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赵珍
    

基本信息

赵珍

性别:女

年龄:59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荷花秧歌

从艺年限:30年

单位及职务:寿光市文化馆群文创作部主任

所属地区:寿光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237

个人简介

  赵珍,女,1965年生,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周石村人,寿光市文化馆群文创作部主任,山东省舞蹈家协会会员,“荷花秧歌”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荷花秧歌”来反映人们丰收的喜悦又称“荷花灯”,它曾是流传于周石村一带的民间舞蹈,该舞蹈既有陆地花灯的神韵,又有沿海灯节的风釆,是山东省境内比较优秀的一种花灯秧歌。“荷花秧歌”起源于1840年前后,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荷花秧歌”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荷花秧歌百年来是周石村人民集体智慧的体现。1994年被收编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

  现今由于演出样本失传过多,后继乏人,秧歌老艺人相继去世,秧歌艺人们常年忙于生产生活,无暇专门排练,演出水平不尽人意。过去此种民间艺术在每年的春节至农历二月初二演出,是周石村村民的主要娱乐形式,但是现在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荣誉证书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获第五届“寿光文化之星--文化传承传播类”荣誉称号。


个人图片


0.jpg

主要作品

13fc8ae336ba44028efee9cdb09d81a4.jpg

媒体报道


大众网

荷花秧歌:陆上表演 水上意境

2015-03-20  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23_23_0253[1].jpg

《荷花秧歌》表演现场。

本报记者 戴玉亮 单辰

本报通讯员 杨晓洁

  ,记者来到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荷花秧歌》传承人赵珍家中时,赵珍扮演的“仙姑”正和男伴的“船夫”对唱《荷花秧歌》小段《唱十二月》。

“正月里,正月正,是新春,为奴盼丈夫泪水流干,跑马灯伴秧歌许多玩景,男也去、女也去,我好不心酸。”赵珍唱罢,男伴接上“十五夜闹元宵人人玩耍,有一位关东客站在面前……”

《荷花秧歌》又名《荷花灯》,起源于184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寿光孙家集街道周石村(现孙家集街道周家庄、石家庄附近)一带。那时,该地区荷塘和湖内长满莲藕,形成了一幅“花荷铺水、藕节卧睡、荷叶飘绿、莲藕点翠”的美景。

基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的“闹花灯”和十月十五下元节“扎花灯”的习俗,此地的人们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了《荷花灯》,表达人们丰收的喜悦。赵珍称,“扎花灯”旨在“水官解厄”,“闹花灯”意在“天官赐福”。扎花灯、闹花灯是产生《荷花灯》的历史根源。该舞既有陆地花灯的神韵,又有“沿海灯节”的风采。

“民间老艺人张宝听他的爷爷讲,当地以前荷塘遍地、盛产莲藕,生活的富裕萌发出人们创作《荷花灯》的强烈欲望。”赵珍说,扎制艺人仿照荷花的形状,扎制成灯。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将《荷花灯》和《撑花船》巧妙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湖上“花”、“船”相互辉映的美丽画卷。后来,艺人们又将本地的民歌小调参与其中,形成了《荷花秧歌》,流传至今。

据了解,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人们开始扎制花灯。村里的秧歌头挑选有一定基础、聪明的青壮年传授技艺及制作服装、筹集钱款等。本节目只教本村各姓、不授外村人家,并由在当地享有权威的长者挑选一头肥牛宰杀,留取牛油灌制蜡烛,以备荷花灯之用。

农历正月初五,《荷花秧歌》开始演出。这一天,秧歌头带领秧歌队,和抬着肥牛等祭品的村民,到庙内烧香祭神还愿,磕头礼拜,全村各户在自家门口放上糖果、烟、糕点等,燃放鞭炮庆贺。

“秧歌队先在本村演出3天,再按外村发来请帖的先后到外村演出,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方熄灯收箱,结束当年的演出活动。”赵珍说。

表演时,《荷花秧歌》分彩船两队,每只彩船队由一名“船夫”带领,一名“仙姑”乘船,船后各跟随一队“荷花仙子”(6男6女)。第一名“荷花仙子”双手各持一个花瓶,从第二名“荷花仙子”起,每人手中各持一盏荷花灯。

两名“船夫”指挥队形的变化,分“跑灯”和“走灯”两种表演形式。“跑灯”时,两只船队在“船夫”的带领下,变化着各种队形。其中有十字大串花、四门斗、二龙出水等。

“每种队形都有一定的含义,如‘十字大串花’蕴含着村民向往十全十美的愿望,‘四门斗’象征着人们盼望四方来财。”赵珍称。

“走灯”是小场表演,持灯者伴舞,演唱者以“船夫”和“仙姑”对唱为主。“在演唱中,既可以单船演唱,也可以双船轮唱,视‘船夫’与‘仙姑’的演唱水平而定。”赵珍说,演唱时,“荷花仙子”围成一个大圈,灯灯相接、翩翩起舞。

《荷花秧歌》的音乐既有打击乐,又有民间器乐。“打击乐器中有鼓、大鼓、小锣、铙等。”赵珍介绍,民间乐器有竹笛、唢呐、笙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荷花秧歌》结构严谨、内容庞大、组合多样。”赵珍称,“‘跑’和‘扭’结合、‘飘’和‘飞’融汇,爽朗清秀,展现出荷农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

介绍完毕,赵珍继续与男伴排练唱词。“二月里,二月二,土地当先,乒乒乒乓乓乓庙里放鞭,俺有心领小女前去看看,又恐怕大街上笑话俺……”赵珍说,《荷花秧歌》是自己一生挚爱,很多时候做梦都在练唱词,怕自己一觉醒来忘记了。

《荷花秧歌》作为陆地上表演的广场舞蹈,却表现出水上舞蹈的意境,耐人寻味。1994年,《荷花秧歌》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



寿光民间舞蹈——荷花秧歌

2011-07-08 16:40:44

  “荷花秧歌”又名“荷花灯”, 曾是流传于周石村一带的民间舞蹈,该舞蹈既有陆地花灯的神韵,又有沿海灯节的风釆,是山东省境内比较优秀的一种花灯秧歌。“荷花秧歌”起源于1840年前后,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初时,该地区荷塘和湖内长满荷藕,荷叶田田,荷花芬芳,荷藕连年丰收,给人们带来富足,带来欢乐,为了庆祝荷藕的丰收,人们自愿组织起来以荷花为主题自编自演了“荷花灯”,来反映人们丰收的喜悦故称“荷花灯”。

  舞蹈整个表演队伍分甲、乙两支队形,男女各半,每队都有1名领队(船夫)、1名仙姑、18名荷花仙子。分“跑灯”和“走灯”。配乐中既有打击乐,又有民间器乐,“荷花灯”在本地很盛行,并形成了它独具的地域性、娱乐性、风格性的艺术特点。1994年被收编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

  “荷花秧歌”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荷花秧歌百年来是周石村人民集体智慧的体现。在现实中,利用荷花秧歌这一艺术形式,顽强地展现出荷农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现今由于演出样本失传过多,后继乏人,秧歌老艺人相继去世,秧歌艺人们常年忙于生产生活,无暇专门排练,演出水平不尽人意。另外无钱置买服装道具,临演出时才求借制作,或勉强凑合,服装简陋,道具几无,影响效果。过去此种民间艺术在每年的春节至农历二月初二演出,是周石村村民的主要娱乐形式,但是现在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