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丁培玲
    

基本信息

丁培玲

性别:女

年龄:75 岁

技术职称: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抽纱刺绣,手绣、绒绣、刺绣

从艺年限:39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麻布绒绣大师工作室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

徒弟:20余人

浏览次数:10059

个人简介

丁培玲,女,1949年出生,1964毕业于潍坊工艺美术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布绒绣工艺突出人物。2003年入编“潍坊美术名人”大辞典;2005年被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命名为首批“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6年入编“潍坊工艺美术大观”;2007年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被授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授予山东省非物质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6月被潍坊市委组织部授予“潍坊市首席技师”称号。

丁培玲自小学习传统刺绣,同家人一起在为“同祥号”绣货店加工绣品。后从师于著名艺人郝桂君和田翔千夫妇等老一辈刺绣名家,系统的学习潍绣的各种针法、技法。上世纪60年代,丁培玲参与绣制了《金鸡报春》、《蓬莱日出》、《松鹤延年》等潍绣名品。1964年,到潍坊工艺美校系统的学习工艺美术理论,为以后的刺绣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潍坊刺绣厂成立后,丁培玲参与做社外加工,几十年来,为潍坊刺绣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丁培玲的绣品针法多样,针法细腻、整齐流畅,色彩丰富,富有简洁直率之美。主要代表作品有,绒绣作品《长城秋色赋》、《秋色》、《金鸡报春》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并受到美术界的好评,绒绣作品《毛主席像》、《邓小平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展出,并受好评,并在省电视台、潍坊电视台多次播放;绣制的李可染的《桂林山水》以及刘大为、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真实再现大师笔墨酣畅的水墨风采,树立了中西结合的独特艺术奇葩;根据原苏联画家伊尼克拉姆斯科依的作品《无名女郎》等,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2010年制作的万里长城壁画,其画幅列全省之最。

丁培玲长期从事绒绣的设计、研究与创作, 编写了麻布绒绣技艺教材,既有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又有创新实用成果,是我市全面掌握传统手工刺绣、绒绣制作技艺的高端民间艺人。近年来,在制作技艺上自创了新的乱针绣法,其实用效果极佳。为更好的传承技艺和发扬广大,在多处建立起了麻布绒绣工作室,对传统手绣技艺进行再研究、再实践、再创新,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平台,履行她省市两项传承人的责任,现已累计带徒传艺20余人,同时,与弟子们一起创作完成了一批新颖的优秀作品,现多数弟子都已基本成才,有的已经成为了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有的已经收徒当上了老师。丁培玲她对传统手绣是无比热爱和执着,对传授技艺是无比的重视和尽心用力,她为我市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又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尊敬。


潍坊刺绣是鲁绣的分支,为潍坊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其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便有“九千绣花女”之说。潍绣分为作坊绣与民绣。作坊绣多绣制官服、官轿帷帘、戏剧服装、名人字画绣品等;民绣多绣制鞋面、枕套、门帘、裙衣、幔帐等。潍坊刺绣中的古装戏衣久享盛名。

潍绣以日用纺织物为主,多取寓意吉祥的图案;构图简练、朴实、匀称、夸张,有较强的装饰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给人以质朴和庄重之感;配色鲜艳明快,针脚细密,绣工精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从构图看,潍绣以对称、连续、散点、自由形式为多;以朴实、夸张的结构,达到绣品用工少而结构丰满的效果。从潍绣的色彩看,它以鲜明艳丽为主,采取对比形式,在热闹中求得和谐统一。从针线绣技看,潍绣常用的针法有平针、插针、齐针、缠针、打籽等多种绣法,特点是以双线捻线,俗称“衣线绣”,色彩浓丽,花纹苍劲,形象优美,质地牢固,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其绣品针脚细腻,绣工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荣誉证书

2005年5月被授予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7年6月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7年6月被命名为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8年6月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6月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8月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潍坊市首席技师”称号。

2014年4月被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国际风筝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工艺美术抽纱刺绣界领军人物”称号。


奖励证书

1968年以来,绒绣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奖。

2013年4月第六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首届潍坊工艺美术节麻布绒绣《西班牙女郎》获金奖,并获本节最高奖项艺术成就奖。

2014年4月第七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二届潍坊工艺美术节麻布绒绣获金奖。

2015年4月第八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三届潍坊工艺美术节麻布绒绣获金奖。



主要代表作

绒绣作品《长城秋色赋》、《金鸡报春》、《毛主席像》、《邓小平像》、《革命圣地》等。绣制的李可染大师的《桂林山水》作品,真实再现大师笔墨酣畅的水彩风采,树立了中西结合的独特艺术奇葩。根据原苏联画家伊尼克拉姆斯科依的作品《无名女郎》等,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入编“潍坊美术名人”、“潍坊工艺美术大观”。 2010年制作的万里长城壁画,面积列全省之最。

个人图片


 2013.3.4

webwxgetmsgimg (1)_看图王.jpg

webwxgetmsgimg (2)_看图王.jpg

主要作品

无标题.png

      麻布绒绣《无名女郎》900*700


麻布绒绣《泉鸣山更娇》1800*1400

   刺绣 《春常在》 800*500                      乱针绣《仕女》900*600

      麻布绒绣《打破水壶的女孩》900*600

         乱针绣《水乡》500*500

                        乱针绣《日出》500*500

         乱针绣《水乡》500*500                        乱针绣《日出》500*500

无标题_看图王(1).png

无标题_看图王(2).png

 乱针绣《猫趣》600*600

  麻布绒绣《马》1200*800

无标题_看图王.png

麻布绒绣《关山月名作》3600*1400

无标题_看图王.png无标题_看图王.png无标题_看图王(3).png

手绣欣赏品《毛泽东像》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





麻布绒绣


媒体报道

飞针走线,传承“指尖”技艺 ——专访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

信息来源::潍坊广播电视报·城市周报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刺绣,讲究做工精细、色彩考究、人物逼真、细节生动,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这几年,伴随机器绣花的广泛应用,手工刺绣工艺越来越少见。但在潍坊,却有这样一个人,尽情陶醉在刺绣的世界里半个多世纪,用坚守让刺绣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她就是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近日,记者走进丁培玲工作室,倾听了她与刺绣难解难分的故事。

 

 

自小与刺绣结缘,十几岁就能绣披肩、戏服

 

8月18日下午,在胜利街与鸢飞路交叉口的潍坊市文化馆培训中心非遗传承教室里,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人正专心在绣架旁飞针走线,她就是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

 

看到记者,丁培玲忙放下手中的刺绣作品,“快进来,屋里有点乱。”记者看到,这间教室面积不大,紧凑地摆着几个绣架和一些完成或待完成的刺绣作品,“现在能有个专门创作、刺绣的地方,真好。”

 

随后,丁培玲向记者讲起了她小时候的故事。1949年出生的丁培玲,自幼受到家人熏陶,喜欢刺绣。六七岁拿起针线跟着大人学习刺绣,十几岁便可以绣披肩、靠垫、枕套、戏服等。那时候,家里街坊邻居都知道丁培玲手巧,“这孩子的刺绣活儿,精美着呢。”

 

 

不仅刺绣做得好,丁培玲还画得一手好画。1965年,丁培玲考入潍坊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丁培玲发现,刺绣像画画一样,有很多可以改进、创造的地方。于是,她丢弃了此前刺绣只能照搬原图颜色的做法,将刺绣中的色彩运用随意搭配,针法也根据绣品的纹理开始有所变化。这样一来,丁培玲的刺绣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刺绣技艺方面,她柔美细腻、灵动传神的个人风格逐渐形成。

 

1969年,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丁培玲被调入这里工作。进入研究所后,不少当初和丁培玲一起做刺绣的工人都转了行,但丁培玲却一直坚持着。这个时期,她完成了刺绣《金鸡报晓》,麻布绒绣《革命圣地》《东方红》等多幅刺绣作品,还因此受到过不少嘉奖。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93年,我为著名作家峻青老先生绣了三幅照片。绣好后,我直接坐火车到上海送到了峻青家中,当时老先生没在家。没想到回到潍坊后,我收到了峻青寄来的亲笔信,他特意写信来赞赏我的刺绣技艺。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也成了我一辈子的骄傲。”丁培玲说。

 

 

“好的绣制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实”

 

采访丁培玲当天,她正在绣一幅山水风景画。记者看到,画面中,树叶立体、逼真而有层次,山体浑厚俊美、色泽饱满,整幅画面灵动传神。

 

为什么丁培玲的刺绣作品会看上去如此厚重饱满呢?原来,同样对照—副作品刺绣,丁培玲往往要比别人多花—倍的时间。她刺绣从来没有死板的针法,而是会顺着刺绣对象的纹理落针。“绣—枝牡丹,就要知道叶子和花都是从哪里长出来的;绣—只小猫,爪子、脑袋怎么歪,在刺绣时也都有它独特的纹理。”丁培玲说,她的—幅作品往往要绣上好几层,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好的刺绣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实,颜色与针法要交错、要衔接。”

 

在刺绣方面有了较高的技艺水平后,这几年,丁培玲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麻布绒绣上。为了更好地完成绣品,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她还在家里开起了染坊,自己染线。

 

“看,这些都是我从澳大利亚定制的羊毛,上色后色度饱满、柔软耐用。”丁培玲说,虽然绒绣看起来不像刺绣那么精细,但其实做起来一点都不少费工夫。一幅较为简单的绒绣作品,从设计大样、配色、染线到绣制成功,都要用上四五个月的时间。

 

“比如用绒线绣制一朵花,首先要在底上画出花的大致轮廓,然后用相应颜色的毛绒线相互重叠绣出来。一个花瓣的颜色就要换上七八次线,这样才能达到像国画一般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的效果。”丁培玲说,现在潍坊市场上的绒绣作品非常少,所以她才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绒绣上,“像我绣制的这些水墨风景、人物动物等,使用的不仅是垫、浮、勾、勒、通等刺绣工艺,还根据物象的结构、色彩来随时换用针法,填补了潍坊绒绣技艺的空白。而研究这项技艺期间的酸甜苦辣,很少有人能体会。”

 

 

已整理出百余种刺绣针法,期待“指尖”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这些年,丁培玲的绣制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她参与制作的刺绣作品《十笏园》,荣获“指尖上的记忆”首届潍坊刺绣技艺大赛特别奖;绒绣类作品《无名女郎》获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民俗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丁培玲告诉记者,在这些作品中,她最喜欢的还是《十笏园》《石门坊》《老龙湾》《沂山》《云门山》这组“家乡五景”。

 

“这组作品带有潍坊特色,我就是想通过它们传承和延续潍坊的历史文脉,保留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潍坊刺绣不仅美观、精致,而且还具有创新特色,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刺绣、喜欢刺绣。”

 

半个世纪里,丁培玲用自己的坚守绣出了万千世界。她告诉记者,其实学刺绣不难,难就难在要把刺绣学精的同时还要具备一颗匠心。“对初学者而言,仅熟练掌握刺绣的针法技巧,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刺绣人用半年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很多学刺绣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便会陆续放弃。”丁培玲说,每一幅绣制作品的背后,都是她们无数个日夜的寂寞和艰辛,只有守得云开,才能见月明。也只有将兴趣、勤奋、悟性、坚持集于一身,才能成为优秀的绣工。 

 

现在,丁培玲每周一到周五都会在潍坊市文化馆培训中心上课,免费向刺绣爱好者传授技艺。为避免刺绣针法失传,她还花费时间整理出百余种刺绣针法。至今,她已成为1000多位“绣花女”的师傅。

 

“择一事,忠一生,守一艺,传一世。”丁培玲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刺绣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喜欢刺绣,大家一起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丁培玲 :1949年生,山东潍坊人,擅长刺绣、绒绣。作品《长城秋色赋》《金鸡报春》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受到业界好评;《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展出;山东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首席技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王晓庆




潍坊刺绣传习课堂开课啦 四位传承人手把手教您学刺绣

2015年0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穿针引线学绣花 潍坊刺绣传习课堂免费开课

本报1月26日讯(记者 李涛 实习生 孟红蕾)26日,潍坊刺绣传习课堂在潍坊市佳成(电子商务)大厦正式开课,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贞、丁培玲、李银凤及潍坊刺绣名师田梅英四位老师亲临现场手把手为学员们授课。刺绣技艺爱好者可免费前往学习,传习课堂还为学员提供免费的教学与实践器具,随到随学。

26日上午,在佳成大厦803室,前来学习刺绣技艺的市民有序地坐在绷架一侧相互交流探讨着。今年51岁的张效焕老师是首批学员中的一员,她之前接触过刺绣,但对一些针法还不是很明白。得知刺绣传习课堂免费培训刺绣技艺后,张效焕就报了名。

据介绍,潍坊刺绣传习课堂聘请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贞、丁培玲、李银凤及潍坊刺绣名师田梅英四位老师对学员进行长期的免费教学,并为学员提供免费的教学与实践器具,不收取任何费用,周一至周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00)随到随学,因此学员可以真正免费学到潍坊刺绣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只要视力良好、具有动手能力的市民都可以报名参加,不分年幼、不分男女。

潍坊刺绣是鲁绣的分支,为潍坊地区的代表性刺绣,继承了古老的“齐都刺绣”传统,源于明清时代。2006年,潍坊刺绣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潍坊刺绣传习课堂是由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潍坊市妇联、潍坊市教育局、潍坊市残联共同主办,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的第一部分。这一工程还包括传统技艺进校园、少年暑假体验班、“指尖上的记忆”首届潍坊刺绣传习作品比赛及潍坊刺绣传习作品精粹展等活动内容。

“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旨在唤起民众心中的乡土记忆,恢复精彩绝伦的民间绝活,重现潍坊刺绣辉煌的历史景象,传承振兴具有潍坊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项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一周70余名市民报名

作为刺绣传习课堂的第一堂课,在了解学习潍坊刺绣的历史渊源及特色后,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贞、丁培玲、李银凤及潍坊刺绣名师田梅英四位老师来到学员中间指导大家“上绷子”,大家一时间穿针引线学得不亦乐乎。

记者在现场看到,学员们既有年轻的90后,也有古稀老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活动自发起之日起,短短一周时间内便有70余名市民报名。“市民可以免费来学习技艺,也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交流探讨;在文化遗产日到来时,还会组织优秀刺绣作品评比,同时征集部分民间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更多市民了解潍坊刺绣技艺。”

据工作人员介绍,学员中年纪最大有70多岁,其中还有几名90后;其中年龄在35-50岁左右的学员能占60%左右的比例;通过报名情况看,很多学员之前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十字绣,穿针引线自是没问题,再学习刺绣相对会简单一些。

今年28岁的李亮静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她告诉记者,之前接触过十字绣,看到潍坊刺绣免费传授技艺后,便报名参加学习。“算是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吧,工作忙碌之余来学习一下,学习一下传统艺术。”

工作人员表示,手工刺绣以手工方式,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在当今社会还是很有前景的。

本报记者 李涛   实习生 孟红蕾


 无标题_看图王(4).png 

 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

无标题_看图王(5).png

潍县刺绣始于清代,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在潍任县令七年之久,他在《潍县竹枝词》中,生动地描写过当时妇女的穿戴:“罗绮成箱绣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说明潍坊刺绣已成风气。据《潍县县志》记载: 1875—1937年,是老潍县刺绣工艺的兴盛时期,在潍县城里经营绣货的作坊、店铺达30余家, 先后经营绣货的有同祥、金祥、天庆赓、同盛福、协同义、泰丰祥等知名商号,所以潍县当时有“九千绣花女”之称。绣制品由简单的枕套、门帘、桌围,发展到华丽的裙衣、礼服、霞帔、戏衣、轿衣等。新中国建立后,刺绣业得到迅速发展。当代潍坊刺绣的著名艺人是君和田翔千夫妇。潍县解放后,君同爱人共同经营“翔千精细戏装店”。他们设计制作戏装时,特别注意绣线配色和针法运用。她精细思考,既要考虑到舞台灯光和剧情的需要,还要根据剧种流派,演员身材,剧中人的性格。由田翔千设计,君亲手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缝制的戏装,舞台效果极佳,深得梨园界好评。潍绣虽曾受到京、苏、湘、粤等绣法影响,但始终保持自身固有的传统民间艺术特色,有取材广泛,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表达主题;配色鲜艳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美观大方;绣工精制,针法端庄细腻的特点。

丁培玲自小学习传统刺绣,同家人一起在为“同祥号”绣货店加工绣品。后从师于著名艺人君和田翔千夫妇等老一辈刺绣名家,系统的学习潍绣的各种针法、技法。上世纪60年代,丁培玲参与绣制了《金鸡报春》、《蓬莱日出》、《松鹤延年》等潍绣名品。1964年,到潍坊工艺美校系统的学习工艺美术理论,为以后的刺绣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潍坊刺绣厂成立后,丁培玲参与做社外加工,几十年来,为潍坊刺绣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丁培玲的绣品针法多样,针法细腻、整齐流畅,色彩丰富,富有简洁直率之美。主要代表作品有,绒绣作品《长城秋色赋》、《金鸡报春》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并受到美术界的好评,绒绣作品《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展出,并受好评;绣制的李可染大师的《桂林山水》作品,真实再现大师笔墨酣畅的水彩风采,树立了中西结合的独特艺术奇葩;根据原苏联画家伊尼克拉姆斯科依的作品《无名女郎》等,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入编“潍坊美术名人”、“潍坊工艺美术大观”、2005年被授予“潍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又被命名为中国省市三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8年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head[1].jpg

—针—线—世界

丁培玲与她的刺绣人生

2010年11月12日

p6_b[1].jpg

艳丽的丝线穿针而过,手指捻针引线在丝绸上来回穿梭,绣出的图案不能平铺直叙,而要层层叠加,灵动传神。—针—线虽小,绣出的却是大千世界。

文/本报记者郑雷片/本报记者 吴凡

在潍坊,有—位叫做丁培玲的老人,她用挚爱、耐心和她的大半生绣出了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像她手中的丝绸—样平静。作为潍坊刺绣的传承人,丁培玲的技艺在半个世纪中被历练得炉火纯青。如今,从事手工刺绣的人已越来越少,丁培玲和弟子们却仍在坚守。

她收到了峻青寄来的亲笔信,峻青在信中对她传神的刺绣技艺大加赞赏,这也成了丁培玲一辈子的骄傲。

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汇集了许多老艺术家,丁培玲在这里有—个麻布绒绣工作室,—件件传神的刺绣作品就在这里诞生。

丁培玲出生于1949年,自幼家中便有长辈们刺绣。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让她在十余岁便拿起了针线刺绣:披肩、靠垫、枕套、戏衣,都能独当—面。1965年,丁培玲进入了工艺美术学校,随着学习的深入,她丢弃了此前刺绣只能照搬原图颜色的做法,认识到了色彩也能随意搭配、针法也能根据所秀物品纹理随意变化。从此,丁培玲开始形成自己柔美细腻、灵动传神的风格。

文革后,刺绣开始由工厂统—管理,加上外国客户和群众需求的减少,从事手工刺绣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丁培玲却—直在工艺美术研究所里坚持着自己的创作。

1993年,丁培玲在朋友的介绍下为著名作家峻青老先生绣了三幅照片。用心绣好后,丁培玲亲自从潍坊坐火车至上海,送到峻青家中。中午,峻青的女婿请她吃了饭,回到潍坊,她收到了峻青寄来的亲笔信,峻青在信中对她传神的刺绣技艺大加赞赏,这也成了丁培玲—辈子的骄傲。

丁培玲的老师曾要求她多学习文学绘画知识,多听国画大师的讲座,也拿过徐悲鸿的讲稿给她看,希望她从工匠里走出来。

丁培玲家的书房里摆着两幅未完成的刺绣作品,—副是白伯骅的《仕女图》,—副是《花鸟牡丹图》。

同样照着—副作品刺绣,丁培玲往往要比别人多花—倍的时间,丁培玲从来没有死板的针法,她会顺着对象的纹理落针。绣—枝牡丹,就要知道

叶子和花都是从哪里长出的;绣—只猫咪,爪子、脑袋怎么歪,刺绣时都有它的纹理。绣—张写意画比绣—张工笔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她绣写意画时针法可以写意,而绣工笔画却要求—针—线也要更谨慎。

在未完成的花鸟牡丹图中,已绣出的几片叶子立体、逼真而有层次。丁培玲的—幅作品往往要绣上好几层,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实,颜色与针法要交错、要衔接。成本只有—百块的针线稠面,在她手里却往往要加工几个月。昂贵的手工刺绣,基本上都贵在了人工费上。

对于刺绣技艺,丁培玲最看重的是爱好和耐心。她不要求有绘画基础,但必须要爱这—行,有耐心,能坐得住。只要反复制作,就能总结出经验,熟能生巧。

丁培玲的老师曾要求她多学习文学绘画知识,多听国画大师的讲座,也拿过徐悲鸿的讲稿给她看,希望她从工匠里走出来。丁培玲认为自己没达到老师的要求,她只是认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

许多老技艺都面临着传承困境,幸运的是,丁培玲找到了传承者,如今,她有5个固定的徒弟。

半个世纪里,丁培玲用挚爱、耐心绣出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世界平静而优雅,没有大起大落。她—次次拒绝了企业的邀请,依旧在工艺美术研究所里从事创作,拿着与自己名气不相称的薪水,每天生活在满足与快乐中。许多老技艺都面临着传承困境,幸运的是,丁培玲找到了传承者,如今,她有5个固定的徒弟。

因为费时大、赚钱少,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2003年有单位曾帮丁培玲招过几批年轻徒弟,却都干不住。—位二十多岁的徒弟决定要离开时,哭着对丁培玲说,“丁老师,我确实不想走,但是挣不着钱不行,去酒店当服务员每个月还能赚个千儿八百,还管吃住”。

自此,丁培玲开始招中年妇女当自己的徒弟,因为她们心态平和,而且有—部分退休工资,对于收入也不太在乎。如今,弟子们都已熟练掌握了基本刺绣和绒绣技法,并在工作室里上班。

丁培玲不希望也不认为潍坊刺绣会失传,纵使弟子们已不再年轻,她们仍有几十年的时间传承刺绣技艺。



探访“大师工作室

2008年12月3日 星期


  在潍坊,有各类工艺美术大师29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他们为潍坊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在咱潍坊,也有了专门的“大师工作室”,3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可以同时容纳20多位大师同时工作呢。

  初冬时节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了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有了振兴工艺美术的平台”

  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大院里,刚刚为大师们装饰一新的“大师工作室”很是气派。从外看,古色古香的黑瓦,还有雕檐,粉刷一新的大门更是红彤彤,给人的感觉是喜庆。

  走进一间“大师工作室”,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丁培玲正在忙碌着教两个学生如何做麻布绒绣。1965年,17岁的丁培玲进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跟老师们学习设计,1968年至1978年,她参与创作的麻布绒绣作品《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奖。

  “现在好了,有了振兴工艺美术的平台。”丁培玲放下手中的针线,“我是1993年退休的,退下来后,继续潜心研究麻布绒绣,也打算教几个学生,将这门工艺技术传承下去。可是,在家里条件不行。现在有了专门的工作室,我就可以在这里潜心研究自己的技艺,也可以安心在这里教导学员,确实很不错,很理想。”边说,丁培玲边指着旁边一个女孩,“这个小姑娘,今年7月刚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听说我在这里搞麻布绒绣的研究,就跟随我学习麻布绒绣的技艺,孩子心灵手巧,学得也很快。”边说,丁培玲边乐呵呵呵地笑了。

  “大师工作室”名副其实

  在这里,记者看到,“大师工作室”确实是名副其实。

  在一间工作室的外面,赫然挂有核雕大师王绪德和他的老师考功卿的巨幅照片。不用问,这肯定是为王绪德大师准备的工作室了。推门而入,里面的陈设很周到,除了桌椅板凳,大师雕刻的用具、包括放大镜等都一应俱全。旁边,还有作品展示柜,大师作品可以在此陈列、展示。

  在这里,还有风筝大师、年画大师、仿古铜制作大师工作室……同时,还为年轻的民间艺术后起之秀准备了工作室。

  “大师们来到这里,坐下就可以创作。”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说,“如今,我市的部分工艺美术大师已经陆续进驻工作室,大师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研究、创作,还可以在这里收徒弟、带徒弟,把我们潍坊的民族文化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

  “众人拾柴火焰高”

  那么,建设“大师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呢?

  丁传信说,潍坊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筝、仿古青铜器、核雕、拓片、麻布绒绣等工艺品,制作精美,蜚声中外,许多产品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获国优、部优,为我市的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传统的工艺品被迫停产,生产经营走入低谷,甚至有的产品濒临灭绝断代。比如说,以“三千砸铜匠”闻名京城和大江南北的花丝首饰,铜铃、脖锁,以“九千绣花女”闻名于世的手工刺绣“麒麟送子”、“兰淀花布”面临绝代失传,享誉全国的吉利宫灯也将谢世。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我们更有责任加快全市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建立“大师工作室”,将全市的工艺美术大师组织起来,共同挖掘、保护和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原有的工艺美术技艺会得以传承,还会促使工艺美术产业向高科技转变,不断增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后劲。”丁传信这样说。

  “大师工作室”外观   记者郭保礼文/图


IMG_5698_看图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