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65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鸟笼,方吕鸟笼制作技艺
从艺年限:42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寿光
所属地区:寿光市
师承:父亲:王杨烈
徒弟:儿子:王建勋
浏览次数:8136
王洪吉,1959年生,寿光市上口镇西方吕村人,方吕鸟笼第四代传人。现为省市两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方吕鸟笼的第一代传人王岱海,清末的寿光坊间之人,却因玩鸟扬名四邻八乡。“玩鸟的高境界是玩笼”。王岱海由玩鸟至玩笼,并喜爱上了制作鸟笼,方吕鸟笼由此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王岱海就是王洪吉的三老爷,他传艺给王洪吉的爷爷王树松,王树松传艺给儿子王杨烈,王杨烈传给了儿子王洪吉,现在,王洪吉又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儿子王建勋,方吕鸟笼有了第五代传人。
王洪吉和它相守相伴30年,小小的鸟笼浓缩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王洪吉自称“笼痴”,这门家传的手艺对他来说,一生都不能割舍。
“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但真正学起来却苦得很,当初光是练习雕刻,就学了四五年。”回忆起当初学艺的情景,王洪吉充满深情,为了学会用钻,他偷偷地拿钻头钻家里的炕沿,结果被爷爷骂了,因为钻头当时很贵。现在,摆在工作台上的“十八般武器”全都是老王自己做的,“从外面买的刻刀不是太宽就是太厚,根本刻不出我想要的纹理。我用的刻刀、锉刀全是自己做的,这样才能刻出更好的作品。”
鸟笼雕刻在文革中属“四旧”,到改革开放时鸟笼雕刻的图案就很少了。老王在恢复少部分花草图案的基础上,根据记忆把失传的一些图案刻出来,这个痛苦而甜蜜的过程正是老王对传统手艺的挽救过程。为了更专心地做好鸟笼雕刻,老王把在村里当文书的工作都辞了。
方吕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上口镇西方吕北村,因此得名,创始于清末。
“方吕鸟笼”的笼脚、笼门、抓手、把子等处雕刻着“耕、读、渔、樵”、“琴、棋、书、画”及“八仙过海”等传统图案,引人致胜,叹为观止。鸟笼根据红下鸽、百灵、画眉、云雀、秀眼儿等不同的鸟类而制作,不同的鸟用不同的笼子,有大有小,尺寸不一。鸟笼以其外形分为两大类:圆形和八角形。圆形是饲养画眉和红下颌鸟。八角鸟笼是饲养百灵鸟的。笼体采用阴干的上等一节竹,雕件以黄杨木精雕细琢。笼子由9根梁、18根柱子支撑,故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根撑”之说;笼角装饰有“耕读渔樵”,笼门装饰有“拉驴门”,人驴相持,情景生动鲜活,栩栩如生。
2007年6月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6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12年12月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老艺人王洪吉在制作"方吕鸟笼"2014.4
方吕鸟笼
在寿光展区现场的“方吕鸟笼”,每个鸟笼的笼脚、笼门处雕刻着“耕读渔樵”、“琴棋书画”及“八仙过海”等传统图案,撑子上刻有山、水、葫芦、葡萄、西瓜,卡子刻有石榴、牡丹、蝴蝶、佛手等,每个作品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围观的市民连连称赞。
寿光上口镇方吕村第四代鸟笼传承人王洪吉介绍:方吕鸟笼已有百年历史,用料考究,做工精湛。笼子由9根梁18根柱子支撑,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根撑”之说。一只方吕鸟笼需要历时2个月才能做成,价格在8000元左右。“每次参展都能得到好多订单,供不应求。”王洪吉说。
非遗项目文学和传说不少
潍坊第三批非遗传承人评审首设面试环节
2012年11月29日
王洪吉借实物讲解方吕鸟笼的制作工艺。本报记者韩杰杰摄
本报11月28日讯(记者 韩杰杰)“你对民谣的传承方式有何见解?”“若被评为传承人,你将如何传承这项技艺?”28日,来自各县市区的66位非遗传承候选人齐聚市艺术馆参加面试。据悉,这是潍坊首次在市级非遗传承人评审中设置面试环节。
28日,在面试现场,市级非遗传承候选人依次进入面试室,接受三位考官的提问。记者注意到,提问最多的几个问题是技艺特点、目前发展现状、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如何传承技艺等。
候选人李永先从事草碾子草编制作已有28年,他说,现在草碾子草编不再是拿不上台面的手艺了,已经走出了国门,创造了效益,他希望能通过多收徒弟来传承这项手艺。仉先生从事龙灯制作已32年,谈到龙灯的发展现状,他说现在主要还是自扎自用。目前他已有四个徒弟跟着学习这门手艺。谈到民谣的传承,候选人郭云善说,现在民谣唱的少,要抓紧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接受这门传统文学形式,他还提出,政府部门也要加大扶持力度,毕竟搞文学投入很大。
记者了解到,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于今年初启动,经过资料收集、专家评审等环节,于结束公示。此次共有66名传承候选人,其从艺年限从6年到60年不等,其中超过30年的有26人。按类别来说,涉及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俗、传统舞蹈。其中民间文学有10人,涉及杞国的故事、庄农日用杂字、丁耀亢的传说、嫦娥奔月传说等,传统医药有10人,涉及华疃正骨、通经引药法等。
与前两届评选不同,此次市级非遗传承人评审中首设了面试环节,及签订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承诺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介绍,增加面试环节是为了了解传承候选人身体状况,更直观地了解艺人们对技艺的感悟,并对其进行一次有关传承责任和义务的教育。承诺书则就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传承工作、培养后备人才等方面进行了书面性的规定。
据悉,目前潍坊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91名,在推动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场花絮
按平米计算 这个小鸟笼比房价贵好几倍
在面试环节,来自寿光的王洪吉为了更好地讲解制作工艺,特地带了一个鸟笼来展示。让评委吃惊的是,这个直径26厘米的小小鸟笼,售价竟然过万元。若按平米计算,比现在的潍坊房价贵好几倍。
53岁王洪吉是寿光市上口镇西方吕村人,是方吕鸟笼第四代传人。在回答面试官关于“鸟笼制作技艺”问题时,他借着鸟笼介绍起来。他说,方吕鸟笼的一大特色就是纯手工雕刻,鸟笼部分在选材上用的是五年以上的老竹子,而且是上等的一节竹,鸟镫子则由黄杨和柳木组成。
鸟笼价格贵,主要是贵在精细上。记者看到,四个笼角,所雕刻的内容都不一样,分别表现了“耕”“读”“渔”“樵”四个内容,其中都有人有景,小到一个树叶,非常精细。而在鸟镫子上,还附有两只蝉,其翅膀上的纹路也雕刻得清晰可见。
他介绍,因为是纯手工,从选材、钻孔到一刀一刀的雕刻,每一个步骤都得缓慢进行,就他展示的鸟笼,制作工期就有2个月,售价11000元。因为供不应求,他也曾考虑用电脑制作鸟笼,但鸟笼雕件上深浅不一的精密纹理,电脑刻不出来,只好作罢
笼 的 岁 月 (2011-11-22 20:06:59)
王洪吉,1959年生,寿光市上口镇西方吕村人,方吕鸟笼第四代传人。现为省市两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方吕鸟笼的第一代传人王岱海,清末的寿光坊间之人,却因玩鸟扬名四邻八乡。“玩鸟的高境界是玩笼”。王岱海由玩鸟至玩笼,并喜爱上了制作鸟笼,方吕鸟笼由此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王岱海就是王洪吉的三老爷,他传艺给王洪吉的爷爷王树松,王树松传艺给儿子王杨烈,王杨烈传给了儿子王洪吉,现在,王洪吉又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儿子王建勋,方吕鸟笼有了第五代传人。
王洪吉和它相守相伴30年,小小的鸟笼浓缩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王洪吉自称“笼痴”,这门家传的手艺对他来说,一生都不能割舍。
“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但真正学起来却苦得很,当初光是练习雕刻,就学了四五年。”回忆起当初学艺的情景,王洪吉充满深情,为了学会用钻,他偷偷地拿钻头钻家里的炕沿,结果被爷爷骂了,因为钻头当时很贵。现在,摆在工作台上的“十八般武器”全都是老王自己做的,“从外面买的刻刀不是太宽就是太厚,根本刻不出我想要的纹理。我用的刻刀、锉刀全是自己做的,这样才能刻出更好的作品。”
鸟笼雕刻在文革中属“四旧”,到改革开放时鸟笼雕刻的图案就很少了。老王在恢复少部分花草图案的基础上,根据记忆把失传的一些图案刻出来,这个痛苦而甜蜜的过程正是老王对传统手艺的挽救过程。为了更专心地做好鸟笼雕刻,老王把在村里当文书的工作都辞了。
“吸水,吸水,吸吸水”,这种叫“吸水”的鸟儿,竟与大清乾隆皇帝有一段渊源。
传乾隆巡访民间,遇一鸟叫声婉转,美妙动人,随从说,这鸟叫“吸水”,乾隆龙颜悦,“吸水”等同“治水”,益国益民,遂叫人捉进鸟笼。却不想,行进途中,“吸水鸟”钻出鸟笼,远走高飞。乾隆不解,装鸟的笼,为何关不住鸟?
故事的看点,不在鸟,还是在这鸟笼上面。“吸水鸟”,北京人称“红子”,在北京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传说中乾隆装“红子”,用的是百灵鸟笼,56根笼条子,“红子”从容穿越,仍去了苍茫大地“吸水,吸水,吸吸水”。因了乾隆爷的一言,京传的“红子笼”,加8根条子,改制64根笼条子,细密美观。
红子笼的传说,是民间艺人王洪吉告诉我的。他是方吕鸟笼的第四代传人。说起方吕鸟笼,还大有一番历史可讲。据口传与志载,玩鸟这门行当,自唐朝有之,乾隆最盛,泛行至今。梁实秋曾写过,“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浓纤合度……”玩鸟的玩家们,不可否认,玩的都是这种赏心悦目,这种“锐利的喜悦刺上心头”的感觉吧。
乾隆时,鸟笼也随之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文化。方吕鸟笼的第一代传人王岱海,清末的寿光坊间之人,却因玩鸟扬名四邻八乡。“玩鸟的高境界是玩笼”。王岱海由玩鸟至玩笼,并喜爱上了制作鸟笼,方吕鸟笼由此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王岱海就是王洪吉的三老爷,他传艺给王洪吉的爷爷王树松,王树松传艺给儿子王杨烈,王杨烈传给了儿子王洪吉,现在,王洪吉又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儿子王建勋,方吕鸟笼有了第五代传人。
方吕鸟笼的名气到底有多大?借助今天的网络,百度一下“中花网”等集萃花鸟精品的网站,方吕鸟笼总是热议的焦点。翻阅山东省有关非遗文化的书籍,方吕鸟笼的身影随时可见。方吕鸟笼的美名,岂止在齐鲁大地,据一位玩家讲,哈尔滨有一张清代的方吕鸟笼,曾被选为哈尔滨市的民间国宝,玩家称“见过那张笼,简直妙不可言”。与我们同去的一位方吕鸟笼的玩家说,在北京的一家博物馆里,还存放着一张王岱海制作的鸟笼。方吕鸟笼扬名全国百年,这一点诸多事实已证。
2007年,做了近30年鸟笼的王洪吉,终于给了老祖宗一个交代,这一年,他作为方吕鸟笼的传承人,获“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11年春,方吕鸟笼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申遗这事,王洪吉信心十足,他说,按方吕鸟笼的传承历史和制作工艺,申请全国非遗也有踏实的底气。
“妙不可言”的方吕鸟笼,到底妙在何处?辛卯年仲秋,山柿泛红,原野渐寂,驱车来到上口镇西方吕北村。王洪吉家的院子,被金灿灿的玉米涂上了喜庆,屋前一段花墙,放置着三四张鸟笼,有八角笼,有圆笼,百灵、红靛颏、画眉、青眼,轻巧地在笼中跳上跳下。一张暗红色、油漆略现陈旧的画眉笼格外扎眼,王洪吉说,这是父亲生前所制,有30多年了,他一直使用着。抚摸着几十年前的雕刻纹饰,感叹,秋阳里的画眉笼,即使没有画眉的鸣唱,也这么让人心动呵。
几十年的鸟笼足可让人惊叹,那么,一张百年的鸟笼,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神采?王洪吉托着三老爷王岱海留下的红靛颏笼走出屋,小小的笼,让刚才还在阳光下生动着活泼着的农家院,顿时凝滞了,悄然了,谦逊了。
好似一阵风过,有那喃喃絮语,穿越百年而来,笼的岁月,笼的风情,笼的世界……谁人能知?
这哪像百年历史的鸟笼?上好的竹条,底色依然粘附着自信,学着王洪吉的动作,两手指对夹两根相邻的笼条,“崩”,弹开,再夹,“崩”,再弹开……声音饱满而清脆,像百年时光流逝的节奏,均称而富有张力。王洪吉说,好笼条,百年风雨吹蚀,也不会散失那份弹性。拉驴门、耕读渔樵笼脚、琴棋书画笼撑、三层交融雕刻顶柱……每一件雕饰都极尽用心,生动之致!
好笼条,于制作鸟笼者,就是手上的好功夫。
方吕鸟笼是纯手工制作。从制作笼条开始,到雕刻纹饰,组装完毕,一张中等价位的方吕鸟笼,需耗工55天。单纯刷漆一个工序,王洪吉就要给制作好的鸟笼刷7遍油漆,每一遍要有相隔期。至于为什么要刷7遍油漆,据王洪吉讲,方吕鸟笼的讲究之处,就是雕刻精美,雕工细腻,如果一遍油漆刷下来,油厚遮掩,就失去了雕刻的质感,显得钝浊无趣。王洪吉一人一年只能制作8至10张鸟笼,全部为全国各地的用户提前定货,现到现取的事,从未发生过。物以稀为贵,方吕鸟笼每张上万元的价格,也算得上物有所值。
王洪吉的工作台,是父亲留下来的,一盏酒精灯,一块垫布,一铁盒的各式刻刀,唯一的电动用具,就是打笼圈眼用的电钻。这里的手工工具,全部是王洪吉自己制作,商店里买不到,包括削面各异的十几把刻刀,一种叫“格(读gei)子”的带锯齿状切口的铁片,小如拇指肚……单从工具也足以窥见,方吕鸟笼的制作,就是这样的不同凡响,与世无双。
一张普通的带后背的木椅,椅面上垫20公分厚的木块,脚放椅登上,腿自然就抬高了,膝盖放麻质的垫布,把精选的黄杨木雕片放在垫布上,戴上老花镜,一刀,一刀,夕阳更斜时,抬起头,眼前的笼,在光影里渐渐变得模糊……自30多年前开始学艺,王洪吉就在这个工作台前面,用这样的姿势,送走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一毫米大小的牛骨笼钉,刻出了螺旋状的间隔相等的纹饰,这种功夫,王洪吉驾轻就熟,闭着眼也能刻出,但儿子王建勋还不到这火候,他心太杂,还经营着一家药店。王洪吉说,不急,儿子已经对制作鸟笼感兴趣了,也肯用功了,这比啥都重要。他感叹,这个时代,制作笼条的一等竹条难找了,上好的黄杨木不但贵,也越来越少。快餐消费的滚滚大潮里,他坐在这张工作台前,守着自己的老手艺,有时也会停下来,想一想,这百年的方吕鸟笼,该何去何从?
他自己,53岁了,仍没有留下一张上等方吕笼。我们去时,他从身后的卧房拿出两张新笼,用塑料袋套着,让我们欣赏,说是青岛的客户订做的,近几天就要取走,他说我们运气好,来晚了,这两张鸟笼也见不到。我们说鸟笼太贵,自己不舍得用吧,他说不是,手艺在,总觉得留一张鸟笼,也没大有意义。
玩家常说,玩笼的最高境界,是笼中无鸟。鸟不存,笼何在?
一笼痴绝30年(2010-02-23 10:37:45)
王洪吉,1959年生,寿光市上口镇西方吕村人,方吕鸟笼第四代传人,2007年获“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家族情缘难割舍
朴素的陈设环境中,那些或八棱或圆形的鸟笼显得精美绝伦,光彩夺目。作为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人,王洪吉和它相守相伴30年,小小的鸟笼浓缩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王洪吉自称“笼痴”,这门家传的手艺对他来说,一生都不能割舍。
“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但真正学起来却苦得很,当初光是练习雕刻,就学了四五年。”回忆起当初学艺的情景,王洪吉充满深情,为了学会用钻,他偷偷地拿钻头钻家里的炕沿,结果被爷爷骂了,因为钻头当时很贵。现在,摆在工作台上的“十八般武器”全都是老王自己做的,“从外面买的刻刀不是太宽就是太厚,根本刻不出我想要的纹理。我用的刻刀、锉刀全是自己做的,这样才能刻出更好的作品。”
鸟笼雕刻在文革中属“四旧”,到改革开放时鸟笼雕刻的图案就很少了。老王在恢复少部分花草图案的基础上,根据记忆把失传的一些图案刻出来,这个痛苦而甜蜜的过程正是老王对传统手艺的挽救过程。为了更专心地做好鸟笼雕刻,老王把在村里当文书的工作都辞了。
精妙技艺“迷人眼”
通常,方吕鸟笼有五六种固定的样式。为了给记者展示方吕鸟笼的精妙技艺,老王专门拿出了一个自己收藏的精品———红点颌鸟笼。
方吕鸟笼的用料主要是上等的一节竹和生长百年的上好黄杨木。且不说那9根梁18根柱子支撑的笼体,单说说一个鸟笼上的装饰,就让人赞叹不已。笼抓上的花瓶、方桌、四季花盘;也不说笼角上的“耕读渔樵”的细腻多变,单说笼体上装饰用的那幅“拉驴门子”,简直就是木料浮雕中的精品。那头犟驴怕水就是不过桥,主人心急火燎一个劲地拉驴过桥,人驴相持情景生动鲜活,给人一份艺术的享受。
现代科技难替代
老王告诉记者,要保证质量对得起客户,满打满算每年只能做8到10个鸟笼,所以,这些年来老王每年做的鸟笼从未超过10个。从选材、钻孔到一刀一刀的雕刻,每一步工序都用心去做,每一件作品的诞生过程都是老王技艺提升的过程。
“一次临朐一个买主过来拿鸟笼,他拿到后就舍不得放下了,一边看一边赞叹,当时我觉得特幸福,看到自己雕刻的鸟笼被别人赏识,那种感觉好极了。”说到这里,老王的老伴自豪地说起了一位淄博的朋友,这位朋友非常喜爱方吕鸟笼,每年定制一个鸟笼,到现在方吕鸟笼各种样式他都拥有了。
老王也想过扩大产量的问题,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试过用电脑做方吕鸟笼,但没有成功,因为方吕鸟笼雕件上深浅不一的精密纹理,电脑刻不出来。机器替代不了手工,这让老王在一丝遗憾之外更加珍爱这门手艺。
“20多年前,我把方吕鸟笼重新拾起来,就是为了要把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下来,现在虽然遇到很多难处,但还是挨过来了。”“挨”过来的老王血液里已经深深地浸润了这门艺术的精髓。现在,老王唯一的儿子跟他学习手艺也有一段时间了,老王的语气毋庸置疑:“不期望他以此谋生,但作为第五代传人,他有这个家族义务和社会责任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图为栩栩如生的“一人拉驴门”。 记者孙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