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6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柳疃丝绸技艺
从艺年限:41年
单位及职务: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山东柳疃棉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所属地区:昌邑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3182
韩良忠,男,1963年10生,昌邑市柳疃镇人,中共党员,现任昌邑市政协常委、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柳疃棉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企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个体私营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示范企业、潍坊市民营百强企业、省级文明诚信民营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潍坊市银行信用最佳企业、昌邑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台属企业家、潍坊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昌邑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潍坊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他在十年间,艰辛创业的道路上,给家乡带来的促进与发展是飞跃的,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就是他的这股子的山东男人的执着劲儿,与善良朴实的性格,上天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与付出。
自1995年起,加大投入力度,不断膨胀企业规模,先后创建了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潍坊华盛隆印花有限公司、潍坊华达钢结构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和一个纺织品市场,形成了集织、染、漂、印、成品加工于一体的集团公司。2007年企业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柳疃”牌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11年“柳疃”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驰名商标”。
公司位于素有“丝绸之乡”之称的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成立于1995年,现集团公司现拥有资产4亿元,共有职工1226人,是一家综合性的纺织品生产出口企业,下有织布厂、印花厂、染色厂和缝纫车间,主要产品有宽幅全棉、涤棉、全涤丝、网络丝坯布,缎纹缎条布,印染布以及床上用品。公司生产的“柳疃”牌系列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和10多个国家。为昌邑成为“中国丝绸文化之乡”、“中国印染名城”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被当选为市政协常委。
2012年12月,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疃丝绸代表性传承人。
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台属企业家、“潍坊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潍坊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创办的企业先后被评为个体私营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示范企业、潍坊市民营百强企业、省级文明诚信民营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潍坊市银行信用最佳企业、昌邑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
2017-11-28 19:55
11月28日下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谢立仁携山东昌邑华达集团董事长韩良忠一行来我区考察纺织印染、水务环保、城乡环卫、食品加工等产业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区委书记周涛、政府区长李玉山、区政协主席赵峰、山东德州恒丰集团理事长苏建军及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一同考察并参加签约仪式。
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宁夏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忠兴德棉织造有限公司高档面料生产项目、吴忠德悦纺织科技有限公司30万纱锭精梳纯纺和混纺差别化纤维项目、宁夏恒丰瑞斯特有限公司防静电服饰项目、宁夏盛源清真食品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金积镇环卫一体化工作,随后举行了座谈签约仪式。政府副区长赵丽亭介绍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及产业优惠政策;韩良忠介绍了华达集团基本情况及项目合作前期准备情况,李玉山代表区人民政府与山东昌邑华达集团董事长韩良忠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周涛、李玉山表示,我区将全面落实各项协议,大力支持华达集团在利发展,为华达集团在利投资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希望双方进一步探索建立定期简报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促进双方全面合作,努力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山东昌邑华达集团来校洽谈校企合作事宜
信息来源: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2017-10-17 12:39 撰稿:王坤 审稿:张序贵
10月1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谢立仁、中国棉纺城、山东昌邑华达集团董事长韩良忠、中信环境技术西南区市场总监付孝磊、山东昌邑华达集团办公室主任李学文一行来校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学校校长夏平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一行,并就校企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党(校)办主任张序贵、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处长刘晓东、党(校)办秘书科科长钟丽平陪同。
座谈会上,夏校长对谢秘书长及韩董事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协会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表示衷心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学科结构等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学校一直坚持开门开放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逐步建立起了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他指出,山东昌邑华达集团和学校既有各自的优势,又有深度合作的基础,希望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合作,共谋发展。韩董事长简要介绍了山东昌邑华达集团基本情况;他表示,成都纺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科优势突出,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是集团理想的合作伙伴;他强调,集团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认真梳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良好格局。会上,校地双方就合作有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磋商。
9月下旬,谢立仁秘书长携山东昌邑华达集团等爱心企业随学校前往色达县还进行了爱心捐赠(家纺1000套,价值50余万元)。座谈会上,夏校长向韩董事长颁发了捐赠证书,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山东昌邑华达集团位于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拥有资产10亿元,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0.23亿元,实现利税8900万元,共有职工2300余人,是集纯涤、纯棉印花布生产加工、钢结构厂房建设、淡水供应、污水处理、房地产开发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集团先后荣获“潍坊市百强民营企业”、“省级文明诚信民营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潍坊市银行信用最佳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单位”、“昌邑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捐资助学先进单位”、“山东省个体私营经济践行科学发展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注册的“柳疃”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自强者胜——记中国棉纺城董事长韩良忠
发布时间:2011-6-28 19:02:05 浏览量:2610
潍河岸边有一个中国棉纺城,中国棉纺城的董事长是韩良忠。韩良忠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从一名下岗工人,凭着一股山东人坚忍不拔的精神,白手起家,把各个企业做得风生水起,特别是中国棉纺城,做得更有气魄和远见。提起韩良忠大家都竖起大拇指,钦佩和尊敬溢于言表。
2011年6月25日,我和作协的文友们一起到中国棉纺城采风。在很久以前就知道这个企业,但对这个企业翔实的了解还是在采风之后。对董事长韩良忠的了解,也是在见了他本人之后。
韩良忠于1994年从昌邑丝织厂下岗,下岗后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压力,使他一度苦闷迷惘,他在反复思考后选择了奋起拼搏,化压力为动力,艰苦创业,凭着一股韧劲,从10台织布机做起,到1995年承包了一家村办印染厂。到1998年先后创办了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潍坊华盛隆印花有限公司、潍坊华达钢结构有限公司、华达二印、华达柳疃供水处、昌邑市新新源水业有限公司和中国棉纺城纺织品市场。2010年上缴国家税金1654万元。 韩良忠获得了省市无数的奖项和荣誉,更为珍贵的是获得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赞誉。
韩良忠如今已经创办了七家公司和一个纺织品市场。拥有资产六亿元,共有职工1226人,其中3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韩良忠不但企业的经营做得好,产品的品牌做得棒,而且还是很有思想和远见的儒商。他认为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建设一个高标准、大规模的纺织品批发市场。2006年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与浙江一客商共同出资在柳疃工业园以南建设了中国棉纺城。目前棉纺城二期工程准备开工。中国棉纺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不久就会全面展现出来,不但造福昌邑人民,而且活跃整个山东的区域经济发展。
韩良忠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重视也会越来越高,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韩良忠率先申请并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了有力的保障。针对柳疃当地纺织印染企业多,污染相对严重的情况,2008年出资4000万元筹建日处理污水3.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成立了昌邑市新新源水业有限公司,不仅处理了大量污水,而且惠及当地子孙后代。
韩良忠还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企业做强了,他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为福利事业、教育事业、社会治安、特殊家庭、文化事业提供巨大的物质和财力支持。
2010年10月,昌邑市作家协会正式成立,中国棉纺城率先成为副理事长单位,为昌邑市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韩良忠深谙社会、文化之道,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发展了,人们精神生活就会越来越丰富。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品位,取决于它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对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学创作,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一个作家、一部好作品就能成就一个城市,就像提到鲁迅就会想到绍兴,说到蒲松龄,就会想到淄博。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就成就一个大的酒企业。产生伟大作家的文学沃土,就依靠像韩良忠先生这样的仁人志士、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和辛勤耕耘。昌邑市作家协会的全体会员都会记住韩良忠先生的无私奉献,记住韩良忠先生为昌邑市作家协会搭建文学创作的平台所做的贡献。 我们期待着韩良忠先生的企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财源滚滚!
虽然与韩良忠先生匆匆一晤,但他笃实创新、却又睿智大气的形象牢牢留在心里。 (肖凤)
真的很多无趣
韩良忠--光辉之路,诚信造就人生
2009年
韩良忠,男,46岁,昌邑市柳疃镇人,中共党员,现任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柳疃棉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企业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民营百强企业、省级文明诚信民营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潍坊市银行信用最佳企业、昌邑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韩良忠本人也被授予潍坊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潍坊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个头不算高,但身板很结实,一双眼睛很有神采,笑容并不夸张但让人觉得真诚……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踏踏实实的生意人。
“人家都说做生意的人要会说,可是我不太会说,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他常常这么说: “我没有什么优势,要非说有的话,那可能就是做人还可以,人家都愿意跟我做生意。”他如此朴素而简洁地概括了自己经商10年的成功原因。
他在十年间,艰辛创业的道路上,给家乡带来的促进与发展是飞跃的,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就是他的这股子的山东男人的执着劲儿,与善良朴实的性格,上天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与付出。
一、大力发展纺织工业,为昌邑成为“中国丝绸之乡”、“中国印染名城”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1995年起,韩良忠加大投入力度,不断膨胀企业规模,先后创建了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潍坊华盛隆印花有限公司、潍坊华达钢结构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形成了集织、染、漂、印、成品加工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公司生产的“柳疃”牌系列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昌邑成为“中国丝绸之乡”、“中国印染名城”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每一个成功的业绩之后,都离不开创业者的艰苦打拼。
创业之初那几步,韩良忠走得很辛苦。接手旧厂后他才发现,10万元换来的是老化的设备,不稳定的人员,自己本身又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只有一切重头来过。此时,他唯一的资本就是年轻精力足。在厂子开工前那3个月的准备阶段里,韩良忠有1个多月都没有脱衣服睡觉,天天泡在车间,维修设备、招聘人员,全部一个人扛下来。
一切就绪,小厂开转,可更大的麻烦接踵而至。开工后第10天,厂里最重要的印染设备之一——蒸汽锅炉坏了!顿时,整个生产陷于停顿,小厂岌岌可危。新锅炉肯定是买不起,连旧的都要3万元,韩良忠为办厂已倾尽所有,哪里还拿得出钱来?只能硬着头皮去借。他和妻子分头行动,借遍了亲戚朋友,终于凑够了买旧锅炉的钱……
经历了创业之初的波折,厂子的发展总算步入正轨。1996年一年,韩良忠赚了70万。“第一年挣来的70万是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最得意的事,比起上班时的一年5000元,那是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我通过努力证实了自己的价值,许多不看好我的人都对我刮目相看。”的确,这70万对于以后赚过700万甚至更多的韩良忠来说已然不是钱的意义,它是对一个创业者付出之后的回报,也是让他继续上路的动力。
办厂第2年韩良忠又赚了100多万,第3年开了第2家厂,成立了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以后平均每两年一个新厂,经营领域涉及织、染、漂、印、成品加工,现在共有5个分厂,固定资产9600万元,还成了潍坊市百强民营企业……商路越走越宽,不过韩良忠的步子没有松懈。这些年,每年大部分日子他都处于“在路上”的状态,走遍全国各地跑市场、学技术、引人才。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不管出差回来多晚,即便是深夜也要到公司转一圈,他的生活显然已和他的事业融为一体。
直到2008年,总公司实现产值72亿元,利税3175万元。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山东汉子!
二、致力培育纺织品经营市场,以战略眼光建设中国棉纺城
为使昌邑纺织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韩良忠在做大做强纺织工业的同时,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中国棉纺城,现已有400多家全国各地的客商入驻棉纺城,发展趋势良好,对促进全市纺织产业、服务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文化传统造就的国民性使然,自古至今,中国商人最缺乏的不是拼劲,不是闯劲,而是一种合作的精神,这也是一些中小企业无法继续壮大的病灶所在。韩良忠和浙江花中锦集团林老板的长期良性合作,却堪称“中国式合作”的范本。
韩良忠做布,林老板卖布,8年前,双方因一笔生意结识。同为踏踏实实的生意人,自称“很会看人”的韩良忠与林老板一见如故。韩良忠是一个拿客户的事情比自己的事情还上心的人,只要是林老板拜托他的事,即便不是分内,他也尽最大可能去办。在长期接触中,二人从客户成为朋友,又从朋友成为兄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比如我有资金困难了,他二话不说就先给几十万让我用,我对他也是这样。”韩良忠说,“这种信任程度,恐怕连亲兄弟也很难做到。”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情化”的合作基础,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棉纺城”合作项目。棉纺织业作为昌邑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缺乏一个统一、完善的市场。韩良忠觉得,一个生意人不只要自己赚钱,还要将自己的生意当作事业来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集中的市场。但是,他没有做市场的经验,他想到了已经在华北地区成功运作了五六个市场的林老板,双方一拍即合。
“中国棉纺城”迄今共投资16亿,双方的合作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林老板占70%,韩良忠占30%.韩良忠说:“在这个市场的合作上,主要以他为主,我服从他,因为一个生意必须有一个人说了算,不该我问的我从来不过问。”林老板也说,韩良忠是“一个完美的合作伙伴”。
三、牢记社会责任,坚持科学发展
韩良忠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为昌邑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社会责任感极强,先后捐款捐物达300多万元。
生意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为了赚钱,可越往后做,钱的意义就越小,甚至只是数字的增减;将生意做成一份事业,带动一方经济崛起,不断实现社会效益才是商人更高的追求。目前,韩良忠正在全力以赴运作的“中国棉纺城”,就是他实现商人理想的崭新平台。
“中国棉纺城”暨“中国(柳疃)国际棉纺织品批发市场”位于柳疃项目聚集区内,是集家纺成品、花布、坯布、纺织配件、服装鞋帽、物流、会展、酒店、商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市场规划占地1500亩,分为仓储物流、会展、批发市场、信息研发中心、住宅5个功能区。
现在正在建设的是一期工程,投资2.8亿元,占地360亩,计划于今年7月份竣工。
清代末年,由于纺织业的发达,古老的柳疃小镇天天如闹市,人声鼎沸,银子市场、镖局、旅店、戏园子一应俱全,市面上东洋、南洋、欧美等国家的外币随处可见。柳疃的邮局和商会都是在那段时期设立的,而当时昌邑城内还没有此类机构,此足以看出当时柳疃的繁华景象。
今天,站在昌柳路上举目望去,“中国棉纺城”已具雏形,希望不久的将来,这里能够再现清末的繁荣景象。
“赚钱不是最终的目的,身为柳瞳人,做一点实事,开拓出一个完善的市场,这是我近些年的目标。”在繁忙的工地现场,在吊车的轰鸣声中,韩良忠造福家乡的理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韩良忠,一个生意做得很成功的商人,一个做人同样成功的商人。
尽企业家之责 履政协委员之职
--记昌邑市政协委员韩良忠
2014年06月27日 联合日报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机关报
在著名的“丝绸之乡”昌邑柳疃镇,有这样一位企业家:面对下岗浪潮,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立足行业发展,他勇挑重担,开拓市场;担任政协委员,他扎实履职,热心公益。他就是昌邑市政协常委、华达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韩良忠。
一段不懈拼搏的人生
韩良忠的事业自印染起步,一家村办印染小厂成为他商业轨迹的原点。创业之初,韩良忠走得很辛苦。用东挪西凑借来的10万元承包了印染厂后,他发现10万元换来的是老化的设备,自己本身又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只有一切重头开始。在厂子开工前3个月的准备阶段里,韩良忠天天泡在车间,维修设备、招聘人员。经历了创业之初的波折,厂子的发展总算步入正轨。第3年开了第2家厂,成立了昌邑华达织造有限公司,以后平均每两年开一家新厂,经营领域涉及织、染、漂、印、成品加工。如今,他创办了4家公司和一个纺织品市场,拥有资产4亿元,共有职工1226人,公司生产的“柳疃”牌系列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和10多个国家。
一个造福家乡的赤子
棉纺织业作为昌邑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缺乏一个统一完善的市场。韩良忠觉得,一个生意人不只要自己赚钱,还要将自己的生意当作事业来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集中的市场。通过多方考察和研究论证,2006年他与浙江一客商共同出资在柳疃工业园以南建设中国棉纺城,建成了集家纺成品、花布、坯布、纺织配件、服装鞋帽、物流、会展、酒店、商住等一体的综合性批发市场。棉纺城的建设使柳疃的纺织印染产品不用像过去那样要去往40公里以外的市场去销售,减少了纺织印染企业的销售成本,发展了市场,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对促进全市纺织产业、服务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赚钱不是最终的目的,身为柳瞳人,就是要做一点实事,开拓出一个完善的市场,让更多的家乡人受益。”韩良忠造福家乡的理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一位情理并重的老板
这些年来,韩良忠先后从社会上引进人才200多名,为他们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等家庭问题。近年来,仅他为职工家庭送的现金和物品就多达20余万。感情能拴住人,但理性才会让企业加快发展。印染是个精细活,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质量问题。“染坏了我罚你200元,公司的损失却是1万,既然损失已经造成,罚款也没用,你站在公司的角度想想,下次一定要注意。”韩良忠通常这样教育犯错的员工。只奖不惩——干得好的奖励、干得不好的不奖励,这避免了抵触情绪,比惩罚效果好。同时,韩良忠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职工培训中心,开设了管理、财会、营销、机电等10多项课程,先后培训职工1000多人,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大为提高。
一名热心公益的委员
2012年,韩良忠被当选为市政协常委。担任政协常委以来,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听取意见。他时刻不忘回报社会,近几年共向福利事业、教育事业、社会治安、特殊家庭等捐款物达270余万元,在“救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他出资资助了5名大学生,直到完成学业。他率领的华达织造有限公司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个体私营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示范企业、省级文明诚信民营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潍坊市银行信用最佳企业、昌邑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韩良忠本人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台属企业家、潍坊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昌邑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昌邑柳疃丝绸闻名全国 手工技艺申报国家非遗
2011-03-03 10:38:04 来源:潍坊新闻网
收藏室里一台清末民初的纺车吸引了大家注意。
老艺人说 传统手工工序复杂缺少传承人
参观了丝绸的现代化加工,记者询问郭明伟,以前没有机器时是怎么织造丝绸的呢?郭明伟把记者领进了一间收藏室里,记者见到了一台老式的织绸机,仔细观察发现这台机器是用榫卯结构制成,一个铁钉、螺丝钉都没有看到。“这就是古人的发明,虽然织得慢,但是织出的丝绸质量确实一点也不差。要想了解过去是怎样织布的,你们可以去村里面找找。”郭明伟对记者说。
经过多方查找,记者终于在柳疃镇南玉村找到一位名叫李学进的老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李大爷说道:“你们找我就算找对了,我18岁就开始织丝绸,这一干就是60多年,手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但是我家里现在没有机子了,我可以带你们去见一个人,他现在还在织着的。”
随后,记者跟随李大爷来到了村西头的齐象臣老人家,在齐大爷家中,记者见到了十几台老式的织绸机。据齐大爷介绍,丝绸的织机主要部件有机楼子、压轴、盛框、蚂蚱腿、倒桩、将军轴、元宝轴、座板、脚蹬板、梭等近20种零部件。而蚕丝要在织机上织成成品丝绸,需要经过浆丝、络丝、拧穗子、刷机、缯机、牵机、织机、漂炼、平绸等十几道工序,要比现今的机器生产繁琐很多,而这,就是传统的柳疃丝绸织造工艺了。“用这种织布机织丝绸,正常人一天能织10米丝绸,干活快的一天最多也就能织20米。”
齐大爷对记者说:“我14岁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开始织丝绸,一直干到现在。今年还没开始干,北京的客户订了些货,过两天我就准备开始干了。再过两年我也干不动了,现在会这项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60岁以下的基本上没有会的了。”一旁的李大爷也对记者说:“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机子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过去我们年轻的时候这一带家家户户都织丝绸,现在机器化生产了,干这个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满村里也找不出几个人了。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这个了,再过上几年,这些机子也就成了老古董了。”
历史悠久 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柳疃镇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柳疃丝绸以其手感米糯、飘逸高雅的独特风格,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拓了南洋诸国的丝绸市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在山东省、我国以及世界茧绸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柳疃丝绸的开拓发展,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昌邑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先河,使昌邑的丝绸产品早在上个世纪便率先投放于国际市场,继而经营丝绸成为昌邑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2006年底,柳疃丝绸技艺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
相关链接
柳疃丝绸的发展
传统的柳疃丝绸,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山东东部山区自古以来就盛产野蚕,但从汉代到明代,仅仅是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反映国家太平的祥瑞而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明代末年,山茧的价值逐步被发现,茧绸的织造由之出现。明万历年间的《莱州府志》的货物类就有了“山茧绸”的记载。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山茧绸的发展和传播异常的缓慢。近代栖霞人孙钟澶《山茧辑略》载:“山茧之用,自汉至明,谓之祥瑞,终未能畅行,降至清初,文明日启,齐东一带,乡间有以此制线代布者。”就是对这一史实的真实描述。
昌邑的柳疃并不出产山茧,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茧绸的生产中心呢?这在《山茧辑略》中同样能找到答案!“……我栖自嘉庆初年以纺车纺线而盛行焉。至十七年大凶,乡人或纺线,或织绸,以易有无,而赖以生活者益众。其线名曰山线,织出之绸有二种,其次者曰小绸,亦曰黑绸。高者曰大绸亦曰白绸。山西昌邑俱到桃村安庄收买小绸,至张家口、西口兑换羊皮、口蘑等,否则或贩卖于乌兰查布盟。大绸销行南地并北京。”可见昌邑柳疃丝绸的传来与当时昌邑柳疃籍的商人在胶东贩卖丝绸有关,因为丰厚的商业利润,昌邑柳疃一带的商人由异地坐庄,逐步开始了本地织造。(郑毅 齐文 张磊 李艳红)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1)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2)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3)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4)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5)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6)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7)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8)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9)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10)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11)
清代昌邑柳疃商号老账——见证昌邑丝绸的辉煌(图12)
厚厚一册,来自昌邑柳疃附近。见证昌邑柳疃丝绸的兴盛和辉煌。清后期和民国时期,昌邑成为中国丝绸之乡。所产丝绸行销与全国和世界各地,畅销于东南亚。成为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商人下南洋.去欧洲,销售丝绸。昌邑柳疃,商号林立,钱庄洋行比邻而居。一派繁荣景象。成为丝绸中心。此账本是这一时期的见证,出现众多商号名字。收支频繁,买卖兴隆。出现最多的是人名,说明当时生产形式是公司加个体。昌邑柳疃附近,几乎家家织绸缫丝,形成社会产业。一带一路丝绸的起点就在这儿(起码清末民初是这样)。所以昌邑是丝绸之都,著名侨乡(华侨中学仍在)。本人多年来致力于昌邑丝绸有关史料实物的收集,想为研究昌邑丝绸,积累点资料。因而收集了此处的许多账本,前面传了一些,以后还会慢慢上传。让大家了解昌邑丝绸当年盛况,宣传潍坊丝绸文化。