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2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风筝
从艺年限:33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奥祥风筝有限公司 经理
所属地区:寒亭区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947
郭洪利,男,生于1972年9月,潍坊风筝文化代表性人物、山东省和潍坊市两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潍坊奥祥风筝有限公司经理。
自幼喜爱风筝艺术,从事风筝艺术制作研究多年,擅长潍坊传统风筝的创作及制作,作品以造型逼真,颜色艳丽,起飞平稳而享有盛誉,其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获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和2011年上海世博会文化展示活动。
曾先后赴台湾、澳门、韩国、毛里求斯、英国、丹麦、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风筝放飞表演、艺术展览、中国传统风筝扎制表演、中国风筝文化艺术交流讲座等活动,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传统风筝、了解了中国文化,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好评,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得的赞誉。
潍坊奥祥风筝有限公司简介:风筝、kite、传统风筝、现代风筝、风筝礼品、风筝批发、潍坊最大的风筝生产厂家---潍坊奥祥风筝有限公司(原天祥风筝有限公司)做落在世界风筝都—潍坊,建于1992年,是从事风筝设计、生产、展览和风筝广告的专业企业,有自己专业的设计研发人员,设计生产各类风筝一百多种。产品在加工方法上集众家之长,且不断创新,从百米的巨龙,到几厘米的微型风筝均精选优质材料,手工扎制,每一个风筝都由我公司专业人员调试,放飞平稳高远,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目前公司已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奥祥”牌风筝。
公司的风筝多次在国际获得奖项,每年受到国际组织邀请,参加世界各地的风筝比赛和风筝教学表演,与一些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在丹麦、德国、马来西亚、毛里求斯,韩国等许多国家举办过大型中国风筝艺术展览。
2003年应丹麦女王的邀请,在丹麦十多个大中城市举办风筝展览,受到女王的好评。
2004年在马来西亚举办了第一届马六甲国际风筝节,受到马六甲首席部长的高度赞赏。
2007年中毛建交35周年,本公司与文化局共同在毛里求斯举办了放飞活动与风筝教学表演,深受毛里求斯政府与市民的好评。
2008年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现场扎制表演,鲜活生动的向世界各地朋友讲述中国文化之大美。
2009年应韩国群山市市长文东信得邀请,参加了第一届风筝放飞表演活动。
2009年,公司经理郭洪利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山东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活动中风筝小课堂跟游客互动,生动的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出潍坊风筝的艺术魅力。因此世博会“中国元素”特别颁发了荣誉证书。
2010年受文化厅的派遣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邀请到世界遗产庐家大屋,向世界友人展示潍坊风筝艺术技艺。
2010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经过组委会评选,公司经理郭洪利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代表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成为山东省三个获得金奖的项目之一。
2011年7月11日至16日,郭洪利代表非遗潍坊风筝技艺应邀参加了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率领山东省经济文化交流团在台湾举办的“孔子故里 好客山东”台湾行活动,活动中郭洪利展示风筝技艺引起台湾各界人士赞誉。
潍坊奥祥风筝有限公司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风筝文化艺术,推动中国风筝事业的发展为目的,以“推陈出新,质量至上,诚信做人”为经营理念,把我们最精美的风筝献给喜爱精美风筝的人。
2000年潍坊市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理事。
2002年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
2004年在第一届马六甲国际风筝节上,被评为国际放飞手与风筝专家。
2005年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2007年寒亭区人文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会员。
2009年寒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2月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10月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第五批省级非遗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2003年在丹麦举办的“亚洲艺术形象节”上获得的奖励。
2004年在第一届马六甲国际风筝节,被评为国际放飞手与风筝专家。
2006年参加毛里求斯文化交流风筝教学放飞表演活动中获得荣誉奖励。
2008年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获得荣誉奖励。
2010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郭洪利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代表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
2010年参与了上海世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获得荣誉奖项。
2010在澳门世界遗产庐家大屋展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获得荣誉奖励。
2012年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得优秀奖。
潍坊风筝文化代表性人物郭洪利正在现场制作风筝2016.8.13
潍坊风筝文化代表性人物郭洪利告诉齐鲁网记者,潍坊风筝是首次亮相海图会,他希望通过在海图会现场表演风筝制作技艺,让台湾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更多合作。
尺寸:30X2000CM 建议零售价:960.00元/件
齐鲁晚报社 2017-11-14 16:50:07
潍坊这个人厉害啦 到过30多个国家传播风筝文化
国外开风筝讲座,做文化交流,手把手教外国人制作风筝,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他就是寒亭人郭洪利。
46岁的郭洪利是潍坊风筝文化代表性人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自幼喜爱风筝艺术,从事风筝艺术制作研究多年,擅长潍坊传统风筝的创作及制作,作品以造型逼真,颜色艳丽,起飞平稳而享有盛誉,其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获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
14日,记者来到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寒亭二村,见到了46岁的郭洪利。农家小院里他把几个房间改成了风筝工作室,放置的都是他制作的风筝。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玩风筝,从18岁开始正式从事制作风筝,制作一只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绑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艺过程可概括为扎、糊、绘、放四部分,通常称作“风筝四艺”。
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国风筝艺术,这些年郭洪利经常到世界各地表演讲述风筝制作技艺,现场扎制,鲜活生动的向世界各地朋友讲述潍坊风筝和中国文化之美。
郭洪利告诉记者,他先后赴韩国、新西兰、毛里求斯、英国、丹麦、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风筝放飞表演、艺术展览、中国传统风筝扎制表演、中国风筝文化艺术交流讲座等活动,让世界人民了解传统风筝、了解中国文化,不断传播风筝文化。
“让我感动的是,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国外的孩子对扎制风筝非常感兴趣,前段时间我去非洲的几个国家,我教给他们风筝制作的技巧。他们画上自己喜爱的图案,老鹰、燕子、花朵……一只只各式各样的风筝纷纷飞上了天空,孩子们兴奋地在草地上欢笑、奔跑。当我将巨型的龙头蜈蚣风筝放飞在空中时,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呼,他们说,看,中国龙!好厉害,这么长的风筝也能上天!现场气氛特别好,我作为中国人,特别高兴。”郭洪利说,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而且外国友人对风筝很感兴趣,学习风筝制作的热情很高涨,这让他对潍坊风筝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制作风筝步步都是技术活儿。像这样,做一个龙须就要打磨半天的时间。”郭洪利给记者展示他制作的龙头风筝说,竹条烘烤定型以后,还要进行修改,通过砂布打磨,做到该粗的地方粗,该细的地方细。这样扎制起来的风筝才能保证更好地放飞,并且在大风时不容易折断。
在国外小有名气的他,吸引了两名法国人拜郭洪利为师,其中一位在法国是艺术家,他们专程前来学习风筝文化和扎制技艺。郭洪利一边教他们风筝制作,一边介绍风筝的发展历程。“通过一上午的学习,他们的扎制手法变得熟练起来,创作人、大、天、昊串式风筝和金鱼风筝。” 郭洪利告诉记者,他没想到会有外国友人登门学习风筝,想到这或许和自己在国外做的交流和讲座有关,他表示,以后会继续走出国门传播风筝文化。
潍坊“龙头蜈蚣”风筝制作技艺获得我国非遗金奖
2010-10-21 来源:潍坊新闻网
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的“龙头蜈蚣”。
潍坊传媒网讯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经过组委会评选,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成为山东省三个获得金奖的项目之一。10月20日上午,记者采访市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风筝艺人郭洪利了解到,制作风筝绝对是个技术活儿,做风筝做了20年的他都不能保证一些高难度造型能一次成功。
非遗博览会:风筝制作技艺获金奖
以“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济南举行,全国共有6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展。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徐辉表示,我市展区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排组织、市艺术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心布展,共展出了13个具有潍坊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终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潍坊嵌银髹(音xiū)漆获得银奖。潍坊风筝制作技艺成为山东省三个获得金奖的项目之一。
本届博览会上展出的“龙头蜈蚣”是由市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风筝艺人郭洪利制作的。
徐辉表示,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制作技艺全国领先。其中,“龙头蜈蚣”属于纯手工制作,做工精细,不论是神态还是形态都比较好,能够代表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因此以它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算得上实至名归。
风筝艺人郭洪利向记者展示“龙头”骨架。
工艺复杂:制作风筝步步都是技术活
20日,记者来到寒亭区寒亭街道寒亭二村,见到了39岁的郭洪利。他告诉记者,制作一只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绑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艺过程可概括为扎、糊、绘、放四部分,通常称作“风筝四艺”。
郭洪利说,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的“龙头蜈蚣”长约40米,裱糊时用的是绢,纯手工制作。
他拿出一个“龙头”骨架告诉记者,这个骨架曾带去参展,因为评奖时评委不仅要看成型的作品,还要看骨架,了解是如何扎制的。
“乍一看,这个骨架就是用竹条扎制成的,似乎挺简单,其实不然。”郭洪利说,竹条烘烤定型以后,还要进行修改,通过砂布打磨,做到该粗的地方粗,该细的地方细。这样扎制起来的风筝才能保证更好地放飞,并且在大风时不容易折断。
郭洪利表示,制作“龙头蜈蚣”最关键的环节便是制作“龙头”骨架后边的圆圈。它的作用就像盖房子打的地基一样,如果不圆,那么整个“龙头”就会受影响。他说:“把竹条烘烤成圆圈这步非常考验技术,初学者一般得花一到两个月才能学会,做圆还需要进一步练习。悟性不好的人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圆。”
虽然圆圈做起来比较难,但是与制作眉毛等细节性的东西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总之,制作风筝步步都是技术活儿。
尴尬现状:成本偏高销售不好传承难
郭洪利告诉记者,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潍坊展区悬挂的4个“龙头蜈蚣”风筝是4个人赶制了半个月才完成的,每一条的价值至少要5000元。“就是小一点的也要1000元。然而,一般人不会舍得花这么多钱买个风筝。”郭洪利说因为传统扎制工艺复杂,耗时耗力,导致纯手工风筝的成本偏高,销售不好。
郭洪利说,制作传统潍坊风筝时,手工艺人一般没有图纸,全凭印象和经验来制作,因此要熟练掌握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有人认为根本就没有“出徒”一说。郭洪利说自己从19岁便开始学做风筝,至今已有20年,现在也不能保证高难度造型能一次成功。
“像‘龙’的眉毛这种地方,本来竹片就薄,拐弯又急,在烘烤的时候很容易就烧糊了。”郭洪利说年轻人大多不愿意花这么长时间从事不怎么赚钱的工作,因此要把手艺传承下去困难不小。(潍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