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8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酒祖传说
从艺年限:38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景芝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所属地区:安丘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1104
冯金玉,男,1966年12月生,“酒祖的传说” 非遗项目的山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撰写《郑玄:一代酒学宗师——兼论酒学》等论文和《难写是精神》发表于安丘大众网等。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12月19日,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政协、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全省“全民阅读、委员立行”活动中,来自著名酒镇景芝的安丘市政协委员、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化官冯金玉荣获山东省“最美读书人”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第五批省级非遗酒祖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档案工作者、全省轻纺烟草行业“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个人等荣誉称号。
所在景芝酒业多次荣获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16年6月24日,潍坊史志办到景芝酒业集团调研企业志书编修工作,景芝酒业集团副总经理冯金玉主持召开座谈会,并介绍了《景芝酒志》编写的有关情况。
作者:安丘大众网 时间:2018-1-30 10:13:14
□通讯员 逄顺路 李建荣
“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甫一踏上办公大楼,一阵阵浑厚带有磁性的男中音的朗读声,氤氲着扑鼻的酒香温暖动听地袭来。不用介绍大家就清楚地知道,这是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化官、工会主席、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冯金玉在朗读。这是他最近在看了长篇电视剧《换了人间》中蒋介石和他的长公子蒋经国伫立成都崇丽阁前吟诵的清末钟云舫写的一副长联的末尾两句。实质上用声音朗读已成为冯金玉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
2017年12月19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政协、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全省“全民阅读、委员立行”活动在山东电视台举行。800平米演播厅座无虚席,47位政协委员代表和12个组织单位代表齐聚演播厅分享读书历程。通过组织推荐、网络投票、复选遴选、专家评选和政审,来自著名酒镇景芝的安丘市政协委员、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化官冯金玉荣获山东省“最美读书人”荣誉称号。
了解冯金玉的人都说,冯金玉获得“最美读书人”,可谓名至实归!他从一名普通子弟成长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企业文化师、高级政工师,无不得益于几十年来坚持养成的一个读书习惯。
读书,澄澈了他的世界
冯金玉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小时候在诸城穷山沟和姥爷姥姥居住在一起,每当过年赶山会买些旧报纸糊“天棚”时,冯金玉总是如获至宝,常常仰卧土炕上阅读报上那些文字,这也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给他启蒙最深的读物,是用挖“红花苗”药材挣来的钱买的著名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其中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段话,对他影响很大,可以说伴随着他的成长道路。他非常欣赏著名作家张炜的一篇文章《有书的长旅》,把读书看作是贯穿人生的事情。从车间酿工到公司管理岗位,他一有空就手不释卷。兴之所致,还常常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
冯金玉走上公司领导岗位后,工作量大了,但仍读书不辍。在忙完工作之余,或利用下班时间,他不但把当日摆在案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等认真读完,还要将认为有益的文章剪辑下来。他这种剪报习惯保持了近30年,剪辑报册近1000万字,并分门别类为每本剪报配上了目录和索引。冯金玉每次出差外地,办完公事后的一件事,就是一头扎进当地书店,淘宝似的买回很多书阅读。“藏书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到目前为止,他的藏书就达6000余册。许多精彩部分他还动笔抄录下来,形成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日积月累养成的读书和藏书习惯,开阔了他的视野,增强了政治信念,明确了工作方向,更提高了他的理论和文学素养。他除广泛阅读各类人物传记、史海钩沉、时政文论、文史哲和文学名著外,还专注《中国酒史》《中国酒文化》《华夏酒报》等专业书刊,扩充了酒行业的知识面。
读书,把他领进了文学领域
冯金玉深受临朐冯氏文学世家影响,以书为友,并渐渐喜爱上文学。在他6000余册个人藏书中,有一半是文学书籍。从古典文学到近代文坛“鲁茅巴老曹”、山东大学“八马国曹”和“冯陆高萧”,再到王蒙、路遥、陈忠实、李存葆、莫言、余秋雨、铁凝、迟子建等,凡名家的著作几乎无不涉猎。他认为,文学灵感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迸发,知识由量变到质变,需要的就是每天读书。所以读文学书籍也成为冯金玉每天八小时之外的必修课。
“亲近书本,与大师对话,为精神打底;与经典为伴,陶冶情操,为人生奠基”。为把文学素养提升一个档次,冯金玉珍惜每一次与文学名家交流的机会。自1991年到上海古籍出版社购《四库全书》之机拜见了巴金先生以来,他先后和李存葆、魏同贤、王光明、莫言、李肇星、张炜、李存修等在文坛上有建树的作家和诗人有了深厚的交往。他站在这些文学名家的肩膀上遥望和亲近文学大师的灵感和风采。
冯金玉读书之余笔耕不辍。作为安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发表了《花环依然绚丽》《拜谒巴金》《秋谒高石墓》《关于全家福的絮语》《旧雨新知》《冯姓氏的由来及其代表人物》《松下古井祭》《浯河悲歌》《江南绝唱》等文学作品。并与人合著了近30万字的长篇散文《景芝美酒与大宋王朝》,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学,这灵动的文字,给冯金玉在企业宣传和文化研究上插上翅膀。多年来,他围绕企业发展采写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杂志,景芝白乾系列报道、景阳春系列报道、芝麻香系列报道分别在《经济日报》《华夏酒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联合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其中以散文形式写作的“芝麻香系列报道”荣获中国酒业新闻宣传一等奖;组织编辑出版了《景芝峰》《松下问酒》《芝麻香诞生的地方》《国香赋》《酒海书韵》《景芝酒文化》《景芝酒志》等文化书籍;参与创作的厂歌《中华景酒美名扬》和中国酒文化艺术歌曲《一杯敬之》被广泛传唱,撰稿的大型文化专题片《景芝古镇酒飘香》在央视播出,广获好评。
作为政协委员,他撰写的《关于加强和提升全市的文化建设》《关于推进安丘旅游建设与发展》等提案,被评为政协“优秀提案”。2013年,冯金玉与人合写的《中国白酒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和探讨》研究论文,参加了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年会。论文以翔实的史实为依据,从中国白酒的形象之身,历史之脉,文化之根,信仰之源入手,令人信服地确认景芝是中国酿酒的溯源地和传播中心之一。
读书,打开了他对文化的创新思维
冯金玉作为公司首席文化官,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之于企业发展的灵魂性作用,从书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和营养,创新景芝的企业文化。
挖掘提炼“中华人类酿酒始祖”。2011年5月,景芝酒文化研究会成立,冯金玉作为研究会秘书长,他翻检阅读了《史鉴》《虞舜大传》《大禹传》《黄帝》《帝鉴》《中国上下五千年》等大量史书资料,并经过对民间故事的提炼和对大舜历史记载的考证,提出以中国古代大舜为“中华人类酿酒始祖”的课题,得到考古专家和权威人士的肯定。“酒祖大舜”课题荣获潍坊首届企业文化重大创新成果奖,2016年《酒祖传说》被列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他个人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还提出了“中华酒学”研究,从区域文化的角度上升到行业的高度进行综合性探索,为“山东是中国白酒发源地之一,景芝是中国白酒重要发源地”文化挖潜工程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
挖掘提炼《景芝宪章》。冯金玉在阅读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全集》(四卷本)之后,从中受王阳明“格物致知”国学理论启发,同时他又结合阅读《大舜之歌》《虞舜大传》《大舜文化》《东夷文化与山东》中汲取大舜崇德精神,运用现代管理思想,组织编写了企业文化建设纲领体系《景芝宪章》,提炼出“致良知,植良能,造良品”三良文化为企业文化之魂,形成了“以德聚人、以智成业”的企业精神和“做酒,我们坚守品质;做人,我们崇尚品格;生活,我们追求品味”的三品文化。《景芝宪章》对外彰显品牌素养,对内形成文化聚力,解决了长期以来品牌与文化“两张皮”问题。通过学习贯彻,企业员工干事创业思想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创新开展酒文化旅游。冯金玉阅读了《徐霞客游记》《山水经》《旅游与礼仪》等大量书籍,结合工作实际,积极践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理念,参与筹备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酒之城、齐鲁酒地两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建设,提出“讲述酒城故事、开启文化之旅”主题旅游活动。并开辟了酒道文化、酒赋文化、酒源文化、酒祖文化和洞藏文化、生态文化、品鉴文化板块。这些弘扬传播酒文化的载体,为企业文化旅游和传统文化保护注入了新生活力。
创新推动“书香山东”建设。冯金玉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广泛阅读,还组织广大员工开展阅读活动。在景芝酒业文化中心开辟“职工书屋”,扩大了职工阅读范围。“职工书屋”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在景芝酒文化展览中心专门开辟“四库书屋”,收藏1500卷本的《四库全书》,成为职工和酒文化研究会索取古代知识的重要宝库。
他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档案工作者、全省轻纺烟草行业“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个人等荣誉称号。所在景芝酒业多次荣获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最是书香能致远。正如著名作家李存葆为冯金玉的题辞——“酿造生活的美酒”,叮嘱他“多读书,多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像样的东西”一样,冯金玉墙壁上挂着的那幅书家题写的“细雨开卷”和“文以载道”,特别是放置案头经常翻阅的《王阳明全集》,更是一份激励和感动。对冯金玉而言,王阳明国学思想就是开启的一扇通向智慧和世界的窗口。这个窗口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充实、一种美好。他将继续坚持不懈的读书,坚定不移地用书香丰盈自己的人生之旅。
2019-08-02 12:08:36 发布来源:齐鲁壹点·海报新闻
8月1日,由山东省白酒协会主办,国井集团承办的鲁酒博物馆建设研讨会暨协会文化宣传委员会2019年会在国井集团召开。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鲁酒品牌塑造及传播水平,交流鲁酒企业在文化宣传、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鲁酒博物馆建设和酒业文旅管理水平,推动鲁酒生产企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山东省白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彬,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酒史》(插图版)作者王赛时,鲁供糖酒公司董事长、山东国酒茅台收藏馆创始人许大同、国井集团董事长赵纪文,以及景芝酒业、花冠集团、古贝春集团、泰山酒业、景阳冈酒业、兰陵美酒集团、孔府家酒业、趵突泉酒业、百脉泉酒业、金彩山酒业、黄河龙酒业、四君子酒业等近40家山东白酒骨干企业代表和山东主流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山东白酒协会秘书长蒋彬认为,在5G时代即将来临之际,鲁酒企业要抓住机遇,与企业发展对接,通过自身宣传和与媒体合作,通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风口,以振兴鲁酒为契机,打造品牌个性化、产品产异化、文化丰富化的个性特色,抓住消费升级机遇,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金玉介绍了景芝酒文化博物馆情况,并介绍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酒祖传说》情况。
金彩山酒业鲁酒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鲍成晋阐述了金彩山酒业鲁酒文化博物馆的个性化建设理念和文化设计理念。通过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连接起以前,连接着现在,串接起未来。围绕地域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等内容,以创新的方式讲述金彩山酒业的历史,以现代手段感知历史金彩山、现在金彩山、未来金彩山的时代变迁。
国井集团副总裁张辉通过“科技国井、人才国井、质量国井、文化国井、责任国井、国香国井、旅游国井、千年国井、智慧国井、国际国井”十大国井,介绍了国井集团坚持创新、坚持以文化为基,打造而成的齐鲁酒文化博物馆和1915酒庄博物馆。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酒史》作者王赛时教授针对酒博物馆建设的规模、特性等方面,希望酒企在建设酒博物馆时,要深入发掘自身文化内涵,突出亮点,展示特色,做精做优,避免泛泛而谈,千篇一律;要充分借用所在地区的区域文化资源,把地域文化和酒文化结合起来,扩大自身的能量。特别在文旅拓展和文化宣传方面发挥群体优势,这样有利于展现鲁酒的整体文化强度。
鲁供糖酒公司董事长、山东国酒茅台收藏馆创始人许大同
山东四君子酒业董事长李新民
山东百脉泉酒业品牌部经理孙立慧
随后,鲁供糖酒公司董事长、山东国酒茅台收藏馆创始人许大同,山东四君子酒业董事长李新民,山东百脉泉酒业品牌部经理孙立慧分别介绍了企业开展酒文化旅游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给参会酒企代表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会议最后,山东白酒协会秘书长蒋彬表示,酒博物馆建设作为酒文化的直接表达,在开发和建设工程中要彰显企业酒文化特色,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文旅结合,增加参与性和体验性。要充分吸收国内外酒企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以实现企业传统文化、品牌影响力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协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万家成
360问答
中国的酒祖是那个酒啊?
2013.04.08
中国酒的起源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以朱芳圃编《甲骨学》下册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见;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复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中国制酒历史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360问答
酿酒业传说的祖师爷是谁
2013.02.22
杜康故乡杜康酒,古老名酒添新香。
在造字鼻祖黄帝史官仓颉和造酒始祖杜康的神圣故乡——陕西白水县,如今,又挖掘出具有3000多年酿造史、已失传近两个世纪、神奇而独特的“王室八珍”之一的杜康美酒。
在我国古老的文明史中,酒的文化无比辉煌。被誉为酒林“元老”的杜康美酒,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酒,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该酒因酒祖杜康始造而得名。千百年来,杜康酒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赞誉之辞遍及史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留下:“慨当以慷,优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可见杜康酒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就名震朝野,誉满神州。真乃为:冠我民族之酒魂,纵横天下独占春!
据史料和考古表明,杜康酒确实在陕西白水县酿造。杜康造酒作坊的旧址,在陕西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此村三山环抱,风景秀丽,松柏常青,附近有一条大沟,流水清澈见底,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沟底有一清泉,泉水从地下往上汩汩涌出。据清代《白水县志》记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又记有:“杜康取此水造酒”,人称杜康泉。经有关科研部门化验,水呈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杂质少,比重大,含碳酸盐类物质较高,清澈易沉淀。生水喝起来,香甜爽口,确系酿酒最佳泉水。用这种水酿酒,特别润滑芳香。很早以前,人们在杜康泉旁建有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作过修葺。“乡民每岁正月二十一日,男女老幼至庙祀赛烹。”现在泉水上面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凉亭,潺潺流水穿亭底而过。当年杜康在此汲取味甜质纯的泉水,精心酿酒,人饮之,倍觉润喉生津,驱寒活血,健脾强胃,振奋精神,延年益寿,因此声名日盛。
传说杜康当年在这里以奇法制成香醪,献给周天子。天子饮后振神增食,高兴异常,遂封杜康为“酒仙”。从此,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杜康作为酿酒的鼻祖尊崇着,在各地兴建杜康祠,祭奉“杜康神”。直到新中国建立前,贵州茅台、山西汾酒、陕西西凤等名酒作坊还在沿循此俗。
杜康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杜康,字仲宁,周代人,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葬于此地。据清乾隆年间《白水县志》记载:“杜康,字仲宁,为县之康家卫人,善造酒。”又载:“杜康墓,县西十五里,墓侧尚有遗槽,颇大云。”另在县志图中标有杜康墓的位置。明万历年间,在杜康沟修建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立的《创修杜公祠》碑文载:“杜公讳康,字仲宁,生于县之康家卫,立庙墓在焉,考之史,善造酒。”此外,近年该县又发现4块石碑,也都记载着杜康的身世和酿酒功绩。至于杜康酿酒,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酒史》、《酒浩》、《酒经》、《战国策》、《事物纪原》、《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书中,都提到杜康造酒。史载杜康曾做“牧正”。有一次把“余粥弃于桑(桑树洞)”。“又至,闻有奇味”,发现是桑树洞中的饭发酵后溢出的香气,“杜康尝而甘美,遂得酿酒之秘。”从此杜康以酿酒为业。汉代《世本》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即杜康)作秫酒。”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说:“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云:“杜康善造酒。”《酒史》中曰:“杜康始作秫酒。”陶渊明《集述酒诗序》中写道:“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唐皮日休《酒床诗》云:“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唐代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挈家到白水投奔其舅崔少府,写了《白水旧宅喜雨》等诗多首,有:“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的佳句。苏东坡《止酒诗》曰:“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援,到白水县实地考察后,为白水县杜康酒厂题词:“杜康圣地”。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后人尊为“酿酒鼻祖”,流芳民间。
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杜康酒是我国珍贵的遗产之一。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人们奉为我国酿酒的“祖师爷”,流芳百世,但其酿酒方法早已失传。
为了发掘继承杜康酒的传统工艺,使历史名酒重放异采,1976年陕西省白水杜康酒厂在杜康当年酿酒遗址杜康沟畔重建,占地76亩。酒厂职工在“复兴杜康,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下,查阅历史文献,发掘杜康造酒遗方,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广采传统制曲经验,继承古代造酒精华,走西凤,下泸州,访杏花,取名家之精艺,创杜康之新风,博取全国名酒之长。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汲取当年杜康造酒用的清冽甘美杜康泉水,选用当地优质大麦、小麦、豌豆作曲,精选关中优质高粱为原料,沿用老土泥池发酵,应用传统酿造遗方与现代科学酿酒工艺相结合,经制曲、发酵、立窖、挑窖、蒸馏、勾兑,终于精酿而成。千古流芳的杜康名酒又获新生。
白水杜康酒,属清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芳香纯正,入口绵甜,醇厚柔和,五味协调,回味悠长,饮后留香,风味独特,深受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赞赏与欢迎。初喝喜欢,久饮不厌,真是馈赠礼品的好酒,喜庆宴客的佳酿,佐餐饮宴的上品。
白水杜康酒,1979年以来,在历次全国评酒中多次获奖。1984年5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产品,获“景泰蓝”奖杯;同年11月,在轻工部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铜牌奖;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90年又获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金奖殊荣;1991年再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荣衔。目前,该厂已形成万吨生产能力,产品有60°、55°、52°、50°、39°等各种杜康酒,并以杜康酒为基础,以陕西特产沙苑子和五加参为主要原料,酿成杜康沙苑子、杜康五加参酒。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在台湾尤为抢手。并出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德国、美国、玻利维亚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历史上,杜康美酒曾经倾倒无数的英雄豪杰。如今,白水杜康酒这颗明珠更加耀眼夺目!
酒祖杜康誉全球,杜康美酒满神州,
君且饮杯杜康酒,壮筋增力雄纠纠。
2014-6-26 10:44 发布者: 安丘大众网 原作者:冯金玉
摘要: 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只有用强悍的精神来守护和支撑,才能屹立不倒。我们借助“责任、敬业、执着和勤奋”的推力走到今天,今后事业的发展更需要这种精神动力。
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精神的支配才使人努力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王海平先生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忘我执著的精神,勤奋耕耘在酒国里。在他耄耋之年,将一生致力于酿酒技术领域的感悟和成果整理成书,这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对海平先生自己有个交待,也为企业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海平先生嘱我为之写序,我犯难了。像他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我一介不才晚生哪敢造次?更何况我的两位尊敬的师长李福仁、刘全平先生均为他作序,我愈加惶恐。因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是很难写出来的。但思虑再三,还是写吧。好在海平先生是看着我们这代人成长起来的,在人生的旅途上时常提醒着我们,每每给我们以教诲和鼓励。
在我看来,海平先生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人。正是年富力强、潜心科研的时候,遭遇那个特殊的年代,因家庭出身问题,挨批斗,受折磨。更挠心的是剥夺了他酿酒科研的权利,支使他打扫大街。从酒厂大门前的东头扫到西头,又从西头扫到东头(现在的景酒大道)。每清扫完一次,还要到河滩上推沙子,回来用烧酒的大铁锨在大街上撒一遍,以垫铺南来北往拉酒的车马造成的坑坑洼洼。从太阳升起,到日落黄昏,大街上常常留下他不屈的背影。海平先生无怨无悔,就是这样的一种“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也成就了他未来的道路。
在海平先生的人生字典里,很自然地可以读到责任、敬业、执着和勤奋这样的字眼,也正是这些词汇构成了他的一生。
责任与敬业,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担当。海平先生常说,既然把酿酒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就要肩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他1961年成为景芝酒厂一员后,烧过酒,干过统计、化验和技术员,靠自学成为高级工程师和全国评酒委员。特别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与广大生产科研人员一起执著芝麻香白酒的研究,成为业内知名的酿酒专家。文集中的一篇篇酿酒科技论文和一次次获得省或国家科技成果奖,无不闪烁着海平先生敬业精神的元素和光辉。
事实上,正是有了这种责任与敬业精神,海平先生在“做人”和“做事”上才达到了至高境界。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平时和他交往很多,但从未见他发过一句牢骚,从不谈论人的是非。即便当年他身处逆境,遭受侮辱,今天也少提及,脸上始终洋溢着一份祥和与善意。至于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他只是轻描淡写:文革中受难的不只我一个人,还有成千上万的老干部和卓有成就的专家,我区区一个酿酒人又算得了啥?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但得纵横驰大道,何须奔走叩权门”,他身上的这种看得出却说不清的精神特质,让人参悟、羡慕和景仰。这是一种只有仰视才能看得见的精神高地。
执着与勤奋,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如李福仁先生说的“海平同志兴趣广泛,干什么就认真学什么,而且一定学出样子,干到极致”。2011年,海平先生居然将思维的触角伸到历史考究方面,摸索着开始了“尊大舜为酒祖”的挖掘与研究。要知道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生“沉醉酒海弄潮”的海平先生在酿酒科研方面有所树建后,转向酒史文化的研究,真乃精神可嘉。手头资料的匮乏,或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或空洞烘托,或忽略不计。如果没有一点究细辨微的功夫,还真难以下笔。海平先生遍览四库全书和东夷文化资料,结合舜帝十大发明,提出“研究酒起源从大舜开始”的观点,并以有力的证据推论出舜对酿酒的发展贡献最大(比传说中的酒神仪狄、杜康推前了一二百年),且和景芝有历史渊源。舜的出生地“诸冯”就在距景芝一河之隔的诸城,其在潍河两岸教人耕种渔猎,酿酒制陶,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手工业科学家,是酒的发明家和倡行者。这一成果赢得了考古学家的认同。本该由史家完成的任务,却由一个非专业人士为之劳瘁而成,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结论。在中国,“尊大舜为酒祖”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所以海平先生的研究与考证便具有开创性。或许这只是一个引子,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此萌生兴趣,亦或许将来有人会得出更接近真实的结论。果真如此的话,相信海平先生会同样欣慰。我极赞赏海平先生考证的勇气,深知他求索的艰辛。2012年,海平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发现介绍景芝乡间曾用陶甑蒸酒的民间酿酒方式,他立马与作者取得联系,将陶甑移置到全国保存完好的原始酿酒作坊之一的“南校场烧锅”遗址,不仅为景芝日日兴盛的酒城文化游增添了一件具有史料价值的展品,还为研究景芝白酒的起源提供了实物支撑。正如王安石诗言:“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我自以为是一个地道的知识受益者,也算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但在勤奋方面,与海平先生相比自愧弗如。海平先生的另一特点是一个不会“玩”的人,嗜书如命,阅读成性。无论走到哪里都手不释卷,阅读已成了他生命中的必修课。“老而好学如秉烛之命”的古训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读了他文选中“人生如歌”类的文章,像他本人一样非常有精神。这些精神是他经年知识积累、文化底蕴和人生经历的综合体现。他的每一篇文章总能透出一种哲理、一种意境和一种生命的思考。这种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我想,与他勤奋好学不懈奋斗的人格禀赋休戚相关,与他多年酿酒生涯的陶冶磨炼休戚相关,与他海绵吸水学到老的知识沉淀休戚相关。
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只有用强悍的精神来守护和支撑,才能屹立不倒。我们借助“责任、敬业、执着和勤奋”的推力走到今天,今后事业的发展更需要这种精神动力。弘扬责任、敬业、执着和勤奋精神,于经济发展,于社会和谐,于个人进步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下,实现中国梦,发挥正能量,建设“美丽景芝,幸福员工”和北方第一酒城一系列伟大工程,更需要重拾这种精神,重拾王海平先生所坚守的“做人”和“做事”的精神气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生机勃勃的行为自觉和文化形态。
倾其心力写了上面的话,囊括不了王海平先生一辈子的追求,只是自己对海平先生结集成书的一点“自由谈”,他的精神之脉我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本文系作者为王海平先生文集《我的景酒梦》写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