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魏耀琳
    

基本信息

魏耀琳

性别:男

年龄:70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柳疃丝绸技艺

从艺年限:50年

单位及职务: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所属地区:昌邑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8948

个人简介

魏耀琳,男,1954年4月出生,籍贯昌邑市龙池镇龙北村,现为山东省非遗“柳疃丝绸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昌邑市华裕丝绸有责任公司董事长。他1974年,20岁的就进了丝绸工厂,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岗位,熟悉了丝绸制作的各种工艺。

2014年6月他作为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疃丝绸技艺传习所,希望通过教学,让更多的年轻人掌握传统技术。传习所配有扔梭木机、络机、摇穗机、牵机、刷机等全套生产设备,可进行传统手工柳疃丝绸从配丝、药丝、漂丝、络丝、牵机、刷机、作穗、织造全过程的教学。传习所的建立,为柳疃丝绸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柳疃丝绸找到了传播的载体。

魏耀琳他在自己的柳疃镇的建设的一个小型丝绸博物馆,即昌邑丝绸陈列室,从琳琅满目的丝绸制品中,依然能感受到柳疃丝绸的光辉岁月,述说着柳疃丝绸的前世今生。展馆里,几台老式织机显得格外耀眼,这都是魏耀琳到柳疃的村里收集的散落在民间的“古董”。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柳疃丝绸的辉煌历史,让后来人永远铭记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

这些年,为抢救日渐失传的古老技艺,他不停地忙碌奔波着。虽然来路还有很多艰难,但作为第八代传承人,魏耀琳始终心怀梦想: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承载着中国传统丝绸文化的柳疃丝绸,延续至今实属不易。他希望更多的人珍爱咱们自己的丝绸和丝绸文化,给它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传统的遗产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与生机。


柳疃丝绸是指茧绸,即柞绸,又称山东绸或鲁绸。清朝嘉庆年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柳疃一带的人开始到东山(山东栖霞桃村一带)贩柞绸、纩丝和织绸。柳疃从东山进柞茧后,逐步发明了柞茧的纩丝。柳疃人于道光年间发明木制脚踏纩车,柳疃丝绸正式问世,在不断的传承中,柞蚕缫丝技艺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泡丝、药丝、撴丝、撂籰子(倒丝)、牵机、刷机、撞轴、缯机、织机、漂炼、晾绸、平绸。柳疃丝绸织工细密,色泽光亮,手感舒适,经磨耐用、冬暖夏凉。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柳疃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柳疃丝绸以其手感密糯、飘逸高雅的独特风格,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拓了南洋诸国丝绸市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在中国以及世界茧绸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山东省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昌邑市丝织一厂改而成的大型民营企业,座落在渤海莱州湾畔、驰名中外的丝绸之乡――柳疃镇。公司占地面积69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面积23000平方米,拥有员工780人,丝织主机328台套,其中引进意大利产SM-93、天马-11、P1001ES剑杆织机64台、瑞士配套附机20台。


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魏耀琳

魏耀琳,1954年4月出生,籍贯昌邑市龙池镇龙北村,现任昌邑市华裕丝绸有责任公司董事长。是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魏耀琳一直致力于柳疃丝绸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2018年以来,充分挖掘当地传统丝绸文化,在带领企业搞好生产的同时,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聘请当地丝绸老艺人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全年组织培训8次,培训人员30多人次。并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传习中心的建设,建设了产品展览室、大师工作室、游客休息室和购物中心等为一体的华峪茧绸文化博物馆,一年来共接待国外客户、省、市级领导三十多次,接待参观游客3万余人,向他们充分展示传统柳疃丝绸的魅力。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也被评为山东省县级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县级示范点。柳疃丝绸技艺成为第一批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单位。

2018年5月26日昌邑市成立了潍坊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魏耀琳同志担任会长,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他带领协会会员共同努力,昌邑市非遗保护工作硕果累累。举办了“走昌邑·访非遗”非遗摄影大赛、首届蒲苇草编技艺大赛、“久远的记忆与传承”-昌城民俗大拜年系列民俗展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剪纸精品展等活动;组织部分非遗项目参加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千年潍水·手艺之都”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保护成果展示月活动、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潍坊分会场、第二届潍坊(东上虞)红炉文化节等。2019.6

荣誉证书

2008年6月潍坊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6月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26日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首届会长。

2019年6月6日荣获2018年度山东省十大模范传承人。

个人图片

1.jpg

2.jpg




主要作品

image.png

柳疃传统织绸工艺—疙瘩绸


媒体报道

【文旅昌邑】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魏耀琳获推荐2018“全省十大模范传承人”

 

昌邑市文化局  2019-05-29 11:18


为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前期,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部署了“2018年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申报工作。各地共推荐亮点工作37个,模范传承人34个。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确定了2018年全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推荐名单。其中,我市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魏耀琳入选2018年度“全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

1357bebd70c840bba7a36d15190abf03.jpeg

1.jpg

魏耀琳,1954年4月出生,籍贯昌邑市龙池镇龙北村,现任昌邑市华裕丝绸有责任公司董事长。是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jpg

3.jpg

4.jpg

多年来,魏耀琳一直致力于柳疃丝绸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2018年以来,充分挖掘当地传统丝绸文化,在带领企业搞好生产的同时,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聘请当地丝绸老艺人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全年组织培训8次,培训人员30多人次。并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传习中心的建设,建设了产品展览室、大师工作室、游客休息室和购物中心等为一体的华峪茧绸文化博物馆,一年来共接待国外客户、省、市级领导三十多次,接待参观游客3万余人,向他们充分展示传统柳疃丝绸的魅力。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也被评为山东省县级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县级示范点。柳疃丝绸技艺成为第一批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单位。

5.jpg

6.jpg

7.jpg

2018年5月26日昌邑市成立了潍坊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魏耀琳同志担任会长,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他带领协会会员共同努力,昌邑市非遗保护工作硕果累累。举办了“走昌邑·访非遗”非遗摄影大赛、首届蒲苇草编技艺大赛、“久远的记忆与传承”-昌城民俗大拜年系列民俗展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剪纸精品展等活动;组织部分非遗项目参加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千年潍水·手艺之都”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保护成果展示月活动、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潍坊分会场、第二届潍坊(东上虞)红炉文化节等。



丝绸陈列室再现柳疃丝绸成就

时间: 出处:潍坊晚报 作者:王洪磊 张伟丽

上午,在新建的“丝绸陈列室”里,几位纺织工人正在观赏一架老式织机。

该丝绸陈列室由柳疃镇华裕丝绸有限公司建成,在这个15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出了自清代至今200多年来,柳疃丝绸的生产设备、成品以及各类图片近千种,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柳疃丝绸的辉煌成就。

柳疃“丝绸之乡”美名古已有之,“柳绸”的特点是配丝合理,织工细密;手感密糯,珠光宝泽;软薄轻柔,飘逸典雅。据了解,目前,柳疃镇丝绸产品已有200多个品种,500多个花色,其中,华裕公司生产的“雅风”牌真丝面料荣获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返回首页

柳疃丝绸(民间手工技艺类非遗)

2015-05-21 10:02

  核心提示:柳疃丝绸是指茧绸,即柞绸,又称山东绸或鲁绸。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织造工艺。历史上,人们把这里生产的丝绸称之为“柳绸”。


  s2015052104


柳疃丝绸是指茧绸,即柞绸,又称山东绸或鲁绸。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织造工艺。历史上,人们把这里生产的丝绸称之为“柳绸”。柳疃丝绸在一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光辉历程中,留下了“织造府绸”、“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数座里程碑。2006年底,昌邑柳疃丝绸工艺已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魏耀琳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成立了柳疃丝绸制作技艺传习所。

  中文名:柳疃丝绸工艺

  所属地区:山东·潍坊·昌邑市

  遗产编号:Ⅷ-12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保护单位:昌邑市华裕丝绸

  柳疃丝绸工艺的产生

  传统的柳疃丝绸,与中国的家蚕绸不同,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蚕茧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山东东部山区自古以来盛产野蚕,但从汉代到明代,仅仅是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反映国家太平的祥瑞而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明代末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茧的价值逐步被发现,茧绸的织造由之出现。明万历年间的《莱州府志》的货物类就有了“山茧绸”的记载。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山茧绸的发展和传播异常的缓慢。近代栖霞人孙钟澶《山茧辑略》载:“山茧之用,自汉至明,谓之祥瑞,终未能畅行,降至清初,文明日启,齐东一带,乡间有以此制线代布者。”就是对这一史实的真实描述。

  昌邑的柳疃居于胶潍平原,濒临渤海,并不出产山茧,那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茧绸的生产中心呢?这在《山蚕辑略》中同样能找到答案!“……我栖自嘉庆初年以纺车纺线而盛行焉。至十七年大凶,乡人或纺线,或织绸,以易有无,而赖以生活者益众。其线名曰山线,织出之绸有二种,其次者曰小绸,亦曰黑绸。高者曰大绸亦曰白绸。山西昌邑俱到桃村安庄收买小绸,至张家口、西口兑换羊皮、口蘑等,否则或贩卖于乌兰查布盟。大绸销行南地并北京。”可见昌邑柳疃丝绸的传来与当时昌邑柳疃籍的商人在胶东贩卖丝绸有关,因为丰厚的商业利益,昌邑柳疃一带的商人由异地坐庄,逐步开始了本地织造。

s2015052105

  柳疃丝绸工艺的发展

  柳疃丝绸的原料最初来源于胶东半岛的牟平、海阳、栖霞、莱阳和鲁中南山区的日照、诸城、莒县、沂水等地山区,后来辽东半岛的柞茧也源源运来。清朝道光年间,柳疃的丝织业日益兴盛,用茧绸品种逐渐增多,质量不断改进。当时织出的名牌产品就有南山府绸、明丝绸、老宽绸二十码、五十码、大黄绸、小黄绸、一六绸等,这些品种用料精良,配丝合理,美观大方,朴实耐用,深受商人和用户欢迎。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又进一步完善工艺,漂炼压光后,使柳疃丝绸外观美丽,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在此同时,织造业主还利用染布工艺,开始了丝绸的印染。

  1845年,瓦城的赵连运首先来柳疃开设了“福盛店”茧庄(复兴店前身)。龙池的齐恩明也开设了“广盛店”。时隔不久“双盛合”、“公聚栈”、“合盛栈”等十几处丝绸商号相继开设营业。继此柳疃丝绸商号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这些丝绸商号将购进的原料,发放四乡农户,有缫有织,再根据加工工日费用和产品质量优劣等级,于月底或季末结算帐目。这样农户可做无本的家庭手工业,以补农业不足。而商号也不用上缫丝和织绸设备即成为丝绸产品的厂家。逐步确立了一个社会加工、工贸相联的生产形式。建立起了一个丝店、机户和机匠三位一体的生产体系。机匠受雇于机户,出卖劳动力,机户则根据丝店的来料和要求,加工出需要的丝绸产品,而拥有较大资本的丝店,则用放料取货,以货出售的方式,从事商业经营。这种产销相联的经营方式对柳疃丝绸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清末民初,柳疃柞丝绸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以柳疃为中心的数百个村庄,几乎家家织机声,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机房)。这时胶济铁路修起,内陆与沿海诸港口的沟通,使胶鲁接壤腹地的柳疃成了一个繁荣商埠,各地的商人云集而来。清代王元廷《野蚕录》对当时柳疃的繁荣有着详细的记述:“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陛,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可见当时柳疃已经成为衔接我省各地经济的枢纽之地。

  1902年,清政府为便于丝绸交易、货币汇兑、信函交流,在柳疃领先设立了邮政局。邮政局的设立,使柳疃的白银交易更趋活跃,成了昌邑县金融活动中心。《野蚕录》记载:“其银价比邻境恒低一二百文,邻境之购银者,无不唯柳疃之是趋,以区区一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者可知矣。”

  民国时期,柳疃镇已成为山东山茧绸的主要生产基地。1916年,柳疃商务会在街北小龙河上,树有“万善同归”石碑,仅碑阴所刻捐款的商号、炼房、店铺就有140余家,足见当时柳疃丝业的发达和商贸的兴旺。1933年版《现代中国实业志》载:“山东主要产绸产地,为昌邑、栖霞、牟平等县,均共有织机六七千架,每年织茧绸一百余万匹,全省总产量约达一百五十余万匹,约占全国茧绸总产量百分之八十。“另,民国二十一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资料汇编》载:“(昌邑)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期,约有一万余架,工作人员数达十万左右,出品约六十万匹,总值约四百万元。”可见昌邑所产又占此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六十还要多。此时期,柳疃丝绸畅销本省,也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远销亚欧诸国。一些当年在异国背绸包袱的华侨说:“在国外向家乡写信,地址只写中国柳疃即能邮寄到家。”

  1914年,《胶州湾》(日、田原天南著)载:“柞丝绸是山东著名的物产……柞丝绸的主要产地,是莱州府下的昌邑柳疃(潍县东北40公里),柞丝绸的原料,粗品使用辽东半岛的安东、宽甸、凤凰城、岫岩、怀仁等县的柞蚕丝,精品使用山东省内胶东和鲁中南的柞蚕丝,其价低廉,富于持久力……。昌邑下的柞丝绸年交易额约一千万两。出口方面从前主要是印度,其后是澳大利亚、新西兰。销欧洲大陆法国最早。近来英国、美国也需。日本就不待说了。其用途作为服装面料,现在飞艇、汽车也开始应用。近来法国、意大利又进口山东的柞丝原料,用其织绸,名曰“里昂山东绸”和“意大利山东绸”,来贩卖销售,但其价格低廉方面无法和山东绸比。”通过日人的这段叙述,可见柳疃绸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声誉。

  柳疃丝绸工艺的衰落

  大约从1916年起,柳疃的绸业开始出现衰退,《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称其原因有五:“一是外国人造丝涌入,日本人造丝避关偷运我省沾化、利津、羊口、下营,再销往内地。二是俄国闭关拒绝外货输入,我即失去洋国外市场。三是受南洋各岛日英属地复行重税,暗示抵制。我销货市场顿形疲滞。四是辽宁柞茧原料被日攫取,失去柞茧原料基地。五是织绸技术不改良,再加施浆过多,质量下降。”

  柳疃柞丝绸向为出口大宗,当地乡民赖以织绸手艺生活者不下数万人。为使丝绸销路“东山再起”,昌邑柳疃以及周边双台、龙池、南逄一带的行商,背起绸包,远赴南洋等地推销丝绸。往返跋涉,带回国外市场信息,同丝绸商号和织户共同研讨改进丝绸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官方也引起了重视,首先准予免税。故虽在残喘危机着急际,仍可支持生产。1920年“东海关税务司以昌邑茧绸销路日滞,曾呈准农财两部,通令各海关,昌邑茧绸凡出口者一律免税”(1929年6月《山东工商极》第一期)。至1924年,又经东海关呈请批准,“前项茧绸运往本国在内地销售者亦一律免税”(同上)。延至1926年“张宗昌督鲁,创设货物税局,复经工商等据情呈请奉令核准援案免税,故当次时代民众虽呻吟于军阀铁蹄”蹂躏之下,而柳疃丝绸业“犹能延兹生命”。“且此项茧绸在昌境并非有工厂制造,其从事工作者多系一般贫民老妇幼女之家庭工艺,念保护民生,奖励特种工业,国府已有专条,为此恳请转呈政府准予援照成案,豁免昌邑茧绸统税”(上为原载1929年10月《山东工商报》公牍7-8页,陈鸾《呈山东省府》)。1933年,美国举行“芝加哥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美国总统胡佛宣言邀请世界各国出品参加。柳疃绸参加展出,并获殊荣。但衰败之势,难以挽回。

  这一时期的品种主要有 : 34宽单丝绸、25宽单丝绸、215宽双丝绸、32宽单丝绸、12宽双丝绸、15宽双丝绸、16宽单丝绸、16宽双丝绸、195宽单丝绸、195宽豆纹花绸、土大绸和捻线绸等。

  柳疃丝绸的织造工艺

  茧绸的织绸机具与工艺与传统家蚕绸的机具基本相同,纺织机具分主机和附机。主机:历史上用脚蹬手扔小木机,也叫扔梭木织机。主要部件:机楼子、黄瓜、压轴、盛筐、蚂蚱腿、倒桩、将军轴、元宝轴、座板、机身、盛匙子、小压刀、幅张、脚踏板、机耳子、比廷、梭等。用这种机织绸,一般5-6天可织50码老宽绸一匹,快者4天一匹。扔梭木织机一直沿用至1957年。

  附机:人力织绸,附机简陋。可分 子、撑撑、牵床、拧穗车、打毂辘车等部分。络子,过去一直是人工手摇撑撑车进行绾丝,几百年来无改进。

  工序:人力织绸,主要经过配丝、药丝、漂丝、络丝、牵机、刷机、作穗、织造等工序。配丝,把丝线进行调配顺色,使丝粗细和色泽大体一致。药丝和漂丝,把调配好的丝放在药缸中浸泡,再拧净晒干,缕好。络丝,把丝轱辘在撑撑上,再均匀地摇在子上。牵机,按经的总头数把丝牵在一起,到一定长度再拾绞。刷机,给牵好的经线上浆。作穗,把纬丝拧成穗子或打成栌梏。上述完毕,即可上机,经纬交织成绸。织绸要把好三关:一绞口(开绞),二水口(穗子的干湿度),三饭口(松紧)。几百年来,柳疃织绸的经验:“不织稀,不织欠,不织底漏和反线”“大成色,好边道,底漏差梭也不要”。

  从发展、兴盛到衰落,柳疃丝绸经历了约200余年的风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传统的柳疃丝绸重新获得了新生,延续至今,仍旧焕发着熠熠的光彩。



魏耀琳:新“丝绸之路”上的求索

2013年06月21日

本报记者 侯江宏 赵欣波

“我们每年为LV提供数万米的丝绸,与阿玛尼、burberry等国际高端品牌也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在“丝绸之乡”昌邑市柳疃镇,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魏耀琳向记者介绍着昌邑丝绸的新发展。这些年,为抢救日渐失传的古老技艺,他不停地忙碌奔波着。

积极传播

只为一份文化自豪

柳疃曾经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国内外的丝绸商纷纷慕名而来。斗转星移,繁华落尽,如今的柳疃丝绸似乎已经褪去了昔日的辉煌。柳疃丝绸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难以改变被机械化、市场化的洪流淹没的命运。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耀琳为此奔走疾呼:“市场没有需求,年轻人没有兴趣,我真的害怕若干年后手工丝绸技艺失传了。”为了传播这一技艺,他不断积极努力着。

置身于柳疃镇的昌邑丝绸陈列室,从琳琅满目的丝绸制品中,依然能感受到柳疃丝绸的光辉岁月。在陈列室里,魏耀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这里的一切。这个陈列室俨然是魏耀琳建设的一个小型丝绸博物馆,述说着柳疃丝绸的前世今生。展馆里,几台老式织机显得格外耀眼,这都是魏耀琳到柳疃的村里收集的散落在民间的“古董”。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柳疃丝绸的辉煌历史,让后来人永远铭记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

魏耀琳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疃丝绸技艺传习所,希望通过教学,让更多的年轻人掌握传统技术。传习所配有扔梭木机、络机、摇穗机、牵机、刷机等全套生产设备,可进行传统手工柳疃丝绸从配丝、药丝、漂丝、络丝、牵机、刷机、作穗、织造全过程的教学。传习所的建立,为柳疃丝绸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柳疃丝绸找到了传播的载体。

紧随时尚

实现生产式传承

魏耀琳的“文化遗产大抢救”源于他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74年,20岁的魏耀琳就进了丝绸工厂,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岗位,熟悉了丝绸制作的各种工艺。

现如今,为了更好地在生产中传承,在产业里发展,他们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清一色的现代化织机,伴随着轰鸣的织机声,质地柔滑的丝绸慢慢织就而成。魏耀琳说,他们在继承传统昌邑丝绸文化及工艺的同时,又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产品种类花色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多元化,赋予柳疃丝绸新的生命力。

虽然来路还有很多艰难,但作为第八代传承人,魏耀琳始终心怀梦想: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承载着中国传统丝绸文化的柳疃丝绸,延续至今实属不易。他希望更多的人珍爱咱们自己的丝绸和丝绸文化,给它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传统的遗产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与生机。

人民网

柳疃丝绸,何日君再来?

2011年10月10日14:08  来源:《齐鲁晚报》

柳疃丝绸,何日君再来?

P201110101409182619426437_看图王.jpgP201110101409182619426437_看图王(1).jpg

 昌邑有个镇,镇名为柳疃。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拓南洋诸国丝绸市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柳疃镇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而如今,柳疃镇如茧绸般流光溢彩的年代已成明日黄花。桑田变广厦,织机落尘埃,神秘的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离去也成了黄土,那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在。

2006年底,柳疃丝绸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个却仍然挽不住历史留下的落寞。古老的技艺精致而脆弱,柳疃子弟倔强的传承仍抵不住商业大潮汹汹而来。

人没了,都没了

初夏的昌邑柳疃镇,四周都是安静的农田,经过几日雨水,清净明朗。红的瓦白的墙隐藏在高高矮矮的树影里,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小镇。

看不出曾经的这里,车水马龙,行商坐贾,丝绸上泛着的是商业繁华的光彩夺目。唧唧复唧唧,家家当户织。

其时是5月11日,记者赶到昌邑柳疃南玉黄庙。还没正式打听,只是开口一问,村民就无不摇摇头。“来晚了,初六刚刚去世,今天出殡……”

记者要找的,是一位名叫齐象臣的老人。柳疃丝绸工艺截至目前为止,仅剩为数不多的还在织绸的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也已经不在。传统工艺和织机,都逐渐成了尘埃。“家中的‘笨机’都卖了。”

传统的柳疃丝绸工艺用的机器,都是纯木手工打造的,因为完全靠手工,被当地人称为“笨机”。丝绸的织机主要部件有机楼子、压轴、盛框、蚂蚱腿、倒桩、将军轴、元宝轴、座板、脚蹬板、梭等近20种零部件。而蚕丝要在织机上织成成品丝绸,需要经过浆丝、络丝、拧穗子、刷机、缯机、牵机、织机、漂炼、平绸等十几道工序,要比现今的机器生产繁琐很多。

这些就是传统的柳疃丝绸织造工艺。“用这种织布机织丝绸,正常人一天能织10米丝绸,干活快的一天最多也就能织20米。”

而在南玉、北玉、西玉,当年三处柳疃织绸集中地,有“笨机”的人家基本上没有了。村中能叫的上名来的老艺人也越来越少。柳疃派出所的寇玉奎掰着指头数:“南玉的齐象臣没有了,齐文忠也没有了,好多老人年纪都大了,说不准哪天就都没了。”

下辈子,再不做织工

西玉村。

刘祥国今年79岁了,当年他和同村的姜树国、寇树明一起到烟台丝织厂工作时,才只有15岁。“那个时候我年纪最小,学东西却是最快,但是体力跟不上。”刘祥国在自家的小院里,弯着背,挪动着脚,拎着一个烧水壶去盛水。水壶并不重,可是长年上织机工作,现在他的腰已经直不起来,手伸不直,膝盖经常疼。

“干了一辈子的织工,下辈子再也不干这个了。”刘祥国说。

然而这些技术,曾是他们一辈子赖以生存并引以为傲的资本。

年近八旬的刘祥国,双手依旧活络,轻而易举就能将大拇指反扳过来靠住手臂。这就是当年练就技艺的影子。刘国祥记得,初学艺时,每天要花四个多小时甩手腕,练习“丢梭”的动作,练到浑身发汗,手腕酸麻为止。练习打结时,必须长时间弓着身子,站在织机前。为了让他不轻易抬起身,师傅用一根绳子从他后颈绕过,再将绳子的两头拴住他的脚板。天长日久,刘祥国的手腕关节比常人粗大,骨节突出。腰板因为长期半弓有些僵硬,晚上睡觉,有时连身都不能翻。

在烟台工作了几年,全国解放,昌邑丝绸逐渐发展起来了,刘祥国、姜树国等人回到昌邑。

“我们可是当年是第一批有技术的织丝工人,有技术。”85岁的姜树国骄傲地强调“技术”两个字。

他把爬满茧子的手伸了过来,“你看,这些茧子,你看,我的手,伸都伸不直,都是拿梭子拿的。”“从20岁开始就干‘笨机’,一天的时间都坐在织机旁,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一动不动地坐着,踩踏板,扔梭子,一直这样干。”

可是如今,村外就是麦田,绿油油的,只是不见当年的织机和桑树。

刘国祥说,下辈子再不要做织工。

然而已经不用下辈子了,只在今生今世,当年的机杼声声就都已经没了。

桑田何处

柳疃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魏耀琳也是干了大半辈子丝织:17岁高中毕业就进了丝绸厂,当时还是临时工,从最初级的学徒工、挡车工一点一点干起,到维修工,一线干了20年,再到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厂长。

1956年昌邑丝绸厂建厂,和众多老字号一样,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艰辛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的磨砺使得华裕丝绸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0年代,柳疃各处家家有织机。魏耀琳的老家建了纺织厂。建厂时全是木质的机器,4台机器一个人。1995年,是昌邑丝绸效益最好的时候。1997年,昌邑丝绸厂一个长分为一厂、二厂两个厂。2000年,企业改制之后,魏耀琳成一厂厂长。2002年,成为现在的华裕丝绸厂董事长。

那个时候昌邑丝绸还是鼎盛时代,整个山东省有22家丝绸厂,产品出口东南亚、欧美、意大利等国家,昌邑丝绸厂都有一千多员工。客商为了拿到货,天天在厂外排队等着要货。胚绸一年产量360多万米。

但如今,整个昌邑做丝绸的就只有华裕和华信两家丝绸厂了。魏耀琳叹口气说,现在丝绸产业越来越难做,举步维艰,产品主要出口,国内消费不高,整个山东省还有5家制丝企业,昌邑两家,淄博两家,威海一家。

这两年时间,本地找桑叶最困难,现在昌邑地区基本城市化了,当年的桑田鱼塘早已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而且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高,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在家养蚕种桑,费时费力费工夫,只有宋庄等地有零星种植。

丝绸相关企业纷纷破产。本地的一家缫丝厂去年刚刚倒闭,曾经辉煌一时的丝绸印染厂,现在也不做丝绸印染的生意,而是改做棉纺织印染。

“蚕茧原料价格是最大的门槛。”魏耀琳说,2008年的时候每吨价格为20万左右,今年上半年达到42万元一吨,价格达到历史之最。而且织造费偏低,各种费用加起来,刚好持平。“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是最困难的,现在能挺过来不容易,可是挺过来了,就意味着企业的基础是很雄厚的。”

“厂里有500多口子人,老祖宗留下的产业不能败在自己手里。”魏耀琳重重地说。

传下去,传给谁

“老工艺何去何从,我也不知道答案。”魏耀琳有些困惑,关涉传承,这个担子着实太重。现在老的柳疃制丝工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而且也没有市场。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和一个企业的力量,难以改变整个丝绸行业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人结婚,会用丝绸被面作礼,但90年代以后,人们都用被套了。再加上丝绸纹样落后、产品缺乏创新和体制上的原因,丝绸开始逐步从国人眼中退出。

与丝绸相伴大半生的姜树国无限落寞,他常念叨:“咱们的好东西就这么丢了?”

记者在柳疃采访时了解到,在2008年、2009年,柳疃镇曾经组织了两次丝绸文化节,但最后却变成了客商和商家的晚会。

当地文化站张永卿无奈地说,柳疃制丝工艺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对本地制丝的发展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到如今都没有一个详细的保护方案,而年轻一代中又无人学习,如何传承的确是个难题。

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现在,有这么一群“丝绸人”,在用自己的心智,为这个曾经辉煌的产业鼓舞,用实际行动为丝绸产业的发展努力。

术业有专攻。柳疃丝绸的专业老字号,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时时刻刻不忘保持住良好的传统,无论是产品的生产、经营还是工艺的沿袭,魏耀琳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以传承丝绸为己任”的目标。

魏耀琳总觉得,丝绸不仅仅是产品,穿越千年的精神含量,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文化产品。如果说中国只有一种文化产品是影响了世界、影响了历史,那就是丝绸。一座城市,随着历史变迁,有些传统产业沦落,是正常的,但是有些是万万不可轻视,万万不可丢弃的。一旦丢弃,损失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而是综合的文化,是城市形象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是对立的,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很多丝绸人正在努力加大研究力度、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借鉴、利用多种学科和多种行业的高新技术成果推动丝绸行业科技进步与发展。

魏耀琳说,中国作为“丝绸大国”、“丝绸之都”,有着上千年的丝绸文化历史,而在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尚需花很大的力气去唤醒民众“消费丝绸”的观念,这对于“丝绸大国”而言,多少有些无奈。而在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美等国家,他们对丝绸的热爱超乎我们的想象。

2010年,著名服装品牌阿玛尼的新款服装采用的新材料就是出自华裕丝绸的新品种丝棉。这多少,让魏耀琳感到了一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