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吕虹霞
    

基本信息

吕虹霞

性别:女

年龄:47 岁

技术职称: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从艺品类:高密扑灰年画

从艺年限:31年

单位及职务:高密市吕氏扑灰年画工作室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父亲:吕蓁立

徒弟:于三木.李文.杨晋

浏览次数:5511

个人简介

  吕虹霞,女,1977年2月生,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七代嫡传。现为工艺美术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会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自幼师承父亲吕蓁立学习扑灰年画,20多年来,在继承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人物的脸部、线条、着色等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为扑灰年画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与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2006年在高密凤凰公园附近开了第一家扑灰年画店《吕氏扑灰年画》,2009年迁住苏州街文化市场。2013年高密人社局等政府部门为大学生创业和扑灰年画这一民间瑰宝得以发扬广大,继续延用吕氏百年老字号“永和荘”招收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加以培养,致力于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此间为大中小学生上课传授扑灰年画技艺多次,培养和推动大学生的自主的本领和意识。

  曾多次参加大展作品获得金奖并被有关部门收藏,2007年其作品获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银奖,2011年获中国潍坊第四届文展会民间艺术展金奖,2012年获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精品展金奖,2013年《新婚燕尔》、《姑嫂闲话》、《踢毽子》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等。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潍坊电视台、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潍坊晚报、商报等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道过。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扑灰年画相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清初扑灰年画吸收了文人画的艺术因素,嘉庆年间又对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两种木版年画的技术进行了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年画派系。咸丰年间高密涌现出一大批年画制手,出现了“老抹画”、“红货”两个主要流派。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

荣誉证书

  2011年经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

  2012年12月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

  2013年8月被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20年1月晋升为“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

  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七代嫡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会员。


奖励证书

  《三星高照》在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纪念建党80周年,全省农民书画美术作品展览获二等奖。

  《文财神》、《祝寿图》在山东省高密文化馆美术展览中获一等奖。

  《二十四孝》于2007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评选获银奖。

  在参加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关公战秦琼》栏目中高密扑灰年画获“城市文化品牌”称号

  《福禄寿喜》在第三届国际大众艺术节首届山东手工艺制作大赛最佳工艺奖。

  《许仙游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荣誉收藏并编入该馆“学者文库”。

  《金玉满堂》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收藏。

  2009到山东省齐鲁文化产业园学习和交流。

  2011年4月《下八仙》在中国潍坊第四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民间艺术展中获金奖。

  2012年5月《新婚燕尔》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精品展中获金奖。

  2012年5月《放飞》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精品展中获银奖。

  2013年《新婚燕尔》《姑嫂闲话》《踢毽子》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年画中的记忆中被收藏。

  2013年4月2013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扑灰年画《四美图》、《五子献寿》、《耕櫵渔读》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设计创新奖项。

  《许仙游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荣誉收藏并编入该馆“学者文库”,《金玉满堂》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收藏,在参加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关公战秦琼》栏目中高密扑灰年画获“城市文化品牌”称号。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潍坊电视台、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潍坊晚报、商报等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道报道。


主要代表作

《姑嫂闲话》、《踢毽子》、《万事如意》、《四季平安》、《二十四孝》、《三星高照》、《五子登科》、《四美图》、《福禄寿喜》、《福寿双全》等均为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作。

个人图片

2013.3


与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合影


2013.3.4

与山东省女画家协会主席单应桂合影


主要作品

四季平安 420*1850

  

01虞舜孝感动天          02汉文帝试疾尝药          03曾参心痛感啮指

  

04仲由养亲远负米        05闵损痛单感后母         06郯子扮鹿求鹿乳

  

07老菜子舞彩娱亲          08董永卖身葬父          09丁兰思亲刻木像

  

10江革负母孝感盗          11陆绩念母怀丹橘          12郭臣埋子得黄金

  

13黄香九龄扇枕罩          14蔡顺桑椹感强寇          15姜诗孝感泉涌鲤

  

16王裒闻雷泣墓          17曾氏守节奉瞽姑          18王祥卧冰求鲤鱼

  

19吴猛代亲供蚊噬          20杨香救父手缚虎          21孟宗哭竹冬生笋

  

22庚黔娄尝粪心苦          23朱冒寿弃官访母          24黄庭坚涤母溺器

图说二十四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故事编定成书之后,在我国流传数百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对旧时代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当下,有识之士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二十四孝图》乃高密扑灰年画传人吕虹霞、吕蓁立所作。高密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福禄寿三星

利市仙官来                      上官下财

高密扑灰年画4尺大中堂画片:五福临门图

五子献寿图  85*185  祈福纳寿之寓意

姑嫂闲话  100*50厘米

新婚燕尔 70*180 婚姻美满、白头偕老之寓意

四时平安 420*1850(四联)一年四季平安之寓意

四美图  450*1300(四联)劳动美、健康美、和谐美、亲情美

新婚燕尔》700*1800                      《五子献寿》

00_看图王.jpg

 《姑嫂闲话》                    《三星高照》

《先师》


扑 灰 年 画 欣 赏

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麒麟送子》

《和合二仙》

《家堂》

《五子献寿》

《武财神》

《文财神》

《牛郎织女》

这两幅为清代藏品   《双美图》

《周瑜打黄盖》                       《黄鹤楼》

《八仙贺寿》                《蟠桃祝寿》  

《吉祥如意》                   《三星高照》

《千祥百福图》                  《榴开百子图》

《折扇母子图》                 《刘海戏金蟾》

《渔翁得利》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网

图:祖孙三代扑灰年画传人共讨作画技法

2008年04月22日 1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4月21日,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五代的正宗传人83岁的吕清溪(左)、其儿子即第六代的正宗传人吕蓁立(中)和其孙女也是第七代正宗传人吕虹霞(右)正在切磋技艺。被誉为“中国一绝”的高密扑灰年画以其工艺的独特性、题材内涵的传统化及家庭手工画坊传承的神秘色彩,被世人热切关注,并且已经审批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新社发 赵隽 摄

高密吕氏扑灰年画世家简介

吕氏扑灰年画是高密唯一一家祖孙三代以绘画为业的年画世家。

爷爷吕清溪--生于民国初期,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祖辈画年画,至今八十多岁仍孜孜不倦的从事着扑灰年画。

父亲吕蓁立--吕氏六代传人,2007年6月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

吕虹霞--高密吕氏扑灰年画第七代传人,自幼师承父亲吕蓁立为高密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七代嫡传。在继承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人物的脸部、线条、着色等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作品风格清韵淡雅、构图唯美,情趣浪漫。创作了人物、山水、花卉、民间风俗系列等一系列扑灰年画的作品。代表作品有《姑嫂闲话》《踢毽子》《万事如意》《四季平安》《二十四孝》《三星高照》《五子登科》等。

《福禄寿禧》在第三届国际大众艺术节—首届山东手工艺制作大赛最佳工艺奖。《二十四孝》于2007年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评选荣获银奖。《文财神》《祝寿图》在山东省高密文化馆美术展览中获一等奖。《三星高照》在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纪念建党80周年,全省农民书画美术作品展览获二等奖。

《许仙游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荣誉收藏并编入该馆“学者文库”。《金玉满堂》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收藏。2009年到山东省齐鲁文化产业园学习和交流。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潍坊电视台、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潍坊晚报、商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


logo (1).gif

国家非遗嫡传艺人吕虹霞继承传统创新技艺

高密扑灰年画年市走俏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0-02-08 11:17:47

  吕氏扑灰年画传人吕虹霞在绘制年画。李艳红摄

  潍坊新闻网2月8日讯 2月7日上午,记者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吕氏扑灰年画第7代嫡传吕虹霞处得知,随着新年的临近,“家堂”和“财神”题材的年画生意越来越红火。她的作品因风格清韵淡雅,构图唯美,情趣浪漫,深得客户的喜欢。而从事扑灰年画绘制的艺人太少,致使出现了货源紧缺的情况。

  扑灰年画市场火爆

  2月7日,记者在高密市小康河文化市场的一家名为“吕氏扑灰年画”的两层门店里见到了吕虹霞,33岁的她面容姣好,热情地招呼记者进门。记者看到,正对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幅《文财神》的年画,其他两面墙上挂满了年画,通往二楼的楼梯口处立着两张2米多的大画板,上面贴着4张正在勾线的“家堂”年画。

  吕虹霞告诉记者,农村保留了很多传统风俗,年味很浓,家家都要供奉“家堂”和“财神”。她说:“‘家堂’年画以清朝为背景绘制人物和景物,并按辈份填写上家族中已故人员的名字。”

  “过去在农村对年画的需求量较大,现在城里人也意识到它的文化价值,开始收藏、馈赠亲朋。”吕虹霞说,原来祖辈画年画只是为了营生、为过年过节装饰所用,而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人们开始把扑灰年画作为礼品赠送好友,市场需求量增大。

  吕虹霞说,自己刚刚绘制完毕一幅高1.5米的孔子全身画像,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而绘制其他小幅年画也比较费时间,再加上从事这一传统技法的人数不多等原因,导致市场上扑灰年画经常供不应求。

  距今已有600多年

  “扑灰年画的渊源历史在地方志史中无记载,据传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吕虹霞边说边在画案上铺开了一张宣纸,把用炭棒画好的灰稿敷上,扑匀,稿样就留在了宣纸上,这就是“扑灰”。

  吕虹霞说,一张灰稿可以扑五六张,还可以在扑好的画稿上,用炭棒再描摹一次,翻扑在另一张宣纸上,两两相对,在绘制“麒麟送子”等需要成对出售的画作时,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吕虹霞告诉记者,高密扑灰年画分为行货、细活、精品三种,画风格古朴典雅,色彩艳丽,富有生活情趣。题材以祈福纳祥的传统内容为主,包括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历史典故等。

  据吕虹霞介绍,她的家族从事扑灰年画绘制的具体时间她讲不清楚,爷爷吕清溪并没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加上年事已高,只能画些传统的、大众的品种。父亲吕蓁立对扑灰年画的质量要求很严格,一幅作品要画半个月到三个月。谈到自己时,她谦虚地说:“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拿出我和父亲的作品,别人可能看不出来什么,但我自己很清楚差距还是很大。”

  古老工艺推陈出新

  “精品扑灰年画的人物作品,最关键的是画头脸,这是最细微最需要用心的地方。”吕虹霞说,作画时要把人物脸的部分先粉一个洁白的脸型,然后巧妙地勾画眉眼、五官,再敷彩,涂明油,给人强烈的肉质感,这是扑灰年画独到鲜明的特点。

  吕虹霞拿出两幅仕女画告诉记者,她与父亲在刻画女性方面的区别。“我爸画的脸胖眼圆,我画多是娇羞的小女子。”吕虹霞说,可能是年龄和审美观的不同,父亲吕蓁立喜欢刻画传统的女性形象,而她自己则喜欢塑造有女人味的女性。

  吕虹霞自信地说:“我觉得我画的女性比我爸画得漂亮,女人画女人才有女人味。”她告诉记者,虽然有些方面确实不如父亲吕蓁立的功底深厚,但她的画都是根据自己的心得来处理的,而且在色彩上从不采用单一的颜色。“我的画上所有的颜色都是调出来的,绝不用纯色。”吕虹霞告诉记者,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她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面感觉淡雅、脱俗。这归功于多种颜色的调和运用,这也是她的一大创新。王潇


相关连接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说它的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现夏庄镇东风村)的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自此,带着农村土味,带着农民的传统习俗,带着民间艺术的瑰丽风彩与巨大魅力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

早期的扑灰年画大都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作为定型作品畅销于市。清乾隆年间,公婆庙村王氏开始收徒授艺,先收本村张氏的4个儿子为徒。张氏兄弟学成后自开作坊作画出售,题材有所创新,扩大了扑灰年画的影响。乾隆末年,高密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的一些人先后来到公婆庙拜张氏兄弟为师学艺,他们艺满归里,也开办作坊并授徒。一时,扑灰年画艺人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嘉庆年间,高密扑灰年画开始使用画印结合的新技术。当时,曾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板的胡三,来到了高密李家庄,投入胡玉显门下。他将杨柳青木版年画技法糅进扑灰年画制作,他刻版印线稿,再以手绘完成画面,使每幅画都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很多画坊改画这种年画,称为半印半画。

高密北乡一带不断有新作坊开业,逐渐形成规模生产,引来大批外地画商,商家争相贩运,使扑灰年画由近及远,逐渐销往全国各地,声名远播,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为了保持扑灰年画畅销不衰,艺人们不断拓展题材领域,并参照其它画的各种技法加以改进,灵活运用。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创作竞争中,艺人们在题材技法方面各有侧重专长,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在大的方面形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墨画墨屏为主,其画面典雅,素淡稳重,人们称之为“老抹画子”;另一派是“大红大绿”派。他们借鉴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其它木版年画对色彩的运用技艺,以大红大绿来点染画面,以色代墨,追求画面艳丽红火,对比强烈。

由于名家辈出,工艺改进,品种增多,市场繁荣,道光年间扑灰年画进入鼎盛期。当时,胡相林与赵宗贵、张维先都是绘画高手。据说张维先爱听戏,他把很多戏剧中的人物搬上了扑灰年画。如《也明招亲》、《黄鹤楼》、《李靖王》、《三娘教子》等。甄家屯有个李洪喜,是村里的绘画高手,据传《历代帝王图》是他创作的,现在这幅名画收藏在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棉花屯的石玉山是石家的第一代绘画艺人,他画的大褂子条《玩鸟图》等很受人们喜爱。这些技艺精湛的画师们不断认真研究探讨人们的心理追求和审美情趣,着重围绕展现幸福美满、长寿如意、山水名川等进行创作,使扑灰年画出现了空前繁荣发展的局面。

扑灰年画制作是根据作者所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先用柳枝烧制成的炭条勾出轮廓,即粉稿,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就叫作“扑抹”。这是扑灰年画的第一道工序,如此可以扑抹数张画稿。如再增加数量,可以在扑好的一张画稿上再用柳枝炭条描一遍,重扑。成双成对的扑灰年画也是这样制成的。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二道程序是“手绘”。“扑抹”是基础,“手绘”是关键。“手绘”复杂得多,主要包括“大刷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步骤。有一段顺口溜,大体可以反映扑灰年画的“手绘”制作艺术:“涮涮涮,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说的是:(一)在扑灰年画作坊的画工,都要求是作画效率高的能手,动作熟练,干净利落,整套“手绘”工序都要一人在短时间内完成,据说最高定额每人每天须完成70张“抹画子”。(二)“涮”和“描”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手绘”技法。大刷笔一般用于快速洒脱地涂抹那种带“大写意”性质的部分,如《仙女散花》中仙女的披肩、衣裙、头发等都可以几笔涮下,“狂涂”即成。“描”是用小笔进行精细描画,如对人物的手臂手指、容颜表情都要细绘出来。(三)扑灰年画中的人物多有洁白的“粉脸”。“粉脸”是先把人物脸部粉白,然后勾画出五官,再赋彩着色,涂上明油。看上去富有弹性,透明细嫩,有肉质感。这是其它年画制作中所没有的“绝活”。(四)“咸菜磕花”也是扑灰年画画师们独创的,很简单也很土气,但土气中透着美感。画师们用萝卜咸菜刻成花卉图案印模,蘸着颜色往人物服饰上磕印。《踢毽子》画面中的少女穿的夹袄上,那些团形的彩色小花就是这样磕上去的。

综观扑灰年画不同发展时期的艺术风格,可以看出,早期的扑灰年画,由于受庙宇壁画的影响较深,一般工多意少,风格粗犷,除人物的手部、眉眼细绘外,其它部位皆快速涂抹,以水墨为主,显得古朴典雅,被人们称为“老抹画子”。清乾隆时期以后的扑灰年画,以色代墨,色彩艳丽,形象追求动感,线条显示豪放,人物面部多为胖耳大腮,丰润中不失俊秀,肥硕中尽显福态,改变了“老抹画子”那种黑乎乎的直感,形成了一种新的格调。

扑灰年画多采用全开纸作画,以大见长,常见的有“大褂子”、“大横披”、“四条屏”、“八条屏”等。从构图上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除了花卉条屏、人物画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高大丰满外,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极具醒目效果。即便是表现故事的浩大场面,也只选取某个重点场景,画龙点睛,只画出重点的一部分,至于“相关的那些事”或“千军万马”的气韵,则留给欣赏者自己去联想、体味。像《长坂坡》,作者仅画了赵云挥舞宝剑的形象,其他人物场景一概舍去。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与京剧表演艺术中的简约、国画艺术中的意到笔不到方法相吻合。

扑灰年画题材广泛,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皆可入画,只要是满足人们追求吉祥喜庆、和睦幸福、富贵发达心理的画都能畅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扑灰年画品种已多达150多种,走进展室或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久前,高密市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并设立了扑灰年画保护基地。在高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民间艺人队伍日益壮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前来参观、学习、购画者络绎不绝,扑灰年画制作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田绍义 曹启章 刘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