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马立国
    

基本信息

马立国

性别:男

年龄:79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庄农日用杂字

从艺年限:57年

单位及职务:临朐县文化馆

所属地区:临朐县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3321

个人简介

  马立国,男,1945年9月生,临朐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

  作为第十一世孙的马立国,受家庭影响,继承“庄农日用杂字”项目近50年,现为该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清代临朐人马益著所写的《庄农日用杂字》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民俗方言“百科全书”,这本五言体杂字共有474句、2370字,通篇俗语俚句并被我市列为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誉证书

  2012年12月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image002.jpg

主要作品

t01125357ab6e11e665_看图王.jpg

《庄农日用杂字》是由清人马益著所著的农学典籍释译作品,本书于2011年9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t010a38d5b50887a8a6_看图王.jpgt0162303d7a4304e9ba_看图王.jpg




马立国书法作品

媒体报道

中国文化出版社的博客

《庄农日用杂字》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t01125357ab6e11e665_看图王.jpg

《庄农日用杂字》是由清人马益著所著的农学典籍释译作品,本书看起来是一本记录农庄日用生活的书,其实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透过它可看到我们的祖先在春夏秋冬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并看到在使用蓄力劳动时是怎样将蓄力与劳动工具结合的。本书于2011年9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书简介

《庄农日用杂字》一书是清人马益著的作品。这本脍炙人口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流传至今,历经二百多年而不衰。每逢捧起此书,心情格外爽朗:朗朗上口的精句,田园风光的惬意,劳动场面的快乐,食用果实的享受,赶集购物的满足,婚嫁气氛的热闹,新年忙碌的幸福,使读者仿佛回到了马益著的那个年代。为了继承好这份宝贵的遗产,我搜集了多种版本进行校对,并请诸多具有劳动经验、生活经验的老者,诸字、诸句、诸段进行磋切,甚至不辞劳苦骑车去农村,亲历劳动场面,体会马益著的此情此景,尽量把作者的意图完全地介绍给读者。在这同时,也把名人关于庄农日用杂字的点评一并献给读者,使读者结合他们的思想来进一步验解庄农日用杂字。 

读马益著

马益著是个农民,是个社会底层的文化人,是个屡试不第被人讥讽和责备的底层文化人。因为他是这样的人,《庄农日用杂字》与世人见面了。

农民才有农村的真实情感,才有更多的机会体悟劳动的场面,才知道一年四季劳动什么,怎么劳动。“开冻就出粪,制下撅和锨”“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黄黑豆铺子,好上尽心看”的劳动次序和劳动经验是不能从一个市侩文人嘴里吐出来的。

也只有农民文化人才能对农民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尽心观察。“扁担槐木解,牛框草绳栓;抬在南场里,倒碎使车搬”。这里的“槐木解”“草绳栓”“南场里”“倒碎”“车搬”,无不透着观察的精到。又如“粪篓大”“地又暄”“套牛”“拉绳”,这些都是在完全的劳动过程里才能知道的。

马益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又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文化人,不是“文不成才,农不识谷”,而是通过劳动去认识谷子。没有文化的农民只知干活而不知劳动,没有农民经历的文化人只知说嘴而不知嘴说。只有双料身份的马益著才能劳动出“耧斗锤拴好,耧仓板休偏;下手种蜀黍,早谷省得翻;黍子共稻,打砘不怕干;棉花严搪耢,芝麻种须搀”的经验和用嘴说出:“布袋往家扛,旁里记着签;晒晒才入囤,省的招虫眼”的道理。

纵观《庄农日用杂字》,通篇俗语俚句,一韵到底,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一气呵成。把个春夏秋冬的劳动从农用到菜园,从打粮到收囤,从人干活到使用牛,说得忙上加忙,没有一时空闲。从“开冻就出粪”“家家把苗剜”“一时贪麦忙,地荒草似毡”、“一时贪秋忙,没到菜园边”的全年忙,写到“下晌垛了穗,早晨再另摊,明日把场打”的天天忙。从“开冻就出粪”到“辞灶在眼前”,巧妙地写出了种粮、种菜、养蚕、畜牧、民间工匠、婚嫁场景、季节时令等全年农事和社会活动,自然无痕地写出了对理家、处事、接人待物、风度民情所含其中的人生哲理,囊括了农村、农业、农时和农家活动所涉及的弄用文字及词语。

马益著是一个被人讥讽的人。写到马益著的被人讥讽就想到囚羑里将《易》的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的周文王,想到卧薪尝胆的勾践,想到受极刑而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想到,想到……假若马益著仕途一帆风顺,不过就在官薄里记上某某几品官,我们还能读到朴素、亲切、朗朗上口的《庄农日用杂字》吗?官场上多一个官,无非农民多了点课税,而百姓却少了表达自己劳动、生活最真实的东西。

《庄农日用杂字》记载了一段历史,它对研究民俗方言,研究劳动工具发展史,研究中国农民农种史,研究粮食、蔬菜、经济作物演变发展史是十分有价值的。尤其有价值的是,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非常不发达的年代,广大百姓的文化知识是从它这里开始的。

有志者被讥讽就有了忧患意识,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就有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马益著是在讥讽中写成了《庄农日用杂字》,是讥讽和责备成就了他。

马益著是个农民,是个文化人,是个屡试不第被人讥讽和责备的底层文化人。 

作者简介

马益著,字锡朋,另一字梅溪,临朐城南七贤乡胡梅涧村人,生卒年不详。马益著出身农民家庭,少时博学多闻,天资聪颖。据《临朐县志》记载:“他赋性聪颖,十岁能属文,长老异之。” 父母在他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想通过科举的路子,让他功成名就,弄一个一官半职。但他怀才不遇,已是而立之年,却没捞到半点功名(他成了秀才、岁贡那是后来的事)。这样以来,他不仅受到上层社会的讥讽嘲笑,还遭到了他父亲的白眼。据说,他父亲亲自斥责了马益著:“担不能挑,手不能提,不懂庄户,一生何以为计!”就这样,在外人和亲人的共同作用下,马益著靠着他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堵着口气,一夜的功夫,《庄农日用杂字》就写出了。作者长期生活在偏僻的小乡村里,他熟悉庄农的生活,了解百姓的劳动,对农村、农民、农具有精到的认识,《庄农日用杂字》就是他对农村的全部解读。马益著,年逾八旬,日勤著作不辍,著作甚多,皆行于世,刊行者除《庄农日用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等,可多以散佚。  




谈临朐《庄农日用杂字》

加入时间:2013年10月18日

  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读多少书,但真正有深刻烙印的很少,有一本小书我是大部分记得住的,那就是以我们临朐县为中心,基本遍传整个山东的一本启蒙书——《庄农日用杂字》,说它为小书,主要是内容不太长,共474句,每句5字,共计2370字。两千三百多字也不是太短,但大部分都能记得住,不仅仅是因为其五言杂字的形式朗朗上口,内容也十分有兴趣,不由得你不读,不由得你不一口气读完,也不由得你不想你曾经读过这本书。

  《庄农日用杂字》实用性极强,60年代初,当时笔者刚入学,祖父见我学习“上下来去”精力有余,想教我学习一点课外读物,开发一下智力。受当时条件所限,没有多少合适的读物,便翻出他当年上学时手抄的一本《庄农日用杂字》教我学习,谁知一学便通,至今不忘。后来我想,易教、易学、易记,这也应该是《庄农日用杂字》的一个显著特点。

  《潍坊文化通鉴》中记述:清代乾隆时期,临朐县出了一个未曾科举高中却有特殊撰著的马益著,他敢于摒弃当时视为正统的八股文,开始从事白话文的著作,确实是一大创举,比“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早了约二百年。由于他生长在农村,故在写作上提出“文本庄农,言应俚俗”的主张,更是前无古人,开辟出了民间文学和大众文学的新路,他在文学史上堪称是一位纯朴的民间文学家。

  马益著(生卒年不详),字锡明,又字梅溪,临朐县七贤镇胡梅涧村人,《临朐县志》记载他“赋性聪明,十岁能文,长老异之”。他才思十分敏捷。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第十一世孙马立国先生讲了一个马益著的故事,足以体现其聪慧过人。故事说马益著有一个山西的朋友叫匡子良,来临朐看望他,当他们来到距胡梅涧村五里的冶源大集时,匡子良很想目睹一下山东的风土人情,二人便骑马赶集,忽见一人正在卖一只大鳖,匡子良便勒缰停马对冯益著戏曰:“马一住(马益著),原来是只大鳖。”冯益著马上对匡子良说:“我们山东卖鳖与你们山西卖鳖还不大一样呢,怎么不一样?我们山东卖鳖大的论个卖,小的使筐子量(匡子良)”。二人不禁相视而笑。

  临朐县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纵穿县境南北的弥河两岸,胡梅涧村就立于弥河的东岸,村南约五公里便进入临朐的南部山区,村东是青州至沂州的唯一官道,这里生产生活条件极佳,人们勤劳聪慧,淳朴善良,是临朐县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村西五里许,海浮山阴的老龙湾畔是明清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的居处,东岸在明宣德二年(1472年)则出了一代状元马愉,马益著是马愉的第十一世孙。

  马益著一生著作很多,除《庄农日用杂字》外,流传较广的还有《水灾传》,用文词两种形式,真实地描绘了清雍正八年(1730年)临朐发生大水灾的情景。在《舌耕传》中则以其亲身经验,把封建社会在学塾教馆的穷教书先生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他诸多著作中,流传最广、实用性最强、最受人们欢迎和传颂的应该是《庄农日用杂字》。

image002.jpg

  《庄农日用杂字》篇幅虽短,却内容丰富。从时间上看,从“开冻先出粪”写到“辞灶在眼前”,全部写完整整一年的农事活动。从意义上看,开宗明义地写了“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您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从手法上看,它虽称杂字却组字成句,句句都有较完整的意思,通篇从春种夏锄,到秋收冬藏,按照季节的特点、时间的先后次序,写出全年农事活动,从“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写到“领墒黑罩角,先去耕河滩”,再写到“下手种薥秫,早谷省的翻,黍子共穇稻,打砘不怕干”,又写到“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带着打桑斧,梯杌扛在肩,捎桑把蚕喂,省把工夫耽”。最后又写到收获“割谷耪茬子,薥秫又中砍”,至于收麦、搬运、打场、扬场、晒麦、入囤,写得更是具体生动,这不仅是教人识字,也教人学做农活。再如写蔬菜一段:

  葱蒜芥菜韭,卷心白都干。

  青椒茄子瓠,王瓜老了酸。

  生菜曲曲芽,莙莛不稀罕。

  萝卜栽畦脊,茼蒿最怕干。

  芹菜许早种,辣菜喜晚天。

  菠菜共芫荽,窨着过年餐。

  扁豆爬箔障,蓖麻在院边。

  金针续根菜,椿芽年年扳。

  蔓菁秋肯长,苔菜春里鲜。

  在这里一口气写出了二十多种蔬菜的特点和种法,干净利索,使人感到清新欢快。

  《杂字》在写生产知识的同时,也写出了农家生活。既写了“粘粥小豆腐,煎饼随时摊,蒸些荞麦角,蘸着蒜糜餐,烧汤泡干饭,烀饼也休嫌,擀饼大犒劳,豆腐小解馋”的平民百姓,还写了“清晨用点心,晚上吃糖圆”、“对虾并蟹子,买些不疼钱,驼蹄与熊掌,猴头燕窝全,哪怕天鹅肉,说要也不难”的财主人家。在记述了平民百姓后用“说的咱家话,财主却不然”一句,转上记述财主人家,这其中的“咱家”二字纯朴可亲,说明作者是站在平民一边而写书的,这当然也是其作品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

  《庄农日用杂字》虽被称为民间文学,但说其为口头文学更为确切,因为它实在太口语化了,在临朐,多少上了点年纪的人,说起《庄农日用杂字》,临朐人习惯称之为《杂字本》,可以说无人不晓。“迎风摔簸箕,扬的蛾眉弯”、“一时贪麦芒,地荒草似毡”、“蓑衣防备雨,苇笠钉上圈”等很多词句,还成了当地农民的口头禅,真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因此,它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一直到建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以鲁中、胶东为中心的整个山东及冀南豫北部分地区,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起成为村塾村学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材。

  上述以外,《庄农日用杂字》明确地写出了“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的写作目的,他避开了杂字的单调与古板,在巧妙地写出了种粮培菜、养蚕畜牧、民间工匠、婚嫁场景、季节时令等全年农事和社会活动的同时,自然无痕地写出了各项活动及相关器具用字,总结了如“下手种薥秫,早谷省的翻”、“棉花严搪耢,芝麻种须搀”等生产经验;“打张铁粪叉,买个荆条蓝,早起拾大粪,春季种庄田”等勤劳本色;“买上群廓落,冬天好踹栏”、“谷穰和谷橇,喂牛不甚甜”等饲养知识;“擀饼大犒劳,豆腐小解馋”、“案板买一页,树根也休嫌”等持家之道;“刖刀铁匠打,泥板把几弯”、“锛凿锯斧锉,木匠有往还”等工匠器具;“看马备鞍笼,盖路挟红毡,前拥后护的,像个八品官”等婚嫁场景;“瓜钱麦门冬,荔枝和福圆”、“弱人服参汤,肚壮吃黄连”等食疗验方;“烹茶须好叶,第一数六安”、“青海南葡萄,闽姜辣又甜”等生活知识;“生财由大道,勤人不肯闲”、“若不好生过,如何能这般”的人生哲理,等等。他还抓住了口头文学这个至关重要的流传要素,如:“行说寒风至,身上一褂单”、“煤砟炉虽好,生火大冒烟”、“首饰无多用,假的就省钱”。在描写一件农事活动转写到另一件农事或另一个农家活动时还运用了“小妮在怀里,抱着还叫唤”、“贪讲人家话,大事上心间”等趣味横生的过渡语言,更显其民间口头文学之功底。让人称妙的是结尾的几句话:

  妮要坠子戴,小要核桃玩。

  一阵胡吵闹,令人不耐烦。

  好歹混混口,哪有乜些钱。

  纵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

  几句俗言话,休当戏言观。

  专心记此字,落笔不犯难。

  《庄农日用杂字》通篇俗语俚句,一韵到底,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人们第一次阅读大都是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烙印永存,它除对农业生产、农民习文识字和儿童启蒙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外,对研究方言土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口头文学读本,也是一部实用的农用“教科书”,更是一部民俗方言的“百科全书”。籍贯莱芜的著名教育家、散文家吴伯萧老先生在他的散文集《北极星》中曾以《一种杂字》为题,详细介绍过《庄农日用杂字》,他高度评价说:“《庄农日用杂字》最大的特点是:不像某些《杂字》那样,把一些单字分类凑起来讲不出什么道理,而它却是组字成句,每句都有较完整的意思。例如开头两句‘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既意思完整而又能开宗明义,足以带动全书。”50年代初,上海商务书局出版过《庄农日用杂字》。现在临朐的书籍市场上仍然有售,其生命力由此可略见一斑。

  附:《庄农日用杂字》全文

  庄农日用杂字

  马益著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

  你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

  扁担槐木解,牛筐草绳拴。抬在南场里,倒碎使车搬。

  粪篓太也大,春天地又暄。只得把牛套,拉绳丈二三。

  肚带省背鞅,搭腰四指宽。二人齐上袢,推了十数天。

  一个撒着粪,一个就拧鞭。撇绳皮爪口,笼嘴荆条编。

  拖车载犁鑱,靶头犁子按。耢条湿的好,索头连横杆。

  蓑衣防备雨,苇苙钉上圈。驴将辔头戴,牛把缰绳拴。

  领墒黑罩角,先去耕河滩。耩子拾掇就,种金尖又尖。

  耧斗锤拴好,耧仓板休偏。下手种薥秫,早谷省的翻。

  黍子共穇稻,打砘不怕干。棉花严搪耢,芝麻种须搀。

  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带着打桑斧,梯杌扛在肩。

  捎桑把蚕喂,省把工夫耽。枝子具绳捆,叶子钐刀删。

  蚕盛多打箔,苇席须要宽。老眠要做茧,簇子用密苫。

  盐须早驮下,入瓮把茧淹。丝还没暇拐,麦子黄了尖。

  场园结实压,苫子秆草编。市上领短工,连割带着担。

  铡开麦个子,勤使蜡杈翻。下晌垛了穗,早晨再另摊。

  明日把场打,麸料牲口餐。套上骡和马,不禁碌碡颠。

  耙先起了略,刮板聚堆尖。扫帚扫净粒,伺候好上锨。

  迎风摔簸箕,扬得蛾眉弯。若遇风不顺, 再加扇车扇。

  布袋往家扛,旁里记着签。晒晒才入囤,省的招虫眼。

  一时贪麦忙,地荒草似毡。快着寻工夫,市上百二三。

  晴天上崖做,阴雨锄河滩。急赶到北岭,棉花白番番。

  豆角正该摘,豇豆角子干。割谷耪茬子,蜀秫又中砍。

  黍子捽苕苗,绿豆紧用搬。黄黑豆铺子,好上尽心看。

  唯有荞麦晚,打来摺子圈。苘麻才杀来,还没把头删。

  好麻几拣子,也得下水淹。待去摘方瓜,月工来要烟。

  来家取火纸,又早晌午天。饭锅才烧滚,鏊子支上砖。

  和面速擀饼,菜蔬盛几盘。盆碗刷洗净,瓷罐将鼻拴。

  筐里放勺子,拿过担杖担。忘了拾上箸,梃子使不堪。

  看坡领着狗,黑夜省胡窜。一时贪秋忙,没到菜园边。

  葱蒜芥末韭,卷心白都干。秦椒茄子瓠,王瓜老了酸。

  生菜曲曲芽,莙莛不稀罕。萝卜栽畦脊,茼蒿最怕干。

  芹菜须早种,辣菜喜晚天。菠菜共芫荽,窨着过年餐。

  扁豆爬箔幛,蓖麻在园边。金针续根菜,椿芽年年扳。

  蔓菁秋肯长,苔菜春里鲜。园边栽些菊,黄白不一般。

  挪在花盆里,开来色色鲜。摆列条几上,屋里也壮观。

  贪讲园中话,月工来要钱。卸犋就种麦,哪得一日闲。

  行说寒风至,身上一挂单。夏货全无用,换些夹的穿。

  棉花纺成线,速叫机匠牵。把拮织成布,不要疼染钱。

  染青做外套,蓝的做袍穿。裤袜俱绵厚,大鞋底用毡。

  羊皮暖帽子,哪怕大雪天。闲在家里坐,小袄套布衫。

  袍子套大袄,绉子靴卷尖。观音兜一个,蒙头并护肩。

  有这几件子,冷点不相干。少小在学里,穿的怕单寒。

  押风套着袄,暖袖冻不番。棉鞋满洲袜,脑袋遮了肩。

  烘子盛炭火,念书也心安。煤砟炉虽好,生火大冒烟。

  小妮在怀里,抱着还叫唤。单布围裙子,尿下晒肯干。

  花布涎嘎拉,袄是蚂蚱鞍。缎子虎头帽,狗皮做袜穿。

  支盘火龙炕,面子铺方砖。去了藤縻枕,凉席卷一边。

  豆枕印花布,被子褥子毡。冷热都不怕,实在是好山。

  若不好上过,如何能这般。生财由大道,勤人不肯闲。

  山茧买下些,蛾口炼成绵。棉花轧去种,速叫大弓弹。

  男女齐下手,不要坐着玩。织成绸子布,不穿现成钱。

  先要把粮纳,余钱把身翻。买上群廓落,冬天好踹栏。

  待买百麻山,十月才省钱。养猪图攒粪,瞅挣是枉然。

  打张铁粪杈,买个荆条篮。早起拾大粪,春季种庄田。

  牛棚早搪了,秫秸排个严。不漏雨和雪,可以避风寒。

  草根堆成块,预备好垫栏。谷穰和谷穘,喂牛不甚甜。

  角皮搀麦糠,吃个肚儿圆。得空拾柴火,起早磨下镰。

  觅汉领几个,车运似旱船。不管干和湿,一总往家搬。

  制下好几垛,留供灶底烟。黏粥小豆腐,煎饼随时摊。

  蒸些荞麦角,蘸着蒜糜餐。烧汤泡干饭,烀饼也休嫌。

  擀饼大犒赏,豆腐小解馋。说的咱家话,财主却不然。

  弱人服参汤,肚壮吃黄连。清晨用点心,晚上吃糖圆。

  夏天鸡卤面,鸡蛋带肉丸。麻汁调凉粉,各样材料全。

  冬天肥羊肉,烧黄酒数坛。狗肉常常用,牛肉蘸醋盐。

  血肠脏腥气,肝肺买一连。芥末调肚子,蛋是腌半咸。

  南湖金色鲤,鳞鱽爱尝鲜。对虾并蟹子,贵些不疼钱。

  围心肉一块,鹅鸭鸡相连。金华腿好吃,肘蹄烂才黏。

  奶猪奶羊羔,烧烤盛大盘。解手刀子片,蘸着酱油餐。

  鹿筋鲨鱼翅,参鲍肉丝掺。驼蹄与熊掌,猴头燕窝全。

  哪怕天鹅肉,说要也不难。野鸡兔子飵,拿着不稀罕。

  烹茶须好叶,第一数六安。松萝和武彝,假的不值钱。

  南果为茶佐,桔饼共香橼。瓜饯麦门冬,荔枝和福圆。

  青梅南葡萄,闽姜辣又甜。榧子长生果,糖饯佛手柑。

  山楂桃杏李,红黑枣二般。石榴霜柿饼,榛栗核桃圆。

  白果名银杏,壮丽天下传。油果千张饼,满洲馍似拳。

  糖培芙蓉枣,薄脆月饼圆。酥锭梅云桂,碎果有长团。

  样数多不过,一霎难说完。明日去赶会,件件制办全。

  笸箩箢子有,笊篱桑条编。酒笏分大小,筛子不一般。

  刖刀铁匠打,泥板把儿弯。窑匠买了去,挣钱籴粮餐。

  锛凿锯斧锉,木匠有往还。锄杠和锄刃,酌量锄钩安。

  熨斗大的好,烙铁不用宽。剪子京式样,广针鼻头尖。

  有这几件子,省把裁缝搬。头髲称几两,家下整容颜。

  木梳忌安齿,篦子仔细参。贪买零碎物,无剩盘费钱。

  来到木货市,牙床列两边。门窗随人意,粱檩分直弯。

  抽头镶几样,箱子喜鳔粘。板凳满洲杌,椅子柳木圈。

  大的是帑柜,小匣盛火烟。食盒许多用,佃户传赏钱。

  案板买一页,树根也休嫌。矮桌脚踏子,家常日用间。

  捎着俩籰子,家去把机牵。这件寻常事,嫁娶两周全。

  娶亲赁花轿,五彩色色鲜。轿夫穿皂布,个个正当年。

  宫灯与高照,挑在半空悬。旗锣头里走,伞扇在后边。

  锁夫用一对,吹手雇两班。管家十数个,撒袋弓上弦。

  几个把刀勒,标子用长杆。看马备鞍笼,盖路挟红毡。

  前拥后护的,像个八品官。新郎穿绸缎,靴帽好新鲜。

  宫花头上戴,身披红盖蓝。媳妇着绫锦,浮衣呢子毡。

  头戴珍珠翠, 髻妙常冠。围花金银打,箍子鸾凤悬。

  响铃云肩上,飘带是八仙。挑牌索子系,钗环凤头簪。

  不论贫和富,难以凑办全。首饰无多用,假的就省钱。

  男婚小登科,不是瞎弄暄。冠婚安八品,原是理当然。

  新人坐芦帐,官客到席间。方才让了坐,管家装上烟。

  茶罢换上酒,蔬菜往上传。鲜鱼第一品,一连四大盘。

  大小十二碗,饭须两三餐。席终官客散,嫁娶两周全。

  人生喜幸事,这是第一番。贪讲人家话,大事上心间。

  早晨二十二,辞灶在眼前。糖光称几两,黄面烙几盘。

  烧香供神马,叠锞化银钱。奠酒辞了灶,拾掇制办年。

  蒸糕用黄米,加枣助味甜。发面蒸馍馍,多多揣几拳。

  诸般供养菜,少啥把集赶。量上把粮食,粜来好使钱。

  花椒茴香有,就是少粉团。海蜇麒麟菜,虾米大的甜。

  香蕈与竹笋,鲁耳称几钱。想着请门神,画子捎几联。

  先买对子纸,丹红砂绿全。花笺共黄表,锡箔不用言。

  蜡烛称几斤,爆仗买两盘。茂陵盅一块,碟子要花蓝。

  汤匙不要紧,壶要扎裹全。硝磺砂捎点,好对花药玩。

  将把新年过,衣服要周全。嘱咐截紫绉,要把靴口沿。

  首帕乌绫好,膝裤宝石蓝。带子红网纲,官粉四五钱。

  梭布七八寸,铜扣买连环。妮要坠子戴,小要核桃玩。

  一阵胡吵闹,令人不耐烦。好歹混混罢,哪有乜些钱。

  总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几句俗言语,休当戏言观。

  专心记此字,落笔不犯难。

  (作者马益著,字锡朋,一字梅溪,临朐县胡梅涧村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岁贡。此文已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