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冯恩昌
    

基本信息

冯恩昌

性别:男

年龄:87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冯惟敏的传说

从艺年限:67年

单位及职务: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退休)

所属地区:临朐县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1605

个人简介

  冯恩昌,男,1937年生,明代散曲名家冯惟敏的十七代孙,1937年生,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尧洼村人,曾担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现为潍坊市级非遗“冯惟敏传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受祖辈遗传和影响,20岁开始创作,坚持写农村题材的诗歌、散文。现已写农家诗万首以上,散文6000余篇,出版过15部诗文集。由于他一直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被誉为“农家小院派”的代表。其组诗《醒了的山村》曾获1981年山东省文学创作奖,《春天的花轿》一诗获全国新田园诗大赛三等奖。

  2015年被定为“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后,进一步焕发了他写农村诗的热情,八十高龄笔耕不断,只有一年多时间就写出反映小院风采、田园风光、山野风貌,以及山水、旅游、景观、古村变化等400余首,不少已在报刊发表。他准备再出版一本冯惟敏传承诗选,作为传承的具体行动。写田园诗有着广阔的天地,是新时代的需要,大有希望和前途。


荣誉证书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奖励证书

  1981年组诗《醒了的山村》获山东省文学创作奖,《春天的花轿》一诗获全国新田园诗大赛三等奖。

  出版散文、诗集十五本。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冯惟敏全集(精装)

媒体报道


2016年07月22日

诗人的山水临朐情结

——读冯恩昌先生《山水临朐游记》有感

◎高立基





  近日,八旬老翁冯恩昌先生托人给我捎来他的第15部著作——新出版的散文集《山水临朐游记》。扉页后夹一稿纸附言,“能给写篇评论吗?高兴就写一下。”我捧卷拜读,掩卷而思,何处下笔?

  冯恩昌先生是我的恩师,我对他敬重有加。耄耋之年尚笔耕不辍,着实令人钦佩。有人说,此年龄段精神矍铄、写作不止且不断推出新作者,唯他与王蒙二人,我无从考证,但深知不会有很多人。他让我给他写书评,是瞧得起我,焉有高兴与否,不写之理?然拟题若干,难以定夺,煞费心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夜晚醒来,头脑异常清醒。为何放着近路不走,偏去抄远道?

  先生是著名诗人,文坛上的“农家小院派”代表。他在用诗人的目光观察山水临朐呢,整本书分明就是一部长篇散文诗嘛。想到此,标题油然而生,就叫《诗人的山水临朐情结》。

  诗人是宏观的。李白苏轼写人生,赅及天人之际;佛教偈子写诸行无常、转世轮回,上升到宇宙视野。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足够气势。那时间、空间一语概括之。

  冯恩昌以诗人的宏观视野看山水临朐,搭建起散文集《山水临朐游记》一书的框架。临朐大地1835平方公里,山头林立,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峰84座;水网密集,弥河、汶河两大水系共有河流67条。景观更是比比皆是,一本册子如何容纳?在设计上只能把握要点,突出重点,用一根红线连接闻名风景点。冯恩昌不动声色地做到了。我基本读懂了他的布局图:

  一条银带连三山,万般美景现笔端。

  明湖明珠伴明月,人居朐城胜仙苑。

  您打开该书看目录,说明我的理解基本正确。全书分“沂山揽胜”“嵩山走笔”“石门坊漫游”“老龙湾抒情”“弥河行吟”“朐城放歌”六部分。那条银带是弥河,弥河是该书的总承。它连接沂山、嵩山、石门坊山。三山之水流向弥河,为文也自然衔接,非人为雕琢。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老龙湾,乃弥河的支流水源;它和拦截弥河的巨洋湖、句月湖统称明湖。朐城乃弥河明珠。作者家居朐城弥水南岸风景旖旎处,身临其境,感慨良多,将朐城作为压轴放歌完全在情理之中。

  用同样宏观视野、缜密思路,冯恩昌排列梳理出需要撰写的六大部分各大景点的具体篇目,汇成了这本洋洋近百篇文章的瑰丽游记。

  诗人是审美的。初唐王勃精于此道,他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所附的《滕王阁诗》,成唐诗中的精品。诗中以情动人的手法对后代诗人颇有影响。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为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情深至极,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成千古名句。

  冯恩昌像王勃一样,将其丰富浓烈的情感注入山水临朐的篇篇散文中,以诗人的博大情怀写山水临朐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使得这部著作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和灵气。既清新隽永、又质朴无华;既真实可信,又亲切感人。

  作为诗人的冯恩昌,面对审美对象,内心的情感就会燃烧起来,八十老翁犹如年轻人的心态。他看到被人糟蹋的落花会流泪,看到叮咚流淌的山泉会欢呼。他为文既缜密、又细腻。一片树叶,一滴露珠,一丝微笑,一个动作皆可大作文章。在嵩山,一个司空见惯的喜鹊窝、一座历经沧桑的古村落、一个刚刚开业的农家乐,都被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石门坊,他记录了城里来的少女游客玲玲摘下一片红叶,小心翼翼地夹在《唐诗三百首》书中作诗笺,请他题诗纪念的情节;他写下了周边村庄的大嫂抒发激情,在石门坊广场载歌载舞迎接游客的镜头;他觅得了石门坊的新景点寨子崮,并三次前往,著文推广。游弥河,他徒步体验“临朐到九山,弥河蹚九遍”的乐趣;他颂扬山区人民在万亩黑松林峡谷垒石砌坝建成容水600万方的高峡平湖淌水崖水库的事迹,并将其水库戏称为黑松林中的“蓝月亮”。他把笔触延伸到临朐最南端一个高山村庄——沂河源头牛寨村的神牛谷景区……

  他早年曾供职于沂山脚下某单位,并长期关注沂山的旅游和发展,今次“沂山揽胜”部分,他列题34篇,且篇篇有特色,篇篇有新意,从人文到自然,从云海到山泉,从古树到山花,从寺庙到酒店,包罗万象,不一而足。他的这组散文给游人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灵活现的历史名山之现状。倘若一书在手,边看边览,可平添许多雅趣。

  老龙湾是最难写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游者众多,诗赋文章不计其数。要不落窠臼,胜出一筹,实属不易。然冯恩昌独具优势。他生长在老龙湾畔的海浮山前怀,自小熟悉这里的一切,这是其一。在老龙湾江南亭创作散曲的大学问家冯惟敏是他的先祖,他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冯惟敏传说传承人,这是其二。凭这两条,他写出了独树一帜的《冯惟敏的故乡行》《老龙湾与冯惟敏》等八篇美文。他在县城居住几十年,耳濡目染,长期积累,现又朝夕与朐山弥水相伴,站在寓所高层,推窗眺望“弥水澄清通海底”,低头览阅“朐山倒影美景添”,别说写县城那12篇文章,就是再多也不在话下。

  就这样,他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把临朐的山水之韵和城市之美呈献给读者,每一篇文章都如一幅清新优雅的画卷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家乡的钟情和热爱,读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心旌摇荡。不少外地人看到他在报刊上发表的这些文章后,都对临朐心神向往。

  诗人的情操是高尚的。作为诗人的冯恩昌和许多文坛大家一样,以高尚的情操对待他从事了一辈子的事业,不断登攀,永不言倦。他踏入文坛以来,以临朐山水人文为题材已发表诗歌万首,散文五千篇,早已功成名就。而今他虽八十高龄,仍忙于著书写文。外出采访,身体力行,近的地方骑自行车,远的地方借就子女节假日的时间驱车前往,从不给外人添麻烦、增负担。

  为将散文写得生动形象逼真,他甘愿受苦,放大微观,亲历而为,像画家写生一样,不辞劳苦,深入景点采访观察。他夜宿沂山之巅,清晨,站立玉皇顶,目视东海喷薄而出的朝阳;傍晚,攀登歪头崮,观赏如诗似画的“沂山晚翠接云端”的胜景;冬天,他在这里赏雾凇、看飘雪;夏日,他在这里观云,察雾;他抑或蹲坐百丈崖畔被洪水冲得光溜溜的大石板上,闻泉、思水,享受“百丈瀑布六月寒”的清爽和惬意;或行走于茫茫林海,听涛、看槐,思忖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回到家园书斋,他就静下心来写作,写完了就发给报纸刊物。这几年他与时俱进,还学会了用电脑敲字,用电子邮箱发稿。稿子多了就出集子,前年一本,去年一本,今年又是一本!

  问冯老先生苦不苦?累不累?图什么?

  “就图个乐呵,就图个身体健康。”他说:“身体是自己的,但只要活着就要为社会,为别人干点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生态临朐”,大力实施“旅游强县”,这正合他意。他说,我一介文人,能帮什么忙?不就是写几篇文章吗?其实也没有什么苦累所言。人家进健身房锻炼身体,我在野外跑达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呼吸了新鲜空气,岂不一举两得;有人在家待着玩,待成了老年痴呆;我天天动腿动脑反倒身板壮实,耳聪目明。人身体的器官天生就是用的,你不用还不出毛病?

  又有人问:“你这本《山水临朐游记》,把临朐的景点都写完了,这回该歇着了吧?”

  “一个农家小院我用二三十年功夫写了上千篇诗歌散文,这全县的范围可大着哩!没有写完的时候。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不会歇着的。”他回答。

  冯恩昌老先生那没有豪言壮语的朴实的答话,让我读懂了他的高风亮节和若谷虚怀。




【沂山论剑】继承惟敏风格写好田园诗歌(冯恩昌)

玩转临朐(冯恩昌) · 2016-11-03 13:45

  我是明代散曲名家冯惟敏的十七代孙,它的《海浮山堂词稿》一书,载的170首散曲小令,主要写的是农家乡情生活、田园清韵,首首含意深刻,通俗易懂,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农家的心声。我作为潍坊市非物质遗产“冯惟敏传说”传承人,从20岁开始创作,受他的影响,坚持写农村题材的诗歌、散文,现在80岁了,一直还在写着。从诗的主题、意境、方式,都在学习传承着他。已经写农家诗万首以上,散文6000余篇,出版过15部诗文集。从新诗兴盛到朦胧诗的出现,直至今天的现代诗我一直在探索、追求、研究农家诗写作,特别是对农家小院,曾写过大量诗歌、散文,曾被称为“农家小院派”的代表。现在来看,写田园诗的诗人、作者越来越少,原来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因年龄大了而停笔,新一代诗人,多数写城市生活了,而不去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也就写田园诗更少了。但,我写了一辈子田园诗,也算进入小型城市几十年,确未诞生过放弃过写田园诗的念头,反而千方百计地深入当代农村,体验农家生活,写田园诗更加痴迷。被定为“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后,进一步焕发了我写农村诗的热情,只有一年多时间就写出反映小院风采、田园风光、山野风貌,以及山水、旅游、景观、古村变化等400余首,不少已在报刊发表。决心出版一本冯惟敏传承诗选,作为传承的具体行动。写田园诗有着广阔的天地,是新时代的需要,大有希望和前途。

  一生写农家写田园,总是产生过灵感,写出一些质量好的诗作,有一些个人感受和体会,总起来有以下几点:

  (1)要努力而深刻地反映农民的心声。农民的心声是时代的脉搏,党的方针政策的真实反映,是诗歌创作的主流和主题。农村的改革开放,可说是农村二次土地改革,农民重新获得自己的土地,党的这项政策一经实现,全国九亿农民扬眉吐气,那欢乐幸福的气氛到处可见。我作为一个写农家、田园的作者,心情和农家人是一样的,遏制不住奔放的激情,于是在故家小院葫芦棚底下,接连不断地写起诗来,一气就写出了《醒了的山村》组诗,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如在《鸡啼》一首中写道:“等不得星星收敛笑容,等不得月亮银装卸尽/一只芦花大公鸡跳上农家屋脊,勾勾喽,一声长啼——勾出了东海红日一轮/醒了的山村,炊烟伸出热情的手臂,拥抱金色的早晨”。此诗的《春天的花轿》《院花》等,在星星诗刊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反响,1982年获山东省文学奖,《春天的花轿》被评为全国田园诗大赛三等奖。这组诗为什么有强烈影响,是因为及时反映了农村实行承包制农民的欢乐和心声,合了时代的节拍。这是我写田园诗以来,写得比较好的几首,可以说是精品。根据这样的重大题材,写出来的诗才有永久的战斗力;

  (2)要观察和了解农民的性格、勤劳的品格,在坡野劳动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改造山河的决心和行为,甚至大自然给他们的情感、欢乐和生命的青春活力。很多作者对农家生活体验最深的是,居住的小院和亲人。冯惟敏在他《海浮山堂词稿》中,写得一首《午憩》曰:“庭树影交加,扫苍台设小榻,颓然一枕消长夏,待观书眼花,要题诗手麻,老妻闲说家常话,问庄稼,麦收几许?快沽酒赏葵花。”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故家小院同妻子的生活,诗的每一意境,每一乡情,都是亲自体验出来的。如果不是在自己家,又是老妻,就很难抒发出这样的感情来。这就证明,写好农家诗、田园诗必须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我写过一首《水龙吟》,其中有几句写道:“不见溪流进村来,喜闻小院水龙吟/墙里流水唱欢歌,灶台飞溅浪花影。”诗写的是农家用上了自来水,在小院里不见了水瓮,也不见了水井,却听见了水声在墙里响,一开水龙头就哗哗流进锅里。这是真实生动的一幕,是在故家小院里体验出来的。看到的听到的加想象的,写出的诗生活气息就浓了。深入农家,体验生活,是写好田园诗的基础;

  (3)采用提炼过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田园诗的语言,不能洋气,要有乡情味道,要通俗易懂,但又不是土言土语,要经过诗人的消化加工,成为一种精炼的耐读的语言。冯惟敏的一首《喜雨》写道:“都开吧,乔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诗句写得生动灵气,确实是令人吃惊之句,但谁也能读懂听懂,并给人以很深的感觉。我写过一首《吊瓜》:“一只黄狗,被绿绳儿牵着/横卧屋面,睡得十分香甜。”这首诗通俗到极点了,但不少读者认为,是一首好诗,《绿风》诗刊登载了,也称是好诗。诗的语言,是表现诗的意境的,通俗照样能表达深刻的意境。田园诗的语言,要形象、生动、深刻、乡情、趣味,不能朦胧,不能霉涩,写好田园诗,必须首先学会运用农家语言。

  田园诗,实际上就是乡土诗,在中国文坛占有重要位置。广大农村有着诗的土壤,养育着诗的根芽。历史上的大跃进民歌,就是那个时代的田园诗,影响之大,震荡全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古老的民歌,少数民族的信天游,也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也数田园诗之列。田园诗蕴藏着丰富的巨大的生活活力,有着旭日东升般的希望和前途,是诗坛旺盛繁茂的大树,我们应看到它的巨大潜力,大力弘扬它、发展它,让它阵地更广阔,扎根更粗壮,绽开更加辉煌的艺术之花。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

(2009-02-01 17:05:47)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一)

活跃于明清时期的临朐冯氏文学世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文学现象。冯家自冯裕起,祖孙绵延,家学相承,前后七代,历二百余年,共考中进士十二人,有一定文学成就的不下十余人,其诗文集收入《四库全书》的五人,是一个名播海内的文学世家。

冯裕(1479—1545),字伯顺,明成化十五年(1479) 七月十五日生于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祖籍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盘阳村。据《冯氏族谱赐姓说》载:“明洪武初,诏简山东民三户迁一人戌辽。朐南盘羊有讳思忠者以义勇行,遂家于广宁左卫十三站五家屯。历数传,至宪副闾山祖。”冯氏自裕之高祖冯思忠应募迁至辽东,定居广宁,传到冯裕已历五世,冯裕成名后为官南北,遂有迁归故里的愿望。于嘉靖六年(1527)回临朐省墓,并命长子惟健、五子惟讷与其母定居郡城青州,仍携次子惟重、四子惟敏赴甘肃平凉任职。嘉靖十三年(1534)从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致仕归乡,寓居青州,至此,冯氏家族复归故籍。

image016.jpg

冯裕一生大体可分为读书仕进、为官南北、闲居故里三个阶段。冯裕3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求仕。其父冯振官至奉直大夫与南京户部郎中。此时,广宁冯家已为官宦之家,但冯裕父母早亡,由叔祖母池氏养育成人。其青少年时代生活艰辛,却刻苦学习,博通经史。后拜义州贺软为师,专攻程朱理学。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开始实现其施展抱负的宏图大志。

冯裕30岁至57岁,南北为官,七易其职。冯裕中进士后,先任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后调安徽萧县。正德六年(1511)升为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正德下年(1515)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嘉靖六年(1527)调往甘肃平京知府,嘉靖七年(1528)调任贵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一年后,嘉靖十三年(1534)致仕归里。

58岁以后,冯裕致仕归里,定居郡城青州,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他归里的第二年(1535),便与致仕闲赋的石存礼、黄卿、杨应奎、刘澄甫以及丁忧归里的礼部侍郎陈经,除名闲居的蓝田、刘澄甫之弟刘渊甫等八人,结为“海岱诗社”。诗社定有“社约”,按其规定,诗社每月集会一次,轮流召集,集会地点在青州北郭禅林寺。每次集会,社员必须拟赋题一首,古今诗十首。诗社活动持续了近三年。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此集后收入《四库全书》。

冯裕晚年除与友人诗赋唱和外,主要是居家读书讲学。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二十四日,他67岁时,病逝于青州。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

冯裕是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声对其后代子孙影响极大,使冯氏家族形成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祖先垂范,子孙效仿,冯氏家族就在这种宗法传承中发展起来。冯裕四子,当时就名满乡里,时人称为“临朐四冯”,自四世冯琦称“东海世家”,六世冯溥官刑部尚书,授文化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冯氏家族声望日隆,成为名播齐鲁,影响海内的文学世家。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二)

冯惟敏(1511-1578),字妆行,号石门,又号海浮,冯裕四子。是时代著名曲家,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杂剧《僧尼共犯》与《不伏老》。冯惟敏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27岁以前主要是除父读书与宦游。27岁至52岁,是冯惟敏家居和求官时期。嘉靖三十六(1557)年,巡按监察御史段顾言到任山东,酷刑治民,敲诈民财,面对这种暴行,冯惟敏无比愤慨,积极投入与段顾言的斗争,写了《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双调新水令十美人被杖》,都是针对段顾言的暴行而作。揭露抨击了封建官府和贪官污吏的种种罪恶,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敢于斗争的精神

image018.jpg

52至62岁,冯惟敏为官10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他晋京竭选,授直隶涞水县令。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以“疏简不堪临民,文雅犹足训士”为由改授镇江教授。教授之职,实属闲官,又加镇江是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城市,近山临水。冯惟敏登山出游,与友人往还,结识了著名曲家金銮。后又兼摄丹徒县,并去云南主持过考试。隆庆三年(1569)春,调任保定通判。次年春,他未到鲁王府赴任,就径回临朐,辞官归田了。

冯惟敏为官十载,南北三迁,经历了一段坎坷不平的宦海生活。又使他对前途十分失望。最后,失望终于淹没了希望,使他对封建官场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一时期,其创作成就最高,《词稿》中39套作品,即有30余套作于此时。其作品大都指斥时政,揭露官场黑暗,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镇江任时,作者刊刻了自己的散曲集《山堂辑稿》。冯惟敏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散曲。冯惟敏有诗歌243首,虽成就不如他的散曲,他但有不少佳作。

62岁以后,归田隐居时期,在他67岁时,便因病去世了。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三)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冯裕之五子。明正德八年(1513)古历六月十九生于萧县(今属安徽)官舍。他26岁以前主要是随父宦游与读书求仕。26岁至58岁,冯惟讷南北为官30余年,这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26岁中进士后即授宜兴(今江苏宜兴)知县,后调魏县(今河北魏县)知县;又升蒲州(今山西永济市)知州,后调杨州府(今江苏扬州)同知。36岁授南京户部郎中,39岁补兵部车驾郎中,出为陕西按察佥事;47岁升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49岁改任河南参议,50岁迁浙江督学副使;51岁又复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54岁升山西按察使,56岁调江西左政使,58岁调入京都,晋光禄寺卿,当年秋致仕归临朐。30多年的宦海生涯,期间除父丧丁忧3年,其余时间均在任上。虽时有浮沉,但官价由七品升到二品,可见其政绩卓著。

冯惟讷58岁致仕归临朐后,与四兄惟敏同筑室临朐冶源海浮山下,日以诗酒著述为事,隆庆六年(1572)古历三月二十一日去世,年仅60岁。

冯惟讷著有《楚辞旁注》、《诗选约注》、《文献通考纂要》、《杜诗删注》,特别是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冯惟讷有诗集《光禄集》(编入《五大夫集》中)存诗179首,其诗华整可观,雅致冲淡。《青州明诗钞》选其佳作17首,冯惟讷另有《青州府志》18卷。是他对家乡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四)

冯琦(1558—1603),字用韫,号朐南,冯裕四世孙,祖父惟重,父子履,皆进士入弟。冯琦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古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当其生时,祖母蒋氏梦有红衣贵人当户,自称宋大将韩琦,故生后取名冯琦。后叔祖惟敏观其伟岸大器,曰:“玉必琢而器始完也。”改其号曰琢。

冯琦自幼聪慧嗜学,在冯氏文学世家中成名最早。他六岁入塾读书,《冯氏家乘》记其“幼颖慧绝人,授书日记千言,一经目终身不忘。十岁能文章,曾应试山东第一。19岁中举,20岁中进士,从此便入仕为官,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冯琦中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为庶吉士,22岁授编修,24岁授翰林院修撰。他年少英才,首辅张居正称其“此幼而硕者,国器也”。30岁升侍讲学士,39岁升礼部侍郎,后改吏部右侍郎。44岁升礼部尚书。46岁因积劳成疾,病逝京师寓所。

冯琦一生著述不辍,著有《宗伯集》、《两朝大政记》,编有《唐诗类韵》、《北海集》、《通鉴分解》、《宋史纪事本末》、《海岱会集》、《淡然轩集》,与堂弟冯瑗合编《经济类编》。其中《宋史纪事本末》、《经济类编》、《海岱会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其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文,留有《宗伯集》82卷,其中诗300余首,记序百余篇,奏对论策百余篇。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五)

冯溥(1609-1691),字孔博,号易斋,又号云海,万历三十七年(1609)古历十二月初五生于青州城里。溥之六世祖裕,高祖父惟讷,曾祖父子临,祖父峋,父士衡,五代均有公名并为官。冯溥38岁以前主要是读书求仕。他7岁入塾读书,在外祖父严格管教下,发愤穷极经史,旁及诸子百家,无所不读。18岁中秀才,他31岁时中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他38岁时应试南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升秘书院侍读学士。51岁升为吏部右侍郎,54岁转吏部左侍郎,59岁迁为左都御史,62岁升刑部尚书,63岁升文华殿大学士兼理刑部,明清不设宰相,殿阁大学士即实际的宰相。74岁致仕归青州城里,在原青州明代衡王府花园的基础上,整修园林曰“偶园”,建佳山堂,日与文人学诗酒唱和,优游岁月。78岁加太子太傅,83岁病逝于青州家中。谥“文毅”。葬于青州城西尧王山下冯氏祖茔。

冯溥是冯氏文学世家中官阶最高者,他生当明清交替之际,顺应时势,入仕清廷,历顺治、康熙二朝。他处事虽机敏圆润,但也持正敢言。

冯溥有《佳山堂集》19卷传世。其诗承家学诗风,作诗不求雕琢铺华,而有幽雅淡泊之气,他的田园诗写得清新可人,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他的门人为其《佳山堂集》作的序中,对这一点都大加推崇和赞扬。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六)

临朐冯氏文学世家,除以上5人外,有政声文名者,仍有不少可圈可点。冯裕长子冯惟健(1501-1553)字汝强,号陂门,又号冶泉,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未入官,以持家为业。有诗集《陂门集》。次子惟重(1504——1539),字汝威,号芹泉,31岁中举,35岁时与五弟惟讷同榜进士,授予行人司行人。世宗南巡,惟重奉命先行,告祭湖湘,因冒暑疾进,至庐州时疽发于背而卒,英年早逝,未及展大才,有《大行集》。冯子咸《生平未详》,字受甫,别号望山,惟健次子。万历六年(1573)中举,著有《日进札记》、《自警私课》、《读礼抄记》、《耕余笔谈》。冯子履(1539-1596),字礼甫,号仰芹,惟重之子,28岁中举,29岁中进士,官至河南参政。世传文笔虽佳,但未有文集传世。冯瑗(1572——1627),字德韫,号粟 ,惟敏之孙,22岁中举,23岁中进士,官至开原兵备道兼河南布政司,著有《黄龙纪事》、《开原图说》、《冶源园居即事诗十首》。冯士衡(1583-1641),字于平,号宗远,有手迹《西苑诗》存世。冯士标(1610-1655),字端明,号宗尼,惟健之曾孙。23岁中举,30岁中进士,官至福建按擦司副使,著有《西行记》行世。冯协一(1661-1737),字躬暨,号退奄,冯溥之三子,有说为溥之义子(曹立会《临朐进士传略》)官至福建台湾府知府,著有《友柏堂遗诗选》2卷,收入《四库全书》。临朐冯氏一族,在明清间,雄踞齐鲁,代有才人,绵延二百余年,确如王世祯所评:“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有临朐冯氏”。(《佳山堂集序》),是名符其实的文学世家。

散曲第一人冯惟敏

散曲第一人冯惟敏的博客

冯惟敏散曲--家训

2009-02-01 16:55:00

冯惟敏散曲--家训



为立碑而作

image021.jpgimage023.jpg

临朐冯氏族歌

image025.jpgimage027.jpg

冯氏族谱

image029.jpgimage031.jpgimage0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