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阎红伟
    

基本信息

阎红伟

性别:男

年龄:59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从艺年限:27年

单位及职务:昌乐国税局

所属地区:昌乐县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343

个人简介

  阎红伟,男,1965年5月生“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该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传承人,属阎氏后代,现在昌乐开发区税务局任局长。

  由于他家族的特殊性,他边工作边研究收集和保存家谱,撰写文章,使“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得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

  家谱由祖上相传,在他父亲保存期间,由于出借等各种原因多本家谱散落在外,上世纪90年代初,他回家乡工作后,就四处寻找缺失的部分,直到前几年才总算找齐。

  此间在工作之余,对家谱记载加以深入研究,撰写了一批文史资料和文章,如《乾隆皇帝的昌乐亲戚》、《阎循观与麓台书院》、《卢探花慧眼发现昌乐才子》、《年羹尧在昌乐的同榜进士》等,这些论文已在国内一些杂志报刊相继发表。

  他通过整理研究家谱,也从阎氏先祖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现在他与家族中其他人员准备重续家谱,并将家谱中的一些精彩部分重新编印进去,让阎氏家训影响更多的后人,让阎氏家风流传下去。


我是昌乐阎氏,明洪武年间从洪桐县迁入昌乐。从九世祖阎世绳起连续5世直系血亲考中进士。他们分别是康熙15年进士阎世绳(康熙皇帝钦点的5位皇太子讲官之一)、其长子阎愉为康熙35年解元、康熙39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著名教育家。阎愉之子阎廷佶雍正2年进士、会元,官至广西宾州知州,广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山书院即阎廷佶出资所建。阎廷佶之子阎循琦乾隆7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为乾隆重臣,去世后其碑文为乾隆皇帝撰写。阎循琦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其中阎学淳为中宪大夫、宁国府、太平府知府、孔府73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妹夫(孔宪培之妻乃乾隆皇帝之女儿),阎学海乃户部宝泉局监督。阎世绳另一曾孙阎循观为乾隆31年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四库全书》收录其10卷著作。以上为科举史上著名的“五世七进士”的昌乐阎氏。昌乐阎氏与巴县刘氏、宜兴吴氏、仁和江氏并称“四大科举之家”。(山东昌乐国税局 阎红伟供稿)

荣誉证书

  2012年12月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目前保存完整的康熙、嘉庆、同治、民国年间编写的四部《昌乐阎氏家乘》,共25卷,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已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在2007年昌乐第六届国际珠宝节鉴宝活动中,《昌乐阎氏家乘》入选昌乐“十大珍宝”;在2008中央电视台“走进潍坊”大型寻宝活动中,《昌乐阎氏家乘》又入选潍坊“十大优秀民间宝物”。



个人图片

3678314995655927483_副本.jpg


image008.jpg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刘福新的博客2011-12-21 00:19:12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刘福新 

  今年4月26日上午,在萧广德的珠宝店遇到了周长城,还有几位政界的朋友,午宴后到周长城的燕墨斋一观。那时,我还用着我的“尼康P6000”,不知怎么将相机按钮触动了,竟然变成了“手动”,可我并不知道,所拍片子很差劲,期间处理过好几次仍不如意。

   12月17日上午,受文友之邀,再次到了宝石城中心广场北端的一楼大厅,因去得早,想去周长城的燕墨斋坐坐,于是邀了这次活动的主角居住北京的昌乐籍著名画家郭银明先生以及其他几位朋友。但我看到这个位置已经变动,店面的布局和书画内容也有少许变化。牌匾已经由“燕墨斋”换作“百家墨宝斋”了,但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么深,所以我还是称其“燕墨斋”吧?我觉得前边的这个斋名挺雅的。

     说到与周长城的相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1982年我到昌乐五中后,经常看到周长城出入我们的办公室,原来他是政治教师萧羲之班级的支部书记,还是地理教师秦学良的地理课代表。1982年,昌乐五中规模不大,政史地三门课程的教师就我们几个人,政治教师萧羲之当时担任大组组长、文科补习班班主任,常把周长城叫到办公室安排一些班级事务,给我的印象很深。1983年这届学生毕业前夕,我曾讲过历史考前辅导“大课”,也就是给两个文科班(应届和往届)一块儿授课,如此一来,也算是周长城的授课老师了。

     毕业后,这些学生劳燕分飞,一时里大脑记忆竟成空白,但周长城这个名字却牢牢地记下了。在昌乐县中小企业局局长郄杰堂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我不仅遇到了周长城,还见到了他的媳妇小巢,很面熟,原来小巢在北岩(昌乐十四中)上过高中。小巢的乒乓球打得很好,曾得过山东省乒乓球锦标赛个体项目冠军。

 

     下面,摘要引用几段周长城的【艺术简介】:

     周长城,字寿山,号梅雪道人,1962年生于昌乐。供职于山东省昌乐县人民检察院。北京大学艺术系书法研究生,师从欧阳中石、沈鹏先生。中国书协刘文华、张继两届导师工作室学员。

    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新、马、泰、韩等国际国内大展并获奖。2005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2007年获《书法》杂志全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十佳”。

    书法作品及论文散见于各专业报刊,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大典》等多部典籍。

    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海著文说:“看长城的作品,有几种感受:一种感受是长城的书法作品和长城本人反差比较大,人很实在,不爱说话,但是字写得很灵动很大气,有非常突出的感觉。第二种感受是,长城是山东省非常有前景的青年作者之一,他们这一班人,肯下功夫,这几年创作一直没有懈怠,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成绩比较突出……” “他深入学习优秀的古典精品,又能与时推移,赋予新意。因此,长城的行草书走到目前这个状况是自然的变化,跳出这一步非常可贵,可以给其他青年作者一些启示。”

    国内许多书法名家相继谈到了周长城的书法作品,恕不一一引用。 

    说到书法艺术,我却是个门外汉,也就不知从何处说起。我还是将4月26日和12月17日所拍的照片发在这里吧。 

                               (一)4月26日所拍图片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二)12月17日所拍照片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左起:吴汉斌、周长城、郭银明、刘福成、田恒林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来了许多郭银明的尧沟老乡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左起:王庆荣、吴汉斌、周长城、郭银明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左起:周长城、高兴泰   、郭银明、高茂生、余江昌、女店员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 齐鲁文辛 - 刘福新的博客

这一幅照片是余江昌先生拍的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牌匾已经换作“百家墨宝斋”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昌乐县开发区税务局局长阎红伟来了。阎红伟是一个有着文学和多种才艺的青年干部。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晓宇珠宝的女老板来了,但已中午时分,我的手机响起来,要乘车前往酒店赴宴了。

(原创图文)燕墨斋与周长城的书法



原文地址:阎红伟:从家谱中寻找祖先的血脉作者:竹影摇风(2011-05-13 16:10:25)


从家谱中寻找祖先的血脉

阎红伟

 

山东省昌乐县城是一座古城,我的老家就在县城西门里的一座老四合院内,这里现在已建起一片现代化楼房。我刚记事的时候,家里南屋的角落有个大木箱子,里面装满了古籍书。老人说这是我们阎家的家谱。没想到就是这些家谱特殊的“书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
  阎氏家谱“通于《国史》焉”。
  年少时,不知道家谱的价值,所以它们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后来上学,又在外地工作,一晃20多年过去了,等我再回到家乡工作时,已是上世纪90年代末。这时家里的老宅子早已拆得无影无踪,许多长辈也已辞世,父母也年近古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问起家谱的事,父亲说,大部分还在他那里收藏着,还有一些被族人或文史爱好者借去了。说着,父亲从一个木箱中找出了这套祖传的家谱,说:“这套家谱不知传了多少辈子了,我文化低,看不懂,你把它收藏起来,再把别人借去的想办法收回来。”我拿过家谱一看,是一本本蓝色布面的线装书,右上角竖排几个字《昌乐阎氏家乘》。翻阅这些书籍,立即被震惊了,这都是装祯精美的雕版印刷书籍,版本有清朝康熙年间的,有嘉庆年间的,有同治年间的,最晚的也是民国初年的。书上记有当时圣旨的内容,还有很多名人的传记,历史文献价值非常高。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把散失的部分想办法找回来,系统地进行研究。
  此后,我工作之余就搜集整理阎氏家谱。几年后,散失的家谱全部都被搜集回来。全套家谱包括康熙版5卷4册、嘉庆版8卷8册、同治版8卷8册、民国版8卷8册,共29卷28册。主要内容包括诰敕(圣旨)、世系图、世系纪、志传、颂文、碑文、家训等。有了这部家谱,昌乐阎氏从明代初期始定居昌乐开始,一直到民国初期500多年的繁衍和发展情况就有了详细、准确的记载。谱中收录了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对阎氏祖先发布的诰命、敕命近30套。还有清朝名臣年羹尧、礼部尚书韩菼等数十名高官学者或地方名流撰写的颂文、传记、碑文近百篇。《家训》卷包括祠堂记礼、友恭会约、思成录、训言等,详细教导后代如何孝敬长辈,如何处理兄弟、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做一名忠君、爱民、勤政、廉政的官员,如何教育子孙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等等。
  从家谱中可知,阎氏子孙从清朝初期开始,遵循礼法,努力学习,仅在清朝就考取秀才以上名分近200名,其中考入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贡生近50名,举人20多名,进士7名,特别是连续5代直系血亲代代有考中进士的,在科举史上见于着录的只有4家。清代进士周寅清把昌乐阎氏与巴县刘氏、仁和江氏、宜兴吴氏并称科举四大家,赞誉昌乐阎氏家谱“通于《国史》焉亦可”。
  阎氏家族名人辈出,几年来,我根据家谱的记载,整理了昌乐阎氏先祖阎世绳、阎循琦、阎循观、阎国华等阎氏名人的历史资料。
  阎世绳,康熙年间东宫讲官(皇太子讲官),康熙十五年进士第二名,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左春坊左谕德、翰林院修撰等职,曾奉旨编纂过《大清会典》、《鉴古辑览》、《日讲易经解义》等许多重要典籍,是被年羹尧誉为“声驰右相之名”的着名学者。他4年的皇太子讲官生涯,为培养大清国君王倾注了大量心血。
  阎世绳晚年休致归里,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建立了三座书院,结束了昌乐无书院的历史。其中敬业堂书院主要用于教育自己的子孙,另外又建集义书院、由义书院,主要为贫困子弟就读。
  阎循琦,乾隆年间太子太保、工部尚书,是阎世绳的曾孙,他在督修故宫“三大殿”、治理洪泽湖水患、总理七省漕务、查办官犯要案、划分中俄边界等事件中,作出过重要贡献,被御赐“紫禁城骑马”、“文华殿免行大礼”。阎循琦去世后,乾隆皇帝对其赐祭一坛,葬银五百两,恩谥“恭定”。乾隆皇帝还亲自为其撰写了碑文,此碑文也收集在家谱中。
  阎循观是阎世绳的另一曾孙,被誉为“山东二巨儒”之一。他在潍县麓台书院讲学20多年,培养了大批贤仕名臣,如曾任咸丰皇帝老师的杜受田父子、宗人府府丞毛式郇等。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其文章收入《四库全书》的有10卷,包括《西涧草堂集》4卷,《春秋一得》1卷、《困勉斋私记》4卷、《尚书读记》1卷。另有《毛诗读记》、《名人小传》、《见闻随笔》等着作传世。他是昌乐县唯一有文章被《四库全书》收录的作家,其事迹在《清史稿·儒林传》中有记载。
  民国期间,昌乐阎氏也出了不少有作为的人物,阎国华就是其中的一位。阎国华,1905年考取保定讲武堂第二炮科班。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国民革命军。袁世凯复辟后,他向山东督办请求讨袁事宜,并率部举行起义。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到处捕杀革命者,阎国华亦遭通缉,回到昌乐。在家乡,他积极宣传西方科学,举办了由40多处学校参加的首次学生运动会,使学习新文化的热潮高涨起来。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阎国华被任命为接受大员,派往东北接收失地。
  这些家谱从历史的深处发出微光,照亮了家族的历史,进而照亮国家、民族的一段历史。收藏和研究家谱,让我从阎氏硕儒名臣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同时,参照家谱和有关史料,我还撰写了数十篇文史资料和论文,发表在省、市报刊及有关网站上。最近,在昌乐第六届国际珠宝节鉴宝活动中,我收藏的这套家谱入选昌乐“十大珍宝”。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潍坊人文 · 2015-08-01 17:38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天上纸鸢飞物,人间璀璨满堂——风筝之都的宝石城昌乐,古称营陵,为姜太公初封齐国的都城所在,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内已发现的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传说尧帝曾活动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可与蔬菜之乡相媲美的尧沟的传说。大禹的儿子丹朱曾在这一带治理洪水,留下了大丹河、小丹河、丹朱冢等遗迹。西周时似神若仙的姜子牙,魏晋时惊雷救母的王裒(二十四孝子之一),南唐重臣隐士韩熙载,都曾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活。直到现在,高大伟穆的王裒墓,名动四方的《韩熙载夜宴图》依然散发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气息,构成昌乐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一年一度的国际宝石节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一颗光芒四射的东方之珠正熠熠放彩。

  从明末到民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又孕育出一个被称为全国四大科举世家(注:据同治年间昌乐知县周寅清考证,连续五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的全国只有四家,分别是巴县刘氏、仁和江氏、宜兴关氏、昌乐阎氏)的昌乐阎氏。

  据记载,昌乐阎氏自大明洪武元年迁居昌乐后,七代之内以农耕为主,未有显闻。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是百姓和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因而大部分科举家族是“力田起家”的地主家族。阎氏祖先既肯忍重受苦,又善于谋生,凭借土地长期积累财富,使其后代免除田间劳作,得以专心致志于科举。大明崇祯元年,阎氏第八代孙阎介石以诗礼崛起,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被中央贡院拔为贡生。从此,阎氏家族一发不可收拾,浩浩荡荡迈入衮衮诸流。在此后的三百年间,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遵循家训,奋读上进,人才辈出,群星荟萃。仅在清朝年间就相继考中秀才二百多名,考中中央太学府的太学生和贡院的贡生四十多名,举人二十三名,进士七名。阎氏的特殊之处在于连续五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并有二十多人有著作传世,实为海内外所罕见。阎氏家族中有四十多人被《昌乐县志》、《青州府志》、《山东省通志》、《明清进士录》、《国史》等收录其传记。这个家族被当地人誉为“一代尚书府,七世科第家”。

  一、山左文坛领袖──阎介石

  阎氏家族发家于阎介石,阎介石(1590-1635),名谏,字介石,青州府昌乐县邑南关巷(今昌乐城里人),拔贡生,少贫有志,曾在县城北门开馆施教。凡入学者,“先规以德行,后课文艺,鼓舞开道,种种有法”,因此“学生屡试高等”,名声大起。虽然英年早逝,但阎介石在山左文坛(注:山左指浮烟山东麓,现潍坊著名旅游风景区)却长期处于领袖地位。有关资料记载,他“弱冠廪,领袖文坛三十年,声明籍籍遐迩,推服德行文章,冠绝一时,学者奉为楷模”。明进士、吏科给事中陈调元八十六岁时,专门为介石写了一首长诗《营陵阎先生歌》。序中言:“前,丁卯戊辰(1627-1628)之际,山左文坛执牛耳而树赤帜者,久推阎先生。”《青州府志·卓行传》专门有阎介石的传记,称其“纵览群书,专为傅雅,一时名流多北面之。”清太史李渔村(澄中)也有《阎介石先生传》。

  阎介石的文化底蕴与德行对后世影响很大,历史上罕见的“五世七进士”就是从他的儿子阎世绳开始的。“进而忠心事君,退而专心治学”成为阎氏家族世代身体力行的做事准则,这也是他们即使官卑阶微依而青垂史册、流芳百世的最重要原因。为此,康、雍、乾诸帝多次发布告、敕给予表彰追赠。其中康熙二十年敕命,以阎介石“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着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覃恩赠为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八年又颁布诰命追赠介石为“奉直大夫”,此时距阎介石离世已五十有三年了。

  二、帝师挑家宗——阎世绳

  阎世绳(1633-1706),字宝贻,号朴斋又号丹崖,阎介石第三子。三岁丧父,靠母亲田氏抚养。十七岁府考及入学均为第一名,十九岁娶青州状元赵秉忠侄孙女为妻。康熙十五年以殿试第三甲(注:进士前三名为一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三至十名为二甲,以后为三甲)第三名考取进士,御试《汉书》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二十四年,主编重要历史文献《大清会典》,越年钦点东宫讲官文华殿侍讲,曾为四皇子胤祯讲学。二十七年,覃恩诰授奉直大夫,其父亦追赠此。第二年,五十七岁的阎世绳休致归里。

  正值仕途得意之际,阎世绳决然告老,说“十余年寄食长安依然故我,未尝知为官之乐,亦不知罢官之苦,安分知止,寒士风味也”。文人入仕,太过理想或浪漫,一旦泛着美丽泡沫的理想被无可奈何的现实击碎,往往采菊南山,与世俗官场格格不入。阎世绳如是,其曾孙循观亦如此。但告归后,阎世绳并没有悠然享受世外桃源,而是致力于振兴家乡教育事业。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一直是阎氏的家学渊源和一贯传统。阎世绳在城东建造文昌阁魁星楼,阁下设“敬业堂”从课子孙。据《昌乐县志》记载,其所建“义学二区”为昌乐的最早书院,他对振兴昌乐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后代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与子孙们一道,以博大精深的学问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花费40多年的时间编写第一部阎氏族谱──《阎氏家乘》,书中以满、汉两种文字全文收录了康熙皇帝对阎介石、阎世绳、阎愉祖孙三代及其妻室恩封褒奖的诰敕6篇以及大量的历史资料。他所著的《朴斋闲笔》,以笔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民俗及自然现象等多方面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另著《家训》,包含的《祠堂记札》、《丧礼校伪》、《友恭会约》、《训言》等文章极富哲理,对后世影响很大。该家乘经嘉庆五年、同治元年和民国四年三次续修重刊而成为一部卷帙浩繁、史料众多的历史巨著。一部《阎氏家乘》,仿佛是清代社会的缩影,清进士、昌乐知县周寅清称此家乘“通于国史焉亦可”。

  得益于阎介石父子,阎氏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子孙开枝散叶,威威生风。世绳长子阎愉(1654-1725,字敬生)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山东乡试考取第一名举人,三十九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注:在翰林院中学习但不担任职务,食七品俸),后散官(委派到地方做官)湖州府长兴县知县。任上,阎愉救灾减负,革除夙弊,还亲自为童生授课,由是“四方百姓安居乐业”。1714年被敕授文林郎,第二年以疾归。告归后,他将父亲建造的敬业堂修葺一新,开堂纳员,以成先志。于是,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学问十余年。他的儿子廷佶(1675-1748,字汝贞),科举一帆风顺,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渐次选授泸溪县令、金谷县令。1746年,66岁的廷佶升迁为广西省宾州府知府,两年后积劳成疾,卒于官任。乾隆三十六年追赠为资政大夫。阎廷佶一生仕途平平,辗转流迁,最终客死他乡,但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的四个儿子均登科第,其中阎循琦成就最大。


昌乐传媒集团-城关频道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2012-06-27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城关街道)

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是指山东省昌乐县从清朝康熙到嘉庆年间,连续五代直系血亲考中的七名进士。他们分别是阎世绳、阎愉、阎廷佶、阎循琦、阎循观、阎学淳、阎学海。阎世绳一家,除考取七名进士外,还考取举人22名,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贡生51名,以及秀才以上学子近200名。

创造了连续直系血亲七代考取功名,六代考中举人,五代考中进士的科举奇迹。其中连续五代蝉联进士,在清朝同时期全国仅此一家,在山东1300多年科举史上也绝无仅有。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是指上述七位进士以及与这七位进士相关联的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主要包括阎氏家族与清朝历史名人,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纪晓岚、刘墉、陈官俊、陈介祺、郑板桥、韩梦周等人物或家族的故事,以及阎氏家族本身在重视家族文化教育、为官勤政、廉政、爱民和在著书立说等方面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流行于全国。现在主要流传于山东省境内,尤以潍坊市流传最广。

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从明朝末期即开始产生并流传。到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有关书籍文献中著录。康熙、嘉庆、同治、民国年间编写的四部家族史书---《昌乐阎氏家乘》是这些故事的主要渊源。

由于阎氏五世七进士及其相关人员都是清朝的高官或者学者,他们的历史,也是清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阎氏家族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宣传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包括忠君思想、为政清廉、孝文化、读书上进等等。因此,这些故事具有很高的社会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阎氏五世七进士有关的一些重要的遗迹、文物,仍然有一定存量。

目前保存完整的康熙、嘉庆、同治、民国年间编写的四部《昌乐阎氏家乘》,共25卷,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已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在2007年昌乐第六届国际珠宝节鉴宝活动中,《昌乐阎氏家乘》入选昌乐“十大珍宝”;在2008中央电视台“走进潍坊”大型寻宝活动中,《昌乐阎氏家乘》又入选潍坊“十大优秀民间宝物”。

“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主要特征:

1、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与传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体系,故事内涵丰富,主要思想内容都是弘扬爱国主义、亲民爱民、廉洁勤政、奋发进取、尊老爱幼、家庭和谐等,因此,社会意义很大。

2、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与传说很多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很多故事不但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也为有清一代的正史提供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很有帮助。

3、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与传说是阎氏家族中的儒学大家(鲁文化的学者)对姜太公在营邱的齐文化的考察论证,是真正齐、鲁文化的合一。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齐鲁文化的瑰宝。

4、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大多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适合于文学的深层次挖掘和影视剧的制作,开发前景广泛。

5、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是海峡两岸共同认知的历史文化品牌,保护和挖掘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

魂qian蓝梦

魂qian蓝梦的博客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2009-05-17 20:04:27)


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是指山东省昌乐县从清朝康熙到嘉庆年间,连续五代直系血亲考中的七名进士。他们分别是阎世绳、阎愉、阎廷佶、阎循琦、阎循观、阎学淳、阎学海。阎世绳一家,除考取七名进士外,还考取举人22名,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贡生51名,以及秀才以上学子近200名。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是指上述七位进士以及与这七位进士相关联的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主要包括阎氏家族与清朝历史名人,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纪晓岚、刘墉、陈官俊、陈介祺、郑板桥、韩梦周等人物或家族的故事,以及阎氏家族本身在重视家族文化教育、为官勤政、廉政、爱民和在著书立说等方面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流行于全国。现在主要流传于山东省境内,尤以潍坊市流传最广。

由于阎氏五世七进士及其相关人员都是清朝的高官或者学者,他们的历史,也是清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阎氏家族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目前保存完整的康熙、嘉庆、同治、民国年间编写的四部《昌乐阎氏家乘》,共25卷,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已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在2007年昌乐第六届国际珠宝节鉴宝活动中,《昌乐阎氏家乘》入选昌乐“十大珍宝”;在2008中央电视台“走进潍坊”大型寻宝活动中,《昌乐阎氏家乘》又入选潍坊“十大优秀民间宝物”。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宣传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包括忠君思想、为政清廉、孝文化、读书上进等等。因此,这些故事具有很高的社会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已列入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鲁秦

山东.昌乐“阎氏家训”:让家族兴盛400年

2009-04-27 14:36:03

前不久,央视《寻宝》栏目来潍坊拍摄时,一套名为《阎氏家乘》的家谱引起了众多专家的注意,当杂项鉴定专家蔡国声翻开其中一本,看到其中记有清朝康煕皇帝颁给这个家族的《圣旨》时,当即决定选其入围。最终,这套家谱被专家评为“潍坊市民间十大优秀宝物”。

康煕皇帝为何要给这个家族颁发《圣旨》?这是一套怎样的家谱呢?

祖上曾给皇太子做过老师

打开木箱,露出了有些破损的深蓝色书套,家谱保管人——昌乐县国税局干部、阎家后人阎红伟小心翼翼地将这套不同时期的家谱拿了出来。该家谱包括康熙版5卷、嘉庆版4卷、同治版8卷、民国版8卷,共25卷24册。主要内容包括诰敕(圣旨)、世系图、世系纪、志传、颂文、碑文、家训等。

翻开一本康熙年间的家谱,几道编印其中的《圣旨》赫然入目,其中一道康熙二十年的记有这样的文字:“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尔翰林院检讨阎世绳品行端凝,文思渊博,简居词苑,奉职无衍……”阎红伟说,这是皇帝封阎世绳为“征仕郎”时颁发的《圣旨》,从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当时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

“阎世绳曾给大清的皇太子当过老师。”阎红伟介绍说,阎世绳是康熙十五年第二名进士,历任翰林院修撰等职,曾奉旨编纂过《大清会典》等许多重要典籍。他边说边翻开了《阎氏家乘》中祭文部分,其中清代四大名臣之一年羹尧为阎世绳所写的祭文中,注明了阎世绳给皇太子做老师的官名:“致祭于皇清诰授奉直大夫、皇太子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

另外,从家谱的记载中可以查找到阎世绳在宫中做过皇太子讲官的记录:丙寅(公元1686年)闰四月,钦点东宫讲官(皇太子讲官)文华殿侍讲。

阎家五代考出7位进士

阎红伟介绍,仅在清朝的276年中,昌乐阎氏家族就考取进士7人、举人19人、贡生40多人,庠生、廪生则数不胜数,特别是一连五世出了7位进士,被称为“一门五世七进士”。

清代同治年间昌乐知县周寅清为《阎氏家乘》写过一篇序言,文中大意是经他考证,连续5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的当时全国只有4家,其他3家为巴县刘氏、仁和江氏、宜兴吴氏。因此,当时昌乐阎家被称为“四大科举之家”。

一个家族为何能连续五世考出7位进士?阎红伟认为,这与其家族崇尚刻苦攻读、靠自己努力考取功名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明朝洪武元年,我们阎家迁居昌乐后,七世之内以农耕为主,直到第八世时,阎介石被中央贡院选拔为贡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阎介石之子阎世绳在康熙十五年考中进士,之后,阎世绳的长子阎愉、孙子阎廷佶、重孙阎循观、阎循琦等接连考中进士。

阎红伟特别提到了阎循观:他6岁丧父,不久丧母,跟随伯父阎廷佶读书,由于天资聪颖,励志刻苦,少年时便在京师负有盛名,但在33岁那年,因主考官评判不公而落第。时隔9年,当42岁的阎循观考中进士,乾隆皇帝得知其祖父是工部前主事阎愉,其堂兄是当朝的工部左侍郎、二品高官阎循琦时,不禁为这位出身名门、操守不凡的新科进士所感动,破格授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除了提倡刻苦攻读外,《阎氏家乘》中还有一些介绍读书“窍门”的文章,在其中的《思成录》中,有一句话点明了读书的要害:“读书最不可谋利,利心动则读书不专。”为勉励子孙读书,阎世绳在该文中这样写道:“尔等果能读书作文就是能体贴我,就是能孝顺我。”

阎氏家训:让家族兴盛400年

清代以后,自民国到现在,昌乐阎氏世家依然人才济济,从教授、博士到儒将劳模,从工程师到院士,数不胜数。

谈起阎家自清初至今兴盛几百年不衰的原因,阎红伟说:“除了在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外,我们阎家做官的清廉、爱民,务农的安分守己,这与阎氏家训是分不开的。”

阎红伟翻开康熙版家谱,其中一卷是《家训》。《家训》卷中又分为祠堂记礼、友恭会、思成录、训言等多个部分。这些文章详细教导后代如何孝敬长辈,如何处理兄弟、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做一名忠君、爱民、勤政、廉政的官员,如何教育子孙努力读书等。其中的《友恭会》主要记述同族兄弟如何相处。记者看到其中有这样的记述:“今欲尔等同识一本之意,每月一次杯酒谈心,有善相劝,有过相规,安分守己,自期成立。或业儒上进,或务农为本,或贸易营生,各占一艺。勿赌博、酗酒,颓废自甘不能振立,堕其家声……”

在为人处世方面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宽忍存心,持身处世,不可出一傲语,不可萌一刻心……各人行事,及各家家人,或有得罪外人,致人怨詈,闻者必须相告相劝,务弥缝其阙而匡救其失,不许缄嘿不言,或言之不听也。”

“自从祖宗定下这样的家训后,阎家后人的确是按照家训来做的。” 阎红伟举了一个例子:阎世绳的孙子阎廷佶严格遵循家训,勤政廉洁、忠于职守。他任广西金谷县知县时,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胥吏、乡保、绅士们向新官送礼的积弊。一方面拒绝接纳,一方面命人刻石立碑,置于堂前,永志禁绝。在宾州府任职时,正值疟疾、霍乱流行,他与儿子阎循厚一起探访病者,并亲自为其配药诊治,后来父子二人不幸被传染,相继死在任上。

研究家谱,让家风流传下去

谈起这几部家谱的收藏,阎红伟谓之不易:“这套家谱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一直存在父亲那里,由于各种原因里面的资料不少散落于民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回家乡工作后,就四处寻找丢失的部分,直到前几年才全部凑齐。

家谱找齐后,阎红伟便在工作之余整理它们。根据家谱的记载,他先后写出了一批文史资料和论文,如《乾隆皇帝的昌乐亲戚》、《阎循观与麓台书院》、《卢探花慧眼发现昌乐才子》、《年羹尧在昌乐的同榜进士》等文章,这些文章已在国内一些杂志报刊相继发表。

“通过整理家谱,我从阎氏先祖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阎红伟说,现在他与家族中其他人员准备重续家谱,并将家谱中的一些精彩部分重新编印进去,让阎氏家训影响更多的后人,让阎氏家风流传下去。



收藏家谱受益多多

2008年1月12日

我们昌乐阎家在清朝是全国有名的书香门第,家族中有很多读书人,也出了很多高官。据老人讲,这些事情都在家谱上记着。由于当时我年龄还小,老人的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一晃20多年过去,我又回到家乡工作时,已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向父亲询问起家谱的情况。

父亲说,书还在他这里收藏,但不很齐全,有些已被族人或文史爱好者借去多年,至今也没有送回。说着,父亲从一个木箱中找出了这套祖传的家谱,说让我把它收藏起来,并要求我再把别人借去的想办法收集起来.我翻阅了一下这些书籍,当时就感觉非常震惊,因为这都是些装祯精美的木版印刷书籍,版本有康熙年间的,有嘉庆年间的,有同治年间的,最晚的也是民国初年的。书上有圣旨,有很多名人的传记,因此,其历史文献价值一定非常高。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把散失的部分想尽办法找回来,并系统的加以研究,努力保护和挖掘好这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

从那时起,我彻底改变了以往扑克、麻将类的业余生活,工作之余搜集整理阎氏家谱,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把散失的十几本家谱全部搜集回来。全套家谱包括康熙版5卷4册、嘉庆版8卷8册、同治版8卷8册、民国四年版8卷8册,共25卷24册。这是我们阎氏唯一一套完整的家谱。阎氏家谱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宗旨,以培养子孙“元气”为己任,大篇幅收录高官、学者乃至历朝皇帝对先世的诰命、敕命,更有语重心长的《家训》、族规以激励后世,使阎氏子孙在数百年间,考取秀才以上学子近200名,其中太学生、贡生近50名,举人20多名,进士7名,特别是连续五代直系血亲代代有考中进士的,实为全国所罕见。

阎氏名人有康熙年间东宫讲官(皇太子讲官)阎世绳,乾隆年间太子太保、工部尚书阎循琦,“山东二巨儒”之一的著名理学家阎循观以及国民政府高级将领阎国华等,他们集中体现了昌乐阎氏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对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清代进士周寅清,把昌乐阎氏与巴县刘氏、仁和江氏、宜兴吴氏并称科举四大家,赞誉昌乐阎氏家谱“通于《国史》焉亦可”。我把这套家谱收集齐全后,请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鉴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它的历史文献价值。

收藏的目的在于研究。几年来我根据家谱的记载,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有关阎氏家族的论文和文史资料。如《五世七进士的昌乐阎氏》、《乾隆皇帝的昌乐亲戚》、《阎循观与麓台书院》、《中国四大科举之家的昌乐阎氏》、《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光辉典范》、《阎廷佶与仰山书院》、《卢探花慧眼发现昌乐大才子》、《年羹尧的昌乐同榜进士》、《谈谈阎氏家族文化的挖掘开发问题》等。这些文章相继发表在省、市、报刊杂志及有关网站上,对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些文章发表后,还使我又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使我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我收藏和研究家谱的另一大受益,是从家训中、从阎氏硕儒名臣身上,真正学到了做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要以自己的祖先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阎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