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74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县后门街龙灯
从艺年限:54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686
刘宝生,男,1950年生,“潍县后门街龙灯”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1511年,明朝皇家要臣、第一代始祖刘德全将军将龙灯文化从湖南长沙传入潍县。到刘宝生已传了十六代了。后门龙灯被称为“灯中之王”,它的特点是龙头大龙腰长,集轧制、绘画、烛光闪烁、喷火吐雾、铃声悦耳、锣鼓阵阵于一体,舞龙表演融枪术、刀术、中华武功、云珠呼唤、动静相交于一身,一条苍龙活灵活现,舞起来非常大气,颇具名门风范。
2004年,刘宝生拿出自家积蓄的三四万元轧制了四条龙灯,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潍坊后门龙灯研究会,经过龙灯会成员的不懈努力,终于解开了失传八十年的后门龙灯“十八式”这一秘诀。
现在后门龙灯的队伍已经基本老龄化了,年轻人很少。眼看着后门龙灯就要失传了,一想到这他就非常心痛。但他还会坚持着,为了心中的那条“潍坊龙”,他们每个人都不曾放弃。如果有年轻人热爱后门龙灯,他愿意无偿将所有的技艺传授,等待年轻人的加盟吧。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2006年4月,他和后门龙灯的另外两代传人一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发表《潍坊后门龙灯》一文,获得全国银奖,成为后门龙灯自明朝以来的第三次进京。
谭玉顺正在整理龙头。
来源:潍坊传媒网 编辑:文三 2016-12-16 08:31:00
历经493年的圣旨盒
市民刘宝生先生
潍坊传媒网讯(记者 齐波)近日,传媒网记者接到新闻热线,家住奎文区的市民刘宝生家中珍藏着其始祖受封“一品骠骑大将军”的圣旨盒,已有493年历史。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经专家鉴定确属明朝真品。
潍坊历史罕见的大将军——刘德全
潍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多举人、进士、状元、宰相等文职高官。由于史料的缺如,见于史册的除元代于海为将军外,明清以来被敕封为“一品骠骑大将军”就只有刘德全。
刘德全原是湖南长沙人,出身武举。明正德年间,由同宗代州知州刘渊举荐到山东登州任职,任职期间,刘德全在山东沿海、寒亭、安丘、诸城等地剿匪卓有成效,为朝廷稳定政局,为山东百姓安居乐业立下大功。1511年,刘德全在寒亭附近剿匪作战时,被敌寇所伤,之后入潍县养伤,几天后刘德全不治而逝,享年49岁。
家谱中记载着圣旨内容
在刘德全去世12年后,明嘉靖二年(1523),明世宗朱厚熜敕封刘德全为“骠骑大将军”,官一品,以表彰他平寇剿匪的卓著功劳,并将其作为文武官员的表率。
《潍县志稿》记载详实
《潍县志稿》载:“刘德全于明正德六年迁到潍县”。同时,刘宝生先生的家谱也详细记录着这段真实的历史。
记者在刘先生家中看到这个由明嘉靖帝赐予的圣旨盒,历经近五百年载,依然保存完好。圣旨盒由一整块金丝楠木雕成,盒子正面的图案是“二龙戏珠”(由一种以前真实存在过的浇铸工艺而成),红漆、金龙、宝石浑然天成,正中四个印字“奉天敕命 ”。
文物珍藏凝聚着刘氏家族十几代人的努力
68岁的刘宝生是刘德全第十六世长孙,他说,圣旨和圣旨盒作为一种使命在这个家族中传承,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历史战乱、动乱,每一代人都想方设法保存这段珍贵的历史,因为这也是家族的荣耀。
刘宝生说,“七七事变”后为防止它落入日本人之手,他的长辈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圣旨盒砌进了墙里,直到80年代,才由他从墙中取出。由于担心圣旨受潮,未藏匿墙中,结果在“文革”中被焚。圣旨盒逃过了劫难,近五百年后的今天,又重见天日,现身世人面前。而那段关于刘德全为山东百姓平寇剿匪的历史也将重新被人谈起、记住。
后门街龙灯——一种特别的纪念形式
据说,刘德全剿匪时用家乡的舞龙灯吸引寇匪,等壮观的场面和激昂的舞龙将寇匪时都吸引过来时,乔装改扮混入人群的士兵就将他们一网打尽。
为了纪念这位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始祖,刘氏族人也将舞龙灯继承和沿续下来,由于刘氏家族群聚于潍县东关后门街附近,因此也称“后门街龙灯”。
老潍县历来有舞龙灯的传统,而后门街龙灯以彪悍著称。可能是受祖先出身武官的影响,后门街龙灯其特点是龙头大,龙腰长,集轧制、绘画、烛光闪烁、喷火吐雾、铃声悦耳、锣鼓阵阵于一体,舞龙表演融枪术、刀术、中华武功、云珠呼唤、动静相交于一身,一条苍龙活灵活现,霸气十足,蔚为壮观,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永远腾飞的“精气神”!
2014年“后门街龙灯”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刘宝生代表“后门街龙灯”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
后记:
记者采访了潍坊文史作家于家干,他说,一座文化古城的厚重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和事把她支撑起来。目前,国内现存明代的圣旨盒并不多见,潍坊出现的这一件圣旨盒,实为潍坊的一大幸事。同时,它也填补了我市历史文物收藏的一项空白。
五百年前的刘德全,五百年后的圣旨盒和舞龙灯,当人、事、物完整的把一段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以敬畏和感激之心,铭记它。
三场舞龙灯等着您去看
“后门龙灯”传人刘宝生慨叹传统绝活后继无人渴盼年轻人加入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谭玉顺正在整理龙头。本报记者张驰摄
传至潍坊五百年,曾三次应邀进京。潍坊龙灯文化的典型代表“后门龙灯”曾经声名显赫,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这只一度神气非凡的“潍坊龙”,如今面临着一个尴尬境地——后继乏人。虎年临近,即将“龙腾虎跃”之际,潍坊“后门龙灯”的第十六代传人刘宝生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潍坊龙”渴盼青年传承人的心声。
刘宝生说,虎年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三,他们的龙灯队将在城区的潍州路东门附近表演两天的舞龙灯,到正月十六时,会在世纪泰华附近再次表演舞龙灯。“后门龙灯还是很有名气的,这些年来,不少人来找我联系演出的事,但前些年我们出去得多,这两年我不敢接活了。”刘宝生说,主要的原因是队员们年龄太大了。
后门龙灯流传五百年
“那是1511年,当时明朝皇家要臣、我的第一代始祖刘德全将军将龙灯文化从湖南长沙传入潍县。”今年61岁的刘宝生作为后门龙灯的第十六代传人,讲起后门龙灯的历史,言语中和神色里满是深情。
刘宝生说,被称为“灯中之王”的后门龙灯特点是龙头大龙腰长,集轧制、绘画、烛光闪烁、喷火吐雾、铃声悦耳、锣鼓阵阵于一体,舞龙表演融枪术、刀术、中华武功、云珠呼唤、动静相交于一身,一条苍龙活灵活现,舞起来非常大气,颇具名门风范。
刘宝生老人说,旧时的后门龙灯主要集中在后门街、南苑街、庙巷子、金牛巷以及增福街,整个东关街道就像一个舞龙灯的“大本营”,场面十分热闹。
“前些年,只要锣鼓一敲,乡里乡亲就知道龙灯要舞起来了,整条街一下子就热闹起来。”60岁的谭玉顺老人和刘宝生老人是玩伴,两人都是从10多岁就开始跟着大人舞龙灯。回忆起当年舞龙灯的盛况,谭玉顺老人滔滔不绝:“一进腊月门,到了晚上鼓点一敲,沿街店铺里的掌柜们纷纷拉出方桌,摆好点心零食,长长的龙灯队伍就出来了,那时没有路灯,龙灯队伍舞起来,龙灯上的烛光被风一吹,在黑暗中忽闪忽闪,真是有味儿!
刘宝生自豪地说,在2006年4月,他和后门龙灯的另外两代传人一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发表《潍坊后门龙灯》一文,获得全国银奖,成为后门龙灯自明朝以来的第三次进京。
“然而辉煌只属于过去,现在不可与当初同日而语了。”刘宝生老人长叹一声。
“秘籍”破解后继乏人
2004年,刘宝生拿出自家积蓄的三四万元轧制了四条龙灯,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潍坊后门龙灯研究会,经过龙灯会成员的不懈努力,终于解开了失传八十年的后门龙灯“十八式”这一秘诀。
但刘宝生和谭玉顺十分惋惜地告诉记者,现在后门龙灯的队伍已经基本老龄化了,年轻人很少。“像我们俩这么大岁数,已经算舞龙队伍里年轻的了。”
“眼看着后门龙灯就要失传了,一想到这我就非常心痛。”好在他的儿子还能在龙灯队伍需要时请假前来,8岁的小孙子从小就拿着他为孙子定制的小龙头舞个兴高采烈,到现在依然兴致不减,这让他稍得安慰。
有人学艺免费传艺
刘宝生说,2010年春节,他们也排好了舞龙灯的时间表。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后门龙灯队成员大都年老,但他还会坚持着,为了心中的那条“潍坊龙”,他们每个人都不曾放弃。
“我们真不忍让后门龙灯失传。”刘宝生说,如果有年轻人热爱后门龙灯,愿意传承后门龙灯,他愿意无偿将所有的技艺传授给他们。“我的老伙计们也都与我有同样的想法。”刘宝生说,他们现在用全部的热情,等待热爱后门龙灯的年轻人加盟进来。
本报记者骆雁峰 本报见习记者陆菁菁
老潍县“后门龙灯”重出江湖
水母网 日期:2009-01-19 来源:今晨6点
老潍县“后门龙灯”重出江湖
1月 16日,在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中和园社区内,居民们舞起了刚刚制作好的“后门龙灯”。此龙灯长约40米,是居民们自筹资金制作完成的。 据了解,老潍县“后门龙灯”始于清末民初,当年龙灯扎制精致,造型夸张,舞龙重场面,讲排场,显礼仪,舞动的大龙气势磅礴,堪称老潍县城龙灯的代表之作。 中和园社区原为东关后门街,也是“后门龙灯”起源地。居民们说,春节快到了,大家伙凑钱扎制了“后门龙灯”,就是想要把老辈流传的民俗文化好好保留下来,给社区多增添点年味。 潍坊晚报记者 张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