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肖光平
    

基本信息

肖光平

性别:男

年龄:60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石雕石刻

从艺年限:32年

单位及职务:昌乐县肖氏石刻艺术服务部

所属地区:昌乐县

师承:刘祥成、陈寿荣、肖其昌

徒弟:

浏览次数:10085

个人简介

  肖光平,著名石雕、石刻艺人,1964年生,昌乐五图街办谢家山村人,专业从事石雕石刻22年,现为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自幼爱好书画,20岁时,拜我市著名书画家陈寿荣为师。他生活在大山中,当地的人们历史上就以石雕石刻为生,他用自己掌握的书画技艺逐渐地融汇到本土石雕石刻技艺之中。20多年的石匠生涯,他成长为省内知名的石雕石刻艺人和市县两级石雕石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近几年,他先后给山东省博物馆、泰山风景区管委会以及其他城市刻制了大量的石碑。其中复制的有著名的东岳石碑、郑板桥的城隍庙碑、烟草经纪碑,这都是国家级的著名石碑。并作为我国文化使者先后到日本、韩国制作了五百罗汉石雕、徐福东渡壁画等大型石雕工程。他制作的茶盘形状各异、色彩各异,还有金蟾石雕,艺术石盘等等,其艺术造诣,夺人眼球。

  他年富力强,计划近年周游全国名山大川,参观各地著名的摩崖石刻与著名石碑,将我市的石雕石刻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1979年7月一1982年8月 在昌乐第十中学读书;

  1982年8月一1994年10月 在木村采石并开始同本村石雕艺人肖其昌学习石刻,同年并拜潍坊陈寿荣、昌乐肖其昌学习书法篆刻;

  1994年10月一1997年9月 在合资企业从事石刻艺术品的创作,任公司工艺师,培训学员30余名;

  1997年9月一2007年5月 为山东省博物馆、德州市物馆、滕州市博物馆复制了大量古碑刻;

  2007年5月至今 任肖氏石刻艺术部经理。继承传统石刻技法,开发融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作品,并收徒传艺。

  自少年最喜母亲在过年时剪大红窗花,喜看大人写春联,农业学大寨时期看老人们在石面上刻“共产党万岁”、“毛主万岁”、“愚公移山”、“干革命靠毛译东思想”。刻石画“高梁谷子”、“社员学大寨”等画面,1986年拜陈寿荣先生学习书法,1987年拜本村肖其昌学习书法刻石及民间工艺美术刻石,对制作石刻艺术作品的各种流程及镌刻刀法的表现形式有了基本的基础学习,通过自已的不断学习实践对选材的要求刀法表现的技巧,为后来山东省博物馆的古石刻复制、法帖、壁画等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美术制作手法。

  在传统手工基础上,努力创新、不拘程式,对石刻图文的镌刻,无论从坡、陡度大小深浅与字体大小的应用、笔划步骤和用力的大小,笔划的趋势力度还是中锋、侧锋、枯笔飞白部分的表现,都能综合墨迹点、线、面的特点运刀。其作品风格古朴、典雅、粗犷大气、线条流畅、技法精湛细腻。特别是仿古碑刻的碑首、龟趺及纹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韵味浓厚。

  1005年为日木大阪镌刻石板画《五佰罗汉》并书刻上面的名号。

  1996年为台湾书法家冯华国先生制巨印章篆刻“文太极冯华国之宝”。

  1999年为省博物馆复制了自两汉至明清时期的大量古代名碑刻刻石、法帖。如“莱子侯刻石”、“孔子坟坛刻石”、“景君碑”、“张迁碑”、“鲁峻碑”、“苑氏碑”、“石佛寺佛经碑”、“曲埠玉虹楼鉴真帖”等石刻作品。

  2006年8月昌乐电视台作专题片介绍本人石刻书法报道。

  2007年又为韩国济州岛设计石刻壁画《徐福东渡》。

  2008年为诸诚“超然台”复制全部的历代书法名迹54石。同年,潍坊电视台作石刻艺术肖光平专题片。

  2009年为昌乐光明小学镌刻校园书法石刻。

  2010年为省博物馆新馆镌刻佛手印及孔子像。

  2011年设计创作石雕艺术茶盘。

  2012年为潍坊普兰集团镌刻郑板桥系列书画。


传承谱系:

  自两汉画像石刻,民问石刻到明、清以来的碑刻墓志到近现代的“福”字“福里藏寿”、“镇宅”、“名手书法绘画”等石刻。

  清代可考的石雕艺人有李家兴、李秉信、李高田。

  近现代的传统谱系为:

  刘祥成(1911一1984)李秉信弟子;潍坊核雕艺术家考公卿曾拜师学其刻字艺术,晚年在潍坊十勿园为博物馆镌刻了大量郑板桥书画石刻及青州范公亭内的近现代书画家的书画石刻作品。

  肖其昌(1912一1998)李秉信涕子,为刘祥成师兄;为民间民俗石刻巨艺人,其书法、画功、镌刻功力深厚,为乡里流下了大量石刻艺术珍品。

  肖光平,1964年生,师承刘祥成、肖其昌;其作品在省内及日本、韩国、台湾等地有大量收藏。

荣誉证书

  2012年12月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个人图片

2014.2.24


201_看图王.jpg

主要作品





 石雕石刻-石雕'茶海'制作工艺


201_看图王(1).jpg

石雕石刻工艺

201_看图王(1).jpg

媒体报道

昌乐石雕、石刻


来源:潍坊市文化馆 2018-02-05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位于鲁中南丘陵东北部边缘、泰沂山脉北麓,境内的孤山系第三纪石灰岩构成,所出石灰石颜色纯正,质地细腻,宜雕刻、建筑。独有的自然环境,为昌乐石雕石刻艺术的产生和传承提供了条件,自古以来,这一带便因有精湛的石雕工艺传承,成为我国石雕石刻历史上代表性的区域。

昌乐石雕石刻艺术,以工艺精湛而著称。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刻、浅浮雕或高浮雕以及透雕等。阴刻法亦称线刻,主要用于石刻绘画和碑碣,刻前先将石料琢磨出适宜雕刻的平面。浅浮雕或高浮雕技法,亦称阳刻,用来刻制立体感较强的画面。此种技法的作法是剔去与画面无关的部分,使之凸起,以增强立体感。透雕是立体刻的辅助技法,主要用于立体雕塑中一些需要突出的部位。如刻制蹲狮,狮子的两条前腿和狮身之间有一空间,以表现直立的双腿和滚圆的狮身,需用透雕法完成。另外还有一种微雕技术,微雕技术要求严格,艺人需要胆大心细,并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技法。昌乐石雕,作品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建材、生活生产用品、造像、碑刻等门类。

image.png

孤山元代御赐残碑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昌乐石雕石刻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近年来,博采众长的当地传统艺人手艺越来越精湛,各地重要园林、陵园,均有石雕艺人的杰作。



千里漫行话潍坊第七期——走进昌乐

2017-10-19 11:18:00    作者:李玉梅   来源:大众网



姜太公雕像

石刻《爱莲说》

石刻技艺的金石味

石调石刻后继有人

闻雷泣墓碑

肖光平现场作画

  昌乐,寓昌盛安乐之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存有200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周初,姜子牙封于齐,建都昌乐营丘,齐文化从这里发源。9月23日,千里漫行话潍坊的第七期采风团走进昌乐,探访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传承文化项目,开启昌乐非遗之旅:金首饰加工制作技艺,石雕石刻,孝子王裒传说和姜太公传说等。

  石刻石雕,技艺精湛

  历史上,昌乐的朱刘一代被称为“石刻之乡” ,出产上等的碑刻石材,被金石名家所青睐。石雕石刻技艺传承有序,工艺精湛。雕刻技法主要包括阴刻、阳刻(浅浮雕或高浮雕)以及透雕和微雕等。五图街道谢家山村的铁笔山人肖光平,就是我们要探访的市级石雕石刻非遗项目传承人。

  石艺山房是肖光平老师的工作室,是一座四间平房。碑刻石材,横七竖八散布在院落西侧。进入山房,里面宽敞明亮,各种各样的石雕石刻艺术品和文物复制品摆放有序,如同走进石雕石刻的艺术精品天地。作品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建材、生活生产用品、造像、碑刻等门类。

  肖老师年近六十,身穿一件红色喜庆上衣,略显苍老和清瘦,但精神矍铄,气韵不凡,有艺术大师风范,岁月清晰地刻印在他的脸上,就像他手中的刻刀雕刻在岩石上。肖老师在接受范老师的采访后,便带领我们参观介绍他的作品:有图文并茂的《金刚经》条屏,苏轼的《水调歌头》石刻,《莫高窟记》石刻及拓片,木雕与石刻艺术精品《爱莲说》,还有《孔子行教像》等。肖老师指着一块青石书法刻石说:“书法刻石,不但要讲究不走样,最为重要的是要体现毛笔所不能展现的金石味。”

  谈到非遗传承,肖老师介绍说,石雕石刻不仅需要书法、绘画艺术,而且还要雕刻技艺和对石头具有独特的审美观。把手中软如毫毛的毛笔和坚硬无比的铁笔结合,练就自己的笔力,同时又把书法美术与石刻艺术结合在一起,这些不是三朝五夕功夫能见效果的。他不断学习,潜心研究,既身体力行,又举办传习所,传授徒弟,竭尽全力将这门石雕石刻技艺和部分作品传承下去,便于后人继续学习和研究。

  最后,肖老师现场挥毫泼墨,提笔作画,并签名盖章。我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同时,肖老师聪明可爱的小孙女美吉手拿毛笔,端坐在案桌前,也闯入了我们的镜头。我们相信石雕石刻技艺民族瑰宝将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闻雷泣墓,孝感动天

  王裒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早已家喻户晓。王裒的传说是潍坊市级非遗传承项目,为了更多更好的了解,我们采风团驱车来到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实地探访体验非遗文化。

  郑维强是王裒院村的支部书记,是王裒传说的非遗传承人。郑书记首先给我们讲述了王裒传说、王裒院、王裒墓、王裒闻雷泣墓以及王裒院村的由来,而后带领我们进入王裒墓地。墓地迁入村庄西侧不久,草木已经枯黄,正北是高高的坟茔,坟茔前是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碑两侧是王裒墓诗碑和闻雷泣墓碑等。

  站在墓碑前,面对碑文,郑书记对碑文进行了详细解读。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这就是王裒闻雷泣墓的传说。

  郑书记讲述王裒院是魏晋期间名士王修、王仪、王裒祖孙三代的祖居地。据说古院内有66棵松柏树,没有向西探的枝,即便是西边发的枝也弯向东或南北,这更增加了老百姓对王裒的崇拜和神秘感。还有王裒赐药,“仙方活人”。百姓求医问药,仙方治病救人传说。王裒院庙内,上供的盆子和婉,村名婚丧嫁娶借用大办宴席,沾沾灵气,诸事顺利。农忙时节,把无人看管的孩子送到庙里,孩子不哭不闹,平平安安。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王裒生辰)为香火会,香客游人纷纷前来拜祭,或祈风调雨顺,或求福寿康宁,或求神灵赐药,以期获得心灵的慰藉,至今庙会香火不断。

  王裒和王裒墓院传说,听来具有历史传奇和神话色彩。“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王裒传说对当今社会提倡孝道,传承孝文化,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姜齐故都,魅力营丘

  潍坊的母亲河--白浪河静静地流淌,横贯昌乐全境。古老的昌乐营丘大地,人文历史醇厚,拥有《马宋饼的制作技艺》《姜太公的传说》《孝子王裒的传说》《崇山拴孩子习俗》等五项市级非遗项目。参观营丘镇历史文化展馆,果然名不虚传。探访市非遗传承人张振海老先生,游览太公祠,启封姜齐故都历史人物和故事传说,展现营丘和非遗传承魅力……





铁笔石开肖光平

来源:昌乐传媒网 时间:2013-4-30 11:23:50 作者:任宁

昌乐传媒网讯:他出身农门,却从小喜欢舞文弄墨。从懵懂少年时期,他便迷上了石刻,并最终走上了这条道路。凭着精湛的技艺,他成为了省内碑刻的高手,作品更是漂洋过海被多个国家展示收藏。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我县因出产上等的碑刻石材,自古就备受金石名家青睐,并催生了为数众多的石刻从业者,因此拥有深厚的石刻艺术底蕴,经过数代先人的传承积淀,石刻艺术技艺日臻完善,并吸引着众多爱好者投身于此,肖光平就是其中之一。

  肖光平出生在五图街道谢家山村,虽然在山里出生长大,但是他却对祖祖辈辈更迭传承的务农不感兴趣,从小就自己练习写写画画,每逢春节的时候,小小的山村大半门上的春联都出自肖光平之手。

  石刻艺人 肖光平:早先自己喜欢书法美术,到后来通过看这些老民间艺人们操作工作,产生了对传统石刻的一种兴趣。

  对石刻艺术产生兴趣以后,肖光平开始到山上找一些光滑的石板练习雕刻,而村里的那些老艺人们也为他提供了学习石刻的机会。

  石刻艺人 肖光平:那时候村里很多老石匠,(就)去看他们干活,刻那些东西。那时候也没考虑变成什么艺术品或者工艺品,只觉得传统东西,我也能做出来。

  那时候的肖光平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处取经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拜在了我县书法大师董修的门下学习书法,在董修的帮助下,他开始将书法艺术与石刻艺术进行结合,这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石刻艺人 肖光平:他说你在农村不可能整天练字,你得跟你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下步你把你的毛笔变成铁笔,你既练了字还能创收,这样对你自己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老师这么做让我印象很深,对我受益很大。

那时候肖光平家里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但是他却始终坚持学习书法,他能从雕刻中体会到,自己已经逐渐的将笔和刀结合了起来。

石刻艺人 肖光平:那时候条件也很差,我就在家里写好字,我有时还没空去,我就叫我家属带着我写的字,让老师给批批,我回家再看。

  几年后,县内成立了一家台资石刻企业,带来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古碑拓片,肖光平赶忙带着自己的碑刻作品前去应聘。由于他刻功扎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工厂的技术骨干,并主持制作了一件令他至今还颇为自得的作品。

  石刻艺人 肖光平:通过培训他们也提高自己,在这种基础上又加深了自己的技艺,和对书法绘画的理解水平,台湾老板从台湾带来了资料,刻五百罗汉,它的表现手法是用传统石刻线画,把它刻出来,我掌握着给刻的。

  这幅耗费了肖光平和他的团队一年半时间的作品,现在被珍藏在大阪的五百罗汉堂内。多年的钻研摸索,使肖光平的碑刻技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石刻艺人 肖光平:在99年的时候,我在宝石城偶然遇到了原来的老省长苏毅然老先生,他的书法写得很好,他看到我在宝石城放的一些展品,看到我的石刻作品,他比较感兴趣,就给我提了“复兴碑学”四个字。

  同时,老先生还告诉肖光平,省里计划打造“齐鲁碑林”,对省内古石碑进行复刻,推荐他去省文化厅试一试,痴迷此道的肖光平马上动身去了济南毛遂自荐。现在,齐鲁碑林内的刻石有很多都是肖光平的作品。他精湛的技艺,征服了业内众多专家,并为他赢得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石刻艺人 肖光平:省文化厅的领导找到我,让我给设计一套徐福东渡高浮雕壁画,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设计了8幅壁画,省厅的领导和行业内的专家最后确定了6幅,并由我进行雕刻完成。

  原来,我省与韩国济州岛是友好省市关系,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省政府制作了一套徐福东渡浮雕作品赠送给韩国济州岛,现在肖光平的徐福东渡就陈列在济州岛的徐福公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石刻也逐渐由手工雕刻演变为机器雕刻,肖光平的石刻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他依然使用传承下来的老手艺进行雕刻。

  石雕艺人 肖光平: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都是机器调出来的,但是机器雕刻的没有那种神韵,也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而是现代的手法和传承的手法发生了碰撞,在我看来这更有利于技艺的提升。

  作为我县石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连续参加了数届文展会,通过这个平台,不断扩大昌乐石雕技艺知名度,尽他最大的努力让这门传承悠久的技艺在现在继续大放异彩。

石刻艺人 肖光平:我就是努力的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光是教徒弟等等,就算不能人传人,作品一定要流传下去,这样也能为后来人提供直接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是文化瑰宝啊。

从最初单纯爱好石刻,他浸淫石刻艺术三十五年,到如今成为享誉省内的碑刻大师,肖光平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不仅是因为拥有远超他人的天分,更是有一份甘于寂寞的恒心和毅力,在争相追逐快节奏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一份事业显得尤为可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做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



历史上,昌乐县朱刘、五图一带被称为“石刻之乡”。这里的石雕技艺传承有序,世代为继。昌乐县朱刘街道西南庄的李高田,为清末著名石刻艺人。据说当年他的师父或师祖曾经为诸城刘墉的府邸雕刻大石狮一对。

五图街道谢家山村的肖光平,自八十年代至今制作了大量有影响的石雕、石刻艺术作品和文物复制品。为日本大阪市制作了《五百罗汉》石刻板画、刻《圣教序》十二条屏,为台湾刻《正气歌》十六条屏等石刻作品。近年来为山东省博物馆复制了西汉、东汉、三国、南北朝等大量的石刻、碑刻作品二十多件,还雕刻了佛手印7件,“孔子行教像”一方,现都展存在省博物馆。

昌乐石雕艺术,涵盖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微雕等各种雕刻技法,其作品取材广泛,其中有影壁底座、接脚石、门臼、门楣、廊柱、神龛、石门等建材类石雕,既是建材,又是装饰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有建庙碑、诗碑、画碑、节孝碑等碑碣类石雕,刻工精细,是我国古代传世书法艺术的传流载体。

届时在文展会现场将有两尊石雕菩萨、两尊石雕佛像、四块石刻竹画和一部分珍贵的汉代石俑展出。2011.04.13


魂qian蓝梦

魂qian蓝梦的博客

昌乐石雕、石刻2010-12-09 09:45

昌乐县朱刘境内的孤山系第三纪石灰岩构成,所出石灰石颜色纯正,质地细腻,宜雕刻、建筑。 独有的自然环境,为昌乐石雕石刻艺术的产生和传承提供了条件,自古以来,这一带便因有精湛的石雕工艺传承,成为我国石雕石刻历史上代表性的区域。

 汉代石狮                 汉代石俑

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便利用本地石料资源,雕琢磨制出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锛、石凿等造型别致的工具和兵器。大约到了秦汉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先前的石器加工逐渐演变成较为独立的石雕刻行业。朱刘镇东圈汉代洞室墓的开凿,平柳乡三冢村汉墓高浮雕卧鹿以及平原乡王家埠汉墓画像石,李家庄子汉墓画像石等石刻作品的出土和发现,都说明在汉代,昌乐石雕刻工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此后不断发展创新,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昌乐石雕、石刻

元代大德年间墓石桌

昌乐石雕艺术,以工艺精湛而著称。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刻、浅浮雕或高浮雕以及透雕等。

阴刻法亦称线刻,主要用于石刻绘画和碑碣,刻前先将石料琢磨出适宜雕刻的平面。

浅浮雕或高浮雕技法,亦称阳刻,用来刻制立体感较强的画面。此种技法的作法是剔去与画面无关的部分,使之凸起,以增强立体感。

古代石雕貔貅

 透雕是立体刻的辅助技法,主要用于立体雕塑中一些需要突出的部位。如刻制蹲狮,狮子的两条前腿和狮身之间有一空间,以表现直立的双腿和滚圆的狮身,需用透雕法完成。

还有一种微雕技术,微雕技术要求严格,艺人需要胆大心细,并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技法。昌乐石雕,作品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建材、生活生产用品、造像、碑刻等门类。

近代碑刻

昌乐石雕石刻历史悠久,可以溯源至首阳山岩书。首阳山岩书与昌乐骨刻文相似,是古东夷先民在这里祭祀时刻划记录下来的一些文字和符号,距今约4500年。首阳山岩书、和崇山石祖林以及昌乐骨刻文一样皆为远古人类的文化奇迹,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

肖光平浮雕作品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昌乐石雕石刻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近年来,博采众长的当地传统艺人手艺越来越精湛,各地重要园林、陵园,均有石雕艺人的杰作。显示了当地民间石雕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石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肖光平 石雕作品

随着现代生活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因为难以掌握技术,经济效益受限,传承和发展遇到了障碍,甚至面临濒危。昌乐石雕石刻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当地的青年无人愿意学习石雕石刻艺术,一些具有手工创意的技术正在被现代化的手段替代,而从业人员多是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长此以往,手工石雕刻艺术在近期内极有消失的可能。

由于艺人的减少和功利思想浮躁情绪的影响,雕刻技艺日渐衰落,不能精益求精,生产工艺流失严重,艺人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也在逐步降低。因此,注重维护其生态系统,加强生产性保护,对于石雕艺术的传承发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