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马长华
    

基本信息

马长华

性别:男

年龄:72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羊口开海节

从艺年限:38年

单位及职务:羊口镇近海个体渔民互助协会秘书长马长华

所属地区:寿光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9877

个人简介

  马长华,男,1952生,山东省寿光市人。现为羊口镇近海个体渔民互助协会秘书长,“羊口祭海节”非遗项目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羊口祭海节每两年组织一次,正月十六在山东寿光渔港举行。这天由寿光渔民呈奉供品祭祀妈祖,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舱。其基本仪式是:下午1时, 由主持人一般为民协领导宣布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正式开幕。接着鞭炮齐鸣,全体渔民都肃穆而立。随后,主祭人前几届是由寿光市羊口镇近海个体渔民互助协会的秘书长马长华先生和另两位陪祭人净手后开始敬香、祭酒。“一敬香!一敬苍天,风调雨顺!二敬香!二敬大地,五谷丰登!三敬香!三敬四海,海晏河清!一敬酒,出入平安!二敬酒,一帆风顺!三敬酒,鱼虾满舱!”随后,随着鞭炮礼花齐放,音乐、锣、鼓、号齐奏,开海祭海仪式结束,渔民们也就可出海生产了。


荣誉证书

  2010年5月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2009_003_看图王(1).jpg

寿光频道

山东寿光举行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

2009年2月11日

  新华网山东频道2月11日电 2月10日,山东寿光渔民呈奉供品祭祀妈祖。当日,第二届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在山东寿光渔港举行。据了解,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活动由当地渔民正月十六祭祀妈祖的风俗演变而来,渔民们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舱。

  2月10日拍摄的山东寿光第二届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活动现场。




正月十六,羊口祭海开渔

2011年2月19日 星期

开海祭海节上,渔民头顶鱼的模型,表演分外生动。


一条渔船驶出羊口渔港出海捕鱼。

渔船就是渔民的家,陈爱军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渔民已做好生产准备,将在适宜天气出海作业◎当地部门正组织报批祭海节列入“非遗”项目

  羊口人民自古以来靠捕鱼为生,每逢祭海,如同春节,是最热闹的日子。随着生产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渔民思想意识的转变,祭海在保留传统节日形式的基础上,由原来纯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形成了目前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祭海节。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六,第三届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在寿光市羊口渔港开幕。近500艘渔船停靠在岸边整装待发,众多渔民们在做好了生产准备后,即将出海。

  现场

  锣鼓喧天人头攒动

  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寿光市羊口渔港看到,有近500艘渔船紧密而又整齐的停靠在港口的岸边,每条渔船上都插着国旗,船身贴着喜庆的红色“福”字,在驾驶舱的门前都贴着对联,大多都与海有关,“财如春潮涌,海随人心愿”、“天赐平安福,海献顺意财”等,表达了渔民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很多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的队伍都提早来到了位于港口岸边的活动现场开始了精彩的表演,一时间锣鼓喧天,吸引大量围观的人群。

  记者采访了解到,来参加开海祭海活动的不仅仅是羊口本地的渔民,很多附近的村民也都来凑热闹,甚至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自东营的古先生专门开车赶来参加开海祭海活动,他对记者说:“早就听说羊口的祭海节盛大隆重,今天特意赶过来看看热闹。”来自寿光南部孙家集街道前王村72岁的孙晓川老人说道,他这次是被请来参加开海祭海活动文艺演出的,他抽空带孙子来岸边看看渔船。老人笑着说:“我最早是1958年来过一次羊口,这一晃50多年过去了,再到这里一看,全变了,渔船都换成铁皮的大船了,附近的楼房也都起来了,这变化真是太大了。”

  渔民适宜天气择日出海

  在渔港,记者看到很多渔民已经开始在渔船上或是岸边做起了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在一艘停靠在岸边的木壳渔船旁边,几名渔民正在整理吸蛤蜊用的塑料管道,记者询问一名姓贾的渔民,是不是要准备出海了,她回答道:“是啊,祭完海我们就准备出海了,我们船小,出不了远海,就在附近海域的滩涂捕捞蛤蜊,这几根大管子就是连接在一个专门吸蛤蜊的泵上,然后把管子插进泥里把蛤蜊给吸上来。”

  在另一艘木壳渔船上,几名渔民已经开始准备在海上的生活用品。记者费力地翻越了两条铁皮船终于来到了这艘渔船上。在这艘木壳渔船上,共有四名渔民,船老板名叫陈爱军,今年30岁出头,此时他正把被子从船舱里抱出来,晾在了一根缆绳上。另一位渔民正在船舱里安装电灯等电器。陈爱军见到记者到来,热情地打招呼:“进船里面坐坐吧,别看俺船小,但是里面什么都有。”记者从甲板上进入底下的船舱看到,整个船舱被隔成了好几间房间,有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据陈爱军介绍,他和妻子以及船上另两名渔民都是济宁人,来羊口港打渔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现在全家都搬了过来,5岁的小儿子陈溟珏就由爷爷奶奶带着,目前正在羊口本地上幼儿园。记者询问陈爱军何时出海打渔,旁边一名名叫冀荣振的渔民抓起了一条大鲤鱼对记者说:“等今天祭完了海,我们就准备出海了,可能是今天晚上也可能是几天以后,这都要看天气。”听到家里的大人又要出海了,陈爱军的小儿子陈溟珏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妈妈哭了起来,陈爱军的妻子抱着孩子对记者说:“没办法,我和他爸这一出海就要在海上待将近9个月的时间,孩子肯定会想啊。”

  仪式

  主祭人敬香祭酒

  下午1时,随着阵阵的鞭炮声和锣鼓声,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正式开幕。

  此次仪式的司仪是寿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学者杨河龙,他主持了祭海仪式。在他宣布仪式正式开始之后,一时间鞭炮齐鸣,全体渔民都肃穆而立。随后,活动的主祭人寿光市羊口镇近海个体渔民互助协会的秘书长马长华先生和另两位陪祭人净手后开始敬香、祭酒。“一敬香!一敬苍天,风调雨顺!二敬香!二敬大地,五谷丰登!三敬香!三敬四海,海晏河清!一敬酒,出入平安!二敬酒,一帆风顺!三敬酒,鱼虾满舱!”随后,随着鞭炮礼花齐放,音乐、锣、鼓、号齐奏,开海祭海仪式结束。

  当地组织报批“非遗”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寿光市羊口镇近海个体渔民互助协会的会长孙效宝,据他介绍,2008年11月,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正式获得“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目前,寿光市文化部门正在组织报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羊口的祭海活动从清朝就开始形成了,到现在已经演变成羊口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由我们协会组织筹办祭海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虽然每年都会有渔民自发的祭海活动,但是每隔两年我们就会组织筹办一次这样的大型祭海活动。我们羊口的渔民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别人都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算过完年了,但是我们要到正月十六祭完海之后才算过完年,因为祭完海之后,渔民们就要开始出海生产了。”据孙效宝介绍,羊口镇的渔民每逢正月十六这一天,甚至都会比春节还喜庆,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鸡、鸭、鱼、肉等供品,然后出门观看舞龙舞狮、秧歌、高跷等民俗表演。

文/本报记者郑毅齐文实习生周正图/本报记者李艳红


美篇2017.02.10 

祭海祈福 文化盛宴——“羊口祭海”的由来

杨  河  龙

羊口,旧名羊角沟,古称唐渡营、唐头营。美丽富饶的滨海小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公元前26世纪,与神农氏同处一个时代的夙沙氏部落即居住于此。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部落首领夙沙氏总结出了用陶器盛海水煮干得盐之法,从而首创“煮海为盐”,夙沙氏被后人尊崇为“盐宗”。境内双王城盐业遗址的发现,确定了羊口作为商周时期制盐中心的地位;秦始皇一统天下,为了“示强威”、“服海内”显示一统天下的功德,巩固秦朝的统治,先后五次出巡东部沿海地区,而秦皇此处筑台观海的传说广为流传;  汉武帝意欲此处渡海求仙未成,转而在比邻的巨淀湖畔事农耕种,从而留下了“汉武躬耕”的佳话;元朝末年朱元璋为躲避元朝官府缉捕曾避难于此地“宁海寺”。后因官兵搜捕到寺内,朱元璋遂北逃却遇小清河阻拦,危急时刻遇渔夫苏氏,便背朱泅渡北岸。数年,朱灭元称帝后,思报苏氏救命之恩,召苏氏进京封为百户侯。今小清河北岸“苏百户”之村名便由此而得;而羊口(羊角沟)古名唐渡营、唐头营或讹名塘头、塘头营则源于唐王征东时在此安营驻扎而得名更是羊口古老历史的有力佐证。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从而形成了羊口与周边地区特色迥异的文化现象。

天妃,也称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呼之为妈祖,民间常俗称为天妃娘娘、海神娘娘,羊口人尊称为娘娘,她是我国古代至高无尚的海神。在我国大陆沿海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天妃妈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老少皆知。天妃本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屿。宋太祖建隆(960-963年)元年(960年)至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四年(987年),即元朝王之恭《四明续志》卷九中所讲的“室居未三十而卒”,仅行世二十七载。因出生一个多月,未曾啼哭,故而得其名曰默。其父林愿,曾任宋代都巡检,林默在家最小,长得眉清目秀,聪明惹人喜爱。林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朱衣云游于岛屿间,乘船渡海,拯救海上遇难的渔民和客商,被当地人呼为神女、龙女。闽人在母家称“妈祖”。元世祖(1279年)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庙,岁时祭祀。明庄烈帝(崇祯)特封之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又加封为“静贤普化慈应碧霞元君”。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因显圣助舟师南征获胜,被昭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庙又称“天后宫”。祭典天妃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按照古礼,凡能御大灾、捍大患和有大功于国家者宜得礼。所以,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不仅对天妃频频褒封,还由朝廷颁布谕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天妃的家乡湄洲致祭。明永乐帝则在南京天妃宫举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中国古代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主持,并配备乐舞。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又屡次派朝臣诣湄洲致祭。清雍正复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由此看出,天妃不仅在佛界修得正果,在人间亦享有很高的声誉。

羊口祭海由来已久。羊口自1864年(清同治三年)开埠以来,一百多年来的近代羊口人临河而居、耕海牧渔,捕鱼晒盐、谋生求存。是小清河,是大海给我们提供了生命的保障。久而久之,对平安和丰收的期盼,便衍生出了对海洋的虔诚和膜拜。也因为慑于自然灾害和疾病瘟疫而多信奉神灵。因此,解放前羊口就有天妃庙、仙姑庙、龙王庙、关帝庙、胡三太爷庙及宁海寺等寺庙,逢年过节或患病遭灾,都要到庙宇焚香烧纸膜拜神像,祈求神灵佑护,结束灾难;若捕获鱼虾、丰产发财,则割肉沽酒,大人孩子皆着新装,载歌载舞尽情欢祝,并演出“刀子犁头”、“热油锅摸秤砣”等节目,以示诚意。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烟台海关监督盛宣怀采纳税关委员何恩锡建议,拨巨款将小清河自济南历城黄台桥疏浚至塘头(羊口旧名)入海,全长  500多华里,以工代赈,前后三年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完成。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秋,在南岸划街布市,建筑房舍,并改名羊角沟。自此,羊角沟商贾云集,帆樯林立,贸易繁荣,生涯日盛。此后的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至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羊角沟渔、盐、商各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人口(包括流动人口)一时达三万之多。渔民及渔民家属为祈求天妃、龙王等诸神佑护出海渔船风调雨顺,保人船平安,赐鱼虾满仓,便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家家户户蒸好大饽饽,备鸡、鱼、肉菜及水果烟酒等供品,扶老携幼,手提各式各样亲手扎制的河灯、海灯,捧高香、带鞭炮,身穿节日盛装陆续来到小清河边,烧香敬酒,跪拜叩首,鸣放鞭炮,祷告祈福。同时,把点燃的河灯、海灯放至小清河中呈送娘娘,期盼天妃持神灯保佑人船平安,希望渔民出海天天鱼虾满仓、年年平安吉祥。“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左”的思想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基本上被禁止或取缔。在羊口,作为民间民俗文化的“祭海”更是首当其冲,被当做“牛鬼蛇神”受到激烈的冲击。此后,所有的祭祀活动都转到各家各户私下进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重新回归理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富裕起来的羊口渔民在将祭海活动由私下转为公开,由家中搬到河边的同时还加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除了祭祀活动外,还增添了传统的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秧歌等民俗表演,及焰花、鞭炮、文艺演出等娱乐喜庆项目,场面壮观,规模宏大。每到这一天,整个羊口真的是十室九空,广大居民自发地参与到欢乐的人群和活动中,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晚上活动结束,回到各自家中,开始“散香”(即点燃香烛插在自家宅院周围,祈求神灵保宅院平安)。每逢这一天,即便是除夕因故未能回家过年的离乡游子也会千方百计回到故乡。因此,羊口素有“不过十五过十六”的传统习惯,其所不同之处就在于,民间传统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而羊口人则把正月十六这一天作为一年之中最喜庆、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卯足了劲地过!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家中积攒下来的,特别制作的,亲朋馈赠的最贵重甚至是唯一的好烟、好酒、好肴毫不吝啬地贡献出来,先敬奉神灵,再分而食之,因为“吃了神人剩,浑身不长病”。这一天羊口人吃的比年夜饭要丰盛,鞭炮放的比除夕夜要响亮;这一天的羊口人笑的最欢,玩的最乐!这一天已过,大人出海、孩子上学、外出工作的才能安心。

羊口镇是山东省渔业先进单位,拥有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渔业捕捞船队,素有“齐鲁船老大”之美誉。其中,羊口镇近海捕捞船队是羊口渔业捕捞的重要力量,羊口近海渔民协会被称为这支船队的“渔民之家”。羊口近海渔民协会一班人为了顺应广大渔民的愿望,提升渔民的文化生活层次,在协会会长孙效宝、秘书长马长华二人的倡议下,拟将此活动加以规范、统一组织并提升品位。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学者杨河龙同志认识到民族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抢救的紧迫性与传承的重要性,多年来潜心研究民俗文化,并着力于“羊口祭海”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在广泛征求羊口老渔民、老艺人及祭祀礼宾等有关人员的意见,查阅了大量的祭祀祭典资料,搜集整理了若干有关羊口的传说、轶闻后,结合本人近30年来的亲身经历,于2006年底11易其稿完成了“羊口祭海”的祭典程序与方案,在报羊口党委政府批准后,由杨河龙同志策划、导演并担任主司仪主持,由羊口近海渔民协会一班人带领全体协会会员及家属组织筹办,羊口人民积极参与、踊跃参加的2007年正月十六首届和2009年正月十六第二届“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大型系列活动在羊口圆满举行。2008年11月,羊口渔民开海祭海节正式获得“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羊口祭海已经成为我市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和羊口人民的一道文化盛宴。

“天妃赐福来,和谐羊口人欢财旺;龙王助风顺,富饶塘头海晏河清”。此时的渤海之滨,莱州湾畔,美丽富饶的羊口镇万民欢腾,盛况空前。活动规模宏大、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形式严谨,尤其是在挖掘和传承羊口乃至寿光本土民俗文化上做出了精心安排。活动传承了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内涵,融合了当代社会文化理念,在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探索。比如,祭海中的“放海生”环节,表达了新时期渔民回馈大海、感恩自然,“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新时期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编排的群众性舞蹈“祭舞”借用舞蹈艺术方式表达了新时代渔民的文化生活品味;祭海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传承本土民俗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以最新整理创作的《羊口之歌》作为贯穿活动始终的背景音乐,更加演绎了羊口渔民的新生活,充分表达了羊口渔民的心声......祈福旗飘,礼花飞扬,长号悠远,汽笛长鸣。此时的羊口在民俗与自然的气氛中沸腾,洋溢着浓郁羊口风情的祭海典礼成为了吸引四面八方宾客的一个民俗品牌与盛会,成为了滨海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羊口祭海”是勤劳善良的羊口人不忘本源、知恩图报精神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携起手来,善待海洋,祝福海洋。让我们为渔民而祈福,为羊口而喝彩!

羊口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此文曾载《齐鲁晚报》、《寿光日报》。作者杨河龙,男,1962年8月生于羊口,民俗学者,寿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羊口祭海总策划人、总导演、主司仪兼主持人,“羊口祭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潍坊市民俗学会会员、寿光市仓颉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寿光市非遗专家评审团评委、钟泉影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总监;寿光市中小型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