离开了披甲峪书房。而马文炜又继续在披甲峪书房跟随鞠东鲁学习,直到12年后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进士离开此地。

邱马二人离开以后书房仍然存在:

邱月林和马文炜先后离开以后,披甲峪书房仍在,因为师傅鞠东鲁一直在这里教书。马文炜离开书房12年后的1574年,又有一位少年来到这披甲峪书房跟从鞠东鲁学习。他就是明代莒北农家子弟刘璞(15681627年,今安丘市石埠子镇冢头村人)。刘璞从6岁起就跟随鞠东鲁在离家13里的披甲峪书房学习,终身无二师。刘璞在这书房里待了23年,直到万历丁酉年(1597),他29岁时参加丁酉乡试未捷,接着通过另一种朝廷取仕途径——考中“博学鸿辞”而选为陕西省鄠县(今户县)县令。

“邱月林书房”应该称“披甲峪书房”:

根据上述邱橓、马文炜同时在此读过书,和以后又有刘璞在此地读过书的实事记载来看,“邱月林书房”应该称“披甲峪书房”最合适,因为这书房的真正主人应该是明代莒北名儒鞠东鲁,即邱橓等人的师傅。鞠东鲁在离家7.7里路(从今石埠子镇西召忽村到披甲峪村)的风光秀丽又偏僻幽静的披甲峪设立了这处私塾书房,授徒讲学。可能弟子中数邱橓名气最大,所以在正史中就称披甲峪为“邱橓读书处”了,而当地民间也多称“邱跃林书房”。其实除了邱、马、刘这3人,应该还有不少人在披甲峪书房跟随鞠东鲁学习过。

披甲峪书房至少存在50年:

在邱橓之前,这个披甲峪书房就应该有;而在刘璞之后,披甲峪书房是否还存在,又存在了多少年?因为无法详知鞠东鲁的确切离世时间,故暂不能计算。可是从已知资料看,该书房的“黄金时期”,是从邱月林与马文炜共同在此读书开始,即1551年之前的几年就开始了,就以邱月林30岁、马文炜13岁那一年的1546年计起,到刘璞以“博学鸿辞”选为陕西鄠县县令的1597年止,这个时间段共计51年。在这51年里,小小的披甲峪书房为大明贡献了两个科举进士、一个“博学鸿辞”,并且这三人日后都分别位居名臣之列。

邱马刘三人都留名青史:

邱月林后为万历年间南京吏部尚书,又因与海瑞秉性相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赢得了世人颂扬,从而与海瑞齐名,被誉为“南海(海瑞)、北邱(邱橓)”,名噪一时,千古流芳,去世后朝廷赐谥号“简肃”,后史称“简肃公”。

马文炜字仲韬,号定宇,安丘东许里(今安丘市兴安街道马家楼村)人,民间称“马三蝎子”,后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兼江西巡抚,授浙江巡抚而不就,回乡闲居十八年著《雁门集》一卷、《奏议》二卷、《淮阳杂录》二卷,万历十七年(1589)又在儿子马应龙、马从龙协助下,主纂了安丘第一部县志。在安丘县城曾树有表彰他和他家族功绩的“大中丞坊”、“世科坊”各一座。

刘璞亦作刘朴,字尹孚,号柘山,官至万历年间江西监察御史,刚直不阿,曾为民上疏廿道,屡陈朝廷失误,其中有魏忠贤八可诛,终罹阉党之陷遭贬,被遣返归故里,最后竟因在故里也仍未摆脱阉党的迫害暴怒而逝!刘璞是在暮气沉沉的晚明时代里最正直的文人官员之一。其遗作有《莒志野述》、《豹斑集》等,现在存有由民国初年莒县人周兴南为其搜集整理的《柘山遗集》共三十篇。

披甲峪书房是书香长伴功名:

现在我们不说鞠东鲁老先生的其他弟子,光从邱、马、刘这三人来看,这被后人命名为“邱橓书房”的太平冈之阳披甲峪书房,让自隋代实行科举制以后,古代读书人所企盼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出仕作官之梦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这披甲峪书房,是在绵绵书香中成功地实现了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成就功名之梦!更为可贵的是,这三人还通过著书写志,让披甲峪书房的书香之气五百年来绵绵不断,一直“存留”到今天。

书香绵绵太平冈

——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遗址及历代先贤文人太平冈留踪探寻并咏怀()

王锡文

内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镇西北部的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太平冈山脉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书院和一座书房,即位于今城顶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长书院和位于今太平冈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书房。这一书院、一书房的存在,让本身风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冈,散发着魅力无穷的绵绵书香。

前四期内容介绍:(一)公冶长书院:书香伴着贤德,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二)邱月林书房:书香浸润功名,寄托着学优则仕之梦。

解读公冶邱橓传说: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善于学习的杰作

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真实的存在于太平冈山脉之中,这已是被正史确证了的。除此之外,在当地民间,还保存着关于这书院、书房的主人公,主要是公冶长和邱月林二人的大量传说。如:公冶长能识鸟语、邱月林与貔狐子精相爱等。

对于这样的民间传说,我在以前,也只当成是传说、或是民间的“瞎话”之类。可是近几年,通过对相关史料查证和到太平冈实地考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发现有几个比较“靠谱”的传说,或许存在着一定的事实道理。在此就以“公冶长与鸟类”的关系和“邱月林与貔狐子精”的关系尝试作简要解读。

“公冶长能识鸟语传说”与东夷人凤鸟图腾崇拜有关:

对于公冶长能听懂鸟语这种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很早的历史时期部分人曾经掌握过,但又早已失传的一种技能,这或许就是上古东夷人以“凤鸟为图腾”或“凤鸟崇拜”的一种遗留。因为除了到曲阜学习那一段时间外,公冶长少年时的成长、成年时的读书讲学,其活动范围都在上古时东夷部落的地域之内。公冶长的老家在今诸城市贾悦镇近贤村,在渠河东岸八里左右;公冶长书院在渠河北边和西边,书院离渠河最短的距离是17里。源于包括城顶山在内的太平冈山脉中的五条较大河流,最终流向都是渠河。这条渠河原叫“浯河”,古代一直称“浯水”,是潍水一条重要的支流。史料证明,在夏代以前的上古时期,潍、浯之滨即是东夷人的活动地域。对中华古代文明做出极为重要贡献的东夷人,有几项显著的特征:是弓箭的发明者,是丝绸的发现者等,还以鸟类的代表“凤凰”为图腾。“潍河”的“潍”字,原写作“淮”字,从造字上来说,“淮”即指水边有一只大鸟。后来又写成为“潍”,是加上了丝绸之意。

东夷人既然以凤鸟为图腾,就说明对鸟类非常崇拜,那么对鸟类的观察和研究就成为必须的事。而观察和研究的成果就是对鸟类的活动比较了解,甚至东夷人中本领高强者,如当时的部落首领、主持部落祭祀的人等,都能通过鸟类的叫声和行动,能判断或得知一些信息。这种技能,后来失传。而到了春秋时期,作为东夷人后代的公冶长因为好学,可能无意中得到了这种技能,或者说掌握了对鸟类活动进行大体研判的持巧,就成为能听懂鸟语的人了。

无独有偶,不光我近年来对公冶长识鸟语之事进行多方求证初步提出这一推测,今年县内另有人明确提出:“公冶长能识鸟语”属于远古时期人类“鸟占”活动的一种方法,即远古人类通过鸟类的活动对事物进行占卜。我也赞同,因为这也是与东夷人凤鸟图腾有关。

也就是说,公冶长能识鸟语,不是奇事、怪事,而是有着现实生活因素的。这与现在我们都能理解的,像有经验的猎人能通过观察兽类的足迹寻获猎物、有经验的渔民能通过水表面的特征来判定鱼群大小位置等,道理都是一样的。

“邱月林与貔狐子精传说”与宠物喂养和高级仿生有关:

邱月林与貔狐子精的故事传说,明末以后一直口口相传于原莒州北部浯水两岸的民间。现在可查记载此事的书籍文章有三:

一是清《游批峡峪记》提到邱橓传说。从清解元邱锡珖写于1818年的《游批峡峪记》来看,在1818年以前,就有关于邱橓的民间传说了,文中提到了一点,即:在邱橓离开披甲峪二百多年后(1551年到1818),当地百姓仍是津津乐道邱橓和马文炜这两个书生之事。此文中与此相关的几句,转译成白话文是:“一个打柴的少年,也就十五六岁,将柴担放在小路边,说起邱橓和马文炜二公在这里读书等事,说得头头是道,好长时间没有停止。”“到现在,邱橓在此读书游历的时间已过了二百多年了,读书时的书房也久已荒没,但是乡间农夫、小孩子、砍柴的、放牧的,都能准确地叫出邱橓的名字,能说出邱公在此读书时的一些事来,几乎与讲说孔门先贤们的事迹一样熟练了。”至于1818年时“野夫、孺子、樵人、牧竖之口”中所“述公之事”,可能不光只是说邱、马二公在此书房内刻苦攻读之事,或许还包括着邱橓与“貔子精”相爱的传说故事,作为邱橓后人的邱锡珖在文中最终没有明说,也可能是“为尊者讳”。

二是1987年版《召忽乡地名志》记载邱月林传说。这是安丘境内目前可查的最早明确将此传说形成文字并正式出版的书籍,19876月出版。在此书(3741)第七部分《附记》中有篇《仙境书房·母狐狸精之死》的文章。大意是:邱月林(又叫邱跃林)在披甲峪书房读书期间,与一能变为人的貔狐子精相好,被师傅看破后。师傅在没有告诉他后果的情况下,教他把那貔狐子精给他只用于吮吸的仙丹给咽下去。其实这仙丹是貔狐子精的护身宝物,定时让他吮吸,本意好给他用来补充增长智力的。这貔狐子精因为没有了护身仙丹,又不愿伤害邱月林取出仙丹,又因私自与凡间男子相会触动天条,所以面对老天的惩罚无能为力,被雷击而亡。邱月林好好安葬貔狐子精以后,凭着这仙丹相助,考中进士,并成为尚书。需要指出的是,在1990年以前,对乡土民间传说的挖掘整理工作还尚未开始,对这些民间“瞎话”类的东西,当时社会上远远不如现在重视,甚至还大都排斥这些东西,最低也笼统地视为“迷信”。所以在此篇文章中,对这一传说的记述也存在着具体时间上不准确(相差了30多年)、个别非主要人物的人名身份不准确(如将“马三蝎子”当成了“马从龙”,实是马从龙之父马文炜)等问题,但是基本故事情节比较完整,故事主人公就是邱橓(月林)和民间相传的貔狐子精,故事发生地就是披甲峪。

三是1988年版《安丘县地名志》引用貔子精传说。在此书第272页介绍“披甲峪”地名时,也引用了这一民间传说:“相传,古时这里有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明万历年间有两个书生来此读书。有一貔子精(白狐),变幻人形,自称为皮氏,与一书生相爱,皮氏死后,书生将它葬于山峪中,后人称此山峪为皮家峪。后人来此山峪中建村,以山峪得名皮家峪。后以谐音演变为披甲峪。”但从1818年《游批峡峪记》一文和1936年《重修莒志》所载看,这个时间不是“明万历年间”,而是更早的明嘉靖年间了。

邱月林传说背后是宠物喂养与仿生运用。“邱月林与貔狐子精”传说,表面上看是一段人与能变成人形的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至于真实的情况,我认为,这可能是邱月林确实与一种当地人叫貔狐子的犬科类小动物有过来往,当然不是与“成精变人”的貔狐子相爱,而是他长时间地喂养过一只比较有灵性的貔狐子。也就是说,邱橓应该是一个养宠物的高手,并且养的境界即与宠物相处的境界非常高。他养的这个宠物,是他在披甲峪附近遇到的一只智商较高的貔狐子类动物。凡是犬科类动物,像狗、狼、狐狸等,智商都比较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灵性”。而邱橓所养的这只,智商可能又超出同类许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说明一下:对于“公冶长能识鸟语”的真实性可能与上古东夷人凤鸟图腾崇拜有关的推测,是我首次提出;其又可能是一种古代“鸟占”活动的推测,是县内另有别人提出来的。而关于“邱月林与貔狐子精传说”中所透露出的实情是邱橓曾经成功养过貔狐子类动物的推测,则又是我首次提出。

可以做这样的想像: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当时邱橓在30岁左右),为了博取科举功名,离家一百多里(从今高密市柴沟镇邱家大村到安丘石埠子披甲峪村直线距离58.82公里),来到深山幽谷之中刻苦攻读,除了严厉的师傅鞠东鲁和同是刻苦攻读的师弟马文炜之外,所接触的可能就没有其他人了,惟有周围的群山、茂密的树林日夜作伴。而书房所在的太平冈区域,在明代时依然生态良好,此山中,以及紧密相邻的摘月山中,除了茂盛的植物,应该还有不少动物,而所提到的这种貔狐子就是其中之一。也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也许是某个夕阳正红的黄昏,攻读了一夜或一天的邱橓到书房外面的山中散步,遇到了那只貔狐子。这只貔狐子,也可能是饿了被书房之中的饭菜所吸引,也可能是因智商较高而对这处在峡谷之中的几个人产生了好奇,就禁不住过来看一看。或然性很多,但一个事实是邱橓喜欢上这只貔狐子,就如现在的人们对待自己的宠物狗。或许是定时的食物分享让这只貔狐子定时来到书房附近。而邱橓也可能因长时间与貔狐子分享自己的食物,导致自己吃不饱,而出现“面黄肌瘦”的状况,这也许就是那传说中的“邱跃林被貔狐子精所迷惑,时间一长,面黄肌瘦”的事实原由。而传说中的“貔狐子精因与邱跃林相爱,为天不容,在钟楼顶上遭雷击”,事实是可能这貔狐子在定时赶往书房附近吃食或去玩的路上,在地势较高的钟楼顶山上遇到雷击而亡,是自然原因。而邱橓与这只貔狐子相处久了,也有感情了,所以就找到貔狐子的遗体,好好埋葬了。这种行为、感情,与现在人们对待自己所养宠物的行为、感情,是一样的。传说中的“邱跃林因吃了貔狐子精的仙丹从而功课大长,考中进士,并以后做成大官”之说,在我看来,这更能说明邱橓的能力非凡,即他可能在与貔狐子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并学习到了这种动物的某些习性,用到了自己的学业上和以后的做官处事上。也就是说,邱橓还是个“仿生”的高手。对于“仿生”,古已有之。如三国时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就是模仿参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所创制的一种健身体操,应该就是仿生学。这套“五禽戏”健身体操,到今天国家体育部门还在推广。还有中华传统武术中的“蛇拳”“虎拳”“螳螂拳”等拳术的创立,应该也是有些仿生学的意义在里面。到今天,仿生学的范围和应用就更广了,作用也更大了。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说是邱橓得到了貔狐子的“帮助”。准确地说,是邱橓对待动物的爱心,才有了这种来自貔狐子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邱橓本身所具有的好学善学的天性,加上善用会用的能力,才使这种来自貔狐子的“帮助”发挥出了明显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当然,当时在披甲峪书房附近的当地人眼里,一个书生不好好地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攻读经书上,却还有时间喜欢一只动物,加上貔狐子这样的动物本身就有不少“讲说”(这些“讲说”现在大多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对这种行为(有点类似现在的“玩宠物”和高级“仿生”),就有些好奇和议论。久而久之,口口相传,就演绎成了邱月林与貔狐子精相爱的故事了。

其实,古人善养动植物并出名者,不独明代邱橓,如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字君复,9671024年,谥号“和靖”)在西湖小孤山隐居时,就以种植梅花和饲养鹤鸟为乐,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人称“梅妻鹤子”。

综合以上来说,“公冶长能识鸟语”和“邱月林与貔狐子精相爱”,这两个传说故事的背后,都有生活的真实因素在里面,对这二人来说,又都是二人读书好学,并掌握了超出常人技能和本领的一个见证,也是属于“书香”的范畴。 

书香绵绵太平冈

——公冶长书院和邱橓书房遗址及历代先贤文人太平冈留踪探寻并咏怀()

王锡文

内容提要:位于石埠子镇西北部的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太平冈山脉之中,一北一南保存了一座书院和一座书房,即位于今城顶山前坡的春秋后期公冶长书院和位于今太平冈最南坡的明代中后期披甲峪邱橓书房。这一书院、一书房的存在,让本身风光秀美、山水俱佳的太平冈,散发着魅力无穷的绵绵书香。

625日—74日的第10061010期,共五期相关内容介绍:公冶长书院:书香伴着贤德,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邱月林书房:书香浸润功名,寄托着学优则仕之梦。解读公冶邱橓传说: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善于学习的杰作。

老子孔子驻足太平冈:增添了无穷书香魅力

孔子来过太平冈有例证:

在关于公冶长的民间传说信息中,现存唯一最早的真实信息,是现在还茂盛生长着的那两棵雌雄银杏树。据传此两棵树是孔子到书院山看望女儿和女婿公冶长时带来的,并与女儿女婿一同栽植的。孔子既然到过公冶长书院,那就是说到过太平冈山脉了。

老子也曾隐居太平冈:

在今石埠子镇和柘山镇交界处有海拔495.1米的摘月山,相传春秋时老子辞官后曾经在这一带隐居过,并且在这里写出了《道德经》一书的上半部《道经》。而摘月山山体与太平冈山体仅一沟之隔,两山最底部相连着,主峰相距也不到12里。如果老子真在摘月山隐居,那么其隐居活动的范围,当然包括太平冈。

二圣相会太平冈是公元前500年:

现存于安丘市博物馆的出土于牟山水库库底的董家庄汉墓画像石壁画上,有一幅“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图像,今天柘山镇老子文化广场上也有这样的绘画。并解释说,这是孔子到公冶长书院看望女儿、女婿时到过摘月山向老子进行请教。

据《庄子》等先秦典籍综合记载,孔子曾四次问礼于老子,最后一次是“孔子行年五十有一”时,即在51岁上。根据这一大背景,我对照孔子、老子、公冶长三人的生卒年限,对三人能够同在今太平冈出现的时间进行了推算:孔子,公元前551928日——前479411日;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前471年;公冶长,公元前519年——前470年。发现孔子第四次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即将孔子51岁时定为这两大圣人在摘月山和太平冈会面的时间,比较切合实际。这一年,是公元前500年。

这也解决了目前我市相关旅游介绍中的一个有关老子在摘月山、孔子到书院的时间问题:以前,石埠子镇和柘山镇及全市关于摘月山旅游的内容介绍中,对于老子在摘月山附近隐居的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说明,现在在没有进一步查找到更准确的时间之前,可暂以公元前500年左右为准。而在城顶山公冶长风景区的旅游介绍中,对孔子何时到书院山看望女儿和女婿公冶长,也是一直没有明确说明,建议也暂以公元前500年为准。

因为在公元前500年这一年,老子71岁,孔子51岁,公冶长19岁。从三人的年龄段来推算:公冶长19岁,在古时已到了结婚年龄,娶了老师的宝贝女儿后一同东归姑幕老家(今石埠子镇一带),并在附近山中(今太平冈北端)设立书院。51岁的孔子接着来看望新婚不久的女儿女婿。老子这时已经是第二次辞官,因故乡鹿邑(今属河南)有战乱,正隐居在“沛莒山间”,即后来的江苏沛县和山东莒县一带的山中,而摘月山和太平冈山脉的大部分(搁灯山以南段),在1943年以前的几千年中一直属莒国、莒州、莒县。所以孔子能到书院看望女婿的同时,得以再走10多里路,看望拜访正隐居在摘月山附近的老子。

从公冶长书院到摘月山,所经过的路线就是今天太平冈的大部分。这样一联系,我们的太平冈可就幸运大了——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圣人,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思想共同根源的开创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奠基者,都曾经到过我们的太平冈,或许两圣还手挽手在太平冈上共同走过,“惺惺相惜”过,还共同指点过这太平冈的擢秀山水,并在乐山乐水之中就各自的学术进行了相互借鉴和相互启迪,进一步放大了各自的学说。放眼中国所有的山脉,除了我们安丘的太平冈和紧邻的摘月山,哪几座山还有如此殊荣!老子、孔子的驻足,让这太平冈的“绵绵书香”,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拓展了这“书香”的广度和深度。

石埠子的太平冈,安丘的太平冈。先天自然中孕育了秉性擢秀灵气无限的山水草木,后天人文上氤氲着两千多年的儒生书香之气。在这浓浓“书香”之中,有读书人主张读书首先要“修身立德、启迪乡民”的贤德理想,有读书人主张读书更要能“经世致用、齐家治国”的功名追求,并且这两者都在太平冈山脉之中得到了体现、得到了实现。同时公冶长和邱橓还是古人能够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并向自然生物学习某些特长技能或者受到某些启发从而增长自己能力和智慧的典型。齐贤之榜样,莫如公冶长;求功之榜样,莫如邱橓、马文炜、刘璞。书香绵绵的太平冈,是千百年来彰显着卓越贤德和科举功名的一座大山。  (全文完)

山水擢秀的太平冈,最美的表现是孕育了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胡峪遗址”,和以4000年的青山绿水哺育了历代太平冈乡民;书香绵绵的太平冈,最美的表现是有公冶长所代表的读书人的“君子理想”,有邱橓、马文炜、刘璞所代表的读书人的“功名追求”。为了这山水擢秀、书香绵绵的太平冈,为了让像太平冈一样所有的美丽山河永远自然进化,宁静延续,永远不被欺凌侵犯,历代还有不少志士英雄将浩然正气留在了这太平冈上,敬请关注“‘太平冈三章’之第三章”《浩气长存太平冈——安史之乱青州(莒安)战场和城顶山战役旧址等太平冈历代战斗遗迹追踪并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