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王锡芝
    

基本信息

王锡芝

性别:男

年龄:87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剪纸

从艺年限:71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昌邑

所属地区:昌邑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9147

个人简介

  王锡芝,1937年3月出生,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人,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邑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剪纸学会理事。2011年1月还被授予百优“五老”志愿者荣誉称号。

  他对于剪纸比任何人更加痴迷,从十几岁开始剪纸到现在已经有60余年了。王锡芝的剪纸注重剪技是一方面,还得有好的创意!动物、花草类作品,虽然不会过时,但单剪出来会缺乏生气。王锡芝的剪纸糅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概括浑厚,和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他的作品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只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显得生动。这样剪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记录一个人的所感所想,而且还能记录时代的发展变迁。王锡芝平时还喜欢看报纸,他经常会把报纸上出现的新人新事及新事物当成自己的创作素材。2008年,他围绕奥运题材,采用多色剪纸艺术,精心制作了《奥运五福娃》。

  王锡芝一生热爱剪纸、痴迷剪纸,面对近年来民间剪纸日渐衰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为让这一手艺不失传,他曾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养接班人。


荣誉证书

  2008年6月第一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邑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4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艺界联合会、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1年1月还被授予百优“五老”志愿者荣誉称号。

  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剪纸学会理事。


奖励证书

  1955年6月在《儿童时代》发表处女作《不要损坏树》。

  1960年5月,由他和陈光宗等人发起的龙池业余剪纸小组获得了山东省第一届文教战线群英大会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1990年10月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

  1991年《母爱》、《草原儿女》、《鼠攀灯台》等剪纸在《台湾新闻报》刊登。

  1997年收入《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

  2012年4月作品《新农村》参展潍坊第五届文展会。


个人图片


W020190123693326875041_副本.jpg

昌邑市文广新局领导走访慰问非遗传承人2019-01-23 来源: 大众网潍坊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非遗昌邑之龙池剪纸

昌邑之窗   时间:2018/3/9 23:44:59 


昌邑自古就有过年贴窗花的年俗传统。一进腊月门,各家都要到集上揭张红纸,剪几个吉祥喜庆的窗花帖在窗棂上,整个房间顿时就有了年味。

1_副本.jpg

龙池剪纸艺人王锡芝在向孩子们传授剪纸艺术

龙池民间剪纸艺人王锡芝老人自幼喜爱剪纸,尤擅鱼、虾、梅等题材创作,先后在全国发表和展出了如《放羊》、《新的里程》、《小老鼠上灯台》、《母爱》、《群虾飞跃》、《群虾图》等一千二百余件优秀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得大奖,部分作品还被送往国外展出。

2_副本.jpg

王锡芝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剪纸学会理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还被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百优“五老”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3_副本.jpg

昌邑龙池剪纸历史悠久,仅见于诸文字记载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龙池镇于2012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修建了主题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数据库等设施,剪纸艺术在龙池蔚然成风。

4_副本.jpg

  龙池小学得益于剪纸之乡的地利优势,开展剪纸课程,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5_副本.jpg

2011年4月和6月,龙池小学师生随王锡芝老人先后参加了“潍坊市第四届文展会”和“潍坊市第二届文化遗产社区行”展演会。

6_副本.jpg

2012年11月,学校被命名为“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习所”;2013年7月,学校被命名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7_副本.jpg

在王锡芝等一批民间艺人的关爱下,龙池剪纸艺术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这里必将盛开传统文化之花。龙池剪纸艺术正在从古村走向世界。



剪纸艺人 —— 王锡芝发表于 2016-1-5 18:17:22


72岁的王锡芝是一位剪纸巧手。他的名字,不只在当地,就是在全国剪纸艺术圈里,也是“响当当”,他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剪纸学会理事,近来又被授予昌邑市“首批优秀文化人才”称号。

13_副本.jpg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4_副本.jpg


6_副本.jpg


7_副本.jpg


8_副本.jpg


9_副本.jpg


10_副本.jpg


11_副本.jpg


12_副本.jpg





昌邑76岁剪纸大师自甘清贫 免费收徒只为传承

2012-08-03 08:04:21

14_副本.jpg

  潍坊新闻网2012年8月3日讯 王锡芝,一位生活在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的普通农民,而在他头上却有着许多耀眼的光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这位痴迷剪纸60余年的老人,已经将剪纸融入到生活中。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的剪纸手艺传承下去,为此,他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养接班人。7月29日,记者来到他家进行探访。

  农家院充满艺术气息

  7月29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王锡芝家中。记者看到,王锡芝的院子虽然空间不大,但是种满了蔬菜,只在中间留出一条小道供人行走。记者走在其中,就像置身于田间地头,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中,王锡芝的创作灵感应该也是源源不断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没什么收入,只能在院子里种些菜,减少一部分开支,好省下钱来买剪纸材料。记者看到,他住的房子非常旧,窗户还都是木质窗棂,屋门也是老旧的木门。

  记者进入屋里,闻到浓浓的墨香,更感觉到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王锡芝的家是典型的北方院落,有四间房屋,但用来剪纸的屋子就占去了两间。记者看到,王锡芝的剪纸作品无处不在,就连“工作室”小门仅有的一块玻璃上,也贴着他的剪纸作品,更不用说“工作室”中大幅小幅的作品了。在他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一套《梅兰竹菊》的剪纸作品,花叶剪功精细,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王锡芝给记者拿出了一幅他正在创作的剪纸作品《花好月圆》。记者看到,《花好月圆》的初稿已形成,一张白色宣纸上画着鸳鸯、荷花等象征吉祥的动、植物,几张红色纸张与宣纸装订在一起,就等开始剪了。王锡芝告诉记者,这个《花好月圆》的图案他足足画了3天,还要再用3天时间剪出来,因为这个剪纸不是对称剪,不仅使用剪刀,还要用刻刀,很麻烦。王锡芝说,不少结婚的新人向他索要一幅象征吉祥的作品,于是他利用几天的时间构思出鸳鸯荷花的意境。

  痴迷剪纸已有60余年

  现年76岁的王锡芝,不只是在昌邑,就是在全国剪纸艺术圈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剪纸学会理事。2010年4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艺界联合会、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1年1月还被授予百优“五老”志愿者荣誉称号。

  童年时,因受伯母高超的剪纸技艺吸引,王锡芝便开始尝试着拿起剪刀学习剪纸。白天干农活休息时,别人在抽烟唠嗑,王锡芝却拿出本子画草图。只要一有时间,他不是考虑题材就是构思画面。他还笑称,年轻时整天琢磨怎样构思更有意义的剪纸图案,有一次入了迷竟然担水走错了门,这事儿至今仍是乡亲们的趣谈。

  王锡芝的老伴孙穿英说,自己没什么文化,看到老伴在构图剪纸,她就非常羡慕,而且她觉得心里有意境、手上有功夫的老伴一直是个认真的人,不管是剪纸还是生活,都让她崇拜不已。以前,窗户还是纸质的时候,邻居们逢年过节都会到家里来索要窗花,老伴就剪很多象征吉祥的剪纸,等乡亲们一来,不等他们开口就赠送上。

  王锡芝告诉记者,自己对于剪纸的痴迷,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从十几岁开始剪纸到现在已经有60余年了。“原来的时候,没有电,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加班画图剪纸,点着煤油灯,经常被火燎了眉毛和头发。”王锡芝笑着对记者说,由于煤油灯比较昏暗,他必须靠在火头附近剪纸,有时候突然就觉得脸上一热,头发眉毛经常被烧,后来,他就带上帽子晚上剪纸,可是剪得入迷了,帽子也烧了几个。实在没办法,他就在头上扣一个瓷盆,这样既保护了头发,又能专心剪纸。

  剪纸是艺术更是生活

  谈及剪纸频频获奖的“秘诀”,王锡芝颇有心得。“剪技是一方面,还得有好的创意!动物、花草类作品,虽然不会过时,但单剪出来会缺乏生气。”王锡芝的剪纸糅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概括浑厚,和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我的作品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只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显得生动。”王锡芝告诉记者,这样剪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记录一个人的所感所想,而且还能记录时代的发展变迁。王锡芝平时还喜欢看报纸,他经常会把报纸上出现的新人新事及新事物当成自己的创作素材。2008年,他围绕奥运题材,采用多色剪纸艺术,精心制作了《奥运五福娃》。

  王锡芝一生热爱剪纸、痴迷剪纸,面对近年来民间剪纸日渐衰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为让这一手艺不失传,他曾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养接班人。

  乡亲们听说后,纷纷将孩子送到他那儿学艺,30多个孩子走进了王锡芝的剪纸课堂。每个星期天的上午,王锡芝都会准时向前来学习剪纸的孩子认真讲解、悉心传授。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孩子们现在拿起剪刀就能得心应手地剪出一花一草或一个小动物,刀法简洁,形象逼真,让王锡芝倍感欣慰。

  2006年,瓦城小学的校长与王锡芝联系,希望他能教小朋友们剪纸,并想举办一个剪纸兴趣班,更好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6年的时间,王锡芝一直替孩子们买剪刀和纸张,有的学生还专程跑到他家里单独请教。现在,瓦城小学的很多学生和老师,已经能独自剪出一些简单的剪纸作品,学校还举办了“剪纸月活动”,给他们辅导的王锡芝也非常高兴。王锡芝表示,有生之年他要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播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受民间艺术的感染,让剪纸这朵艺术奇葩传承下去,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义务收徒,传授技艺的他自己平常生活却很清苦,靠种几亩薄田的收入和儿子平时给的零花钱却大都被他用在买剪纸材料上,生活上粗茶淡饭的他一直有个心愿:“如今农村富了,很多农民都用上了手机、电动车、电脑,种地也已实现了现代化,不像过去那么累了,我想用剪纸将这些都表现出来。”王锡芝说,他这两年来一直在构思着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来反映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龙池剪纸俏人间

2009年3月25日 星期



龙池位于昌邑市的西北部,距城区十五公里。龙池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尚文习艺的民风民俗。龙池剪纸揉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凝重浑厚和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鲜明的地区特色。

  龙池剪纸技艺,也荣登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座。

  日前,踏着初春的暖风,记者来到了龙池镇瓦东村,拜访了现已73岁的王锡芝老人,听他讲述一些关于龙池剪纸的故事。  

  ●“巧手”王锡芝  

  王锡芝是一位剪纸巧手。他的名字,不只在当地,就是在全国剪纸艺术圈里,也是“响当当”有名。他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剪纸学会理事,还被授予昌邑市“首批优秀文化人才”称号……

  王锡芝的家是典型的北方农户,仅有的四间房屋,用来剪纸的工作室就占去了两间。当我们走进王锡芝的工作室,老人正在为自己的剪纸新作《鲤鱼跳龙门》精心修裁,虽然尚未完工,但鲤鱼身上细细的鳞纹和逼真的形象让人爱不释手。

  精湛的艺术造诣来源于他的勤奋好学。童年时,因受伯母高超的剪纸技艺吸引,王锡芝便开始尝试着学习剪纸。白天干农活休息时,别人在抽烟唠嗑,王锡芝却拿出本子画草图。只要有时间,他就考虑题材、构思画面。有一次入了迷,他担水竟走错了门,这事儿至今仍是乡亲们的趣谈。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是小有名气的他应邀带着作品到济南、北京等地参展时,遇见并得到了叶永新等国内美术界、剪纸界名家的指导。此后,他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全国剪纸大奖。  

  ●龙池剪纸历史悠久  

  谈到剪纸,谈到剪纸艺术,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俺龙池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老人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四百多年呢。”

  从昌邑市内挖掘搜集到的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剪纸作品,如“杂技人物”、“麒麟”、“四季花”等来看,均属清朝流传下来的剪纸花样。

  王锡芝老人说,解放前,年轻妇女的绣鞋上,儿童的衣帽上,新婚夫妇的枕头上,也都绣有各种花卉图案。这些花样,都是由剪纸艺人先用剪刀铰成纸样,然后绣到布、绸上。另外,贴在花灯、礼物、喜车上的剪纸图案,种类繁多。解放后,龙池剪纸更加活跃,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证明自己的介绍不假,老人边介绍,还一边找出了一些剪纸资料,历数昌邑剪纸的悠久历史———

  1956年,龙池成立了剪纸小组,成员有赵秉和、王锡芝、陈丕芝、陈光宗,以后又吸收了傅显朗和徐玉芳。

  1960年,山东省剪纸创作研究组成立,成员有昌邑文化馆陈光宗等人。

  1981年3月,山东省剪纸学会成立,召集全省主要剪纸作者在济南举行成立大会,陈光宗、王锡芝被吸收为会员。

  1984年,潍坊首届职工美展,“吉庆有余”剪纸门画(陈光宗作)获一等奖。同年“赶鸭”选去日本展览。1985年,陈光宗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

  1991年的潍坊国际风筝盛会上,出现了剪纸姑娘大型舞蹈精彩节目,中外来宾无不为之赞赏。  

  ●龙池剪纸精巧质朴  

  龙池剪纸可以说精巧质朴、刀纸讲究。

  王锡芝老人说,龙池民间剪纸集胶东剪纸秀美精巧、玲珑剔透和鲁西剪纸天真质朴、稚拙憨厚之特点于一身,具有表现形式丰富、装饰趣味浓厚、造型概括朴实等特点。剪刀是剪纸的主要工具,不过与普通使用的剪刀有所区别,剪纸用的剪刀剪尖要细长锋利,剪口松紧要调整适度。

  谈到剪纸的材料用纸,老人说,因创作的种类不同,用纸也是有选择的。比如剪窗花用纸,一般用各地产的毛边大红,或宣纸大红。这些纸质薄而柔韧没有浮光,显得浓郁。印刷色纸也较好用,如果色相不全,市面上买不到时,还可用宣纸自行染制。创作彩色剪纸,用色要全,各种色纸都要备制一些。染色剪纸要用上等宣纸,剪刻出白胎,再行点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颜色鲜艳,质量上乘,规格品种齐全的纸张材料不断出现,为剪纸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挖掘整理发扬光大  

  采访中,王锡芝老人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目前,由于缺少一个让民间剪纸艺人充分展示才能和交流的平台,众多民间剪纸艺人只局限在个人小圈子中,不注重交流、合作,缺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导致剪纸艺术市场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池剪纸艺术的发展。再加上传承人员中年轻剪纸艺人太少,出现后继乏人现象。好在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专门人员,及时对以龙池剪纸为主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并采取了建立昌邑民间艺术中心、成立民间艺术家协会、定期组织民间剪纸艺人切磋商讨剪纸艺术技巧、在多处中小学中设置手工民间艺术活动课程、在文化交易市场集中销售剪纸等保护措施。“去年,我也做出了一个决定,”老人说,“我决定面向社会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养接班人……”

  采访结束时,老人还道出了他的一个心愿:“如今农村富了,很多农民都用上了手机、电动车、电脑,我要把这些都用剪纸艺术表现出来。”王锡芝说,他这两年来一直构思一幅名为《赶集》的巨幅剪纸。将现在集市上各式各样的商品都融入到作品中,并将赶集人所驾驶的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及通讯工具也剪出来,他想通过剪纸版的现代“清明上河图”将这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变化表现出来。

  王锡芝向孩子们传授技艺

记者郭保礼特约记者张新建/文本报记者孟祥风/图


王锡芝的剪纸人生

潍坊新闻网 2008-11-21 09:04:00


图为王锡芝正在为孩子们传授技艺。

  潍坊新闻网2008年11月21日讯 在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72岁的王锡芝是一位剪纸巧手。他的名字,不只在当地,就是在全国剪纸艺术圈里,也是“响当当”,他是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剪纸学会理事,近来又被授予昌邑市“首批优秀文化人才”称号。

  王锡芝的家是典型的北方农户,仅有的四间房屋,用来剪纸的工作室就占去了两间。当我们走进王锡芝的工作室,老人正在为自己的剪纸新作《鲤鱼跳龙门》精心修裁,虽然尚未完工,但鲤鱼身上细细的鳞纹和逼真的形象让人爱不释手。

  精湛的艺术造诣来源于他的勤奋好学。童年时,因受伯母高超的剪纸技艺吸引,王锡芝便开始尝试着学习剪纸。白天干农活休息时,别人在抽烟唠嗑,王锡芝却拿出本子画草图。只要有时间,他就考虑题材、构思画面。有一次入了迷,他担水竟走错了门,这事儿至今仍是乡亲们的趣谈。

  1955年王锡之的剪纸作品《不要损坏树》在刊物《儿童时代》上发表,备受鼓舞的他,创作激情如开闸之水一发而不可收。为了提高剪纸水平,王锡芝到处拜访老艺人,后来他得到国内知名剪纸艺术家申沛农先生的指点。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是小有名气的他应邀带着作品到济南、北京等地参展时,遇见并得到了叶永新等国内美术界、剪纸界名家的指导。此后,他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剪纸大奖。

  王锡芝的剪纸揉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概括浑厚,和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王锡芝平时喜欢看报纸,他经常会把报纸上出现的新人、新事及新事物当成自己的创作素材。今年,他又围绕奥运题材,采用多色剪纸艺术,精心制作了作品《奥运五福娃》。

  生活上粗茶淡饭的他一直有个心愿,“如今农村富了,很多农民都用上了手机、电动车、电脑,我要把这些都表现出来。”王锡芝说,他这两年来一直构思一幅名为《赶集》的巨幅剪纸。将现在集市上各式各样的商品都融入到作品中,并将赶集人所驾驶的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及通讯工具也剪出来,他想通过剪纸版的现代“清明上河图”将这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变化表现出来。

  迈入古稀之年的他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72岁的他做出了面向社会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养接班人的决定。

记者孟祥风通讯员高江伟翟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